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糖药物分类都有什么
降糖药物分类都有什么
1.口服降糖药
根据作用效果可以分为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和促胰岛素分泌剂。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包括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及a-糖苷酶抑制剂。促胰岛素分泌剂包括磺脲类、格列奈类及DDP-4抑制剂。各类特点如下:
磺脲类: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用药,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1~2%,其常见不良反应有使用不当可导致低血糖,还可引起体重增加。
格列奈类(如瑞格列奈):是指南推荐的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它通过刺激胰岛素早期分泌而降低餐后血糖。
DDP-4抑制剂:是指南推荐的2型糖尿病的三线用药,需注意的是肾功能不全者需注意减少药量。
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的基础用药,可降糖化血红蛋白1~2%并使体重下降,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
a-糖苷酶抑制剂: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者及餐后血糖升高者,可降糖化血红蛋白0.5~0.8%,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
2.胰岛素
胰岛素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日趋广泛,其分类和命名方式较为复杂,易导致概念混淆,使用不当。具体可参见下表:
3.GLP—1受体激动剂
是新一代降糖药物,需皮下注射。
更多药品知识欢迎进入新浪健康药品库。
夏枯草能降血糖吗 夏枯草降血糖要注意什么
1、不能代替降糖药物。夏枯草有一定的降糖作用,但无法代替降糖药物,在吃夏枯草降糖期间,也要同时服用降糖药物,期间有不适,应立即到医院检查就诊。
2、不宜长期大量服用。夏枯草毕竟是一种中药材,一般用量为9-15克,一周食用2-3次就可以了,夏枯草药性苦寒,如果长期大量吃夏枯草可能会刺激肠胃,引起肠胃不适,进而影响肠胃健康。
降血糖药物的正确服用时间
不同的降糖药物在服用时间上要求不同,如果不按要求时间服用,不但会起不到很好的降糖作用,还可能会引起药物不良反应。
饭前服 必须在饭前30分钟服用。主要指磺脲类降糖药,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格列类,它包括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喹酮(糖适平)等。这类降糖药的作用要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才能发挥作用,所以这类药宜在饭前30分钟服用。当食物中的糖分解被吸收时,这类降糖药正好发挥作用;另一类为饭前5-20分钟服用,如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它包括瑞格列奈(诺和龙)、那格列奈(唐力)等,它们也是作用于β细胞,刺激胰岛素分泌,但其作用机制不同于磺脲类。它在血糖浓度低时不刺激胰岛素分泌,或血糖浓度恢复正常,作用立即停止。本类药起效快,作用时间短暂,餐前半小时或进餐后给药可能引起低血糖,故应在餐前5-20分钟口服。服药必吃饭,服药不吃饭,可能会引起低血糖反应。
饭后服 主要指二甲双呱类,又叫二甲双胍(美迪康、立克糖)等。它主要通过增强肌肉、脂肪等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而起到降低血糖作用。由于该药对胃肠道有些刺激,故宜在饭后服。
饭时服 即与第一口饭同时“嚼服”,如阿卡波糖(拜糖平、卡博平)。拜糖平主要作用于小肠内竞争性抑制糖苷水解酶,从而延迟和减少小肠内碳水化合物分解为葡萄糖,延迟小肠内葡萄糖的吸收,使饭后血糖幅度下降。该药与吃第一口饭同时嚼服效果最好,如在饭后或饭前过早服用,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空腹服 晨空腹服用,如中药汤剂、胰岛素增敏剂。如吡格列酮、主要作用部位是脂肪、肌肉和肝脏组织,它可以增加细胞受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帮助代谢综合征患者更有效地利用自身分泌的胰岛素,使葡萄糖尽快被人体细胞利用,从根本上使血糖降低。由于此类降糖药作用时间较长,一次服药,降糖作用可以维持24小时,因此,每日仅需服药一次,建议患者每天早餐前服药效果最好。
糖友的降糖药该怎么吃
1、糖尿病孕妇及哺乳的女性:应一律停用口服降糖药,以免血糖控制不佳,引起胎儿发育异常。另外,口服降糖药能通过乳汁排泄,所以哺乳的女性也不要服用口服降糖药。
2、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患者:如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等病人,使用口服降糖药效果很差,有些还可能加重酮症酸中毒或引起乳酸性酸中毒,因此最好不用降糖药。
3、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不宜单用口服降糖药,当然双胍类降糖药及拜糖平与胰岛素合用还是很有效的。
4、比较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患者:特别是发展到Ⅲ期或Ⅲ期以上的肾脏及眼底病变者,应停用口服降糖药,改用胰岛素治疗。
5、肝、肾功能不全者:不用或慎用口服降糖药,口服降糖药全部都需肝脏代谢,大多数都要经肾脏排出,肝、肾功能不好的病人服用口服降糖药可能发生药物积累中毒或发生低血糖症,还可能进一步损害肝、肾功能。
糖尿病患者注意事项 服用降糖药后一定要进食
糖尿病患者在感冒、急性胃肠炎等不能正常饮食时,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后,不进食,或者只少量进食,这种情况十分危险,极有可能发生低血糖。
在服用降糖药物或注射胰岛素后一定要进食,如果用药之前,食欲不佳,可减少降糖药物用量,或停用降糖药物,待饮食恢复正常后,再继续用药。
低血糖怎么防范
饮食合理
糖尿病患者生活必须有“规矩”和规律,饮食必须合理,不仅在于吃什么,还在于吃的时间要规律,饮食定时定量,保持每日基本稳定的摄食量,不能随意变动,患者吃东西时间和进食量有变化时,应及时调整药物剂量。积极采用分餐制,一日至少进食三餐,易出现低血糖或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应在三次正餐之间增添2~3次加餐。
规律运动
运动疗法是糖尿病病人综合治疗的五架马车之一。不过,物极必反,剧烈运动可致低血糖发生,糖友运动要有计划,做到适量、规律运动,剧烈运动或体力活动增加时应及时加餐或酌情减少降糖药物的用量。
避免诱因
某些药物,如青霉素、阿司匹林、心得安等,因药物的相互作用,会增强降糖效果,合用时应注意,定期监测血糖、尿糖,发现血糖偏低且尿糖阴性时,应减少降糖药用量。躯体情况出现变化,如发生了呕吐、腹泻,应及时调整降糖药物的剂量并及时就诊,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合理用药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有口服降血糖药或注射胰岛素两种方法,其结果都易使血糖降低。但如果运用不当,使血糖下降过多的话,就会引起低血糖的发生。为避免低血糖发生,应用降糖药应注意严格掌握降糖药物的适应症。对新诊断的患者,应先嘱其控制饮食、参加运动,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用降糖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增加剂量;避免同时使用两种降糖药;用药应个体化,根据情况适时进行调整。
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应如何护理
预防护理夜间低血糖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观察病情变化:观察患者神志和活动情况,有无脸色苍白、浑身无力、饥饿、发抖出虚汗、视力模糊、头晕嗜睡等。
2、做好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应监测睡前血糖,及时发现无症状性低血糖,最好做到每周二次全天血糖监测,根据血糖波动,及时调整降糖药物用量。
3、饮食平衡:患者饮食量和用药量要保持平衡,制订严格的、科学的饮食方案,老年患者如睡前血糖偏低,小于6.7mmol/L,要及时加餐,同时减少降糖药物用量,防止低血糖。
4、加强健康教育:加强糖尿病教育,认识低血糖的危害性,科学合理的应用降糖药,掌握夜间低血糖症状和防治措施。
5、及时调整药物:治疗中需严格把握降糖药物的剂量,降糖不宜过快、过低,当合并感冒、发烧、手术等应激状态影响进食或合并肾病、肾功能不全时,要及时下调降糖药物用量。
降血糖的药物
降糖药物也分为中药降糖药和西药降糖药。无论中药降糖药还是西药降糖药,在使用中都应根据不同病情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并注意各类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同时必须特别强调的是饮食疗法和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患者的治本方法,需要终身坚持,不能因口服降糖药或加大降糖药用量而放松或放弃饮食治疗。
当糖尿病患者经过饮食和运动治疗以及糖尿病保健教育后,血糖的控制仍不能达到治疗目标时,需采用药物治疗。按照中西医的划分,降糖药物也分为中药降糖药和西药降糖药。 降糖西药大致分为口服降糖药物和注射降糖药物。其中目前国内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以非胰岛素类药物为主,分为非胰岛素类促胰岛素分泌剂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类、胰岛素增敏剂类。其中促胰岛素分泌剂类又分为磺脲类和非磺脲类(格列奈类)。注射降糖药物主要以胰岛素及其类似药物为主。
降糖中药分类比较复杂,最简单的是按照药物组成分为单方制剂和复方制剂。需要说明的是,由于传统中药方剂的抓取、存放、煎煮比较麻烦,所以中药成药(中成药)的使用比传统煎煮方剂的使用更为普遍。但传统煎煮方剂的疗效更为理想。
降糖药的副作用
降糖药共同的严重副作用为低血糖。α-糖苷酶抑制剂、双胍类及胰岛素增收剂单独使用一般不会引起低血糖,但与其他药物连用时仍可能发生。患者用药期间出现强烈空腹感、出冷汗、全身无力、心悸、手脚发抖、眼睛发花、头疼和发呆等现象,应立即服用葡萄糖或含葡萄糖饮料。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具体几种降糖药的副作用:
双胍类
双胍类的降糖药对肠胃的伤害较大,容易导致消化不良,严重时可能会导致酮尿和乳酸酸中毒。
磺脲类
1、白细胞减少。可出现嗓子痛,伴有寒战的高热,有口腔炎、全身酸懒等症状。应去医院检查白细胞,如白细胞减少,则更换药物。
2、溶血性贫血。尿呈黄褐色或红色,皮肤及眼睛有黄染,发热,颜面发白,疲劳无力。
α-糖苷酶抑制剂
阿卡波糖(拜唐苹)等α-糖苷酶抑制剂除腹内气体增加外,其他不良反应较少。
胰岛素增敏剂
水潴留:颜面和手脚浮肿,体重迅速增加,应停药。
糖尿病人有时不需吃药
你要做妈妈或你正在为你的宝宝哺乳时,是不能口服降糖药的。女人怀孕时,身体处于特殊时期,如果口服降糖药,并不能平稳的控制血糖,这会导致血糖波动大,危害胎儿的正常发育。哺乳期的妈妈也不适合口服降糖药,药物能通过乳汁排泄,会导致孩子低血糖,这是很危险的。所以如果你要做妈妈了,或者你已经是一个可爱宝宝的妈妈了,那么,你就要暂时停止口服降糖药,改用胰岛素的注射。
糖尿病人最怕的就是糖尿病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会对身体造成进一步的损害,甚至危害生命。那么,在糖尿病并发症时期,比如,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非酮症糖尿病昏迷,这时候患者口服降糖药,往往降糖的效果不明显,那么就需要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了,也可以口服药和注射胰岛素双管齐下,尽快的控制血糖,治疗并发症。
还有一些糖尿病人群,平常就不适宜服用降糖药,比如;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人,单靠服药是控制不了血糖的,必须要胰岛素的注射降糖,当然也可以口服药物双管齐下。还有就是肝、肾、心功能不好的人,口服降糖药会使药物对脏器造成损害,长期服用减少糖尿病人器官寿命。
口服降糖药物控制血糖便宜,但在特殊时期,特殊情况,或口服药物效果不明显,身体不能承受口服的药物,就需要胰岛素注射。
哪些糖尿病患者不能使用降糖药
第一,对于孕妇如果出现糖尿病,不建议使用降糖药。首先会导致,血糖控制不佳。其次,引起胎儿发育有异常。因为口服降糖药,能通过乳汁排泄。因此,孕妇糖尿病慎用。
第二,糖尿病的急性并发症,如感染、糖尿病各种中毒。以及糖尿病昏迷等。这些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药效果很差。因此,不建议用降糖药。
第三,还有就是一些肝、肾功能不全,的糖尿病患者,也不要用或慎用口服降糖药。因为,口服降糖药,全部都须肝代谢。大多数都要经肾排出。对于肝、肾功能不好的糖尿病人。服用口服降糖药,可能发生药物积累。出现中毒、低血糖等。
第四,对于有胰岛素依的糖尿病人,不宜单用口服降糖药。比较严重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发展到后期以上的肾及眼底病变者,要停用口服降糖药。
什么是降血糖的药
什么是降血糖的药?即用来降低人体血糖含量的药物。
患有糖尿病的人群在通过饮食及运动后,血糖仍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就需要采用药物治疗了。按照中西医的划分,降血糖的药分中药和西药两种,降糖西药大致分为口服降糖药物和注射降糖药物,降糖中药分类比较复杂,最简单的是按照药物组成分为单方制剂和复方制剂。
需要提及的是,传统中药由于抓取、存放、煎煮的过程比较麻烦,所以很多人更喜欢中成药,但是传统的中药剂疗效更为理想。
糖尿病患者需要根据自己的病情与体质选择适合的药物进行治疗,也就是所谓的对症下药。在服药过程中,不仅要注意各类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还需要控制饮食,更要注重饮食疗法,对缓解病情有很好的疗效。
另外,患有糖尿病的人群,需要终身坚持服用降糖药,忌因服用降血糖的药而不控制饮食。
降血糖的西药有哪些
降糖西药大致分为口服降糖药物和注射降糖药物。目前国内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以非胰岛素类药物为主,分为非胰岛素类促胰岛素分泌剂类(又分为磺脲类以及非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类、胰岛素增敏剂类。注射降糖药物主要以胰岛素及其类似药物为主。
1、磺脲类,按照降糖强度由强到弱,排序为:格列本脲、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奇特。另外还有格列波脲及格列美脲,需患者根据自己的病情和体质进行选用。
2、非磺脲类,常用药物有瑞格列奈。该药不会引起严重的低血糖、也不会对肝脏造成损害,对于有中度肝脏及肾脏损害的患者而言有很好的耐受性,药物相互作用较少,适用于餐后血糖的控制。
3、双胍类,常用药物有二甲双胍(格华止,美迪康)。其降糖作用较苯乙双胍弱,但毒性较小,对正常人无降糖作用;与磺酰脲类药比较,本品不刺激胰岛素分泌,因而很少引起低血糖。是肥胖型非胰岛素依赖型2型糖尿病的首选药。由于它对胃肠道的反应大,应于进餐中或餐后服用。肾功能损害患者禁用。
4、α-糖苷酶抑制剂类,常用药物有:糖-100、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
5、胰岛素增敏剂类,常用药物有罗格列酮、吡格列酮。单独使用不引起低血糖,常与其它类口服降糖药合用,能产生明显的协同作用。 ...
降血糖的中药有哪些
降糖中药分类比较复杂,最简单的是按照药物组成分为单方制剂和复方制剂。
单方制剂有:
1、黄芪:黄芪多糖具有双向调节血糖作用。临床常用黄芪配合滋阴药如生地、玄参、麦冬等治疗糖尿病。
2、黄连:煎剂有降低血糖作用。从黄连整药中提炼的小檗碱(黄连素)可减少体重,显著改善葡萄糖耐量,还可增加脂肪燃烧,减少脂肪合成。
3、黄精: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
4、地黄(包括生地、熟地):具有降低血糖作用,且可改善血脂异常。临床应用于糖尿病时,多以生地配天冬、枸杞子等。
5、人参:人参多糖有降血糖作用。人参还能增强胰岛素对糖代谢的影响。对轻症糖尿病,人参可与生地合用,人参每日用量为3~9克。
6、山药:可显著降低实验小鼠的血糖,并可明显对抗血糖升高。
7、鬼箭羽:有降血糖及增加体重的作用,并促使胰岛细胞增殖,胰β细胞增生。
8、麦冬:可降低血糖,并促使胰岛细胞恢复,肝糖原增加。
单药有降糖作用的还有葛根、枸杞子、山萸肉、茯苓、玉竹、桑叶、桑白皮、桑椹、菟丝子、玄参、丹参、知母、仙鹤草、地骨皮、花粉、肉桂等。
另外,复方制剂在我国古代便有之,其方子之多,令人咋舌。下面选取一些,供大家参考。
1、二冬汤。天冬、麦冬各6克,花粉、黄芩、知母、荷叶各3克,人参、甘草各1.5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气阴两虚型糖尿病。 ...
降血糖的药哪种最好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降血糖的药品种有很多,有口服的,有注射的,还有中药制剂,那么降血糖的药哪种最好呢?
其实,适合自己病情的药物就是最好的。尤其是糖尿病,用药讲究的是个体化,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用药。
目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有磺脲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和格列酮类等。此外,西格列汀、维格列汀等新型降糖药也已经用于临床。每一种降糖药都有与之相适应的人群,患者需详细了解后选择适宜自己的服用。
1、磺脲类适合生活方式干预或加用了二甲双胍后血糖仍较高的患者。
2、双胍类用于单用饮食和运动治疗不能获得良好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
3、α-糖苷酶抑制剂主要用于餐后高血糖者。
4、格列酮类适用于肥胖患者。
5、西格列汀与维格列汀等新药适用于病程短、血糖不是很高的患者。
另外,关于中药降糖,疗效也是因人而异的。很多中药都还是需要配合西药进行治疗的,只是性子比较温和,更注重整体的调理和平衡。
有些降糖的中成药含有西药成分,长期使用可能损害肝肾,因此需要结合自身病情遵医嘱使用。
降血糖的药什么时候服用最好
糖尿病的药有很多,其用法也是各不相同,且服用时间也是有讲究的。
1、早晨空腹时服用的降糖药,包括胰岛素增敏剂如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等。因为这类降糖药的作用时间比较长,故每天仅需服用一次,在早餐前服用则效果更佳。
2、饭前服用的降糖药。
(1)必须在饭前三十分钟服用的降糖药:如磺脲类,包括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毗嚎、格列喹酮等。这类药物需要半小时才起效,而降糖作用的高峰一般在服药后2~3小时。因此,若是服用这类药物,建议在餐前20-30分钟服用。
(2)必须在饭前5~20分钟服用的降糖药:如非磺脲类,包括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等。这些降糖药作用时间较短,餐前半小时或进餐后服用可引起低血糖,故应在餐前5-20分钟服用。餐前半小时或进餐后服用均有可能引起低血糖。
3、需与第一口饭同服的降糖药。这类药除需与第一口饭同服外,还需要嚼服,如阿卡波糖(商品名“拜糖平”)。如在饭前或饭后服用则效果欠佳。
4、饭后服用的降糖药,包括有二甲双胍类。这类药需饭后服的原因主要是避免引起对胃肠道的刺激作用。
如何选择降血糖的药
如今市面上降血糖的药有很多种,那么糖尿病患者应该怎么选择降糖药?专家建议,选择降糖药需要根据糖尿病类型、高血糖类型、患者体形、年龄、有无其他疾病等多个方面进行考虑。
1、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
2、2型糖尿病患者多数应用口服降糖药。
3、在饮食、运动及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不好时可联合胰岛素治疗。
4、若糖尿病患者伴有严重并发症或处于应激状态时应使用胰岛素治疗。
5、如果单纯的餐后血糖增高,应首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6、如果餐前、餐后血糖均高,但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应首选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
7、空腹血糖升高明显者应考虑应用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增敏剂。
8、糖尿病患者体形偏胖应首选双胍类药物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治疗。这些药物具有减轻体重的作用,同时考虑到肥胖者多伴有胰岛素抵抗,可以选用胰岛素增敏剂联合应用,既改善胰岛素抵抗,又不会增加体重。
8、老年患者由于不能耐受低血糖,不宜选用长效、强力降糖药,而应选择降糖效果吻合的降糖药。
9、对于儿童患者,目前只有胰岛素和二甲双胍批准使用。
另外,在选择降糖药时应考虑到患者其他慢性病,防止降糖药的副作用加重其他疾病。
精神药物分类
(1)抗精神病药: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及其它重性精神病的药物称抗精神病药。临床上常用的有以下几类:
①吩噻嗪类:其中二甲胺类以最常用的氯丙嗪为代表;哌嗪类包括奋乃静、氟奋乃静、三氟拉嗪;哌啶类包括甲硫达嗪等。
②硫杂蒽类:泰尔登等。
③丁酰苯类:氟哌啶醇、三氟哌丁苯、哌迷清、五氟利多等。
④二苯氧氮平类:氯氮平等。
⑤苯甲酰胺类:舒必利。
⑥萝芙木碱类:利血平。
(2)抗抑郁药:主要用于提高情绪、治疗抑郁状态的药物称抗抑郁药。根据药理作用和化学结构分为以下几类:
①三环类抗抑郁剂:包括丙咪嗪、阿密替林、多虑平等。
②四环类抗抑郁剂:以麦普替林为代表。
③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常用的有苯乙肼、异羧肼等。
(3)抗躁狂药:用于躁狂态治疗的药物称抗躁狂药。临床上常用的是碳酸锂。
(4)抗焦虑药:主要用于治疗紧张焦虑的药和称抗焦虑药。常用药物分为以下几类;
①苯二氮罩类;利眠宁、安定、硝基安定等。
②丙二醇类:眠而通。
③二苯甲胺类:安它乐、苯海拉明、芬那露等。
临床上在选择用药是该熟悉各种精神药物的性能、药理作用及常见的毒副反应,同时注意病人个体差异、躯体状况及病程长短、既往用药情况来选择适当药物。
2、常用的精神药物的治疗特点
(1)氯丙嗪:本药具有较好的抗精神病作用,镇静作用强,目前仍是精神科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主要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各型、躁狂症及伴有精神运动性兴奋症状的其综精神疾病。口服给药宜从小剂量开始,初次剂量25-50mg,每日3次,逐渐加量,常用治疗剂量为300-600mg/天,最高日量可达800mg,一般2-3个月为一疗程。常见的副反应有口干、心动过速、嗜睡、体位性低血压、皮疹及锥体外系反应,偶尔可发生药物性肝炎及粒细胞缺乏症等严重毒副反应,长期大量应用可以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
(2)奋乃静:主要用于幻觉妄想症状比较明显的病人,其镇静作用较氯丙嗪为弱,常用治疗剂量为30-60mg/天,常见的副反应为锥体外系症状,对内脏的毒副作用小,比较安全,老年人多选用奋乃静。
(3)氟奋乃静:作用与奋乃静相似,对急慢性精神分裂症都有效果,尤其对违拗、行为退缩的慢性病人更为适宜,常用治疗剂量为10-40mg/天,常见的副反应是以静坐不能、震颤、急性肌张力障碍为主的锥体外系反应。
(4)三氟拉嗪:对急慢性幻觉、妄想有效,多由于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可以活跃情感、改善接触,有振奋作用。常用治疗剂量为10-60mg/天,其副反应以锥体外系症状多见。
降糖药分几类
1、口服降糖药
根据作用效果可以分为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和促胰岛素分泌剂。非促胰岛素分泌剂包括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及α -糖苷酶抑制剂。促胰岛素分泌剂包括磺脲类、格列奈类及DDP-4抑制剂。临床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特点如下:
1.1、磺脲类
磺脲类药物属于促胰岛素分泌剂,主要药理作用是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素水平。磺脲类如果使用不当可以导致低血糖,特别是在老年患者和肝、肾功能不全者,磺脲类药物还可以导致体重增加。
1.2、格列奈类
格列奈类药物为非磺脲类的胰岛素促泌剂,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早期分泌有效降低餐后血糖,具有吸收快、起效快和作用时间短的特点。格列奈类药物可引发低血糖,但低血糖的发生频率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
1.3、双胍类
双胍类药物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减少肝脏葡萄糖的输出而降低血糖,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双胍类药物主要是盐酸二甲双胍。
1.4、噻唑烷二酮类
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主要通过促进靶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而改善胰岛素敏感性。体重增加和水肿是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的常见副作用。
1.5、α-糖苷酶抑制剂
作用机制为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上部的吸收,降低餐后血糖,并通过对餐后糖负荷的改善而改善空腹血糖,适用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要食物成分和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
2、胰岛素
胰岛素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日趋广泛,其分类和命名方式较为复杂,易导致概念混淆,使用不当。具体可参见下表(引自《2009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科普版)》):
3、GLP—1受体激动剂
是新一代降糖药物,需皮下注射。
老年糖尿病患者夜间低血糖应如何护理
1、观察病情变化:观察患者神志和活动情况,有无脸色苍白、浑身无力、饥饿、发抖出虚汗、视力模糊、头晕嗜睡等。
2、做好血糖监测:糖尿病患者应监测睡前血糖,及时发现无症状性低血糖,最好做到每周二次全天血糖监测,根据血糖波动,及时调整降糖药物用量。
3、饮食平衡:患者饮食量和用药量要保持平衡,制订严格的、科学的饮食方案,老年患者如睡前血糖偏低,小于6.7mmol/L,要及时加餐,同时减少降糖药物用量,防止低血糖。
4、加强健康教育:加强糖尿病教育,认识低血糖的危害性,科学合理的应用降糖药,掌握夜间低血糖症状和防治措施。
5、及时调整药物:治疗中需严格把握降糖药物的剂量,降糖不宜过快、过低,当合并感冒、发烧、手术等应激状态影响进食或合并肾病、肾功能不全时,要及时下调降糖药物用量。
降糖药的分类与服用
目前常用的口服降糖药包括以下几大类:
一、促胰岛素分泌剂:这类药物主要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可分为磺脲类和格列奈类。 磺脲类:具有中等降糖作用,主要通过刺激胰岛素的分泌来降糖。按其发明的前后可分为三代,第一代有甲磺丁脲(D860)和氯磺丙脲,后者降糖作用可持续36~60小时,为降糖药中作用最长者,易引起低血糖,临床现已弃用。而甲磺丁脲作用温和、价廉,一直沿用至今,目前主要在农村基层和经济水平较低的人群中应用。第二代磺脲类降糖药作用比第一代强,降糖效果受其他药物影响和干扰少,副作用轻且少,按降糖作用由强到弱依次为格列苯脲(优降糖)、格列波脲、格列吡嗪(秦苏、美吡达、迪沙、瑞易宁)、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喹酮(糖适平)类。格列苯脲作用强而持久,属长效药,降糖作用强,但易出现低血糖,尤其是老年人;格列吡嗪属短效药物,降糖作用也较强,对降低餐后高血糖效果好;格列齐特属中长效药,降糖作用温和,降糖效果亦较好,适合老年人;格列喹酮属短效药,作用也最弱,是唯一不主要经肾脏排泄的磺脲类药物,为糖尿病肾病的首选药物。第三代指新推出的格列美脲,既促进胰岛素分泌又能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属长效药,每天一次,降糖作用强,较少发生低血糖,是一种较好的降糖药。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内分泌科薛耀明为使全天保持稳定的血药浓度,有效控制血糖,减少低血糖发生,现已有磺脲类品种的缓(控)释剂型面世,如瑞易宁、达美康缓释片等。磺脲类主要作用于单用饮食控制无效而胰岛功能尚存的轻、中度2型糖尿病患者。但长期应用可促进β细胞衰竭。 格列奈类:作用机制与磺脲类相似,其有“快进、快效、快出”的作用特点,有效模拟胰岛素生理分泌,对β细胞有保护作用,克服了磺脲类的缺点。较少发生低血糖,因其92%经肝胆代谢,更适合老年和糖尿病肾病患者。
二、胰岛素增敏剂:这类药不增加胰岛素的分泌,而是通过加强胰岛素的作用而发挥治疗作用,直击2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保护β细胞功能,不会发生低血糖,主要有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三、双胍类:主要有二甲双胍(格华止、美迪康)和苯乙双胍(降糖灵),不刺激胰岛素分泌,主要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和对胰岛素敏感性,因此也有人将它归类到胰岛素增敏剂,可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β细胞,同时有降体重、降血脂作用,现已成为2型糖尿病患者最常用的药物,不会发生低血糖,可使胰岛素敏感性增加20%~30%。单用磺脲类不能获得满意血糖控制者,联用二甲双胍后,血糖可再降低20%。二甲双胍还可用于糖耐量低减治疗,以防止其发展成为糖尿病。
四、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通过延缓糖吸收而起到降糖作用,具有降低餐后高血糖的作用。因不增加胰岛素分泌,故不易发生低血糖。降糖作用较弱,主要配合其他药物治疗,使血糖趋于平稳。单用于轻症经饮食控制而餐后血糖仍高者,是我国唯一拥有糖耐量低减适应症的 定药物。
不同降糖药服药时间有讲究
由于不同降糖药作用机制不同,服药方法和时间也各有不同。有些药需餐前服,有些药需餐后服,也有少数需餐中服;有些药物只需一天一次,有些需要一天两次或三次服用。有些患者常需服用两种以上药物,常感无所适从,容易混乱。
一、需餐前服用药物
1.早餐前一次服用药物:各种缓(控)释剂如瑞易宁、达美康缓释片、二甲双胍缓释片、秦苏等可一天口服一次,长效类药如格列美脲(亚莫利)及胰岛素增敏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一般在早餐前15~30分钟服用。 2.需三餐前服用的药物:磺脲类中短效制剂,如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等,因作用时间较短,需三餐前服用。格列奈类药一般为短效类,也需三餐前服用或进餐前即刻服用。 3.只需早晚餐前服用的药物:中长效磺脲类药物如格列苯脲、格列齐特,只需早晚餐前服用,不需一天三次。
二、需餐后服用的药物:
一般口服降糖药多数在餐前服用,只有二甲双胍这类药物,因为明显的胃肠道反应,可能引起恶心、厌食、腹胀、腹泻等,为减轻胃肠道反应,一般在餐后服用。现有一些和二甲双胍制成的复合制剂也有可能在餐后服用。
三、餐中服用的药物:
这类药物比较特殊,主要为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中的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因它们需与饭中的碳水化合物竞争肠道中的α—葡萄糖苷酶才能发挥作用,故一般主张在吃第一口饭时将药片一起咀嚼后吞下,这样才能发挥最大效果,否则餐前或餐后服用都会减弱药物的疗效。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制药工艺及新药的开发,人们更需要服用简便、一天只需服一次的药,相信将来糖尿病患者服药会越来越方便、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