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位不正怎么纠正
胎位不正怎么纠正
胎位不正在很多孕妈咪身上都有出现过,很多孕妈刚开始听到这个词,可能会非常担心,生怕自己无法将孩子顺利生下来。那么,胎儿位置不正该如何纠正呢?
第一,胸膝卧位
做法:孕妈跪在硬板床上,胸部放一个枕头,两手前臂上屈,头隔在床上并转向一边,让臀部和大腿之间保持90度。
次数:每天2-3次,一次15分钟以内,7天后可以去医院复查胎位。
注意事项: 做该纠正操前,需要自解小便,裤带弄松一些。
优点:不用借助任何设备,在家就能练习。
缺点:练习时容易出现头晕、恶心等症状。
第二,艾灸至阴穴
孕妇平卧或正坐,将裤带松解开,让医生为孕妇进行灸双侧至阴穴,也就是足小趾端外侧。
次数:每天1-2次,一次15分钟,灸5次后可以去医院复查。
注意事项:孕妇不能自己操作,需要有专业的医生来操作。
优点:效果快。
缺点:需要花钱才能做。
胎位不正怎么纠正
孕妇妊娠满30手以后,胎儿在体内的位置如果不正常,则可以称为胎位不正。发生胎位不正的孕妇多是腹壁松弛和经产妇。在医学上,枕前位为正常胎位,这时胎儿是背朝前胸朝后,两手交叉于胸前,两腿盘曲,头俯曲,枕部最低。胎位不正则包含枕后位、颜面位、臀位、横位、额位等。其中又以臀位最多见,而横位则是最危害母子安全的位置。由于胎位不正给孕妇的分娩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危险,所以在孕期早早纠正胎位,对预防难产有很重要的意义。
为什么会出现胎位不正
为什么会出现胎位不正?胎位不正是很多孕妇或轻或重都会遇到了问题,胎儿不正可能引起的孕期危险有很多,那么,到底为什么会发生胎位不正,又有什么调整的措施么。
早产、多胎、胎儿畸形、胎儿生长过慢、羊水不正常、脐带太短、子宫先天性发育异常、胎盘不正常、骨盆狭窄以及子宫内胎盘大小、附着在子宫内的位置等都与胎位不正有密切关系,但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胎位不正的原因并不一定可以分清。
就各个妊娠时期来说,胎位不正的发生率并不相同,甚至差异相当大。在妊娠前3~4个月内,胎宝宝发育还很小,浮游在羊水中,方位随时在变,在妊娠5个月左右,母亲宫内羊水相对较多,胎儿有充足的活动余地,几乎将近一半左右会发生胎位不正,随着妊娠周数的增加,胎位不正的比率随之降低。到了妊娠6~7个月左右,胎位不正的比率仅有四分之一左右。在妊娠8个月左右时,大约只有不到10%的准妈妈被诊断为胎位不正,而到了9个月时胎位不正的比率大约只有5%。
产前检查发现胎位不正后,正规机构一般不建议准妈妈采取纠正胎位的方法,而是令胎宝宝自行改变胎位,如果到临产时还是不能改变胎位,争取准妈妈的同意后,就会进行一些恰当的措施来帮助准妈妈分娩,如剖宫产等。但是准妈妈应该先了解自己属于哪种胎位,再选择是否进行一些运动来纠正。
胎位不正虽然可能引起很多孕期危险,但是我们也不用慌张,可以通过与专家的积极配合,再进行适当的辅助运动来纠正胎位。
怀孕八个月胎位不正怎么办
胎位不正有很多种,有的胎儿臀部先出来,有的胎儿是臀部和一只脚先出来,还有的胎儿一只胳膊先出来,两只脚先出来是最难生产的胎儿。胎位不正分娩的时间长,胎儿容易窒息,怀孕八个月胎位不正怎么办。
羊水中的胎儿,由于头比身体重,所以胎儿呈头下臀上的姿势。正常的胎位是胎头俯曲,枕骨在前,叫枕前位;胎儿横卧在宫腔,称横位;臀在下方,坐在宫腔里,叫臀位。横位和臀位,都是胎位不正。即使胎头向下,但胎头由俯曲变为仰伸或枕骨在后方,也是胎位不正。 胎头不正,要设法纠正。纠正的主要方法有:胸膝卧式。
在孕7个月前胎位不正,只要加强观察便可。因为宫内羊水较多,胎儿有活动余地,会自行纠正胎位。
若孕7个月以后胎位仍不正,便要纠正了。孕妇可用胸膝卧式。要领是解尽小便,放松裤带,跪在铺着棉絮的硬板床上,双手前臂伸直,胸部尽量与床贴紧,臀部上翘,大腿与小腿成直角。如此每日两次,开始时每次3-5分钟,以后增至每次10-15分钟。胸膝卧位可使胎臀退出盆腔,增加胎头转为头位机会。
孕妇从怀孕开始起,就要定期到妇科医院检查,正确的把握胎儿的最新动向,胎儿发育健康最重要,胎位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现在各种先进的仪器都有,妇产科医生不用凭借经验来判断,避免了很多的误诊,提高了胎儿和母亲的存活率。
胎位纠正操有用吗
胎位纠正操主要是针对胎位不正的孕妈们而设计的一种纠正操。在孕期,有些胎儿虽然也是头部朝下,但胎头由俯曲变为仰伸或枕骨在后方,就属于胎位不正了。至于那些分娩时臀部先露(臀位),或脚或腿部先露,甚至手臂先露(横位)等等,更是胎位不正。此时,如果按照医生的医嘱,做胎位纠正操就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纠正胎位,从而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
一般来说,在怀孕28周以前,由于羊水比较多,胎位不易固定,有些臀位多可自然回转为头位,不需要特殊处理,须定期进行产科检查。怀孕28周以后,胎位未能自行转正,就应当积极处理,因为怀孕28 ~34周是纠正胎位不正的最佳时机。最简单且常用的方法就是通常的做操纠正胎位,主要有以下2种:一种是膝胸卧位,还有一种是仰卧臀高位,做好胎位纠正操对于胎位的纠正是有好处的,大众养生网百科建议孕妈们出现胎位不正的时候,应该及早去医院接受治疗,并在医生的建议下,做胎位纠正操或者进行其他的胎位纠正方式纠正胎位,保证自己和胎儿的健康。
孕期遭遇胎位不正纠正教你三招
纠正方法一:胸膝卧位
具体方法:孕妈妈跪伏在床上,两手贴住床面,双腿分开与肩同宽;胸与肩尽量贴近床面,脸偏向一侧;双膝弯曲,大腿与地面垂直。
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5-7天为一疗程,一周后复查。这是临床上用于纠正胎位不正最常用的方法,优点是不需要任何条件和设备,只要在家坚持练就行,缺点是练习时孕妇可能出现腰酸、头晕、恶心等现象,常不能坚持。
纠正方法二:艾灸至阴穴
这是中医纠正胎位的方法:孕妇平卧或采取正坐的姿势,松解裤带。同时由医生灸双侧至阴穴(足小趾端外侧),每日1-2次,每次15分钟,5次为一疗程,一周后复查。这一方法操作简便,经济,无痛苦,孕妇也可在医生指导下自行灸治。
纠正方法三:外倒转术
用以上方法纠正胎位无效者,可由医生通过手推等动作倒转胎儿,此法需要专业技术,准妈妈严禁自己在家做。
为什么会出现胎位不正
早产、多胎、胎儿畸形、胎儿生长过慢、羊水不正常、脐带太短、子宫先天性发育异常、胎盘不正常、骨盆狭窄以及子宫内胎盘大小、附着在子宫内的位置等都与胎位不正有密切关系,但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胎位不正的原因并不一定可以分清。
就各个妊娠时期来说,胎位不正的发生率并不相同,甚至差异相当大。在妊娠前3~4个月内,胎宝宝发育还很小,浮游在羊水中,方位随时在变,在妊娠5个月左右,母亲宫内羊水相对较多,胎儿有充足的活动余地,几乎将近一半左右会发生胎位不正,随着妊娠周数的增加,胎位不正的比率随之降低。到了妊娠6~7个月左右,胎位不正的比率仅有四分之一左右。在妊娠8个月左右时,大约只有不到10%的准妈妈被诊断为胎位不正,而到了9个月时胎位不正的比率大约只有5%。
产前检查发现胎位不正后,正规机构一般不建议准妈妈采取纠正胎位的方法,而是令胎宝宝自行改变胎位,如果到临产时还是不能改变胎位,争取准妈妈的同意后,就会进行一些恰当的措施来帮助准妈妈分娩,如剖宫产等。但是准妈妈应该先了解自己属于哪种胎位,再选择是否进行一些运动来纠正。
胎位不正虽然可能引起很多孕期危险,但是我们也不用慌张,可以通过与专家的积极配合,再进行适当的辅助运动来纠正胎位。
7个月胎位不正怎么办
胎位不正有很多种,有的胎儿臀部先出来,有的胎儿是臀部和一只脚先出来,还有的胎儿一只胳膊先出来,两只脚先出来是最难生产的胎儿。胎位不正分娩的时间长,胎儿容易窒息,怀孕八个月胎位不正怎么办。
羊水中的胎儿,由于头比身体重,所以胎儿呈头下臀上的姿势。正常的胎位是胎头俯曲,枕骨在前,叫枕前位;胎儿横卧在宫腔,称横位;臀在下方,坐在宫腔里,叫臀位。横位和臀位,都是胎位不正。即使胎头向下,但胎头由俯曲变为仰伸或枕骨在后方,也是胎位不正。 胎头不正,要设法纠正。纠正的主要方法有:胸膝卧式。
在孕7个月前胎位不正,只要加强观察便可。因为宫内羊水较多,胎儿有活动余地,会自行纠正胎位。
若孕7个月以后胎位仍不正,便要纠正了。孕妇可用胸膝卧式。要领是解尽小便,放松裤带,跪在铺着棉絮的硬板床上,双手前臂伸直,胸部尽量与床贴紧,臀部上翘,大腿与小腿成直角。如此每日两次,开始时每次3-5分钟,以后增至每次10-15分钟。胸膝卧位可使胎臀退出盆腔,增加胎头转为头位机会。
孕妇从怀孕开始起,就要定期到妇科医院检查,正确的把握胎儿的最新动向,胎儿发育健康最重要,胎位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现在各种先进的仪器都有,妇产科医生不用凭借经验来判断,避免了很多的误诊,提高了胎儿和母亲的存活率。
胎位纠正操
在了解胎位纠正操是不是有用之前我们可以先来看一下胎位不正到底是怎么回事。正常的胎位应为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平行,胎头在骨盆入口处,并俯屈,颏部贴近胸壁,脊柱略前弯,四肢屈曲交叉于胸腹前,整个胎体呈椭圆形,称为枕前位。除此外,其余的胎位均为异常胎位。在妊娠中期,胎位可异常,以后多会自动转为枕前位。如在妊娠后期,仍为异常胎位,则称为胎位异常,亦叫“胎位不正”。常见的胎位不正有胎儿臀部在骨盆入口处的臂位,胎体纵轴与母体纵轴垂直的横位,或斜位等。引起胎位不正的原因有子宫发育不良、子宫畸形、骨盆狭小、盆腔肿瘤、胎儿畸形、羊水过多等因素。异常胎位在分娩时可引起难产,多需手术助产。如处理不当,甚至会危及母亲及胎儿生命。
而此时的胎位纠正操就是根据胎位不正的状况进行的一些纠正方法,它对于胎位的纠正是有用的,不过还是建议胎位不正的孕妈们在发现胎位不正的时候去医院检查,并听从相关医生的建议后在进行胎位纠正操的练习。
胎位不正怎么纠正
胎位不正在不同的怀孕周数有不同的发生率。在怀孕五个月时,约有33%的胎儿是属于胎位不正的;而在八个月时,胎位不正的发生率下降至8.8%;到了怀孕九个月时,只有5%左右的孕妇被诊断为胎位不正。这表示,在怀孕中期发现胎位不正的胎儿,大多会在足月时转变成为正常的胎位。
通常,在孕7个月前发现的胎位不正,只要加强观察即可。因为在妊娠30周前,胎儿相对子宫来说还小,而且母亲宫内羊水较多,胎儿有活动的余地,会自行纠正胎位,在孕30周后大多能自然转为“头位”。然而一般而言,若在妊娠30-34周还是胎位不正时,就需要矫正了。
在孕期,胎位不正不会对母儿带来不良影响,但它是造成难产的常见因素之一。不过现代医学完全有办法进行处理。下文以最常见的臀位为例来介绍一些产科矫正方法。
膝胸卧位操纠正
孕妇排空膀胱,松解腰带,在硬板床上,俯撑,膝着床,臀部高举,大腿和床垂直,胸部要尽量接近床面。每天早晚各1次,每次做l5分钟,连续做1周。然后去医院复查。
什么是胎位
胎位是指胎儿先露的指定部位与母体骨盆前、后、左、右的关系,正常胎位多为枕前位。妊娠30周后经产前检查,发现臀位、横位、枕后位、颜面位等谓之胎位不正。其中以臀位为常见。胎位不正如果不纠正,分娩时可造成难产。
胎位不正与妊娠周数有很大关系。一般如果是在30周之前发现胎位不正,只要加强观察即可,这个时期,宝宝的个体还不大,活动空间较大,胎位不固定,大概要到32周以后,胎位才基本固定,所以,准妈妈纠正胎位的时间最好在孕期30周-32周。
胎位不正如何纠正
胸膝卧位:
1、孕妈妈跪在床上,采取跪伏姿势,两手贴住床面,双腿分开与肩同宽。
2、胸与肩尽量贴近床面,脸偏向一侧。
3、双膝弯曲,大腿与地面垂直。维持此姿势约两分钟,慢慢适应后可逐渐增加至5—10分钟,每日做两至三次。
Tip:这个动作只适用于孕30—34周的准妈妈调整胎位。
在孕7个月前发现的胎位不正,只要加强观察即可。因为胎儿相对子宫来说还小,且母亲宫内羊水较多,胎儿有活动的余地,会自行纠正胎位。做这个动作之前最好征求医生的意见,每次要先解小便、松解裤带。
艾灸至阴穴:
1、取平卧或取坐位,解松裤带,用艾卷炙双侧至阴穴(小足趾外侧),也可用激光照射至阴穴。
2、每日艾炙1—2次,每次15分钟。
3、当出现胎动时,立即取胸膝卧位,有利转胎。
Tip:同样,这个动作也只适用于孕30—34周周之前的准妈妈调整胎位。每次持续时间不可过长,做这个动作的频率也不要过高。连续做l周,如果胎动增多不明显,表示该法无效。注意艾卷离皮肤不要太近,以免烧伤皮肤。
外倒转术:
1、用手在腹壁上摸到胎儿的头、臀。
2、把臀部推上去,再把胎儿的头慢慢转到骨盆腔里。
3、然后用布将腹部包裹起来,维持头位。
Tip:这种治疗必须由医生来做,如果自己乱来,弄不好,会导致脐带缠在胎儿脖子上或发生胎儿早剥。假如胎儿的臀、足已经伸入小骨盆,倒转困难,或者在倒转时胎心有变化,就不能勉强,那只好让这“固执”的孩子立着生了。
胎位不正通过散步可以纠正吗 胎位不正做什么动作纠正
胎儿胎位不正时,首先要通过B超排除脐带绕颈,如果没有出现脐带绕颈的,可以试试胸膝卧位纠正。纠正胎位的时候,一定要有专业的医生在旁边指导,不要自己随便乱运动。
怀孕八个月胎位不正怎么办
羊水中的胎儿,由于头比身体重,所以胎儿呈头下臀上的姿势。正常的胎位是胎头俯曲,枕骨在前,叫枕前位;胎儿横卧在宫腔,称横位;臀在下方,坐在宫腔里,叫臀位。横位和臀位,都是胎位不正。即使胎头向下,但胎头由俯曲变为仰伸或枕骨在后方,也是胎位不正。 胎头不正,要设法纠正。纠正的主要方法有:胸膝卧式。
在孕7个月前胎位不正,只要加强观察便可。因为宫内羊水较多,胎儿有活动余地,会自行纠正胎位。
若孕7个月以后胎位仍不正,便要纠正了。孕妇可用胸膝卧式。要领是解尽小便,放松裤带,跪在铺着棉絮的硬板床上,双手前臂伸直,胸部尽量与床贴紧,臀部上翘,大腿与小腿成直角。如此每日两次,开始时每次3-5分钟,以后增至每次10-15分钟。胸膝卧位可使胎臀退出盆腔,增加胎头转为头位机会。
治疗胎位不正的中医三则偏方
胎位不正纠正药方1
[药物]白术20克,黄芩20克,茯苓20克。
[制法]上药加水2000毫升。煎汤备用。
[用法]取药液待其温度适宜时,浸洗双足,每次20分钟。用于孕期胎位不正。
[出处]《中国中医独特疗法大全》。
胎位不正纠正药方2
[药物]熟艾(陈久之艾)500克。
[制法]取上药制成艾条备用。
[用法]孕妇取半仰卧位(仰坐在靠背椅上亦可),缓带自持,一下肢屈膝自然,下垂着地(膝略低于筋关节),另一下肢伸膝并低于髋关节30度左右,自然斜放(舒适为度)。取点燃艾条熏疗伸直膝之足15-30分钟,1日1次。左右足调换体位熏疗。熏疗时,孕妇感觉熏疗之足温烫舒适,宫内胎儿翻动增强,翻动次数增多者佳(孕妇无痛苦感)。用于胎位不正。
[出处]《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5;(2):19。
胎位不正纠正药方3
[药物]热水一盆。
[用法]每晚用热水洗脚一次,洗的时候按压至阴穴。用于胎位不正。
[出处]《中国民间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