准妈妈应有怎样的探索心和求知欲
准妈妈应有怎样的探索心和求知欲
这就是说,准妈妈在整个孕期不能让脑子处于真空状态,还是要有一点探索心和求知欲,只不过不能像未孕前那样探索心很迫切、求知欲很强,那会劳心伤神,没有必要。准妈妈的探索心和求知欲是适合孕期生理、心理特点的思想愿望,是从胎儿角度出发的心理需求,所以不仅不违背胎教要求,而且是胎教的一个组成部分。
由于准妈妈的日常生活要以胎儿为中心,平时所见所闻应尽可能地描绘出来讲给孩子听。例如早晨起床后这样说:“天亮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像一个亮晶晶的大圆球从东方慢慢地升到空中,朝霞一片片、一条条,染红了大半个天空,多么好看啊!院子里的花草上有露珠滚动,闪闪发光。旁边有小树在晨风中轻轻摆动,树上一只黄色的小鸟在歌唱,歌唱美丽的早晨……”如果孕妇对眼前的事物不大清楚,你也应该把它们的颜色、形状、气味、感觉、声音如实地讲给胎儿听。比如你不知道小鸟是布谷鸟,但你能告诉胎儿它的羽毛的颜色、啁啾的叫声、身体的大小和飞翔的姿态。为了知道这是什么鸟,你可以查阅图书,向动物商店、花鸟商店的营业员询问。
孩子教育保持亲密还是独立
一、不同的年龄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0-3岁是孩子和他人(最主要是父母)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时期,对孩子以后的安全感和与他人人际关系的建立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孩子处于0-3岁这个年龄段时,爸爸妈妈需要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增加与孩子的亲密度。可以对孩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及时给予反映,满足孩子的生理或心理需求。
在3岁之后大部分孩子开始第一次脱离父母——上幼儿园,有良好并且健康亲密度的孩子会在脱离父母之后很快的适应学校环境,较少出现分离焦虑现象。孩子开始在家庭以外的社会生活中开拓自己的世界,会开始逐渐减少对家庭和父母的依赖。所以在孩子三岁之后,爸爸妈妈要逐渐的让孩子学会独立,但这不是一蹴而成的,需要在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后慢慢形成。
二、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教育方式
在成长过程中每个孩子的能力和心理发展都是不一样的,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根据孩子的自身特点来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例如,自我情绪指向内部的孩子,会在对外界的探索上较为退缩,安全感也较低,较为依赖父母,这时父母需要以建立亲密关系为主。如果孩子早期的亲密关系得到巩固,对外部的世界充满好奇和探索欲,这时父母就应该去引导孩子把注意力放在家庭外部,引导孩子向独立和自主的方向发展。
三、不同的性别有时需要采取相同的教育方式
在教育男孩子和教育女孩子的方式上,爸爸妈妈们往往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但孩子在0-3岁正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年龄段,男孩和女孩的教育方式应该是区别不大的。0-3岁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都要以建立亲密关系为主,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和充足的探索欲。只有拥有安全感和探索欲的孩子才能更好的发展。
在家庭教育中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和引导孩子独立自主并不矛盾,亲密关系是孩子能够独立发展的基础,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有不同的心理需求。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了解到孩子正处于哪个发展阶段,在此时孩子的心理需求是什么。了解到这些才能对孩子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让孩子更好的发展。
孩子逆反心理的原因
一、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不到满足:
3岁~5岁期间的孩子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什么都要摸摸、碰碰,这常会惹恼成人,轻则行动被限制,重则受到训斥、体罚。这样简单地对待孩子,势必引起孩子的反感。
二、成人不尊重孩子的人格:
孩子虽小,也有自尊心,成人应尊重他们,根据他们的身心特点进行教育,那种“棍棒底下出孝子”、讽刺、挖苦、辱骂、体罚,只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三、遇事唠唠叨叨:
有些爸爸妈妈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会儿说注意这,一会儿说注意那,唠叨没完,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厌烦,产生逆反心理。
四、不顾孩子的个别差异和意愿,强行“定向”:
一些爸爸妈妈望子成龙心切,他们要孩子学这学那,如规定每天读多少单词、练几小时琴等,否则给予惩罚。这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对立情绪。
五、缺乏感情沟通:
爸妈缺乏与孩子经常的感情沟通,缺乏对孩子的尊重,孩子也会以不尊重来对待爸妈。
六、成人对孩子过分迁就:
孩子认为犯了错误不会受到批评,这种错误的信息让孩子不明是非,一旦家长想管教时,孩子就很不适应,出现逆反。
怀孕后做的胎梦到底准不准
许多孕妈咪都做过胎梦,尽管不少孕妈咪都表示那只是个梦,不能当真,但也有不少孕妈咪承认,清晰的梦境的确给了自己不少心理暗示,胎梦对盼望、期待孩子降临的准爸准妈们来说是有巨大的意义。
梦本身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对于梦的探索虽未停止,但却也没揭开关于梦的全部谜团。胎梦更不同于一般的梦,更具有不可理解性,因此到目前为止都没有系统性地科学理论来论证胎梦的准确性。
另外,孕妈咪的胎梦被事实所验证,绝不仅仅是巧合而已,因为胎梦自古就有而且被不少人所证实。正如中医一样的道理,无法用科学解释,但是确实是存在的。
梦既是一种生理现象,也是一种心理现象,做什么样的梦,与做梦者的欲望、情绪状态以及近期所发生的刺激性事件有关。而胎儿的性别并不是由父母的欲望所决定的。
幼儿爱摸小鸡鸡不是病
性医学专家表示,幼儿关注性器官是正常现象,家长应对不当或留后患
三岁男孩阳阳最近出现一个“坏毛病”:妈妈发现他经常揉搓自己的小鸡鸡,用手、小枕头,甚至用正在吃的水果。妈妈向阳阳所在幼儿园的老师了解情况,却意外地被告知,班上另外两个男孩也出现过同样的情况。“孩子得了什么病?是不是在追求性快感?”妈妈担心阳阳的心理发育出现了偏差。
“幼儿爱摸生殖器不是病。”性医学专家指出,在幼儿的性心理发育过程中,会在某个阶段特别关注、爱探索性器官,这是一种正常现象。不过,家长如果应对不当,可能会在孩子身心发育过程中留下阴影。
文/记者任珊珊 通讯员江澜
医学指导/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性医学科主任张滨教授
案例:
女童摩擦阴部,叫妈妈“等会抱我”
三岁半的静静最近坐得很不老实,老爱在小板凳上,夹紧双腿来回蹭阴部,表情专注。有一次,她变本加厉地拿一只小熊在两腿中间蹭来蹭去。妈妈见状,赶紧让她起来吃水果,想借机转移她的注意力。谁知,静静不加理会,妈妈只好伸手要抱她起来,她竟然说:“妈妈,等会儿再抱我!”妈妈当时就惊呆了。
在网上妈妈聊天群里,经常能看到哭笑不得的妈妈反映“小宝宝爱自摸”。一岁半的乐乐早上起床后,发现“小鸡鸡”竖了起来,摸了摸很高兴。被妈妈发现后,他还得意地指着“小鸡鸡”让妈妈看。还有一些两三岁的孩子爱在公众场合脱裤子、掀裙子,亮出自己的生殖器。妈妈们反映,在探索自己身体方面,似乎男孩比女孩更积极,表现也更张扬。
专家:
幼儿摸生殖器就像“摸鼻子”
“孩子每一个习惯的形成都有心理的和生理的原因。两三岁左右的孩子对探索自身有好奇心。对他们来说,触摸性器官和触摸鼻子一样,只是在探索身体。”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性医学科主任张滨教授指出,就像孩子发现自己有手、有鼻子一样,他们也会发现自己的性器官。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的“性心理发展”论,儿童在1岁前处于口欲期,通过口部的活动来获得快感。约18至36个月大时则进入肛欲期,感受到刺激肛门时产生的新奇感觉,会因自己能产生粪便而感到兴奋。3~5岁会转入性器期,对生殖器感兴趣,尤其喜欢皮肤的摩擦。一些孩子在性器期还爱让父母抚摸他的全身,仿佛有“皮肤饥渴”。
张滨指出,大脑中有不同的感觉区域与身体各部位相对应,抚摸、按摩时会带来特别的感受。抚摸生殖器时,孩子会感到舒适、快乐。但是,这个阶段的孩子抚摸生殖器获得的感受,与成人脑海中的“性快感”有所不同。幼儿触摸生殖器所带来的感受,预示着性意识的萌发,更主要的是出于好奇心,随着年龄增长,这种行为一般会自然消失。
处理:
父母保持淡定最重要
有些家长看到孩子摸生殖器就急着制止,要求孩子一定要改正。其实,这种过度反应,反而会让懵懂的孩子意识到摸生殖器与摸其他部位的差别。 “如果家长用激烈的态度制止,可能会起到‘强化行为’的作用,引起孩子对生殖器的特别关注。”张滨指出,家长不能套用成人的概念去理解孩子的行为,更不能对孩子的行为嘲讽、粗暴喝止甚至打骂,否则,可能会给孩子的心灵留下伤痕。
性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年幼时对性的认知和探索活动,会对他们成年后的性行为产生影响。国外有研究认为,如果孩子在肛欲期的探索活动得不到满足,长大后容易出现吝啬、顽固、倔强、洁癖等。
张滨建议,遇到孩子摸“小鸡鸡”,首先家长要淡定,不要愤怒,也别大惊小怪,也不能把孩子的举动当成好玩的事。其次,对年纪小的孩子,可以用新玩具或者其他游戏、食物转移注意力。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则可以让他知道,“触摸自己的身体是正常的,但这是隐私部位,不能在公开场合进行,更不能亮出来给别人看。”
也有妈妈表示,当孩子抚摸私处时,不妨温柔地摸摸他的胳膊、背,这种肌肤接触也能有效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需要提醒的是,千万不要责骂或嘲笑孩子,以免引发孩子的罪恶感或厌恶感,留下后患。
提醒:
触摸生殖器要防哪些病?
有些情况下,频繁触摸生殖器可能提示疾病或孩子的心理变化,家长需要警惕。
如果年纪较大的学龄儿童频繁抚摸生殖器,需要引起家长的注意,尤其是幼年时曾因触摸生殖器被家长严厉责打过的孩子,有可能是精神心理问题的表现。
10岁的锋仔只要一闲下来就会拨弄自己的“小鸡鸡”。父母越阻止,他玩得越厉害,有时甚至会把“小鸡鸡”摸得通红。父母带他到性医学科就诊。“和这个孩子的交谈中,我觉得他孤僻,很难沟通。”张滨说,细细询问父母后才知道,原来锋仔两三岁时,有段时间也很喜欢摸“小鸡鸡”,在外面玩耍时也控制不住自己。父母觉得他的行为不雅,令大人蒙羞,多次制止未果。有一次,父亲气急之下打了锋仔,令孩子受到惊吓。
上学后,锋仔不爱和人交流,学习成绩较差。一遇到心情不好,他就会频繁抚摸生殖器。医生认为,他的表现疑似儿童精神分裂症,将他转诊到精神心理科,以接受进一步治疗。
有些家长担心:“穿开裆裤,孩子就更容易摸‘小鸡鸡’吗?”张滨指出,开裆裤未必导致孩子触摸生殖器,但如果在室外穿开裆裤,孩子随地坐,或用脏手触摸生殖器,会增加感染的风险。需要提醒的是,我国北方一些地区有摸男婴“小鸡鸡”的习俗,寓意吉祥,但这对孩子生殖健康和身心发展不利,属于陋习,应予摒弃。
哪些因素会强化孩子焦虑
孩子一岁零三个月,这段时间的分离焦虑好一些了。早上离开家的时候,姥爷已经可以从我的手中接过去抱着了,虽然孩子会有些不高兴。我一直坚持准时回家,坚持让孩子出来接我,但白天在家的时候孩子经常会想妈妈想到哭。我也一直不敢在白天的时候给家打电话,因为曾经发生过在外出差时给家打电话,孩子听见后大哭的事。不知道打电话回家是否能够缓解孩子对妈妈的思念?另外,带孩子到外面玩的时候,他会好很多,没有那么想妈妈。晚上如果爸爸没有同妈妈一起回家,孩子会一直叫爸爸。妈妈就不断给他解释爸爸有事要晚点回来。这种状态和做法有哪些地方还可以改进的呀?
答 看案例中描述的情况,孩子的表现还基本算是正常的,只是孩子的离别焦虑持续的时间过长了一点。这么大的孩子正在探索自己的肢体和环境事物的时期,如果他们内心没有恐慌和焦虑,他们会一刻不停地探索。案例中的孩子在跟着其他依附人的时候,情绪依然不稳定,会思念妈妈,这说明孩子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和探索中。一般家庭中紧张、沉闷、过于谨慎的氛围,都会使孩子感到焦虑,一旦孩子内心感觉到焦虑,他们就不会全心地投入到工作和探索中去,就会把注意投入到对周围环境的过分要求中去,如过于严守某种秩序,望眼欲穿地盼望离开的人重复出现等。所以像案例中这种情况,要审视带孩子的人的心境是否过于谨慎和紧张,家庭氛围是否不够放松和阳光,在离别时成人对孩子的哭泣是否感到过于紧张和同情,如果是,这些因素都会强化孩子的离别焦虑。
温馨提醒
如果妈妈每天都上班,就没有必要在白天打电话来,否则会把孩子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妈妈离开了这件事上。孩子每天的接送仪式是一种过强的秩序敏感的表现,对这一点成人不必太在意,孩子的这种仪式并不代表对妈妈过于思念,而只是一种模式而已。成人如果把孩子的这种欢迎模式当作思念焦渴的表现,就会表现出急迫的状态,而成人这种急迫的状态会刺激孩子更加注意成人走了、回来了这样的过程,就无法把注意力投射到对物的注意上去。
孩子身边的成人要努力调整自己,不要对孩子的思念过于移情,
而要用平和阳光的心情来面对孩子的哭闹,用游戏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在家里给孩子准备一个工作区,母亲离开后,家里的老人对孩子进行工作引领或娱乐游戏引领,让孩子每天生活在快乐的游戏之中。渐渐地,孩子内心就不会这样颤颤巍巍地受着等待的煎熬。
如果每天父母都是一起下班,偶尔有一天父母的一方没有一起回来,孩子询问是非常正常的,不必太在意这些细节,这种情况是秩序敏感期的正常情况。在孩子将要哭时,应马上引领他进入其他游戏。对案例中的孩子较多地使用游戏倾听,让孩子更多地发笑,对缓解孩子紧张的心情是有利的。成人要努力改变环境中忧伤的气息,使环境中充满快乐,孩子自然不会有那么多的忧伤。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出差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一下,即便是孩子哭了对孩子也没有什么不好,不要太害怕孩子哭。对孩子来说,如果用哭能够产生他所需要的效应,他就会过多地使用哭,所以成人在意孩子的哭就是在为孩子增加哭的效应。
婴儿期会形成三种依恋模式
安全型
形成这种依恋关系的孩子,他们的表现是,当母亲在身边的时候,他们很快乐,也有勇气去探索周围未知的空间。因为他们知道,妈妈在旁边不会有什么危险。即便遇到危险,他们也能回到妈妈那里寻求安抚。妈妈离开不在的他们身边的时候,他们会很痛苦,一直等待着妈妈回来。但只要妈妈回来了并安抚了他们,他们会很快恢复正常,又开始愉快的玩耍,而不是一直粘着妈妈。
回避型
形成这种依恋关系的孩子,他们的表现是,妈妈在不在身边他们都无所谓,他们也不会亲近妈妈。他们探索未知空间的原因,很可能是不想和妈妈亲近。
焦虑型
形成这种依恋关系的孩子,他们的表现是,当妈妈在身边的时候,他们看起来正常。可一旦妈妈离开,他们就会非常痛苦。当妈妈再回到身边时,他们就会对妈妈发脾气。只要妈妈表现出要离开的意图,他们就会大吵大闹,或者缠住妈妈不放。他们对玩耍失去了兴趣,所有的焦点都在妈妈身上。
孕妇求知胎儿受益
怀孕后,许多孕妇往往容易发懒,什么也不想干,什么也不愿想。于是有人认为,这是孕妇的特性,随它去好了。殊不知,这正是胎教学说的一大忌。
我们知道,孕妇与胎儿之间有信息传递的。胎儿能够感知母亲的思想。如果怀孕的母亲既不思考也不学习,胎儿也会深受感染,变得懒惰起来。显然,这对于胎儿的大脑发育是极为不利的。而倘若母亲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则可使胎儿不断接受刺激,促进大脑神经和细胞的发育。
因此,怀孕的母亲要从自己做起,勤于动脑,勇于探索,在工作上积极进取,在生活中注意观察,把自己看到、听到的事物通过视觉和听觉传递给胎儿。要拥有浓厚的生活情趣,不断探索新的问题弄清根蒂。
总之,孕妇要始终保持强烈求知欲和好学心,充分调动自己的思维活动,使胎儿受到良好的教育。
吸吮手指的心理学意义
大家现在可以理解,吸吮手指的动作,其实是呼唤妈妈回到身边的一个想象,心理学中,我们称之为“过渡性现象”,这个代表妈妈的手指,也就是“过渡性客体”。
对于幼儿来说,只要是跟寻找照顾者相关的行为,都叫做依恋行为。刚才提到的吸吮手指,还有要脱裤子尿尿,或者是希望有皮肤接触,要洗澡、要抱的表现,都叫依恋行为。
但是温尼科特认为,孩子诸如吸吮手指的行为,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探索行为。
什么是探索行为?就是当一个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他觉得照顾者是一定会存在的,并且一定会陪着他,他就感觉到非常安全。孩子天生就是有好奇心的,当他没有必要担心妈妈在不在的时候,他的注意力就开始转向外面,就开始探索了。
作为成年人,我们当然知道铅笔是用来写字的,毛巾是用来擦手的,但是小孩子一开始并不知道什么是危险,他会认为,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他自己的。所以他拿到什么东西都会往嘴巴里塞,只有塞了以后,他觉得不舒服了,他才会把它吐出来。你可以看到,他的吸吮动作延伸为对所有东西的吞食,然后再把它吐出来。这是很重要的一个过程,是他区别“我”和“非我”的一个过程。
仅仅是口腔的吸吮动作,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个现象最原始的意义是依恋,想妈妈,再进一步的意义就是探索自然、探索自我。
孩子在人前摸自己的生殖器怎么办
1、避免呵斥、武力镇压
对于孩子来说,这是必经阶段,是对自己身体的一种好奇与探索,是增加自己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而不是不堪的、有伤风化的事情,就像夏娃与亚当并未吃过禁果的状态。如果,我们按照成人的想法,对孩子大加指责、严厉喝止,就会让孩子感到害怕,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要么孩子压抑自己的探索欲望;要么孩子会变本加厉的、反抗性的进行抚摸,进而发展成恶习,这些都是不利于孩子的发展的。
2、女孩多和妈妈玩,男孩多和爸爸玩
这个时期,是孩子性别意识的形成时期,他会看着爸爸妈妈的样子,寻找自己的性别榜样。如果,你有一个儿子,想让孩子更具有男子汉气质,那就引导孩子多和爸爸、同性玩耍,并且,妈妈对于孩子的肌肤接触要逐步减少,表达你的关爱可以转为用语言、用游戏等方式,减少过度的亲密行为。
3、对孩子的问题,请正面回答
很多人认为,面对性教育,自己很无力,当孩子问自己很多的问题时,我们经常会说:小屁孩问那么多干什么、等你长大了就知道了,同时,还在不停的要求孩子不可以做。有了一定认知能力的孩子,会特别纳闷为什么不可以,不知道自己是应该按照自己的意愿,还是履行父母的要求。所以,请正面的回答孩子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女孩,可以养成良好的自我保护意识。
4、请不要嘲笑他
很多人看到孩子这个行为,会感觉很好玩,进而对孩子的行为进行嘲笑、逗弄,这些看似能逗笑大家的笑话,实际是对孩子的不尊重、不礼貌。安全感差的孩子,会退缩,会自卑,重则影响到成年后的性生活,而对于有讨好行为的孩子,会用这种“玩法”来确定自己的存在感,确定自己在大人眼里的位置,养成错误的行为方式与观念。所以,请坚决拒绝嘲笑行为。
宝宝不爬的危害 影响性格
有研究资料显示:会爬、早爬与多爬的宝宝动作举止比较灵敏,协调能力好,懂事快,求知欲强。爬行是孩子力所能及主动探索的过程。而不爬直接走的宝宝,多显迟钝、情绪低,协调性差,不爱接触新人、新事。
准妈妈应小心牙疼
准妈妈应小心牙疼
准妈妈在得知新生命即将来临时,心里总是忐忑不安,哪怕身体有一点点变化,也会造成巨大的心理不安,而孕期是各种口腔疾病易发的时候,譬如牙疼让孕妈妈感到十分难受。专家指出,只要做好预防措施,在问题出现早期去就医,这些问题就不会影响你做一个快乐准妈妈的好心情。
龋齿
龋齿是在孕期最容易发作的口腔疾病之一,而且有资料证明,母亲患有蛀齿,生出的小宝宝患蛀齿的可能性也大大增加,原因之一就是母亲是婴儿口腔中致蛀牙细菌的最早传播者。孕期饮食习惯改变和饮食不规律是造成龋齿多发的原因,如孕妇一般少食多餐,饼干、麦片等食物含糖量也高,而口腔卫生则被忽略。
牙髓炎
大部分非智齿的牙疼都是由于牙齿坏到牙神经了,引起了急性或者慢性的牙髓炎,牙髓炎的疼痛会越来越难以忍受,还是那句,一定要尽早去医院,对于正常人来说,治理牙髓炎很简单,上麻药--取出牙神经--堵牙,但对于孕妇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因为麻药对胎儿是有影响的,尤其是孕早期,容易引起流产。
智齿
智齿最容易发生智齿冠周炎,智齿冠周炎可轻可重,严重的话会引起发炎甚至高烧,如果一旦发现智齿不舒服就去医院的话,通过一两次冲洗就能好转~再重申下哈,一旦发现牙齿不舒服,立刻去医院,千万别拖,越早治疗,对大人和胎儿都好。
妊娠性牙龈炎
常出现两个高潮期,一是在妊娠的头三个月,一是在妊娠的最后三个月。妊娠初期,孕妇体内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明显增加,可影响牙龈上皮组织的完整性,而妊娠后期黄体激素的水平达到最高,因此,妊娠性牙龈炎一般以妊娠第2—3个月及分娩前最为严重。
牙龈炎
妇女在妊娠期间,体内雌激素(求偶素)、黄体酮、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均有明显增加,到分娩后才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一般认为妊娠性牙龈炎是由于孕妇体内黄体激素的增加所致,通常可表现为单纯性妊娠性牙龈炎与妊娠性牙龈瘤两种。
准妈妈如何防止牙疼
第一,孕前一个月到医院检查,及早发现并处理已经存在的口腔隐患。譬如,填补龋洞,洗牙、龈下刮治等彻底清洁;处理以前龋齿留下的残留物,如没有生理功能的残留牙根、牙冠等。
第二,少吃高粘性、高糖量的食物,要注意妊娠期的口腔卫生,坚持做到每餐饭后漱口、睡前刷牙,避免食物残渣在口内发酵产酸。
第三,妊娠期恶心、呕吐的孕妇更应注意清除存留在口内的酸性物质,可常用2%小苏打水漱口,以抑制口腔细菌的生长繁殖,中和酸性物质,保持口内的碱性环境。要使用软毛刷,刷牙时不要过分用力。应多吃一些含有丰富维生素和蛋白质的食物,如牛奶、鸡蛋、瘦肉等,特别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必要时还可口服维生素C片.
怎样对待孩子的好奇心
外界所有的事情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新鲜的,所以富有好奇心是所有宝宝最常见的心理特征之一,怎么对待孩子的好奇心是所有宝妈都要学习的。
首先,宝妈要明白好奇心是非常有利于宝宝的成长的,因此宝妈一定要鼓励孩子的好奇心。每当宝宝到一个新环境时,宝宝会到处观察这个陌生又新鲜的环境和周围事物。这时,幼儿的好奇心表现在自发观察、动手尝试、拆卸探究等各种活动中。例如,宝宝看到下雨时会问“雨是从哪来的?”“天上有神仙吗?”等等问题。
其次,还要好好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当宝宝一直在问问题时,家长不应该表现出厌恶、害怕的表情,更不能采用漠视、斥责和嘲笑的态度。在幼儿的探索行为中,家长要尽力为孩子创造一些丰富多彩的环境,给幼儿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气氛,鼓励幼儿自由的思考,无所顾忌的提出个人的问题和发表个人的见解,敢于标新立异,独树一帜。
最后,家长要学会区别对待幼儿的各种提问。 幼儿对不同事物产生好奇,提出各类不同的问题,教师应区别对待,并采用不同的方式来解答,但答案必须是实事求是的。对于简单的问题,应立即回答,回答之后还可以向幼儿反问类似的问题,帮助他们巩固认识,促使他们继续探索。
一岁半宝宝发展目标
1.行走平稳,乐意追逐跑。
2.能借助辅助物上台阶,会踢静止的球。
3.乐意操作小体积的物品,愿意用手挖空物品。
4.会连接或搭积木。
5.生活自理能力明显提高,会脱鞋袜。
6.初步萌发与小伙伴交往的兴趣,会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
7.能听懂指令性语言,从学说一个单字发展到会发叠音,再到用简单的单句与人交谈。
8.好奇心、求知欲增强。
9.能准确地将圆形、方形放入模板。
10.对汉字、读书产生浓烈的兴趣,喜欢听儿歌、讲故事。
11.会背诵数字1~10,会认一两种几何图形。
为什么宝宝会咬嘴唇
宝宝有咬嘴唇的习惯,常常和以下几个因素分不开:
吮吸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处于口欲期的宝宝,常常通过咬玩具、咬衣服、吃手指等小动作来满足自己的探索欲望,如果这时妈妈强制性地阻止宝宝这些行为,宝宝就有可能通过咬嘴唇的方式,来替代前面几种行为。
缺乏安全感
大多数宝宝经常性地咬嘴唇,都是由于安全感不足。
无聊、孤独
由于感到无聊、缺少陪伴,不少宝宝会通过咬嘴唇的下意识行为,来寻求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