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六种教育孩子的错误态度

六种教育孩子的错误态度

(一)表扬过多

太多的表扬会给孩子造成许多束缚与负担,当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时,孩子很容易产生挫折、内疚感。如父母总夸孩子“太聪明了”,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孩子就会产生深深的自责与沮丧,自尊心与自信心受到沉重的打击。

因此,父母最好就某件具体的事情表扬孩子,如“你今天的作业写得很好!”

(二)提问过多

由于迫切地希望更多地了解孩子,许多父母往往一等孩子放学就问个不停,“今天老师有没有提问你?”“数学考得怎么样?”“都和谁一起玩儿了?”太多的问题只能引起孩子的反感与抵触,落个“讨厌鬼”的名声。

有效的做法是进入孩子的世界,更多地和他们一起游戏、聊天,在不经意中,你就会发现孩子的许多秘密。

(三)命令过多

“写作业去!”“把电视关了!”过于频繁的命令容易使孩子“充耳不闻”,当孩子经常对这样的命令无动于衷时,父母就应该考虑一下自己在孩子眼里的信誉了。

(四)否认感觉

这是许多父母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当孩子说“妈妈,我怕,打针很疼”时,父母经常会安慰说:“宝贝,没关系,不疼的。”这样只会使孩子感到委屈与恐惧。较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宝贝,妈妈知道,打针是疼,可是打完针后病才能好。”意识到自己得到理解后,孩子的感觉会好些。

(五)呵斥和嘲笑

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某些家长[微博]会大声呵斥,“笨蛋!木脑瓜!”这种做法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严重的伤害。正确的做法是就事而不就人提出批评。

(六)不以身作则

当孩子在外边和人打架时,父母又打又骂的态度会使孩子在内心产生强烈的不满,“不让我打架,你们怎么还打人?”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已威信扫地。教育应该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教育孩子要讲究艺术,方法得当才能获得好的效果,否则只能适得其反。

教育孩子态度也很重要

现在的孩子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掌上明珠,备受家里人的宠爱,所以过分的溺爱就产生了,过分的溺爱对孩子的心理发育非常有害,会导致孩子以自我为中心,目中无人,经不起任何的挫折,所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适当的严格一些。

一些报道曾经说过孩子应该成长在表扬中,但是过多的表扬也会对孩子造成一定的影响,一是会让孩子不知道挫折是什么,二是让孩子有更大的压力,所以适当的批评还是应该有的。

与孩子成为朋友是最融洽的相处方式,不要总是以长辈的身份压迫宝宝,这样无形中会让宝宝对你产生一种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会让宝宝不愿意倾诉自己的心声,也不愿意与你更多的亲近,很多家长都是命令孩子干这个命令孩子干那个,从来不在意孩子的感受,与其命令倒不如商量。

理解孩子相信孩子。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时家长应该给予充分的理解,即使孩子做错事情了,能说出做事时的想法也是好的,不要立即给予批评要心平气和的讲道理,对孩子身体上和心里上的感受也要给予理解,例如孩子不愿意吃药,觉得药苦,一般家长都会说不苦不苦可甜了。甜不甜孩子是知道的,与其这样蒙混过关还不如直接说虽然苦但是可以治病啊,宝宝要坚强一点。或者与宝宝一起吃药,给宝宝做一个榜样。

嘲笑、讽刺的语言要杜绝。当宝宝完成不了一件事情的时候,家长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而并非是你怎么这么笨呢,谁谁谁早就会了。这样会严重打击宝宝的自尊心,让宝宝丧失自信,没有了自信就更完不成想做的事情了。

温馨提示:每个家长都有自己的幼儿早教方法,正因为如此每个家庭教育出来的宝宝也不尽相同,无论家长的教育方法如何,在教育理念上一样要一致,要朝着想要得到的结果共同努力,这样才可以使我们的宝宝更加健康的成长下去,单纯的让孩子长多高多胖这是不称职的家长,对于孩子的成长身体和心理同样重要。

教育孩子的方法

爱要有方,严要有度。 不要替代孩子选择。 对多元智力的认识。 错误与成功同样重要。 学会夸奖孩子。教孩子欣赏别人,不要以自我为中心。独生子女常常是别人围着他转,他们很少考虑他人,更不懂欣赏别人,自然也就谈不上合作,给人际关系带来麻烦,对未来的事业不利。

家长应当教育孩子学会欣赏别人,这样才会正确看待自己,才能与别人合作好。可经常请其他小朋友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活动,引导孩子欣赏别人。如果能教育孩子从小每遇到一个人,都能向他们学习一个优点,那么我们的孩子一定会非常优秀。

对于独生子女:帮孩子建立自信和自尊。把握教育孩子的契机。 培养孩子超越自我、自我发展的能力。 教育孩子需要一个过程,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少家长缺少耐心,不明白“过程”的必要和重要,对待孩子学习、犯错误等问题,表现得急躁,没耐心。忽视过程的教育,是一种虚荣和功利的表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回避这种心理!

世界上最经典的9大家教法

1、蒙特梭利的敏感期教育

这一风行欧美,先进、科学、完善的学前教育法,其独特魅力源于对儿童的充分研究与了解,遵循儿童的敏感期,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中发展孩子的独立、自信、专注、创造等能力,为将来孩子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蒙特梭利的教育方法唤醒了孩子内在的引导力量,挖掘出了孩子的无限潜能;同时,还帮助父母“学习做父母”,让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长。

2、卡尔·威特的早期开发教育

对教育富有独特见解的卡尔·威特是德国的一位牧师。他认为天才取决于后天的教育,孩子的教育必须与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时开始,并用自己的理论印证于儿子小卡尔·威特,使之成为传奇般的天才。卡尔·威特于1818年写成《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是世界上最早论述早期教育的文献,他的教育理念被后人誉为早期教育的楷模。

3、井深大的早期潜能开发教育

井深大是日本当代教育家,索尼电器公司的创始人及名誉董事长。他从商界功成身退之后,热衷于研究早期教育问题,产生了一种在幼儿教育上有所作为的想法。井深大创办了“幼儿教育研究会”,对日本的母亲进行教育,并发明了许多刺激婴幼儿智能发育和情操培养的切实的可行方法,为日本经济奇迹的创造输送了无数一流人才。

4、斯宾塞的快乐教育

许多教育学家和科学家们把斯宾塞尊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二个牛顿”,因为斯宾塞的科学教育和快乐教育思想揭示了教育的规律和儿童心智发展的规律,而使无数的孩子和家庭受益。斯宾塞告诉父母: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效果最好,父母要遵循孩子心智成长的自然规律,诱导孩子的兴趣发展,鼓励孩子进行自我教育,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发挥父爱的积极作用,帮助孩子树立快乐的心态和学习方式。

5、斯特娜夫人的自然教育

斯特娜夫人,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匹兹堡大学语言学教授,阅读《卡尔·威特的教育》后,深受影响。她一边按照老威特的教育方法培养自己的女儿,一边研究自己的育儿方法,取得了非凡的成功。女儿12岁那年(1914年)她写成了《M.S.斯特娜的自然教育》一书。其中的许多教育方法可以同威特的方法相互印证,相得益彰。在斯特娜教育思想中,母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她看来,人类的命运操纵在母亲手中。

6、铃木镇一的才能教育

铃木镇一对如何通过拉小提琴去开发和提高孩子的能力充满了坚定的信心,并培养出了大批的“天才”儿童。在铃木看来,实施才能教育的目标就是努力培养孩子的纯洁心灵。只有促进纯洁心灵的发展,才是提高孩子能力的最佳途径。他认为:“要十分重视孩子旺盛的生命力及其活动,从小开始就要不断努力把这种生命力转化为能力。这样,人的生活道路才不会中断。”

7、塞德兹的天才教育

塞德兹的儿子威廉·詹姆斯·塞德兹,1914年毕业于哈佛大学时年仅15岁。塞德兹根据教育儿子的感悟,写成了《俗物与天才》一书。此书在当时和后世获得了巨大的反响。塞德兹写《俗物与天才》的目的,就是告诉大家,人们对天才的普遍认识是错误的,有超凡成绩的小塞德兹,并不是上帝心情愉快时所偶然创造出的神童,而是人间的某种教育所必然形成的天才,也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方法的必然结果。

8、夏洛特·梅森的独立人格教育

夏洛特·梅森,英国著名教育家,被誉为“家庭教育之母”。她的核心教育观点是:儿童是一个具备所有发展可能性和能力的“人”,教育的目的是尽可能多地把儿童置于与自然生活和思想的活生生的接触当中;要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人来教育,而不是一个只会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书呆子。她针对家庭教育中的一些实际问题,结合自己教育孩子的经验,提供了富有创造性的思想,向人们传授了应该怎样给孩子实施广博的、激励的、快乐的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9、约翰·洛克的绅士教育

约翰·洛克是17世纪英国著名的政治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其教育著作为《教育漫话》。洛克主张要把年青人培养成有强健身体、有一定知识、有才干、具有优雅态度并善于处理各种事务的绅士,这种教育要从德、智、体三方面着手,而一个绅士必须具备理智、礼仪、智慧和勇敢这四方面的道德品质。

单亲家庭的孩子需要哪种关爱

如何教育这些孩子

1.给孩子情感寄托

不管抚养孩子的一方是爸爸还是妈妈,都要让孩子明白自己仍然爱他。经常用行动和言语暗示孩子,他是自己最爱的人。经常和孩子进行沟通,给他们感情寄托,让孩子有存在感,并且让他们感到身心愉悦。

2.双方共同照顾孩子

如果孩子跟随了妈妈生活,那么是不是就代表孩子从此就要失去父爱了呢?实则不然。作为父亲,即使不能和孩子一起生活,也要经常看望孩子,告诉孩子自己没有抛弃他,离婚是爸爸妈妈自己的事,和他没有关系。常常安抚他,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予他帮助。

3.孩子不能娇生惯养

家长要格外注意的是,不要因为孩子失去父爱或母爱就格外地娇惯他,要放心大胆地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从小就知道自己对家庭也负有一定的责任,使他们长大成人后能自觉担负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

4.“刚柔并济”的教育

在生活中,父亲一般倾向于开发和勇敢的教育孩子,而母亲一般倾向于温柔的教育孩子。这两种教育方式对孩子来说缺一不可。所以在离异以后,抚养孩子的一方要适当的转换教育方式,“刚柔并济”,让孩子能感受到不一样的爱,从而使他的人格发展更加完善。

别拿听话禁锢孩子

父母总是习惯性地用“只有听父母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不听话爸爸妈妈就不喜欢你了”之类的话,来让孩子顺从他们的意思。但这种教育方式真的对么?听话的孩子就真的能长成父母所期待的样子吗?答案是否定的,听话的孩子未必是好孩子,那究竟该如何看待让孩子听话的这种教育方式呢?

  1.“听话”教育的弊端

  首先,听话容易让孩子走入极端,在孩子眼里,只有听爸爸妈妈长辈的话才是对的,以至于失去了自我,只要是爸爸妈妈说的,就照做就好了,不需要考虑其他的东西。孩子这样做,爸爸妈妈是省心了,但对于孩子将来的发展要怎么办?孩子始终是需要自己一个人独立于社会的,父母能帮助孩子一时,但却不能帮助孩子一世。其次,听话的孩子容易没有主见,一个没有独立思想和个性的人是难以发光发热的。

  2.不要让孩子被动听话

  被动听话是什么意思?就是孩子在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明白的情况下,被父母用“好孩子要听话”这种思想变相地绑架了,去做任何父母想让他们做的事情。那么主动听话不同于被动听话的地方在哪里呢?就是父母需要让孩子明白某个道理,让孩子明白这样做的的确确是正确的,让孩子从自己内心的想法出发去做这件事情。

  3.让孩子感同身受

  没有生下来就懂事的孩子,很多时候,孩子不懂得自己那样做是错误的,所以父母要积极地给孩子纠正错误,而不是不解释。只选择让孩子听话来解决问题,比方说孩子不愿意将食物分享给其他小伙伴吃,那爸爸妈妈可以演一场戏,让别的孩子也不要把食物给自己的孩子吃,让孩子自己去体会那种被拒绝被排外的心情,这样孩子自然就会愿意与人分享了。感同身受的基本原理就是要让孩子理解自己这种做法的不当之处,然后积极改正。

  4.别总让孩子听话

  孩子做错事,这是很正常的,哪个父母能保证自己小时候没有犯过错呢?但如果孩子犯错,父母懒不想费心思让孩子明白自己错在哪里的话,这就是父母的问题了。光是让孩子“听话”并不能让他明白自己究竟错在哪里?只会误导孩子,甚至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记住,父母一定要用耐心和细心去教育孩子,这样孩子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孩子。

教育孩子妈妈是当虎还是当猫

当一个好妈妈,真的不容易,如果你对孩子的教育太过于严厉,人家会说你不顾及孩子的感受,甚至是在虐待孩子,如果你对孩子的教育太过于宽松,人家肯定又会说慈母多败儿了,所以,教育从来就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那么,该如何把握好教育的力度呢?怎么做才能真真正正地帮助到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呢?

一:教育孩子,当虎还是当猫好

A:教育孩子,家长当虎

1、 教育孩子,家长对孩子比较严厉,一定程度上可以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起到约束,对孩子养成好的习惯有好处。

2、 教育孩子采取严厉的态度,家长可以建立威严,孩子在家长的监督上,一般都能做到自觉学习。

3、 但是,严厉对待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有可能对孩子造成压力,严重的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成长。

B:教育孩子,家长当猫

1、教育孩子,家长采取宽松以待,孩子的学习压力会比较小。

2、教育孩子,家长比较宽松,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会更加亲密。

3、但是,太过于宽松地对待孩子学习,有可能导致孩子的学习态度比较松散,而且还有可能出现缺乏时间观念的现象。

二:教育孩子,不该怎么教

1、 教育孩子,不可以溺爱孩子,更不可以太过于严厉,应该收放自如,让孩子知道劳逸结合。

2、 教育孩子,家长不要带有命令的口气,更不可以嘲笑和讽刺孩子,这样让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厌恶心理。

3、 教育孩子,家长也不可以一手包办,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多加思考,养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遇到孩子不懂的情况,家长可以正确地给孩子引导指导,而不是直接把结果或者答案告诉孩子。

4、 教育孩子,不可以在外人面前批评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总拿其他人来作对比。

三:教育孩子,应该怎么做

1、 教育孩子的同时,应该多陪伴孩子的成长,家长是孩子的指路明灯,是孩子的启蒙老师,是孩子的强心针,所以,当孩子在成长道路上难免会有迷茫的时候,家长的陪伴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2、 教育孩子,应该把握好教育的度,而且不可以让孩子一味地玩,更不可以让孩子无时无刻地学习,如果可以做到寓学于乐,那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不要只用语言教育来教育孩子

1.以身作则

很多时候,语言的教育是空洞无力的,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总是很烦这种语言教育,所以这时候父母就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例如当父母教育还做人一定要善良,那么就应该在遇到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伸手去帮助他们。如果教育孩子要具有责任感,那么父母在自己犯错时,要及时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且要为自己的错误买单总之父母想要孩子具有的好的品质,那么就必须让你跟孩子看到父母好的一面。

2.借助他人

教育孩子,并不是一定要父母亲自去做,有些情况可以用他人进行教育。父母可以在孩子身边说一些别人的好行为;或者是带孩子去看一些具有一定意义的电影。还可以通过先进的事迹和英雄故事教育自己的孩子。让孩子明白别人为什么好,好在哪里,孩子明白了,以后也就会萌生出好的想法,从而做出好的行为。

3.动作暗示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过于直接的鱼鱼奥会伤害到孩子,会让孩子感到伤心和难为情。因此,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可以避免语言教育,而是通过一些动作的暗示。如果孩子起得晚了那么父母不要大声责骂孩子,而是让孩子看看表,暗示孩子已经很晚了。其实是有时候,动作比语言更有说服力。

4.表情教育

如果孩子做事情做得非常棒,那么爸爸妈妈可以露出微笑,表示表扬孩子,如果孩子做错了事情,那么父母可以瞪大眼睛或者给孩子一个不快的表情,让孩子明白最忌做错了。

教育孩子的方法

爱要有方,严要有度。 不要替代孩子选择。 对多元智力的认识。 错误与成功同样重要。 学会夸奖孩子。教孩子欣赏别人,不要以自我为中心。独生子女常常是别人围着他转,他们很少考虑他人,更不懂欣赏别人,自然也就谈不上合作,给人际关系带来麻烦,对未来的事业不利。家长应当教育孩子学会欣赏别人,这样才会正确看待自己,才能与别人合作好。可经常请其他小朋友和自己的孩子一起活动,引导孩子欣赏别人。如果能教育孩子从小每遇到一个人,都能向他们学习一个优点,那么我们的孩子一定会非常优秀。

对于独生子女:帮孩子建立自信和自尊。把握教育孩子的契机。 培养孩子超越自我、自我发展的能力。 教育孩子需要一个过程,在教育孩子方面,不少家长缺少耐心,不明白“过程”的必要和重要,对待孩子学习、犯错误等问题,表现得急躁,没耐心。忽视过程的教育,是一种虚荣和功利的表现,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回避这种心理!

父母教育孩子六种错误态度

(一) 表扬过多

太多的表扬会给孩a子造成许多束缚与负担,当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时,孩子很容易产生挫折、内疚感。如父母总夸孩子“太聪明了”,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孩子就会产生深深的自责与沮丧,自尊心与自信心受到沉重的打击。

因此,父母最好就某件具体的事情表扬孩子,如“你今天的作业写得很好!”

(二) 提问过多

由于迫切地希望更多地了解孩子,许多父母往往一等孩子放学就问个不停,“今天老师有没有提问你?”“数学考得怎么样?”“都和谁一起玩儿了?”……太多的问题只能引起孩子的反感与抵触,落个“讨厌鬼”的名声。

有效的做法是进入孩子的世界,更多地和他们一起游戏、聊天,在不经意中,你就会发现孩子的许多秘密。

(三) 命令过多

“写作业去!”“把电视关了!”……过于频繁的命令容易使孩子“充耳不闻”,当孩子经常对这样的命令无动于衷时,父母就应该考虑一下自己在孩子眼里的信誉了。

(四) 否认感觉

这是许多父母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当孩子说“妈妈,我怕,打针很疼”时,父母经常会安慰说:“宝贝,没关系,不疼的。”这样只会使孩子感到委屈与恐惧。较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宝贝,妈妈知道,打针是疼,可是打完针后病才能好。”意识到自己得到理解后,孩子的感觉会好些。

(五) 呵斥和嘲笑

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某些家长会大声呵斥,“笨蛋!木脑瓜!”这种做法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严重的伤害。正确的做法是就事而不就人提出批评。

(六) 不以身作则

当孩子在外边和人打架时,父母又打又骂的态度会使孩子在内心产生强烈的不满,“不让我打架,你们怎么还打人?”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已威信扫地。教育应该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教育孩子的好方法

在日常生活中老百姓常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同时在教育孩子时也一样,你了解你的孩子吗?孩子的习惯和特点你要不断的观察把孩子的优缺点分析出来,在优点上鼓励和支持孩子去做,在不良的方面要引导和开导孩子。常见的类型的几种孩子的表现和教育方法如下:

第一类孩子表现:

上课不用心听讲的孩子。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上课多动、好玩、爱讲话,甚至在家中学习也表现出心不在焉对此类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长说,“那是学校的事,不该我来管,我又不能坐在孩子旁边。”实际上,练习孩子用心听讲,要从日常糊口入手,由于糊口习惯和学习习惯是紧密相关的。

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父母要练习让孩子听一遍就马上做到.其次,在糊口中,家长可以有意识地练习孩子的听话能力,如铺排三、四件事,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家长观察孩子是否如斯.再次,家长要有意识地练习孩子的留意力,和孩子讲话,一定要让孩子看着你的脸听.第四,家长还可以告诉孩子一些听讲的小窍门第五,家长应尽量要求孩子复述课堂内容,或谈上课中印象最深的题目。

第二类孩子表现:

追求金钱与物质享受的孩子。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穿要名牌,吃要精品,”讲究吃穿,有的上学要坐摩托车、三轮车。

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家长自己要以身作则,艰苦朴素,告诉他们自己孩子时代的糊口经历和故事.其次,家长要把家庭收支计划告诉孩子,并适当征求孩子的意见.再次,有效地教育孩子计划用钱,并用典型事例来教育孩子。

第三类孩子表现:

精力过剩的孩子。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爱玩,爱闹,爱打架,难以管教,但他们较智慧好动,反应快,接受能力强。

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他们明白自己不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这样他们轻易在心理上接受教育和指导。其次,要适当放手,管教适度。管教若太严,与他们性格分歧错误劲,就会适得其反。要给他一定自由,一定的流动时间和空间。

再次,耐心教导:即耐心教育与疏浚沟通,通过讲道理,使孩子明白自己的一些“主见”并不那么好,并不那么符合社会道德与规范,从而自愿抛却自己的“主见”,克服自己的毛病,逐步走向成长之路。

第四类孩子表面:

具有严峻惰性的孩子。此类孩子主要表现为学习被动,功课不完成或抄袭,造成考试交白卷或作弊,糊口散漫。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要以平时的家务事开始练习,不要让孩子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其次是匡助孩子制定计划,并加强督促检查。三是父母要以身作则,事事起表率作用。四是要从孩子力所能及的日常小事上培养勤劳的习惯,并持之以恒,坚持练习。

第五类孩子表现:

对长辈教育抱无所谓立场的孩子。此类孩子对父母,师长的教育,充耳不闻,当耳边风。教育的主要方法:首先要让孩子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理解父母、师长的任何一种教育方法都是为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其次,要在感情融洽的气氛中进行教育,消除他们的“敌意”,使他们愿意服从教导.第三要给孩子以说话的权利,让他说原因,说理由,哪怕是不准确或不真实。

第四要多一点宽容,教育之后,还会做错事,要给予改正的机会,要耐心,要等待。第五是教育孩子的语气要坚定,父母两人说话口径要一致,有的父母嘻嘻哈哈,有的不认为意,有的轻描淡写,有的各唱各的调,这都不利于教育。

所以,父母和家庭教育孩子是最重要的,在对待孩子的教育一定要坚持和仔细观察,不断开导和引导,不要为了方便把孩子放到学校管理自己就觉得什么事也没有了,这样是错的,家庭和父母是孩子第一启蒙老师。

相关推荐

教育误区教育孩子不该犯的七个错

错误1:教幼儿背唐诗 你是否热衷于教你的宝宝背唐诗?并以他小小年纪就能熟练背诵为荣?每每有朋友到家里来玩,还一定要小宝贝背两首来炫耀炫耀? 真相分析: 教育专家说,孩子在上学前就能背唐诗,貌似不错,可是,这种做法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弊大于利的。 唐诗是古代文人墨客的佳作,遣词造句极其精练、含蓄,有时为了行文的需要,颠倒字词正常顺序的事常有,这与现在人们的语言习惯大不相同。幼儿尚处于学习语言的初始阶段,凝练的唐诗,要让幼儿读熟、读懂,并受到教育,谈何容易? 科学做法:建议年轻父母让孩子多吟诵一些儿歌

青舂期的学生常常发脾气是怎么回事

学生进人青春期后,家长会觉得越来越难以管教。动不动就发脾气,“有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稍有不如意就扔东西、大吵大闹……为何孩子们会有如此大的火气呢?如何控制他们的脾气?坏脾气除了有家长长期溺爱的原因外,还源于学生产生的“成人感”,他们在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加速成长,生理迅速成熟,努力在心理上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性,要以独立人格出现;而他们在知识、经验、能力方面并未成熟,只处于半成熟状态。面对这种矛盾和困惑,他们常常会处在焦虑的情绪中,产生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而这种情绪波动在父母面前更易发作。对于青春期的孩子

学龄前儿童教育方法

学龄前儿童教育方法1:培养性格 人的一生总会碰到挫折和失败。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坚韧的性格。正确引导孩子对待挫折与失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适当地给孩子鼓励与赞扬,让孩子的心里充满阳光。 学龄前儿童教育方法2:培养兴趣 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注意孩子的爱好。不要以为玩乐就不能学习,落后于其他的孩子。为孩子提供各种兴趣的选择,并给予孩子必要的引导,孩子的业余爱好广泛,接触的东西多了,自然就能够学到很多书上都学不到的东西。 学龄前儿童教育方法3:减轻压力 家长的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让孩子的身心承受超负荷的压力,最

教育孩子父母忌扮“红白脸”

生活中我们常听到孩子这么说,“我觉得妈妈好,妈妈不打我,爸爸常打我的屁股。”“我喜欢妈妈,因为她很听我的话,我叫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我不喜欢爸爸,因为我叫他买变形金刚给我,他不买。”……如此来褒贬自己的父母,这样的情况,问题出在哪里呢? 在目前的家庭教育中,“红白脸” 的教育方式屡见不鲜。即父亲与母亲在教育孩子时,常常扮演两个截然相反的“脸谱”:一个演“红脸”,采用打、骂、训的态度和方式;另一个则唱“白脸”, 采用哄、逗、护的方式。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一方面是父母双方故意为之,希望给孩子一个有人疼、又有人

孩子懂礼貌

一个没有礼貌、举止粗俗、不尊重他人的人,在工作中很难获得尊重和同事的友好协作。在生活中也不易获得友谊和自信,因此往往缺乏幸福感。要想使孩子成长为有所作为的人,父母应就让孩子从小懂礼貌,讲友谊。 让孩子懂礼貌,最早便是让孩子学会同人“打招呼”。问候语虽然都很简单,但要让孩子养成习惯并主动说出,就不是件容易的事了。如果孩子主动叫人或使用文明用语,做父母的要及时给予表扬,让他知道懂礼貌的孩子是人人喜爱的。 在日常生活中,要教育孩子懂得尊重长辈尤其是老年人。这点当父母的要以身作则。如果当父母的对长辈就不尊敬,不孝

批评孩子的话儿要悄悄说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犯错误,被批评也是少不了的。父母在批评孩子时,一定要讲究艺术,爱护孩子的自尊心,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 贬词不要用,客观公正好好说 批评孩子要客观,就孩子所犯错误本身讲道理,提要求,不要加入过多感情色彩,张口闭口用侮辱贬低性语言:“你真没出息”、“你真蠢”。如此责骂不休,不仅不能把孩子往正道上引,还会让孩子失去信心,破罐子破摔,甚至走上邪路。批评应该恰如其分,在客观公正地指出错误后,用积极正面的语气给予引导。批评应对事不对人,孩子和大人,被批评者和批评者,人格应该平等,正是基于

惩罚孩子的原则

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

防止孩子用哭闹要挟家长

1、家长对孩子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对孩子爱而不娇,护而不惯,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施以正确的教育。把孩子置于受教育的位置上,教育孩子关心别人,并培养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2、正确地对待孩子的哭,在孩子哭之前要自然地转移其注意对象,变换环境,把孩子引导到另一种体验中。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不会以哭闹作为满足自己要求的手段。 3、家庭成员必须保持对孩子教育和要求的一致性。尤其是祖父母、外祖父母与孩子父母一定要协调一致,否则容易造成教育作用的相互抵消,正确的观念也不能行之有效。

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很重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举止对孩子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1、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孩子是家长的影子; 2、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不会赏识就不会教育; 3、下列教育方法都是应该纠正的:随意打骂孩子;强迫孩子平等交谈; 4、只要对孩子不信任、不赏识,教育就缺少正效应; 5、用放大镜寻找“差生”的优点——不要在鸡蛋里挑骨头,而是要在骨头里挑鸡蛋(迟到28分钟的故事); 6、不能用道德标准衡量孩子的非道德行为(老师变成“牛”的故事); 7、父母的最大责任不是千方百计地寻找孩子的缺点,而是

如何提高儿童记忆力

1.重复记忆。对于小孩子来说,家长们还是需要有足够的耐心教育孩子。当孩子的记忆力比较差的时候,我建议可以通过重复记忆的方式帮助提高孩子的记忆能力。其实孩子的生活世界也是比较简单的,孩子喜欢童趣,孩子也不会厌恶重复的事情,因此,重复的记忆方式能更好的帮助宝宝记忆。 2.联想记忆。联想记忆需要家长们有更为丰富的想象力。在和孩子交流以及相互的过程中,家长们看到生活中的小事物,都可以用联想记忆的方式,告诉孩子们可以联想到另一种事物,这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联想记忆,也能够训练孩子的想象能力。 3.直观记忆。对于直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