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如何鉴别
高血压脑出血如何鉴别
与高血压脑出血相鉴别的脑出血病因很多,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既往史及影像学检查进行鉴别。年轻的病人多为脑血管畸形出血,有慢性高血压的病史支持高血压性出血,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或在心肌梗死抗凝治疗过程中,也可偶尔发生脑出血,出血的部位也很重要。典型的壳核或丘脑出血基本可以确定为高血压脑出血;脑叶皮质下出血多提示血管畸形;明显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提示动脉瘤可能性大。脑转移瘤特别是黑色素瘤、绒毛膜上皮癌、肾上腺癌、乳腺癌、肺癌的脑转移灶以及原发性脑肿瘤中的胶质母细胞瘤等也易出现自发性出血。其他引起出血的原因还有脑静脉血栓形成、脑梗死后出血、血液病、动脉炎等。
什么是高血压脑出血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系由脑内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引起脑实质内的一种自发性脑血管病,具有高血压特性,又称高血压性脑出血。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致死率的全球性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既常见又严重的疾病。
高血压病常导致脑底的小动脉发生病理性变化,突出的表现是在这些小动脉的管壁上发生玻璃样或纤维样变性和局灶性出血、缺血和坏死,削弱了血管壁的强度,出现局限性的扩张,并可形成微小动脉瘤。高血压性脑出血即是在这样的病理基础上,因情绪激动、过度脑力与体力劳动或其它因素引起血压剧烈升高,导致已病变的脑血管破裂出血所致。其中豆纹动脉破裂最为多见,其它依次为丘脑穿通动脉、丘脑膝状动脉和脉络丛后内动脉等。因此,高血压性脑出血有其特别的好发部位,据大宗病例统计,55%在壳核(外囊)区,15%在脑叶皮层下白质内,10%在丘脑,10%中桥脑,10%在小脑半球。而发生于延髓或中脑者极为少见。有时血肿扩大可破入脑室内,但一般不会穿破大脑皮层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病理方面,血肿造成周围脑组织受压、缺血、脑梗塞、坏死、同时伴以严重脑水肿,易由此发生急剧的颅内压增高与脑疝。
高血压脑出血不等同于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脑出血又称脑溢血,系指脑实质内的血管破裂引起大块性出血所言,约80%发生于大脑半球,以底节区为主,其余20%发生于脑干和小脑。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是脑出血的主要因素,还可由先天性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瘤、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血友病等)、感染、药物(如抗凝及溶栓剂等)、外伤及中毒等所致。
高血压脑出血病因
引起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原因通常在活动和情绪激动时发病。
绝大多数学者认为长期高血压可使脑动脉发生玻璃样变性,先使血管内膜下基质肿胀,内膜下有脂质沉淀,在内膜与内弹力层之间形成无结构物质,弹力降低,脆性增加。血管壁张力丧失并有纤维素性坏死,产生局部动脉在血压冲击下呈纺锤体或球状凸出,即粟粒状动脉瘤,血液还可侵入管壁而形成夹层动脉瘤。当血压骤然升高时,动脉瘤破裂引起出血。另外,高血压还可引起脑小动脉痉挛,导致远端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产生出血。此外,脑内动脉壁薄弱,中层肌细胞及外膜结缔组织少,且无外弹力层,可能导致高血压脑出血多于其他内脏出血。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出血前多无预兆,50%的病人出现头痛并很剧烈,常见呕吐、出血后血压明显升高。临床症状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临床症状体征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而异,基底节、丘脑与内囊出血引起轻偏瘫是常见的早期症状;约10%的病例出现痫性发作,常为局灶性;重症者迅速转入意识模糊或昏迷
高血压脑出血
高血压性脑出血疾病的治疗方法究竟包括了哪些?一般在临床上,发生了高血压性脑出血之后,外科治疗也是有效的治疗措施之一,但是这样的治疗方式,应该在非手术治疗不能奏效,并且因为出血尚未引起原发或继发的致命损害时才有价值,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消除血肿,降低颅内压,解除脑疝的发生和发展,改善脑循环,促进受压脑组织的及早恢复。
高血压性脑出血的治疗是有选择性的,出血较少的,可以采取内科治疗,血肿较大时,如外囊或内囊区血肿体积达到20毫升以上,及时开颅手术或行脑立体定向手术清除血肿,常有助于解除脑受压,促进恢复,脑立体定向血肿吸除术定位精确,手术损伤小,尤其适应于脑深部或重要功能区的血肿清除,起病特急,短时间内病情即趋恶化,病人已呈昏迷,去脑强直状态者,手术治疗有时也难以取得效果。
出血前多无预兆,50%的病人出现头痛并很剧烈,常见呕吐,出血后血压明显升高,临床症状常在数分钟至数小时达到高峰,临床症状体征因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不同而异,基底节,丘脑与内囊出血引起轻偏瘫是常见的早期症状;约10%的病例出现痫性发作,常为局灶性;重症者迅速转入意识模糊或昏迷。
如果患了高血压性脑出血这样的疾病,我们身体上也是饱受了极大的折磨,所以,一旦发现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应及时去就近的正规医院进行疾病的治疗,才能保证在早期的时候,控制疾病恶化,让高血压脑出血尽快治好。
如何鉴别高血压脑病
1.出血性卒中 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均可出现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症状,如高血压、剧烈头痛、呕吐、癫痫发作,甚至昏迷等。高血压脑病以舒张压升高为主,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体征为一过性,脑出血神经功能缺失体征固定并可加重,SAH可见脑膜刺激征,CT检查有肯定的鉴别价值,高血压脑病显示弥漫性脑水肿,脑卒中可见高密度或低密度病灶证据。
2.尿毒症性脑病 尿毒症合并高血压并出现脑部症状时,须鉴别为高血压脑病或尿毒症脑病引起。高血压脑病常伴癫痫发作和黑矇,降压后症状迅速好转;尿毒症肾功能障碍严重,常伴扑翼样震颤或肌阵挛,血尿素氮或肌酐增高,透析治疗后症状可缓解;尿毒症患者很少发生癫痫样发作和黑矇,有助于鉴别。
3.高血压脑病与高血压危象都是高血压的特殊临床表现,共同特点均表现血压急剧升高,但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不同。
4.颅内肿瘤,可通过脑超声波,脑血管造影或CT等检查加以确诊。
5.高血压性心脏病引起的肺水肿需与高血压脑病鉴别,前者有明显肺水肿症状体征,纠正肺水肿后血压下降,可资鉴别。
6.颅内占位性病变:虽有严重头痛,但为缓慢出现,非突然发生,其他颅内压增高症状和局灶性神经体征亦是进行性加重。血压虽可升高,但不及高血压脑病的显著增高。
高血压脑出血怎么办
高血压脑出血怎么办首先要保持安静,减少不必要的搬动,保持呼吸道通畅,逐渐降低过高的血压,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目前对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尚有争议,应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血肿的部位,大小及病情的演变等进行具体分析。
手术的目的主要在于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使受压(不是破坏)的神经元有恢复的可能性,防止和减轻出血后一系列继发性病理变化,打破危及生命的恶性循环。但是基于不同资料、不同单位,对手术指征的选择也不同。因此所获治疗效果大相径庭,且也无法比较。
目前已被多数人接受的手术适应证大致如下:
(1)出血后保留一定程度的意识及神经功能,其后逐渐恶化,但脑疝表现尚不明显,说明原发性损害还有逆转的可能,病情的恶化常与颅内压增高密切相关。因此,手术很可能挽救生命,应积极予以考虑。
(2)小脑出血:由于出血靠近脑干,而且在出现不可逆转恶化之前,多无明显先兆。为了防止上述情况发生,手术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手段。除非临床症状轻微、出血量少(<10ml)者。
(3)对出血原因诊断不清,疑为血管畸形、动脉瘤者,宜行手术探察,进一步明确。
(4)手术清除血肿对神经功能恢复的评价尚不肯定,理论上讲是有意义的,但在临床方面还不能完全证实。因此在选择手术时要想到这一点。
高血压脑病的诊断与鉴别
高血压患者突发急骤的血压与颅内压升高的症状,临床上称之为高血压脑病,患者出现以颅内压增高和局限性脑组织损害为主的神经精神系统异常的表现,如突然剧烈的头痛,常伴有呕吐、黑蒙、抽搐和意识障碍,一般在血压显著升高后12~48h内发生。检查要突出重点即根据问诊材料考虑到最大可能的某种或某几种疾病后,首先加以检查以求尽快肯定或否定某些诊断,在明确头痛病因后,有时还需要进一步的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1、除非伴肾病或尿毒症,尿常规通常无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等,血尿素氮正常。
2、CSF压力多数增高,偶可正常,细胞数正常,极少数患者有少量红细胞,蛋白轻微增高。
二、影像学检查
头颅的影像学检查对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1、脑部CT
出现局限或广泛的低密度灶脑水肿表现,主要累及皮质下白质,偶尔累及皮质。Schwartz等发现,在高血压并发的高血压脑病,脑水肿常为双侧性,主要位于枕叶,也有位于顶叶、后额叶、小脑胼胝体的带状结构等处。颈动脉内膜剥离术后的高血压脑病,脑水肿位于手术同侧的大脑前、中动脉供血区域。高血压脑病缓解后,CT异常所见消失。
2、MRI
脑部MRI与CT改变相似,MRI上T1下降、T2上升。
3、SPECT
在CT或MRI显示异常的部位,可见血流灌注增加。
4、眼底检查
视网膜动脉呈弥漫性或局限性强烈的痉挛、硬化或有出血、渗出和视盘水肿。
5、脑电图
出现局限性异常或双侧同步锐性慢波,有时表现为节律性差。
三、高血压脑病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出血性卒中
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均可出现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症状,如高血压、剧烈头痛、呕吐、癫痫发作,甚至昏迷等。高血压脑病以舒张压升高为主,神经功能缺失症状体征为一过性,脑出血神经功能缺失体征固定并可加重,SAH可见脑膜刺激征,CT检查有肯定的鉴别价值,高血压脑病显示弥漫性脑水肿,脑卒中可见高密度或低密度病灶证据。
2、尿毒症性脑病
尿毒症合并高血压并出现脑部症状时,须鉴别为高血压脑病或尿毒症脑病引起。高血压脑病常伴癫痫发作和黑矇,降压后症状迅速好转;尿毒症肾功能障碍严重,常伴扑翼样震颤或肌阵挛,血尿素氮或肌酐增高,透析治疗后症状可缓解;尿毒症患者很少发生癫痫样发作和黑矇,有助于鉴别。
3、高血压性心脏病引起的肺水肿需与高血压脑病鉴别
前者有明显肺水肿症状体征,纠正肺水肿后血压下降,可资鉴别。
4、颅内占位性病变
虽有严重头痛,但为缓慢出现,非突然发生,其他颅内压增高症状和局灶性神经体征亦是进行性加重。血压虽可升高,但不及高血压脑病的显著增高。
温馨提示:高血压脑病与高血压危象都是高血压的特殊临床表现,共同特点均表现血压急剧升高,但发病机制及临床表现不同。可通过脑超声波,脑血管造影或CT等检查加以确诊。
高血压脑出血并发症
1.脑心综合征
发病后1周内心电图检查,可发现S-T段延长或下移,T波低平或倒置,以及Q-T间期延长等缺血性变化。此外,也可出现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缓、过速或心律不齐以及房室传导阻滞等改变。这种异常可以持续数周之久,有人称为“脑源性”心电图变化。其性质是功能性的还是器质性的,尚无统一的认识。临床上最好按器质性病变处理,应根据心电图变化,给予吸氧,服用异山梨酯、合心爽、毛花苷C及利多卡因等治疗,同时密切观察心电图变化的动向,以便及时处理。
2.急性消化道出血
经尸解和胃镜检查,半数以上出血来自胃部,其次为食管,少数为十二指肠。胃部病变呈现急性溃疡、多发性糜烂及黏膜或黏膜下点状出血。损害多见于发病后1周之内,重者可于发病后数小时内就发生大量呕血,呈咖啡样液体。为了解胃内情况,对昏迷病人应在发病后24~48h安置胃管,每天定时观察胃液酸碱度及有无潜血。若胃液酸碱度在5以上,即给予氢氧化铝胶液15~20ml,使酸碱度保持在6~7,此外,给予西咪替丁鼻饲或静滴,以减少胃酸分泌。应用奥美拉唑效果更好。如胃已出血,可局部应用卡巴克洛,每次20~30ml加入生理盐水50~80ml,3次/d。此外云南白药、凝血酶也可胃内应用。大量出血者应及时输血或补液,防止贫血及休克。
3.中枢性呼吸形式异常
多见于昏迷病人。呼吸呈快、浅、弱及不规则或潮式呼吸、中枢性过度换气和呼吸暂停。应及时给氧气吸入,人工呼吸器进行辅助呼吸。可适量给予呼吸兴奋剂如洛贝林或尼可刹米等,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静滴。为观察有无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应及时行血气分析检查,若有异常,即应纠正。
4.中枢性肺水肿
多见于严重病人的急性期,在发病后36h即可出现,少数发生较晚。肺水肿常随脑部的变化而加重或减轻,常为病情轻重的重要标志之一。应及时吸出呼吸道中的分泌物,甚至行气管切开,以便给氧和保持呼吸道通畅。部分病人可酌情给予强心药物。此类病人易继发呼吸道感染,故应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并注意呼吸道的雾化和湿化。
5.中枢性呃逆
呃逆常见于病程的急性期,轻者,偶尔发生几次,并可自行缓解;重者可呈顽固性持续性发作,可干扰病人的呼吸节律,消耗体力,以至于影响预后。一般可采用针灸处理,药物可肌注哌甲酯,每次10~20mg,也可试服氯硝西泮,1~2mg/次,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可使睡眠加深或影响病情的观察。膈神经加压常对顽固性呃逆有缓解的作用。部分病人可试用中药柿蒂、丁香等。
包括脑心综合征、急性消化道出血、中枢性呼吸形式异常、中枢性肺水肿及中枢性呃逆等。这些综合征的出现,常常影响预后,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其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脑干特别是丘脑下部发生原发性或继发性损害。
1.脑心综合征
发病后1周内心电图检查,可发现S-T段延长或下移,T波低平或倒置,以及Q-T间期延长等缺血性变化。此外,也可出现室性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缓、过速或心律不齐以及房室传导阻滞等改变。这种异常可以持续数周之久,有人称为“脑源性”心电图变化。其性质是功能性的还是器质性的,尚无统一的认识。临床上最好按器质性病变处理,应根据心电图变化,给予吸氧,服用异山梨酯、合心爽、毛花苷C及利多卡因等治疗,同时密切观察心电图变化的动向,以便及时处理。
2.急性消化道出血
经尸解和胃镜检查,半数以上出血来自胃部,其次为食管,少数为十二指肠。胃部病变呈现急性溃疡、多发性糜烂及黏膜或黏膜下点状出血。损害多见于发病后1周之内,重者可于发病后数小时内就发生大量呕血,呈咖啡样液体。为了解胃内情况,对昏迷病人应在发病后24~48h安置胃管,每天定时观察胃液酸碱度及有无潜血。若胃液酸碱度在5以上,即给予氢氧化铝胶液15~20ml,使酸碱度保持在6~7,此外,给予西咪替丁鼻饲或静滴,以减少胃酸分泌。应用奥美拉唑效果更好。如胃已出血,可局部应用卡巴克洛,每次20~30ml加入生理盐水50~80ml,3次/d。此外云南白药、凝血酶也可胃内应用。大量出血者应及时输血或补液,防止贫血及休克。
3.中枢性呼吸形式异常
多见于昏迷病人。呼吸呈快、浅、弱及不规则或潮式呼吸、中枢性过度换气和呼吸暂停。应及时给氧气吸入,人工呼吸器进行辅助呼吸。可适量给予呼吸兴奋剂如洛贝林或尼可刹米等,一般从小剂量开始静滴。为观察有无酸碱平衡及电解质紊乱,应及时行血气分析检查,若有异常,即应纠正。
4.中枢性肺水肿
多见于严重病人的急性期,在发病后36h即可出现,少数发生较晚。肺水肿常随脑部的变化而加重或减轻,常为病情轻重的重要标志之一。应及时吸出呼吸道中的分泌物,甚至行气管切开,以便给氧和保持呼吸道通畅。部分病人可酌情给予强心药物。此类病人易继发呼吸道感染,故应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并注意呼吸道的雾化和湿化。
5.中枢性呃逆
呃逆常见于病程的急性期,轻者,偶尔发生几次,并可自行缓解;重者可呈顽固性持续性发作,可干扰病人的呼吸节律,消耗体力,以至于影响预后。一般可采用针灸处理,药物可肌注哌甲酯,每次10~20mg,也可试服氯硝西泮,1~2mg/次,也有一定的作用,但可使睡眠加深或影响病情的观察。膈神经加压常对顽固性呃逆有缓解的作用。部分病人可试用中药柿蒂、丁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