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解析面肌痉挛的病因
中西医解析面肌痉挛的病因
由于面肌痉挛的初期症状为眼睑跳动,民间又有“左眼跳财,右眼跳灾”之称,所以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经过一段时间发展成为面肌痉挛,连动到嘴角,严重的连带颈部。面肌痉挛是怎样产生的?
中医观点
面肌痉挛是由于素体阴亏或体弱气虚引起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或风寒上扰于面部而致,病位在面部阳经与肝、脾、肾、胆、胃、脏腑相关;病性或虚或实。
西医观点
1、由于某种压迫使面神经传导发生病理性干扰所致,大部分病人是由于正常的血管交叉压迫,如小脑后下动脉、小脑前下动脉、椎神经动脉压迫,偶尔由于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或脑瘤等面神经根部的压迫所致。
2、另一部分患者为特发性面神经瘫痪,恢复后出现继发性的患侧面肌痉挛。可能为面神经炎导致神经脱髓鞘的病理改变而未能恢复正常。仍存在部分的髓鞘脱失,使面神经的电传导易受泛化所致,或面神经炎累及脑干内神经核团,形成类似癫痫病灶而产生面部肌肉的发作性抽动。
3、极少数患者为外伤肿瘤或外科手术后出现患侧面肌痉挛。可能为面神经的恢复过程中与其他脑神经出现短路,当其他神经兴奋时也出现一侧面部肌肉抽动。
面肌痉挛的有效食疗方法
(1)龙眼肉粥:
这种食疗方法是面肌痉挛病人在日常需要重视采用的,对缓解病情特别有益。龙眼肉15g,红枣3~5枚,粳米100g。煮粥热食。功效养心补脾,安神除烦。龙眼肉是良好的养心补脾品,内含多种维生素和丰富的蛋白质,与红枣、粳米同煮粥,起协同作用。此膳是我国民间用于养心益智、健脾补血的美味佳餐。适合于面瞤不止、心烦失眠、食少体倦等症患者,对面肌痉挛病人是特别有益的。
(2)苡米扁豆粥:
这种粥对于面肌痉挛病人具有很大的保养作用,可以有效的帮助患者缓解病情。食材包括薏苡仁50g,炒扁豆15g,山楂lOg,红糖、粳米适量。共加水煮粥。食前加红糖,供早晚餐。功效健脾化湿,活血通络。薏苡仁、扁豆治脾虚有湿,山楂活血化积;红糖补血活络。全方使脾得健运,痰化湿除,面部络脉贯通。适于脾虚湿困,经络受阻之证,是面肌痉挛病人应该重视采用的。
以上这两种食疗方法都对面肌痉挛患者具有很好的调治作用,可以帮助患者有效的稳定病情,对促进受损的面肌恢复正常的功能是特别有效的,因此面肌痉挛病人要合理采用。
面肌痉挛病人如何锻炼有助于病情恢复
1、面肌痉挛病人耸鼻训练:可促进压鼻肌、提上唇肌的运动功能恢复。有少数面肌痉挛病人不会耸鼻运动,在训练时应注意往鼻子方向用力。
2、面肌痉挛病人抬眉训练:抬眉动作的完成主要依靠枕额肌额腹的运动。在失用型、轻、中度病变型面瘫中,枕额肌额腹的运动功能最容易恢复。可嘱面肌痉挛病人上提健侧与患侧的眉目,有助于抬眉运动功能的恢复。
3、面肌痉挛病人努嘴训练:努嘴主要靠口轮匝肌收缩来完成。进行努嘴训练时,用力收缩口唇并向前努嘴,努嘴时要用力。口轮匝肌恢复后,面肌痉挛病人能够鼓腮,刷牙漏水或进食流口水的症状随之消失。训练努嘴时同时训练了提上唇肌、下唇方肌及颏肌的运动功能。
4、面肌痉挛病人闭眼训练:闭眼的功能主要依靠眼轮匝肌的运动收缩完成。训练闭眼时,嘱面肌痉挛病人开始时轻轻地闭眼,两眼同时闭合10~20次,如不能完全闭合眼睑,露白时可用示指的指腹沿着眶下缘轻轻的按摩一下,然后再用力闭眼10次,有助于眼睑闭合功能的恢复。
5、面肌痉挛病人鼓腮训练:鼓腮训练有助于口轮匝肌及颊肌运动功能的恢复。鼓腮漏气时,用手上下捏住患侧口轮匝肌进行鼓腮训练。面肌痉挛病人能够进行鼓腮运动,说明口轮匝肌及颊肌的运动功能可恢复正常,刷牙漏水、流口水及食滞症状消失。
小儿面肌痉挛病因
大部分小儿面肌痉挛由于正常的血管交叉压迫,如小脑前下动脉、椎神经动脉压迫,偶尔由于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或脑瘤等面神经根部的压迫都可能引发面肌痉挛。面肌痉挛的危害会使患者产生精神萎靡、情绪低落,还会常常感到疲劳,甚至对任何事情毫无兴趣,变得堕落,对人生失去信心。当脸上患面肌痉挛、面肌痉挛后遗症时,性格会变得越来越自卑,性情会越来越自闭,不愿与任何人交往,我行我素、自作主张,从而常犯错误、遗憾终生,因此,对于面肌痉挛要特别重视,避免面肌痉挛的发生。
小儿面肌痉挛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面神经发生损伤
面神经发生损伤是面肌痉挛注意的原因。由于面神经遭受一种压迫导致经传导发生病理性干扰。大多数患者是由于正常的血管之间交叉压迫,比如小脑前后下动脉、一些神经动脉压迫,有时由于动脉瘤、动静脉畸形或脑瘤等压迫面部神经,造成面肌痉挛的发生。
2、外伤或手术
面部的外伤或手术损伤面部的神经,造成面肌痉挛的发生,很少数患者为外伤肿瘤或外科手术后出现病侧面肌痉挛。
3、继发性因素
继发性病因,主要是由于一部分患者为特发性面神经瘫痪,恢复后出现继发性的患侧面肌痉挛。这种面肌痉挛的病因为面神经炎导致神经脱髓鞘的病理改变而未能恢复正常。仍存在部分的髓鞘脱失,使面神经的电传导易受泛化所致,或面神经炎累及脑干内神经核团,形成类似癫痫病灶而产生面部肌肉的发作性抽动,既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病因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通常情况下,仅限于一侧面部,因而又称半面痉挛,偶可见于两侧。开始多起于眼轮匝肌,逐渐向面颊乃至整个 半侧面部发展,逆向发展的较少见。可因疲劳、紧张而加剧,尤以讲话、微笑时明显,严重时可呈痉挛状态。多在中年起病,最小的年龄报道为两岁。以往认为女性好发,近几年统计表明,发病与性别无关。HFS发展到最后,少数病例可出现轻度的面瘫。有些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病人多数在中年以后发病,女性较多。病程初期面肌痉挛的症状多为一侧眼轮匝肌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逐渐缓慢扩展至一侧面部的其他面肌,口角肌肉的抽搐最易为人注意,严重的面肌痉挛的症状甚至可累及同侧的颈阔肌,但额肌较少累及。
血管因素
1875 年Schulitze等报道了一例HFS病人行尸检时,发现其面神经部位存在有“ 樱桃”大小的基底动脉瘤。目前已知大约有80%~90%的HFS是由于面神经出脑干区存在血管压迫所致。临床资料表明:在导致HFS的血管因素中以小脑前下动脉AICA及小脑后下动脉PICA为主,而小脑上动脉SCA次之。已知SCA发自于基底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交界处,走行最为恒定,而PICA 和AICA则相对变异较大,因而易形成血管襻或异位压迫到面神经;另外迷路上动脉及其他变异的大动脉如椎动脉、基底动脉亦可能对面神经形成压迫导致 HFS。以往认为:HFS是由于动脉的搏动性压迫所致,近几年研究表明:单一静脉血管压迫面神经时亦可导致HFS,且上述血管可两者或多者对面神经形成联合压迫,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HFS手术的预后。
非血管因素
桥脑小脑角CPA的非血管占位性病变, 如肉芽肿、肿瘤和囊肿等因素亦可产生HFS。
其原因可能
①占位导致正常血管移位。Singh等报道了一例CPA表皮样囊肿使AICA移 位压迫到面神经导致HFS。
②占位对面神经的直接压迫。
③占位本身异常血管的影响如动静脉畸形、脑膜瘤、动脉瘤等。
另外后颅窝的一些占位性病变也可导致HFS。如罕见的中间神经的雪旺氏细胞瘤压迫面神经导致的HFS。Hirano报道一例小脑血肿的患者其首发症状为HFS。
在年轻患者中,局部的蛛网膜增厚可能是产生HFS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一些先天性疾病如Arnold-Chiari畸形及先天性蛛网膜囊肿偶可发生HFS。
其他因素
面神经的出脑干区存在压迫因素是HFS产生的主要原因,且大多数学者在进行桥脑小脑角手术时观察到:面神经出脑干区以外区域存在血管压迫并不产生HFS。而 Kuroki等在动物模型中观察到:面神经出脑干区以外区域的面神经脱髓鞘病变,其肌电图可表现为类似 HFS的改变。Mar-tinelli也报道了一例面神经周围支损伤后可出现HFS。关于面神经出脑干区以外的部位存在压迫因素是否导致HFS,尚需进一步的探讨。
此外,HFS也可见于一些全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家族性HFS迄今仅有几例报道,其机理尚不明了,推测可能与遗传有关。
中医是如何看待面肌痉挛病因的
面肌痉挛为阵发性半侧面肌的不自主抽动,通常情况下,仅限于一侧面部,因而又称半面痉挛,偶可见于两侧。现在,患面肌痉挛的人越来越多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中医一向讲究根治,要根治就必须了解疾病的病因,那么,中医是如何看待面肌痉挛病因的呢?
面肌痉挛的中医病因
中医上认为,引起面肌痉挛的原因是由于素体阴亏或体弱气虚引起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或风寒上扰于面部而致,病位在面部阳经与肝、脾、肾、胆、胃、脏腑相关,病性或虚或实。临床研究表明患者会因为情绪紧张或者过度疲劳等面部抽搐加重,安静或者睡眠的时候消失。
面肌痉挛疾病的症状
极少数面肌痉挛症状在出现抽搐的时候会伴有面部轻度的疼痛,极少数患者伴有同侧的疼痛与耳鸣。
对于面肌痉挛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面肌痉挛症状主要表现为是强直性,可以导致口角向同侧歪斜、没有办法说话,同侧的眼睛不能睁开。可经常因为自主运动而加剧、精神紧张、疲劳,因此,不能自行的控制发作。
双侧面肌痉挛症状比较少见,如果发生的话,常常是两侧先后起病,大多数患者为一侧常常停止后,另一侧又再发,并且抽搐一侧轻一侧重。
面肌痉挛患者一次抽搐的时间短则数秒。长者数十分钟,间歇期长短不定,面肌痉挛病人常常会感受到心烦意乱,没有办法工作或是学习,病情严重的话会影响患者自身的身心和健康。大部分病人是在入睡之后停止抽搐。这些都是面肌痉挛症状表现的介绍。
两侧面肌痉挛病因
血管因素
1875年Schulitze等报道了一例HFS病人行尸检时发现其面神经部位存在有“ 樱桃”大小的基底动脉瘤。目前已知大约有80%~90%的HFS是由于面神经出脑干区存在血管压迫所致。临床资料表明:在导致HFS的血管因素中以小脑前下动脉(AICA)及小脑后下动脉(PICA)为主,而小脑上动脉SCA)较少见。SCA发自于基底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交界处,走行较为恒定,而PICA和 AICA则相对变异较大,因而易形成血管襻或异位压迫到面神经;另外迷路上动脉及其他变异的大动脉如椎动脉、基底动脉亦可能对面神经形成压迫导致HFS。以往认为:HFS是由于动脉的搏动性压迫所致,近几年研究表明:单一静脉血管压迫面神经时亦可导致HFS,且上述血管可两者同时对面神经形成压迫,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HFS手术的预后。
非血管因素
桥脑小脑角(CPA)的非血管占位性病变,如肉芽肿、肿瘤和囊肿等因素亦可产生HFS。其原因可能是由于:①占位导致正常血管移位。Singh等报道了一例CPA表皮样囊肿使AICA移位压迫到面神经导致HFS;②占位对面神经的直接压迫;③占位本身异常血管的影响如动静脉畸形、脑膜瘤、动脉瘤等。另外后颅窝的一些占位性病变也可导致HFS。如罕见的中间神经的雪旺氏细胞瘤压迫面神经导致的HFS。Hirano报道一例小脑血肿的患者其首发症状为HFS。在年轻患者中,局部的蛛网膜增厚可能是产生HFS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一些先天性疾病如Arnold-Chiari畸形及先天性蛛网膜囊肿偶可发生HFS。
其他因素
面神经的出脑干区存在压迫因素是HFS产生的主要原因,且大多数学者在进行桥脑小脑角手术时观察到:面神经出脑干区以外区域存在血管压迫并不产生HFS。而Kuroki等在动物模型中观察到:面神经出脑干区以外区域的面神经脱髓鞘病变,其肌电图可表现为类似 HFS的改变。Mar-tinelli也报道了一例面神经周围支损伤后可出现HFS。关于面神经出脑干区以外的部位存在压迫因素是否导致HFS,尚需进一步的探讨。
遗传因素
此外,HFS也可见于一些全身性疾病如多发性硬化。家族性HFS迄今仅有几例报道,其机理尚不明了,推测可能与遗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