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药物性肝病的症状
老年人药物性肝病的症状
老年人药物性肝病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很陌生的,当然对于有患有这类疾病的老年人的家庭来说,老年人药物性肝病就是一个噩梦,但是噩梦也要了解它才能战胜它。
有接受药物史。急性药物性肝病最为常见,以肝细胞坏死为主时,临床表现酷似急性病毒性肝炎:发热,食欲不振,乏力,恶心,黄疸和血清转氨酶升高(正常的2~30倍),ALP和白蛋白受影响较小,高胆红素血症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与肝损严重程度相关。病情轻者,停药后短期能恢复(数周至数月),重者发生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出现进行性黄疸,出血倾向和肝性脑病,常发生死亡。
以过敏反应为主的急性药肝,常有发热,皮疹,黄疸,淋巴结肿大,伴血清转氨酶,胆红素和ALP中度升高,药物接触史较短(4周以内)。
以胆汁郁积为主的药肝、有发热、黄疸、上腹痛、瘙痒、右上腹压痛肝大伴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ALP升高明显(2~10倍),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34~500μmol/L)胆盐、脂蛋白、GGT及胆固醇升高,而线粒体抗体阴性。一般于停药后3月至3年恢复,少数出现胆管消失伴慢性进展性过程。而胆管损伤为不可逆,进展为肝硬化。
药物引起的慢性肝炎与自身免疫性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相似,轻到无症状,而重到发生伴肝性脑病的肝功能衰竭,生化表现与慢性病毒性肝炎相同。血清转氨酶,GGT的升高,进展型导致肝硬化伴低蛋白血症及凝血功能障碍。
药物性肝病的症状有哪些
临床表现
有接受药物史,一般大都有食欲减退、上腹不适、恶心等消化道症状。肝炎型的临床表现似病毒性肝炎,有或无黄疸。肝内淤胆型的病人除有消化道症状外,皆有黄疸、皮肤瘙痒、尿色深黄色、粪色淡或陶土色。药物引起过敏反应所造成的肝损害,黄疸多在用药后2~4周出现,但也有在1~3天即可发生。反复用药可引起即刻反应。病人除表现黄疸外,尚可伴有发烧、皮疹、关节痛、肌肉痛等。肝可肿大,轻压痛;脾可肿大。
诊断
药物性肝病的诊断可根据服药史、临床表现、血象、肝功能试验、肝活检以及停药后的效应作出综合诊断。药物性肝病的诊断标准归纳如下:
1.用药后1~4周内出现肝损害表现,但也可于服药数月后才出现,少数的潜伏期可更长。
2.初发症状可有发热、皮疹、瘙痒等。
3.末梢血嗜酸细胞>0.6。
4.具有肝内胆汁淤积或肝实质细胞损害的病理和临床表现。
5.巨嗜细胞或淋巴母细胞转化试验阳性。
6.各种病毒性肝炎的血清学标志物均为阴性。
7.偶然再次给予相同药物后又发生肝损害。
具备上述第1条,再加2~7条中的任何两条,即可考虑为药物性肝病。
老年人药物性肝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能引起不同程度肝损害的药物有数百种,其中以中枢神经系统作用的药物如氯丙嗪、安定;化学疗法药物如磺胺类、异烟肼、利福平,对氨基水杨酸等,抗生素:红霉素,苯甲异恶唑青霉素;抗病毒药:齐多夫定,解热镇痛药如吲哚美辛、保泰松、对乙酰氨基酚,水杨酸等,抗癌药如氨甲喋啶,6-硫嘌呤,5-氟尿嘧啶;其他如睾酮类,雌激素类,某些黄体酮避孕药,抗甲状腺药,以及某些中药如黄药子,苍耳子等也可造成药物性肝损害。
二、发病机制
1.发病机理
(1)药物及其中间代谢产物对肝脏的直接毒性作用,此类与剂量呈正相关,潜伏期短,造成肝细胞坏死。可以预知。
(2)机体对药物的过敏反应或药物特异质反应生成中间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其过敏性肝损害又可分为“郁胆型”肝炎和“肝炎型”肝炎,对肝脏损害程度与摄入药量无关,潜伏期多数较长,事前不能预测。此类有遗传倾向,可能由于遗传性酶缺陷的结果。
2.病理 药物性肝损害的程度差别很大,临床病理分型如下:
(1)急性型:
①肝细胞型:
A.肝炎型:轻者呈点状或灶状坏死,重者呈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见于四氯化碳,对乙酰氨基酚,异烟肼和氟烷等药物引起。
B.脂肪肝型:肝细胞脂肪性变,同时还可以有坏死,炎症和郁胆,见于大量静滴四环素门冬酰胺酶。
②肝内郁胆型:
A.单纯郁胆型:肝小叶中心区的肝内郁胆,一般无肝实质细胞损害,亦无炎症反应。见睾酮的衍生物,以甲睾酮所致的黄疸为多见,口服避孕药亦可出现黄疸。
B.郁胆伴炎症:毛细血管,肝细胞和星状细胞内有胆汁郁积,在小叶中心区更为显著,伴有汇管区炎细胞浸润及灶状坏死。代表性药物氯丙嗪。
③混合型:不少药物所致的肝损害不易明确分类。病理改变以肝实质损害为主,有灶性中央区,甚至带状或大片坏死等,有时可伴有轻度郁胆。
(2)慢性型:
①慢性肝炎型:有些药物可引起慢性活动性肝炎,其病理变化与自身免疫性活动性肝炎相似,包括肝小叶周围碎片状坏死,汇管区和肝小叶内炎细胞浸润,小叶界板破坏,纤维组织增生等。可并发亚急性重型肝炎的改变。见于异烟肼,磺胺、氟烷、丙基硫氧咪啶。
②肝硬化型:氨甲喋啶、无机砷剂、门冬酰胺酶等,可发生肝细胞脂肪变性,肝纤维化或门脉性肝硬化的病理改变。
③慢性郁胆型:肝脏病理显示毛细胆管内胆栓,肝细胞和星状细胞内胆色素沉着,小胆管增生和假小胆管形成。
④其他:长期口服避孕药引起肝脏结节增生性转变,导致良性肝腺瘤。睾酮的衍生物可导致良性和恶性肝肿瘤。保泰松、苯妥英钠引起肝脏肉芽肿。有些药物引起肝内静脉闭塞及肝静脉血栓形成。
老年人药物性肝病的症状
一、症状
有接受药物史。急性药物性肝病最为常见,以肝细胞坏死为主时,临床表现酷似急性病毒性肝炎:发热,食欲不振,乏力,恶心,黄疸和血清转氨酶升高(正常的2~30倍),ALP和白蛋白受影响较小,高胆红素血症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与肝损严重程度相关。病情轻者,停药后短期能恢复(数周至数月),重者发生暴发性肝功能衰竭,出现进行性黄疸,出血倾向和肝性脑病,常发生死亡。
以过敏反应为主的急性药肝,常有发热,皮疹,黄疸,淋巴结肿大,伴血清转氨酶,胆红素和ALP中度升高,药物接触史较短(4周以内)。
以胆汁郁积为主的药肝、有发热、黄疸、上腹痛、瘙痒、右上腹压痛肝大伴血清转氨酶轻度升高,ALP升高明显(2~10倍),结合胆红素明显升高(34~500μmol/L)胆盐、脂蛋白、GGT及胆固醇升高,而线粒体抗体阴性。一般于停药后3月至3年恢复,少数出现胆管消失伴慢性进展性过程。而胆管损伤为不可逆,进展为肝硬化。
药物引起的慢性肝炎与自身免疫性慢性肝炎的临床表现相似,轻到无症状,而重到发生伴肝性脑病的肝功能衰竭,生化表现与慢性病毒性肝炎相同。血清转氨酶,GGT的升高,进展型导致肝硬化伴低蛋白血症及凝血功能障碍。
二、诊断
药肝的诊断可根据服药史,临床症状,血液肝功能试验,肝活检以及停药后的效应作出综合诊断。诊断药肝前应了解:①用药史:任何一例肝病患者均必须询问发病前3个月内服过的药物,包括剂量、用药途径、持续时间及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②原来有无肝病,有无病毒性肝炎及其他原因肝病证据。③原发病是否可能累及肝脏。④以往有无药物过敏史或过敏性疾病史,除用药外,发现任何有关的过敏反应如皮疹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对诊断药肝十分重要。
药物过敏反应所致肝病诊断标准:①服药后1~4周,出现肝功能障碍。②首发症状主要为发热、皮疹、皮肤瘙痒和黄疸等。③发病初期外周血嗜酸细胞上升(达6%以上)。④药物敏感试验(淋巴细胞培养试验,皮肤试验)阳性。⑤偶然再次用药时可再引起肝病,具①④或①⑤可以确诊,具①②或①③者可以拟诊。在疾病早期进行肝活检有助于鉴别病变类型和了解肝损程度。
老年人药物性肝病的饮食注意事项
现在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肝病的一些注意事项,尤其是饮食方面的问题,在肝病患者接受治疗的时候由于不注意饮食,往往会造成病情的加重或者是病情的反复,下面我们看看药肝的饮食禁忌。
一、肝病饮食禁忌饮酒:酒精中的亚硝胺可使肝脂变性和致癌。因此,肝炎病人应滴酒不沾,以免肝脏受损。
二、忌生冷:肝病患者本来正气不足,脾胃虚弱,生冷食物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特别是肝硬化或肝腹水的患者,生冷食物往往会造成肠炎,蛋白随腹泻丢失出现腹水或腹水量增大,故肝病饮食禁忌食用生冷和不卫生食物,以免出现腹水或腹水量增大。
三、肝病饮食禁忌油腻,鸡蛋,豆制品:肝病患者往往伴有胆囊炎,特别是肝硬化患者绝大多数都有胆囊壁继发性改变,油腻,鸡蛋,豆制品有碍胆汁的排泄,所以过食这类食品会出现胁痛,腹胀,嗳气或加重症状,故应尽量少吃。
四、忌辛燥:肝体阴而用阳,性喜条达而恶燥。肝病饮食禁忌皮蛋、魔芋,辣椒、大碱、雄鸡、红鲤鱼等辛燥食物,食后会引起肝病的反弹或病情加重。
肝病患者除了以上这些要注意之外,还有很多要注意的问题,在平时饮食中还应该注意不要吃或者少吃动物的肝脏,另外,患有药物性肝病的老年人应该多吃一些一些清淡的东西,不能多吃盐,再者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和饮食习惯。
老年人药物性肝病的饮食注意事项
老年人药物性肝病的简称就是药肝,这种病和其他的疾病最大的不同就是它是由于长期服用药物或者药物里面的代谢产物损害肝脏引起的,它不仅仅发生在有肝病史的患者身上,还会发生在以往就有严重疾病或者没有肝病史的健康的人身上,患这种病主要表现就是肝细胞会坏死。
现在有很多人都不知道肝病的一些注意事项,尤其是饮食方面的问题,在肝病患者接受治疗的时候由于不注意饮食,往往会造成病情的加重或者是病情的反复,下面我们看看药肝的饮食禁忌。
一、肝病饮食禁忌饮酒:酒精中的亚硝胺可使肝脂变性和致癌。因此,肝炎病人应滴酒不沾,以免肝脏受损。
二、忌生冷:肝病患者本来正气不足,脾胃虚弱,生冷食物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特别是肝硬化或肝腹水的患者,生冷食物往往会造成肠炎,蛋白随腹泻丢失出现腹水或腹水量增大,故肝病饮食禁忌食用生冷和不卫生食物,以免出现腹水或腹水量增大。
三、肝病饮食禁忌油腻,鸡蛋,豆制品:肝病患者往往伴有胆囊炎,特别是肝硬化患者绝大多数都有胆囊壁继发性改变,油腻,鸡蛋,豆制品有碍胆汁的排泄,所以过食这类食品会出现胁痛,腹胀,嗳气或加重症状,故应尽量少吃。
四、忌辛燥:肝体阴而用阳,性喜条达而恶燥。肝病饮食禁忌皮蛋、魔芋,辣椒、大碱、雄鸡、红鲤鱼等辛燥食物,食后会引起肝病的反弹或病情加重。
肝病患者除了以上这些要注意之外,还有很多要注意的问题,在平时饮食中还应该注意不要吃或者少吃动物的肝脏,另外,患有药物性肝病的老年人应该多吃一些一些清淡的东西,不能多吃盐,再者也要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和饮食习惯。
老年人药物性肝病不能吃什么
一、肝病饮食禁忌饮酒:酒精中的亚硝胺可使肝脂变性和致癌。因此,肝炎病人应滴酒不沾,以免肝脏受损。
二、忌生冷:肝病患者本来正气不足,脾胃虚弱,生冷食物都会引起胃肠道不适,特别是肝硬化或肝腹水的患者,生冷食物往往会造成肠炎,蛋白随腹泻丢失出现腹水或腹水量增大,故肝病饮食禁忌食用生冷和不卫生食物,以免出现腹水或腹水量增大。
三、肝病饮食禁忌油腻,鸡蛋,豆制品:肝病患者往往伴有胆囊炎,特别是肝硬化患者绝大多数都有胆囊壁继发性改变,油腻,鸡蛋,豆制品有碍胆汁的排泄,所以过食这类食品会出现胁痛,腹胀,嗳气或加重症状,故应尽量少吃。
四、忌辛燥:肝体阴而用阳,性喜条达而恶燥。肝病饮食禁忌皮蛋、魔芋,辣椒、大碱、雄鸡、红鲤鱼等辛燥食物,食后会引起肝病的反弹或病情加重。
老年人药物性肝病怎样治疗
一、治疗
1.常规治疗
(1)一般治疗:停用致药物性肝病或有可能引起药物性肝病的药物,是重要的治疗。大多数患者停用有关药物后病情可逐渐减轻或恢复。及时卧床休息,待病情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
(2)药物治疗:
①葡醛内酯(肝泰乐,葡萄糖醛酸内酯):在体内解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许多毒性物、药物多与本品结合后排除,并可降低肝淀粉酶的活性,阻止糖原分解,使肝糖原增加,脂肪贮量减少,故可用于药物性肝病的治疗。用法:口服:0.1~0.2g,3次/d;肌肉或静脉注射:0.1~0.2g,1~2次/d。
②硫普罗宁(凯西莱):是新型代谢改善解毒剂,具有较强的防治四氯化碳、乙醇及D-氨基半乳糖所致的肝损伤,防止三酰甘油的堆积,保护肝线粒体结构,改善其功能。用法:0.1~0.2g/次,静脉滴注,疗程2~4周。
③谷胱苷肽(泰特,阿拓莫兰)还原型谷胱苷肽,参与体内多种重要的生化代谢反应,抑制肝组织内过氧化物产生和三酰甘油堆积,防止乙醇诱致的肝细胞变性、坏死,以及肝纤维化等损害的发生。药理研究证实,对四氯化碳所致的肝损伤亦具有防治作用。用法:0.6g/次,1~2次/d,肌注或静脉滴注。
④腺苷蛋氨酸(思美泰):是蛋氨酸和三磷腺苷(ATP)在腺苷蛋氨酸酶作用下产生的化合物。能有效地增强肝细胞的代谢,促进胆汁的排泄,有减轻肝脏胆汁淤积和肝功能恢复的作用。用法:1000mg加入5%~10%葡萄糖液250ml静滴。
⑤维生素C:为水溶性维生素,可用于治疗急性肝炎和砷、汞、铅、苯等慢性中毒时的肝脏损害,并可增加机体抵抗力。3~5g加葡萄糖或生理盐水中静滴。
⑥针对有关药物给予相应的解毒剂:如异烟肼引起的肝损害,可用较大剂量的维生素B6静脉滴注;应用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剂量过大所致的肝损害,应及时静脉滴注乙酰半胱氨酸。亦可用蛋氨酸(甲硫氨基酸)治疗。
⑦有过敏现象、黄疸较深、病情较重者,可并用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待病情改善后逐渐减量,可连用2~3周。
严重黄疸或肝功能衰竭的病人,考虑血浆置换疗法。重症病人,有条件应做肝移植。
2.择优治疗
(1) 硫普罗宁(凯西莱):0.1~0.2g,1次/d,静脉滴注,疗程2~4周。
(2) 谷胱苷肽(泰特):1.2g加入5%或10%葡萄糖液250ml中静滴,疗程2~4周。
(3)以胆汁淤积为主的药物性肝病,可给予腺苷蛋氨酸,1000mg加入5%或10%葡萄糖250ml静滴,1次/d,疗程2~4周。
3.康复治疗 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饮食清淡适口,营养丰富。待病情好转后逐渐增加活动。恢复期可做适宜的体育锻炼,如太极拳、气功等。
二、预后
对药物性肝损伤发延误及时治疗,病死率可高达10%左右。如能及时诊治,一般预后良好。
老年人药物性肝病诊断鉴别
诊断标准
药肝的诊断可根据服药史,临床症状,血液肝功能试验,肝活检以及停药后的效应作出综合诊断,诊断药肝前应了解:
①用药史:任何一例肝病患者均必须询问发病前3个月内服过的药物,包括剂量,用药途径,持续时间及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
②原来有无肝病,有无病毒性肝炎及其他原因肝病证据。
③原发病是否可能累及肝脏。
④以往有无药物过敏史或过敏性疾病史,除用药外,发现任何有关的过敏反应如皮疹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对诊断药肝十分重要。
药物过敏反应所致肝病诊断标准:
①服药后1~4周,出现肝功能障碍。
②首发症状主要为发热,皮疹,皮肤瘙痒和黄疸等。
③发病初期外周血嗜酸细胞上升(达6%以上)。
④药物敏感试验(淋巴细胞培养试验,皮肤试验)阳性。
⑤偶然再次用药时可再引起肝病,具①④或①⑤可以确诊,具①②或①③者可以拟诊,在疾病早期进行肝活检有助于鉴别病变类型和了解肝损程度。
鉴别诊断
需鉴别诊断:病毒性肝炎,全身性细菌感染,术后肝内胆汁郁积,胆总管炎伴急性胰腺炎,胆管损伤,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肝病肝功能恶化。
5类人最容易惹上肝病
1、老年人:一般老年人易发生药物肝毒性,主要原因是老年人肝细胞内微粒体酶系统的活性降低,对某些药物的代谢能力降低。而且,老年人常服用多种药物,药物彼此干扰。有些药物主要经肾排出,老年人的肾小球滤过作用常减退,肾排泄减少,可造成药物的血液浓度增高。
2、女性:特异性变态反应性引起的药物性肝损害多见于女性。
3、免疫紊乱的人群:抵抗力差的人也容易出现肝损伤。
4、曾经有过药物不良反应的人:有过药物不良反应,说明肝脏解毒能力有限,容易再次出现类似的问题,
5、原本有肝病的人群:肝硬化患者对许多药物的代谢能力已经降低,致使药物易蓄积在肝内,造成肝损害。
老年人药物性肝病吃什么好
老年人药物性肝病吃哪些食物对身体好:
1、患者应该多吃一些蛋白质含量高的食物,比如肉类、鱼类、蛋类、奶类、各种豆制品等等,有利于肝细胞的修复;
2、患者应该限制高糖、高脂肪类食物的摄入,否则可能会在肝脏处堆积,形成脂肪肝,从而加重病情。
3、患者应该多食用一些新鲜蔬菜水果,比如南瓜、胡萝卜、菠菜、黄瓜、西红柿、苹果、葡萄等,一方面,能够补充人体对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需求;另一方面,还能够预防病情恶化,促进病情恢复。
4、患者应该多吃一些菌类食物,比如木耳、香菇、蘑菇等,不但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力,还有抑制肿瘤、抗癌的作用。
另外,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不能多吃油炸、油腻、辛辣、有刺激性的食物。
上文我们介绍了什么是药物性肝病,我们知道老年朋友一旦患上药物性肝病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来护理的,我们要有专业的知识来护理药物性肝病患者,所以上文介绍了护理老年人药物性肝病患者的饮食禁忌。
药物性肝病的病因
(一)发病原因
能引起不同程度肝损害的药物有数百种,其中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如氯丙嗪,安定等,化学疗法药物如磺胺类,异烟肼,利福平,对氨基水杨酸等,抗生素如四环素,红霉素等,解热镇痛药如吲哚美辛,保泰松,对乙酰氨基酚,水杨酸类等,抗癌药如甲氨蝶呤,6-巯基嘌呤,5-氟尿嘧啶等较为常见;其他如睾酮类,雌激素类,某些黄体酮避孕药,口服降糖剂甲苯磺丁脲等,抗甲状腺药,以及某些中药如黄药子,苍耳子等也可造成药物性肝损害。
(二)发病机制
药物在肝脏内进行代谢,通过肝细胞光面内质网上的微粒体内一系列的药物代谢酶(简称药酶,包括细胞色素P-450,单氧化酶,细胞色素C还原酶等)以及胞浆中的辅酶Ⅱ(还原型NADPH),经过氧化或还原或水解形成相应的中间代谢产物(第Ⅰ相反应),再与葡萄糖醛酸或其它氨基酸结合(第Ⅱ相反应,即药物的生物转化),形成水溶性的最终产物,排出体外。最终代谢产物的分子量大于200的经胆系从肠道排出,其余的则经肾脏泌出。
药物引起肝脏损伤的机制可能为:①药物及其中间代谢产物对肝脏的直接毒性作用,这类药肝可以预知;②机体对药物的过敏反应或对药物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cy)生成的中间代谢产物的过敏反应。是机体对药物及代谢产物或对药物及代谢产物与肝内大分子共价结合的复合物产生的免疫反应。这类药肝是不可预知的。
药肝的发病机制可通过改变肝细胞膜的物理特性(粘滞度)和化学特性(胆固醇/磷脂化),抑制细胞膜上的K+,Na+-ATP酶、干扰肝细胞的摄取过程、破坏细胞骨架功能、在胆汁中形成不可溶性的复合物等途径直接导致肝损伤,也可选择性破坏细胞成分,与关键分子共价结合,干扰特殊代谢途径或结构过程,间接地引起肝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