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化肝煎的注意事项 泄热和胃

化肝煎的注意事项 泄热和胃

肝郁化火就容易使内热影响到胃,产生腹部、胸胁胀痛,丹皮、山栀子和主治清肝泻火,泽泻化湿泻热,陈皮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土贝母清热散结,以上清热药清泻了体内的热火后,胃脘部疼痛、烦热易怒的症状也会随之缓解。

治疗慢性肠胃炎药方有哪些

①寒邪犯胃证:症状见胃痛暴作,疼痛如绞,畏寒喜暖,遇寒痛甚,得热痛减,多有受寒病史,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弦紧。治则为温中散寒、行气止痛。方选良附丸加减(高良姜、香附)。

②宿食停滞证:症状见胃脘胀痛拒按,嗳气或矢气则舒,嗳腐吞酸,进食加重,不思饮食或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大便不爽,舌苔白厚或厚腻,脉滑等。治则为消食导滞、理气和胃。方选保和丸加减(山楂、神曲、茯苓、陈皮、莱菔子、连翘、麦芽)。

③肝胃气滞证:症状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连及两胁,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嗳气频频,善太息,舌苔薄白,脉象多弦。治则为舒肝理气、和中止痛。方选柴胡舒肝散(柴胡、芍药、枳壳、陈皮、川芎、香附、甘草)。因肝郁蕴热,火热犯胃引起的肝胃郁热证,症状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喜冷饮,脉弦滑数。治则为舒肝泄热、和胃止痛。方选化肝煎(青皮、陈皮、芍药、丹皮、泽泻、贝母)。

化肝煎的功效与作用 疏肝解郁

化肝煎是由青皮、陈皮、山栀子、丹皮、泽泻、芍药、土贝母七味药组成,其中青皮是疏肝理气的主药,入肝、胆、胃经,主要功效是疏肝破气,消积化滞,芍药入肝、脾二经,有平肝止痛、养血调经的功效,两味药对于有胸胁胀痛症状的人来说是有缓解作用的。

十二指肠炎吃什么好

1、肝胃不和,治法疏肝和胃。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方中柴胡舒肝,香附、枳壳、陈皮调理脾胃气机,川芎调和气血,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如泛酸甚者,可加乌贼骨、浙贝、瓦楞子以敛酸、止酸和胃;或加左金丸、黄芪、竹茹以清泄肝热,和胃止痛。

2、肝胃郁热,治法泄肝和胃。方药:化肝煎加减。方中青皮、陈皮疏肝理气,芍药养阴敛肝,丹皮、桅子清泄肝热黄连苦以清火,稍佐吴茱萸辛以解郁,郁散则火随之得泄,诸药相伍,可泄肝和胃。

3、湿热中阻,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芩连温胆汤加减。方中黄茶、黄连清热燥湿,半夏燥湿和胃,积实、竹茹、陈皮理气降逆。如舌苔厚腻,湿热较甚者,可加藿香,佩兰、厚朴增强化湿理气和中之功。

有效止胃痛的小妙招

胃寒痛

胃寒痛就是胃部突然疼痛,但是捂热似乎又不那么疼了,因此经常被人忽视。严重的时候还会导致呕吐现象,那是胃寒的表现。胃子不好,也会导致手脚的冰冷。如果这个时候吃东西再不注意。

胃气痛

胃气痛多因饮食所伤,胃气阻滞引起。证见胃脘胀痛,胸闷痞塞,得嗳气则舒,或伴腹胀,大便困难,脉多弦滑。治宜行气散滞,常用香砂枳术丸。较重者结合用沉箱降气散。胃气痛多由肝气引起,恼怒之后,肝气横逆犯胃,常见胁满胀痛,时有太息。治宜疏肝健脾和胃,方用柴胡疏肝散或调气散。凡肝气引起的胃痛,经久不愈,极易化火,治宜宣泄苦降,方用化肝煎合左金丸。

中医帮你调理男性遗精困扰

(一)、君相火旺证

治法清心安神,滋阴降火。方药黄连清心饮合三才封髓丹加减。方中黄连清泻心火;生地滋阴清热;当归养阴润燥;酸枣仁、远志、茯苓宁心安神;莲子、天冬、熟地滋水养阴;人参、甘草宁心益气;黄柏坚阴泻火,从而使心火得清,相火得降,阴虚得润,遗精自止。若遗精频繁,心神不宁者,可加龙骨、牡蛎,既可宁心定志,又可收敛涩精。也可改用桂枝龙骨牡蛎汤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若以阴虚火旺为主者,可改用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加减。

(二)、肝火偏旺证

治法清肝泻火。方药龙胆泻肝汤或化肝煎加减。龙胆草、栀子、黄芩清泻肝火;柴胡舒肝解郁;当归、生地滋养肝血;泽泻、车前草、木通引火下行兼泻肝经湿热。

中药治疗过敏肠炎的药方

肠炎的出现,说明你的肠胃出现了一些问题了,有可能是吃错东西导致病菌的感染或者是寄生虫的出现。肠炎的治疗不能一步到位的,需要慢慢的进行调理,因为患者的肠胃出现了问题,休息是治疗阶段里面必要的过程。小编今天要和大家介绍一些中药治疗肠炎的方子。

①寒邪犯胃证:症状见胃痛暴作,疼痛如绞,畏寒喜暖,遇寒痛甚,得热痛减,多有受寒病史,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弦紧。治则为温中散寒、行气止痛。方选良附丸加减(高良姜10g、香附10g)。

②宿食停滞证:症状见胃脘胀痛拒按,嗳气或矢气则舒,嗳腐吞酸,进食加重,不思饮食或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大便不爽,舌苔白厚或厚腻,脉滑等。治则为消食导滞、理气和胃。方选保和丸加减(山楂10g、神曲10g、茯苓15g、陈皮10g、莱菔子30g、连翘15g、麦芽10g)。

③肝胃气滞证:症状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连及两胁,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嗳气频频,善太息,舌苔薄白,脉象多弦。治则为舒肝理气、和中止痛。方选柴胡舒肝散(柴胡15g、芍药15g、枳壳10g、陈皮10g、川芎9g、香附10g、甘草5g)。因肝郁蕴热,火热犯胃引起的肝胃郁热证,症状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喜冷饮,脉弦滑数。治则为舒肝泄热、和胃止痛。方选化肝煎(青皮10g、陈皮12g、芍药l0g、丹皮l0g、泽泻10g、贝母15g)。

本片文章是和大家介绍关于中医治疗肠炎的方子,希望对一些肠炎的患者会有所帮助。以上是例举出来的三种方法,肠炎患者如果想利用中医的治疗方式,应该要到正规中医师处进行检查和诊断,这样得到的治疗才会更加有针对性。

7类中药偏方巧治胃溃疡

1、寒邪客胃型

寒邪内客于胃,胃阳被寒邪所遏而不得舒展,气机阻滞,临床表现为胃痛暴作,畏寒喜暖,得温痛减,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等。应用散寒止痛的方法,轻者可局部温熨,或服生姜红糖汤即可,较重者以良附丸加味:高良姜12克,香附10克,荜拨10克,吴茱萸、陈皮、炙甘草各6克,水煎服。

2、饮食停滞型

暴食多饮,饮停食滞,致胃气中阻,故出现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脉弦滑。应用消食导滞的方法,方用保和丸加减:神曲12克,山楂15克,莱菔子12克,法半夏10克,茯苓12克,陈皮6克,枳实10克,连翘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3、肝气犯胃型

肝主疏泄而喜条达,若情志不舒,则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横逆犯胃而作痛,疼痛连胁,嗳气频繁,每因情志刺激而痛作,舌苔薄白,脉弦。应用疏肝理气何为的方法,方用柴胡疏肝散化裁:柴胡、枳壳、赤芍各12克,香附10克,郁金12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4、肝胃郁热型

肝气郁结,日久化热,邪热犯胃,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用疏肝泄热和胃的方法,方用化肝煎加减:栀子12克,牡丹皮10克,白芍15克,陈皮6克,青皮10克,吴茱萸6克,黄连10克,蒲公英30克,佛手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5、瘀血停滞型

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滞日久,则导致血瘀内停,出现胃痛日久,痛有定处而拒按,痛如针刺或刀割,或见吐血黑便,舌质紫暗,脉涩。应用活血化瘀的方法,方用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蒲黄、五灵脂各10克,丹参15克,檀香6克,砂仁6克(后下),延胡索12克,香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

6、胃阴亏虚型

胃痛日久,郁热伤阴,胃失濡养,固见胃脘灼痛,嘈杂似饥,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应用养阴益胃的方法,方用一贯煎加减:北沙参15克,麦冬12克,生地黄15克,枸杞12克,当归6克,白芍15克,川楝子10克,佛手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7、脾胃虚寒型

饥饱失常,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伤等,致脾阳不足,中焦虚寒,出现胃脘隐痛,泛吐清水,喜温喜按,纳差,便溏,神疲乏力,或畏寒肢冷,舌淡,脉细弱。应用温中健脾的方法,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18克,白芍15克,桂枝10克,白术12克,党参15克,干姜6克,木香6克(后下),大枣5枚,水煎服。

肝胃不和辨证施治

1、内治法

治则:疏肝解郁,理气和胃。主方:柴胡疏肝散合平胃散。

若胃脘痛甚者,加玄胡、木香、川楝;若嗳气频作,加旋复花、沉香;若肝郁化热而见泛酸嘈杂者,加左金丸;若气滞血瘀而见刺痛拒按者,加蒲黄、五灵脂、丹参;若气郁痰阻者,加旋复花、代赭石、生姜;若兼口苦,便秘者,加大黄、枳实;若气郁化火伤津之干呕,舌红少津者,加麦冬、太子参。若肝气郁滞日久化热而导致肝胃郁热者,可用化肝煎加减治疗。

2、外治法

(1)外敷 生姜、胡椒适量研末,酒调,外敷脐、腹部,适用于胃脘痛甚者。

(2)针灸疗法 ①针刺取内关、期门、中脘、太冲等穴,泻法,留针15~20分钟,每日1次。②耳针取胃、肝、皮质下,中等刺激,留针20~30分钟

常见治疗胃病的几种偏方

饮食停滞型

暴食多饮,饮停食滞,致胃气中阻,故出现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脉弦滑。应用消食导滞的方法,方用保和丸加减:神曲12克,山楂15克,莱菔子12克,法半夏10克,茯苓12克,陈皮6克,枳实10克,连翘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胃阴亏虚型

胃痛日久,郁热伤阴,胃失濡养,固见胃脘灼痛,嘈杂似饥,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应用养阴益胃的方法,方用一贯煎加减:北沙参15克,麦冬12克,生地黄15克,枸杞12克,当归6克,白芍15克,川楝子10克,佛手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肝胃郁热型

肝气郁结,日久化热,邪热犯胃,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用疏肝泄热和胃的方法,方用化肝煎加减:栀子12克,牡丹皮10克,白芍15克,陈皮6克,青皮10克,吴茱萸6克,黄连10克,蒲公英30克,佛手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脾胃虚寒型

饥饱失常,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伤等,致脾阳不足,中焦虚寒,出现胃脘隐痛,泛吐清水,喜温喜按,纳差,便溏,神疲乏力,或畏寒肢冷,舌淡,脉细弱。应用温中健脾的方法,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18克,白芍15克,桂枝10克,白术12克,党参15克,干姜6克,木香6克(后下),大枣5枚,水煎服。

寒邪客胃型

寒邪内客于胃,胃阳被寒邪所遏而不得舒展,气机阻滞,临床表现为胃痛暴作,畏寒喜暖,得温痛减,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等。应用散寒止痛的方法,轻者可局部温熨,或服生姜红糖汤即可,较重者以良附丸加味:高良姜12克,香附10克,荜拨10克,吴茱萸、陈皮、炙甘草各6克,水煎服。

肝气犯胃型

肝主疏泄而喜条达,若情志不舒,则肝气郁结不得疏泄,横逆犯胃而作痛,疼痛连胁,嗳气频繁,每因情志刺激而痛作,舌苔薄白,脉弦。应用疏肝理气何为的方法,方用柴胡疏肝散化裁:柴胡、枳壳、赤芍各12克,香附10克,郁金12克,川楝子10克,延胡索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胃总是嗳气怎么解决

饮食停滞型

暴食多饮,饮停食滞,致胃气中阻,故出现胃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脉弦滑。应用消食导滞的方法,方用保和丸加减:神曲12克,山楂15克,莱菔子12克,法半夏10克,茯苓12克,陈皮6克,枳实10克,连翘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肝胃郁热型

肝气郁结,日久化热,邪热犯胃,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用疏肝泄热和胃的方法,方用化肝煎加减:栀子12克,牡丹皮10克,白芍15克,陈皮6克,青皮10克,吴茱萸6克,黄连10克,蒲公英30克,佛手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脾胃虚寒型

饥饱失常,或劳倦过度,或久病脾胃受伤等,致脾阳不足,中焦虚寒,出现胃脘隐痛,泛吐清水,喜温喜按,纳差,便溏,神疲乏力,或畏寒肢冷,舌淡,脉细弱。应用温中健脾的方法,方用黄芪建中汤加减:黄芪18克,白芍15克,桂枝10克,白术12克,党参15克,干姜6克,木香6克(后下),大枣5枚,水煎服。

糜烂性胃炎的治疗技巧

1、肝胃郁热型糜烂性胃炎: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治疗以疏肝泄热和胃为主。处方给予化肝煎合左金丸加减。蛇舌草30g、青陈皮各10g、白芍20g、甘草10g、山栀10g、黄连6g、吴茱萸2g。方中黄连、吴茱萸、蛇舌草、白芍、陈皮能够杀灭幽门螺杆菌并抑制其繁殖。

2、肝气犯胃型糜烂性胃炎: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缓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志因素而痛作,舌苔薄白,脉弦。治疗以疏肝理气为主。处方给予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10g、白芍10g、川芎10g、香附10g、陈皮6g、积壳10g、甘草6g、郁金10g、木香10g、玄胡10g。方中柴胡、玄胡、白芍、陈皮、甘草、木香均有杀菌作用。

3、脾胃湿热型糜烂性胃炎:胸脘痞满胀痛,口苦口腻,纳呆头昏,四肢重滞,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滑。治疗以清热化湿为主。处方给予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连6g、半夏10g、茯苓10g、积壳10g、米仁30g、石菖蒲10g、胆星10g、佩兰10g、黄芩10g。方中黄连、黄芩、茯苓、石菖蒲、陈皮、甘草经国内以及日本学者研究均有杀灭幽门螺杆菌的作用。

4、胃阴亏虚型糜烂性胃炎:胃痛隐隐,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治疗以养阴益胃为主。处方给予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北沙参10g、麦冬10g、生地黄15g、枸杞子30g、当归10g、川楝子10g、白芍10g、甘草6g、佛手10g、乌梅10g。方中乌梅、川楝子、当归、白芍均有杀菌作用。

中医怎么治疗烧心方法

面对这种情况,我在临床习用左金丸治疗,而且每能获得满意疗效。左金丸,又称回令丸,萸连丸,出自《丹溪心法》。方中黄连味苦性寒,入心、肝、胃、大肠经。功能清热泻火,燥湿解毒。主治热病邪入心经之高热,烦躁,谵妄或热盛迫血妄行之吐衄,湿热胸痞,泄泻,痢疾,心火亢盛之心烦失眠,胃热呕吐或消谷善饥,肝火目赤肿痛,以及热毒疮疡,疔毒走黄,牙龈肿痛,口舌生疮,聤耳,阴肿,痔血,湿疹,烫伤等。内服煎汤1.5克~3克;研末每次0.3克~0.6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煎水洗,或熬膏,或浸汁用。吴茱萸性热,味辛苦。功能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主治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等。入煎剂内服1.5 克~4.5克,外用适量。

左金丸是黄连和吴茱萸按6:1的比例入药,共为末,水泛为丸,每服3~6克,一日两次。温开水送服。亦可作汤剂,用量参考原方比例酌定。功能泻火,疏肝,和胃,止痛。主治肝失条达,郁而化火,横逆犯胃,肝胃不和所致的脘胁疼痛,口苦嘈杂,呕吐酸水,不喜热饮,舌红苔黄,脉象弦数等症。脾胃虚寒者忌用。

十二指肠炎的偏方

1)肝胃不和:治法:疏肝和胃。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方中柴胡舒肝,香附、枳壳、陈皮调理脾胃气机,川芎调和气血,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如泛酸甚者,可加乌贼骨、浙贝、瓦楞子以敛酸、止酸和胃;或加左金丸、黄芪、竹茹以清泄肝热,和胃止痛。如疼痛较甚者,可加元胡、川楝子加强理气止痛之功;如嗳气较频者加代储石、旋覆花以顺气降逆。

(2)肝胃郁热:治法:泄肝和胃。

方药:化肝煎加减。方中青皮、陈皮疏肝理气,芍药养阴敛肝;丹皮、桅子清泄肝热;黄连苦以清火,稍佐吴茱萸辛以解郁,郁散则火随之得泄,诸药相伍,可泄肝和胃。如肝郁较甚者,可加柴胡、郁金、香附以舒肝解郁,使火随郁泄;如络伤吐血,加白茅根、侧柏炭、生藕节、白及等以凉血止血;郁热伤阴,证见口干、舌红,加生地、玄参、麦冬,养阴清热;如大便干结,加大黄或芦苔以通便泻热。

(3)湿热中阻:治法: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方药:芩连温胆汤加减。方中黄茶、黄连清热燥湿,半夏燥湿和胃,积实、竹茹、陈皮理气降逆。如舌苔厚腻,湿热较甚者,可加藿香,佩兰、厚朴增强化湿理气和中之功;胸脘胀闷者,加全瓜篓30g,以宽胸理气;大便秘结者加大黄以通便导滞。

中医治疗肠炎

中医认为肠炎属于“胃脘痛”范畴,本病多由饮食失节、损伤脾胃、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或脾胃虚弱、中气不运所致。病位在胃脘,与肝脾关系密切,早期多为实证,其病在脾胃。分型如下:

①寒邪犯胃证:症状见胃痛暴作,疼痛如绞,畏寒喜暖,遇寒痛甚,得热痛减,多有受寒病史,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弦紧。治则为温中散寒、行气止痛。方选良附丸加减(高良姜10g、香附10g)。

②宿食停滞证:症状见胃脘胀痛拒按,嗳气或矢气则舒,嗳腐吞酸,进食加重,不思饮食或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大便不爽,舌苔白厚或厚腻,脉滑等。治则为消食导滞、理气和胃。方选保和丸加减(山楂10g、神曲10g、茯苓15g、陈皮10g、莱菔子30g、连翘15g、麦芽10g)。

③肝胃气滞证:症状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连及两胁,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嗳气频频,善太息,舌苔薄白,脉象多弦。治则为舒肝理气、和中止痛。方选柴胡舒肝散(柴胡15g、芍药15g、枳壳10g、陈皮10g、川芎9g、香附10g、甘草5g)。因肝郁蕴热,火热犯胃引起的肝胃郁热证,症状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喜冷饮,脉弦滑数。治则为舒肝泄热、和胃止痛。方选化肝煎(青皮10g、陈皮12g、芍药l0g、丹皮l0g、泽泻10g、贝母15g)。

相关推荐

痛症状起因

1、寒邪客:寒属阴邪,其性凝滞收引。脘上部以口与外界相通,气候寒冷,寒邪由口吸人,或脘腹受凉,寒邪直中,内客于,或服药苦寒太过,或寒食伤中,致使寒凝气滞,气失和,气阻滞,不通则痛。正如《素问,举痛论篇》所说:“寒气客于肠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 2、饮食伤主受纳腐熟水谷,其气以和降为顺,故痛的发生与饮食不节关系最为密切。若饮食不节,暴饮暴食,损伤脾,饮食停滞,致使气失和,中气机阻滞,不通则痛;或五味过极,辛辣无度,或恣食肥甘厚味,或饮酒如浆,则伤脾碍,蕴湿

枳实白术的作用

利尿作用 具有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对各种动物如大鼠、兔、狗都有作用。对不麻醉狗静脉注射煎剂0.05-0.25g/kg,尿量增加可达9倍以上,并在用药5小时后仍高于正常;灌给药1-3g/kg,尿量较用药前可增加2-6倍,而且多数于用药6-7小时后仍多于正常,白术煎剂和流浸膏1.0g/kg给大鼠静脉注射,兔1.0g/kg灌或腹腔注射,均能产生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白术不仅增加水的排,也促进电解质特别是钠的排出,并且钠的排还胜于水的排。它也不影响垂体后叶激素的抗利尿作用,因此白术增加水的排可能主要

梦遗中医治疗

(一)君相火旺证 治法清心安神,滋阴降火。方药黄连清心饮合三才封髓丹加减。方中黄连清泻心火,生地滋阴清热;当归养阴润燥,酸枣仁、远志、茯苓宁心安神,莲子、天冬、熟地滋水养阴,人参、甘草宁心益气;黄柏坚阴泻火,从而使心火得清,相火得降,阴虚得润,遗精自止。若遗精频繁,心神不宁者,可加龙骨、牡蛎,既可宁心定志,又可收敛涩精。也可改用桂枝龙骨牡蛎汤或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若以阴虚火旺为主者,可改用知柏地黄丸或大补阴丸加减。 (二)肝火偏旺证 治法清肝泻火。方药龙胆泻肝汤或化肝煎加减。龙胆草、栀子、黄芩清泻肝火,

中医是如何正确认识肝癌疾病的

1.情志久郁肝主疏,调畅气机,故一身之气机畅达与否主要关系于肝。若情志久郁,疏不及,气机不利,气滞血瘀,是肝癌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 2.脾虚湿聚饮食失调,损伤脾,气血化源告竭,后天不充,致使脏腑气血虚亏。脾虚则饮食不能化生精微而变为痰浊,痰阻气滞,气滞血瘀,肝脉阻塞,痰瘀互结,形成肝癌。《医宗必读·积聚》也说:“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 3.湿热结毒情志不遂,气滞肝郁日久,化热化火,火郁成毒;肝郁乘脾,运化失常,痰湿内生,湿热结毒,形成肝积,肝之疏失常,影响及胆的排功能亦失常,故此种

去肝火吃什么好

1、西红柿 西红柿不仅是公认的最有养分的蔬果之一。同时还具有美容补血、凉血平肝等成效,吃西红柿也能起到一个去火的成效,西红柿中丰厚的维生素C对调节机体内分泌也有重要的作用。可生吃,凉拌着吃,做成汤吃,作用都十分不错。 2、蒲公英 蒲公英性平味甘微苦,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蒲公英可用于肝热、感染、多种化脓性疾病,例如肿痈、肺痈等。另外,蒲公英还有利尿、缓泻、退黄疸、利胆等功效。蒲公英30克,茵陈10克,郁金15克,黄芩1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1剂。酌情加减。可以清热解毒、祛湿、疏肝解郁。 3、苦瓜 苦

疼的中医分型治疗方法

疼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程较长,且易反复发作,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学习。本病多见于西医的急慢性炎、消化性溃疡、下垂等。中医通过辨证论治,采取不同的方药进行治疗,疗效较为可靠。 1、寒邪客型:寒邪内客于阳被寒邪所遏而不得舒展,气机阻滞,临床表现为疼暴作,畏寒喜暖,得温痛减,喜热饮,舌苔薄白,脉弦紧等。应用散寒止痛的方法,轻者可局部温熨,或服生姜红糖汤即可,较重者以良附丸加味:高良姜12克,香附10克,荜拨10克,吴茱萸、陈皮、炙甘草各6克,水煎服。 2、饮食停滞型:暴食多饮,饮停食滞,致

佛手柑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

1、佛手治气舒肝,和化痰,破积,治噎膈反,消症瘕瘰疬。《本草再新》 2、佛手治补肝暖,止呕吐,消寒痰,治气疼痛,止面寒疼,和中行气。《滇南本草》 3、佛手治痰气咳嗽:陈佛手二至三钱。水煎饮。《闽南民间草药》 4、佛手治湿痰咳嗽(包括慢性支气管炎):佛手、姜半夏各6克,水煎去渣,加砂糖温服。 5、佛手治专破滞气。治痢下后重,取陈年者用之。《本经逢原》 6、佛手治久咳痰多,胸闷作痛:佛手芳香醒脾,苦温燥湿而善健脾化痰,辛行苦又能疏肝理气。佛手治咳嗽日久痰多,胸膺作痛者,可与丝瓜络、瓜蒌皮、陈皮等配

柳树枝的营养价值 透疹解痘

《滇南本草图说》云:“小儿痘疹,有乌头陷顶,浆升不起者,煎服或浴之。”小儿痘疹,明亮红活为顺,晶莹饱满为和。若热毒郁闭,则疹出不畅,痘顶乌陷,痘塌浆浊,兼见神志模糊,高热唇干,甚或抽搐。急当解毒透疹。柳树枝苦寒,入肝经,入血入气,苦可降,寒可清热,煎汤水服或煎水浴之,皆可取效。

制吴茱萸的性味与功效

味辛、苦,性热。功效:温中止痛,疏肝理气,和止呕。 主治肝不和,脾寒湿,脘腹冷胀,恶心、呕吐,胁痛,疝气,脚气疼痛,及经行腹痛等病症。 本药常用于以下传统方剂:①吴莱萸汤(《伤寒论》):吴茱萸、人参、大枣、生姜,治疗呕而腹满,脘痛吞酸;②验方(《本草纲目》):吴茱萸三钱,煎汁,入盐少些,口服,治疗老人多年脾。 在著名方剂治疗痛腹痛腹泻的左金丸、戊己丸中,治疗脚气疼痛的鸡鸣散中,在治疗老人五更泻的四神丸中,吴茱萸都是重要的药物。

治疗病的偏方

1、饮食停滞型 暴食多饮,饮停食滞,致气中阻,故出现痛,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大便不畅,舌苔厚腻,脉弦滑。应用消食导滞的方法,方用保和丸加减:神曲12克,山楂15克,莱菔子12克,法半夏10克,茯苓12克,陈皮6克,枳实10克,连翘12克,甘草6克,水煎服。 2、阴亏虚型 痛日久,郁热伤阴,失濡养,固见脘灼痛,嘈杂似饥,口干咽燥,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细数。应用养阴益的方法,方用一贯煎加减:北沙参15克,麦冬12克,生地黄15克,枸杞12克,当归6克,白芍15克,川楝子10克,佛手12克,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