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的检查诊断方法
出血热的检查诊断方法
1、一般实验室检查:出血热在发病早期即可检测到蛋白尿,转氨酶升高。血白细胞总数及淋巴细胞减少,中性粒细胞增多,血小板显著减少。
2、抗原检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检测血清中马尔堡病毒的N蛋白抗原 (敏感度为40 ng/ml),可用于早期诊断。取皮肤组织活检,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马尔堡病毒抗原。
3、血清学检测:应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 (IFA)、ELISA等检测抗马尔堡病毒IgM和IgG抗体。一般IgM抗体在发病后第7 天出现,持续2~3月,单份血清IgM抗体阳性即可诊断。检测急性期和恢复期双份血清IgG抗体,滴度增高4倍以上者也可诊断。
4、核酸检测[LD1]:逆转录PCR (reverse transcription RT-PCR) 和实时逆转录PCR (real time 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 检测血清中病毒RNA,可用于早期诊断。
5、病毒分离:接种病人的血液、咽分泌物或尿液等于Vero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和鉴定,阳性者可以诊断。但必须注意,马尔堡病毒分离只能在BSL4级实验室中进行。
低血糖检查诊断
一、病 史
1、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和口服降血糖药治疗过程中出现低血糖反应,临床最常见,症状轻重与药物剂量或病情轻重有关,合并有植物神经损害者可无交感神经受刺激表现,常以低血糖脑病为主要表现。但有特殊病史可供鉴别。
2、非糖尿病者中以功能性(餐后、反应性)低血糖最常见,低血糖症发作病史可较长,但症状轻、持续时间短,常在餐后2-4h发作,虽多次发作但无进行性加重,无昏迷病史。部分患者有胃肠手术史。如低血糖症病史较久,进行性加重,常在空腹期或运动后发作,以脑功能障碍为主,多为器质性低血糖症。胰岛素瘤是器质性低血糖症中最常见病因。
应详细询问有无肝病史、内分泌疾病史、饮食情况及饮酒史、慢性消耗性病史(肿瘤、结核史、长期发热等)、胃肠疾病及手术史等。
二、体格检查
详细的体格检查是病因诊断的又一主要线索。体态较胖的中年女性应注意功能性低血糖症。如为向心脏肥胖伴多毛、痤疮、紫纹应考虑皮质醇增多症。如体态消瘦、皮肤色素减少、毛发脱落、性腺及乳房萎缩常提示垂体功能低下;如体态消瘦、色素加深、低血压等又提示阿狄森病的可能。黏液性水肿体征提示甲状腺功能减退的存在。肢端肥大症外貌提示垂体生长激素瘤的存在。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伴阵发性加剧应除外嗜铬细胞瘤的存在。皮肤、淋巴结、胸腹部检查对肝源性低血糖、胰腺内或外肿瘤等的诊断常提供重要依据。
三、实验室检查
1、血糖测定(血浆真糖)
多次测定空腹或发作时血糖<2.7mmol/L(50mg/dl)。
2、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
胰岛素瘤多数为典型低扁平曲线,服糖后lh呈早期低血糖症者对本病诊断有助。但部分本病患者曲线属正常型或耐量减退型,这可 能与胰岛素瘤分泌胰岛素的自主程度、分泌胰岛素的量、瘤外正常胰岛 B细胞功能受抑制的程度有关。因此在OGIT同时应测定血浆胰岛素及C肽(称胰岛素释放试验).
3、正常空腹静脉血浆胰岛素浓度在5一20 mU/L,很少超过30 mU/L。胰岛素瘤患者胰岛素分泌呈自主性,其浓度常高于正常,可达160 mU/L。高胰岛素血症也见于肥胖症、2型糖尿病早期(肥胖者)肢端肥大症、皮质醇增多症、妊娠后期等,故血糖及胰岛素须同时采血反复测定才有助鉴别。
4、C肽测定
正常人空腹血清C肽为(①0.4+0.2)nmol/L,24h尿C肽为(36+4)μg、胰岛素瘤者高于正常。
5、刺激试验
(1)口服75 g葡萄糖(或25g静脉注射)后作胰岛素释放试验(与OGTT同时做),各次取血后同时测血糖及胰岛素,胰岛素瘤患者血糖呈低扁平曲线而胰岛素曲线相对较高,且高峰>V50 mU/mU/L,分析结果时应除外早期2型糖尿病及肝病。
(2)甲磺丁脲(D860)试验:口服 D860 2 g(同时服NaHCO3 2 g)前后,每30 min采血测血糖及胰岛素,如血浆胰岛素明显升高而同时血糖明显下降达下列标准时有助于胰岛素瘤诊断:①血糖下降>基础值的65%,或降至<1.7mmol/L (30mg/dl);②血糖降至<2.2 mmol/L(40 mg/dl),持续3h以上而不能自行恢复者,但如有神经缺糖症状出现时应立即终止此试验;③血浆胰岛素上升达60-130mU/ L,或高峰值>120mmol/L。也可用静脉注射 D860/g(5%20 ml)2min内推注完毕,于注射前及注射后5、20、30、60、90、120及 180 min取血测血糖及胰岛素,胰岛素瘤者胰岛素高峰见于5-10 min(比口服法早20一30 min),峰值>120一150 mU/L,余指标同口服法。本试验对有肝病者、营养不良者及对D860过敏者不用。
(3)胰高糖素试验:胰高糖素1mg静脉注射,5-10 min血浆胰岛素>150 mU/L支持胰岛素瘤诊断。糖原累积症及严重慢性肝病患者糖原贮备不足的低血糖症者无此反应。正常人及部分糖尿病者有时有假阳性反应。但多数<100mU/L。胰高糖素1 mg静脉注射(空腹 6-8 h后,)正常人45 min血糖达高峰,2 h恢复正常,糖原累积症患者血糖不上升或上升很少。
(4)亮氨酸试验:静脉注射亮氨酸 150mg,血糖下降 l.4mmlo/L(25 mg/dl)以上,提示胰岛素瘤。口服L-亮氨酸 200mg/kg,于口服前后10、20、30、40、50、60 min分别测血糖及胰岛素,服药后的30-45 min血糖下降至<2.78 mmol/L(50mg/d),胰岛素>40mU/L为阳性,支持胰岛素瘤诊断。
6、禁食试验
空腹及发时血糖>2.78 mmol/L又疑有胰岛素瘤者做本试验。一般禁食24 h约85%的胰岛素瘤者有低血糖发作,禁食48h95%有低血糖发作,另5%需禁食72 h。禁食期间每4h测定血糖、胰岛素、C 肽一次。血糖<2.78 mmol/L每小时测定一次,直至血糖<2.2 mmol/L(40 mg/dl)伴有神经缺糖症状出现,于采血后(测定血糖、胰岛素、C肽)即刻给予葡萄糖静脉注射以终止试验。正常人随禁食时间的延长,胰岛素及C肽水平逐渐降低。如血糖<2.2mmol/L伴神经缺糖症群出现时,胰岛素及C肽水平较高可诊断为胰岛素瘤。以往认为禁食72 h无低血糖发作可除外胰岛素瘤,目前已有例外。有时于最后2h增加运动以激发低血糖发作,但此时已禁食2-3d,患者已无力运动。对于高龄及伴有心血管病者更应慎重。禁食期间主要靠糖异生维持血糖稳定,应多饮水,预防高黏高脂血症及其并发症。有肝病及垂体一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时,禁食也可导致低血糖症发作,应注意鉴别。
7、胰岛素释放指数
于禁食24h以上后取血测定血清胰岛素(免疫法,IRI)及血糖(G)计算其比值IRI / G>0.4(正常<0.3)支持胰岛素瘤诊断。修正的胰岛素释放指数:IRI(μu/ml)×100/G-30mg/dl≥85μU/ mg支持胰岛素瘤诊断(正常 ≤ 50μU/ mg)。G-30是因为当血糖达 1.67 mmol/L(30 mg/dl)时胰岛素分泌暂时停止。仍有20%的假阴性率。
8、C肽抑制(胰岛素耐量)试验
胰岛素0.1U/kg(体重)静脉滴注共60 min(空腹血糖>2.78 mmol/L)试验过程中如出现低血糖反应则随时终止试验。正常人血糖降至2.2 mmol/L(40 mgdl)以下,C肽也降至1.2 μg/L(3ng/ml)以下。胰岛素瘤患者只有血糖下降而C肽仍维持在3μg(ng/rnl)的较高水平。用磺脲类引起的低血糖症患者C肽也不受抑制,注意鉴别。
9、胰岛素原和胰岛素原类似物(BKRA)测定
正常人空腹血清胰岛素原及BKRA值0.05-0.4μg/L(0.05-0.4ng/rnl),不超过所测胰岛素浓度的25%,而90%的胰岛素瘤患者超过此值。胰岛素(IRI)同PLC间的比例是目前诊断胰岛素瘤最特异的一种化验。
10、肝功能、肾功能、有关内分泌腺功能检测
对于肝源性、肾源性、内分泌性低血糖症诊断有助。血钙磷、碱性磷酸酶、尿钙磷检测对MEN-I型伴有胰岛素瘤的诊断有助。肿瘤标志物的检测对胰(岛)外肿瘤性低血糖症的诊断有助。
11、有关遗传性酶系异常的化验
(1)糖原累积症中Ⅰ、Ⅲ、Ⅵ、Ⅸ型伴发低血糖症:①胰高糖素0.5-1mg肌注后,除皿型(脱枝酶缺乏)于高糖饮食后有升糖反应外余反应均较差或无反应。②肝活检及各种相应的酶测定有阳性发现。③界限糊精试验肝、肌肉、红细胞、白细胞中有界限糊精存在(皿型)。
(2)其他酶缺乏有关检验见鉴别诊断内容。
胃出血如何进行检查诊断
1.化验检查
急性消化道出血时,重点化验应包括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大便或呕吐物的隐血试验肝功能及血肌酐、尿素氮等。
2.特殊检查方法
(1)内镜检查。胃镜直接观察,即能确定,并可根据病灶情况作相应的止血治疗。做纤维胃镜检查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①胃镜检查的最好时机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②处于失血性休克的病人,应首先补充血容量,待血压有所平稳后做胃镜较为安全。③事先一般不必洗胃准备,但若出血过多,估计血块会影响观察时,可用冰水洗胃后进行检查。
(2)选择性动脉造影。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患者处于上消化道持续严重大量出血紧急状态,以至于胃镜检查无法安全进行或因积血影响视野而无法判断出血灶,此时行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可能发现出血部位,并进行栓塞治疗。
(3)X线钡剂造影。因为一些肠道的解剖部位不能被一般的内镜窥见,有时会遗漏病变,这些都可通过X线钡剂检查得以补救。但在活动性出血后不宜过早进行钡剂造影,否则会因按压腹部而引起再出血或加重出血。一般主张在出血停止、病情稳定3天后谨慎操作。动脉造影及内镜的检查。
(4)放射性核素扫描。经内镜及X线检查阴性的病例,可做放射性核素扫描。其方法是采用核素标记病人的红细胞后,再从静脉注入病人体内,当有活动性出血,而出血速度能达到0.1ml/分钟,核素便可以显示出血部位。
胃出血如何进行诊断
1、呕血和黑便:凡出血后因血液刺激引起恶心呕吐的,便可有呕血表现。若出血后立即呕出,血液呈鲜红色;若血液在胃内停留一段时间,经胃酸作用后再呕出,则呈咖啡渣样的棕褐色。血液除吐出外,更多的是从肠道排出。由于血红蛋白经肠内硫化物作用形成黑色的硫化铁,所以,排出的血液一般都是柏油样黑便。只有当出血量大,血液在肠道内通过很快时,排出的血液才呈暗红色,或偶尔呈鲜红色。一般而言,当出血量大时,有黑便又有呕血;当出血量小时,常常仅有黑便。如果出血部位在十二指肠,呕血较少见。
2、出血引起的全身症状:若出血速度慢,量又少,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仅在长时间出血后出现贫血。若出血量多又快,则可出现心慌、出冷汗和面色苍白,甚至血压下降等急性失血表现;
3、慢性胃出血常见病因是胃溃疡病,若为溃疡病出血,则出血前常有上腹疼痛史;慢性胃出血可透过内镜(胃镜)检查,进一步了解情况,消化性溃疡新近出血有内镜表现。新近出血的单纯性溃疡有不同的胃镜表现,对判断是否再出血有重要的意义。慢性胃出血内镜表现通常为:可以见有活动性出血,甚至见到非出血性血管黏附血凝块,非血管渗血,胃内有扁平斑点;清洁基底。
出血热的常规检查与诊断标准
出血热的常规检查:
血常规:不同病期中变化不同,对诊断、预后判定均重要作用。检查可见白细胞增多、血小板下降,并有尿蛋白阳性、血尿、尿内出现膜状物等肾功能损害表现。
尿常规:显著的尿蛋白是本病的重要特点,也是肾损害的最早表现。其主要特征为:出现早、进展快、时间长。
免疫功能检查:
1.免疫荧光技术为常规方法之一。可检出白细胞及尿沉渣细胞内病毒抗原,用于早期诊断。
2.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普遍有免疫功能异常。
出血热的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
疫区及流行季节,急性发热,全身高度衰竭,乏力,头痛,眼眶痛,腰痛,面、颈、上胸部潮红者,或伴少尿,低血压。
确诊病例:
①皮肤粘膜出血征象,末稍血小板减少,出现异型淋巴细胞,尿蛋白阳性。
②病原学或血清学检验获阳性结果。
功血检查诊断
功血检查诊断:
目的了解卵巢功能(排卵和黄体功能)和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变化。
一、诊断性刮宫:诊断性刮宫可了解子宫内膜反应,除外宫腔内病变及达到止血的目的。青春期患器质性病变或恶性疾患者罕见,一般不需采用诊断性刮宫来协助诊断。欲监测排卵应于月经前1~2天或行经头6小时内诊刮。欲确定功血类型,则应于行经第五天后诊刮。诊刮兼有诊疗双重意义,故必须彻底全面,尤应注意两侧宫角部,刮出物全部送检。除未婚少女外,诊刮是功血诊疗必行步骤。
二、排卵和黄体功能监测
1、基础本温(BBT):双相型曲线提示有排卵,高温相缩短(<8天)或不稳定见于黄体功能障碍。单相型曲线提示无排卵。
(1)无排卵型功血 基础体温呈单相型
(2)黄体功能不全 基础体温呈双相型,但上升缓慢,黄体期较短。
(3)黄体萎缩不全 基础体温呈双相型,但体温下降延迟或逐渐下降。
2、阴道细胞学和宫颈粘液功能(数量、粘稠度、拉丝度和结晶型)检查:评估排卵和黄体功能。
3、激素测定:可了解有无排卵及黄体情况。包括:FSH、LH、PRL、E2、P、TO、17KS、17OHCS、T3、T4等。
4、超声检查:观察卵泡发育、排卵和黄体情况,并排除卵巢肿瘤。
三、血液和凝血、纤溶功能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球压积、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清铁测定和必要时骨髓穿刺检查。
四、其他检查 甲状腺、肾上腺及肝功能,以除外由这些疾病所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
便血的诊断检查
一、病 史
急性细菌性痢疾常有不洁饮食史或与痢疾患者接触史,结肠癌、直肠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均有较长时间的藏液便及脓血便史,常常有腹痛,有时可触及腹块。结肠息肉患者常常有家族史。内痔便血常在排便前后出血,血呈喷射状流出或便后滴出鲜血。肛裂患者常在排便时及排便后便血,伴有排便时难以忍受的肛门部疼痛。肠伤寒患者均有发热,便血出现在第二周末及第三周初。肠套叠、肠扭转,肠系膜动脉栓塞发病急,伴有严重的腹胀、腹痛、恶心呕吐,严重者可出现休克。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癫、血友病等血液系统疾病便血的同时常有全身出血倾向。
二、实验室检查
1、粪便检查 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及阿米巴肠病,便常规检查均可呈脓血便,但溃疡性结肠炎粪便反复培养无致病菌生长,而细菌性痢疾可培养出致病菌。阿米巴肠病患者,新鲜粪便反复镜检可找到溶组织阿米巴滋养体或包囊。
2、血液检查 伤寒患者血培养可找到致病菌,白血病患者周围血检查可发现幼稚细胞,骨髓检查可确诊。血小板减少症周围血及骨髓检查均可发现血小板异常减少。
三、器械检查
1、X线钡餐及钡灌肠检查X线钡餐,特别是气钡双重造影能提高X线诊断率。必要时结合小肠造影及钡灌肠检查对小肠的恶性淋巴瘤J肪瘤、息肉、慈室、肠结核。克罗恩病,结肠的肿瘤及溃疡性结肠炎等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2、内镜检查 纤维结肠镜检查可发现直肠、乙状结肠及整个结肠的病变,尤其是电子结肠镜的广泛应用对大肠病变有了更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价值。操作过程中可以录像,病变部位可以刷片、活检、电切、止血等进行诊断和治疗。近年来小肠镜已开始应用于临床,对不明原因的小肠出血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因操作难度大,仍未广泛推广使用。
功血检查诊断
一、诊断性刮宫:诊断性刮宫可了解子宫内膜反应,除外宫腔内病变及达到止血的目的。青春期患器质性病变或恶性疾患者罕见,一般不需采用诊断性刮宫来协助诊断。欲监测排卵应于月经前1~2天或行经头6小时内诊刮。欲确定功血类型,则应于行经第五天后诊刮。诊刮兼有诊疗双重意义,故必须彻底全面,尤应注意两侧宫角部,刮出物全部送检。除未婚少女外,诊刮是功血诊疗必行步骤。
二、排卵和黄体功能监测
1、基础本温(BBT):双相型曲线提示有排卵,高温相缩短(<8天)或不稳定见于黄体功能障碍。单相型曲线提示无排卵。
(1)无排卵型功血 基础体温呈单相型
(2)黄体功能不全 基础体温呈双相型,但上升缓慢,黄体期较短。
(3)黄体萎缩不全 基础体温呈双相型,但体温下降延迟或逐渐下降。
2、阴道细胞学和宫颈粘液功能(数量、粘稠度、拉丝度和结晶型)检查:评估排卵和黄体功能。
3、激素测定:可了解有无排卵及黄体情况。包括:FSH、LH、PRL、E2、P、TO、17KS、17OHCS、T3、T4等。
4、超声检查:观察卵泡发育、排卵和黄体情况,并排除卵巢肿瘤。
三、血液和凝血、纤溶功能检查:包括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球压积、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血清铁测定和必要时骨髓穿刺检查。
四、其他检查 甲状腺、肾上腺及肝功能,以除外由这些疾病所引起的子宫异常出血。
胃出血如何进行检查诊断
胃出血的检查方法
1.化验检查
急性消化道出血时,重点化验应包括血常规、血型、出凝血时间、大便或呕吐物的隐血试验肝功能及血肌酐、尿素氮等。
2.特殊检查方法
(1)内镜检查。胃镜直接观察,即能确定,并可根据病灶情况作相应的止血治疗。做纤维胃镜检查注意事项有以下几点:①胃镜检查的最好时机在出血后24~48小时内进行。②处于失血性休克的病人,应首先补充血容量,待血压有所平稳后做胃镜较为安全。③事先一般不必洗胃准备,但若出血过多,估计血块会影响观察时,可用冰水洗胃后进行检查。
(2)选择性动脉造影。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患者处于上消化道持续严重大量出血紧急状态,以至于胃镜检查无法安全进行或因积血影响视野而无法判断出血灶,此时行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可能发现出血部位,并进行栓塞治疗。
(3)X线钡剂造影。因为一些肠道的解剖部位不能被一般的内镜窥见,有时会遗漏病变,这些都可通过X线钡剂检查得以补救。但在活动性出血后不宜过早进行钡剂造影,否则会因按压腹部而引起再出血或加重出血。一般主张在出血停止、病情稳定3天后谨慎操作。动脉造影及内镜的检查。
(4)放射性核素扫描。经内镜及X线检查阴性的病例,可做放射性核素扫描。其方法是采用核素标记病人的红细胞后,再从静脉注入病人体内,当有活动性出血,而出血速度能达到0.1ml/分钟,核素便可以显示出血部位。
胃出血如何进行诊断
1、呕血和黑便:凡出血后因血液刺激引起恶心呕吐的,便可有呕血表现。若出血后立即呕出,血液呈鲜红色;若血液在胃内停留一段时间,经胃酸作用后再呕出,则呈咖啡渣样的棕褐色。血液除吐出外,更多的是从肠道排出。由于血红蛋白经肠内硫化物作用形成黑色的硫化铁,所以,排出的血液一般都是柏油样黑便。只有当出血量大,血液在肠道内通过很快时,排出的血液才呈暗红色,或偶尔呈鲜红色。一般而言,当出血量大时,有黑便又有呕血;当出血量小时,常常仅有黑便。如果出血部位在十二指肠,呕血较少见。
2、出血引起的全身症状:若出血速度慢,量又少,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仅在长时间出血后出现贫血。若出血量多又快,则可出现心慌、出冷汗和面色苍白,甚至血压下降等急性失血表现;
3、慢性胃出血常见病因是胃溃疡病,若为溃疡病出血,则出血前常有上腹疼痛史;慢性胃出血可透过内镜(胃镜)检查,进一步了解情况,消化性溃疡新近出血有内镜表现。新近出血的单纯性溃疡有不同的胃镜表现,对判断是否再出血有重要的意义。慢性胃出血内镜表现通常为:可以见有活动性出血,甚至见到非出血性血管黏附血凝块,非血管渗血,胃内有扁平斑点;清洁基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