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孕的历史
避孕的历史
避孕的目的是为了让妇女在进行性生活时不会怀孕。早在公元前3000年,埃及的妇女为了避孕,曾将蜂蜜和鳄鱼屎放在阴道里面。
那时,最好的避孕方法也许是哺乳。在哺乳阶段,妇女不大可能排卵(释放卵子),不至于接受男人的精子而受孕。
没人知道是谁发明了第一个男用安全套,但据说日本人在过去曾用过皮革制作的安全套,欧洲男人则戴羊肠做的安全套。上图: 现在的学校里都设有性教育的课程。
在16世纪,加布里埃尔·法洛皮奥发明了用湿润的亚麻布做的安全套,并一直用了近400年,但使用的目的更多是为了预防疾病而不是为了避孕。下图:玛格丽特·山额倡导的节育运动,使妇女能够控制自己家庭的大小。
1838年,维尔德发明了妇女用的橡胶膜。它可放置于阴道内,封闭子宫颈。
但在19世纪,极少的妇女知道避孕。安全套和妓女联系在一起,任何形式的避孕都是秘密的,而且在某些地方是违法的。
“计划生育”一词是先由美国人玛格丽特·山额开始使用。在1914年,她写了一本书,名《有限的家庭》,鼓励人们避孕。与此同时,玛丽·斯托普斯在英国也撰写了鼓励避孕的书 。
制糖历史
史前时期
人类就已知道从鲜果、蜂蜜、植物中摄取甜味食物。后发展为从谷物中
糖罐 制取饴糖,继而发展为从甘蔗甜菜中制糖等。制糖历史大致经历了早期制糖、手工业制糖和机械化制糖3个阶段。
早期制糖阶段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制糖的国家之一。早期制得的糖主要有饴糖、蔗糖,而饴糖占有更重要的地位。
制饴 将谷物用来酿酒造糖是人类的一大进步。中国西周的《诗经·大雅》中有“周原膴膴,堇荼如饴”的诗句,意思是周的土地十分肥美,连堇菜和苦苣也象饴糖一样甜。说明远在西周时就已有饴糖。饴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制造出来的糖。饴糖属淀粉糖,故也可以说,淀粉糖的历史最为悠久。
饴糖是一种以米(淀粉)和以麦芽经过糖化熬煮而成的糖,呈粘稠状,俗称麦芽糖。自西周创制以来,民间流传普遍,广泛食用。西周至汉代的史书中都有饴糖食用、制作的记载。其中,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第89篇“饧?”)记述最为详尽。书中对饴糖制作的方法、步骤、要点等都作了叙述,为后人长期沿用。时至今日,这类淀粉糖的甜味剂仍有生产,也有较好的市场,在制糖业中仍有一定地位。但通常所说的制糖是指以甘蔗、甜菜为原料制糖。
甘蔗制糖 甘蔗制糖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公元前 300年的印度的《吠陀经》和中国的《楚辞》。这两个国家是世界上最早的植蔗国,也是两大甘蔗制糖发源地。在世界早期制糖史上,中国和印度占有重要地位。
周代至汉代
饴糖 在中国,最早记载甘蔗种植的是东周时代。公元前4世纪的战国时期,已有对甘蔗初步加工的记载。屈原的《楚辞·招魂》中有这样的诗句:“胹鳖炮羔,有柘浆些”。这里的“柘”即是蔗,“柘浆”是从甘蔗中取得的汁。说明战国时代,楚国已能对甘蔗进行原始加工。
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吴书·孙亮传》中,有"亮使黄门以银椀并盖,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献甘蔗饧……"的记述。交州在现今的广东、广西一带,与上述的楚国同是中国的南方,是甘蔗制糖最早的地区。甘蔗饧是一种液体糖,呈粘稠状,是将甘蔗汁浓缩加工至较高浓度(粘稠),便于储存食用。这里的加工技术已经提高了一大步。
东汉张衡著的《七辨》中,有“沙饴石蜜”之句。这里“沙饴”二字,是指制得的糖有微小的晶体,可看作是砂糖的雏形。
6世纪时陶弘景著的《名医别录》中写到:“蔗出江东为胜,卢陵也有好者,广州一种数年生,皆大如竹,长丈余,取汁为沙糖,甚益人。”这里描述的种蔗区域更加广阔了,种蔗的技术也已提高,且已经制出砂糖。这种砂糖是将蔗汁浓缩至自然起晶,成为带蜜的糖。比先前的甘蔗饧的加工技术又提高一步。
唐宋年间
手工业制糖阶段 自战国时代开始从甘蔗中取得蔗浆以后,种植甘蔗日益兴盛,甘蔗制糖技术逐步提高,经近千年的发展,至唐宋年间,已形成了颇具规模的作坊式制糖业。
公元647年,唐太宗派人去印度学习熬糖法。欧阳修、宋祁撰的《新唐书》中有这样的记载:“……贞观二十一年,始遣使自通天子,献波罗树,树类白杨。太宗遣使取熬糖法,即诏扬州诸蔗,柞沈如其剂,色味愈西域远甚。”说明在中、印频繁的文化、科技交流中,其中也有制糖技术的经验交流。
从唐宋开始形成的手工业制糖以来,制糖技术逐步得到发展,一些新的技术、新的工艺相继出现,土法制取的白糖、冰糖等新品种也相继出现,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制糖的理论著作。
公元674年,中国发明用滴漏法制取土白糖。该法用一套漏斗形的陶器,配以瓦缸和其他小设施,将蔗汁熬至相当浓度后倒入瓦溜(漏斗形陶器)中,从上淋入黄泥浆,借助黄泥浆的吸附脱色制取土白糖。白糖的出现,标志着制糖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这种土法制糖在中国沿用了千余年。
唐大历年间(766~779),四川遂宁一带出现用甘蔗制取冰糖。冰糖的制作,为制糖业增添了独特的产品。
唐宋制糖手工业昌盛,所产之糖的品种和质量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糖产品不仅销售国内各地,还远销波斯、罗马等地,促进了国际间的贸易往来。广泛兴起的制糖手工业,扩展至全国的很多区域,如现今的广东、广西、福建、四川等地。宋、元期间,大量的闽、粤移民至台湾,同时也带去了种蔗制糖技术。由于台湾气候适宜于种植甘蔗,制糖业很快得到发展,并成为中国主要制糖基地之一。
8世纪中叶,中国制糖技术传到日本。13世纪左右,传入爪哇,成为该岛糖业的起源。15~16世纪,中国的侨民也在菲律宾、夏威夷等地传播制糖法。
在长期的制糖实践中,很多制糖方法逐步被总结出来。 北宋王灼于 1130年间撰写出中国第一部制糖专著──《糖霜谱》。全书共分7篇,内容丰富,分别记述了中国制糖发展的历史、甘蔗的种植方法、制糖的设备(包括压榨及煮炼设备)、工艺过程、糖霜性味、用途、糖业经济等。1637年初刊的明代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卷六(《甘嗜》)中,记述了种蔗、制糖的各种方法,比《糖霜谱》一书更系统、更详尽。这些方法,在中国民间一直沿用到20世纪。书中记述的采用牛拉石辘(或木辘)多次压榨取汁的方法(压榨法),与现代的甘蔗多重压榨原理相似。在蔗汁澄清方面,书中首次总结了石灰法澄清工艺,其原理在现代的制糖业中仍有沿用。“甘嗜”中总结的具有系统性的压榨取汁、石灰法澄清、浓缩煮糖等手工业制糖工艺,成为现代机械化制糖的工艺基础。
印度制糖术的传播
当中国的甘蔗制糖技术向外传播的时候,世界上的另一个甘蔗制糖发源地印度,也不断向各国传播甘蔗制糖技术。7世纪,阿拉伯人把印度的甘蔗种植技术传入西班牙、意大利。自此,地中海沿岸开始有甘蔗种植,随后甘蔗的种植技术又传入北美洲的一些国家。15世纪末,哥伦布将甘蔗制糖技术传至西印度群岛,很快又传至古巴、波多黎各。15世纪20~30年代,甘蔗制糖技术先后传到墨西哥、巴西、秘鲁等,不久,甘蔗制糖业在南北美洲都发展起来。
甜菜制糖与机械化制糖
机械化制糖阶段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甜菜制糖的成功极大地推动了制糖业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制糖业的机械化。
甜菜制糖业的兴起 长期以来,用来制糖的主要原料是甘蔗,而甘蔗只能生长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寒冷地区则不能种蔗制糖。18世纪末期,一种新的制糖原料──甜菜终于被发现,给制糖业的发展带来重大突破。
1747年,德国化学家A.马格拉夫发现甜菜块根中含有蔗糖,但未受到重视。1786年,马格拉夫的学生F.K.阿哈尔德在柏林近郊试种甜菜成功,实现了从甜菜中提取蔗糖并开始进行甜菜的选择和育种工作。1799年阿哈尔德发表论文,宣告可以用甜菜制糖。1802年,阿哈尔德在东欧西里西亚附近的库内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甜菜糖厂。同年,俄国也建成一座甜菜糖厂。1811年,法国又建成一座甜菜糖厂。此后,欧洲各国相继建厂,甜菜制糖业很快兴起。1810年,俄国的甜菜糖厂已达10座。1824年,乌克兰开始建立甜菜糖厂,此后15~20年间,已发展到67座,乌克兰遂成为俄国的主要产糖区。
巴西的食糖生产链 甜菜制糖业在欧洲的迅速崛起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原因。19世纪初,拿破仑对不列颠岛实行封锁,英国则从海上对欧洲大陆实行经济封锁,欧洲海上运输因之受阻,一些急需物资和食品如甘蔗糖等无法从海上运往欧洲大陆,这种情形客观上促使了欧洲甜菜制糖业的迅速发展。不久,甜菜制糖技术便越过大西洋,传播到美洲,继而传播到亚洲,遍及世界各地。[1]
机械化制糖业的发展 甜菜糖的发源和生产主要是在欧洲,而19世纪又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先进的工业和发达的科学技术,给制糖业实行机械化提供了很多有利条件。现代机械化制糖的工艺和设备大多始于欧洲的甜菜制糖业。19世纪初至19世纪60年代的这段时间,是机械化制糖工业的主要形成时期,许多制糖新工艺新设备不断涌现。甜菜制糖业在这段时间里,完成了渗出提汁、糖汁加灰二次碳酸饱充清净、多效蒸发、真空煮糖结晶和离心分蜜成糖等基本技术。
19世纪初期,良好的吸附剂骨炭已应用于甜菜糖汁的脱色,并取得了较好效果。1821年,东巴勒将甜菜块根切成薄片,以热水浸渍提取糖分,改变了早期用压榨甜菜取汁的做法,成为渗出法的先导。到1830年,东巴勒发明渗出法。但由于未找到理想的澄清方法,取得的糖汁不易澄清。1840年,库尔曼发明二氧化碳饱充法,在澄清糖汁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1843年多效蒸发罐的发明使糖汁得以蒸浓。同时,采用高效能的离心分蜜工艺使糖膏中糖晶粒和糖蜜完全分离,得到的不再是带蜜的糖,而是干净的砂糖。1849年,卢梭发明了碳酸法制糖工艺。1849年,应用二氧化硫漂白糖汁取代成本较高的骨炭,糖汁的清净技术进一步提高。1859年,佩里耶和波塞茨将碳酸法改良为双碳酸法,澄清效果显著提高,但糖汁的沉淀颗粒仍不易除去。1864年,德耐克发明过滤机使糖汁沉淀颗粒得以分离。同年,奥地利人J.罗伯特制成间歇式渗出罐组,它与双碳酸法清净工艺相配合后被普遍采用。20世纪发展了连续渗出器,逐渐取代了罗伯特渗出罐。至此,较完善的碳酸法制糖工艺基本形成,成为现代制糖技术的先导。
由于甜菜制糖大部分工艺也适用于甘蔗制糖,因而很快被甘蔗制糖业所采用,但甘蔗制糖和甜菜制糖在澄清工艺上有较大的不同。在取汁方面,甘蔗糖厂仍基本上采用压榨取汁方式,18世纪末甘蔗制糖已采用了三辊压榨机。
19世纪初期,真空结晶(煮糖)罐制造成功。中期,已开始用蒸汽机带动压榨机,并开始采用离心分蜜机。此后,随着制糖工艺渐趋成熟和适合于工业化生产的设备不断出现,制糖业遂进入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阶段。
中国机械化制糖历史
中国机械化制糖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中国机械化制糖的酝酿、探索时期。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机械化制糖热潮,但未形成机械化制糖工业体系,制糖业基本上还处于手工业阶段。1949年后,不断发展成为完整的现代制糖工业体系。
1878年,英商怡和洋行在香港设中华精糖公司,机器购自英国,以土糖为原料生产精炼糖,每日能处理4000担土糖。1880年,怡和洋行又在广东汕头角石开设分厂。此外,英国商人在香港的太古洋行也创办太古炼糖公司。继英国之后,美国、日本等商人也来中国建立机械制糖厂,制糖工艺、技术、设备均从外国引入。由于社会动荡、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这些糖厂未能长久生存下去。
1905年,中国东北开始种植糖用甜菜。1908年建成一座日加工甜菜350吨的甜菜制糖厂(阿城糖厂)。
1915年又建成一座日加工甜菜 350吨的甜菜制糖厂(呼兰糖厂)。
1916年,日本人在中国东北成立“南满洲制糖株式会社”,并在沈阳郊区建立一座日加工500吨甜菜的奉天糖厂,1917年投产。1922年又在铁岭建成铁岭糖厂,这两座糖厂都于1926年停产。
1920年,北京溥益公司在山东济南兴建溥益糖厂,于1921年投产,1929年停产。
1938年,日本在吉林省范家屯建立“新京制糖所”,后改为吉林省制糖厂。
20世纪30年代以前,不论是甜菜制糖厂,或是甘蔗制糖厂,或是精炼糖厂;不论是外资兴办,或是民族资本创办的糖厂,都没有成功,中国的机械化制糖业未能形成,仍然处于手工业制糖阶段。牛拉石辘压取甘蔗的古老制糖法依然盛行,土糖寮、土糖房、小作坊式的制糖遍布城乡民间。糖的产量及质量都不及先进国家。尚需大量进口食糖。1929年,食糖进口量达最高峰(7.4亿千克),价值银一万万两,居全国进口货物的第二位。
30年代开始,中国限制洋糖任意进口,保护国内糖业的发展。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严重经济危机,许多公司、商人急于推销滞销的货物和积压设备。中国成为他们资本输出的一大市场。例如,美国的檀香山铁工厂,捷克斯可达工厂,即在此时来到广东,推销他们积压的制糖设备。广东省的军阀企图通过创办糖业,充实自己经济实力,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政治地位,极力支持、兴办机械化制糖业。广东制糖历史悠久,制糖原料(甘蔗)丰富,客观上也利于制糖业的发展。1933年8月至1936年1月,在檀香山铁工厂、捷克斯可达厂两家厂商的承包下,在广东建成了市头、顺德、东莞、新造、惠阳、揭阳等 6座机械化制糖厂。其设计的总生产能力为每天压榨甘蔗7000吨,每天产白糖700吨。机器设备全部由外国进口,工艺技术、设备规模都是空前的。广东遂成为全国机械化制糖业的重要基地。
广东兴办机械化制糖业的热潮,也波及可以用甘蔗制糖的其他省份,继之纷纷建立机械化糖厂。但由于时局动乱,工业基础薄弱,这些新式的机械化制糖厂,未能得到发展和繁荣,不少糖厂被迫关闭、停业。
20世纪以来,台湾省机械化制糖业发展较快。最早的机器制糖厂建立于1901年,至1945年,全省已有42家机械化制糖厂。1934~1943年间,台湾糖业发展迅速,糖产量剧增,并有大量出口。1938~1939年制糖期,机制糖产量达到137万吨。
1949年后,中国大陆的制糖业不断得到发展。甘蔗制糖业主要分布在广东、广西、云南、福建、海南、四川等地。甜菜制糖业集中在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新疆等地。甘蔗糖与甜菜糖的产量之比约4:1。发展到 80年代,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制糖大国之一。
针灸的历史
针灸是中医的诊疗手段之一,针灸是一门古老而神奇的科学。早在公元6世纪,针灸学术便开始传播到国外。目前,在亚洲、西欧、东欧、拉美等已有120余个国家和地区应用针灸术为本国人民治病,不少国家还先后成立了针灸学术团体、针灸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著名的巴黎大学医学院就开设有针灸课。据报道,针灸治疗有效的病种达307种,其中效果显著的就有100 多种。1980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43种推荐针灸治疗的适应病症。1987年,世界针灸联合会在北京正式成立,针灸作为世界通行医学的地位在世界医林中得以确立。
针灸的历史
二千五百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贯穿于全书,那就是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古人发现人体上有一些纵贯全身的路线,称之为经脉;又发现这些大干线上有一些分枝,在分枝上又有更细小的分枝,古人称这些分枝为络脉,“脉”是这种结构的总括概念。
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人们制成了金属针,称为微针,并用微针对经脉进行治疗。《黄帝内经》分为两部书,其中之一叫做《灵枢经》,也称为《针经》,就是专门论述用微针治疗经络的著作。《黄帝内经》对经络作了系统的总结,在经脉之外,增加了络脉、经别、经筋、皮部和奇经等新的概念,它们共同组成了经络系统,成为古人心目中人体最重要的生理结构。《黄帝内经》还阐述了经络的功能,即运行气血、平衡阴阳、濡养筋骨、滑利关节、联络脏腑和表里上下以及传递病邪等。《黄帝内经》对经络系统及其功能的认识主要来自于长期的临床观察,也包含一些推理分析的结果和取类比象的描述。
刺法灸法学,是针灸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临床治疗疾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历代针灸学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是刺法灸法的内容不断充实,理论不断完善,为本学科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枣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红枣是原产中国的传统名优特产树种。经考古学家 从新郑斐李岗 文化遗址中发现枣核化石,证明枣在中国已有8000多年历史。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就开始利用红枣发酵酿造红枣酒,作为上乘贡品,宴请宾朋。红枣的营养保健作用,在远古时期就被人们发现并利用。《诗经》已有“八月剥枣”的记载了。《礼记》上有“枣栗饴蜜以甘之”,并用于菜肴制作。《战国策》有“北有枣栗之利……足食于民”,指出枣在中国北方的重要作用。《韩非子》还记载了秦国饥荒时用枣栗救民的事。所以民间一直视枣为“铁杆庄稼”“木本粮食”之一。枣作为药用也很早,《神农本草经》即已收载,历代药籍均有记载,对其养生疗病的认识不断深化。至今,枣都被视为重要滋补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1] 中说:枣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用于治疗“脾虚弱、食少便溏、气血亏虚”等疾病。常食大枣可治疗身体虚弱、神经衰弱、脾胃不和、消化不良、劳伤咳嗽、贫血消瘦,养肝防癌功能尤为突出,有“日食三颗枣,百岁不显老”之说。
酒的的历史
我国是酒的故乡,也是酒文化的发源地,是世界上酿酒最早的国家之一。酒的酿造,在我国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中,酒与文化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进行的。
大体上,古酒约分两种:一为果实谷类酿成之色酒,二为蒸馏酒。有色酒起源于古代,据《神农本草》所载,酒起源于远古与神农时代。《世本八种》(增订本)陈其荣谓:“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一作杜康)作秣酒。”仪狄、少康皆夏朝人。即夏代始有酒。余以为此种酒,恐是果实花木为之,非谷类之酒。谷类之酒应起于农业兴盛之后。陆柞蕃著《粤西偶记》关于果实花木之酒,有如下记载:(广西)平乐等府深山中,猿猴极多,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石,饮之香美异常,名猿酒。
若此记载真有其事,则先民于草木繁茂花果山地之生活中,采花作酒,自是可能。谷类酿成之酒,应始于殷。殷代农业生产盛,已为多数学者公认。农产物既盛,用之作酒,势所必然。以朱芳圃编《甲骨学》下册文十四,酒字,凡二十一见;郭沫若《殷墟文字研究》,复有“酒,受酋年”之文。受酋年,即出酒丰富之年。而殷人以酗酒亡国,史书所载,斑斑可考。(摘自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酒 早初酒应当是果酒和米酒。自夏之后,经商周、历秦汉,以至于唐宋、皆是以果实粮食蒸煮,加曲发酵,压榨而后才出酒的,无论是吴姬压酒劝客尝,还是武松大碗豪饮景阳岗,喝的就是果酒或米酒,随着人类的进一步发展,酿酒工艺也得到了进一步改进,由原来的蒸煮、曲酵、压榨、改而为蒸煮、曲酵、馏、最大的突破就是对酒精的提纯。数千年来,中国的酿酒事业,在历史的变迁中,分支分流以至于酿造出了许多更具有地方特色,更能反应当地风土人情的各类名酒,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酒礼酒俗,无不构造出一个博大的渊深的名酒古国。
晋人江统在《酒诰》里载有:“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此,不由奇方。”说明煮熟了的谷物,丢在野外,在一定自然条件下,可自行发酵成酒。人们受这种自然发酵成酒的启示,逐渐发明了人工酿酒。我国最晚在夏代已能人工造酒。如《战国策》:“帝女令仪狄造酒,进之于禹。”
据考古发掘,发现龙山文化遗址中,已有许多陶制酒器,在甲骨文中也有记载。藁城县台西村商代墓葬出土之酵母,在地下三千年后,出土时还有发酵作用,汉代班固在《白虎通·考点》中亦有芳香的药酒意思的解释。罗山蟒张乡天湖商代墓地,发现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古酒,它装在一件青铜所制的容器内,密封良好。至今还能测出成份,证明每一百毫升酒内含有8239毫克甲酸乙醋,并有果香气味,说明这是一种浓郁型香酒,与甲骨文所记载的相吻合。
周代,酿酒已发展成独立的且具相当规模的手工业作坊,并设置有专门管理酿酒的“酒正”、“酒人”、“郁人”、“浆人”、“大酋”等管职。
酒,是人类各民族民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一大饮料。世界上最古老的实物酒是伊朗撒玛利出土的葡萄酒,距今三千多年,仍芳醇弥人;中国最古老的实物酒是西安出土的汉代御酒,据专家考证系粮食酒(也有专家认证为黄酒,作为黄酒工作者闻之为之跃呼、幸哉至善!)至今仍香醇可饮,可谓奇也!中国甲骨文中早就出现了酒字和与酒有关的醴、尊、酉等字。从中可以佐证酒的存在之久。至于文史中的记载更是枚不胜举,如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即醉以酒,即饱以德”(《大雅·即醉》)的诗讯《周易》、《周礼》、《礼记》、《左传》等典籍中,关于古代酒俗的记载更多,如“酒者可以养老也”(《礼记》)、“酒以成礼”(《左传》)等。这说明酒存在着多种用途,是生活习俗中必不可少的。
美食历史
焖子历史悠久,为大连特有,算得上是大连的人文小吃,在大连周边地区广种高产的地瓜,由地瓜加工成淀粉,除了做粉条粉皮以外,就是掺上水,揉成团,像切豆腐那样切成许多啤酒瓶子盖那么大的方块,放在平底的油锅上煎烙,做出的焖子,外焦内嫩,盛在碗里,加进佐料,很合大连人的口味。焖子属于精细食品,雅俗共赏,最喜欢光顾的是女人和小孩。相传一百多年前,有门氏两兄弟去烟台晒粉条,有一次刚将粉胚作好,遇上了连阴天,粉条晒不成,面胚要酸坏,情急之下,门氏兄弟将乡亲们请来用油煎粉胚,加蒜拌着吃,吃后异口同声说好吃,有风味。于是便帮门氏兄弟支锅立灶煎粉胚卖,人们都说好吃,但问此食品叫什么名,谁也说不出。其中一智者认为此品是门氏兄弟所创,又用油煎焖,就脱口而出叫“焖子”。
雪碧历史
“雪碧”一词,音译自英语Sprite,原意为妖怪、精灵。作为一种饮料,把它译为“雪碧”可谓是煞费苦心。雪,有寒意,符合汽水的清凉口感;碧,清澈碧绿,契合瓶身外包装颜色,既符合中国消费者的认知,又巩固了品牌形象。
在大夏天,这样的饮料名,听着就想喝。这样的字又何止“一字千金”呢?“雪碧”,母公司可口可乐不仅拥有雄厚的资金实力,行销全世界长达100多年的市场经验和世界饮料市场多项绝对领导品牌;而且“Sprite”饮料于1961年在美国市场一经推出,便迅速成长为世界汽水市场的热销品牌之一,今天“雪碧”的营业收入已经占可口可乐公司总收入的较大比例。可口可乐把“Sprite”作为引入中国市场的主要战略品牌,并融合中国传统文化音译成“雪碧”,在汉语中有纯洁、清凉的含义,使人在炎热的夏季里联想到一片纷飞的白雪,一潭清澈的碧水,顿时有一种清凉之感,产生“挡不住的诱惑”。
“雪碧”一贯奉行世界级明星代言策略,张惠妹、世界跳水皇后伏明霞等先后倾情演绎年轻、时尚的品牌内涵,广告语“透心凉,心飞扬”曾成为年轻一代人争相传颂的“歌谣”,其品牌知名度几乎是家喻户晓、妇儒皆知,“雪碧”已成为我国柠檬味汽水市场的领导品牌。
粉果历史
在明朝已有关于粉果的记载。明末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写道:“平常则作粉果,以白米浸至半月,入白粳饭其中,乃舂为粉,以猪脂润之,鲜明而薄以为外,荼蘼露、竹胎(笋)、肉粒、鹅膏满其中以为内,则兴茶素相杂而行者也,一名曰粉角。”可见,正宗的粉果,不是用澄面皮,不是用粘米粉也不是用糯米粉开水糊成团做皮,而是用蒸熟的米研成饭皮。只是这种传统的饭皮粉果在广东已经销声匿迹,貌似的仅在香港的陆羽茶室能觅其踪影。饭皮当然不如澄面皮剔透弹牙,但试试真正的古法传统味道,联想一下娥姐到底有多手巧有多漂亮,倒也不错。
味美色香 有人称广式粉果为娥姐粉果,原来当中有段古:话说当年广州西关是达官显贵集居的地方,几乎每家每户都有一位来自顺德的手巧住家女佣,除了能打理家头细务外,更能烹饪名点美食。娥姐是一位来自大良的自梳女,有一天,主人请客,让她做几样细点。她琢磨再三,决定做一种别人没吃过的点心,粉果因此诞生。客人尝后,无不称奇,粉果在上等人家圈子里就越来越受欢迎了。后来,一座名号叫“茶香室”的茶馆老板得知此事,重金聘用娥姐为其制作粉果。老板为了招待顾客,特别为娥姐搞了个玻璃棚子,让娥姐坐在棚内制作粉果。并起名为“娥姐粉果”。这样,顾客不但可以品尝娥姐粉果,而且还可以看看漂亮的娥姐如何做粉果。于是,茶室生意越来越好,娥姐粉果也越来越出名了。
男人性生活过密容易不孕
中医认为:受孕年龄、父母的健康状态、避孕历史和性经历都直接影响着男女的受孕几率。
受孕年龄直接影响下一代的健康素质
中医指出:男女的最佳受孕年龄:女性为24—29岁,男性为25—35岁。
这个时期是男女双方生殖力最为旺盛的阶段。在最佳生育年龄受孕,精子和卵子的质量较好,计划受孕容易成功,难产的机会相对少,有利于下一代健康素质的提高。
身体健康状态不佳易导致不孕
无论男女,当然是健康状况愈好愈适合受孕,因为在有足够体力与能量的情况下,再搭配充足的营养,能让胎儿健康茁壮。
如果女性有慢性疾病或癌症、自体免疫性疾病、肝病、脑部病变、肾脏疾病时,比较不容易受孕,因为健康状况不佳时,生殖荷尔蒙也容易紊乱,甚至有家族性疾病的人,例如染色体异常,也会造成不易排卵的问题。尤其现在社会环境不佳,长期曝露于电磁波、X光或辐射线下,易让胎儿产生异常与流产,所以孕妇最好远离这类物品。
专家表示:避孕历史会导致后遗症
早期的避孕药确实会因为药剂超重,而有吃久了导致不孕的可能性,但现在由于都是低剂量的避孕药,这样的情况比较不易发生。但未婚及未怀孕过的妇女要注意,放置子宫内避孕器如果时间过久,很容易造成骨盆腔感染、沾黏,或者输卵管阻塞及沾黏,如此可能会有不易受孕的后遗症。
男性性行为太密集不易受孕
性经验对女生来说比较没有那么大的影响,但如果男性性行为次数太密集也是不容易受孕的。
中医提示:在最佳的受孕年龄受孕,保证自身身体的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一定会帮您孕育一个健康可爱的宝宝。
历史上十大最怪异的避孕法排行榜
第十名:鸦片软膏避孕
古代苏门答腊岛上的居民,竟然使用鸦片作为避孕工具。我们不知道他们是如何进行的,或许他们将鸦片制作成粘性软膏,然后楔入女性体内。但是请不要照做,因为我们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副作用。
第九名:剧毒水银避孕
四千多年前的中国妇女,在喝的水或日常食物中放入少量的水银来避孕,据说效果很好。据现代科学研究,大剂量水银会致人死亡,但是小剂量却可以杀死腹中的胎儿。水银可引起女性月经失调、大脑损伤、肾功能衰竭以及不育症等。
第八名:用可乐清洗
很多人相信,房事过后,使用可乐清洗可以避孕。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们曾做过实验,发现可乐型饮料中的碳酸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怀孕。但是,一旦失败,饮料中所含的咖啡因很有可能使胎儿大脑和心脏等器官受损,使胎儿畸形或者导致先天痴呆等。
第七名:含铅打铁水
古希腊人认为,打铁水也可以作为一种避孕工具。尽管我们不知道是什么人发明这种方法的,但打铁水中含铅却是事实。一战期间,那些在含铅工厂工作的女性,患有不孕症的比例异常高。科学研究发现,打铁水可以引起神经疾病、肾衰竭、昏迷,甚至死亡。它的功用似乎与水银类似。
第六名:清香柠檬避孕
十六世纪时,大多数人已经意识到干粪便和硬金属不适合女性的身体部位。很多人看到被切成半的柠檬后得到灵感,将其掏空做成一个“子宫帽”,或许最先使用这种避孕工具的是一名男性。
第五名:避孕套雏形——羊肠
古代人还用绵羊肠子制成避孕套,这显然已有点接近于现代避孕套。现在已知的最古老避孕套是用一截猪肠制成的。相关使用手册暗示,这类安全套很难在需要时马上派用场,因为事先要以温度适中的牛奶将安全套隔夜浸软,才能使用。
第四名:金银象牙避孕
使用金银和象牙等昂贵材料避孕,这听起来好像很不错,可实际上非常残忍。数千年前的人们,根据女性子宫形状制作成“子宫套”,富贵人家可以使用金、银或者象牙等材料制造,然后利用油纸或者蜂蜡包裹。这种避孕工具被后人称为“折磨女性的器具”,甚至会导致女性中毒性休克,身体发出各种难闻的气味,甚至引发感染,但对避孕却没有多大效果。
第三名:海狸睾丸泡酒喝
十六世纪的加拿大人认为,小型皮毛动物的睾丸是避孕的关键。因此一些妇女把海狸的睾丸泡在酒里,靠喝这种酒避孕。一些加拿大人将海狸睾丸研成细细粉末,混合酒服用,这种方法没有任何副作用;此外,也有人将海狸睾丸晒干,然后泡在酒中服用。这种方法与前面提到的黄鼠狼睾丸效果类似。
第二名:大象、鳄鱼粪便当药方
三千多年前的古埃及人,能够造出金字塔和木乃伊这样的杰出作品,那么他们找到控制生育的方法也不足为奇。据说,古埃及人认为鳄鱼、大象等动物都具有神秘力量,因此它们的粪便也被用到了避孕药方中。事实上,由于这些动物粪便具有高度酸性,它的确具有一定的杀精作用。不过,动物粪便所带来的强烈臭味显然会影响古代夫妻们的“性趣”。
第一名:黄鼠狼睾丸绑腿上
12世纪至15世纪,欧洲正处于“黑暗时代”时期,女人们通常将包含骡子耳屎、黄鼠狼睾丸、黑猫骨头的小袋子制成护身符,在房事时系在腿上,以期达到避孕的效果。尽管现在我们知道这些东西根本不起作用,但是可以肯定这些东西会从心理上产生效果。因为看过这样一对东西在配偶身上作为装饰物的任何男人,可能都会“性趣”大减吧。
怎样知道自己生育能力的强或弱
1.年龄
20~30岁的体力与健康都处于最佳状态,若还要生育第二胎也比较有充裕的时间。
30岁以前的想生第一胎的妇女,如果在没有避孕的状况下,维持一年都还未怀孕,而30岁以上的妇女则是半年都还未怀孕时,应该至妇产科门诊检查看看夫妻双方有无异常。
2.月经周期
月经周期不顺的妇女比较不容易受孕,尤其是有寡经症、多囊性卵巢症候群的人,通常会隔很久才有一次月经,这样月经周期长、排卵机会少,受孕的机会当然就比较小了。但月经周期短的人也不见得好喔!尤其是又合并有子宫内膜异位的人,这表示黄体功能不健全,实时有排卵也会不孕,或者是会增加流产的机会。
3.健康状态
无论男女,当然是健康状况愈好愈适合受孕,因为在有足够体力与能量的情况下,再搭配充足的营养,能让胎儿健康茁壮。如果女性有慢性疾病或癌症、自体免疫性疾病、肝病、脑部病变、肾脏疾病时,比较不容易受孕,因为健康状况不佳时,生殖荷尔蒙也容易紊乱,甚至有家族性疾病的人,例如染色体异常,也会造成不易排卵的问题。尤其现在社会环境不佳,长期曝露于电磁波、X光或辐射线下,易让胎儿产生异常与流产,所以孕妇最好远离这类物品。
4.避孕历史
早期的避孕药确实会因为药剂超重,而有吃久了导致不孕的可能性,但现在由于都是低剂量的避孕药,这样的情况比较不易发生。但未婚及未怀孕过的妇女要注意,放置子宫内避孕器如果时间过久,很容易造成骨盆腔感染、沾黏,或者输卵管阻塞及沾黏,如此可能会有不易受孕的后遗症。
避孕方法历史
性交后蹲下排出精液、打喷嚏、上下蹦跳。古希腊人认为用明矾、酒、海水、杂酚皂液或醋冲洗阴道,也能达到避孕目的。
起源最早提到避孕的一种说法出自《圣经》。在《创世记》中,上帝要求人类中断性交,即通常所说的“抽回法”。
公元前384年~322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被认为是提议采用香柏油、含铅软膏或乳香油这类天然化学物作为杀精子剂的第一人。公元23年~79年著有《博物志》的古罗马作家普林尼(Pliny)忠告读者要克制性欲,以避免怀孕。他是提倡节欲作为避孕方法的第一人。公元17世纪英王查理二世的御医Condom医师发明了男用保险套。它的原材料是小羊的盲肠,最佳产品的薄度可达0.038毫米(现在的乳胶保险套一般为0.030毫米)。这在当时是一件轰动全球的大喜事。Condom医生就凭这项发明获得了爵位,英国也从中赚取大量外汇。1725年~1798年浪荡公子卡萨诺瓦在自传中介绍了试用避孕方法的细节。他叙述自己曾试图把半只柠檬皮掏空后用作原始的子宫帽。1827年科学家发现了卵子即卵细胞的存在,这是一次重大的科学突破。之前只知道精子进入女人体内后才会怀孕。这一发现是了解人类生殖学的第一步。1832年马萨诸塞州医生查尔斯·诺顿发明了一种避孕溶液,性交后可以通过注射器注入子宫。这种溶液配方不一,包括盐、醋、液氯、亚硫酸锌或者硫酸铝钾。注射法在以后40年得到广泛应用。1838年德国医生弗里德里希·王尔德给病人开小子宫帽,月经期间就可以覆盖在子宫颈上面。这种避孕法从来没得到广泛采用,不过世人所知的“王尔德帽”成了现代子宫帽的前身。1839年查尔斯·古德伊尔发明了橡胶硫化处理技术,并投入实际应用,生产橡胶避孕套、宫内避孕器、阴道冲洗器和子宫帽。1843年科学家弄清楚,精子遇到卵子,就会怀孕。之前,人们以为男人创造生命;女人只提供孕育生命的地方。20世纪70年代美国出现五花八门的避孕用具,如避孕套、避孕海绵、冲洗器和子宫帽。这些可从商品目录、药剂师、干货店甚至橡胶商贩处买到。1873年3月2日美国国会通过康斯托克法,这项反对淫秽的法案明文规定避孕药为淫秽品,禁止通过邮局或者州际贸易传播。美国是当时惟一出台法律宣布避孕非法的西方国家。1875年废人运动的资金提供者凯瑟琳·德克斯特·麦考密克出生于密歇根州德克斯特的一户名门望族。
古代避孕
很久很久以前,当人还是原始人的时候,男男女女们就在琢磨着如何节育。他们使用的方法极其危险,同时又极可能毫无作用。不难发现,随着文明的发展,避孕的各种方法应运而生。
但是,有几样古代人发明的避孕工具显然被证明是非常有效的,譬如在一张有着3500年历史的埃及纸草上,就用埃及象形文字写着一个古老的避孕处方。该处方称,用阿拉伯树胶、椰子和蜂蜜浸湿的羊毛绵球植入女性体内,就能够防止怀孕。尽管这个处方是如此古老,但实验证明它非常有效。哥德海得说:“因为阿拉伯树胶中含有乳酸,这是一种自然界的杀精剂。”
此外,有些古代的避孕方法对人体充满了危险性,譬如古代人曾通过喝石墨或水银的方法来达到避孕效果,但这种危险的方法极易导致人死亡。在上世纪30年代,西方人还发明出了一种六边形小木块——一种类似于“子宫套”的东西来防止女性怀孕,但这种避孕工具被后人称为“折磨女性的器具”。
在博物馆的收藏物中,还有古代人用绵羊肠子制成的避孕套,这显然已有点接近于现代避孕套的雏形。
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把各种各样的东西塞进女性阴道。比如,块状蜂蜜、雪松树胶、甚至鳄鱼粪、象粪(象粪呈酸性可以杀死精子)。
古代的中国和日本,用丝质油纸、破布团、海绵塞入女性阴道作为屏障。中国古人还用鱼膘作避孕套,可以想像,由于男人那话儿大小不同,找到一个合适的鱼膘多不容易。
古代女人避孕奇招
假如说一个现代女人有30年避孕经历,那么从历史上讲,女性已经差不多有4000年的避孕历史了!在这漫长的4000年里,避孕方法层出不穷,有些方法甚至是不可思议的。看完这篇文章后,你一定会非常佩服发明者的想像力,他们实在太有才了!
1、古印度:动物粪便避孕
在3000多年前的印度和埃及,像鳄鱼、大象这样被认为具有神秘力量的动物的粪便也被用到了避孕药方中。事实上,由于这些动物粪便具有高度酸性,它的确具有一定的杀精作用。不过,动物粪便所带来的强烈臭味显然会影响古代夫妻们的“性趣”。
更多精彩热文推荐:
都是安全套惹的祸
性交时突发哮喘怎么办?
女人私处保养的九大法宝
准爸爸准妈妈孕期性爱法则
错误的避孕方法会毁了女人
男性选择避孕套是越薄越好吗?
${FDPageBreak}
古代帝王妃嫔的紧急避孕法:挤压法
2、古代帝王妃嫔的紧急避孕法:挤压法
古代帝王三宫六院,嫔妃宫女难以计数,位居“至尊”的帝王在荒淫极乐的同时,对“龙子龙孙”的繁衍则加以一定的选择与限制。据《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载:帝王与妃子交欢后,敬事房总管太监“必跪而请命,曰‘留不留?’”帝说不留,则“总管至妃子后股穴道微按之,则龙精皆流出矣”;说留,则将某月某日某时皇帝幸某妃,笔之于册,以备受孕之证,并称此为“宫禁中祖宗之定制”。这种微按妃子“后股穴道”使精液流出的方法,便是古代宫廷房事后的“紧急避孕”补救措施。
${FDPageBreak}
古代青楼女子避孕法:喝水银
3、古代青楼女子避孕法:喝水银
水银的确可以避孕的,但水银有剧毒啊!也许可能喝少量的不会死人。现在,在我国的北方农村,许多老年人年轻的时候就采用喝水银避孕的方法,这肯定对身体有很大伤害。过去妓女们喝的茶水或日常食物中就被放入少量的水银,据说效果很好,当然,妓女们被蒙在鼓里,还以为是可以避孕的香炉灰什么的,不然妓女们知道水银有毒不敢喝啊!
${FDPageBreak}
亚里士多德推荐的避孕法:杀精子剂第一人
4、亚里士多德推荐的避孕法:杀精子剂第一人
公元前384年-322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被认为是提议采用香柏油、含铅软膏或乳香油这类天然化学物作为杀精子剂的第一人。
${FDPageBreak}
英国绅士避孕法:牛奶泡过才能用的避孕套
5、英国绅士避孕法:牛奶泡过才能用的避孕套
现存在世上最古老的安全套,日前在伦敦大英博物馆首次展出,历史学家对它们的尺码感到费解。这批有350年历史的安全套是用动物的小肠制造的,一端以丝线缝密,另一端的开口可以缩紧,防止滑落。对17世纪的情侣来说,这类安全套很难在需要时马上派用场,因为事先要以和暖的奶将安全套隔夜浸软,才能使用。
${FDPageBreak}
最古老的避孕方法:石榴籽避孕法
6、最古老的避孕方法:石榴籽避孕法
世界上最古老的避孕法也许是由4000年前的古埃及人发明使用的。那是一种用石榴籽及蜡制成的锥形物,石榴籽带有天然雌激素,这东西完全可以跟避孕药一样抑制排卵,虽然不像现在的药片那么有效,但是的确能够抑制怀孕。除了抑制排卵的方法,“屏障法”的运用也是有深远历史的。
${FDPageBreak}
宫廷避孕秘方:倒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