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证治疗四种口腔疾病
中医辨证治疗四种口腔疾病
脾虚可见舌头两侧有牙痕听说“舌边有牙齿压出来的痕迹是脾虚的表现”,这个说法正确吗?
什么是脾虚,可吃什么药调理?舌边有牙齿的痕迹是脾虚的表现,不过这个“脾”类似于西医的消化系统,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是主管饮食的 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转运的器官,为维持生命活动起着根本性的作用。当脾功能不好以后,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得不到所需的营养物质,就可产生一系列的问 题,舌边有牙齿的压痕只是症状表现之一,另外还可出现腹胀、大便稀不成形、头晕目眩、内脏偏离正常位置向下垂(如胃下垂)、脱肛、水肿等情况,可在中医师 指导下服人参健脾丸等药调理。
舌尖红是心火旺的表现照镜子经常能发现我的舌尖明显比舌头的其他部位红时,这是为什么,要不要调理呢?
舌尖红一般是“心火旺”的表现。中医认为,舌体的色泽、形态、舌苔等都能为疾病诊断提供很有价值的信息,所以看中医时常常被要求伸出舌头。至于 舌尖红要不要调理,还要结合其他症状。中医有“舌为心之苗,脾脉连舌本,肾脉夹舌本,肝脉饶舌本”的说法,说明舌头与内脏之间是有联系的,并且联系是多方 面的,需根据不同症状用不同的药物进行调理。
口腔溃疡经常反复发作是怎么回事?每年夏天及秋天,我都会起口腔溃疡,总是好了这边,那边又起,我该吃点什么药?
通常,中医认为口腔溃疡反复发作为阴虚火旺的表现,也就是机体的精血或津液亏虚后,虚火上扰,熏蒸口腔黏膜,从而引起口腔溃疡,这种情况一般较 顽固。口腔溃疡既是一种疾病,也是某些疾病的一种症状,所以在用药时还需要看机体其他的表现,如是否存在睡眠不好、烦躁、消化不好、手脚心热、口燥咽干、 大便干燥等症状,综合分析后对症下药。
口臭可是胃热表现 我的胃一直也不太好,而且自己经常也能闻到口腔的异味,朋友说口臭是胃火的表现,是这样吗,该怎么调理?
口臭多为胃有积热引起,脾胃热引起的口臭,一般除口臭症状外,还伴随面红身热、口渴喜喝凉饮品、口腔溃疡、牙龈肿痛等表现。口臭的调理也要根据 不同的症状表现,一般可应用促进脾胃功能及助消化的药物,如焦三仙、麦芽、神曲。胃火较重时可以选择有消胃火功能的药物,如牛黄上清、牛黄解毒等。
崩漏的中医辨证治疗
⑴ 实证
治法行气散寒,通经止痛。以足太阴经及任脉穴为主.
主穴三阴交 中极次髎
配穴 寒凝者,加归来,地机;气滞者,加太冲;腹胀者,加天枢,气穴;胁痛者,加阳陵泉,光明;胸闷者,加内关。
操作毫针泻法,寒邪甚者可用艾灸.
方义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通经而止痛。中极为任脉穴位,可通调冲任之气,散寒行气.次髎为治疗痛经的经验穴。
⑵ 虚证
治法调补气血,温养冲任.以足太阴,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 三阴交足三里气海
配穴气血亏虚者.加脾俞,胃俞;肝肾不足者,加太溪,肝俞,肾俞;头晕耳鸣者,加悬钟。
操作 毫刺补法,可加用灸法.
方义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之交会穴,可以健脾益气,调补肝肾,肝脾肾精血充盈,胞脉得养,冲任自调。足三里补益气血.气海为任脉穴,可暖下焦,温养冲任。
中医辨证区别六种口腔溃疡
1、脾肾阳虚型
症见口舌生疮,溃疡面色白,周围不红,数量少,久治不愈,伴四肢不温,口干喜热饮,腰背酸痛,尿频清长,大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沉弱。治宜温补脾肾,引火归源。
2、脾胃虚弱型
症见口舌生疮反复发作,疮面色淡凹陷,伴神疲气短,不思饮食,四肢不温,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补中益气,健脾化湿。
3、外感时毒型
多发于外感后1—2天,伴有外感症状。初起口腔黏膜局部充血、红肿,微痛,舌尖或唇内出现栗粒样小红点或小疱疹,12小时内疱疹溃破,呈表浅溃疡,边界清楚。治宜清热解毒,健脾化湿。
4、脾胃积热型
症见口舌多处糜烂生疮,疮面红肿,灼热疼痛,甚则口臭牙龈肿痛,伴口渴多饮,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泻火,荡涤胃热。
5、心肾阴虚型
症见溃疡颜色鲜红,数量多且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疼痛昼轻夜重,伴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健忘,眩晕耳鸣,腰膝酸痛,咽干口燥,小便短黄,舌红苔薄,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6、血虚阴亏型
多见口舌溃烂,多发生于月经前后,伴月经先期量多,五心烦热,口干喜饮,舌淡苔薄白。
弱视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弱视多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失养导致精气不能上承濡养于目,阴阳失调,目失所养,神光发越无能,视力低下。治疗采用辨证论治等综合疗法。
1、脾胃虚弱
视物不清或举睑无力,面色微黄无华,肌肉消瘦,食欲不振,身倦乏力,便糖,舌淡嫩苔薄白,脉缓弱。治以补气健脾和胃,方选参苓白术汤:党参、山药、白术、炙甘草、薏苡仁、砂仁、扁豆、焦三仙等。
2、气虚血瘀
视物不明,面色微白,身倦乏力,自汗,舌淡苔薄白,脉虚弱无力。治以补气活血通络,方选补阳还五汤:当归、川芎、白芍、党参、黄芪、地龙、红花、桃仁等。
弱视治疗时间长,患者应配合医生治疗。小儿肺脾肾多不足,心肝多有余,故保护肺脾肾将有积极作用;饮食应合理起居应有常。
失眠的中医辨证治疗
针灸是我国医学的瑰宝,中医针灸辨证治疗失眠具有良好的效果,下面为大家介绍一下:
1、心脾两虚
【诊断要点】不易入睡,入睡后易醒,多梦;心悸,健忘,头晕,肢倦乏力,腹胀,便溏,面白无华;苔薄白,舌质淡,脉细弱。
【处方】心俞、脾俞、足三里。
2、阴虚火旺
【诊断要点】心烦不寐,或稍入睡即醒;头晕,耳鸣,腰酸膝软,遗精,健忘,手足心热,口干咽燥;舌质红,脉细数。
【处方】太溪、大陵、肾俞、心俞。
3、肝郁化火
【诊断要点】烦躁易怒,难以入睡;头晕头痛,胸胁胀痛,口苦,目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处方】肝俞大陵行间。
4、胃腑失和
【诊断要点】睡眠不实;胸膈满闷,脘腹胀满,嗳腐吞酸;苔厚腻,脉滑。
【处方】中脘、足三里、内关。
5、心胆气虚
【诊断要点】失眠多梦,易惊醒,胆怯心悸;善惊易怒,气短倦怠;舌质淡,脉弦细。
【处方】心俞、胆俞、阳陵泉、丘墟。
散光的中医辨证治疗
中医认为眼与全身脏腑、经络联系密切,针灸通过激发机体反应机能而起作用。针刺与耳穴治疗作用,可使痉挛疲劳的睫状肌、眼外肌放松恢复,增强其调节能力和眼球壁弹性从而缓解散光。
治疗时选择球后、承泣、攒竹、四白、风池、翳明、睛明、合谷等穴位,每天针刺1次,留针30分子,每次4~5穴,交替使用。
疗程中配合耳穴疗法,选眼、目1、目2、肝、肾、神门耳穴点,每次选其中3~4穴,找到敏感点,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令患者每日早、中、晚自行按压耳穴3~4次,每次每穴50~100下。
针刺与耳穴治疗无毒副作用,能显著缓解肌群痉挛,能有效调整紊乱的神经体液调节,能改善眼组织的营养代谢,从而提高了视觉细胞的敏感性;提高了视神经传导功能和大脑视中枢视觉分辨力,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视力。
痱子的中医辨证治疗
痱子患者的中医治疗原则应以消暑解热为主,方用消暑汤加减。痱子的中医外治疗法如下:
1、马齿苋煎水温洗后,外扑痱子粉;
2、痱子草30克、鲜丝瓜叶15克,水煎取汁,待冷湿敷或沐浴;
3、脓痱者选用玉露散、鹅黄散植物油调成糊状外涂;
4、六一散或滑石粉加入少量冰片外扑。
5、其他:绿豆适量,小火煮烂、频饮之;鲜冬瓜皮或鲜西瓜皮,外搽患处。
血热的中医辨证治疗
血热严重的人,可服用中药调理,或平时多喝点菊花水。必要时,可用生地10克、丹皮6克、槐花6克、菊花6克煎水喝,或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具体表现选择牛黄解毒片、三黄片及知柏地黄丸等药物治疗。
清血热方代表方剂清营汤和犀角地黄汤。
清营汤
犀角生地黄麦冬玄参丹参竹叶心银花黄连连翘
主治:温热病,热邪入血引起的身热夜甚,心烦失眠,或有谵语,或口渴,或发斑疹,舌绛而干,脉细数等。
功用:养阴清热,解毒透疹。
犀角地黄汤
犀角生地黄丹皮赤芍
主治:血热妄行引起的吐血,尿血,便血,斑疹颜色紫黑,或蓄血发狂,便色黑等。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散瘀。
犀角大青汤
犀角大青叶栀子淡豆豉
主治:热毒入血引起的高热神昏,斑疹颜色紫黑,舌绛起刺等。
功用:清热凉血,解毒透疹。
肝病的中医辨证治疗
肝病的中医治疗:
【辨证】湿热邪毒内蕴,肝郁血瘀,脾肾两亏,营卫失调。
【治法】清化解毒,活血祛瘀,健脾疏肝,益气湿肾。
【组成】
方1:黄芪30克,虎杖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露蜂房15克,半枝莲15克,仙鹤草15克,土茯苓15克,仙灵脾15克,鹿衔草15克,柴胡12克,郁金12克,当归12克,生鸡内金12克,桂枝9克,甘草3克。
方2:雄黄30克(色赤如鸡冠者为上品,效高毒性小),生白矾(即酸矾)15克,五灵脂60克,共研细末装胶囊。
【用法】
方1煎服,先将诸药用冷水浸泡半小时,沸后再煎5分钟即可。
方2胶囊用汤药或温开水送服均可。每次吞服0.3克(2粒),每日2次。汤药、胶囊均6日一个疗程。
中医辨证治疗水肿
中医辨证治疗水肿,中医认为与水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的脏腑是肺、脾、肾,这三个脏器的功能失调是引起水肿发生的关键所在,因此治疗水肿,中医一般以宣肺、健脾、温肾为基本原则。
中医辨证治疗宣肺利水。此病主要临床表现为风邪外袭所致发热,恶寒,恶风,头痛,肢体关节酸痛,咳嗽,舌苔薄白脉浮。浮肿先见于面部,后遍及全身,小便不利。中医称此种水肿为风水,多见于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常用方剂有越婢加术汤和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常用药物有麻黄、生石膏、生姜、白术、防风、桑白皮、双花、连翘、薄荷、前胡、赤小豆、车前子、泽泻、白茅根、益母草等。
中医辨证治疗利水消肿,需要健脾化湿。利水消肿临床表现为全身凹陷性水肿,腰以下为甚,身重倦怠,小便量少,纳呆,胸闷,苔腻、脉濡。常用方剂为五苓散合五皮饮加减,常用药物有茯苓、猪苓、泽泻、白术、桂枝、桑白皮、大腹皮、生姜皮、陈皮、茯苓皮等。上半身肿甚而喘者加麻黄、杏仁、葶苈子;下半身肿甚加防己、川椒、厚朴等;如湿热壅盛,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苔黄腻,加大黄、木通、小蓟等。
此外,对于肾阳衰微者,主要表现为全身高度水肿,腰以下为甚,腰膝酸软,肢冷畏寒,神疲倦怠,面色讽白,尿少,舌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无力。常用方剂有真武汤、金匮肾气丸等。药物有茯苓、白术、白芍、附子、生姜、熟地、丹皮、泽泻、山药、山萸肉、肉桂等。
温馨提示:中医辨证治疗水肿,相信通过以上阅读大家对此都有所理解了吧。水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疾病问题哦,所以患者要及时治疗,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发烧的中医辨证治疗
1、外感风热:
症候:发热有汗、鼻涕浊黄、咳嗽稠浓、口干微渴、咽痛红肿、舌质红、苔黄腻、浮数脉象。
常用的方剂有银翘散或桑菊饮。发烧重者加黄芩,肿咽喉加元参、浙贝;咳嗽重者加杏仁、前胡等。
2、外感风寒:
症候:发烧恶寒、无汗、打喷嚏、多流鼻涕、鼻塞、咳嗽、痰清白、口不甚渴、脉浮紧、舌质稍红、苔薄白等。
常用的方药是:荆防败毒散。如果属盛热者,可添加黄芩;体虚者则可酌量添加党参、白术。
3、外感湿热:
症候:呈现身热较轻,但身重,口渴不欲饮,神疲力倦,腹脘胀满,不欲饮食,大便秘结,小便少,舌质淡红,苔腻,脉涩。
中医的疗方是以清热去湿,芳香化浊为主。代表方是甘露消毒丹,藿香正气散。病情较严重的,可加添黄芩、滑石,湿邪较重的,可加薏米。
4、外感暑热:
症候:壮热心烦、口渴欲饮,头昏重,烦躁难寐,大便秘结,小便短赤,面赤唇红,舌质红,脉洪大而数。
疥疮的中医辨证治疗
疥疮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特别是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发病率非常高。老百姓俗称它为“疳疮”、“闹疮”。它是由于疥虫感染皮肤引起的皮肤病,本病传播迅速。现在也有很多人采用中医的方法进行治疗。
1、内服方
(1)当归、生地、酒炒白芍、黄芪、生甘草各2克,水二盅,煎八分,饭后2时服,每日一剂,早晚煎服。
(2)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炒白芍、白术、黑山栀、酒蒸大黄、芒硝、石膏、黄芩、桔梗、甘草、滑石.每日二剂,水煎服。
2、外用方
(1)大枫子10克(去皮)、巴豆3克(去皮)、核桃仁七个、水银6克,共捣如泥状,外擦患处。
(2)硫磺20克,土槿皮20克,苦参30克,蛇床子30克,黄柏30克,白鲜皮30克,地肤子30克,土茯苓30克,苍耳子20克,白蒺藜30克。如果继发感染加金银花30克,野菊花20克,蒲公英30克,严重感染,并用青霉素。每日一剂,水煎2次混匀,分两次外用温洗。治疗前先用热水和肥皂洗澡,然后擦药,自颈部以下,先擦皮损,后擦全身,连续4天为一个疗程。
(3)苦参10克,白鲜皮10克,百部30克,川楝子10克,蛇床子10克,石榴皮10克,藜芦10克,皂角刺20克,羊蹄根30克,硫磺20克,白酒3斤。将上述各药锉粗末,浸于酒中,加盖密封1周,即可。每晚睡前用纱布蘸药酒擦全身,连用10天。
中医治疗口腔溃疡方法
中医辨证治疗口腔溃疡
中医上讲口腔溃疡称之为口疮或者是口糜,虽然说症状出现在嘴巴之中,但是和体内的内脏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中医方面认为,口腔中脾在口中开窍,而心则是在舌头之中,肾则是连接着舌头,两颊以及牙龈部分则是属于胃部以及大肠的,任督二脉也有有经络在口腔以及嘴唇、舌头之中。
日常生活中如果忧思过度或是抽烟喝酒,以及饮食方面过于油腻,那么很容易导致心脾位置、肺部、胃部以及肝胆位置出现积热的情况,最终导致口疮疾病的出现。除此之外,如故是一些上了年纪以及身体比较弱的患者,那么脾胃功能就会受到损伤,导致中焦枢纽不能够正常的工作,这样上下的气机就不能够连通,心火旺盛,这也会导致出现口疮,但这属于虚症。
中医治疗口腔溃疡
中医方面治疗口疮,那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分清楚属于虚症还是实证,然后在对脏腑位置进行辨证,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好的效果。临床试验发现,一般情况下心脾蕴热、虚火上炎所导致的口腔溃疡最为常见,具体的治疗方法如下:
第一:心脾蕴热证口疮
这种口腔溃疡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舌头或者是牙龈位置以及两颊位置出现口疮,并且反复发作,溃疡的位置表面覆盖了一层黄苔中间部位凹陷,口臭热痛,患者还会出现心烦气躁的情况,小便也变得赤短以及便秘。如果出现以上的这些症状,那么就可以断定为心脾蕴热的情况了,想要令身体恢复健康,那么最好要服用一些清热泻火的食材,推荐使用泄心疗疮汤。
泄心疗疮汤:黄岑、黄连、大黄、赤芍、白芍、莲子心、生甘草、虎杖、炒栀子
除了服用汤药之外,在日常生活中还应该注意休息,少抽烟、少喝酒。日常生活中还应该适当的多喝一些水、蔬菜以及水果,这样才能够保持大便、小便通畅,内热才能够更好的排泄出体外,这样口疮的情况自然而然就获得了治疗。
第二:虚火上炎证口疮
这种情况的口腔溃疡主要表现为溃疡的情况反反复复不断的发作,导致患者疼痛不堪。患者的溃疡表面出现了一层白苔,四周稍稍的突出而中间则是凹陷,患者表现为气短乏力,脸颊位置出现红色,同时还伴随有口干不渴以及小便赤短的情况。这中症状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肝肾不足所导致虚火旺盛的情况。想要令身体恢复健康,那么中医辨证治疗应该从养阴生津以及滋阴降火方面着手,滋阴疗疮汤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滋阴疗疮汤:生地、熟地、北沙参、山萸肉、山药、丹皮、泽泻、茯苓、知母、黄柏、麦冬、当归、生黄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