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捂闷综合征的病因是什么
婴儿捂闷综合征的病因是什么
婴儿捂闷综合征发生的基本条件为保暖过度或捂闷过久。由于小婴儿和新生儿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体重相对小,故散热较快。保暖过度或捂闷过久使周围环境温度迅速升高,机体温度亦随之升高,此时机体会代偿性扩张血管、出汗、加快呼吸频率以促散热。高热可使机体代谢增加,耗氧增多,同时因气道阻塞等可致患儿缺氧。高热大汗引起高渗性脱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微循环障碍,导致代谢性酸中毒和/或休克。通换气障碍可引起呼吸性酸中毒、低氧血症等。高热、严重缺氧又可加重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形成恶性循环。另外,被捂闷后可致婴儿脑血流减少,脑组织缺血缺氧,脑代谢及功能障碍,引起脑水肿甚至脑细胞缺血坏死等而导致神经系统严重后遗症。此外,心、肾、胃肠、血液系统等亦可受损甚至出现DIC、肺出血及脏器功能衰竭等。
婴儿居家谨防闷被综合征
婴儿闷被综合征又称婴儿捂热综合征、衣被过暖的婴儿中暑等诊断,在寒冷季节较常发生,多见于农村小宝贝和1岁以内婴儿(大多发生于6月以内的婴儿)。这是由于婴儿被过度保暖,使机体处于高热状态,耗氧增加、代谢亢进,导致缺氧、高热、大汗、脱水、气促、抽搐、昏迷,最终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闷被综合征的特点
?多发于寒冷的冬春季,以1岁以下婴儿特别是不足6个月的宝宝多见;
?宝宝病前无不良症侯,健康状况良好,偶有上感或轻微咳嗽;
?诱因常为厚衣厚被,宝宝被过度包裹,以夜间多发;
?发病时大汗淋漓,以缺氧、高热、大汗、脱水,抽搐、昏迷和呼吸衰竭为主要表现;
?常伴有多器官功能受损及电解质紊乱。
居家如何防范闷被综合征?
1.保持安静舒适、空气新鲜的环境
定期开窗通风,使室内空气清新,保持室温18℃左右,湿度60~65%,千万不要紧闭门窗,甚至在室内放置煤炉。新鲜寒冷的空气可刺激呼吸道黏膜,增强宝宝的抗病能力。
2.注意气候变化,及时添减衣服
避免宝宝过热和受寒,并适参与户外活动,加强体能锻炼。外出时,把宝宝的嘴巴、鼻子露出来,呼吸新鲜空气,避免发生窒息、捂被等情况。
3.建议母婴分床或分被睡
不要给宝宝捂盖过多过严,用柔软的棉布或绒布包被松松包裹就好,胸部留有成人手指可插入空间为宜,下身要使宝宝双腿保持蜷曲状态,能自由蹬踏。睡眠时切勿让宝宝蒙头大睡,婴儿没有足够的力气蹬开衣被。白天,衣褓要适中,保持宝宝呼吸道通畅。
4.吃奶后不要仰睡
三个月以内的宝宝活动能力差,不会翻身,如果吃奶后仰睡,吐奶时会吸入气管引起窒息,因此刚吃过奶的宝宝不能仰睡。
5.不能让婴儿含着奶头睡
不能用手搂着宝宝,也不能让宝宝含着奶头在腋下睡,这很容易堵塞宝宝的呼吸道。
6.冬春季不要无限制地在婴儿被褥周围加热水袋等散热物
摸摸宝宝的小手,一般以双手温暖不出汗为宜。
7.3个月大的宝宝应与成人穿一样数量的衣服
如果宝宝发热,就应意识到可能是衣服过多过厚了,要及时减少衣服数量,适当散热,同时补充水分,多给宝宝喂水。
8.宝宝用的枕头不能太松软,以免把头捂在枕头里面
宝宝趴着睡时,不要困住了小手,也不要裹住宝宝。
9.夜间多查看宝宝
每隔2~3小时查看一次,保持宝宝呼吸道通畅,以防患于未然,因为闷被综合征多发生在夜间。
10.宝宝若高热,绝对不能捂汗
这个土方子非常容易发生捂被综合征。
健康叮咛:穿锝多、盖得厚,更容易着凉,体质更差!
尤其是春季,温度变化较大,时冷时热,妈妈给宝宝穿衣没有主见,往往里三层外三层地把宝宝包得严严实实,这样更容易让宝宝着凉,使宝宝的体质更差。穿着适当,可以改善宝宝的体温调节功能,增强宝宝对外界环境气温变化的适应力。
若宝宝不慎发生过暖、大汗湿衣时,应及时松解过多过紧的衣被,换掉湿透的衣服。小婴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既不会说话,也无力挣脱束缚自己的被褥及襁褓,即使啼哭也因捂盖中哭声不大,尤其是夜间,不易引起父母的重视。对于高热或超高热患儿,根据需要适当给予物理方法降温,如温水浴或冷水毛巾湿敷头部。捂热综合征的患儿神经症状突出,轻症表情淡漠、迟钝、躁动或兴奋与嗜睡交替出现,应及时就医。
什么是婴儿捂闷综合征
婴儿捂闷综合征又称婴儿捂热综合征,是一组由于保暖过度或捂闷过久,引起婴儿缺氧、高热、大汗、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甚至出现抽搐、昏迷和呼吸循环衰竭等表现的危急状况。
婴儿捂热综合症的预防方法是什么
婴儿捂热综合症主要是因为父母唯恐婴儿因为天气的问题,而着凉,经常性将婴儿盖得严严实实的,包得太紧等等原因引起的。殊不知因为爱得太过火,反而会使婴儿因此很得病。那么到底婴儿捂热综合症的预防方法是什么呢?
婴儿捂热综合症的预防
疾病简介
捂热综合症,又称“婴儿蒙被缺氧综合症”或“婴儿闷热综合征”,是由于过度保暖、捂闷过久引起婴儿缺氧、高热、大汗、脱水、抽搐昏迷,乃至呼吸、循环衰竭的一种冬季常见急症,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为发病高峰期。1岁以内的婴儿,特别是新生儿,若不注意科学护理,最易诱发此症。
发病原因
多因给孩子过度保暖或捂闷过久而引起,也称“蒙被缺氧综合征”。婴儿闷热综合征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一种社会文明病,是由于父母过度溺爱孩子引起的。
临床表现
婴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完善,且排汗散热功能弱,反应能力较差,包裹过暖时又无力挣扎摆脱不利环境,其结果常导致婴儿身体高热、大汗淋漓,严重者会造成脱水和电解质紊乱,甚至循环衰竭。此时室内若通风不良或空气污浊,还将会造成婴儿呼吸困难,出现呼吸急促或不规则、脸色发灰、口唇及指甲发青等呼吸衰竭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机体缺氧而发生惊厥抽搐或昏迷。若抢救不及时,可很快休克乃至死亡。侥幸存活的患儿,也会遗留有智力低下、运动障碍、呆傻、聋哑、癫痫等严重的脑损伤后遗症。
疾病预防
俗话说:“若要小儿安,常须三分饥与寒”。婴儿闷热综合征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一种社会文明病,是由于父母过度溺爱孩子引起的。有些父母唯恐婴儿冷天受风着凉,常给其穿得厚实,包得紧实,盖得严实,甚至再用上电热毯、热水袋以御寒保暖,还有人给婴儿蒙被或搂着婴儿睡眠,认为这样既可防寒保暖,夜间照顾起来又方便。殊不知,爱的过分则为害。这种过度保暖的做法,很容易诱发婴儿闷热综合征。因此,在寒冷的季节,切忌把婴儿包盖得过紧、过严、过厚,更不要无限制地在婴儿被褥周围加热水袋等散热物;切忌给婴儿蒙被睡眠或用棉被堵塞其口鼻,以防影响呼吸;也不要把新生儿置于母亲腋下睡眠,或让婴儿含着乳头睡觉,提倡母婴分被睡眠。一旦出现婴儿闷热综合征,应速送医院救治,切莫掉以轻心。
看完了上面关于婴儿捂热综合症的预防措施这个问题,相信大家已经有所认识和了解了。有些时候虽然天气寒冷,但是不需要太过注重保暖,特别是1岁以下的新生儿,他们的排汗系统功能较弱,包裹太严实,反而会使婴儿严重脱水,循环衰竭等,因此父母们要注意了。
遗忘综合征病因
这一综合征原先被认为只是慢性酒中毒的特征性症状,曾定名为柯萨可夫综合征(Korsakov syndrome),其病理改变位于乳头体、海马、视丘内背侧核群等间脑-颞叶结构。慢性酒中毒伴发硫胺缺乏为较多见的病因,但胃癌以严重营养不足伴发硫胺缺乏亦常致本症。
其它病因如血管性病变(海马区梗塞)、一氧化碳中毒、第三脑室肿瘤,以及心脏骤停及自缢后遗所致的脑缺氧,这些并不通过硫胺缺乏因素的病因,亦可产生本综合征。
闭锁综合征病因
创伤性脑损伤(35%):
因脑桥基底部损害,双侧皮质脑干束与皮质脊髓束均被阻断,外展神经核以下运动性传出功能丧失,患者表现为不能讲话,有眼球水平运动障碍,双侧面瘫,舌、咽及构音、吞咽运动均有障碍,不能转颈耸肩,四肢全瘫,可有双侧病理反射。
疾病因素(15%):
循环系统疾病,由某些疾病(低钠血症过速扭转导致继发的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引起神经细胞损伤,尤其是髓鞘的破坏,脑血管(通常是基底动脉)阻塞或破裂出血。
药物因素(10%):
因误服或自主意识的过量服药,使机体产生的中毒现象。
中毒(2%):
被蛇咬伤(印度金环蛇)。
戒酒综合征病因
(一)发病原因
有躯体依赖的酗酒者,在戒酒过程中,中枢神经系统失去酒精的抑制作用,产生大脑皮质和(或)β-肾上腺素能神经过度兴奋所致。
(二)发病机制
1.酒精性震颤(alcoholic tremulousness)
发病机制被认为是戒酒后中枢和周围神经β-肾上腺素能受体过度兴奋所致,即由于交感神经兴奋,血中儿茶酚胺增高,使骨骼肌收缩速率增加,因而干扰了神经-肌肉的传导或肌梭活性,致使这些患者的震颤强度增加。
2.戒酒性癫痫(alcoholic withdrawal seizure)
发病机制不清,有人提出各种不同的发病机制,包括低镁血,碳酸血症和其他各种代谢紊乱等均可在癫痫活动期内出现,但这些机制均未被证实,补充镁离子等措施亦不能预防其发作。
3.震颤谵妄(delirium tremens,DT)
是在慢性酒精中毒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急性脑病综合征,可由外伤,感染等一些减弱机体抵抗力的因素所促发。
婴儿居家谨防闷被综合征
婴儿闷被综合征又称婴儿捂热综合征、衣被过暖的婴儿中暑等诊断,在寒冷季节较常发生,多见于农村小宝贝和1岁以内婴儿(大多发生于6月以内的婴儿)。这是由于婴儿被过度保暖,使机体处于高热状态,耗氧增加、代谢亢进,导致缺氧、高热、大汗、脱水、气促、抽搐、昏迷,最终出现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闷被综合征的特点
多发于寒冷的冬春季,以1岁以下婴儿特别是不足6个月的宝宝多见;
宝宝病前无不良症侯,健康状况良好,偶有上感或轻微咳嗽;
诱因常为厚衣厚被,宝宝被过度包裹,以夜间多发;
发病时大汗淋漓,以缺氧、高热、大汗、脱水,抽搐、昏迷和呼吸衰竭为主要表现;
常伴有多器官功能受损及电解质紊乱。
居家如何防范闷被综合征
1.保持安静舒适、空气新鲜的环境
定期开窗通风,使室内空气清新,保持室温18℃左右,湿度60~65%,千万不要紧闭门窗,甚至在室内放置煤炉。新鲜寒冷的空气可刺激呼吸道黏膜,增强宝宝的抗病能力。
2.注意气候变化,及时添减衣服
避免宝宝过热和受寒,并适参与户外活动,加强体能锻炼。外出时,把宝宝的嘴巴、鼻子露出来,呼吸新鲜空气,避免发生窒息、捂被等情况。
3.建议母婴分床或分被睡
不要给宝宝捂盖过多过严,用柔软的棉布或绒布包被松松包裹就好,胸部留有成人手指可插入空间为宜,下身要使宝宝双腿保持蜷曲状态,能自由蹬踏。睡眠时切勿让宝宝蒙头大睡,婴儿没有足够的力气蹬开衣被。白天,衣褓要适中,保持宝宝呼吸道通畅。
4.吃奶后不要仰睡
三个月以内的宝宝活动能力差,不会翻身,如果吃奶后仰睡,吐奶时会吸入气管引起窒息,因此刚吃过奶的宝宝不能仰睡。
5.不能让婴儿含着奶头睡
不能用手搂着宝宝,也不能让宝宝含着奶头在腋下睡,这很容易堵塞宝宝的呼吸道。
6.冬春季不要无限制地在婴儿被褥周围加热水袋等散热物
摸摸宝宝的小手,一般以双手温暖不出汗为宜。
7.3个月大的宝宝应与成人穿一样数量的衣服
如果宝宝发热,就应意识到可能是衣服过多过厚了,要及时减少衣服数量,适当散热,同时补充水分,多给宝宝喂水。
8.宝宝用的枕头不能太松软,以免把头捂在枕头里面
宝宝趴着睡时,不要困住了小手,也不要裹住宝宝。
9.夜间多查看宝宝
每隔2~3小时查看一次,保持宝宝呼吸道通畅,以防患于未然,因为闷被综合征多发生在夜间。
10.宝宝若高热,绝对不能捂汗
这个土方子非常容易发生捂被综合征。
健康叮咛:穿锝多、盖得厚,更容易着凉,体质更差!
尤其是春季,温度变化较大,时冷时热,妈妈给宝宝穿衣没有主见,往往里三层外三层地把宝宝包得严严实实,这样更容易让宝宝着凉,使宝宝的体质更差。穿着适当,可以改善宝宝的体温调节功能,增强宝宝对外界环境气温变化的适应力。
若宝宝不慎发生过暖、大汗湿衣时,应及时松解过多过紧的衣被,换掉湿透的衣服。小婴儿的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既不会说话,也无力挣脱束缚自己的被褥及襁褓,即使啼哭也因捂盖中哭声不大,尤其是夜间,不易引起父母的重视。对于高热或超高热患儿,根据需要适当给予物理方法降温,如温水浴或冷水毛巾湿敷头部。捂热综合征的患儿神经症状突出,轻症表情淡漠、迟钝、躁动或兴奋与嗜睡交替出现,应及时就医。
婴儿捂热综合症应该怎么注意呢
婴儿捂热综合症完全是能够预防和避免的,因此知道了什么是婴儿捂热综合症就可以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应对,避免孩子遭受更大的罪。下面就来详细的了解一下什么是婴儿捂热综合症?希望对家长朋友有用。
小婴儿一旦发生了捂热综合征,家长首先要立即去除捂热因素,让孩子脱离高温环境,移至空气新鲜和通风良好的地方;同时,采用温水擦浴进行物理降温。温水擦浴的具体方法是:脱掉患儿的衣服,盖上一条浴巾,将纱布或毛巾3-4块浸入34度-37度的温水中,轻轻拧一下水后,放在孩子的两侧腋窝及大腿根部,每隔数分钟重新浸湿纱布一次;用另一条湿毛巾轻轻地、反复擦拭身体的暴露部位,上肢由颈部到手掌,下肢由大腿根至足部,这样可促使体表皮肤的血管扩张散热,达到降温的效果,一般每次进行20-30分钟。注意切勿在这时用发汗药物,以免孩子因出汗过多而加重虚脱。
重症患儿要尽快吸氧,以缓解机体缺氧状态;出现呼吸急促或费力、频繁抽风等危重情况时,需要采用人工呼吸机加压给氧治疗;这类孩子因大量出汗都有不同程度的脱水,静脉补液纠正酸中毒也是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此外,医生还会根据孩子的病情选用镇静剂、高压氧等其它治疗方法。当然,这些治疗都是在医院进行的。
值得指出的是,婴儿捂热综合征是完全可以预防和避免的,普及卫生宣教是预防的关键。家长应注意不要让孩子含着奶头睡在母亲腋下;冬天不要给孩子盖被过多,或与大人合盖一条棉被;应提倡母婴分睡,以防母亲入睡后不慎捂住孩子的头部,特别是嘴及鼻子,使孩子发生缺氧和身体周围温度过高,引起捂热综合征;此外,出门时不要用衣被包裹得太紧太厚,要注意空气流通。
由于婴儿捂热综合症发生在一周岁孩子身上,这个时候的孩子比较脆弱,处理不当很容易产生严重后果。因此,新生儿妈妈要多了解对小儿最常见可能遭受到的疾病,什么是婴儿捂热综合症必须知道。如果有条件可以在医院多呆上一段时间,多跟保健医生进行沟通,保证孩子健康成长。
婴儿捂热综合症是什么病
新生儿捂热综合症是什么
新生儿捂热综合症是什么?婴儿捂热综合症又称闷热综合症、捂被综合症、蒙被综合症等。这种病主要因为给孩子过度保暖或捂闷过久而引起。
在家给孩子盖被过严、过厚;居室内温度过高或在外出时给孩子包裹过多、过紧时均可以发生。多见于1岁以内的婴儿,未满月的新生儿尤其多见。一般都发生在寒冷季节,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为发病高峰期。患儿多数来自农村。
大多数孩子起病前身体健康,少数有咳嗽、流涕、发热、腹泻等感冒或肠道感染症状。新生儿或小婴儿的体表面积相对比成人大,因此,散热也比成人快,如果捂的过久或保暖过度,孩子身体周围的温度会急剧上升,而此时又因包裹太多影响散热而使机体处于高热状态。这时候,人体皮肤上的小血管可出现代偿性扩张,以通过皮肤蒸发也就是出汗和呼吸增快来加速散热,所以孩子会大量出汗,甚至脱水。
宝宝冬天穿得多会捂出病
立冬那天,急诊收治入冬以来第一例“捂热综合征”患儿,6个月大宝宝,入院时昏迷,超高热40.2℃,面色苍白、呼吸急促、双眼眶凹陷、阵发性抽搐。经抢救脱离生命危险,但留下了后遗症,需长时间康复治疗,而导致悲剧的罪魁祸首就是家长给孩子穿得太多。
捂热综合征又称“婴儿蒙被缺氧综合征”或“婴儿闷热综合征”,是由于过度保暖、捂闷过久引起婴儿缺氧、高热、大汗、脱水、抽搐昏迷,乃至呼吸、循环衰竭的一种冬季常见急症,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为发病高峰期。1岁以内的婴儿,特别是新生儿,最易出现此症。在此特别提醒家长,孩子穿衣保暖一定要走出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
老人穿多少,孩子穿多少
家中的爷爷奶奶通常喜欢按自己的穿衣标准来给小孩穿衣,老人与孩子的代谢速度有着显著的差异,所以不要按照老人对冷暖的判断标准来给孩子着装。
误区二
孩子发烧,捂汗降温
孩子感冒发烧的时候,家长们通常给孩子捂汗退烧,捂着温度散不出去,体温继续升,会造成高热惊厥,严重者还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甚至生命危险。正确的做法是,在发烧的时候,如果孩子反映畏寒怕冷,就要给他比平时穿多点;如果手脚发热就跟平时穿得差不多甚至比平时穿得要少。
误区三
天气暖和,不减衣
许多家长,一降温给孩子加衣服非常及时,可气温回升后减衣服却不及时。大人觉得热需要减衣服的时候,也要记得给小孩子减衣服。
误区四
冬天穿得越多越好
并不是穿得越多越暖和,实际上穿衣太多容易导致“闪汗”,更易感冒。6个月以内的宝宝及体质较弱的婴儿冬季着装时可以比大人多穿一件,对于体质较好的宝宝,在室内可以和大人穿一样多的衣服,室外多穿一件。
误区五
晚上气温低,棉被多而厚
晚上担心宝宝着凉,总会给宝宝盖得厚实而暖和。如果睡觉时盖得过暖和过紧,会令孩子觉得过热,这时就很容易踢被子导致生病。宝宝睡觉时,宜穿宽大柔软的单衣裤,也可让其睡睡袋,既方便又不会着凉。
婴儿捂闷综合征的救治原则是什么
首先积极降温,去除捂闷因素,脱离高热环境。以物理降温为主,如温水擦浴,使用冰枕、冰垫等,避免使用发汗药物,以防出汗过多加重循环衰竭。新生儿降温时注意避免硬肿和低体温的发生。合理选择给氧和呼吸支持方式以改善通换气,纠正低氧血症和呼吸困难,如面罩或鼻导管吸氧,甚至持续气道正压(CPAP)、机械通气等。积极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失衡。输液量100-150ml/(kg.d),张力为1/5-1/3张。循环衰竭和/或酸中毒时,可首先予2:1含钠液或5%碳酸氢钠扩容纠酸,速度不宜过快,以免发生脑水肿。有脑水肿时需在补液的同时脱水降颅压,如20%甘露醇(0.25-0.5g/kg每次),同时可交替使用速尿(1-2mg/kg每次)。注意改善通气,保持气道通畅,酌情加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维持并改善循环,保护心肌,适当强心等。
冬天新生儿怎么护理 过度保暖容易诱发捂热综合症
捂被综合征又称“捂热综合症”,又称“婴儿蒙被缺氧综合症”或“婴儿闷热综合征”,是由于过度保暖、捂闷过久引起婴儿缺氧、高热、大汗、脱水、抽搐昏迷,乃至呼吸、循环衰竭的一种冬季常见急症。
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为发病高峰期。1岁以内的婴儿,特别是新生儿,若不注意科学护理,最易诱发此症。
1、婴儿包裹过暖时常导致婴儿身体高热、大汗淋漓,高渗脱水和电解质紊乱,循环衰竭、呼吸衰竭症状,导致机体缺氧而发生惊厥抽搐或昏迷。
2、若抢救不及时,可很快休克乃至死亡。侥幸存活的患儿,也会遗留有智力低下、运动障碍、呆傻、聋哑、癫痫等严重的脑损伤后遗症。
婴儿捂热综合征后遗症
高热时机体代谢增快,耗氧量增加,再加上被窝内缺乏新鲜空气,还可导致孩子发生缺氧。由于小婴儿,特别是不满月的新生儿无力挣脱捂热的环境,持续下去病情往往迅速恶化,出现内环境失调和多个器官功能损害或衰竭。一般患儿表现为面色先红后白、哭闹不安、反应迟钝、眼窝凹陷、口唇发青及呼吸急促、费力等。由于受到捂闷后又大量出汗失水,造成脑血流量减少,脑组织缺血缺氧,并可继发脑水肿。严重者脑细胞缺血坏死,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永久性损害,而遗留癫痫、弱智等后遗症。
该病起病急、病情重,容易影响心、脑、肾、胃肠道等多个器官,病死率可高达18.33%,后遗症也较多,其中以继发性癫痫最常见,其次还有脑性瘫痪、失明、失语、智能低下等。显然,婴儿捂热综合征完全是人为因素所造成,因后果严重,应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
婴幼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尚未健全,对外界气温的适应性较差,特别是出生后150天以内的婴儿,产热量非常大,而出汗散热较为缓慢,产热和散热的不相协调使婴儿容易在环境影响下出现高热。捂热过久,影响了机体散热,体温就会急剧上升,患儿处于高热状态。高温时末梢血管会代偿性扩张,出汗增多,高热也使机体代谢亢进,耗氧量增加,加之孩子被困在被窝里,缺乏新鲜空气,导致缺氧。
小婴儿尤其是新生儿根本无力挣脱“捂热”环境,持续下去即可引起体内一系列代谢紊乱和功能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