痿证的症状
痿证的症状
痿证的病因,大抵分为外感、内伤两类。外感多因热邪、湿邪,内伤多因久病、劳倦、饮食失调等。其主要病理机制有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虚弱、肝肾髓枯等,导致肢体筋脉失养而起。病位与肺、脾、肝、肾四脏关系较密切。临床辨证应分清虚实。凡起病急,发展快,多属肺热伤津,或湿热浸淫,多为实证;病史较长,起病与发展较慢,以脾胃肝肾亏虚为多,二者均属虚证,亦有虚中夹实者。实证治疗宜清热、润燥、利湿,虚证宜益气、健脾、滋肝肾,并应重视“治痿独取阳明”的原则。
痿证以四肢筋肉弛缓无力,失去活动功能为主症。初起多有发热,继则上肢或下肢,偏左或偏右,痿软无力,重者完全不能活动,肌肉日渐削瘦,并有麻木、发凉等,与痹证的酸痛、活动受限不同。
肺热伤津:兼有发热,咳嗽,心烦,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脉细数。
湿热侵淫:兼有身重,胸院痞闷,小便赤涩热痛,苔黄腻,脉濡数。
脾胃虚弱:兼见纳差气短,腹胀便溏,面色无华,神疲无力,苔薄白,脉细弱。
肝肾亏损:兼见腰脊酸软,眩晕耳鸣,遗精早泄,或月经不调,舌红苔少,脉细数。
胃部不舒服有哪些常见症状
1、肝胃不和证症状
纳呆,胃脘痞满,胀痛,嗳气频频,情志不遂可诱发、加重。舌苔薄白,脉弦,慢性胃炎伴腔胃排空障碍,胆汁反流多见于此证。
治法:疏肝和胃。
2、肝胃湿热证症状
胃脘满闷,胸闷不饥,恶心欲呕,身重倦怠,口渴不饮,大便溏薄不畅,舌黄腻,脉滑,胃镜检查胃黏膜充血明显,水肿甚至糜烂。
治法:清化湿热。
胃吃东西就难受怎么办呢
胃病是很多肠胃疾病的统称,在临床上最常见的有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食道返流等,这些都会导致我们出现有肠胃不适的症状。但由于对各种肠胃道疾病的分辨不清,因此很多人经常因为盲目服药而导致疾病更加严重。因此专家提醒,在出现胃难受的时候必须要去医院检查,然后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
中医治疗胃病的原则,应以辨证分型治疗为主,每一个证有一个基本原则,可因人而异,随证加减。
1、肝胃不和证症状
纳呆,胃脘痞满,胀痛,嗳气频频,情志不遂可诱发、加重。舌苔薄白,脉弦,慢性胃炎伴腔胃排空障碍,胆汁反流多见于此证。
治法:疏肝和胃。
2、肝胃湿热证症状
胃脘满闷,胸闷不饥,恶心欲呕,身重倦怠,口渴不饮,大便溏薄不畅,舌黄腻,脉滑,胃镜检查胃黏膜充血明显,水肿甚至糜烂。
治法:清化湿热。
3、胃终端淤血证症状
胃脘疼痛,持续不解,痛如针刺或如刀割,痛有定处,按时疼痛加剧。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
4、脾胃虚弱证症状
胃脘胀痛痞满,饥时痛甚,喜暖,按时感到舒服,面色苍白,神疲,头晕,舌质淡,唇有齿痕,脉细。
治法:健脾和肾。
5、胃阴不足证症状
胃脘隐隐作痛或灼热不适,嘈杂似饥,口干食少,大便干硬,脉多细数。
治法:益胃养阴。
如果你的生活习惯不好,也要注意胃溃疡的出现——因为长期加班、熬夜、用餐不定时,时不时还抽点小烟儿,会引起胃酸和胃蛋白自身大量消化,并引发幽门螺杆菌感染,让胃壁表面出现溃疡面。
胃不好有哪些表现呢
1、肝胃不和证症状
纳呆,胃脘痞满,胀痛,嗳气频频,情志不遂可诱发、加重。舌苔薄白,脉弦,慢性胃炎伴腔胃排空障碍,胆汁反流多见于此证。治法:疏肝和胃;
2、肝胃湿热证症状
胃脘满闷,胸闷不饥,恶心欲呕,身重倦怠,口渴不饮,大便溏薄不畅,舌黄腻,脉滑,胃镜检查胃黏膜充血明显,水肿甚至糜烂。治法:清化湿热。
胃部不适有哪些症状
1、肝胃不和证症状:纳呆,胃脘痞满,胀痛,嗳气频频,情志不遂可诱发、加重。舌苔薄白,脉弦,慢性胃炎伴腔胃排空障碍,胆汁反流多见于此证。治法:疏肝和胃。
2、肝胃湿热证症状:
胃脘满闷,胸闷不饥,恶心欲呕,身重倦怠,口渴不饮,大便溏薄不畅,舌黄腻,脉滑,胃镜检查胃黏膜充血明显,水肿甚至糜烂。治法:清化湿热。
多发性硬化脑脊液的饮食保健
1、薏苡仁60g,大麦米去皮60g,土茯苓90g,同煎为粥,煮熟后去土茯苓,常服有益,适用于湿热浸淫型的痿证。
2、泥鳅鱼250g,薏苡仁50g,赤小豆50g,苦瓜50g,洗净,放砂锅中,水适量,炖1小时后,加油盐等调味品食之,适用于湿热浸淫型的痿证。
3、猪蹄2只,洗净,用刀划口,花生200g,黄柏、苍术各15g,盐少许。将黄柏、苍术用纱布包扎,和猪蹄、花生、盐同放锅中,加水适量,文火慢炖,至猪蹄熟烂脱骨,捞出药包,分顿食用肉和汤,适用于兼有气阴不足的湿热痿证。
4、鲜山药50g,沙参50g,麦冬30g,粳米250g,先将上药洗净,加水适量,煎煮1小时,捞去药渣,加淘洗净的大米,熬煮成粥,1日内分顿食用,适用于气阴两虚的痿证。
5、杜仲30g,枸杞30g,猪腰250g,先将杜仲、枸杞煎煮30分钟,然后将猪腰洗净,去筋膜和臊腺,切片,再用热油爆炒,加杜仲、枸杞及汤、食盐、葱、姜等调料,长期食用,适用于肝肾亏虚的痿证。
6、鸡血藤5000g,冰糖2500g,将鸡血藤水煎3~4次,过滤取汁,微火浓缩药汁,再加冰糖制为稠膏。每服15~20g,日2次。可活血补血,调经止痛,适用于瘀阻脉络之痿证。
饮食方面无特殊禁忌,可以正常饮食,注意摄入均衡。
治疗慢性肠胃炎药方有哪些
①寒邪犯胃证:症状见胃痛暴作,疼痛如绞,畏寒喜暖,遇寒痛甚,得热痛减,多有受寒病史,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弦紧。治则为温中散寒、行气止痛。方选良附丸加减(高良姜、香附)。
②宿食停滞证:症状见胃脘胀痛拒按,嗳气或矢气则舒,嗳腐吞酸,进食加重,不思饮食或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大便不爽,舌苔白厚或厚腻,脉滑等。治则为消食导滞、理气和胃。方选保和丸加减(山楂、神曲、茯苓、陈皮、莱菔子、连翘、麦芽)。
③肝胃气滞证:症状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连及两胁,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嗳气频频,善太息,舌苔薄白,脉象多弦。治则为舒肝理气、和中止痛。方选柴胡舒肝散(柴胡、芍药、枳壳、陈皮、川芎、香附、甘草)。因肝郁蕴热,火热犯胃引起的肝胃郁热证,症状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喜冷饮,脉弦滑数。治则为舒肝泄热、和胃止痛。方选化肝煎(青皮、陈皮、芍药、丹皮、泽泻、贝母)。
胃部不舒服有哪些表现
中医治疗胃病的原则,应以辨证分型治疗为主,每一个证有一个基本原则,可因人而异,随证加减。
1、肝胃不和证症状:纳呆,胃脘痞满,胀痛,嗳气频频,情志不遂可诱发、加重。舌苔薄白,脉弦,慢性胃炎伴腔胃排空障碍,胆汁反流多见于此证。治法:疏肝和胃;
2、肝胃湿热证症状:胃脘满闷,胸闷不饥,恶心欲呕,身重倦怠,口渴不饮,大便溏薄不畅,舌黄腻,脉滑,胃镜检查胃黏膜充血明显,水肿甚至糜烂。治法:清化湿热;
3、胃终端淤血证症状:胃脘疼痛,持续不解,痛如针刺或如刀割,痛有定处,按时疼痛加剧。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治法:活血化瘀;
4、脾胃虚弱证症状:胃脘胀痛痞满,饥时痛甚,喜暖,按时感到舒服,面色苍白,神疲,头晕,舌质淡,唇有齿痕,脉细。治法:健脾和肾;
5、胃阴不足证症状:胃脘隐隐作痛或灼热不适,嘈杂似饥,口干食少,大便干硬,脉多细数。治法:益胃养阴。
格林巴利的预防工作有什么注意的
一、加强体质锻炼,保持气血通畅。常参加一定的体育锻炼,能使气血流通,关节疏利,筋骨强健,肌肉发达,肢体活动有力,脏腑功能旺盛,不致痿证发生。因此,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常做体操,打太极拳、练“五禽戏”、八段锦,以及跑步、打球等,都对痿证的预防具有积极意义。
二、学会科学饮食,防止饮食不节。饮食状况与痿证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饥饿,长期营养不良,四肢肌肉失于水谷水气的禀养,萎而无力,可成痿证,若恣食膏梁厚味、肥甘之品而不运化,则脾湿阻滞、筋脉弛纵而成痿证。
三、平时注意安全、避免意外伤害。意外的事故,常会给人带来不幸、坠落、摔伤等常易损伤脏腑筋骨、经络气血,导致肢体萎废无用。因此,生活中必须具有安全意识,切不可麻癖大意,掉以轻心。
胃不好有哪些表现
1.1、肝胃不和证症状
纳呆,胃脘痞满,胀痛,嗳气频频,情志不遂可诱发、加重。舌苔薄白,脉弦,慢性胃炎伴腔胃排空障碍,胆汁反流多见于此证。治法:疏肝和胃;
1.2、肝胃湿热证症状
胃脘满闷,胸闷不饥,恶心欲呕,身重倦怠,口渴不饮,大便溏薄不畅,舌黄腻,脉滑,胃镜检查胃黏膜充血明显,水肿甚至糜烂。治法:清化湿热;
1.3、胃终端淤血证症状
胃脘疼痛,持续不解,痛如针刺或如刀割,痛有定处,按时疼痛加剧。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治法:活血化瘀;
1.4、脾胃虚弱证症状
胃脘胀痛痞满,饥时痛甚,喜暖,按时感到舒服,面色苍白,神疲,头晕,舌质淡,唇有齿痕,脉细。治法:健脾和肾;
1.5、胃阴不足证症状
胃脘隐隐作痛或灼热不适,嘈杂似饥,口干食少,大便干硬,脉多细数。治法:益胃养阴。
中医应对小儿肠炎
①寒邪犯胃证:症状见胃痛暴作,疼痛如绞,畏寒喜暖,遇寒痛甚,得热痛减,多有受寒病史,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弦紧。治则为温中散寒、行气止痛。方选良附丸加减(高良姜10g、香附10g)。
②宿食停滞证:症状见胃脘胀痛拒按,嗳气或矢气则舒,嗳腐吞酸,进食加重,不思饮食或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大便不爽,舌苔白厚或厚腻,脉滑等。治则为消食导滞、理气和胃。方选保和丸加减(山楂10g、神曲10g、茯苓15g、陈皮10g、莱菔子30g、连翘15g、麦芽10g)。
③肝胃气滞证:症状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连及两胁,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嗳气频频,善太息,舌苔薄白,脉象多弦。治则为舒肝理气、和中止痛。方选柴胡舒肝散(柴胡15g、芍药15g、枳壳10g、陈皮10g、川芎9g、香附10g、甘草5g)。因肝郁蕴热,火热犯胃引起的肝胃郁热证,症状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喜冷饮,脉弦滑数。治则为舒肝泄热、和胃止痛。方选化肝煎(青皮10g、陈皮12g、芍药l0g、丹皮l0g、泽泻10g、贝母15g)。
④因湿热内蕴,阻滞中焦引起的湿热中阻证:症状见胃脘疼痛,胀满嘈杂,泛酸,口干而苦,口渴不欲饮,尿黄便秘,舌苔黄腻,脉滑数。治则为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方选黄连温胆汤(黄连6g、半夏10g、茯苓10g、陈皮12g、竹茹10g、蒲公英30g、甘草6g)。
⑤瘀血阻络证:症状见胃脘疼痛,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而拒按,面色晦暗无华,唇暗,有呕血、便血,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治则活血化瘀、理气止痛。方选失笑散合丹参饮(蒲黄9g、五灵脂9g、丹参10g、檀香10g、砂仁6g)。
⑥脾胃虚寒证:症状见胃痛隐隐,喜温喜按,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神疲乏力,面色不华,四肢不温,纳食减少,大便溏薄,舌质淡白或淡胖,脉沉细或细弱。治则为温阳健脾益气。方选黄芪建中汤(黄芩15g、桂枝10g、芍药12g、炙甘草10g、生姜3片、饴糖30g、大枣5枚)。
⑦因肝郁化火,灼伤胃阴引起的胃阴不足证:症状见胃痛隐隐或灼痛,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口干唇燥而不欲饮,舌红少津,脉细数或弦细。治则为养阴益胃。方选养胃汤(沙参10g、麦冬10g、玉竹10g、生扁豆15g、桑叶10g、甘草5g)。
中医治疗肠炎
中医认为肠炎属于“胃脘痛”范畴,本病多由饮食失节、损伤脾胃、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或脾胃虚弱、中气不运所致。病位在胃脘,与肝脾关系密切,早期多为实证,其病在脾胃。分型如下:
①寒邪犯胃证:症状见胃痛暴作,疼痛如绞,畏寒喜暖,遇寒痛甚,得热痛减,多有受寒病史,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弦紧。治则为温中散寒、行气止痛。方选良附丸加减(高良姜10g、香附10g)。
②宿食停滞证:症状见胃脘胀痛拒按,嗳气或矢气则舒,嗳腐吞酸,进食加重,不思饮食或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大便不爽,舌苔白厚或厚腻,脉滑等。治则为消食导滞、理气和胃。方选保和丸加减(山楂10g、神曲10g、茯苓15g、陈皮10g、莱菔子30g、连翘15g、麦芽10g)。
③肝胃气滞证:症状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连及两胁,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嗳气频频,善太息,舌苔薄白,脉象多弦。治则为舒肝理气、和中止痛。方选柴胡舒肝散(柴胡15g、芍药15g、枳壳10g、陈皮10g、川芎9g、香附10g、甘草5g)。因肝郁蕴热,火热犯胃引起的肝胃郁热证,症状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喜冷饮,脉弦滑数。治则为舒肝泄热、和胃止痛。方选化肝煎(青皮10g、陈皮12g、芍药l0g、丹皮l0g、泽泻10g、贝母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