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城市留守儿童的形成原因

城市留守儿童的形成原因

1、父母进修学习。父母一方或双方到另外的城市或国家深造,而不得不暂别孩子。

2、父母挂职下乡。有些家长在国家机关单位任职,因为工作需要,得挂职下乡,到基层单位工作,少则半年,多则两三年。

3、父母异地开公司或被派往异地公司。这部分家长更像是游牧部落,哪里有水草就去哪里放牧,根本无力照顾孩子,而有些孩子也早已习惯了父母不在身边的生活。

4、父母工作繁忙。这部分家长多是公司高层人物或领导,因为应酬多,与孩子接触少。而这一部分孩子处于留守的边缘,比严格意义上的城市留守儿童幸福得多;一旦孩子有什么事情,父母还是可以很快赶过来处理的。

5、子女异地求学。这是一种新的留守形式,表现形式为父母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让孩子异地求学,这些孩子往往被寄养在亲戚家或自己生活在异地。

关注留守儿童性教育

近期,留守儿童性侵报道频频曝光。“河南教师性侵10余小学生续:受害者多为留守儿童”、“遭性侵 留守儿童近四成”、“农村留守女童频遭性侵 12岁女孩怀孕4个月”、“调查称儿童性侵案中47.5%受害者为留守儿童”……让人们再次关注留守儿童这一群体。

目前我国约有8700万农村留守人口,其中留守儿童约5800万。留守儿童在农村大多跟随年老的爷爷奶奶或者其他委托监护人生活。由于身体、经济等各方面原因,委托监护人不能尽到充分的监护义务,使未成年人缺乏全面的保护和管理。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得不到足够的性教育和性保护,不知道是否还有更多的留守儿童正生活在魔爪之下。

由于家长监护不到位导致儿童遭受性侵害,此类案件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家长必须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管和自我保护知识的教育,使未成年人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与此同时,学校必须加强安全措施,对农村留守儿童或者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做好自我保护的教育,提高防范侵害的意识和能力。

彭晓辉教授认为,除了学校承担教育责任之外,基层计生部门也应发挥作用。“现在很多地方计生干部的工作重心,应该由抓超生转换到保护女性上来了。对留守女童的性教育、对农村妇女的性安全教育,需要计生部门承担起这个责任。毕竟,政府部门掌握的资源多,影响力大。”我国传统的儿童养育观念到了亟需改变的时候。除了家庭,国家和社会应承担起更多养育儿童的责任。

儿童心理健康几大方法改变

1.爱心培育,以心感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不忘自己也曾是个孩子。”教育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就要用“爱心育人”。一个爱的微笑,一句爱的话语,都可能激起学生潜在的能量,爱,能使淫雨霏霏转为艳阳高照。

2.尊重以礼,以情觉悟

农村留守儿童,拥有作为人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尊重。心理学家爱默森认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要构建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的心理健康平台,更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每个留守儿童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更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因此,教育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当然,这种尊重既表现在对留守儿童独特个性行为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又表现在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他们自由充分地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和幸福感,也只有这样,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平台才不是一句空话。

3.平等相待,以事醒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诀窍就在于抓住儿童的上进心,这种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儿童自己不求上进,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养出好的品质。可是只有在集体和教师首先看到儿童优点的那些地方,儿童才会产生上进心。”一个优秀的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接近你,从而产生足够的自信心和上进心。教育要不断调整和改变自己旧有的观念及行为,走出“师道尊严”的阴影,走下自我高高在上的“神坛”,重视作为平等“人”的留守儿童,和他们和谐相处,以诚相待。同时,教育应承认他们个体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要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不能厚此薄彼。只有师生平等、生生平等,也才能真正从留守儿童心灵深处产生与同学、班集体共患难的强大动力。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爱

对留守儿童来说 父亲的陪伴微乎其微

“其实城里的孩子已经幸福很多,农村问题很严重。”孙绵绵说。

距离嵩县县城15公里、藏在深山里的纸房乡草庙村,在全国都有一定知名度,因为这里的一位老师韩延昭因长期关注留守儿童,被大家称为“留守阿舅”。

2011年,《河南商报》曾报道,这里一个10岁女孩在深山里独守一个家,不管是父爱还是母爱,都在电话另一头。

如今,韩延昭说,这个小姑娘已经上中学了,现在住校,终于不用一个人住了,但是她的弟弟在姥姥家依然远离父母。

“留守家庭在农村太普遍了。”韩延昭说,就算村里有些孩子被父母接到身边,也大都是被托管到学校或幼儿园,父亲的陪伴微乎其微。

社会应当怎样对待留守儿童

1、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以学校为单位,对全部‘留守儿童’的生活思想、学习和家庭教育情况进行调查摸底,逐一登记造册,建立反映其进步与不足的成长记录档案,并实行动态跟踪及进归档、分类管理、信息共通的工作程序,根据档案记录情况有效的做好工作。

2、建立“留守儿童”家长联系热线,通过书信、电话、家访召开家长会等形式,与“留守儿童”的家长主动沟通,经常联系,让家长及时了解掌握孩子的情况。

3、培训“留守儿增设一些课程内容和生活能力训练内容,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增强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留守儿童与父母关系

从留守儿童亲子分离、监护不力的种种现象中,我们看到的是当下孩子们的生存危机,还有暂时看不到的、由于亲情缺失和情感冷漠而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更重要影响的发展隐患。

相当多的留守儿童家庭尽管家庭结构并未破裂,孩子父母双全,但是父母双方或一方远离孩子的现实,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使家庭的上述特征发生了诸多改变:亲子之间面对面、互动频率高、日常生活中影响等特征在很大程度上被削弱了甚至不复存在。因而不可避免地使得家庭对孩子的积极影响在其效果上大打折扣。

留守儿童家庭因父辈与孩子的亲情缺失而导致的孩子在家庭中缺少安全感、缺少父辈引领、缺少与父母积极的情感互动和缺少心理支持,难免对父母的情感冷漠,进而导致更多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长期积淀下来将对其一生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城市留守儿童与父母的关系

一、物质满足型

这类父母会尽可能地让留守儿童在金钱、物质上得到满足,但却很少关心孩子精神上的需要。而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大多会表现出自我约束能力差、自私、任性、不懂得关心体谅人的性格特征。

二、不闻不问型

因为工作或生意太忙,这类父母往往无暇顾及家里的孩子,也不注重与孩子的联系和沟通。如此造成的后果便是:不仅让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与父母感情淡漠,对自己信心不足,在与人交往方面,也会持消极态度。

三、关爱有方型

这类型的外出父母会经常打电话与孩子沟通联系,并鼓励孩子上进,给孩子讲外面的事,利用寒暑假带孩子外出旅游等。显然,这种家庭教育既注重了儿童物质上的需要,又注重了他们精神上的需要。但遗憾的是,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尚属少数。

儿童性教育最大的绊脚石

1、家长成了儿童性教育的最大障碍

家长在对儿童做性教育时遇到的困惑可分两大类:一是因为观念守旧。中国长期处于一个性禁锢的文化环境中,性是一个敏感话题。父母年轻时,就没接受过教育,如今咋跟孩子说性?突破羞涩重点是在父母如何去改变观念。观念就像把无形的枷锁时时影响父母的行为教育举止。二是因为知识匮缺。许多家长不知该怎么说,于是将责任推给学校。但学校应试教育压力大,课表太满排不进去。此外,性教育涉及到性隐私,而孩子们的发育有早有晚,学校难以做到有针对性。

所以,家长要摒弃“羞于谈性、耻于谈性”的禁锢,不仅应向孩子传授人体结构和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还应该涉及生理、心理、社会、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在面对孩子提出的关于性的问题,其实往往是父母自己想得过多,才羞于回答或者含糊其词。其实,孩子的想法很简单,父母正确的做法就是自然真实、且趣味明了地告诉孩子答案。同时父母要与学校保持良好的互动通过老师去了解孩子在校时的行为表现,共同找出适合孩子的性教育方式。好让学校和家长的性观念不会滞后,跟上孩子的成长发育的需求。

2、农村儿童性教育严重的让步乱象

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务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是当代中国社会遇到普遍性问题据有关调查显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这使得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在接受到家庭性教育方面几乎为空白。

心理健康成留守儿童最大问题。而性教育的缺失不利于孩子性别角色的发展。不利于孩子的智力发展。不利于孩子个性品质的塑造。这使得使得整个社会在追求农村硬性教育设施的完善的同时,也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而性教育又是一个不可绕过和忽略的心理问题。

简而言之,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性教育。首选要改变整个社会“羞涩”的传统观念,同时还要认识到早期的性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儿童时期,而且还体现在人的整个一生之中。在这里我们需要强调的是怎么让父母、学校和社会扭成一股绳,劲往一块使。而不是任何一方互相推让,任何一方的让步都会影响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因此父母、学校和社会的合作共识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关键,三方有效沟通和配合才能让更多优质资源转移到农村教育发展上来。多关心留守儿童的思想和学习状况,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性教育缺失的根本所在。

儿童性教育的缺失给孩子们的的生活跟其他的身体方面都会造成很大的问题,因此家长们的重视了。

留守儿童教育

我国有近1.5亿的农民在外务工,打工者数量还在以每年超过500万的速度增长,他们的子女处在义务教育年龄段的约为2000万,其中超过1000万留在家乡,成为“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已成为当今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协调合作,共同构筑起面向“留守儿童”的一整套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凸现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农村老家,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一般指6~16岁)。

虽然父母外出务工改善了家庭经济条件,为留守儿童接受教育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有少数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也变的更加坚强、懂事,自理能力强。父母的外地生活或多或少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并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着他们努力学习,争取考上大学继而走进城市。然而除了经济上的些许改善,留守生活带给他们更多的恐怕还是教育上的缺陷。以湖北省枣阳市的三镇十四村为例,抽样调查了17所中小学,根据班主任所提供资料以及最近几次大型考试成绩表,“留守儿童”辍学率约为5 %,在学“留守儿童”40%成绩较差,30%成绩中等偏下,仅有10%成绩比较优秀(班级前20%)。据老师反映,留守和非留守儿童在完成家庭作业方面有明显差别。父母在家的孩子,作业完成得比较及时、认真;父母不在家的,作业经常拖欠,甚至还会出现抄袭、不写的情况。

而且,由于他们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成长,“留守儿童”生活在事实上的“单亲家庭”或“隔代家庭”中。由于长期情感缺失和心理失衡倒致许多“留守儿童”心理不能健康发展:厌世自闭、社会逆反、空虚、自卑、胆怯、没有精神寄托等。

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使他们轻者经常逃学、打架,重者违纪犯法,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严重性。一些学者警示:他们可能会成为被“毁掉的一代”,成为国家新的不稳定因素,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农村人口外流的一个潜在挑战。

是什么造成“留守儿童”

教育欠佳

家庭教育是每个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启蒙教育,健全而有效的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 “留守儿童”基本缺失了完整而有效的家庭教育。与父母的长期分离造成了家庭教育的弱化,家庭教育的主体由父母变成了其他抚养者,其中绝大多数是祖辈,还有一部分是其他的亲戚。老年人大多对孙辈较溺爱,加上疼惜孩子,因而对孩子更是有求必应,对其顽劣行径也舍不得严厉管教;再者,农村老年人大多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更不懂得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加之年纪大了精力有限,无论在体力还是智力上都难以有效承担起对孙辈的家庭教育职能。而寄住在亲戚家的孩子,家庭教育则更加淡薄。因为在亲戚的立场上不便对孩子进行管束,孩子也很难在亲戚家中产生归属感,感觉总是寄人篱下,也容易和亲戚家年纪相近的孩子产生矛盾。很多外出务工的父母出于愧疚,大多对孩子有求必应。他们认为物质上的丰裕就是“幸福”,所以习惯用金钱弥补愧疚。他们往往会给孩子大量的零花钱,而处在这个年龄的儿童,生理心理都还很不成熟,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现象的影响,手里过多的零花钱往往进一步助长了他们的不良习气。这种监护权的缺失和畸形补偿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社会化和道德发展都会带来负面影响。

另外,我们的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忽视“留守儿童”群体的特殊性

农村基础教育师资薄弱,一般学校除了智育教师之外其他诸如德育、美育教师比较缺乏。教师大多身兼数职,专职行政人员比较少,基本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生活指导教师,所以只能实行大众化教育,不能给“留守儿童”更悉心的关怀。“ 留守儿童”由于家庭的缺陷大多在学校表现不积极,性格孤僻成绩较差,很难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一个更需要特殊关怀的群体却也正是学校和老师放逐的对象。

如何帮助留守儿童

问题最严重,也是产生其它问题的根源所在,从心理健康的角度去调节留守生学习心理,有效地排除留守生的学习心理障碍,引导他们走出压抑的心理低谷,培养其优良的个性心理品质,成为教育和转化留守生,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提高成绩的一个重要方面。

我是一名农村小学的班主任,我班共50名学生,其中留守孩子就有20名,他们中大部分因缺乏家教或无人管理而存在着一些问题。有的精神忧郁,有的沉默寡言,有的放荡无忌,甚至有的通宵上网,成为“问题学生”。例如:张杨就是其中的一个。上一年级时父母闹离婚,双方都想要孩子。生活在这样一个不稳定、不和谐的家庭中,张杨变得更加孤僻,整天沉默寡言,无心学习,经常不完成学习任务。孙文青二年级时父母离婚了,他被判给父亲,跟着爷爷奶奶生活。而两位老人只注重孩子吃好、穿好、不生病,很少注意对孩子进行学习目的教育以及培养孩子的优良品质。在农村,像这样的留守儿童还很多。存在的问题也很多,作为班主任,我是从以下几方面去帮助他们。

1、用“爱”弥补留守生情感的缺失,为他们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

许多留守生,特别是女生,感情细腻,需要老师更多的关爱,一个善意的眼神,一个温暖的问候,就是消除他们心灵阴郁的“灵丹妙药”。只要我们用的恰当,的确能受到良好的效果。在心理我们要对留守儿童高度重视,给他们营造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既要教他们成才,更要教他们做人。多开展活动,让留守生融入集体,在活动中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勇于创新的好品质。要主动关心爱护留守生的学习、生活,定期向家庭反映孩子在校表现及学习情况,努力取得家长的配合,促进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健康成长。

2、多和留守生“促膝谈心”健全他们的性格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烦恼与冲突需要倾诉的对象,需要有人能够告诉他们怎样正确对待这些问题。由于留守生父母不在身边,即使父母有时回来看他们,但他们又对父母充满“怨恨”,从不和他们敞开心扉。对自己的监护人,又心存“戒心”。如果不及时加以引导,他们的性格很容易走向极端,甚至对整个社会充满不信任,渐渐地性格会扭曲。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在关心他们生活的基础上,和他们谈心,渗透对生活的认识。

3、加强与“监护人”沟通,矫正其不良“行为”。

由于留守生有的寄居在亲戚家里,亲戚监护也会碍于身份,对孩子的教育往往不好过于说教,怕产生误会,给孩子造成寄人篱下的感觉,往往对其行为也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这样一来留守生就会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我在平时的工作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由于有的留守生处境困难,亲戚就加倍的爱他,每次在吃和穿方面都比自己的孩子要好得多,每次在与自己孩子发生矛盾时,总是责备批评自己孩子,渐渐得养成了“以我为中心”的性格,这种性格也带到了班级,每次与同学发生矛盾总是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于是我找他们的亲戚,告诉他们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合格意义上的监护人,要经常与孩子沟通,对他们犯的错误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要加以约束管教,这样才能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行为习惯。

4、用心辅导,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上的障碍,培养自信心

由于留守生父母不在身边,对于孩子的学习无从监督和辅导。有的我留守生学习困难,监护人又由于家庭负担过重,繁重的农活让他们没有闲暇顾及的留守生学习。作为班主任我每天利用休息时间给他们辅导功课,帮助他们找到学习上的一些误区,教会他们学习的一些方法。使他们对学习也感兴趣,也充满了对生活的自信。

如今社会上的留守孩子很多,他们需要更多的人来关心和爱护,这件事需要全社会来共同努力!让留守儿童也能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让他们明白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但是全社会都在关注着他们,更多的亲人都在注视着他们,关心着他们!让孩子感受到这一点真的很重要。

城市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

因为长期不和父母交流,所以城市留守儿童在思维模式上容易走极端,多表现为不善于与同伴交往,人际关系紧张、遇事易冲动等性格特点。

另外,与农村留守儿童容易自卑的特点不同,城市留守儿童更多地呈现出自负、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关心我的人少,我也不在乎”成为了不少城市留守儿童对自己的心理暗示;而年龄大一些的孩子,会不断把自己的父母与别人的父母作比较,越发容易产生怨恨父母的情绪,从而导致焦虑、自闭等。

相关推荐

儿童弱视形成的四大原因

一、形觉剥夺性弱视: 在婴幼儿期由于眼屈光间质混浊(先天性或外伤性白内障、角膜浑浊)、完全性眼睑下垂、医源性眼睑缝合以及为治疗外眼病长期不加选择地遮盖患眼或因治疗弱视遮盖主眼均可引起弱视。这种因为进入眼球的光刺激不够充分,剥夺了黄斑接受正常光刺激的机会,产生视觉障碍而形成的弱视,称为剥夺性弱视,又称为形觉剥夺性弱视。这一型弱视较临床其它类型更为严重。 二、斜视性弱视: 正常双眼视轴平行,维持双眼黄斑中心注视,这样才能产生双眼单视功能。斜视发生后两眼视轴不平行,同一物体的物像不能同时落在两眼视网膜对应点上。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当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正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2月8日上午,安徽省十一届政协二次会议开幕,会议间隙,来自淮北市梅苑学校的王承华委员,向人民网安徽频道记者表达了她的担忧。 “目前,我国有6100万留守儿童,占全国儿童数量的20%,也就是说,每5个孩子中就有1个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占了八成。此外,中学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王承华向记者分享了这么一组数据。 王承华是一位英语教师,兼任淮北市梅苑学校的办公室主任。她说,作为一名政协委员,她将更多的目光投向了学生

儿童龋齿形成原因

龋齿是多因素疾病,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细菌、饮食、牙和唾液,三者相互关联,缺少一个方面都不能发生龋齿。当前学者们认为唾液作为牙齿的外环境,是重要影响龋病的因素。 1.细菌 龋齿发生和发展过程中,由于细菌在龋病发病中起着主导作用,因此,近年来国际上公认龋病是细菌病致龋的细菌种类很多,最主要的是某些变形链球菌和乳酸杆菌。这些细菌与唾液中的粘蛋白和食物残屑混合在一起,牢固地粘附在牙齿表面和窝沟中。这种粘合物叫作牙菌斑或菌斑(dentalplaque)。菌斑中的大量细菌产酸,造成菌斑下面的釉质表面脱钙、溶解。临床调

留守儿童的学习问题有哪些

学习问题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现。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

儿童包茎的形成原因

1、成长于过分严厉、充满压抑气氛的家庭,不能表达任何情感和感受,不鼓励任何亲昵和感情的共享,往往具有惊恐、悲愤、淡漠的感受,常常不能很好地表达这些感受。女性在他们眼中是陌生的人,一旦遇到挫折便会羞愧无比,感到无地自容。 2、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性教育,缺乏必要的性科学知识,相反却被灌输了许多消极的违背性科学的谬误和偏见,又缺乏自信心和家人与朋友讨论有关性的问题。他们往往独处孤僻,郁闷不乐,无法摆脱。 3、成长过程中不会体验他们的身体,特别是生殖器。他们总不能摆脱对性表达和性乐趣追求的内疚,完全抑制对生殖器的探

怎么呵护孩子那颗敏感的心

培训教师,用隐形无痕的方式传递爱 “幼儿园教师作为儿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他人’,应该深刻认识到,留守幼儿需要的不仅是可口的饭菜,温暖的衣服,更需要亲情的关注和心灵的呵护。”西北师范大学副教授王冬兰说。 过去几年来,王冬兰一直关注着教师如何对留守幼儿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干预。“没有对心灵的疼爱是残缺的爱,而探究留守幼儿心理秘密、关注留守幼儿心理健康发展是需要科学的。”王冬兰认为,幼儿园教师一般都接受过较为专业的培养和培训,了解3—6岁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加上和孩子有较多时间一起生活、学习和游戏,因此,与祖

父母的陪伴对于孩子的成长到底有多重要

当今社会存在很多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留守儿童问题。父母为了给予孩子更好的生活,从孩子小的时候就外出工作,放弃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对于他们的陪伴。 然而孩子的生活条件是变得好些了,可以他们的成长由于缺乏父母的爱,性格大多会变得孤僻,敏感,内向,对于孩子的成长产生极大的影响。其中因为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自杀或伤人的新闻时有发生,所以说千万不要忽视父母对于孩子的陪伴,这将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影响。 很多家长或许认为孩子还小,陪伴他们的时间还有很多。然而时间流逝的速度超出我们的想象,这一秒孩子还在蹒跚学步,下

环境污染城市原因

“看,污染城市都分布在太行山东麓,的确与地理位置扩散条件有关系。比如石家庄西高东低,呈‘避风港’式地形。”河北环境监测中心站副站长点开地图,向记者解释。然而,比自然因素更重要的,还是巨大的污染排放量。 产业结构偏重,钢铁、建材、石化、电力等“两高”行业集中,其中,钢铁粗钢产量超全国总量的1/4;能源结构不尽合理,能源消费居全国第二位,单位GDP能耗比全国水平高近60%。以石家庄为例,23家热电联产企业,加上7座冬季供热站年耗煤高达2390万吨,超过了北京全年的煤耗总量。 这样的产业与能源结构,给了环境巨大

​抑郁症青睐青少年儿童

研究数据触目惊心 儿童与青少年也要警惕抑郁症 如果你对儿童、青少年与抑郁症关系的现状还不甚了解,下面一些调查数据或许能更为直观的说明一些问题: 1.有关数据显示,学龄前儿童发病率约0.3%,小学儿童约为2%,青少年约为5%~10%,抑郁症发病率随年龄而增加。 2.日本曾调查过东京公立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接受调查的163所学校中,有近一半以上受访学生承认自己在过去3年中有过自杀倾向。 3.世界卫生组织在一项报告中指出,抑郁症是导致10岁到19岁青少年生病或者残疾的主要原因。 4.抑郁症的发病大部分在青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有哪些

一、性格柔弱内向 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一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 二、 自卑心理障碍 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不求上进。 三、 孤独无靠心理 父母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孤独,近而产生心里骚动和抑郁等问题。 四、 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数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