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健康中医怎么调理 出现疲劳、失眠与腰酸背痛
亚健康中医怎么调理 出现疲劳、失眠与腰酸背痛
WHO世界卫生组织对于健康的定义,不只是没有疾病,而是要身心灵都健康;至于亚健康是指会出现疲劳、失眠与腰酸背痛,但是还没有进入到病理现象,疾病并没有显现,却已经有腰酸背痛、膝盖痛,然而去做X光检查则还好。
中医四大疗法轻松应对亚健康
1、拔罐:是指将罐具内形成负压而吸附于患处和穴位上,产生局部充血或淤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有闪罐、留罐、走罐、留针拔罐、刺血拔罐等方式。有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的作用。适应于亚健康的疲劳、肩背痛、腰腿痛等。
2、针刺:利用金属制成的针具,通过一定的针刺手法,刺激人体腧穴,以治疗人体疾病的方法。临床常用的针具: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埋线针、火针、穴位注射针等。针刺具有疏通经络,扶正驱邪,调和阴阳的功能。对亚健康的疲劳、失眠、头痛、便秘等症状有良好的调节作用。
3、艾灸:用艾炷或艾条点燃后,熏灼体表穴位或患部,使之产生温热或灼痛感,以达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回阳救逆,防病保健的作用。适用于亚健康的体虚易感冒、精神萎靡、腰酸腿软、消化不良、慢性腹泻等症状。多灸关元、气海、命门、神阙、足三里等穴。
4、刮痧:是用边缘光滑的玉石、牛角、刮痧等工具,蘸食油或者清水在体表部位进行由上而下、由内向外反复刮动,用以治疗有关的疾病。有宣通气血,发汗解表,舒筋活络,调理脾胃等功能,多用于治疗夏秋季时病,如中暑、外感、肠胃道等疾病。对调理亚健康的消化、呼吸、循环等系统的症状有调节作用。
其实,亚健康就好像是在医院检查化验不出毛病,又自我感觉身体不舒服的情况。亚健康会很大程度降低自身的生活质量,所以还是要多加注意,出现亚健康状态的话及时调理。
上班族的一日三餐应该这样吃
午餐吃饱不易胖
俗话说“一日之计在于晨”,早晨起来,胃肠道经过一夜的休整,维持人体正常新陈代谢必需的营养物质已极度匮乏,此时需要我们及时补充能量及全面营养,以维持大脑能量供给,保证全天工作效率。此外,早晨空腹时在胆囊里贮存了一夜的胆汁中的胆固醇容易过饱和,及时进食可刺激胆汁分泌及胆汁中胆固醇的排出,从而防止胆结石。因此早餐一定要吃,而且要吃好。
午餐在一天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此时,从早餐中得到的能量已经消耗殆尽,还要为下午准备需要的能量,因此午餐一定要吃饱。另一方面,每天的中午时分体内胆固醇合成的酶活性最低,因此中午吃饱也不易发胖。
反之,晚餐吃得过饱再加上活动量较白天少,久而久之容易造成肥胖和血脂异常等,加上晚餐过饱容易增加胃肠负担、影响睡眠,不建议在晚上吃“大餐”。
上班族容易吃出亚健康
对于忙碌的上班族来说,中午只能匆忙吃饭,晚上回家才能吃顿好的,长期这种吃法是不健康的。将来可能会出现疲劳、失眠、腰酸背痛、手脚麻木等一系列亚健康症状,甚至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等慢性疾病。一般专家建议早餐占全天能量的30%,午餐占40%,晚餐占30%。
早餐
一顿营养充足的早餐应该包括粥、粉、面、包、粗粮等碳水化合物,以及鸡蛋、牛奶、豆浆、肉类等优质蛋白质,如条件允许再搭配新鲜蔬菜、水果则更好。
午餐
首先应保证充足的碳水化合物,如米饭、面条等。这样才能提供脑力劳动所需要的糖分,应注意避免含蔗糖较多的食物,如甜食、饮料等容易引起肥胖及影响食欲。此外,保证充足的优质蛋白质如瘦肉、鱼、豆制品等,以及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如青菜、瓜茄等。在外就餐难以控制用油量,不建议再选择油炸、煎烤的油腻食物或热量过高的西式快餐。注意盲目减少米饭量而增加肉类摄入反而不利于控制体重。
晚餐
建议在家就餐,清淡、少油饮食,营养搭配和中午相似。由于现代人饮食过于精细,我们建议三餐适当摄入粗粮,使血糖更稳定,大脑中的糖来源更持久。粗粮可选择玉米、红薯等。另外,三餐时间尽量固定,避免长期不规律进餐导致胃病。
缺钙有什么样的表现
婴幼儿缺钙则表现为骨骼发育不良、免疫力低下、厌食。
青少年缺钙则表现为疲倦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影响身高。
孕产妇缺钙则出现小腿抽筋、腰酸背痛、关节痛、水肿等,对胎儿的生长发育不利。
成年人长期缺钙会经常出现疲劳乏力、腰酸背痛。
50岁以上的老年人缺钙易导致骨质疏松和骨质增生,易发生骨折,易患高血压、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孕中期开车最危险
多伦多大学医学院临床评估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唐纳德·莱德莫尔博士及其同事对50多万名加拿大孕妇在孕前、孕期和产后的车祸发生情况,进行了5年的跟踪调查。研究人员还调查了参试孕妇孕期恶心、疲劳、失眠和分心等导致驾车失误增加车祸危险的多种因素。调研期共发生6922起车祸(平均每月117起),孕中期的孕妇发生了727起车祸(平均每月252起),车祸危险高出42%,而怀孕初期及后期车祸相对较少。
莱德莫尔博士指出,孕妇在中期状态相对最好,开车过于自信,安全意识淡薄可能是问题的关键。另外,孕期失眠、腰酸背痛等生理因素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会影响开车安全。莱德莫尔博士建议,孕期开车应格外注意,系好安全带、降低车速、减少分心。还应注意生理和心理调节,充分休息,放松身心,保证充足睡眠,防止疲劳、失眠及压力过大。
准妈妈孕中期开车最危险
研究发现,大约2%的孕妇开车会发生严重车祸,其中怀孕中期(怀孕4~6个月)危险最大。
多伦多大学医学院临床评估科学研究所的专家唐纳德·莱德莫尔博士及其同事对50多万名加拿大孕妇在孕前、孕期和产后的车祸发生情况,进行了5年的跟踪调查。研究人员还调查了参试孕妇孕期恶心、疲劳、失眠和分心等导致驾车失误增加车祸危险的多种因素。调研期共发生6922起车祸(平均每月117起),孕中期的孕妇发生了727起车祸(平均每月252起),车祸危险高出42%,而怀孕初期及后期车祸相对较少。
莱德莫尔博士指出,孕妇在中期状态相对最好,开车过于自信,安全意识淡薄可能是问题的关键。另外,孕期失眠、腰酸背痛等生理因素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会影响开车安全。莱德莫尔博士建议,孕期开车应格外注意,系好安全带、降低车速、减少分心。还应注意生理和心理调节,充分休息,放松身心,保证充足睡眠,防止疲劳、失眠及压力过大。
孕中期开车最危险
研究发现,大约2%的孕妇开车会发生严重车祸,其中怀孕中期(怀孕4~6个月)危险最大。
研究员对50多万名加拿大孕妇在孕前、孕期和产后的车祸发生情况,进行了5年的跟踪调查。研究人员还调查了参试孕妇孕期恶心、疲劳、失眠和分心等导致驾车失误增加车祸危险的多种因素。调研期共发生6922起车祸(平均每月117起),孕中期的孕妇发生了727起车祸(平均每月252起),车祸危险高出42%,而怀孕初期及后期车祸相对较少。
孕妇在中期状态相对最好,开车过于自信,安全意识淡薄可能是问题的关键。另外,孕期失眠、腰酸背痛等生理因素及生活方式的改变也会影响开车安全。孕期开车应格外注意,系好安全带、降低车速、减少分心。还应注意生理和心理调节,充分休息,放松身心,保证充足睡眠,防止疲劳、失眠及压力过大。
补肾可以有效调理亚健康
如果你经常感到腰背酸痛、精神不振、情绪低落、记忆力减退、不耐疲劳,去医院又查不出什么病来,那么你极有可能是亚健康。
亚健康也叫“疾病诱发状态”,症状有情绪低落、记忆力减退、不耐疲劳等,保健专家提醒:亚健康在症状上与中医所说的肾虚类似,补肾是较好的调补方法。
亚健康也叫“疾病诱发状态”。头晕健忘、衰老、疲劳综合征、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及慢性病恢复期均属于亚健康范畴。
如果任其发展,亚健康就会向多种慢性疾病转化。中医认为,健康是人体的阴阳动态平衡,亚健康与疾病都属于人体内部失衡。预防为主的保健思想一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中医在治疗亚健康状态有其独特的优势。
亚健康在症状上与中医所说的肾虚类似,补肾是较好的调补方法。如果有五心烦热、失眠多梦、潮热盗汗等肾阴虚症状,就可以选用六味地黄丸调理。该药滋补肾阴,药性平和,以其独特的功能广泛应用于保健;现代临床证明,六味地黄丸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方面有积极作用。当然,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如果自己判断不准,还需咨询专业中医师能不能用该药。
养肾补肾和何不同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增加,亚健康人群迅速增加,尤其是中青年人群,大多数都有疲劳、失眠、腰酸腿沉、头昏脑涨、力不从心等一系列不适的主诉。他们常常显得异常疲惫,丧失了应有的活力,甚至是未老先衰,他们在激烈的竞争状态下,在高压力、满负荷的工作中透支着身心,他们渴望补充一下自感虚弱的身体,使自己注入精力。
补肾不是“百利而无一害”
中医传统文化深入民心,老百姓往往认为养生必定依靠中医,服用补药就是最好的强身健体方法,而补药中最好的是补肾药,因为肾是根本。所以某些人以为:中青年人事业繁重、工作疲劳、身体虚弱而需要补肾;老年人肾气本虚,更应该补肾;就连上学的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也来到亚健康门诊,述说自己的孩子气色不佳、身体虚弱、眼泡浮肿、眼眶发黑,担心孩子肾虚,也请求大夫开具补药……似乎男女老少均该补肾。尤其是有“肾无实证”的说法,换言讲就是肾只有虚证,怎样补都不错。总之,补肾是“百利而无一害,人人皆宜”。然而,补肾真是百利而无一害吗?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就是脏腑阴阳平衡,这种阴阳的平衡被打破,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在维系健康的过程中,中医就是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采取去其多余,补其不足。所以,如果您肾虚,那么可以补肾,如果您不是肾虚,您就不需要补肾。
亚健康不等于未病
上世纪末,西医提出了亚健康的概念,指身体没有患病,却出现生理功能减退、代谢水平低下的状态,主要表现是疲劳,胸闷,头痛,失眠,健忘,腰酸背痛,情绪不安,做事效率低下等。不少人把中医的“未病”等于西医的亚健康,认为“治未病”就是对亚健康的治疗和调理,这很不恰当。因为亚健康是生命现象的异常反应,是病人切身感受到的痛苦,对个体生命而言,显然属于“已病”范畴,高校教材《中医内科学》中就列有“头痛”、“不寐”、“虚劳”等等内容。
个体生命的“已病”与“未病”,不完全在于有无器质性改变的形态学异常,而在于生命个体“阴阳神气”的感应性和对外界环境的适应性,在于“阴平阳秘”因应协调的自控稳定性。如果“阴阳神气”能够随机应变,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就是不病,反之就是有病。如春天生发,气由内藏的状态,逐渐转向外发上升,此时,如果清阳之气不能应春天之时而“发陈”,就可能出现疲劳,头痛,失眠等症状。可能许多人都有“春困”的感觉,因为肝气相应地生发,一般这样的感觉不会太重,也容易消失,但如果肝气不能应春天生发,“春困”就会越来越重,甚至会因为清阳不能上升,头失濡养而发生头痛,失眠等,这时需要我们补肝血,益肝气,辅助清阳之气的“发陈”。同样的道理,夏天心的气津如果因暑热而外泄太过,秋天肺气因温燥不能降肃,冬天肾精丧失藏纳,都会导致“阴阳神气”的动态平衡发生问题,表现出这样那样的不适感。不适感是生命个体自觉的症状,属于中医的“已病”范畴。
中医“治未病”有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未病先防的“治未病”,属于中医养生学的内容,在《内经》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素问·上古天真论》和《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二篇,就是讲人们的生命行为,应当怎样去做,才能与自然时空协调一致,才能适应社会环境,才有利于“阴阳神气”的自和力,达到“治未病”目的。既病防变属于辨证论治的内容,它首先要认识个体生命的异常,在辨别“已病”之病位的前提下,分析藏腑气血等阴阳神气状况,对疾病传变做出预测性判断,做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以扭转截断可能发生的传变,实现“治未病”目的。
中医是中医,西医是西医,具有不同的概念,概念之间具有不同的逻辑关系。如果把亚健康和中医“未病”划等号,可能导致中医临床思维的混乱。
肾虚的症状和表现
肾虚常见症状
1.男子肾虚症见:腰膝酸软,食欲不振,夜不能寐,免疫力降低,神经衰弱及亚健康表现;疲乏无力,头发脱落或须发早白;精力不足,性欲降低,遗精滑精,不育等。
2.女子肾虚症见:容颜早衰,眼袋、黑眼圈,肤色晦暗无光泽,肤质粗糙、干燥,出现色斑、暗疮,肌肤缺乏弹性;女性乳房下垂,腰、腹脂肪堆积及亚健康表现;腰酸腹痛,月经不调,性欲减退,造成不孕等。
肾虚的辅助疗法
肾虚患者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可以坚持运动进行辅助治疗。适当运动可以达到养筋健骨,舒筋活络,血脉通畅、健肾强身之效,增强自身抵抗力。肾虚患者可以进行散步、慢跑、瑜珈、打网球、打太极等运动方式,要坚持进行,持之以恒。
肾虚的中医调理
中医认为对于肾虚的调养,必须阴阳平补,方能标本兼治,以纯中药“鹿参正元膏”外敷于神阙穴,药效直达脏腑,补肾阴、益肾阳、使得阴阳平衡,调和五脏、活血益气、全面补肾强身,远离疾患。
上班族营养不流失 你会吃午餐吗
健康的午餐应以五谷为主,配合大量蔬菜、瓜类及水果,适量肉类、蛋类及鱼类食物,并减少油、盐及糖分。
营养午餐还得讲究123的比例,即食物分量的分配:六分之一是肉或鱼或蛋类,六分之二是蔬菜,六为之三是饭或面或粉(即三者比例是1:2:3)。
午餐中的三低一高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即低油、低盐、低糖及高纤维。
俗话说,早餐要吃好,午餐要吃饱,晚餐要吃少。但要做到三餐均衡营养还真不容易,尤其是匆匆忙忙的那顿午餐,很多人往往是应付了事。
人的身体自我调节能力很强,一两餐吃不好看不出什么问题,但一两年、三五年下来,早晚会出问题:疲劳、失眠、腰酸背痛、手脚麻木等一系列亚健康症状甚至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等出现时,为时已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