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间的功效与作用 行间的定位
行间的功效与作用 行间的定位
科学定位:在足背,第1,2趾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快速取穴法:
1.侧坐伸足或仰卧位,在足背,第1,2趾之间连接的缝纹头,按压有凹陷处,即为本穴。
2.侧坐伸足或仰卧位,在足背,第1,2趾之间, 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按压有凹陷处。
行间的定位 行间穴穴名解析
行,行走,流动,离开也;间,二者当中也。行间意指肝经的水湿 之气由此顺传而上。本穴物质为大敦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吸热并循肝经向上传输,气血物质遵循其应有的道路而行,因此而得名。
行间还可以配睛明穴治青光眼,降眼压;配天冲,合穴,风池,百会治肝火上炎,头痛,眩晕;配中脘,肝俞,胃俞治肝气犯胃之胃痛;配中府,孔最治肝火犯肺所致干咳或咯血。
如何通过拔罐治疗血热月经不调
治法:方法一:选穴:大椎、曲池、中极、三阴 交、隐白。定位:大椎:在背部正中线上,第 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曲池:在肘横纹的外侧端,屈肘时 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仰掌屈肘 成45°,肘关节桡侧,肘横纹头为取穴 部位)。中极: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 中下4寸。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 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隐白:在足大趾末节内侧,距趾甲角 0.1寸(足大趾内侧,由大趾趾甲内侧缘与 下缘各作一垂线之交点为取穴部位)。拔罐方法:刺络拔罐法。曲池、 大椎及隐白三穴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出血 量以3-5亳升为度,余穴拔罐,留罐10分 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方法二:选穴:血海、地机、三阴交、行间。定位:血海:屈膝,在大腿内侧, 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 隆起处。地机:在小腿内侧,当内踝尖与阴陵 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3寸。(阴陵泉下3 寸,胫骨内侧缘)。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 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行间:在足背侧,当第一、第二趾 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拔罐方法:行间穴用梅花针轻叩 刺,以皮肤发红或微微出血为度,余穴 拔罐后留罐10分钟,每日1次,10...
行间的功效与作用
行间是火穴,肝属木,木生火,《类经·图翼》上说:“泻行间火而热自清,木气自下。”行间是一个泻心火的穴位,刺激行间具有疏肝泄火,清热凉血,镇肝熄风,疏经活络,理气止痛之功,对于多为情志内伤,肝郁气滞,久而化火,肝经火毒,外溢肌肤引发的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女人脸色发黄按揉行间穴
行间穴位置
行间穴是肝经上的一个穴位,位于足背侧,在拇趾和第二趾之间的位置,是刺激肝经的穴位,能帮助打通肝经。
按摩行间穴对于疏肝理气,调畅气机很有帮助,比较适合肝郁气滞或肝火旺的人。脸色发黄的女性经常按摩这个穴位,有助于改善皮肤状况。对于肝病患者来说,按摩行间穴虽然不能根治肝病,却能疏通肝经,调畅气血,改善肝功能,对于缓解病情具有很好的作用。
按摩方法
按摩的时候,用大拇指点按在行间穴的位置,轻轻按揉3 分钟左右,稍微用力,以感觉压痛为度。如果是懒得用手按,也可以光脚,用一只脚的拇趾去踩另一只脚的行间穴位置,这样时不时踩一下,也能够起到疏肝理气的作用。
经常抽烟喝酒或者患有肝病的人可以点燃艾柱来刺激行间穴,每天把点燃的艾柱挂在行间穴上方,停留10 分钟左右,每天热灸1 次。这种方法对酒精肝、脂肪肝、肝硬化有很好的辅助治疗作用。
上面为大家介绍了脸色发黄的原因及脸色发黄按摩行间穴的方法,过早进入“黄脸婆”阶段的女性可以多按按这个穴位,另外,要少生气、抑郁,保持开朗,多喝水。
行间穴的功效作用有哪些
行间穴在足背,第1,2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行间穴属足厥阴肝经,位于足背,为肝经荥穴,五行属性属木,乃肝经子穴。肝脏的特点是内寄相火,体阴而用阳,所以肝病最易生火,动阳,化风,其症多见肝气郁结,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风内动;行间有清肝泻火,舒肝解郁,熄风潜阳之功效,平时心火偏重,容易上火的人要多按摩行间。刺激该穴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泻肝火
肝火旺时,人容易发怒,大怒甚至会导致肝火上冲于头部,出现头痛,眩晕,上冲于眼部出现目赤肿痛,目眩,青盲,上冲于耳出现耳鸣,耳聋,上冲于口出现口喎,按摩行间可泻火,本穴有清泄肝胆实火,利头目的作用,主治头痛,眩晕,失眠等症。
宣肺止咳
行间为肝经之荥火穴,除了具有疏肝健脾,和胃降逆之功,还有宣肺止咳功效,能有效缓解呃逆,泄泻,咳嗽等症。
行间的定位 行间主治疾病
行间为肝经荥穴,本穴可疏肝解郁,温经散寒,清热消肿,缓急止痛,主治肝经郁热所致的蛇串疮,目赤肿痛,头痛,目眩,心里烦热,燥咳失眠等;因肝经环绕阴器,所以行间还善治生殖器的热证,如阴囊湿疹,小便热痛,阴部瘙痒等症;因肝火旺所致两肋胀痛,嘴苦也可揉行间来缓解。
行间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行间怎么按摩
1.行间按摩不用拘泥于时间和形式,可以用拇指按揉,也可以一脚踩着另一脚的穴位按揉。
2,以一手食指指尖掐按行间穴,掐按的力度以能耐受为度,注意不要掐破皮肤,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2-3分钟,两侧行间穴交替掐按。
行间怎么按摩 行间的功效
行间穴属足厥阴肝经,位于足背,为肝经荥穴,五行属性属木,乃肝经子穴。肝脏的特点是内寄相火,体阴而用阳,所以肝病最易生火,动阳,化风,其症多见肝气郁结,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肝风内动;行间有清肝泻火,舒肝解郁,熄风潜阳之功效,平时心火偏重,容易上火的人要多按摩行间。
刮痧对妇科病有好处吗 赤白带下刮带脉穴
定位:在侧腹部,章门下1.8寸,当第11肋骨游离端下方垂线与脐水平线的交点上。
刮拭功效:调经止带,健脾利湿。适用于治疗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疝气,胸胁痛。
配伍:配关元,气海,三阴交,白环俞,间使治赤白带下;配关元,足三里,肾俞,京门,次髎治肾气虚带下;配中极,次髎,行间,三阴交治湿热下注之带下。
小儿遗尿的拔罐疗法
一、先天不足、肺脾亏虚
(一)症状
面色淡白,精神差,反应迟钝,白天小便也多,疲劳后尿床加重,重者四肢寒冷,腰腿无力,大便质稀,舌淡。
(二)治法
(1)选穴膀胱俞、气海、关元、三阴交。
(2)定位膀胱俞: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2骶孔。
气海:前正中线上,脐下1.5寸。
关元: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
三阴交: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后方。
(3)方法单纯法,留罐5~10分钟。之后在气海、关元穴用艾条行温和灸15~2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晕为度。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二、下部湿热
(一)症状
尿频量少,色黄味臭,外阴瘙痒,烦躁易怒,面唇红赤,口干舌红,舌苔黄。
(二)治法
(1)选穴气海、阴陵泉、三阴交、行间。
(2)定位气海:见前。
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后下方凹陷处。
三阴交:见前。
行间:在足背,当第1、第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3)拔罐方法单纯法。各穴拔罐后留罐5~1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三、注意事项
(1)实施灸法时应注意避风,保暖。
(2)治疗期间应培养患儿按时排尿的习惯,夜间定时叫醒患儿起床排尿。
(3)平时勿使孩子过度疲劳,注意适当加强营养,晚上临睡前不宜过多饮水。
(4)要对患儿耐心教育,鼓励其树立自信心,切勿嘲笑和歧视,避免其产生恐惧、紧张和自卑心理。
行间的定位在哪里
行间的定位
科学定位:在足背,第1,2趾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快速取穴法:
1.侧坐伸足或仰卧位,在足背,第1,2趾之间连接的缝纹头,按压有凹陷处,即为本穴。
2.侧坐伸足或仰卧位,在足背,第1,2趾之间, 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按压有凹陷处。
行间的功效与作用
行间是火穴,肝属木,木生火,《类经·图翼》上说:“泻行间火而热自清,木气自下。”行间是一个泻心火的穴位,刺激行间具有疏肝泄火,清热凉血,镇肝熄风,疏经活络,理气止痛之功,对于多为情志内伤,肝郁气滞,久而化火,肝经火毒,外溢肌肤引发的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行间为肝经荥穴,本穴可疏肝解郁,温经散寒,清热消肿,缓急止痛,主治肝经郁热所致的蛇串疮,目赤肿痛,头痛,目眩,心里烦热,燥咳失眠等;因肝经环绕阴器,所以行间还善治生殖器的热证,如阴囊湿疹,小便热痛,阴部瘙痒等症;因肝火旺所致两肋胀痛,嘴苦也可揉行间来缓解。
行间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行间准确位置
简便取穴:足背第1,2趾趾缝端凹陷处即是本穴。
标准定位:在足背,第1,2趾间,趾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
牙疼怎么刮痧 虚火牙痛刮痧治疗
刮痧取穴:太溪,合谷,颊车,下关,行间。
太溪:内踝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行间:第1,2趾间,趾蹼缘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刮法:用木鱼石刮痧板,介质用凡士林油。在刮痧部位涂以刮痧介质,用刮痧板的棱角或边角,在刮拭部位进行较小面积或沟,窝,凹陷地方刮痧。直至皮下出现痧痕为止。
作用:滋阴降火。合谷,颊车,下关皆属于阳明经,是治疗牙痛效穴,太溪是足少阴经原穴,滋阴补肾,以治其本,行间为足厥阴经荥穴,用以清热解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