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罐排毒位置示意图 拔罐排毒的原理
拔罐排毒位置示意图 拔罐排毒的原理
拔罐主要是利用热力排出罐内空气,形成负压,使罐子吸附在施治部位,造成充血现象,从从而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逐寒祛湿,排毒祛病的效果。拔罐的排毒功效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这些部位不能进行拔罐
拔罐已经成为现代人保健养生的常见选择,拔罐的确可以调养身体,但是我们也要注意拔罐的注意事项,有些部位不适宜拔罐。
哪些部位不能拔罐
有些部位不宜拔罐。例如,皮肤如有皱纹、松弛、疤痕凹凸不平时,火罐易脱落,起不到拔罐效果。因此,在皱纹处、皮肤松弛等部位不宜拔罐。
中医专家指出,除了在皱纹等身体部位不宜拔罐外,还需注意以下几方面内容:
1、在应用走罐时,不宜在骨突处推拉,以免损伤皮肤,或火罐漏气脱落。
2、在使用多罐时,排列一般不宜太近,否则易因牵拉产生疼痛,同时罐子互相排挤,也不易拔牢。
3、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入,罐子即能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4、拔罐后如有出血,可用干棉球拭去。一般局部呈现红晕或紫绀色(瘀血),为正常现象,会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
5、拔罐后,留置一定的时间,一般留置5-15分钟。
如留罐时间过长,皮肤会起水泡,小的不需处理,防止擦破引起感染;大的可以用针刺破,流出泡内液体,涂以氧化锌油或万花油,覆盖消毒敷料,防止感染。罐大吸力强的应适当减少留罐时间,夏季及肌肤薄处,留罐时间也不宜过长,以免损伤皮肤。
拔罐注意事项
1、拔火罐之前一定要用酒精对罐体进行消毒,消毒之后可以放在那里自然风干;
2、拔罐的时候,最好是选择身体比较丰满而且有弹性的地方,而对于一些有破损、毛发太多的地方一定要尽可能的避免,而且孕妇的话也最好是不要拔火罐。
3、拔罐之前就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舒服的体位,通常都是采用的睡卧的zs,一旦开始拔罐,那么就不能移动自己的身体,以免火罐掉落。
4、拔罐后不要马上洗澡
很多人喜欢在拔完火罐后就洗个澡,认为这样很舒服,其实这样做是非常不正确的。因为这时候的皮肤处于一种非常脆弱的状态,这时洗澡很容易造成皮肤破裂、发炎。特别是洗冷水澡,由于此时皮肤的毛孔正处于张开状态,所以很容易着凉。(注意:夏天出汗较多,拔罐前最好先洗个澡,把身体擦干,以免影响火罐吸附。)
建议:正确的洗澡时间是在拔罐后的1~2小时。拔罐后注意保暖,洗澡水的温度要稍高一些。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不适宜拔罐的部位及拔罐的注意事项,不适宜拔罐的部位火罐容易脱落,留罐的时间也不宜太长,拔罐后一定要过1个小时再洗澡。
拔罐排毒位置示意图 拔罐排毒位置
合谷穴:手背拇指和食指张成45度角时,骨头延长线交点位置。
体内毒素沉积,容易导致新陈代谢运作受影响,扰乱正常的生理机能。通过刺激合谷穴,能减轻或消除大肠经脉处组织和器官疾患,排出体内堆积的毒素。
天枢穴:位于肚脐两边左右各三指宽处。
天枢穴与肠胃联系紧密。对调节脏腑有明显的双向性疗效,既能止泻,又能通便,通过拔罐刺激,能确保肠道健康,清除肠道内累积的宿便,排除体内多余的毒素。
曲池穴:位于手肘内侧弯曲位置,将手臂弯曲时用拇指按压凹陷处感到微痛即为该穴。
曲池穴与人体新陈代谢练习密切,人体日常排泄废物都要借助肠道器官,所以经常刺激该穴位,可以帮助排毒减压。
拔罐去湿气有效果吗
夏季长期在空调环境中易造成外湿,对这种情况,拔罐去湿效果不错!如果不仅有外湿,还有内湿,那么除了拔罐外,还需要配合培元艾灸等相关经络理疗方法进行彻底去湿。
中经堂群罐排毒去湿毒,效果好
中经堂群罐排毒和普通拔罐最大不同是采用特制罐,除具有一般拔罐功能外,还可以进行磁疗和远红外热敷,透穴加注能量;另外可在不起罐状态下,通过特制注药孔加入外用药水,排毒效力更强;独创专利“悬针”技术,在拔罐同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无针针灸。在操作技法上特别注重大面积多罐同拔,所以称为“群罐”,实现大面积深层排毒,作用直达脏腑!
群罐排毒技术充分调动体内气血能量,集中到经络穴位中,针对脏腑和血液进行排毒,对于病邪之气积存较多、长期盘亘难祛的人群有特效。
当体内深层病邪毒气拔出,往往会在拔罐部位形成一个或多个大小不一、颜色各异的水泡或者血泡。透明水泡表示体内有寒气、黄色水泡表示体内有药毒;出血泡说明体内有瘀症,尤其是血泡颜色越紫黑,就说明病情越重、病程越长。这些水泡、血泡看起来吓人,实际上是体内病邪毒气的集中排出口,是体内气血能量被集中调动来驱除病邪,给身体进行大扫除的表现。
拔罐是一种中医的治疗方法。能对我们的身体进行更好的改善,掌握好穴位能起到很好的去除体内湿气的作用,另外我们平时在生活中可以多吃些红豆薏米粥,这样也能对去湿气起到很好的作用。
拔罐减肥的穴位和方法
拔罐减肥是通过刺激腧穴、调整经络达到加强脾肾的功能,扶正祛邪来达到减肥这一目的的。拔罐减肥是一种安全,有效、不反弹的减肥方法。不仅能够辩证施治、调节整体,疏通经络,促进人体新陈代谢,取得整体减肥的效果。而且能够根据肥胖的位置选择的是穴,局部取穴循经疏导,促进局部代谢,消除局部脂肪达到局部减肥的目的,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想减哪里就减哪里”的效果。
拔罐可刺激肥胖者迟钝的自律神经,使功能活跃,增加能量消耗。在拔罐的同时配合燃脂精油或减肥精油可加速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毒素和多余脂肪,更加有效的排出体外,使减肥效果达到极至。
拔罐是将罐内空气抽出,造成罐内负压,罐缘得以紧附皮肤表面,牵拉神经、肌肉、血管以及皮下腺体,可引起一系列神经和内分泌系统反应,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壁的通透性,从而改善全身血液循环。
背部穴位
以下穴位,用闪火法在穴位上拔罐,留罐10~1 5分钟,每周2~3次。
脾俞穴(图示中最上面的一个)功效:发散脾胃之热。
三焦俞穴(图示中下面的一个)功效:将全身水湿气通调至膀胱经,再排出体外。
腹部穴位
以下穴位,用闪火法,在穴位留罐20分钟,每周2~3次。
中脘穴(位于肚脐上方)功效:聚集及传导水液和脂肪。大横穴(位于肚脐右侧)功效:通腹去脂,调理脾胃。关元穴(肚脐下面)功效:募集小肠经气血、传导任脉水湿的效用。
下肢穴位
以下穴位选择适宜体位,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l 5分钟。每周2~3次。
血海穴(图示中上面的那个)功效:减肥,清血利湿。
足三里穴(图示中下面的那个)功效:通经活络、补中益气。
女人拔罐哪个部位排毒 拔罐的排毒功效
针对人体经络穴位拔罐,配合针刺或艾灸,可以使机体阴阳偏胜,偏衰得以纠正,促使阴阳转化,达到阴阳平衡,调整某些脏器之功能。
拔罐疗法根据经络与脏腑在生理,病历上的相互影响机制,通过对经络,腧穴的负压吸引作用,鼓动经脉气血,濡养脏腑组织器官,温煦皮毛,同时使衰弱的脏腑机能得以振奋,鼓舞正气,加强祛除病邪之力,从而使经络气血恢复正常,排毒祛病。
拔罐所产生的充血,淤血,或血液反复灌注,使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负压的良性刺激,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调节血管舒张功能和管壁的通透性,加强局部血液流动而改善全身血液循环。
拔罐产生的负压可使消亡的上皮细胞迅速脱落,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皮肤及皮下组织血液罐流量增加,改善皮肤的呼吸作用,更有利于汗腺与皮脂腺的分泌,协助肾脏加强排泄体内的废物,加强了局部气体交换,从而加速排出体内的废物,毒素,加强新陈代谢。
拔火罐祛湿气好吗
拔罐疗法是通过排气造成罐内负压,罐缘得以紧紧附着于皮肤表面,牵拉了神经、肌肉、血管以及皮下的腺体,可引起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调节血管舒、缩功能和血管的通透性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
小时候听家乡的一些老中医说,拔罐可以在治疗疮疡脓肿时、肺痨、风湿等疾病。排脓没有试过,风湿试过,效果比在各大医院效果好很多。由于本人比较害羞就不附上图片了。
夏天时拔火罐去湿气的最好季节,湿气比较重的就会在身上长一些湿疹,瘙痒难耐呀!其实,平时我们就可以在家自己准备一套质量较好的拔罐,晚上休息时就可以拔上一拔。拔罐是种物流疗法即便你没有多大的湿气对你身体也没有多大影响,所以不要担心拔罐对身体有多大的坏处,但是要特别特别注意拔罐后就要沾水了。另外在拔罐时,也有一些小的注意事项:
方法/步骤
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皮肤平滑、没有毛发的部位,根据所需拔罐部位,选取不同规格的罐具,如确实需要在不平部位及毛发部位拔罐,可用和好的面圈垫在拔罐口下面,以防漏气或选取异型拔罐。(另购)皮肤干燥,可先将皮肤湿润后再拔罐。
初次治疗的,应先选用小拔罐,减少刺激。
罐子拔上后不要移动体位,在使用多拔罐疗法时,拔罐与拔罐之间应保留一定距离,不宜排列过近。
起罐后,局部潮红瘙痒不可以乱抓,经几小时或数日后,可消散。
起罐后局部皮肤出现水泡、水珠、出血点、淤血等现象均属正常治疗反应。水泡轻者只须防止擦破,待其自然吸收即可;水泡较大时,常提示病情较重。可在水泡根部用消毒针刺破放水,敖以消毒纱布以防感染。
拔上拔罐以后,如有发热、发紧、凉气外出,温暖舒适的感觉都属于正常反应。如感觉过紧灼痛。难受可能是吸拔力过大或此处不适宜拔罐,或改用小拔罐。
拔罐,起罐时应保持室内温暖,避开风口,防止受凉。
总之,拔火罐对快速去湿气是比较好的途径。以上经验希望对各位亲有一定的帮助。
拔火罐的地方痒是怎么回事
拔罐后为什么皮肤刺痒?
拔罐后部位痒,表示有风邪和湿气。先痛后痒表示体内有火毒。这是正常的病灶反应,不必惊慌,是病气外排的必然现象。连续治疗,坚持一段时间,反应自然消失,一般不会很长,有的1--2天,个别严重的需要1--2周左右。
拔罐常见的方法:
1、留罐法:是指把罐吸附在相应位置后滞留一定时间的方法。此法适用于治疗风湿痹症、感冒咳嗽、胃痛、呕吐、腹痛、泄泻等病症。
2、 闪罐法:是指把罐吸附于相应位置后,用一只手压住皮肤,另一只手握住罐体快速拔下的方法。如此反复多次,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淤血为度。此法适用于治疗局部皮肤麻木、疼痛等病症。
3、走罐法:指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上涂一层凡士林油后,再拔罐。然后,医者用手握住罐子,在涂有凡士林油的部位上、下或左、右往返推动。当所拔部位的皮肤红润、充血、甚至淤血时,将罐起下。此法适用于治疗肌肉丰厚,皮肤平坦部位的病症,如脊背、腰臀、大腿等部位的酸痛、麻木、风湿痹痛等病症
4、刺络拔罐法:即将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打后,再行拔罐,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此法多用于治疗丹毒、扭伤、乳痈等病症。
压痛拔罐位置示意图
位置:
位于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闭口取穴。
取穴方法:
侧坐,在颧弓下缘,下颌骨髁状突之前方,切迹之间凹陷中,合口有孔,张口即闭。
功效:
消肿止痛,安神利窍,聪耳通络。
位置:
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耳下大约一横指处,咀嚼时肌肉隆起时出现的凹陷处。
取穴方法:
上下牙关咬紧时,隆起的咬肌高点处,按之凹陷处即是。
功效:
颊车穴有疏风通络、利节消肿、祛风清热、开关通络等作用。
位置:
风池穴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足少阳胆经上的重要俞穴之一。
取穴方法:
正坐或俯伏,在项后,与风府穴(督脉)相平,当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中取穴。
功效:
壮阳益气,风池穴有醒脑开窍、疏风清热、明目益聪、平肝熄风、祛风解毒、通利官窍的作用。
位置:
大椎穴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椎棘下凹陷中。
取穴方法:
大椎穴位于脊柱区,后正中线上,当第七颈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俯首或俯伏取穴。
功效:
益气壮阳,大椎穴有解表通阳,补虚宁神,清热解表、截虐止痫的作用。
位置:
大杼穴位于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取穴方法:
正坐低头或俯卧位,位于人体的背部,在第一胸椎棘突下,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功效:
为头部提供湿冷水气,清热除燥,强筋骨,清邪热,大杼穴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的作用。
位置:
胃俞穴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胃的背俞穴。
取穴方法:
患者采用俯卧的取穴姿势,以便于相应穴位疗法的顺利进行,胃俞穴位于身体背部,当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左右旁开二指宽)处。
功效:
胃俞穴有和胃调中、祛湿消积、和胃健脾、理中降逆的作用。
位置:
合谷穴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取穴方法:
拇、食指并拢,于最高点取之。
功效:
合谷穴有镇静止痛,通经活经,清热解表的作用。
位置:
在足的次趾与中趾之间,脚趾缝尽处的陷凹中。
取穴方法:
正坐,在足背2、3趾的趾蹼正中略后一些(约半横指)的凹陷处,按压有酸胀感。
功效:
清胃泻火、理气止痛、消肿止痛、理气和血。
位置:
行间穴在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取穴方法:
患者正坐或仰卧的姿势,行间穴位于足背侧,当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足背侧,大拇趾、二趾合缝后方赤白肉分界处凹陷中,稍微靠大拇趾边缘)。
功效:
生风化火。行间穴有疏肝泄热,舒利胸胁,清肝泻热,凉血安神,熄风活络的作用。
拔罐针灸减肥有效吗 拔罐减肥
拔罐法的运用是中医经络学和穴位学的精髓。拔罐减肥法可以根据肥胖部位来进行局部减肥,十分方便。一般来拔罐减肥的穴位是腧穴,通过刺激腧穴可以加快身体新陈代谢。其原理是通过抽取掉罐中的空气产生负压,而使之牢牢吸附在皮肤表面,从而刺激到被拔罐身体部位的皮肤,增强汗腺和皮脂腺功能,调节直至代谢。 传统的是采用火罐法,使用竹罐或者玻璃罐,用酒精燃烧法去除氧气。现代拔罐的方法是采用塑料瓶然后使用空气抽取的方法排除空气产生负压。
拔火罐治疗时要特别注意安全,谨防烧伤。此外,对于体质阴虚、血瘀的减肥者,拔火罐容易留下紫黑色的痕迹,中医认为这是火罐排毒的结果,对于某些爱美人士而言比较影响美观。
拔罐减肥法适宜于产后肥胖者,整体身材匀称需要进行局部减肥者,大腿和胳膊肥胖者。拔罐减肥不仅有减肥功效,据中医理论,拔罐还有改善人体局部血液循环,排毒祛湿的作用。
拔罐12个位置示意图
位置:在脐中部,脐中央。
功效:培元固本、回阳救脱、和胃理肠。主治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人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等。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取定穴位时,通常采用俯卧姿势,肾俞穴位于人体的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功效: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腰痛、肾脏病、高血压、低血压、耳鸣、精力减退等。
位置: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取定穴位时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功效:益气壮阳。主治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
位置: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功效:主治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血渊,咽喉肿痛,齿痛,耳聋,面肿,口眼斜,中风口噤,热病无汗,多汗,消渴,黄疸,痛经,经闭,滞产等。
位置:在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功效:散热生气。主治肺系病证,大便难,小便不利,奔豚气。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功效:燥化脾湿,生发胃气。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
位置: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功效: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位置: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功效: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现代常用于治疗心绞痛、心肌炎、心律不齐、胃炎、癔病等。
位置:后发际正中上7寸,当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功效:开窍醒脑、回阳固脱。主治头痛、目眩、鼻塞、耳鸣、中风、失语、脱肛、阴挺、久泻久痢等。
位置: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功效: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等。
位置:其位于脐下三寸处。
功效: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主要是通过调节内分泌,从而达到治疗生殖系统疾病的目的。
位置: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功效: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膑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