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是什么引起的 肠息肉
大肠癌是什么引起的 肠息肉
肠息肉是我们经常遇见的一种肠道疾病,当患者患上了这种疾病之后一定要积极的进行治疗,不然病情变得严重之后会引发大肠癌等疾病的产生。
造成结肠癌的基本原因有哪些
首先,不良的饮食习惯是造成结肠癌的元凶之一:
结肠癌发病与高脂食谱与食物纤维不足是主要发病原因。高脂肪饮食,尤其是含有饱和脂肪酸的饮食,食后使肠内的胆酸、胆固醇量增加,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此两者的代谢产物可能为大肠癌的致病物质。
其次,致癌物质也会形成结肠癌:
亚硝胺类化合物,可能是结肠癌的致病因素之一。钼是硝酸还原酶作用中不可缺少的成份,当土壤中钼含量减少或缺乏时,会使植物中的硝酸盐积聚,硝酸盐是形成亚硝胺的前身。原发性与获得性免疫缺陷症也能成为本病的致病因素。
饮食调节:日常生活饮食中不要吃腌制、熏烤类食物,这类食物富含大量的致癌物质。
然后,肠息肉不及时治疗也会形成结肠癌:
据统计,结肠癌的发病率在有结肠息肉者高出无结肠息肉者约5倍。结肠息肉主要为管状腺瘤与乳头状腺瘤(亦称绒毛状腺瘤)。组织病理学证实,结肠腺瘤可癌变,特别是后者的癌变率可达40%∼50%,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病,癌变发生率更高。
最后,长期慢性肠炎也是造成结肠癌的基本原因之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大肠癌发生率高于正常人群5∼10倍,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肠病以及克隆病发生大肠癌者比同年龄对照人群高。据认为,在炎症增生的过程中,常可形成炎性息肉,进而发生癌变,但所需时间较长,比结肠息肉的大肠癌发生率为低。造成结肠癌的基本原因有哪些?女性生殖系癌经放射治疗后,常造成放射性直肠结肠炎,少数可发生癌变。慢性血吸虫病,因肠壁虫卵沉积与毒素刺激,可能引起肠黏膜慢性溃疡、上皮增生、炎性息肉形成,进而造成癌变。
大肠癌的病因有哪些
1.饮食因素 高脂、高肉食、低纤维饮食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高脂饮食不但可刺激胆汁分泌增加,而且可促进肠道内某些厌氧细菌的生长,胆醇和胆盐一经厌氧菌分解形成不饱和胆固醇,如脱氧胆酸和石胆酸在肠道内部都有增加,后两者都是致癌物质或促癌物质,因此可导致大肠癌的发生。
2.遗传因素 在大肠癌患者家族中,约有1/4有癌肿的家族史,其中半数亦为消化道肿瘤。有大肠癌家族史的家属,患大肠癌的危险性比普通人群高2---6倍。几种基因以及遗传病给结肠癌造成很大的危害:家庭性息肉病、Turcot综合征、Gardner综合征、少年息肉病、Cowden氏病、神经纤维瘤病。
3.息肉 据统计,大肠癌的发病率在有结肠息肉者高出无结肠息肉者约5倍。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病,癌变发生率更高.多数大肠癌是在息肉的基础上发生的,在正常人群中,息肉发生搴为5%~10%,在45岁以上的成年人中,息肉发生率为10%,直肠息肉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
4.慢性炎症刺激 溃疡性结肠炎的大肠癌发生率高于正常人群5~10倍,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肠病以及克罗恩病发生大肠癌者比同年龄对照人群高。由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可致肠黏膜渗出、水肿,反复的破坏及修复过程可致纤维组织增生,使肠壁增厚,肠腔狭窄,上皮细胞间变,形成多发性息肉和慢性肉芽肿,进而发生癌变。
结肠炎引起的3大癌变
慢性结肠炎引起三大癌变
(1)直肠息肉癌
直肠息肉多数没有症状,大多数患者是在常规的结肠镜检查时发现的,大多数息肉见于 40岁以上成人,尤其是成年男性。直肠息肉是指直肠黏膜上的隆起性病变,直肠息肉质地一般较软。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直肠上布满了大小不等的息肉,多数息肉直径在1cm左右。近年来认为结直肠癌来自于息肉,因此直肠息肉作为癌前病变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
(2)直肠癌
直肠癌是消化道常见的恶性肿瘤,直肠是大肠癌好发的部位,占大肠癌的70%。发病高,在我国占癌肿的第三位,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近年来有年轻的趋势。由肠炎反复发作,肠黏膜破坏,溃疡修复增生,肉芽组织形成过程中发生癌变的。
(3)直肠壶腹部癌
直肠壶腹部癌,因多是溃疡型,直肠壶腹部较宽阔,估计1-2年才引起狭窄梗阻,大便形态变细,排便困难,便秘,引起腹部不适,气胀及疼痛由于粪便堆积,在梗阻上段乙状结肠部位。有时在左下腹部可扪及条索状肿块,引起肝肿大,黄疸,腹水等症状。全身病状可有贫血等恶病质现象,有时还可出现急性肠梗阻,下消化道大出血及穿孔。
便后肛门出血的原因分析
1.大肠癌可引起便鲜血.大肠癌初期发生的便血可表现为有少量的鲜血覆盖在粪便表面.随着病情的发展,便血量会逐渐增多,同时也可发生大便变细,肠梗阻等现象.据统计,大肠癌是引起便鲜血最为常见的病症.
2.溃疡性结肠炎可引起便鲜血.此病引起的便血,血色或鲜或暗,大多与粪便混在一起.粪便中也可有粘液,脓液.此病患者常有腹痛,腹泻等症状.
3.大肠息肉可引起便鲜血.大肠息肉有单发的,也有多发的.此病的便血特点是,便血呈间歇性发生,血色鲜红,量不多,且不与粪便相混.有的患者在排便时有肉状小肿物(息肉)脱出肛门外,便后又会缩回到直肠内.
4.肛裂,肛管粘膜损伤可引起便鲜血.肛裂是小儿最常见的便血原因.患儿在便血的同时,还有排便后疼痛的症状.成人的肛裂则多是由长期便秘引起的.肛裂引起的便血血色新鲜,排便时可在粪便表面或手纸上见到少量血迹,也可能有鲜血滴下.
5.结肠血管发育不良可引起便鲜血.因结肠血管发育不良而导致的便血,出血量较多,而且血色鲜红.
大肠癌发病的高危因素
1.1、肠道炎症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者发病风险较正常人高4~20倍,全结肠炎发生大肠癌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15倍。炎症累及范围、持续时间跟大肠癌发生的风险呈正相关。
1.2、大肠息肉
肠息肉是引起肠癌的高危因素之一,直径越大的息肉,癌变几率越高,一般来说息肉直径超过2cm或三个以上的多发性息肉要及早治疗。
1.3、遗传因素
如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以FAP和HNPCC最常见,前者典型为多发结肠腺瘤,还有直系家属中还有直肠癌患者,患大肠癌风险是正常人群的两倍以上。
1.4、手术损伤
研究发现胆囊切除术后病人和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术后病人大肠癌发病率显着增加。
1.5、饮食因素
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红肉摄入、酗酒吸烟是大肠癌的主要发病因素。
哪些症状的出现说明患有胃肠息肉
多数胃肠息肉起病隐匿,临床上可无任何症状。一些较大的胃肠息肉可引起肠道症状,主要为大便习惯改变、次数增多、便中带有黏液或黏液血便、便秘、腹痛及肿物自肛门脱出和贫血等;偶尔还引起肠套叠、肠梗阻等。家族性胃肠息肉病,早期可完全无症状,出现症状的年龄平均约20岁左右;其临床表现亦主要是大便带血、便次增多或解稀便,常有较多粘液便;有的病人排便时可见大小息肉脱至肛门。此外,胃肠息肉患者还可有不同程序的腹部不适,以及疲乏、无力、消瘦等全身症状。
胃肠息肉通常无明显症状,多在有并发症时才会出现临床表现,如腹部不适、恶心、呕吐或消化道出血(息肉表面糜烂或溃疡引起出血)等,发生于幽门部的有蒂息肉可引起间歇性幽门梗阻,体位改变后症状可缓解。贲门部息肉可向食管脱垂引起暂时性吞咽困难。胃肠息肉常伴有慢性胃炎,因而可有相应的症状,如上腹不适,反酸,烧心等。目前胃肠息肉是一种行内公认的癌前期病变。许多胃肠道癌是由胃肠息肉演变而来的,尤其是腺瘤性结肠息肉,癌变率更高。据统计,约有1-5%的胃镜受检者中可发现息肉,其中约80%为炎性增生性息肉,约20%为腺瘤性息肉。前者癌变率低约为0-5%。后者癌变率高一般在25-50%之间,甚有高达66.5%的报告。约有10%以上的肠镜受检者中可发现胃肠息肉,胃肠息肉患者结肠癌发生率比一般人群高3-5倍,多发者可高出10倍,而半数以上的结肠癌变是由腺瘤性息肉演变而来。
肠癌有哪些诱发原因
1、饮食因素:如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动物蛋白、食物中亚硝胺及其衍生物含量高;摄入酒精;油炸食品;维生素A、C、E及微量元素硒缺乏等。在大肠癌发病中饮食因素被认为是极为重要的因素。在美国,上世纪50年代起倡导改变饮食习惯导致大肠癌发病趋势下降同样证实了这一点。而与之相对的,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改善,国人的饮食习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高脂、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在菜谱中日益增加。这也是我国直肠癌发病率不断上升的原因这一。
2、大肠的某些良性病变: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大肠腺瘤、家族性结肠腺瘤病、血吸虫病、大肠息肉等。患慢性溃疡性结肠炎超过10年者发生结肠癌的危险性较一般人群高数倍,这是因为,肠道内的反复炎症,对肠道粘膜细胞是一种慢性刺激,这种刺激久而久之就会导致粘膜细胞的生长失去控制,发生恶变。存在大肠息肉的患者也一样,其发生大肠癌的相对危险度是无息肉者的22倍,因为息肉本身虽然是良性的,但是息肉可能会恶变。
3、遗传因素:据估计约20%的大肠癌病人中遗传因素可能起重要作用,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大肠癌。研究发现,大肠癌患者的子女患大肠癌的危险性比一般人高2-4倍,约10%-15%的大肠癌发生在一级亲属中有大肠癌病史的人群中。
4、职业因素与卫生习惯:缺少体力活动可增加患结肠癌的危险性。但一般不认为大肠癌是一种职业病,
大肠癌相关的6种危险因素
饮食因素: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红肉摄入、酗酒吸烟是大肠癌的主要发病因素。2015年4月29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cation杂志上的1篇文章,西方国家籍志愿者和非洲籍国家志愿者相互交换了饮食方式2周以后,2组人群患肠癌的风险因素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志愿者患瘤标志物的表达减弱,非洲籍志愿者使用了两周的美国式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后,患瘤标志物的表达出现了显著上调。有力证明高纤维低脂肪饮食确实可以降低结肠癌的风险,大肠癌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小贴士:低脂肪食物小米、燕麦、荞麦、薯类、苦瓜、冬瓜、胡萝卜等;高纤维食物玉米、麦麸、糙米、大豆、芹菜、水果、燕麦、荞麦等。
肠道炎症:慢性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者发病风险较正常人高4~20倍,全结肠炎发生大肠癌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15倍。炎症累及范围、持续时间跟大肠癌发生的风险呈正相关。
大肠息肉:肠息肉是引起肠癌的高危因素之一,直径越大的息肉,癌变几率越高,一般来说息肉直径超过2cm或三个以上的多发性息肉要及早治疗,以预防癌变的发生,直径在2cm以下的单发息肉可暂不治疗,三个月到半年定期随访复查,如有明显增大迹象,要及时治疗为宜。
遗传因素:如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以FAP和HNPCC最常见,前者典型为多发结肠腺瘤,还有直系家属中还有直肠癌患者,患大肠癌风险是正常人群的两倍以上。
手术损伤:研究发现胆囊切除术后病人和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术后病人大肠癌发病率显著增加。
肢端肥大症:肢端肥大症患者发生腺瘤性息肉和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
直肠息肉对直肠癌有作用
摘除直肠息肉,可阻断直肠癌的自然史,使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降40%和50%。这表明,摘除直肠息肉对直肠癌发生有预防作用。
1977年至1980年期间,他们在海宁市2次对30岁以上的23万余例大肠癌高危人进行15cm肠镜筛检(第1次检18万余人、第2次检8万余人),共检出4077人有直肠息或有腺瘤。对上述4077人在直肠镜下施行息肉摘除术,并对息肉摘除者作定期肠访,目前肠镜检查深度已达24cm。
经过20余年的肠镜随访,海宁市接受筛检人群的20年累计直肠癌的发病率降低为68.6%与82.4%。研究分析表明,海宁市受检的人群20年内的直肠实际病数为50例,比按数字模型预测直肠癌发病人数减少了229例。在此之前海宁市每年肠癌一会有40~50例。
大肠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有上升的趋势。有统计资料显示直肠癌约占大肠癌的2/3。大多数大肠癌从肠腺瘤发展而来,大约需要10年至15间。因此,早检查、早摘除息肉对预防大肠癌的发生有重要意义。
大便肛门有血的原因
痔疮引起的出血常与粪便不相混,且血色鲜红,也可有便血,滴血,手纸上染有血迹等现象.但我们并不能根据这些情况就断言——便鲜血就是痔疮出血.
除了痔疮外,还有以下疾病会引起便鲜血
1.大肠癌可引起便鲜血.大肠癌初期发生的便血可表现为有少量的鲜血覆盖在粪便表面.随着病情的发展,便血量会逐渐增多,同时也可发生大便变细,肠梗阻等现象.据统计,大肠癌是引起便鲜血最为常见的病症.
2.溃疡性结肠炎可引起便鲜血.此病引起的便血,血色或鲜或暗,大多与粪便混在一起.粪便中也可有粘液,脓液.此病患者常有腹痛,腹泻等症状.
3.大肠息肉可引起便鲜血.大肠息肉有单发的,也有多发的.此病的便血特点是,便血呈间歇性发生,血色鲜红,量不多,且不与粪便相混.有的患者在排便时有肉状小肿物(息肉)脱出肛门外,便后又会缩回到直肠内.
4.肛裂,肛管粘膜损伤可引起便鲜血.肛裂是小儿最常见的便血原因.患儿在便血的同时,还有排便后疼痛的症状.成人的肛裂则多是由长期便秘引起的.肛裂引起的便血血色新鲜,排便时可在粪便表面或手纸上见到少量血迹,也可能有鲜血滴下.
5.结肠血管发育不良可引起便鲜血.因结肠血管发育不良而导致的便血,出血量较多,而且血色鲜红.
大肠癌发生的6大危险因素
饮食因素 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红肉摄入、酗酒吸烟是大肠癌的主要发病因素。2015年4月29日发表在Nature Communcation杂志上的1篇文章,西方国家籍志愿者和非洲籍国家志愿者相互交换了饮食方式2周以后,2组人群患肠癌的风险因素发生了巨大变化,西方志愿者患瘤标志物的表达减弱,非洲籍志愿者使用了两周的美国式高脂肪高蛋白饮食后,患瘤标志物的表达出现了显著上调。有力证明高纤维低脂肪饮食确实可以降低结肠癌的风险,大肠癌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小贴士:低脂肪食物小米、燕麦、荞麦、薯类、苦瓜、冬瓜、胡萝卜等;高纤维食物玉米、麦麸、糙米、大豆、芹菜、水果、燕麦、荞麦等。
肠道炎症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Crohn病)者发病风险较正常人高4~20倍,全结肠炎发生大肠癌的风险是正常人的5~15倍。炎症累及范围、持续时间跟大肠癌发生的风险呈正相关。
大肠息肉 肠息肉是引起肠癌的高危因素之一,直径越大的息肉,癌变几率越高,一般来说息肉直径超过2cm或三个以上的多发性息肉要及早治疗,以预防癌变的发生,直径在2cm以下的单发息肉可暂不治疗,三个月到半年定期随访复查,如有明显增大迹象,要及时治疗为宜。
遗传因素 如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以FAP和HNPCC最常见,前者典型为多发结肠腺瘤,还有直系家属中还有直肠癌患者,患大肠癌风险是正常人群的两倍以上。
手术损伤 研究发现胆囊切除术后病人和输尿管乙状结肠吻合术后病人大肠癌发病率显著增加。
肢端肥大症 肢端肥大症患者发生腺瘤性息肉和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
望京医院/ 何生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