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糖尿病防治

糖尿病防治

1、健康饮食。不吃高脂肪、高热量食物,多吃水果、蔬菜和粗粮,保证食物中纤维含量。

2、锻炼。每周锻炼五天,不必过于剧烈,每次简单锻炼30分钟有益健康,如散步。美国糖尿病协会称,通过适度的锻炼,每周只要保证150分钟,便可使2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58%。

3、保持健康的体重。通过平衡体力活动和适当的营养减去多余的体重。如果不及时处理,糖尿病前期会导致2型糖尿病。糖尿病还可能并发高血压、胆固醇、心脏疾病、卒中、失明和截肢。

因此,预防是关键。

小贴士:临床上如何诊断糖尿病呢?

第一种情况:如果有“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加上任意时间点(不论何时进餐、是否运动等)的血浆葡萄糖≥11.1mmol/L或空腹血浆葡萄糖≥7.0mmol/L,或者75克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浆葡萄糖≥11.1mmol/L,就可诊断为糖尿病。

第二种情况:如果没有“三多一少”的典型症状,一次结果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还不能诊断,需要重复检测一次,依然达到诊断标准才能确认糖尿病的诊断。在诊断糖尿病之后,要根据其临床及病理生理学特点进行分型诊断。

大豆异黄酮有什么好处 防治心血管疾病

大豆异黄酮还有:降低血脂、防治Ⅱ型糖尿病、防治心血管疾病和中风、防治肝脏和小肠的内毒性炎症、心肌保护、抗乙醇摄入、以及保护肾功能等保健功效 。

面对慢性病所致你能做什么

我国近九成死亡原因“祸起”慢性病

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快速上升,因此导致的死亡占我国总死亡人口的85%,是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完善覆盖全国的慢性病防治服务网络、建立慢性病监测与信息管理制度的任务十分紧迫。

国家卫计委疾控局慢病处处长吴良有在大会发言中指出,“2016年~2025年国家慢性病防治发展规划”目前正在制定中,预计2015年年底出台。

据他介绍,新版规划将全面覆盖慢性病体系建设,包括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人群知晓率、健康示范区建设以及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覆盖率等内容,制定的规划目标将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25年全球慢性病控制目标挂钩。

慢性病来势汹汹 分级诊疗“降压”

面对当前慢性病的严峻形势,国家卫计委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防治作为突破口,在全国推动分级诊疗试点。分级诊疗是指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和治疗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

根据《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指导意见》,今年全国所有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都将开展分级诊疗试点。在城市三级医院就诊的患者中,至少20%由基层转诊。

目前,青海、四川、河南等地通过以医保杠杆推行分级诊疗,首诊在基层的患者将获得较高比例的报销,如果越级到大医院看小病、常见病,医保将降低报销比例或者不予报销。

厦门:慢性病普通门诊将降四成

厦门作为全国分级诊疗服务试点城市,选择了糖尿病和高血压这两类覆盖人群最广的疾病作为分级诊疗的突破口,目前已初步建立了具有厦门特色的分级诊疗体系。

据统计,在大医院排队看病的人当中,有86%左右是慢性疾病的患者。在厦门市慢病一体化分级诊疗改革推出以后,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治疗、管理职能开始向街道、社区转移,许多慢性病患者在家门口就能接受专业的治疗。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厦门一所三甲综合医院,目前与6所基层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挂钩,覆盖了5000名糖尿病与高血压患者。分级诊疗制度实施以来,过去糖尿病高血压门诊“门庭若市”的现象得到缓解,预计在今年年底慢性病普通门诊人次将下降35%到40%。

动脉硬化要注意什么 治疗有关疾病

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肝病、肾病综合征和有关内分泌系统疾病等。因为这些疾病有些可以促进动脉血管硬化的形成,有些还是提高血管意外风险的危险因素,因此积极治疗此类疾病对疾病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

预防糖尿病 防治结核病

由于糖尿病的早期不一定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的“三多一少”典型症状,而典型症状的出现,就有可能意味着病程长,病情较重了。尤其是2型糖尿病更是如此。因此早期发现糖尿病尤为重要。中老年、肥胖者、高血压患者,高血脂等都是糖尿病的易患因素。

糖尿病的预防应构筑三道防线,医学上称之为“三级预防”。一级预防是树立正确的进食观和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糖尿病的发生率。如双亲中有患糖尿病,而本人又肥胖多食、血糖偏高、缺乏运动者,尤应注意预防。二级预防是定期测量血糖,以尽早发现无症状性糖尿病。应将血糖测定列入中老年常规的体检项目,即使一次正常者,仍要定期测定。三级预防是预防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合并症的发生和发展,减少其伤残和死亡率。糖尿病人很容易并发其他慢性病,如结核病。且易因并发症而危及生命。因此,要对糖尿病慢性合并症加强监测,做到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糖尿病与肺结核已结成“秦晋之好”。糖尿病病人由于体内代谢紊乱,免疫功能主要是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差,血液循环障碍,导致机体杀菌和抑菌能力降低,容易招致结核杆菌、化脓性杆菌、真菌及某些病毒的感染,可引起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消化系统和皮肤黏膜的各种感染。而结核病则是糖尿病病人最易感染的疾病,尤其是肺结核。多数病人是先有糖尿病后有肺结核,其特点为发病急、病情重、进展快。结核病灶多为渗出性干酪样坏死,容易形成空洞和自发气胸,并可表现出发热、咳嗽、咳痰、咯血、盗汗、乏力等症状。由于结核可加重糖尿病,使糖尿病控制不佳,反过来糖尿病又影响结核,使结核不易治愈,即使暂时治愈也易复发。

因此,预防糖尿病,防治结核病,提高生命质量,一定要做到多懂一点、少吃一点、勤动一点、放松一点。多懂一点就是对糖尿病的知识多懂一点,对其危害多懂一点,对其防治措施多懂一点;少吃一点就是让摄取的总热量少一点,不只主食要少吃,而且副食,特别是高热量的副食也要少吃;勤动一点是要经常保持一定的运动量。这样控制了饮食,再加上增强锻炼,体重就不至于过胖;放松一点是指心理调节方面的问题。一个好的心态对糖尿病的预防也是有积极作用的。因为吃得多、锻炼少容易引起血糖升高,各种心理不平衡会进一步加强胰岛素抵抗,促使糖尿病的发生。

糖尿病会引起视力下降吗

首先要说的就是糖尿病会引起患者的市里出现下降的情况发生,这是糖尿病的并发症的一种。有很多人感觉自己的视力下降,看人模糊等,以为是眼部的疾病,就诊时才发现自己患有糖尿病,这时很多患者都很疑惑,糖尿病患者视力下降吗,糖尿病防治专家说,会的。

专家介绍说,糖尿病患者早期会发生视力下降的症状,而且糖尿病早期除了视力下降外,还会有胆道疾病、尿路感染、女性肥胖、男性阳痿、大便异常、皮肤病变等主要症状。

糖尿病患者可以有白内障可以导致糖尿病患者视力下降,白内障的病情一般进展较快,有时患者还会引起急性视网膜病变导致急性视力下降。总的来说,糖尿病的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在糖尿病患者的各种并发症中,专家指出,糖尿病视网膜神经细胞的病变早于微血管病变,使得糖尿病患者早期就出现神经细胞凋亡现象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异常,这些发现提示糖尿病患者应在早期就把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内,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防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当然,糖尿病患者不可能只有视力下降这一种并发症,糖尿病患者若是血糖、血压控制不好,还会并发其他疾病,比如说,胆道疾病、尿路感染、女性肥胖、男性阳痿、大便异常、皮肤病变等,这些都是早期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而在糖尿病的中晚期还会出现更为严重的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等,甚至会威胁患者生命。

帮老人走出糖尿病防治误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生活习惯的现代化以及人口老龄化,世界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糖尿病的发病率都在逐渐增加。1980年以来,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增加了5倍,保守的估计,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逾4000万。糖尿病已成为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糖尿病导致的心脑血管疾病、尿毒症、失明和截肢远远高于非糖尿病患者,是糖尿病致死的主要原因。然而,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60%的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有更多的糖尿患者还未被发现。

降低糖尿病发病率的关键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关键是严格控制血糖,开展糖尿病教育。

糖尿病是终身疾病,它将伴随患者一生,国内外医学专家一致认为:患者对糖尿病的知识掌握越多,自我保健越好,寿命就越长,除医生以外,治疗的效果取决于患者对该病的认识和自我保健。要让患者了解糖尿病的特点,树立正确的态度,既不能无所谓,也没有理由恐惧,糖尿病虽然是终身疾病,目前还不能“根治”,但糖尿病并非不治之症,而且是完全可治和完全可以控制的。广大患者要了解影响其健康和寿命的是因糖尿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而且控制好糖尿病就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现在认为糖尿病的主要危害来源于高血糖,只要能有效地控制血糖,就可以减少甚至防止其并发症发生,从而延长患者生命。由于大多数患者缺乏有关糖尿病的知识,所以要想深入了解糖尿病,提高自我保健能力,就必须尽可能地参加有关糖尿病的讲座、阅读患者教育手册,并且与主诊医生及病友交流,加深对糖尿病的认识。要改变不良习惯,保持乐观情绪。健康人都有或多或少的不良习惯,也许这些习惯对他们的健康危害不明显,但糖尿病患者必须尽可能地更正自己的不良习惯,如暴饮暴食、抽烟喝酒、生活不规律,因为平稳的血糖水平来源于平时的饮食控制、坚持运动、按时服药等良好的生活习惯。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患者掌握一些具体的治疗技术,如饮食的调配、运动量的掌握、用药方法和血糖的自我监测等比较容易了。在饮食上,患者要灵活应变,既要按医生要求控制饮食,又要灵活搭配,尽可能可口丰富。一般要求“甜食不吃,水果少吃,主食限量,少吃多餐,远荤近素,戒烟忌酒。”在运动中应掌握适量,即低强度、长时间活动,最重要的是坚持运动并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调整,一般每天活动不少于一次,每次半小时以上,每次运动量以自己感觉到微微出汗为止。对用胰岛素的患者,还要学会计算胰岛素的用量,选择注射部位,掌握注射的方法。患者还要学会发生低血糖时处理的方法,并重视血糖的监测,了解血糖水平,从而全面实现血糖的平衡控制。

通过糖尿病教育,患者可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好自己的糖尿病,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由此给患者个人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无量的社会效益,当然这种糖尿病教育还应是对全社会公众的防病宣传。“高质量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取决于对糖尿病患者的教育。”

糖尿病早期常见六大症状

哪些症状提示可能患有糖尿病

1、尿液异常:当发现尿中泡沫较多且难以消散;比较粘稠、有蚂蚁舔食尿液时,应到医院就诊检测血糖。

2、生活习惯改变:当无明显诱因出现口渴、多饮、多食、多尿并伴有体重减轻,或口中有甜味时应检测血糖。

3、伤口愈合慢:因血糖高会影响伤口的愈合,当出现皮肤破损而伤口不易愈合时,应检测血糖。

4、无原因倦怠:无故倦怠、乏力,即使处于休息状态,身体也感到疲倦。

5、视物模糊:当没有原因出现眼睛视物模糊等异常现象时。

6、手指发麻发凉:当手指无明显诱因出现对称性发麻时,可以检测一下血糖,因为糖尿病会导致周围神经病变和外周血管的病变。

预防糖尿病应注意什么?

管住嘴、迈开腿对糖尿病早期防治十分重要。

建议多样化、均衡性、多纤维的饮食结构:糖尿病防治一定要管住嘴,饮食要少油少脂,低盐低糖,多摄入高纤维食物,要补全维生素,远离烟草不饮酒。

对糖尿病有些认识误区:觉得患上糖尿病不吃甜食就没事,其实靠口味选择食物不正确,应根据生糖指数判断。生糖指数是反映食物引起人体血糖升高程度的指标。

同时提醒糖尿病患者:就算血糖正常也要记得持续服药,目前糖尿病尚不能根治。

如何预防肾脏疾病 改善饮食习惯治标又治本

单方面倚赖国家的肾脏病相关防治计划仍是不够的,唯有透过改善自己的饮食习惯,方能有效降低肾脏病发生机率。

对于肾脏病防治,国人应遵守三少(少盐、少油、少糖)、三多(多纤维、多蔬果、多喝水)、四不(不抽烟、不憋尿、不熬夜、不乱吃来路不明的药),以及一没有(没有金枪鱼肚)的原则,才能有效防堵糖尿病、肾脏病等慢性病的产生。

糖尿病并发症有哪些

糖尿病对患者的身体的影响其实主要集中在并发症上,严重的并发症会危及患者生命健康。

一、急性并发症:1、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这类并发症重者可致死。2、各种感染:如皮肤化脓性感染、真菌感染如足癣、女性糖尿病患者易发生白色念珠菌感染导致阴道炎、尿路感染如膀胱炎及肾盂肾炎、合并肺结核

二、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主要为大血管病变(心脏病、高血压、脑血管意外及下肢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神经病变等。以累及心、脑、肾等生命器官和危害严重为特点,是糖尿病防治的重点和难点。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以心血管并发症较多,并且是患者主要死因之一。一般出现的血管病是动脉粥样硬化,这种病发生较早,病状较重,尤以肥胖型病人发病率较多。

相关推荐

糖尿病应该怎么预防

各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均明确了肥胖、超重和糖尿病的关系,不仅是糖尿病,各种代谢异常都与其相关,并且超重越多患病风险越大。如何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只要能减轻体重,就能获益。成年以后主要胖的是腰腹,有的人虽然体质指数正常,但是腰腹脂肪多。通过合理运动,首先减少的是腰腹肥肉。而单纯节食、不运动未必减脂肪,还可能会丢肌肉。人的肌肉少了,血糖可能更不稳定。 每周应进行150分钟的有氧运动,可分摊到5~6天进行,即每天30分钟左右。如何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在所有运动中,走路适用人群最广,不受场地、时间限制,比较安全,步伐、步

糖尿病趋于年轻化

目前,我国还有4亿的糖尿病高危人群,即血糖正常但容易得糖尿病;前期血糖升高但没到糖尿病诊断标准的人数约1.5亿,每天增加1.5万糖友,每小时就增加500人,每分钟增加10人。 这不仅意味着如此多的糖尿病患者和准糖尿病患者,将面临一系列并发症的困扰。而且,糖尿病治疗本身及并发症防治意味着巨大的经济负担和社会压力。有统计显示,糖尿病住院患者慢性并发症总患病率达73.2%,其中神经性病变最高,为60.3%,其次还有眼部疾病、肾脏疾病、高血压、心血管病变、脑血管病变、下肢血管病变等。由此产生的经济和社会影响也不可

血糖控制不好怎么办

首先了解正常人的血糖值,正常人空腹8~10小时后血糖为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7.8mmol/L。医院常用75克葡萄糖行糖耐量试验,这是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具体做法是:葡萄糖75克(由医院提供,事先已精确称量好并密封保存备用)+水300ml,空腹状态于5分钟内喝完,2小时后抽静脉血检测血糖,正常人小于7.8mmol/L。 其次,我们需要知道,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目标是多少。目前,大多数权威的糖尿病防治指南对血糖控制目标界定如下:空腹4.4~7.0mmol/L,非空腹

糖化血红蛋白如何降到7%

上海糖尿病病友韩女士问:近两年来,我的糖化血红蛋白都在6.9%-7.3%之间波动,去年医生还建议控制得再低点,可今年说这个水平就挺好,这是为什么? 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血糖控制状况的主要指标之一。英国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糖化血红蛋白每降低1%,糖尿病相关死亡率就能下降21%。因此,学界曾提出,糖化血红蛋白应控制在6.5%左右。 但近年来,更多的研究发现,糖尿病治疗不能光追求降血糖,也不是血糖降得越低越好,而是要兼顾心血管获益和用药安全。比如,一味追求糖化血红蛋白值在6.5%或6%,可能不利于患者预后,甚至增

艾灸可以治糖尿病

艾灸是可以治糖尿病的。 艾灸治糖尿病,主要是通过取穴施灸,来调理身体机能,达到控制血糖,提高免疫力,使糖尿病人有效吸收和利用营养,提高自身免疫功能和抗病防病能力,此外艾灸还有有补充元阳,调节脏腑阴阳平衡的功效,能从根本上调节身体元阳,促进阴阳平衡,使脾,肺,肾的功能恢复正常,从而使糖尿病所致机体气血亏虚的情况得到改善。

如何防治糖尿病眼病

定期做眼科检查 由于糖尿病眼底病变往往不可逆转,因此,预防是防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关键,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从患病开始就要坚持定期做眼科检查: 1.一般患者在被诊断为糖尿病时,应立即进行一次全面的眼科检查,建立相关病例档案; 2.对于没有眼底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建议6~12个月散瞳检查眼底1次; 3.对于已出现眼底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应3~6个月检查1次,并及时进行治疗; 4.妊娠糖尿病妇女每3个月检查眼底1次。

糖尿病患者要重视一下预防心梗

研究显示,75%以上的糖尿病人最终死于心脑血管病。专家提醒,糖尿病人发生急性心梗很难发现,应特别注意保护心血管。 糖尿病患者最应该重视心梗 心脑血管疾病是糖尿病患者的头号杀手,而且糖尿病人群心血管病发病年龄要比非糖尿病人群提前5到10年。而且,一般人在发生急性心梗时往往有剧烈疼痛,而糖尿病患者由于有神经病变尤其是末梢神经病变,常有感觉减退,发病时常无明显疼痛症状,甚至在出现心肌梗塞等危重情况时仍毫无知觉,这种无痛性心肌梗塞也是造成猝死原因之一。北大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还指出,70%到80%的糖尿

糖尿病患到底该不该打胰岛素

糖尿病患者到底该不该打胰岛素 中国的糖尿病人,很抵触打胰岛素,他们觉得这是治疗无效,病情加重的标志,这个误会贻误了糖尿病的最好治疗时机。一般来说,如果已经同时服用了2种降糖药后,血糖还是控制不住的话,就到了用胰岛素的时候了,再往后拖延,胰岛素的降糖效果也会受影响,这是中国专家最近在“美国第76次糖尿病协会科学年会”上给出的建议。 2013年版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已经明确有建议:对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在较大剂量,多种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后,糖化血红蛋白仍>7%,就应该开始使用基础胰岛素了。 但在我国

你是苹果型肥胖or梨型肥胖

按照分布范围来说,脂肪分为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皮下脂肪多的人,身体呈“梨形”,内脏脂肪主要堆积在胃、肾脏、心脏和胰腺等主要脏器,会形成我们常说的“将军肚”,身体呈“苹果形”。 专家指出,对“糖友”来说,内脏脂肪聚积的危害远远超过皮下脂肪,既增加了糖尿病治疗的难度,也让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剧增。最新的《中国Ⅱ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年版)》征求意见稿首次明确将腰围(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作为腹型肥胖(中心型肥胖)的判断依据。所以,“糖友”不妨准备个皮尺,时常在家量量腰围。 除了改善生活方式

糖尿病的预防应该从胎儿期开始

如果母亲患上妊娠期糖尿病的话,孩子将来患上糖尿病风险比普通人高2到4倍,且妈妈的终身糖尿病几率也大于50%。 糖尿病患者出现低龄化 简单地说,糖尿病就是血液中葡萄糖堆积过多的疾病,属于需要纳入慢性病健康管理的主要疾病之一。据市慢性病防治中心的最新统计显示,深圳20岁以上居民糖尿病发病率为6.2%,较全国的9.7%要低,但与1998年相比增加了47.6%。 同时,随着儿童和青少年肥胖率的不断上升,原本只在成人身上发生的2型糖尿病也出现了低龄化。“过去孩子得的几乎都是胰岛素分泌异常的1型糖尿病,近年来2型糖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