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视网膜母细胞瘤如何检查呢

视网膜母细胞瘤如何检查呢

1.询问病史

部分患儿有家族遗传史。

2.眼底检查

(1)适应证一旦怀疑视网膜母细胞瘤,要尽快进行全麻下眼底检查。

(2)随访检查每个介入治疗或静脉化疗周期结束后,要进行眼底检查,评估肿瘤风险。

(3)检查方法检查前的前半小时用美多丽眼水充分散大瞳孔。麻醉满意后用开睑器将眼睑分开,在Retcam下进行眼底检查,并顶压检查周边视网膜。

(4)分期初次眼底检查后对视网膜母细胞瘤进行分期,如下:

1)GroupA(风险非常低)小的独立的远离关键结构的肿瘤(直径≤3mm,局限于视网膜内,距黄斑>3mm,距视盘>1.5mm,无玻璃体、视网膜下播散);

2)GroupB(低风险)独立的任意大小部位局限于视网膜内的肿瘤(非GroupA的,无玻璃体、视网膜下播散、小的局限的视网膜下液距肿瘤≤3mm)

3)GroupC(中度风险)独立的任意大小部位的肿瘤,只要有局限播散(任意播散必须局限微小<3mm任意大小部位的视网膜肿瘤可出现达到1/4的网膜下液)

4)GroupD(高风险)肿瘤位于眼内,广泛玻璃体、视网膜下种植和/或大块、非独立内生或外生肿瘤(播散比GroupC更广泛,可有细小或油脂样玻璃体播散或者无血管团块的网膜下种植)

5)GroupE(非常高风险)眼球解剖、功能破坏(具有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大量眼内出血、无菌性眶蜂窝织炎、肿瘤在玻璃体前、肿瘤接触晶体、弥漫、眼球痨)

3.B超检查

可分为实质性和囊性两种图形,前者可能为早期肿瘤,后者代表晚期肿瘤。

4.CT检查

(1)眼内高密度肿块。

(2)肿块内钙化斑。

(3)视神经增粗,视神经孔扩大,说明肿瘤向颅内蔓延。

5.MRI检查

与CT相比,无放射性损伤,可以较好的观察球后视神经有无增粗。

6.术后病理检查

对摘除眼球进行病理检查,明确眼底肿瘤性质,视网膜母细胞瘤对分化程度,以及有无突破眼球壁,视神经断端有无肿瘤细胞浸润。指导下一步治疗。

7.荧光眼底血管造影

早期即动脉期,肿瘤即显荧光,静脉期增强,且可渗入瘤组织内,因荧光消退迟,在诊断上颇有价值。

8.前房细胞学检查

在荧光显微镜观察下,瘤细胞呈橙黄色,阳性检出率高。现已作为光化学治疗前明确诊断及治疗后疗效观察的指标。

9.尿化验

患者尿中香草扁桃酸(VMA)和高香草酸(HVA)24小时排泄增多。故当尿中VMA和HVA阳性时有助于诊断,但阴性仍不能排除肿瘤。

10.乳酸脱氢酶(LDH)的活力测定

当房水内LDH值高于血清中的值,二者之比大于1.5时,有强烈提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可能。

11.其他

尚可作同位素扫描、巩膜透照法、癌胚抗原等。Rb发展到三、四期后一般是容易诊断的,但在一、二期时就比较困难,这个时期在它的晶状体后瞳孔区内可出现白色反光或黄白色组织块叫白瞳孔。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怎么回事

1、遗传因素

约40%的病例属于遗传型,是由患病或基因携带者父母遗传所致,或正常父母生殖细胞突变所致,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这类患者发病早,约85%为双眼发病,有多个病灶,易发生第2恶性肿瘤。约15%为单眼发病,其原因可能是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外显不全。一般公认本病外显率为90%左右。临床上将双眼视网膜母细胞瘤、有家族史的单眼视网膜母细胞瘤或多病灶的单眼视网膜母细胞瘤归入遗传型。

2、染色体畸变

少数遗传型病例(约5%)有体细胞染色体畸变。主要表现为周围血淋巴细胞中存在13号染色体长臂中间缺失。不同的病例缺失节段长短不同,但均累及13号染色体长臂1区4带(13q14),经高分辨染色体显带确定最小的缺失节段为13q14.2。这类患者除视网膜母细胞瘤外,依其染色体缺失节段大小不同,常伴有轻重不等的全身异常。主要表现为智力低下和发育迟滞,还可出现小头畸形、多指畸形及先天性心脏病。

3、病毒感染

病毒在人体寄生繁殖,并能致病的病毒引起的本病。主要表现有发热、头痛、全身不适等全身中毒症状及病毒寄主和侵袭眼部组织器官导致炎症损伤而引起的局部症状。

4、细胞突变

其发病系患者视网膜母细胞发生突变所致,不遗传,发病较迟,多为单眼发病,单个病灶,不易发生第2恶性肿瘤。

什么是视网膜母细胞瘤

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儿童最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发病率约为1:14000至1:20000,无种族、地域及性别的差异。诊断时的平均年龄为12个月(双侧)~24个月(单侧)。90%发生于3岁以前。双眼发病约占30%~35%。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病因和分类

遗传型:由患病的父母(占6%)或父母为突变基因携带者遗传,或由正常父母的生殖细胞突变所致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此型发病早,多为双侧,视网膜上可有多个肿瘤病灶,且易发生第二恶性肿瘤。

非遗传型:约60%的病例属非遗传型,系患者本人的视网膜母细胞发生突变(体细胞突变)所致。此型不遗传,发病较晚,多为单眼,视网膜上仅有单个病灶,不易发生第二恶性肿瘤。

其他类型:少数患者有体细胞染色体畸变,主要为13号染色体长臂1区4带中间缺失(13q14-),该型患者除有RB外,常伴有智力低下、发育迟滞及其他发育畸形。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

由于肿瘤发生于婴幼儿,早期不易发现。大约50%以上的病儿是因肿瘤发展出现白瞳症(指瞳孔区呈现白色反光)而为家长发现;约20%的患眼因肿瘤位于黄斑部、视力障碍而表现为内斜视或外斜视。少数有患眼红痛及青光眼。

检查可见视网膜上有圆形或椭圆形边界不清的黄白色隆起的肿块,以后极部偏下方为多见;肿块的表面可有视网膜血管扩张或出血,或伴有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肿瘤团块可播散于玻璃体及前房中,造成玻璃体混浊、假性前房积脓、KP,或在虹膜表面形成灰白色肿瘤结节。肿瘤长大引起眼内压增高,可见角膜上皮水肿、角膜变大及眼球膨大。晚期,肿瘤穿破眼球壁,表现为眼球表面肿块或眼球突出等。肿瘤细胞可经视神经或眼球壁上神经血管的孔道向颅内或眶内扩展,或经淋巴管向附近淋巴结、软组织转移,或经血循环向全身转移,导致死亡。

偶有表现特殊的病例。如:①双眼RB同时伴发颅内松果体瘤或蝶鞍区原发性神经母细胞瘤,称为三侧性RB;②遗传型患者若干年后可发生其他原发性恶性肿瘤,如骨肉瘤、纤维肉瘤,称为第二恶性肿瘤;③肿瘤自发消退或伴发良性视网膜细胞瘤。

得了视网膜母细胞瘤怎么办

视网膜母细胞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对视力和生命有严重的威胁和危害。发生于视网膜核层,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多发生于5岁以下,可单眼、双眼先后或同时罹患,本病易发生颅内及远处转移,常危及患儿生命。那么,视网膜母细胞瘤如何治疗?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目标首先是挽救生命,其次是保留眼球及部分视力。治疗原则应根据眼部及全身受肿瘤侵犯的情况而定。方法的选择应根据肿瘤的大小和范围,单侧或双侧以及患者的全身情况而定。

常用的治疗方法有手术治疗(包括眼球摘除、眼眶内容摘除)、外部放射治疗、局部治疗(光凝治疗、冷冻治疗、加热治疗、浅层巩膜贴敷放射治疗)及化学治疗等。

近10年来国际上对视网膜母细胞瘤治疗的概念逐渐发生了重大改变,主要表现在化学治疗结合多次积极的局部治疗逐步上升为一线治疗,而外部放射治疗则降为二线治疗,眼球摘除为三线治疗。

由于诊断和治疗技术的改进,目前在欧美及其他工业国家,本病病死率已下降到5%以下。生命预后与许多因素有关,如肿瘤的大小和部位,诊断和治疗的迟早,治疗措施是否合理等。

为什么会得视网膜母细胞瘤

目前已经确定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生是由染色体缺失或者基因突变引起的,1971年即发现部分RB患者有染色体13q14的缺失[13,14],现在已经确认这就是RB1基因的位置。RB1基因是肿瘤抑制基因[15],包括27个外显子和1个启动子;RB1被翻译成4.7 kb mRNA, 产生110kDa的视网膜母细胞瘤蛋白(pRB),它与E2F系列因子控制着细胞周期中G1-S的转变:抑制细胞增殖,促进分化成熟。当RB1发生变异或者缺失,就无法产生正常的pRB,视网膜母细胞就会不停地增殖,无法分化成正常的视网膜细胞[16-18],从而产生视网膜母细胞瘤;这就是RB1被称为肿瘤抑制基因的原因和发生机制。此遗传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外显率约为90%。

虽然已经确定RB是先天性遗传性疾病,但是真正有明确家族史的仅为10-20%,绝大部分患儿是因为自身的体细胞或者生殖细胞的变异引起。遗传型(生殖细胞变异)约占 40%,非遗传型(体细胞变异)约占60%[17]。目前已知,所有双眼患者和单眼多发肿瘤的患者,是由生殖细胞变异引起,具有遗传性,后代发病率为 50%;其余的单眼患者之中,约有15%也是由生殖细胞变异引起[17,18]。

还有一种比较少见的RB-嵌合型,大约占总数的10%[19]。分为体细胞嵌合型和生殖细胞嵌合型[20]。它是在胚胎发育的某个特殊时期,部分体细胞或者生殖细胞的基因发生了变异,所以此类患者的体内既有正常的视网膜细胞,也有异常的能形成肿瘤的视网膜细胞。生殖细胞嵌合型也具有遗传倾向,但是危险性相对较低。

近年一些医生提出了新的概念-“Retinoma”,它是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的良性表现形式,或称为“自发的视网膜母细胞瘤 (spontaneous of retinoblastoma)”。它具有和视网膜母细胞瘤相同的基因变异与发病机制,但是一种非进展型的肿瘤。它具有以下三个特点[21]:隆起的灰色视网膜团块,钙化良好并被色素上皮包绕,团块本身色素化[图1]。绝大部分Retinoma是静止的或者进展极慢,虽然它也可以有少量的种植,但是对眼球的危险远远小于视网膜母细胞瘤[22,23],仅在于它的生长位置:如果在黄斑区就会影响视力。

骨肉瘤是如何产生的

骨肉瘤的病因:

1、发病机理不明,10%~30%患者发病前有创伤史,可能是诱发症状,而不是真正的致病因素。

2、原发性骨肉瘤与遗传有关:①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发生骨肉瘤的危险约高出正常人群2000倍。这是因为视网膜母细胞基因(Rb基因)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位于13号染色体长臂(13q14)。该基因缺失或失活是导致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直接原因,在散发或伴有视网膜母细胞瘤的骨肉瘤的病例中常有Rb基因的缺失。在双侧视网膜母细胞瘤病例中,约有12%发生骨肉瘤,而70%以上的骨肉瘤病例有Rb基因产物功能失活。②在众多散发的病例中,常存在另一种抑癌基因p53的突变,它位于17号染色体的短臂上。在具有p53基因突变的Li-Fraumeni综合征的家族中,骨肉瘤的发生率明显增高。45%的骨肉瘤有p53基因的突变。

骨肉瘤的病理:

骨肉瘤的主要组织成分为肿瘤性成骨细胞、肿瘤性骨样组织和肿瘤骨。其成分的多少,随肿瘤性成骨细胞分化程度而异。分化比较成熟者,肿瘤骨多,瘤体坚硬,称为硬化性骨肉瘤,分化比较原始者,肿瘤骨少,瘤体脆软,称为溶骨性骨肉瘤。介乎二者之间者,即有不同程度的溶骨性和硬化性骨肉瘤。有的瘤体生长迅速而血运不足,以致部分肿瘤坏死.形成含棕色或血性液体的囊肿,有的瘤体生长迅速而血运丰富,肿瘤组织含有极多的扩张血管,以致肿瘤产生搏动和杂音,形成假性动脉瘤。显微镜检查,肿瘤组织的成分亦复杂无常。在硬化性部分的切片中,可以发现不分层,排列杂乱、染色颇深的肿瘤骨小梁。在溶骨性部分的切片中,则可以发现肿瘤骨稀少或不存在,偶尔或有散在的骨样组织,但肿瘤性成骨细胞檄多,分化原始,大小不一,胞浆多少不匀,胞膜不清,胞核大,染色深,分裂多。此外血管丰富,有成窦状者,其管壁系由肿瘤细胞所形成。上述两种显微镜下的不同组织像,可能存在于同一骨肉瘤中。此点说明,骨肉瘤一旦发生,不论其为硬化性或溶骨性,恶性的程度不可能有绝大差别。除上述镜下所见外,尚可发现两种比较少见的细胞:一为肿瘤巨细胞,胞核多至3~10个,染色颇深;一为异物巨细胞,散在于肿瘤坏死部分或出血部分的周围,其形态与骨巨细胞瘤的巨细胞相同。总的说,骨肉瘤的主要成分为肿痛性成骨细胞,骨样组织和肿瘤骨。但也可能有一些恶性程度不等的软骨组织小岛,数量小,不能左右骨肉瘤的本质。骨肉瘤转移早而迅速,转移瘤几乎完全发现于肺部,通过肺部转移至其他器官者则罕见;局部淋巴结因肿瘤坏死可有增生扩大现象,但很少有转移瘤的存在。

视网膜母细胞瘤预防保健

建议患儿的直系亲属至少作一次眼科检查。家中的其他幼儿应接受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检查;成人需接受视网膜细胞瘤检查,这是一种相同基因引起的非恶性肿瘤。对没有证据显示患了癌症的直系亲属,可分析他们的脱氧核糖核酸(DNA),以了解他们是否带有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基因。

目前对视网膜母细胞瘤尚无有效的预防措施。但加强对经治疗的患者及有高发风险的家庭定期随访观察是一个积极的预防措施。现在可采取的另一个积极措施是开展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来减少患儿的出生。

1、随访 对每一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在经治疗后,应根据其临床、病理所见及Rb基因突变特点(遗传型或非遗传型)制定出一份随访观察计划。对高危家庭出生的每一个婴儿亦应定期作全身麻醉下眼底检查。如果有条件,可以考虑<1岁,每3个月1次;<2岁,每4个月1次;3~5岁,每6个月1次;6~7岁每4年1次共15次。

2、遗传咨询 如何预测患者后代或其双亲再育子女罹患的风险,是减少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出生及指导随访的一个重要问题。遗传咨询是达到这个目的的重要措施。

3、产前诊断 Rb基因突变检测已成功应用于临床产前诊断。对于遗传型视网膜母细胞瘤家族的胎儿可于妊娠28~30周取羊水细胞作Rb基因突变检测,若存在该家族的Rb 基因突变,最好终止妊娠;若胎儿父母不愿终止妊娠,可于妊娠33~35周行经阴道的B超检查,每周1~2次,观察胎儿眼内是否形成肿瘤,若肿瘤已形成可在妊娠35周引产,立即对肿瘤进行激光治疗。有报告经上述妊娠35周引产及激光治疗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最终不仅保留了眼球,也保留了良好的视力。

脑瘤是怎么引起的 致瘤病毒

病毒侵入细胞后,都能促使细胞染色体上的致癌基因使细胞发生失控性增殖,形成程度不等的恶性肿瘤。神经纤维瘤病、血管网状细胞瘤和视网膜母细胞瘤等有明显的家族发病倾向。

儿童肿瘤多是由于父母造成的

■儿童中最常见的实体瘤是各种“母细胞瘤”,包括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等,以及尤文氏肉瘤、骨肉瘤等

■夫妻开始备孕,准爸妈就要不吸烟,不酗酒,不吃霉烂变质的食物;怀孕前3个月应尽量避免感染;怀孕期间准妈妈应避免接触放射线

■如孩子不明原因发烧持续一周以上、淋巴结肿大;孩子突然生长变慢或是消瘦,精神不好、不哭不闹;给孩子洗澡时发现腹部、四肢有包块等,要到医院进行检查

儿童肿瘤成第二大杀手,发病率已经达到万分之一。儿童肿瘤多由基因突变引起,而这种基因突变主要原因是“爸妈没给孩子一个好底子”,因此,预防儿童肿瘤需要从父母做起。

儿童肿瘤主要分实体瘤和血液系统肿瘤两大类,其中实体瘤的病种与成人差别很大。儿童中最常见的实体瘤是各种“母细胞瘤”,包括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等。尤文氏肉瘤、骨肉瘤等也比较常见。

研究表明,各种母细胞瘤与父母家族遗传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肾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等,都可以在患儿的家族中找到相关遗传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还发现,如果孩子的父母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油漆、石油产品、溶剂、农药等,尤其是母亲在妊娠期接触电磁、离子辐射等,会使发育中的胎儿受到损伤,从而增加孩子发生恶性肿瘤的可能性;此外,怀孕期间服用某些药物尤其是激素类药物,可以使胎儿细胞的染色体携带致病基因或发生基因突变,在一些因素的作用下也会提高肿瘤发生的几率。

如果一对夫妻开始备孕,准爸妈就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不酗酒,不吃霉烂变质的食物;怀孕期间,特别是怀孕前3个月应尽量避免感染,比如上呼吸道感染等;不要乱用抗生素,如果确实需要用,最好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怀孕期间准妈妈应避免接触放射线。

尽管娃娃也会罹患癌症,但好在孩子的生命力非常顽强,他们中大约有一半可以彻底治愈。因此,即使孩子确诊得了癌症,家长也不要放弃希望,要配合医生积极治疗。

相关推荐

骨肉瘤的发生与什么有关

1、骨骼生长活跃:资料显示,骨肉瘤多发病于生长较快的干骺端,这是由于青少年骨骼生长迅速,当骨骼生长过快的时候,也会对自身造成一定的危害。 2、放射性辐射: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具有放射性辐射的物质,或者是骨骼内积存了具有放射性的物质,都会对骨骼造成影响,进而增大骨肉瘤的发生几率。 3、遗传因素: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位于染色体13q14,目前已知它是一种抑癌基因,突变或缺失的遗传性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发生骨肉瘤的危险性远远高于一般人。近年发现一些骨肉瘤患者也有Rb基因的突变。 4、病毒感染:在针对骨肉瘤进行的动

胎儿患肿瘤和雾霾有关吗

其实胎儿肿瘤的发生率并不高,大约在1/12000-1/30000,远不如发生率为1-3%的出生缺陷。胎儿新生儿肿瘤分为两大类,白血病和实体肿瘤,其特点往往有别于成人。 1.多数是间质细胞瘤,不是上皮性肿瘤。 2.不少儿童期的恶性肿瘤如果是发生在胎儿期的话,其生物学行为更加偏向良性,治疗的预后也会更加好,例如神经母细胞瘤、先天性纤维肉瘤、视网膜母细胞瘤等。 3.这些肿瘤主要源自于胎儿非成熟细胞或胎儿干细胞的癌基因突变,所以又被称为胚细胞瘤或胚胎肉瘤。 胎儿新生儿肿瘤往往和基因(例如癌基因或抑癌基因)的异常有

肿瘤是怎么回事

病因尚未完全清楚。近年来通过细胞分子遗传学的研究发现,肿瘤细胞的染色体上有一个或多个结构上或功能上不正常的基因存在,称为癌基因。迄今为止已发现的癌基因有40余个。与癌基因结合的染色体可发生断裂、片断缺失、易位、重排等异常。这可使细胞在增殖和分化过程中失去控制,呈现去分化及无限制的生长。细胞的染色体可从二倍体变为异倍体。其变异的染色体构成该肿瘤的标记染色体(如白血病中的ph染色体)。但有关颅内肿瘤的癌基因及标记染色体研究得还不多,有待继续寻找。各种癌基因的作用都不一样,有的能使细胞去分化而变为癌基因,称为启

肝母细胞瘤检查诊断

1、一般实验室检查 可有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血小板下降;肝功能轻度异常,AKP和IDH轻中度升高;AFP在大多数患者可显著升高,AFP 80%~90%阳性,100%含量升高,个别可高达10万ng/mL;约50%患儿尿中排出胱硫醚,男性早熟患儿血清和尿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促黄体生成素和睾酮水平升高。 2、活组织检查 经皮肝穿刺活组织检查可明确诊断。 影像学检查可发现肝脏巨大占位性病变,对肝母细胞瘤的诊断有价值。 (1)B超 超声显示不均质回声增强的孤立性肿块。肝脏局部明显增大失去正常形态,肝内

贡菊的功效与作用 抗肿瘤

菊 花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通过对菊花成分的实验提取,发现从中提取的黄体酮类物质里面含有主要抗肿瘤成分的木犀草素和芹菜素。木犀草素可以抑制卵巢癌细胞 的运动和侵袭;芹菜素可以抑制视网膜母细胞瘤(RB)蛋白的磷酸化使细胞发生G1期阻滞,也可激活细胞周期依赖的蛋白激酶1影响CDK的活性,从而使细胞 发生G2/M期阻滞。

先天性弱视做哪些检查

视觉检查是发现儿童弱视或斜视的重要途径,也可发现先天性眼疾如白内障、青光眼、视网膜母细胞瘤等。定期检查可以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或矫正。视觉功能检查在出生后数月内即可进行,3周岁左右可再行视力检查。 辅助检查 (1)洋细的跟科检查:除外导致视力低下的器质性原因。 (2)遮盖-去遮盖试验:检查眼位情况。 (3)检影验光:在睫状肌麻痹下进行检影验光,确定屈光状态。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斜视相鉴别。

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有哪些表现

1.眼内生长久:开端在眼内生长时外眼正常,因患儿年纪小,不可能自述有疏忽力障碍,因此本病早期的通常不易被家长找到。当肿瘤增殖突进到玻璃体或接近晶体时,瞳孔区将呈现黄光反射,故称黑蒙性猫眼,此时常因视力障碍而瞳孔散大、白瞳症或斜视而家长找到。 眼底变化:可见园形或椭园形,边界明白,单发或多发,白色或黄色结节状隆起,表面不平,大小不一,有新生血管或出血点。肿瘤起源于内核层者,向玻璃体内生者叫内生型,玻璃体内可见大小不等的白色团块状混浊;起源于外核层者,易向脉络膜生长者叫外生型,常使视网膜产生无裂孔性实性扁平脱

眼底血管病变的症状

视神经疾病,视乳头炎;视乳头水肿;视神经萎缩;视盘血管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缺血性视乳头病变。 眼底先天异常,白化病;视神经乳头玻璃膜疣;视乳头前膜;视乳头缺损;脉络膜缺损;牵牛花综合症;黄斑缺损;黄斑异位;视乳头色素痣;先天性视乳头血管襻;先天性视网膜血管瘤;先天性视网膜皱襞。 眼底血管性疾病,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视网膜动脉周围炎;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肾病性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柯茨病;视网膜血管瘤;脉络膜血管瘤。 黄斑部疾病,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儿童常见的恶性肿瘤有哪些

癌症是恶性肿瘤的广义名称,许多人会以为癌症只会发生于成年人,特别是老年人,儿童是不会得癌症的,事实上儿童不仅会患癌症,而且各个年龄段包括新生儿期都可能患癌症,可能发病的部位也包括了全身的各个系统。 畸胎瘤常见于新生儿,神经母细胞瘤和肾胚瘤常见于3至5岁的儿童,骨肉瘤则多见于青少年。临床上儿童恶性肿瘤绝大多数是由不成熟的胚胎组织发展而来的。 来源于中胚层或间叶组织细胞,按其发病率顺序,依次是白血病、中枢神经系统肿瘤、恶性淋巴瘤和各种实体瘤(常见为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肝母细胞瘤和视网膜母细胞瘤、生殖细胞

玻璃体混浊症状

1、轻度病人自觉眼前黑影飘动,就如蚊蝇飞舞。起病突然,病情发展较快。随着玻璃体混浊的部位和程度的不同而影响视力的程度也不一样。轻度混浊不影响视力,用检眼镜检查也不能发现。 2、较显着的混浊,常见于变性性近视,葡萄膜炎和玻璃体积血。病人感到眼前粗大而量多的黑影,视力有不同程度的减退。检查眼底可发现如灰尘或粗条絮索块状飘浮不定,严重者不能窥见眼底,甚至眼底无红光反射。漆黑一片。 3、炎性混浊:系附近组织发炎时,由白细胞游出及蛋白质凝集而刀。是各种视网膜和色素膜炎的共同表现。如结核及梅毒性脉络膜视网膜炎等,钓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