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的两种分型
脑瘫的两种分型
(1) 共同之处:①简化了分型,不再将“震颤型”和“不可分类型”单独分类,保留了临床最常见的“双瘫”,取消了难以见到的“截瘫”;本着简易、实用的原则,取消了“重复偏瘫”,统称为“四肢瘫”;②在新的分型中,“不随意运动型”包括手足徐动、舞蹈样动作、肌张力失调和震颤等。
(2) 不同之处:后两种分型的唯一差别是,2006年的分型中保留了“强直型”,以强调正确区别锥体外系损伤与锥体系损伤所致痉挛的不同,利于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
由于脑瘫是脑损伤所致的综合征,原因复杂,损伤复杂,临床表现复杂,因此分型存在一定困难,难以从单一的角度进行分类,也难以严格确定某一类型。
小儿脑瘫两大表现
目前我国小儿脑瘫的发病率约在1.8‰-4‰,随着围产血及新生儿急救医学进步和NICU的建立使一些极低体重儿或重危新生儿得以存活,增加了脑瘫的发病机会。大约每300个出生的婴儿中就将有一人患有或发生小儿脑瘫,这个数字还是十分令人震惊的。对于小儿脑瘫的主要表现,我们可以用两个词来概括:发育落后 ,姿势异常。
1、发育落后:一般来说,患有脑瘫的孩子2~3个月时还不会笑,不会抬头,持续哭闹,手指紧握不会张开;4~5个月还不会翻身;8个月还不会坐,甚至不会抓、握,也不能把手放到嘴边。此外,智力发育也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
2、姿势异常:脑瘫患儿常表现为全身发软,无力或四肢发紧、打挺易惊,少动或过多地乱动,吃奶无力,经常呛、噎、吐奶,哭声微弱或阵阵尖叫。
另外,还有流口水、四肢不自主地徐动和颤抖;双脚总是脚尖着地而足跟悬空不着地或两下肢交叉;四肢运动不协调、不对称;头歪向一侧而不能保持正中位等。
脑瘫的分类有什么
因为脑瘫的发病机制各不相同,临床上常表现为不同脑区受累的特征。根据相应的临床特点,脑瘫可分为多种类型。
1、手足徐动型:主要病变部位集中在锥体外系,常常表现为四肢、头面部或全身肌肉的“蠕虫样”不自主运动。紧张、兴奋时加重,安静时减轻,入睡后多动消失。多动症状在进行有意识的动作时尤为明显,如取拿物品时不能顺利接触该物品,而是上肢高举或伸向后方,摇动,全身用力、面部肌肉活动增多,表情怪异。协同运动能力极差。由于颜面肌肉、舌肌及发声肌肉受累而常伴有语言障碍。单纯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常肌张力减低,腱反射不亢进,亦无病理反射。但本型常与痉挛型共同存在。
2、痉挛型:脑瘫患儿大多数属于这种类型的。也是最为常见的临床类型。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折刀样”增高,以屈肌张力增高为主,下肢内收肌群尤为显著。患儿双大腿外展困难,膝部屈曲不易伸直,腓肠肌收缩而致跟腱挛缩。竖立抱起时两下肢伸直、内收并内旋,两腿交又呈剪刀状。行走时呈“剪刀状”痉挛性瘫痪步态,足尖着地。上肢表现为肘、腕关节屈曲。受累肢体呈典型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根据受累部位的不同,痉挛型脑性瘫痪又可分为四肢瘫、偏瘫、三肢瘫及单瘫等。其中以四肢瘫或偏瘫较为多见,其他类型少见。
3、共济失调型:这种类型较少见,主要表现为小脑病变体征,常见眼球震颤,辨距不良,步态不稳、摇晃及意向性震颤等。肌张力偏低,腱反射不亢进。
4、脑性瘫痪患儿常由于较广泛的脑损伤引起,故合并其他神经系统异常者较为常记。例如,25~80%的患儿伴有智力低下;25~50%的患儿合并癫病,并有少数病例合并语言障碍或感知觉及行为异常等。
儿童脑瘫的类型有哪几类
脑瘫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第一、有着不自主运动的手足徐动型脑瘫,有时也叫做运动障碍型脑瘫,第二、肢体僵硬无力的痉挛型脑瘫。
第一、运动障碍型脑瘫:患儿会表现出另外一种不自主的运动。即手足徐动型脑瘫,这类患儿有持续的不自主运动,即使是在努力安静坐着的时候也是如此。这种不自主运动影响了脑瘫儿童想完成的所有动作,如行走或者用双手做事等;而运动障碍的另一中共济失调型脑瘫,这类患儿在安静地坐着的时候没有不自主的动作,但是他主动运动的动作会非常笨拙,难以完成动作。
第二,痉挛型脑瘫患儿,这类患儿运动少,幅度小,事实上经常难以活动。导致很多患儿出现瘫痪的症状。如,偏瘫儿童是身体的一侧受累,也就是说右侧手臂和右腿,或者左侧手臂和左腿。
另外,痉挛对上肢的影响往往比下肢严重,所以偏瘫儿童基本上都能走路,但有时手功能会很差,患侧手只能简单用作支撑或者对健侧手起到辅助作用。双瘫儿童的下肢受累比上肢严重,双瘫在早产的孩子中比较多见。三个肢体受累的叫做三瘫,单瘫是指一个肢体受累。痉挛型四肢瘫儿童所有的肢体都严重受累。四个肢体都受累的在有些情况下又叫做重复偏瘫,但是上肢受累比下肢严重。
脑瘫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
1、肌张力低下型:多为婴儿,主要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以抗重力肌最明显。俯卧位不能抬头,四肢不能支撑,腰部贴床。仰卧位上下肢也处于外展、外旋位,背部紧贴床,似蛙位姿势,明显肌张力低下,呼吸浅表,声音小,咳嗽乏力,易患肺内感染,运动、姿势发育均明显落后于同龄儿。
2、手足徐动型:病变位于锥体外系,是以不随意运动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类型。
3、强直型脑瘫:为锥体外系损伤,少见。最大特点是均匀双向的被动运动抵抗,缓慢运动时抵抗更明显,膝反射正常或减弱,无踝阵挛及不随意运动。
4、痉挛型: 病变位于大脑皮质锥体系,主要特征是牵张反射亢进导致的肌张力增强。典型痉挛型四肢瘫患者表现为双上肢屈曲、内收内旋、屈腕手握拳、拇指内收。双髋关节内收内旋,屈曲不充分,坐位双下肢伸直、尖足、骨盆后倾,常取盘坐为姿势,立位表现为头前倾下颌突出,颈椎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髋关节屈曲、内收内旋、膝关节屈曲、踝关节跖屈、尖足交叉足内翻或外翻。
先天脑瘫和后天的区别
1、先天性脑瘫与后天性脑瘫,两者之间的区别就在于一个在前一个在后脑部受到伤害,先天性脑瘫是胎儿在母亲体内时,孕妇本身没有注意到受到外在因素刺激,对婴儿还没有发育好的脑部造成损害,而导致婴儿刚出生就是患有脑瘫。
2.后天性脑瘫,是指婴儿由于患有某种疾病,引起脑部病毒感染,而造成患者脑部受到伤害,患者经过及时治疗,积极做些康复活动来进行锻炼,可以达到比较好的效果,有些患者都可以能自己写字唱歌之类的。
3.不管是先天性脑瘫或者是后天性脑瘫,由天小孩的脑部受到不同程序的伤害,往往他们的智力低下,伴有一些姿势异常和运动障碍,家长要多花些时间尽心照顾,不要因为患有脑瘫就产生厌烦心态。
患有脑瘫,不管是先天的性的还是后天性的,都需要家长对患儿要有耐心,长期坚持康得训练,不要和其它的小孩去比较,每个孩子都是宝。
脑瘫的分类有什么
脑瘫的分类
因为脑瘫的发病机制各不相同,临床上常表现为不同脑区受累的特征。根据相应的临床特点,脑瘫可分为多种类型。
1、手足徐动型:主要病变部位集中在锥体外系,常常表现为四肢、头面部或全身肌肉的“蠕虫样”不自主运动。紧张、兴奋时加重,安静时减轻,入睡后多动消失。多动症状在进行有意识的动作时尤为明显,如取拿物品时不能顺利接触该物品,而是上肢高举或伸向后方,摇动,全身用力、面部肌肉活动增多,表情怪异。协同运动能力极差。由于颜面肌肉、舌肌及发声肌肉受累而常伴有语言障碍。单纯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常肌张力减低,腱反射不亢进,亦无病理反射。但本型常与痉挛型共同存在。
2、痉挛型:脑瘫患儿大多数属于这种类型的。也是最为常见的临床类型。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折刀样”增高,以屈肌张力增高为主,下肢内收肌群尤为显著。患儿双大腿外展困难,膝部屈曲不易伸直,腓肠肌收缩而致跟腱挛缩。竖立抱起时两下肢伸直、内收并内旋,两腿交又呈剪刀状。行走时呈“剪刀状”痉挛性瘫痪步态,足尖着地。上肢表现为肘、腕关节屈曲。受累肢体呈典型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根据受累部位的不同,痉挛型脑性瘫痪又可分为四肢瘫、偏瘫、三肢瘫及单瘫等。其中以四肢瘫或偏瘫较为多见,其他类型少见。
3、共济失调型:这种类型较少见,主要表现为小脑病变体征,常见眼球震颤,辨距不良,步态不稳、摇晃及意向性震颤等。肌张力偏低,腱反射不亢进。
4、脑性瘫痪患儿常由于较广泛的脑损伤引起,故合并其他神经系统异常者较为常记。例如,25~80%的患儿伴有智力低下;25~50%的患儿合并癫病,并有少数病例合并语言障碍或感知觉及行为异常等。
脑瘫有几种类型呢
提到脑瘫,很多人都会紧张不已。是一种可怕的儿科疾病。孩子脑瘫,会受到社会的歧视,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都会产生阴影的,在给孩子及时治疗的时候也要关心孩子的心理。
脑瘫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两大类:第一、有着不自主运动的手足徐动型脑瘫,有时也叫做运动障碍型脑瘫,第二、肢体僵硬无力的痉挛型脑瘫。
第一、运动障碍型脑瘫:患儿会表现出另外一种不自主的运动。即手足徐动型脑瘫,这类患儿有持续的不自主运动,即使是在努力安静坐着的时候也是如此。这种不自主运动影响了脑瘫儿童想完成的所有动作,如行走或者用双手做事等;
而运动障碍的另一中,共济失调型脑瘫,这类患儿在安静地坐着的时候没有不自主的动作,但是他主动运动的动作会非常笨拙,难以完成动作。
第二,痉挛型脑瘫患儿,这类患儿运动少,幅度小,事实上经常难以活动。导致很多患儿出现瘫痪的症状。如,偏瘫儿童是身体的一侧受累,也就是说右侧手臂和右腿,或者左侧手臂和左腿。
另外,痉挛对上肢的影响往往比下肢严重,所以偏瘫儿童基本上都能走路,但有时手功能会很差,患侧手只能简单用作支撑或者对健侧手起到辅助作用。双瘫儿童的下肢受累比上肢严重,双瘫在早产的孩子中比较多见。三个肢体受累的叫做三瘫,单瘫是指一个肢体受累。痉挛型四肢瘫儿童所有的肢体都严重受累。四个肢体都受累的在有些情况下又叫做重复偏瘫,但是上肢受累比下肢严重。
脑瘫分为几种类型
1、手足徐动型小儿脑瘫
手足徐动型小儿脑瘫的分型多由核黄疸、新生儿窒息引起的基底核损害而发病。患儿表现为面、舌、唇及躯干肢体的舞蹈样或徐动样动作。伴有运动障碍和肌张力增高。
2、肌张力不全型小儿脑瘫
专家指出,这种小儿脑瘫的分型多见于幼儿,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明显降低。不能站立行走,头颈不能抬起,运动障碍明显,关节活动幅度过大,但腱反射活跃,可出现病理反射。常伴有失语及智能低下。
3、痉挛性小儿脑瘫
现实生活中,绝大部分小儿脑瘫患者都属于这类情况,这是最为常见的一种脑瘫疾病。痉挛性小儿脑瘫患者主要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折刀样增高,以屈肌张力增高为主,腿部内收肌群尤为显著。小人脑瘫患者的双大腿外展困难,膝部屈曲不易伸直,腓肠肌收缩而致跟腱挛缩。竖立抱起时腿部肢伸直、内收并内旋,两腿交会出现剪刀状。行走时呈剪刀状,痉挛性瘫痪步态,足尖着地,手臂表现为肘、腕关节屈曲。受累肢体呈典型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根据受累部位的不同,痉挛型脑性瘫痪又可分为四肢瘫、偏瘫、三肢瘫及单瘫等。其中以四肢瘫或偏瘫较为多见,其他类型少见。
总的来说,小儿脑瘫就分为手足徐动型小儿脑瘫、肌张力不全型小儿脑瘫还有痉挛型小儿脑瘫,这三种不同的脑瘫类型有不同的症状和发病原因,根据这个,医生们会用不一样的治疗方法,针对患者不同的病情做最佳的治疗,那样对患者才是更有利的。
小儿脑瘫的类型有哪些
日常生活当中脑瘫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疾病了,会有很多的新生儿出现脑瘫的症状,从而危害到了他们的健康,大家应当将脑瘫的类型关注起来才可以,提防自己宝宝的健康状况,接下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小儿脑瘫的类型有哪些呢。
小儿脑瘫的类型:
一、功济失调型:此型较少见,病变在小脑或其通路上,有时大脑也有损害。婴儿脑瘫分型的依据是什么?婴儿期首先表现为肌张力低下,腱反射不易引出。一般到第二年逐渐出现意向性震颤、步态不稳等小脑受损症状,但眼球震颤常不明显,智能可有轻度障碍。
二、锥体外系型(强直型):主要病变在锥体外系,表现为不自主、无规则、不能控制和无目的的运动,睡眠时消失。婴儿时期肌张力较低,婴儿脑瘫分型的依据是什么?儿童时期表现为手跳徐动、舞蹈样动作、扭转痉挛、肌肉震颤或强直,多为核黄疸的后遗症。
三、手足徐动型:婴儿脑瘫分型的依据是什么?手足徐动型约占脑性瘫痪的 1/5,主要病变也有锥体外系统。表现为难以用意志控制的不自主运动,紧张或有意识运动时,不自主的运动增多。由于颜面肌肉、舌肌、发音器官肌肉多受累,常伴有语言障碍。单纯手足徐动型患儿腱反射不亢进,巴氏征不表现阳性。
四、痉挛型:婴儿脑瘫分型的依据是什么?这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脑性瘫痪的 2/3。主要病变在大脑破质运动区和锥体束。其特点为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踝震挛和巴杉斯基征阳性。早期表现为握持反射增强。上肢症状较轻,两肘关节屈曲内收于胸前,腕和手指关节也屈曲,两手动作笨拙。
认识小儿脑瘫及类型
小儿脑瘫,全称小儿脑性瘫痪,是指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临床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根据相应的临床特点,脑瘫可分为多种类型。
类型一、痉挛型
脑瘫患儿大多数属于这种类型的。也是最为常见的临床类型。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折刀样”增高,以屈肌张力增高为主,下肢内收肌群尤为显著。患儿双大腿外展困难,膝部屈曲不易伸直,腓肠肌收缩而致跟腱挛缩。竖立抱起时两下肢伸直、内收并内旋,两腿交又呈剪刀状。行走时呈“剪刀状”痉挛性瘫痪步态,足尖着地。上肢表现为肘、腕关节屈曲。受累肢体呈典型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
根据受累部位的不同,痉挛型脑性瘫痪又可分为四肢瘫、偏瘫、三肢瘫及单瘫等。其中以四肢瘫或偏瘫较为多见,其他类型少见。
类型二、手足徐动型
主要病变部位集中在锥体外系,常常表现为四肢、头面部或全身肌肉的“蠕虫样”不自主运动。紧张、兴奋时加重,安静时减轻,入睡后多动消失。多动症状在进行有意识的动作时尤为明显,如取拿物品时不能顺利接触该物品,而是上肢高举或伸向后方,摇动,全身用力、面部肌肉活动增多,表情怪异。协同运动能力极差。由于颜面肌肉、舌肌及发声肌肉受累而常伴有语言障碍。单纯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常肌张力减低,腱反射不亢进,亦无病理反射。但本型常与痉挛型共同存在。
类型三、共济失调型
这种类型较少见,主要表现为小脑病变体征,常见眼球震颤,辨距不良,步态不稳、摇晃及意向性震颤等。肌张力偏低,腱反射不亢进。
(1)强直型:主要表现为铅管样或齿轮状肌张力增高等锥体外系症状,腱反射不亢进。
(2)肌张力低下型:表现为肌张力低下,但腱反射存在或亢进。
(3)震颤型:表现为静止性震颤,与锥体外系受累有关。
类型四、混合型
脑瘫患儿常由于较广泛的脑损伤引起,故合并其他神经系统异常者较为常记。例如,25~80%的患儿伴有智力低下;25~50%的患儿合并癫病,并有少数病例合并语言障碍或感知觉及行为异常等。
类型五、无法分类型
上述类型以外的脑瘫。
小儿脑瘫早期症状
1、围产期脑损伤:专家指出,围产期脑损伤的高危因素也是小儿脑瘫的诊断依据:如新生儿窒息,高胆红素血症,低体重儿,早产儿,多胎,有新生儿呼吸困难,惊厥等。
2、反射异常:反射异常是小儿脑瘫的诊断依据之一。专家表示,反射异常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某月龄该消失的反射继续存在,一是反射异常。
3、肌张力异常:肌张力异常也是小儿脑瘫的诊断依据。专家称,脑性瘫痪患儿所见到的肌张力异常有肌张力低下、肌张力亢进、肌强直及肌张力不协调。
4、姿势异常:小儿脑瘫的诊断依据还包括姿势异常,姿势分静止时与活动时两种也是小儿脑瘫的诊断依据。静止时姿势异常如紧张性颈反射姿势、四肢强直姿势、角弓反张姿势、偏瘫姿势等。活动时姿势异常在肌张力低下型、共济失调型与痉挛型最为常见,如舞蹈样手足徐动及扭转痉挛、痉挛性偏瘫步态、痉挛性截瘫步态、小脑共济失调步态等。
脑瘫的分型
1、痉挛型脑性瘫痪:是最典型和常见的类型。主要表现以双下肢为主的痉挛性截瘫或四肢瘫痪。患儿行走、站 立困难,走路足尖着地呈剪刀步态。肌张力明显增高、腱反射亢进、可有病理皮射。常伴有语言及智能障碍。
2、迟缓型脑性瘫痪:多见于幼儿,主要表现为肌张力明显降低。不能站立、行走,头颈不能抬起,运动障碍明显,关节活动幅度过大,但腱反射活跃,可出现病理反射。常伴有失语及智能低下。 、
3、手足徐动型脑性瘫痪:多由核黄疸、新生儿窒息引起的基底核损害而发病。患儿表现为面、舌、唇及躯干肢体的舞蹈样或徐动样动作。伴有运动障碍和肌张力增高。
4、共济失调型脑性瘫痪:较为少见,是由于小脑发育不良所致,主要临床表现为肌张力低下、共济运动障碍、意向性震颤、构音障碍及运动发育迟缓。
5、混合型:兼具上述各型某些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