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质母细胞瘤的原因
胶质母细胞瘤的原因
胶质母细胞瘤好发于30一50岁,以大脑半球最多见。肿瘤起源于白质,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可以发生于脑的任何部位,呈浸润性生长,常常累及数个脑叶,并且可以经过胼胝体生长到对侧大脑半球,向皮质深部侵犯可达丘脑、基底节等部位。
胶质母细胞瘤在病理上根据组织学形态可以分为三个亚型。①血管坏死型:以血管坏死和瘤组织出血坏死为主;②多细胞型:以肿瘤密集增殖为主;③巨细胞型:肿瘤组织内有许多大小不一的单核或多核巨细胞。三个亚型中以血管坏死型的预后最差
胶质母细胞瘤存活率
恶性脑胶质瘤还能活多久,脑肿瘤中胶质细胞瘤发病率最高,约占40.49%,综合发病年龄高峰在30-40岁,或10-20岁。大脑半球发生的胶质瘤约占全部胶质瘤的51.4%,以星形细胞瘤为最多,其次是胶质细胞瘤和少枝胶质细胞瘤,脑室系统也是胶质瘤较多的发生部位,占胶质瘤总数的23 .9%,主要为管膜瘤,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小脑胶质瘤占胶质瘤总数的13%,主要为星形细胞瘤。
脑瘤能活多久,主要取决于治疗方法和病人自身的体质,所以病人朋友要明确配合医生做更好的治疗,许多专家表明联合治疗对病人病情的治愈起非常大作用。
恶性脑胶质瘤也是这样。一般而言,低级别混合型胶质瘤中位生存期约为6-7年,5年和10年 生存率为60%、35%。高级别混合性胶质瘤中位生存约为3-5年,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55%、30%。
室管膜瘤总的预后与肿瘤切除程度、手术后放疗剂量、肿瘤生长部位以及病人发病年龄有关,据文献报道5年生存率40%-80%。5年无进展存活率25%-50%,手术+放疗后,低级别室管膜瘤5年存活率87%,10年存活率79%。高级别室管膜瘤则要差得多,5年存活率仅为27%。5年内80%局部复发。90%四脑室肿瘤病人(分级II级)的存活时间超过10年,侧脑室肿瘤的10年存活率为60%,三脑室肿瘤10年存活率为35%。10岁以下病人平均存活为2年,15岁以上病人平均生存期达4.3-6年 简要的对以上几种胶质瘤的生存分析而看决定生存时间因素许多,因而过重的去看待这个问题实际意义不大,积极治疗、科学治疗才是获得生存最大化的基础条件。
什么是胶质母细胞瘤
胶质母细胞瘤起病急,病程短,病人很快就会出现高颅压以及定位体征。病人的高颅压症状表现出现早,进展快,常表现为剧烈头部胀痛,呕吐,视盘水肿,甚至意识障碍,脑疝。这与肿瘤生长迅速,易坏死,囊变有关,还与肿瘤代谢物引起的瘤周脑组织水肿有关。
神经系统定位症状:癫痫的发生率较低。位于额叶的肿瘤常引起精神症状,病人主要表现为淡漠,智力减退,痴呆。其他部位的肿瘤也相应的引起定位体征。
本病的主要临床特征是:胶质母细胞瘤、头痛。
得了胶质母细胞瘤怎么办
胶质母细胞瘤以手术、放疗、化疗及其他综合治疗为主。手术应做到在不加重神经功能障碍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地切除肿瘤,扩大肿瘤切除范围既可以有效地内减压,又能减轻术后脑水肿,减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肿瘤约有1/3边界比较清楚,手术可做到肉眼全切除;另2/3呈明显浸润性,与正常脑组织分不出明显界限,如果位于额叶前部、颞叶前部或枕叶者,可将肿瘤连同脑叶一并切除,使术后有一个比较大的空间,这样效果较好。如果肿瘤位于重要功能区(语言中枢或运动中枢),为了不加重脑功能的障碍多数仅能做部分切除,对位于脑干、基底神经节及丘脑的肿瘤可在显微镜下严格做到切除肿瘤,手术结束时可做外减压术。据目前统计,胶质母细胞瘤的手术死亡率不到1%,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率在10%以内。肿瘤复发后可再次手术,再次手术的死亡率及术后并发症均无增加。
每个患者均应行术后常规放疗,也可合并应用化疗或免疫治疗。近来有文献报道手术后即进行放疗,在放疗后每隔2个月化疗1次,同时予以免疫治疗,可使部分病人获得较长时间的缓解期。
胶质母细胞瘤表现一定的放疗耐受性,对于残余的肿瘤多采用高剂量分割照射、肿瘤间质内放疗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来实现。HFRT能将传统外放射剂量提高到70.2~72Gy,而不产生放射性坏死,增强了抑制肿瘤复发的能力。125I质粒的立体定向植入(间质内放疗)配合HFRT能够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优于传统外放疗和化疗的组合。胶质母细胞瘤对不同的化疗敏感率是40%~80%,利用大剂量多种化疗药联合冲击治疗后辅助以自体骨髓移植来减少化疗副反应也证明是可行的。小儿胶质母细胞瘤术后3年内脑脊液播散率为(26±7)%,局部复发率为69%,二者同时发生也常见,对手术后辅以脑脊髓照射和局部追加照射也是可行的。近来,对胶质母细胞瘤的免疫治疗、基因治疗的报告也有许多,但因治疗方法和效果评价标准的不统一,效果均不十分肯定,只能作为综合治疗手段的一部分,无法代替放化疗。
因肿瘤恶性程度高,术后易复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预后差,95%未经治疗的患者生存期不超过3个月。患者的预后与多因素有关。患者年龄在45岁以下,术前症状超过6个月,症状以癫痫为主而非精神障碍,肿瘤位于额叶及术前状况较好者生存期稍长。肿瘤切除程度影响患者生存期,部分切除或行肿瘤活检者术后6个月及2年的生存率为肉眼肿瘤全切的患者的一半。肉眼肿瘤全切除对改善患者神经系统症状有帮助。放疗可延长患者的生存期4~9个月,术后放疗可使部分患者生存期达18个月。然而,虽然对胶质母细胞瘤的综合治疗可暂时缓解病情进展,但不能治愈肿瘤,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经肿瘤肉眼全切、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后,2年生存率为10%,仅有不到5%的病人可长期生存。
胶质瘤的发病的原因是什么
神经胶质瘤简称胶质瘤,是发生于神经外胚层的肿瘤。神经外胚层发生的肿瘤有两类,一类由间质细胞形成,称为胶质瘤;另一类由实质细胞形成,称神经元肿瘤。
胶质瘤的发病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从病原学与形态学上还不能将这两类肿瘤完全区别,而起源于间质细胞的胶质瘤又比起源于实质细胞的神经元肿瘤常见得多,所以将神经元肿瘤包括有胶质瘤中,统称为胶质瘤。胶质瘤以男性较多见,特别在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男性明显多于女性。各型胶质母细胞瘤多见于中年,室管膜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年,髓母细胞瘤几乎都发生在儿童。胶质瘤的部位与年龄也有一定关系,如大脑星形细胞瘤和胶质母细胞瘤多见于成人,小脑胶质瘤多见于儿童。各类型神经胶质瘤各有其好发年龄,如星形细胞瘤多见于壮年,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多见于中年,室管膜瘤多见于儿童及青年,髓母细胞瘤大多发生在儿童。各类型神经胶质瘤的好发部位亦不同,如星形细胞瘤多发生在成人大脑半球,在儿童则多发生在小脑;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几乎均发生于大脑半球;室管膜瘤多见于脑室;少枝胶质细胞瘤绝大多数发生于大脑半球,髓母细胞瘤几乎均发生于小脑蚓部。
以上内容就是胶质瘤的发病的原因是什么的详细介绍,祝您健康。
脑干胶质瘤的主要分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99年的分类方案分为星形细胞瘤、少支胶质瘤、室管膜瘤、混合性胶质瘤、脉络丛瘤、来源不肯定的神经上皮组织瘤、神经元及神经元神经胶质混合瘤、松果体实质肿瘤、胚胎性肿瘤、神经母细胞瘤肿瘤。
1.星形细胞瘤
为神经胶质瘤中最常见的一类肿瘤。
成人多见于大脑半球,儿童则多见于小脑。
(1)良性星形细胞瘤①纤维型星形细胞瘤。②原浆型星形细胞瘤。③饲肥型星形细胞瘤。
(2)间变型(恶性)星形细胞瘤是星形细胞瘤中的恶性类型。
(3)胶质母细胞瘤为星形细胞瘤中最恶性的类型。
(4)多型性黄色星形细胞瘤是一种位于脑表浅的坚实型肿瘤。
(5)室管膜下巨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多与结节性硬化症伴同。
(6)毛细胞性星形细胞瘤可分布于大脑半球、下丘脑区、前视路、脑干及小脑。
2.少支胶质瘤
可分为两个级别:少支胶质瘤及间变型(恶性)少支胶质瘤。
3.室管膜瘤及间变型(恶性)室管膜瘤
为由室管膜上皮发生的肿瘤。
4.混合性胶质瘤
是一种胶质瘤包含有两种胶质细胞成分。
5.脉络丛瘤
分为脉络丛乳头瘤与脉络丛癌两类。
6.来源不肯定的神经上皮瘤
包括三种病变:星形母细胞瘤瘤、极性胶质母细胞瘤、大脑胶质瘤病。
7.神经元及神经元神经胶质混合瘤
包括神经节细胞瘤、神经节神经胶质瘤、促结缔组织性婴儿神经节胶质瘤、胚胎发育不良性神经上皮瘤、中央神经细胞瘤。
8.松果体实质肿瘤
可分为松果体细胞瘤及松果体母细胞瘤、混合/过渡型果体细胞瘤,两者均较少见。
9.胚胎性肿瘤
属于胚胎性脑肿瘤的有髓上皮瘤、神经母细胞瘤、室管膜母细胞瘤、原始神经外胚层瘤、髓母细胞瘤。
10.神经母细胞瘤肿瘤。
胶质母细胞瘤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目前有研究发现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与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的分子发生机制不同。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以扩增与过量表达为主,而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则以p53的突变为主要表现。
(二)发病机制
肿瘤好发于大脑半球白质内,浸润性生长,外观呈半球形分叶状,大多数肿瘤境界不清,少数肿瘤因生长迅速而使周围组织受压出现软化和水肿,表现“假包膜”现象,可被误以为境界清楚,其实肿瘤已超出边界浸润生长。
肿瘤的硬度因肿瘤有无继发性改变而异,一般软硬相间,质地不均。肿瘤可呈多种颜色,瘤内常有囊变、坏死及出血,钙化少见。典型肿瘤切面可见灰色的瘤体、红色的新鲜出血、紫色的出血块、黄色的陈旧出血和白色的间质增生,肿瘤亦可有大小不一的坏死灶和囊性变,囊内液体可呈血性、棕色、或黄色,也可为散在于肿瘤实质区内的多个小囊。肿瘤血运丰富,周围脑水肿明显。突出到脑表面和脑室者,肿瘤细胞可随脑脊液播散,个别的可向脑外转移至肺、肝、骨或淋巴结。
胶质母细胞瘤组织表现复杂,形态不一,同一肿瘤的不同部位亦不一致。根据WH0(1990)提出的分类标准,胶质母细胞瘤分为以下两个组织学亚型:①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②胶质肉瘤。这些亚型的提出,主要是根据肿瘤的某些比较突出的形态特征而定,与患者的预后无肯定的相应关系。
肿瘤细胞有多种组织学形态。增殖的肿瘤细胞常以小而深染的圆细胞为主,伴以间变的未分化的纤维性、原浆性与肥胖性星形细胞,另有大而怪异的来源不明的瘤细胞。肿瘤细胞直径相差悬殊,大者可达30μm以上,小者可能不足10μm。部分肿瘤胞质十分丰富,亦有胞质完全缺如而呈裸核者,核多形性并有较多分裂象。肿瘤坏死区被成堆狭长的肿瘤细胞层层环绕。肿瘤细胞核分裂象相当多见,并可见到单核或多核瘤巨细胞。供血的血管丰富,在肿瘤细胞增殖旺盛的区域内,可出现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增殖,形成围绕的血管球,与肾小球相似,构成胶质母细胞瘤镜下的另一个特征。来源于血管外膜细胞的间质纤维增生,严重者可成为肿瘤成分。
少数肿瘤可有蛛网膜下腔播散,10%~20%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脑脊液中可发现肿瘤细胞。有软脑膜种植者约10%,尸检中达30%。开颅行肿瘤切除术后的患者极少数可发生肿瘤颅外转移。
电镜下肿瘤细胞大小形状不一,形态呈原始低分化,核大而周质少,细胞器稀少但多聚核糖体丰富。核不规则,核仁突出,常见核分裂象。巨细胞的细胞膜常有折叠,有时可见大量微绒毛,细胞器多少不固定,核畸形、多形、或分叶,高度不规则。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的胞质极为宽阔,充满大量胶质丝,方向不定,成熟程度不一,线粒体散在其中。糖原丰富,核染色质与核仁突出,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内皮增生呈球状,使血管腔闭锁,大血管内皮都有增生,多层基膜包绕,大量胶质纤维产生。常见肿瘤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坏死灶中和血管周围常见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其他炎性细胞。
胶质母细胞瘤是如何引起的
(一)发病原因
目前有研究发现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与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的分子发生机制不同,原发性胶质母细胞瘤以扩增与过量表达为主,而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则以p53的突变为主要表现。
(二)发病机制
肿瘤好发于大脑半球白质内,浸润性生长,外观呈半球形分叶状,大多数肿瘤境界不清,少数肿瘤因生长迅速而使周围组织受压出现软化和水肿,表现“假包膜”现象,可被误以为境界清楚,其实肿瘤已超出边界浸润生长。
肿瘤的硬度因肿瘤有无继发性改变而异,一般软硬相间,质地不均,肿瘤可呈多种颜色,瘤内常有囊变,坏死及出血,钙化少见,典型肿瘤切面可见灰色的瘤体,红色的新鲜出血,紫色的出血块,黄色的陈旧出血和白色的间质增生,肿瘤亦可有大小不一的坏死灶和囊性变,囊内液体可呈血性,棕色,或黄色,也可为散在于肿瘤实质区内的多个小囊,肿瘤血运丰富,周围脑水肿明显,突出到脑表面和脑室者,肿瘤细胞可随脑脊液播散,个别的可向脑外转移至肺,肝,骨或淋巴结。
胶质母细胞瘤组织表现复杂,形态不一,同一肿瘤的不同部位亦不一致,根据WH0(1990)提出的分类标准,胶质母细胞瘤分为以下两个组织学亚型:①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②胶质肉瘤,这些亚型的提出,主要是根据肿瘤的某些比较突出的形态特征而定,与患者的预后无肯定的相应关系。
肿瘤细胞有多种组织学形态,增殖的肿瘤细胞常以小而深染的圆细胞为主,伴以间变的未分化的纤维性,原浆性与肥胖性星形细胞,另有大而怪异的来源不明的瘤细胞,肿瘤细胞直径相差悬殊,大者可达30μm以上,小者可能不足10μm,部分肿瘤胞质十分丰富,亦有胞质完全缺如而呈裸核者,核多形性并有较多分裂象,肿瘤坏死区被成堆狭长的肿瘤细胞层层环绕,肿瘤细胞核分裂象相当多见,并可见到单核或多核瘤巨细胞,供血的血管丰富,在肿瘤细胞增殖旺盛的区域内,可出现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增殖,形成围绕的血管球,与肾小球相似,构成胶质母细胞瘤镜下的另一个特征,来源于血管外膜细胞的间质纤维增生,严重者可成为肿瘤成分。
少数肿瘤可有蛛网膜下腔播散,10%~20%胶质母细胞瘤患者脑脊液中可发现肿瘤细胞,有软脑膜种植者约10%,尸检中达30%,开颅行肿瘤切除术后的患者极少数可发生肿瘤颅外转移。
电镜下肿瘤细胞大小形状不一,形态呈原始低分化,核大而周质少,细胞器稀少但多聚核糖体丰富,核不规则,核仁突出,常见核分裂象,巨细胞的细胞膜常有折叠,有时可见大量微绒毛,细胞器多少不固定,核畸形,多形,或分叶,高度不规则,巨细胞型胶质母细胞瘤的胞质极为宽阔,充满大量胶质丝,方向不定,成熟程度不一,线粒体散在其中,糖原丰富,核染色质与核仁突出,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内皮增生呈球状,使血管腔闭锁,大血管内皮都有增生,多层基膜包绕,大量胶质纤维产生,常见肿瘤细胞有不同程度的坏死,坏死灶中和血管周围常见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其他炎性细胞。
在临床医学上脑瘤都有哪些种类
1)神经上皮组织的肿瘤:包括各级星形细胞瘤、少枝胶质瘤、室管膜及脉络丛肿瘤、松果体细胞瘤、神经元肿瘤及未分化的原始细胞瘤(如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髓母细胞瘤、髓上皮瘤、原始极性胶质母细胞瘤等)。
2)神经鞘膜细胞肿瘤:包括神经鞘瘤、未分化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恶性神经纤维瘤等。
3)脑膜及其有关组织的肿瘤:包括各种脑膜瘤、脑膜肉瘤、黄色瘤、原发性黑瘤等。
4)颅内原发恶性淋巴瘤:包括网状细胞肉瘤、小胶质肉瘤、中枢神经的原发性淋巴瘤等。
5)血管组织的肿瘤:包括血管网状细胞瘤、畸细胞肉瘤等。
6)胚胎细胞瘤:包括生殖细胞瘤、胚胎瘤、内胚窦瘤、绒毛膜癌、畸胎瘤等。
7)先天性肿瘤:包括颅咽管瘤、上皮样及皮样瘤、第三脑室粘膜囊肿、肠源性囊肿、脂肪瘤、神经错构瘤等。
8)脑下垂体前叶的肿瘤:按瘤的内分泌特性进行命名,有催乳素瘤、生长激素瘤、促皮质素瘤、促甲状腺素瘤、促性腺激素瘤及混合性腺瘤等。
9)邻近组织的肿瘤:包括颈静脉球瘤、软骨及软骨肉瘤等。
10)转移瘤:由身体他处转移入颅的继发性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