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气虚弱和湿热有什么关系
脾气虚弱和湿热有什么关系
“脾气虚弱和湿热有什么关系?”专家表示,脾气不足,会引起体内的津液及营养物质的代谢障碍,瘀久则生热,所以说脾气虚弱会引起湿热。
脾胃强盛的话,湿热就不容易产生,但是脾气虚弱就会出现湿热体质,如果是后天作息饮食导致脾气虚,那经常吃一些薏米、山药、豆类,时间一长就能改善,急于求成,想要靠药物快速解决,那是徒劳的,因为脾胃虚弱是就好像人家能举起五十公斤,而你只能举起三十公斤,你除了慢慢锻炼外,根本没办法一下子从三十公斤升到五十公斤的。
慢性鼻炎治疗偏方 中医治疗
中医常用中药治疗鼻炎。中医辨证有:热毒犯肺型,风热缠遏型.脾胃湿热型.脾气虚弱型,胆腑郁热型和肺气虚寒型。常用辛夷、苍耳于、白正等加减处方。
脾虚内热的症状
【脾热】指脾受热邪或过食燥热食物所引起的热証。主要症状有唇红、咽乾、心烦、腹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小便黄短等。
【脾气虚】指脾气虚弱,运化无力。临床表现有乏力,食欲不振或食后易胀,伴有眩晕,倦怠,面色萎黄等气虚症状。多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慢性痢疾,贫血等。
【脾虚湿困】指脾虚内湿阻滞的病理。脾主运化水湿,为胃行其津液,脾虚则运化功能低下,引起水湿停滞;水湿的滞,又反过来妨碍脾的运化。主要症状有饮食减少,胃脘满闷,大便泄泻,甚或噁心欲吐,口粘不渴或渴喜热饮,肢体困倦,甚或浮肿,舌苔厚腻,脉缓等。多见於慢性胃肠炎,慢性痢疾,慢性肝炎等疾病。
【脾阳虚】即脾胃虚寒。主要症状有胃脘冷痛、腹胀满、呃逆、呕吐、食少、便溏或久泻久痢、倦怠、尿少、浮肿、消瘦、舌淡苔白、脉虚缓。多见于胃十二指扬溃疡、慢性胃肠炎、慢性肝炎、慢性痢疾、水肿、白带等。
【脾阴虚(脾胃阴虚)】指脾胃的阴液不足而影响受纳运化。主要症状有唇燥口乾,喜饮,口淡无味,饮食减少,大便乾结,舌红苔少或舌面光滑等。
【心脾两虚】即心脾两脏俱虚。主要症状有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食欲减退,腹胀、便溏、倦怠、面黄、苔白、脉细。多见于神经官能症、贫血等。
【脾胃湿热】指湿热内蕴脾胃。主要症状有身目俱黄,腹胀脘痞,饮食减少,噁心,倦怠,尿少而黄,苔黄腻,脉濡数,多见于黄胆型肝炎或其它急性肝胆疾患。有些皮肤病如湿疹,脓庖疮等也和脾胃湿热有关。
阴道出黑血是怎么回事
阴道出黑血是怎么回事?一般来说,经间期出血可导致阴道出黑血。经间期出血,中医病名。是指以氤氲期(即排卵期)周期性出现子宫少量出血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若出血期长,血量增多,不及时治疗,进一步发展可致崩漏。多发于育龄妇女。尤多见于产后或流产后。本病相当于西医学排卵期出血。
经间期出血,是中医学的一个术语,即排卵期出血。它是指在月经中期,即排卵期,由于雌激素水平短暂下降,使子宫内膜失去激素的支持而出现部分子宫内膜脱落引起有规律性的阴道出血。是冲任阴精充实,阴气渐长,由阴盛向阳盛转化的生理阶段。若肾阴不足,脾气虚弱,湿热扰动或瘀血阻遏,使阴阳转化不协调,遂发生本病。常见的病因有肾阴虚、脾气虚、湿热和血瘀。
其中,血瘀证的主要证候就是经间期出血量少或多少不一,色紫黑或有血块,少腹两侧或一侧胀痛或刺痛,情志抑郁,胸闷烦躁,舌质紫或有紫斑,脉细弦。治法为化瘀止血。代表方有逐瘀止血汤《傅青主女科》。方药为生地黄、大黄、赤芍、丹皮、归尾、枳壳、桃仁、龟甲。
预防经间期出血的方法如下:
1、出血期间应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保持外阴局部清洁,严禁性生活,防止感染。
3、饮食宜清淡且富有营养,忌食油腻、辛辣、燥热的食物。
4、注意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加强体质锻炼。
脾胃虚弱的原因
脾胃虚弱很很多因素有关系,一般认为饮食不规律以及乱吃东西都是会导致我们出现脾胃虚弱,另外一些情绪的疾病也容易导致脾胃虚弱的出现。
脾胃虚弱,为中医名词术语。脾胃虚弱含义比较笼统,包含了脾气虚、脾阳虚、脾不统血、中气下陷、胃阳虚、胃气虚、胃阴虚及脾胃虚寒等中医证候。其中脾气虚是脾胃虚弱的基本类型,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失其健运所表现的证候。多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久病耗伤脾气所致。“脾气虚”一词出于《内经》,如《灵枢·天年》篇中有“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的论述。其后历代医家对脾气虚证进行深入研究及发挥,指出脾主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若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脾胃虚弱;或后天失于调养,或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劳倦过度,忧思日久,损伤脾胃;或年老体衰,或大病,久病之后,元气未复,失于调养,均可使脾气亏虚,运化功能失常,导致气血生化乏源,形成脾气虚证。
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忧思日久,禀赋不足,年老体衰,大病初愈,调养失慎都可以导致脾胃虚弱证。《诸病源候论·五脏六腑病诸候·脾病候》:"脾气盛,为形有余,则病腹胀,溲不利,身重苦饥,足痿不收……是为脾气之实也,则宜泻之。脾气不足,则四肢不用,后泄,食不化呕逆,腹胀肠鸣,是为脾气之虚也。"因此其病因有三方面:一为饮食失调;二为劳累过度;三由于急慢性病。以上诸因,耗伤脾胃,导致脾胃不足,运化失健,形成脾胃虚弱证。
(1)保持精神愉快,避免过度疲劳、忧愁、悲伤、恐怖、紧张情绪和其他因素引起的精神上的创伤。
(2)饭前少用脑,吃饭要专心,饭后稍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的保暖,必要时经常在腹部戴一块棉肚兜。夏季亦不可贪凉露宿。
(4)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适当地作内养气功,保健操和太极拳。
上文我们介绍了什么是脾胃虚弱,我们知道脾胃虚弱是中医上面的说法,我们一旦出现了脾胃虚弱的症状,那么身体也会随着带来一系列的疾病,所以我们要做好对于脾胃虚弱的预防,上文详细介绍了脾胃虚弱的原因。
老年人脾胃虚弱的表现
1、脾胃虚弱的表现之舌苔有变化
舌头的变化是脾的外在表现。健康的舌头表面应为红色,看上去很润泽。舌面有一层舌苔,轻薄且非常干净。如果舌头边缘已经出现明显的齿痕,那说明身体机能已经出现问题了。
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同时,在夏季,脾湿的人也常常感觉口内粘腻,面色晦暗发黄。
2、脾胃虚弱的表现之食欲下降
因为在中医理论中,当湿气进入体内后最容易伤脾。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吃到体内的各种食物和液体,把这些物质转化为能够被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为人体新陈代谢提供新的能量。大多数人在夏季湿热的环境中,都会出现食欲和消化功能下降。但也有一些人食欲不受影响,有较强的饥饿感,可是吃了东西后却有饱胀的感觉,这也是胃强脾弱的表现。
3、脾胃虚弱的表现之爱流口水
口水(中医称涎或涎液)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人在进食时分泌较多,有助于食物的吞咽和消化。中医认为,在正常情况下,涎液上行于口,但不溢于口外。若胃强脾弱、脾胃不和,则往往导致涎液分泌急剧增加,而发生口涎自出等现象。
4、脾胃虚弱的表现之嘴里发黏
中医常说“脾开窍于口”,是指人的饮食、口味等与脾的生理功能有关。若脾气健运,则食欲不振、口淡乏味等。若脾虚气弱、湿困脾气,则可出现口甜、口黏的感觉。
5、脾胃虚弱的表现之唇色淡白
脾主肌肉,又为气血化生源,口唇的色泽是全身气血盛衰的反映,又与脾运化功能是否正常有密切的关系。脾气健运,气血不足,则唇淡白不润泽,或者萎黄。
肝阳上亢还是肝胆湿热,二者有什么区别
口腔溃疡中医认为大多与肝胆胃火重或肝胆胃有湿热,肾阴虚或阳虚等有关。建议找有经验的中医辨证用中药治疗。并应从饮食上调节,忌食辛辣剌激食品,忌油腻,忌饮酒,忌海鲜,忌腥荤及发物,保持大便通畅,保持情绪舒畅等。也可以服甲硝唑芬布芬胶囊,黄连素片,庆大霉素片治疗。如果是肾阴虚者可以服知柏地黄丸,肾阳虚者服肾气丸治疗。
2、经常睡眠不好,多梦、不能深层睡眠,容易醒。白天感觉疲劳,特别是午后。引起失眠多梦的原因很多,有心肾不交,心血不足,心脾两虚,血虚,气虚,肝郁气滞,心肝火旺,血瘀,忧思伤脾等等。建议找中医辨证用中药治疗。也可以选服养血安神片,解郁安神颗粒,安神补心片,脑心舒口服液,安神补脑液等治疗。
3、长期大便不成型,水冲即散。可能与湿热,脾胃虚弱等有关。
4、近两年容易长湿疹,包括肛门、阴囊部位。与湿热,体质免疫功能失调等有关 5、偶有眼睛干涩,视物模糊。与肝肾虚弱,湿热,肝火等有关。建议找有经验的中医辨证用中药治疗。
如何做到科学预防胃胀
一、科学饮食可防胃胀
1、不科学的饮食结构及习惯是导致胃胀的重要原因,因此,要预防脾胃不和,应养成科学、合理的膳食习惯,注重饮食结构、适量多摄入蔬菜、水果等,尽量增加食物种类,避免单调饮食,同时尽量避免大量摄入生冷食物。
2、其次,积极向上的心态也是预防脾胃不和需要注意的一个方面,不少疾病的产生都与人们忧思过度有关,因此,应尽量保持心态平和,生活态度乐观,避免精神刺激及心情的大起大落。
3、另外,需要提醒的一点是,由于脾胃不和所导致的食欲减退、呕吐等症状容易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及工作产生影响,因此,在出现脾胃不和的症状后,人们也可以选择药物治疗,人参健脾丸对于缓解脾胃不和具有明显的功效。
二、用药应区分脾胃虚弱、虚寒、湿热
如果出现了前面提到的脾胃不和的症状,可以选择一些药物进行治疗。对症下药是用药的基本原则,因此,消费者平时在自行购买一些非处方药时,也要首先学会区分疾病的具体症状,做到对症下药。
脾胃虚弱与脾胃不和有相似症状,但需要提醒的一点是,脾胃虚弱本身也有不同类型之分,从中医角度来看,脾胃虚弱又有脾气虚、脾阳虚、胃气虚及胃阴虚之别,病人不同,在表现症状方面也有所区别。
以症状为例,胃胀、食少及饭后胀满可能与胃气虚有关,脾胃气虚可以选用参苓白术散及香砂养胃丸。
腹胀、脘腹痛等症状则与脾胃虚寒有关,往往是由于饮食不规律、过多食用生冷食物及劳累过度等引起的。与前面两种症状不同,胃脘疼痛、饥而不欲食等症状则与脾胃湿热有关。
因此,不少疾病的临床症状类似,往往只存在细微差别,消费者在选择药物时应注意症状之间的细微差别,做到对症下药。
三、食疗:可适量饮用绿豆粥、猪肝汤等
对于疾病,如果症状并不十分严重,尤其是在疾病早期,通过改善不良的生活习惯及注重规律、科学饮食等,往往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出现脾胃不和症状时,除了合理用药外,食疗也是不错的选择。
1、绿豆粥可以和脾胃,祛内热,对于脾胃不和、食欲不振及消化功能差等均有一定的效果,可以每天早晚将其作为正餐食用。
2、对于肠胃不和引起的嗳气泛酸、不欲饮食、眩晕等病症,可以选用猪肝汤,同时加入适量芫荽,可以起到开胃醒脾、和中理气的功效,促进食欲。
月经后十天有褐色分泌物是怎么啦
1、肾阴虚
素体阴虚,房劳多产,肾中精血亏损,阴虚内热,热伏冲任,于细组之时,阳气内动,阳气乘阴,迫血妄行,因而出血;血出之后,阳气外泄,阴阳又趋平衡,故出血停止,下次周期,又再复发。
2、脾气虚
忧思劳倦,或饮食不节,损伤脾气,脾气虚弱,冲任不固,于纲组之时,阳气内动,但阳气不足,血失统摄,故而出血;阴随血泄,阴阳又趋平衡,故出血停止,下次周期,又再复发。
3、湿热
外感湿热之邪,或情志所伤,肝郁犯脾,水湿内生,湿热互结,蕴于冲任,于纲组之时,阳气内动,引起湿热,迫血妄行,遂致出血;湿热随经血外泄,冲任复宁,出血停止,下次周期,又再复发。
乙状结肠炎用补中益气汤加味
腹痛、腹泻、肠鸣加剧,大便每日5~6次,便中带不消化食物及伴大量赤白黏液,自觉腹内烧灼及胀坠感。诊见面色萎黄,食欲不佳,形瘦神疲,舌质淡红,舌苔黄腻,脉濡数无力。大便检查:脓血便,红细胞(+),白细胞 (+++),培养致病性杆菌阴性。中医辨证为脾气虚弱,湿热内蕴大肠所致。治宜补脾益气升阳,清热解毒除湿。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党参、黄芪、苦参、败酱草各30克,白术20 克,升麻、陈皮、黄连各10克,柴胡、枳实各12克,当归15 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 剂。
用药3剂,泻出大量残渣及黏液便,腹痛、腹泻、肠鸣减轻,食欲渐进。药证相符,按原方剂量减半,连进20剂,诸症悉除,大便常规检查正常,继服补中益气丸善后。随访年余,病未复发。
脾气虚弱兼有痰湿怎么调理
1、痰湿体质的人宜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忌食肥甘厚味生冷之物,戒烟酒,平时可以多吃点生姜,多进蔬菜、水果等富含纤维、维生素的食物,保持大便顺畅正常。
2、因“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湿体质的人平素可适当服用六君子丸或杏苏二陈丸健脾化痰。
3、避免涉水淋雨,久居湿地,注意保暖,防止外感寒湿之邪伤脾困脾,特别梅雨季节注意防潮湿。
4、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应以微汗为宜,以助气血顺畅。
鼻窦炎症状
中医学认为病虽在鼻,但与脏腑虚弱,经脉失畅,气血不和有关,主要是肺脾两脏虚损。肺脾气虚,清肃不力,清阳不升,气血运行不畅,致湿浊停聚窦窍,使鼻窍窒塞,浊涕不断,浊阴上扰清窍,则头痛脑胀。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感受风热邪毒,或寒邪化热、热郁肺经、肺失清肃,邪热循经上灼鼻窦。
或湿热邪毒郁困脾胃,健运失调、浊阴上逆、湿热停聚窦内,经久不愈,邪毒滞留不散而致。
若反复发作,肺气虚弱,清肃不力,邪毒易于滞留,或因脾虚生湿,湿热上犯鼻窦,或因胆火循经上犯,伤及鼻窦。
脾气虚弱和湿热有什么关系
与其他脏腑相同,脾脏的亏损也是由我们平时的不注意引起的,但也可以通过我们平日的某些好习惯进行保养。脾虚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体倦怠、面色萎黄,因此不妨适度吃点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茯苓、芡实、山药。
而当天气转凉,则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睡觉时盖好被褥,防止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病,从而间接损害脾脏。另外,少吃寒凉食物和大量瓜果也十分重要,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而消化道不适的人则可以选择少食多餐,多吃熟软开胃易消化的食物,少吃油腻食物。
按摩腹部有助调理脾胃,加强运化。如有大便干燥的人,可以顺时针方向揉肚子,如果是大便溏稀,可以逆时针方向按揉肚子。平时也要注意情绪的调整,按时作息,养成睡午觉的习惯,可以补气养血。
从文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脾气虚弱与湿热之间是直接关系,也就是说脾气虚的人容易出现湿热,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好好调理脾气虚,避免湿热体质的出现。
中医治疗慢性肠炎怎么样
牛某,女50岁,2006年6 月24日初诊。患者腹痛腹泻反复发作3年余,经某医院乙状结肠镜检查诊断为慢性结肠炎,曾两次住院中西药治疗未愈。近1年来腹痛、腹泻、肠鸣加剧,大便每日5~6次,便中带不消化食物及伴大量赤白黏液,自觉腹内烧灼及胀坠感。诊见面色萎黄,食欲不佳,形瘦神疲,舌质淡红,舌苔黄腻,脉濡数无力。大便检查:脓血便,红细胞(+),白细胞 (+++),培养致病性杆菌阴性。中医辨证为脾气虚弱,湿热内蕴大肠所致。治宜补脾益气升阳,清热解毒除湿。
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党参、黄芪、苦参、败酱草各30克,白术20 克,升麻、陈皮、黄连各10克,柴胡、枳实各12克,当归15 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 剂。
用药3剂,泻出大量残渣及黏液便,腹痛、腹泻、肠鸣减轻,食欲渐进。药证相符,按原方剂量减半,连进20剂,诸症悉除,大便常规检查正常,继服补中益气丸善后。随访年余,病未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