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使腹股沟斜疝发生的病因是什么
致使腹股沟斜疝发生的病因是什么
胚胎期形成的腹膜鞘状突本应在生后不久即逐渐萎缩、闭锁,如果不闭塞而继续开放,肠管可以沿腹膜鞘状突从内环穿出腹壁、斜行经过腹肌间的腹股沟管,从外环穿出至皮下进人阴囊,即形成先天性腹股沟疝,也叫斜疝。腹膜鞘状突的闭锁过程在出生6个月内还可继续。腹膜鞘状突开放的婴儿只有在腹壁肌肉不够坚强,常用力哭闹、便秘、咳嗽等情况使腹腔内压力增高时,才可促进疝的形成。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晚,鞘状突闭塞时间也较长,故右侧腹股沟斜疝比左侧多2-3倍,单侧较双侧多见。
什么是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区位于下腹与大腿交界处,此处有一根垂直走行的动脉叫做腹壁下动脉,在这根动脉外侧(即远离人体中线的一侧)突出的疝被称为腹股沟斜疝。
男性腹股沟疝气的发病原因是什么
1、腹股沟位置解剖缺陷导致腹股沟疝气:
疝气与腹股沟部位的解剖缺陷有关。正常情况下,腹横筋膜和腹横肌的收缩可使腹股沟深环关闭,从而阻止斜疝的形成。如果腹横筋膜或腹横肌发育不全,再加上腹内压力增高(如劳动、排便、排尿、腹水、啼哭等)因素的出现,可促使深处的腹膜向外突出形成疝囊,肠管等组织也随之进入疝囊,形成后天性腹股沟斜疝。 当疝内容物从位于腹壁下动脉内侧的直疝三
2、先天性胚胎发育不良导致腹股沟疝气:
疝气与胚胎发育有关。人类胚胎期,睾丸从腰椎旁逐渐下降,同时带动部分腹膜、腹横盘膜及腹部肌肉经过腹股沟管逐渐下移,形成阴囊。在睾丸下降过程中,腹膜形成一个腹膜鞘突。当睾丸下降完成后,腹膜鞘突自行缩闭锁。如果腹膜鞘突未闭锁或闭锁不全,则可能形成先天性腹股沟斜疝的疝囊。
睾丸扭转如何鉴别诊断
1.急性睾丸炎及附睾炎 可有睾丸疼痛等症状,伴发热、白细胞增高。多见于成人,发病较慢,疼痛症状较轻。
2.嵌顿疝 病人既往有腹股沟斜疝的病史。腹股沟斜疝嵌顿时,阴囊部可有剧烈的疼痛,并伴有明显的压痛。腹部也有压痛,且伴有恶心呕吐、停止肛门排便及排气等症状。听诊可闻及肠鸣音亢进、有气过水声。睾丸及附睾检查无异常。
3.输尿管结石 表现为突发性腰腹部绞痛,并可放射至股部、会阴部、阴囊,伴恶心、呕吐,但阴囊及其内容物均正常。
4.睾丸附件扭转 睾丸附件扭转的临床症状与睾丸扭转相似,也可发生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的症状。发病一般较缓和,在一两天内逐渐加重,但也有疼痛剧烈、急性发作的。体格检查可在睾丸的上极触及肿块。卧床休息、应用非激素类抗炎药物、托起阴囊可使症状得到缓解。
5.阴囊血肿:这类病人主要有明显的外伤史。
6.鞘膜积液:这是一种慢性发展的疾病,一般情况下不会很痛。
7.睾丸附睾扭转:这类疾病一般是青年人多发。
如果患者出现睾丸肿胀,不发烧,医生就会怀疑可能是睾丸扭转,要立即进行探查手术。
腹股沟直疝和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法一样吗
随着外科技术的进步、腹股沟疝修补材料的发展和外科医师对腹股沟解剖的深入了解,腹股沟直疝和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式并没有什么差别,所以目前临床上在诊断腹股沟疝时并不刻意加以区分直疝还是斜疝 。
为什么腹股沟斜疝好发于右侧
临床统计资料表明,腹股沟斜疝的发病部位右侧多于左侧,右侧与左侧之比为6:3,其原因应从人类胚胎发育过程来分析。
在人类胚胎发育过程中,两侧睾丸在下降过程中,如果腹膜鞘突未闭锁或闭锁不全,则会形成疝囊,导致腹股沟斜疝的发生。经深入研究,人们观察到,右侧睾丸下降的速度较左侧为慢,由此造成右侧腹膜鞘突的闭锁时间也较左侧延迟。
因此,右侧腹股沟斜疝发生的机会也较左侧多。
腹股沟在哪
1、腹股沟在哪
鼠蹊部、鼠蹊或腹股沟(拉丁语:regio inguinalis),是指人体腹部连接腿部交界处的凹沟,其附近区域称为腹股沟;位于大腿内侧生殖器两旁,在人体解剖学上属于腹部。腹股沟部有深、浅的淋巴结群,为下肢、腹壁下部浅层及外生殖器等的淋巴管所汇集和经过的地方,因此上述各部分有炎症时,常波及这些淋巴结群;由腹后壁到下肢的主要血管、股神经等都通过此处。
腹股沟区位于髂前上棘水平线与腹直肌外缘和腹股沟韧带之间。该区部分局部呈水平位,负重增大;肌层纤维方向趋于一致,屏壁能力减弱;且又有器官贯穿,致壁出现裂隙即形成腹股沟管;集诸多因素,该局部为腹前外侧壁最薄弱局部,而后者则与之关系最大2、腹股沟的相关疾病
2.1折叠腹股沟斜疝,斜疝从腹壁下动脉的外侧腹股沟内环突出,向下、向前、斜行进入腹股沟管,可穿出腹股沟外环进入阴囊。直疝从腹壁下动脉内侧,直接向外突出,不经内环,不进入阴囊。腹股沟斜疝分先天性和后天性两 种。先天性斜疝是由于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全,与腹腔相通所致。后天性斜疝发生的原因是腹内压升高和腹股沟管内环松弛所致。
2.2、折叠腹股沟直疝
直疝多是腹壁肌肉薄弱和腹内压升高的结果。对1岁以内的婴儿斜疝,可用疝带压迫治疗,随其成长发育,有可能治愈。对嵌顿性疝或可复性疝原则上都应采用手术疗法,对不易手术的患者,可用疝带治疗,亦有通过腹腔镜进行疝修补手术。
3、腹股沟的区域
为前外下腹部两侧的三角形区域。其内侧界为腹直肌外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缘的水平线,下界为腹股沟韧带。该区由浅及深分为7层:皮肤、皮下组织、浅筋膜(scarpa筋膜)、肌肉层(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和腹膜。该区为腹壁薄弱区。腹股沟疝是指发生于这个区域的腹外疝,分为斜疝、直疝。
到底什么叫做疝气
疝是一种人体比较多见的解剖和功能畸形。正常情况下,人体器官和组织都被周围的纤维膜、韧带、隔膜等固定在相应的区域内,颇有点“各守疆土、各尽其责”的味道。
但是由于先天性或者后天性原因形成解剖上的孔隙或薄弱区,导致某些器官或组织在体内压力作用下从这些部位突出,通常是从压力高向压力低的方向突出,例如腹腔内器官通过横膈上的裂孔向胸腔内突出。这样的“越界行为”不仅会影响突出脏器的功能,而且被挤压的器官和组织也受到影响,于是出现了一系列的临床症状。
人体许多部位都可能出现疝,如腹部疝、膈疝、纵隔疝、脑疝、腰疝等。临床上以腹部疝多见,包括腹股沟斜疝、脐疝、腹疝、腹股沟直疝、股疝、侧腹症、肠系膜裂孔疝等,其中最多见的是腹股沟斜疝和脐疝,后者俗称“气肚脐”。
由于绝大多数脐疝可以自愈,自愈机会很小的腹股沟斜疝就十分引人注目。所以在儿外科,只要医生说疝,就是特指腹股沟斜疝,一来二去,家长也认同了这种提法,医生和家长间达成了对疝理解的默契。当然老百姓对腹股沟斜疝还有一些俗称,如 “疝气”、“气蛋”、“气揽子”、“小肠串气”等。
医生为了简化腹股沟斜疝的称呼,习惯上称为“斜疝”。至于其它部位的疝,医生会强调指出的具体名称,也就是会说出准确的诊断。
我们对于疝气的常识一直很欠缺,现在我们先一起来看一下它的构造,他就像是一个冬瓜,疝颈部通常位于不正常的组织的孔隙处,周围有组织挤压,所以比较窄小。
正常情况下疝内容可以自由出入疝颈部,疝内容由器官或组织构成,当其突出时即形成肿物,突出的多肿物就大,突出的少肿物变小,若疝内容缩回,则肿物消失,这正是疝的特征,即所谓的“可复性”。而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肿物常常表现为“时有时无、时大时小”。
成人腹股沟斜疝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1.症状
(1)腹股沟部肿块:腹股沟斜疝的重要临床表现是腹股沟部有一肿块突出。早期肿块较小可局限于腹股沟部,随病程进展,肿块逐渐增大并进入阴囊,形成上端狭小并向外斜行入腹股沟管,下端宽大、丰满,类似梨状的典型腹股沟斜疝肿块。易复性腹股沟斜疝,肿块常在站立、行走、劳动或咳嗽时出现,安静和平卧休息时自动回纳,或用手按摩后消失。难复性腹股沟斜疝是由于疝内容物与疝内壁经常摩擦发生轻度炎症,使两者之间逐渐形成粘连,以致疝内容物不能完全推回腹腔。故肿块仅有不同程度缩小,而不随体位、腹压的变化而完全消失。常见于病程长、疝囊大的病人。
(2)局部胀痛:易复性腹股沟斜疝除腹股沟部有肿块外,常无特殊症状,偶感局部胀痛,甚至引起上腹或脐周隐痛。难复性腹股沟斜疝则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酸胀和下坠感。这些症状随肿块出现而发生,肿块消失而缓解。
(3)消化不良或慢性便秘:此症状多见于滑动性腹股沟斜疝。由于盲肠、乙状结肠或膀胱等脏器已构成疝囊的一部分,故病人常有一些“消化不良”和慢性便秘等消化道症状及排尿不尽感。滑动疝一般肿块巨大,多见于40岁以上男性,且右侧多于左侧。
2.体格检查
(1)检查项目:包括全身检查和局部检查
全身检查:包括有无心肺疾病、腹部有无腹水和肿块、是否妊娠、前列腺肥大等,以了解疝形成原因。
局部检查:包括视诊、触诊、咳嗽冲击试验及手法回纳及外环和内环的检查等。
(2)检查方法:病人一般先采取站立位,显露包括腹股沟区的整个腹部,应观察肿块的位置、外形,触摸其质地、张力、温度等,并与对侧比较。小的疝块有时在检查时不见下降,即使让病人长久站立或咳嗽也属徒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仔细触摸两侧的精索,通常在患侧可摸到增厚的疝囊,可作为有疝存在的间接征象。阴囊内肿块应注意检查肿块四周缘,尤其注意其上缘,是否可以触摸到一条正常的精索。如肿块上缘有蒂柄而进入腹股沟管,则应考虑诊断为疝。
①咳嗽冲击试验:检查者用手轻按肿块,嘱病人咳嗽,可以感到有膨胀性冲击感,同时可见肿块随之膨大微微下移,张力增大,即为“膨胀性咳嗽冲击试验”阳性,是疝的一大特征。当手指进入外环后,嘱病人咳嗽,指尖有冲击感为斜疝,此试验对确定疝囊位腹股沟管内,尚未突出外环的不完全性(或隐匿性)腹股沟斜疝有重要意义;若指腹有冲击感为直疝;若为股疝,手指伸入外环后嘱病人咳嗽,因股疝位于腹股沟韧带下,肿块依然可以脱出。
②疝块回纳试验:手法回纳时,让病人仰卧,检查者托起疝块,紧压其下端,向腹股沟管走向(外上方)轻轻挤推,开始常有轻微阻力,随即很快肿块被推入腹腔而消失,在其进入腹腔时,若疝内容是小肠,则听到咕噜声,内容物若为大网膜则有一种坚实感,无弹性。疝块回纳试验也可以病人站立时进行,检查者站在病人患侧旁,一手扶住病人腰背部,另一手从上而下地放在腹股沟区,与腹股沟韧带平行的位置,手法同前述,也可使疝块回纳。
③压迫内环试验:待疝块回纳后,检查者用手紧压内环,再嘱病人用力咳嗽,疝块并不出现,但若移开手指则可见疝块自外上方向内下方鼓出,则可肯定为斜疝。这种压迫内环试验可以在术前用来鉴别斜疝和直疝。
若肿块触痛明显,质硬不能回纳,或肿块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热、痛炎症表现,则应考虑为嵌顿性或绞窄性疝。
疝块回纳腹腔后,以手指尖经阴囊皮肤伸入外环,可发现外环扩大(图1),一般情况,外环的大小临床意义不大。而在外环扩大时,指尖可顺之进入腹股沟管,检查和了解内环和腹股沟管后壁情况,对提出适宜的手术方式有指导意义。有的隐匿性斜疝可通过此试验而确立其存在,但这种检查方法给病人造成极不舒服感觉,对诊断明确者不必常规施行。当手指进入腹股沟管,并很容易进入腹腔扪及腹腔内肠曲,说明内环扩大,且腹股沟管后壁已重度破坏,须作加强后壁的修补术。
一般说来,腹股沟斜疝根据上述症状和体检,可以确定诊断。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临床类型 应区别是可复性、难复性、嵌顿性和绞窄性腹股沟斜疝,根据不同的临床类型制定出不同治疗方案。
2.注意隐匿性斜疝的诊断 疝早期,疝囊底仅局限于腹股沟管内,未出外环口,疝块只出现在腹股沟区域,呈稍隆起的圆形或椭圆形半球状肿块,若病人肥胖,可因腹部体征明显而忽略疝的存在。
3.注意滑动性疝的诊断 滑动性斜疝的症状与一般斜疝相似,一般在术前不易确诊,但有些特殊的临床表现,有助于诊断。如疝内容为降结肠或乙状结肠时,病人在疝复位后才能排便;如为膀胱且较大时,排尿时常有“截尿”现象,即排尿后感疝部疼痛,在第1次排尿后疝块缩小,而不久又有尿意,形成一次尿2次排出现象。
4.注意两种疝同时存在可能性 在某些老年患者,由于腹壁松弛,可以在同侧发生斜疝和直疝,称为马鞍疝(saddle hernia);约15%病人可两侧同时发生斜疝。此外,腹股沟斜疝还可并存股疝和其他腹外疝。
腹股沟直疝与斜疝的区别是什么
腹股沟斜疝是腹股沟区出现可复性肿块,开始肿块较小,仅在病人站立、劳动、行走、跑步、剧咳或婴儿啼哭时出现,平卧或用手压时块肿可自行回纳,消失不见右侧腹股沟疝较为多见。腹内脏器和组织经腹壁下动脉内侧黑塞尔巴赫(Hesselbach)三角突出体表为腹股沟直疝。年老体弱,腹壁肌肉、腱膜、筋膜退化,腹壁强度降低,在腹内压增高的作用下可发生直疝。巨大直疝使腹股沟管后壁强度明显减弱或缺如也可并发直疝。
腹股沟斜疝在很多方面都是与直疝是有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病年龄: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直疝多见于老年人。
2、疝块外形:斜疝的疝块为椭圆或梨形,上部呈蒂柄状;直疝的疝块为半球形,基底较宽。
3、疝突出途径:斜疝是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直疝是由直疝三角突出,不进入阴囊。
4、回纳疝块后压住疝环:斜疝可不再突出;直疝的疝块仍可突出。
5、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斜疝的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直疝的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的内侧。
6、精索与疝囊的关系:斜疝发生时,精索在疝囊后方;直疝者精索是在疝囊的前外方。
7、嵌顿机会:斜疝发生疝嵌的机会较多;直疝发生嵌顿的机会极少。
疝气会遗传吗
1、疝气发病年龄逐代低龄化:即第一代病人的发病年龄大于第二代,第二代大于第三代,第三代大于第四代;
2、疝气发病部位严格因定:第一代病人的发病部位决定其家系中其他病人的发病部位;
3、疝气发病原因不明显:病人中很少有长期重体力劳动者,有的只是打了一个喷嚏后即出现斜疝,有的一生下来就发现有斜疝,证明与后天因素无关;
4、所有疝气患者均为男性,集中在第一代病人的男性后裔中,而且未发病第一代男性的男性后裔亦可能发病,而所有第二代女性的男、女后裔均未发病。他们对当中的47例病人进行了手术,并在手术中通过测量,发现家族性斜疝病人患侧腱膜弓起止点比一般斜疝病人高,这就使腹股沟的薄弱区更为宽大,更容易发生斜疝。
疝气嵌顿怎么处理 腹股沟斜疝发生嵌顿的主要原因
嵌顿性腹股沟斜疝是指脏器进入疝囊后由于疝环狭窄而发生嵌顿而不能自行还纳,继而发生血液循环障碍的紧急状态。如不及时处理往往造成绞窄性肠梗阻甚至肠环死,而引起严重的后果。
腹股沟斜疝发生嵌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腹腔压力的增高,迫使更多的脏器经过疝环进入疝囊內。腹腔压力减小后疝环变小,大量疝内容物难以回纳,此时疝囊内的压力不断增加导致静脉血流障碍,使疝内容物更加水肿,最后发生血液循环障碍形成绞窄性肠梗阻。婴幼儿嵌顿疝中由于精索血管长期受压,可发生睾丸坏死。
所以腹股沟斜疝发生嵌顿时应该立即进行手术治疗,以免对身体产生更大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