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勤洗手能够有效的预防手足口病吗

勤洗手能够有效的预防手足口病吗

专家表示饭前便后要洗手,这是最基本的日常卫生要求。外出后也要进行洗手,并且不能只用清水冲洗,要使用肥皂或者洗手液,这样才能达到去菌的效果。不要让儿童和未经煮沸的水和吃生冷的食物。要避免去接触患病儿童,防止传染。每天都要对儿童的玩具和个人的餐具以及打扫卫生用的工具进行一轮清洗和消毒,避免滋生病菌。

饮食营养

手足口病患儿宜卧床休息一周,多喝温开水,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口腔护理,患儿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小儿,可以用棉签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亦可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皮疹护理

手足口病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随时清理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手足部出现皮疹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抓破皮疹,出现二度感染。体温监测,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宝宝多喝水,必要时可以物理降温。

消毒隔离

手足口病患儿在及时就医的同时,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患儿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减少人员进出患儿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可在家中治疗、休息,避免交叉感染。

手足口病患儿应休至症状消失后两周

手足口病通过接触传染,控制传染源至关重要。湖北省卫生厅日前公布的《湖北省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试行)》,建议对手足口病患儿及与其密切接触过的儿童采取休假的方式,进行必要隔离。

方案规定,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的患儿,建议休假直至所有临床症状消失后两周。7岁以下的密切接触者建议休假接受居家医学观察一周。

据介绍,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为2天-7天,传染源包括患者和隐性感染者。这种疾病流行期间,患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可从咽部排出病毒。住院治疗的患者要限制其陪护和接触者人数。

勤洗手能有效防止肠病毒传播。方案规定:在与患者接触后,触摸眼、口、鼻前,打喷嚏或咳嗽后,如厕后,戴口罩前及摘口罩后,接触公共设施如扶手、门柄、电梯按钮、公共电话后,从外面回家后,均需要及时洗手。

预防手足口病的五句真经

没有一种药能有效预防手足口病

经常有家长在微博上给我留言咨询手足口病的预防,有人问:“一同事告诉我预防手足口病的方法:宝宝从外面玩耍回家后给他洗手、洗脸、换衣服,然后再给他喷儿童型的开喉剑喷雾剂。说这是儿科医生说的。开喉剑喷雾剂能这么使吗?没病也喷这个预防合适吗?”也有人问:“宝宝的幼儿园每天晨检的时候都往宝宝嘴里喷一种叫利巴韦林的药,说是预防手足口病,安全吗?”诸如此类的问题凸显了整个社会对手足口病的认识误区。

就目前的医学进展,作为专业药师,我还从来没听说过哪种药可以预防手足口病,而上述提到的开喉剑和利巴韦林都不属于疫苗的范畴,起不到预防手足口病的作用,滥用反倒会带来新的疾病(参见第018 页“抗病毒的利巴韦林注射液不治感冒”的相关内容)。另外,手足口病有那么可怕吗?家长们多了解一些手足口病的基本常识还是很有必要的。

手足口病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主要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体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喷嚏的飞沫)及被污染的毛巾、玩具等物品而感染。手足口病多发生在6 岁以下的学龄前儿童,所以手足口病预防的重点在幼儿园。

手足口病潜伏期一般2~7 天,没有明显的预兆,多数患儿突然起病,早期表现主要是发烧,随后会出疹子。手足口病引起的疹子是一种透明的水疱,主要集中在手、脚、口腔和肛门周围,疹子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出疹子的同时,患儿可能还会出现类似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比如咳嗽、流鼻涕、打喷嚏等。

只要对症护理,1~2 周多数可自愈

跟轮状病毒引起的腹泻一样,绝大多数的手足口病例,病症都比较轻。目前还没有针对肠道病毒治疗手足口病的药物,所以治疗手足口病就只能尽力去缓解它表现出来的症状。比如手足口病患儿身上表现出了高烧症状,就给患儿使用退烧药;如果出现了呕吐和脱水等症状,就给他们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多数手足口病患儿1~2 周可以自愈。

但也可能会出现极少数病情严重的患儿,因此如果宝宝出现下列任何一种情况,都需要及时到医院就诊:1. 持续高烧不退,2. 频繁呕吐,3. 四肢抖动、瘫痪或者抽搐,4. 白天过度睡眠、容易惊醒、烦躁不安,5. 呼吸困难。

引起手足口病的病毒实际上是肠道病毒。因为病毒种类比较多,因此得过一次手足口病不代表就不会得第二次,所以即使感染过手足口病的患儿也还是要预防这种病的。病毒主要是通过手口、粪口传播途径进行传播的。所以,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卫生部有一个五句真经:勤洗手、吃熟食、喝开水、勤通风、晒太阳。

家庭预防手足口病

一、手足口病的口病传播途径多,要治疗首先要预防,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

二、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应该要注意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三、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在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四、专家表示,生活中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这样能够有效的预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常识有哪些

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科疾病,是由肠道病毒所引起的疾病,而且以婴幼儿为主。手足口病常识有哪些呢?下面让我们一块了解一下。

患儿表现为发热,手掌或脚掌部出现斑丘疹和疱疹,臀部或膝盖也可出现皮疹。手足口病例全年均可发生,病例往往从4月份开始增多,夏季达到高峰。勤洗手、常通风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

据专家介绍,手足口病是一种可防可控的疾病。预防手足口病,市民可记住15个字: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由于手足口病主要通过肠道、呼吸道飞沫和接触病人皮肤、黏膜疱疹液等途径传播,勤洗手、常通风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正确洗手的方式就是使用肥皂液或洗手液在双手揉搓15秒钟以上。同时注意婴幼儿的营养、适度运动及充足睡眠,也可以提高免疫力。

托幼机构应做好预防工作,如搞好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食品卫生。每日对玩具、用具等进行清洗消毒,阻断间接接触传播。并实行严格的晨检制度,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应及时隔离治疗。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家长应尽量少让孩子到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以减少被感染机会。

预防手足口病,需要了解手足口病常识。关键是在家长,家长要做好幼儿的卫生工作,将病毒彻底杜绝掉。

勤洗手能够有效的预防手足口病吗

专家表示饭前便后要洗手,这是最基本的日常卫生要求。外出后也要进行洗手,并且不能只用清水冲洗,要使用肥皂或者洗手液,这样才能达到去菌的效果。不要让儿童和未经煮沸的水和吃生冷的食物。要避免去接触患病儿童,防止传染。每天都要对儿童的玩具和个人的餐具以及打扫卫生用的工具进行一轮清洗和消毒,避免滋生病菌。

除了勤洗手外,预防手足口病还要做到下面几点:

饮食营养

手足口病患儿宜卧床休息一周,多喝温开水,给宝宝吃清淡、温性、可口、易消化、柔软的流质或半流质,禁食冰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口腔护理,患儿会因口腔疼痛而拒食、哭闹不眠等,要保持口腔清洁,饭前饭后用生理盐水漱口,对不会漱口的小儿,可以用棉签蘸生理盐水轻轻地清洁口腔。亦可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辅以超声雾化吸入,以减轻疼痛,预防细菌继发感染。

皮疹护理

手足口病患儿衣服、被褥要清洁,衣着要舒适、柔软,经常更换。臀部有皮疹的患儿,应随时清理大小便,保持臀部清洁干燥。手足部出现皮疹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防止抓破皮疹,出现二度感染。体温监测,小儿手足口病一般为低热或中度发热,无需特殊处理,可让宝宝多喝水,必要时可以物理降温。

消毒隔离

手足口病患儿在及时就医的同时,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患儿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流通,温度适宜,减少人员进出患儿房间,禁止吸烟,防止空气污浊,避免继发感染。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可在家中治疗、休息,避免交叉感染。

手足口病为什么会复发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复发

手足口病目前主要是以接触传播为主,尚没有针对性的疫苗预防。因此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和饮食卫生习惯是预防手足口病的关键。勤洗手、多开窗通风,与孩子日常接触的物品如:餐具、奶瓶、玩具等要定期消毒。在病毒流行期间尽量减少出入公共场所。

春季儿童小心传染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

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主要症状:先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

预防手足口病,妈妈们要从日常生活中入手

1、注意隔离患病幼儿

手足口病目前还没有疫苗可供预防,为避免传染,患病幼儿自发病起应隔离一周以上。此外,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唾沫、污染物品或食品进行传播,因此,预防“病从口入“,加强日常用具消毒和隔离病人是控制蔓延和流行的重要措施。

2、注意卫生:勤洗手、家具奶嘴要消毒

在手足口病流行的季节,应注意幼儿的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只要掌握好个人卫生,掌握好洗手、消毒、通风、运动,病毒自然就会远离你。 小儿的玩具应勤清洗,并在阳光充足处晾晒后才可给小儿玩弄。

3、尽量少去人流量大的地方

尽量不到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如电影院、公园、商场等,避免交叉感染。预防手足口要做到“勤洗手、常通风、喝开水、吃熟食、晒衣被”这15字口诀。

预防手足口病的误区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病,在手足口病的流行期间,积极做好预防手足口病的措施十分重要,但在预防手足口病方面也存在着一些误区,那么,预防手足口病的误区有哪些呢?现在给大家详细的做个介绍。

误区一:手足口病防不胜防

手足口病是可以预防的,最重要的是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是防止手足口病发生的重要环节,如果是在病毒流行期,最好用稀释后的消毒液洗手。对于患儿家庭,当孩子伴有高烧、皮疹等并发症,则须送医院治疗;没有并发症的患儿,可以采用家庭隔离的办法,在家休息,多喝开水,一般10天就能痊愈。

误区二:去年得过今年就能免疫了

引发手足口病的病毒类型很多,一次得病后,孩子会对引起此次感染的病毒产生一定的抵抗力,但不代表对所有病毒都有用,因此很可能再次感染。

误区三:回家要亲小宝贝

亲吻孩子是父母表达爱意的方式,但在这个季节,嘴对嘴的亲吻带给孩子的可能不是爱,而是病菌。家长社交环境复杂,很难避免沾染一些病菌。虽然手足口病的患者大多是婴幼儿,但家长也及易致病。只是成人自身抵抗力强,即使感染了手足口病也没有什么症状表现,但是已成为了病毒携带者。因此,家长回家后如果不及时处理,就会成为孩子致病的传染源。

手足口病该如何用药

根据中医理论,手足口病属温病范畴,由湿热疫毒所引起。中医对温病治疗素有成效,早期干预,可有效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小儿传染病,目前西医尚没有疫苗和特效治疗药物,而中医药在抗病毒方面的效果已为现代医学所证实。因此,中医在防控手足病方面具有优势,中医越早介入防治,就越能有效预防手足口病,减少手足口病的并发症和病死率,提高疗效,还能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

如何用药

在应用中药预防手足口病方面,除了洗净手、喝开水、吃熟食、勤通风、晒衣被等预防措施外,可用板蓝根或金银花、蒲公英等清热解毒的中药煎水,给小孩服用预防感染。对于口里长疱疹、有溃疡、口气臭的孩子,可用藿香、生石膏、防风、淡竹叶煎水饮用,可清心火;选用西瓜霜或冰硼散、珠黄散一种,吹敷口腔患处,每日2次,可治疗口咽部疱疹。如果孩子手足出现疱疹,则可采用外洗法,用野菊花、紫草、地肤子、苦参等煮沸,冷却至适中温度时浸泡手足,以起到清热、化湿、凉血的作用。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

1手足口病主要由肠道出现病毒引起的,它的典型症状就是患儿会发热,手足、口腔和臀部有皮疹,之后会出现咽喉疼痛、嗓子里还有一些小水泡、患儿会流口水、不肯进食等。没有并发症,一般治疗一周就会好。

2手足口病的患儿可以口服维生素B1、维生素B2和维生素C,一段时间后会缓解患者的症状。有些小患者因为生病就不肯吃饭,这时可以给予患者输液治疗,口腔有溃疡时,可以选择食用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

3俗话说,病从口入,为了有效预防手足口斌的发生,小朋友们在吃饭前和便后一定要及时洗手。家长也要尽量让孩子少到人多密集的公共场所去,这样能减少被传染上疾病的机会,平时多给孩子加强营养。

怎样预防和护理宝宝手足口病

每年的5-8月份是手足口病的高发季节,普遍发生于五岁以下幼儿。轻度的手足口病是可以自愈的,发病一周后就可自己痊愈。但是也有一些重症患儿,可能会引起一些并发症,比如:心肌炎、肺水肿等,严重的会导致死亡。目前还没有有效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所以家长应该多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帮助宝宝预防手足口病,同时使患病的宝宝得到正确的护理。

预防

1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手足口病的病毒是可以通过空气、飞沫进行传播的,家长应该在高发期尽量少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以免被传染。

2注意家庭环境卫生

家长应该注意家里的卫生。做到每天早上开窗通风,保持家里的空气流通。宝宝的衣服和被子也要经常拿出去晾晒,达到紫外线杀菌的效果。

3督促宝宝勤洗手

为了避免病从口入,家长要督促帮助宝宝用洗手液或者肥皂洗手,尤其是饭前、便后和外出后,必须认真洗手。

4宝宝物品及时消毒

家长应该每天对宝宝的玩具、奶瓶、水杯、毛巾、餐具认真清洗,并且及时消毒。

5避免接触患儿

如果发现周围有宝宝患手足口病,家长应该让自家的宝宝避免接触患儿,以免相互传染。

6让宝宝多喝水

宝宝每天的活动量大,加上气候干燥,应该及时给宝宝补充水分,避免因为上火导致的口腔疱疹。

7注意食品卫生

宝宝饮用被污染的水或者吃了被污染的食物,都会发生感染。所以家长应该注意宝宝的食品卫生,不让宝宝喝生水、吃生冷的食物。

8家长要注意卫生

家长每天与孩子的亲密接触是很多的,所以家长也要注意个人卫生。在接触宝宝之前、冲奶粉之前、换尿布之前、喂饭之前都应该认真洗手。

如何应对手足口病多发季节

据省卫生厅指出,5~7月是广东手足口病高发季节,今后一段时间报告病例数将会呈增加趋势。

疾控专家指出,幼儿园、学校预防手足口病要注意五个方面,即:一是加强晨检工作;二是加强课室、宿舍或午休室通风;三是做好玩具、公用活动区、公用课室、教室等清洁消毒工作;四是教育学生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卫生习惯;五是发现多人不适或因病缺勤,立即向辖区疾控中心报告。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少数患儿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等临床表现,个别患儿可发生死亡。

家庭预防五项注意

专家提醒公众,家庭预防手足口病也要注意五个方面:

1.勤洗手。家长喂养婴幼儿时要洗手,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2.加强居室内空气对流。

3.经常彻底清洗儿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勤晒衣被。

4.家长应尽量少让孩子到人群拥挤的公共场所,以减少被感染机会。

5.如有不适,及早到正规医院就诊。此外,还要注意婴幼儿的营养、休息,防止过度疲劳而降低免疫力。

相关推荐

手足口病仍要严防

专家建议尽早接种疫苗 东莞的手足口病发病数会减少,但今年情况明显不同。前天上午,东莞市疾控中心有关负责人做客“阳光热线”时透露,11月以来,全市手足口病例数不减反增;而且监测发现,肠道病毒EV71活跃程度较去年同期略有增强。 病毒EV71活跃程度略增强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所致,主要分EV71、CA16和其他肠道病毒,其中EV71病毒最“凶猛”,是导致手足口病发生重症和死亡的主要病原体。 每年4至7月和9至11月是东莞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期。往年10月份以后手足口病例都会开始逐渐减少,但是今年的情况有

手足口7天后还会传染吗 如何避免手足口病传染给他人

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及水泡结痂。 患者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若是幼儿的话,还需做好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的工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另外患者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 患者的房间要定期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流通、阳光照

手足口病大人需要隔离吗 轻微手足口病隔离措施怎么做

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及水泡结痂。此期间患儿尽量避免外出,更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 患者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若是幼儿的话,还需做好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的工作。 另外患者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 患者的房

如何拒绝手足口病

1.个人卫生同样重要。勤剪指甲勤洗手是必须的,不要觉得家里比外面干净很多就忽略这些细节,其实遥控器、垃圾桶、门把手等地方也有很多细菌和病毒在繁殖。 2.家里始终要保持良好的环境。厨房、卫生间这些家庭卫生重灾区里的内生死角要清理干净,床单垫被要勤晒勤洗,平时多开窗通风,呼吸呼吸新鲜空气。 3.要保证宝宝有充足的睡眠时间,不要让宝宝过于疲劳,养成健康的作息习惯,这样做能改善小朋友的体质,提高免疫力,对抵御病毒入侵有一定的帮助。 4.不要让宝宝吃生的东西或者没有烧开的水。 5.关于维生素B族能否预防手足口病的问

手足口病能终身免疫吗 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 每天定时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每天最好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因为手足口病这种病毒在温度高于50度以上就很难存活,喜欢低温繁殖,因此吃熟食、喝开水也能有效预防感染。 应注意家庭室内外的环境卫生,清洁的环境有利于防病,勤换、勤洗、勤晒衣服和被褥。 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尤其是婴幼儿使用的

手足口病预防知识

1、要勤洗手,搞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把好病从口入关。 2、手足口病常在婴幼儿聚集场所发生,因此,托幼机构、学校等单位要做好晨检,及时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3、被污染的食物、日常用品、食具、玩具、床上用品以及便器等物品应及时消毒处理,衣物置阳光下暴晒,保持室内通风换气。 4、预防手足口病的主要措施是做好病人粪便等排泄物的处理,切断传播途径。 5、该病流行期间家长要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感染机会。 6. 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检查孩子皮肤(主要是手心、脚心)和口腔有没有异常,注意孩子

手足口病复发概率高吗 打了手足口病疫苗会复发吗

会复发。 上面我们也提到了,能引起手足口病的肠胃病毒有20多种,而预防手足口病的疫苗却只针对肠道病毒71型引起的手足口病有效,对其他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无效,因此即使家长们之前给宝宝打了手足口病的疫苗,也还是存在很大的概率会复发手足口病

疱疹性咽峡炎会传染吗

疱疹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是会传染的,可以服阿昔洛韦,板蓝根颗粒等治疗。 您好,患疱疹性生活咽喉炎是没有传染性的,可进行抗病毒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传染吗?它是属于手足口病的 一种病毒感染引起的,有可能传染的,没有特效的药物,上述药物是中成药有一定的作用。 有传染性的,急性期需要隔离。建议在家治疗。 疱疹性咽峡炎传染吗 一般情况下问题不大的,建议多喝水,适当抗病毒。 疱疹性咽峡炎传染吗 你好疱疹性咽峡炎不传染,孩子感染病毒引起的。 成人也是可以被感染的,但症状一般轻微。请尽量减少与手足口患儿的接触,勤洗手。 现

如何避免手足口病传染给他人

1、尽快隔离 一旦发现感染了手足口病,应及时就医,避免与外界接触,一般需要隔离2周,直到热度、皮疹消退及水泡结痂。 2、做好消毒工作 患者用过的物品要彻底消毒,可用含氯的消毒液浸泡,不宜浸泡的物品可放在日光下曝晒。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若是幼儿的话,还需做好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的工作。有条件的家庭每天可用乳酸熏蒸进行空气消毒。另外患者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卫生纸包好丢到垃圾箱,粪便要收集好、消毒后丢入厕所,不要随意丢弃,同时要消毒便盆。 3、室内通风 患者的

冬天还会得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全年均可发生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岁以下,特别是3岁以下的儿童是手足口病高发人群。每年三四月手足口病发病数量上升,5至7月进入发病高峰,但初冬时节孩子患手足口病亦非罕见,孩子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要高度警惕手足口病手足口病症状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数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是主要侵犯5岁以下的幼儿。常常表现为:患儿口腔内颊部、舌、软腭、硬腭、口唇内侧、手足心、肘、膝、臀部和前阴等部位,出现小米粒或绿豆大小、周围发红的灰白色小疱疹或红色丘疹。以“不痒、不痛、不结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