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教育5点要切记
学龄前教育5点要切记
1.切忌溺爱
如今的孩子都是家里的宝,集家里亲戚的各种宠爱于一身,在这种充满宠爱的环境下成长,很容易变成宠溺,不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所以为了孩子的发展,切忌过分溺爱,家长们要知道在适当的地方,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尝试,让孩子培养坚强、善良、独立的品质,教育他们要懂得承担责任。
2.施压
家长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都想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得非常优秀,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就怕这些会造成孩子压力过大,又不懂得如何处理自己压力,反倒引起他们的叛逆情绪,或因达不到父母的要求而感到受挫,甚至怀疑自己,情绪消极进而失去信心。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爸妈要给孩子更多的成长空间,理性对待孩子的成长。
3.靠孩子自觉
有些家长懒得管束自己的孩子,很多时候都只是笼统的告诉孩子一些做人的道理,觉得很多时候要靠孩子的自觉。但是,由于其是非观念还没有完全建立,对周遭事物可能没有一个正确的判断,作为家长当然要在一旁指导,当发现孩子有哪些不对头的时候,要交予他待人接物以及为人处事的道理。
4.做好榜样
孩子的模仿能力不容忽视,教育孩子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很重要。父母要在孩子面前做好榜样,让孩子获得正面积极的知道,切忌不能在孩子面前说一套做一套,这样是永远不能教好孩子。
5.教育理念
爸妈的教育方式与爷爷奶奶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肯定是有所不同。三岁一代沟,何况是两代人呢?生活中,不少婆媳矛盾就是育儿方面出现摩擦。建议当爸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爷爷奶奶不要一味的护着孩子,否则只会使得孩子在被教育的时候,想要躲进爷爷奶奶的避风港。
学前教育的发展历史
8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目标有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由"智育中心"向注重整体发展方向转变。60年代,美、日、苏等国在冷战和“知识爆炸”等因素的压力下,都以高、新、难等原则进行中小学课程改革,教学内容逐级下放。尤其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关于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观点,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加强早期智力开发成为美、苏、日、德等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倾向于把早期教育误解为早期智力开发,导致"智育中心",忽视学前儿童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
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和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复归,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工作者都呼吁要纠偏。
1985年6月在日本召开的“日、美、欧幼儿教育、保育会议”的中心内容,就是要求从"智育中心"转向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人们意识到,各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社会和情感问题应被看成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0年`4月,日本开始实施新修定的《幼儿园教育要领》,明确地将人际关系、环境、表现列入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中,以纠正偏重智育的倾向,促使儿童在天真、活泼、幸福的气氛中得到良好的发展。美国幼儿教育界也普遍重视通过社会教育促进幼儿智力、社会交往能力、价值观和自我意识的发展。
但是,智育中心的问题并没有因此而得到根本的解决。由于家长们望子成龙心切,社会也要求高层次的人才,成人仍对幼小的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在儿童很小的时候,人们就对他们进行某一学科或某一方面如计算、阅读、体操、芭蕾、钢琴、健美、武术等方面的教育。这种单一的技能技巧训练有着明显的片面性,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无视儿童的兴趣,强制行事,过于正规和严格,给幼儿个性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各国教育专家认为,尊重。研究和了解幼儿的特点,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仍然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他们主张让儿童通过自然经验、社会交往和游戏等方式自发地、自主地去学习。
不分年级教育在世界发达国家已成为影响现行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潮流。1990年,法国政府颁布关于建立初等教育3年制学习阶段改革计划的法令,进行打破传统的年级概念的改革尝试。其做法是:将2至11岁儿童的教育分为3个阶段,每个阶段一般由3个学年组成。每一个阶段称作初步学习阶段,包括幼儿学校的小班和中班,儿童年龄为2至5岁。第二阶段称作基础学习阶段,包括幼儿学校的大班和小学前2个年级,儿童年龄为5至8岁。第3个阶段称作深入学习阶段,包括小学后3个年级,学龄为8至11岁。
在美国,人们对学前教育中的混合年龄组和小学低年级中的不分年级计划的潜在作用也倍感兴趣,如90年代肯塔基教育改革法和俄勒冈州迎接21世纪教育法案,就是这种情况的反映。不分年级教育形式古已有之。到近代,年级制和班级授课制在推动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这种制度过于强调整齐划一,忽视儿童的个性差异,因而在19世纪末开始的欧美教育革新运动中就受到批评。
不分年级教育的指导思想的核心是重视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允许超前和落后,使优秀学生和后进生都能获得有效发展。其次,不同年龄儿童混合在一起共同活动,通过社会交往,无论是年龄大的儿童还是年龄小的儿童,都能学到大量知识,并获得社会能力的发展。再次,不分年级的教育还促进了教师对儿童的因材施教,以及父母和教师之间相互联系的加强。最后,不分年级制有利于幼小衔接,使儿童从幼儿园教育自然地过渡到正规的学校教育。
各国学前教育事业在战后虽然有较大发展,但一般说来,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如幼儿园和保育学校等仍难以满足社会上的各种不同需要。许多国家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学形式日益多样化和灵活化。
请问一下得了黄疸怎么办
一定要保持良好心态,切记不可动怒,那样会让病情不稳定,有可能会更严重。一定切记不能吃任何油腻食物,不要想这大补,那样只会让病情恶化,得了黄疸就会影响肝脏,油腻的东西会增加肝脏负担,这点要切记。吃点能消化的,不要吃硬的,尽量吃些流食。应以清淡为主,不宜吃辛辣、油腻的食物。多吃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在家做早教才是最有效的早教方式
大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 送入早教班就是对孩子进行了早教,自己也尽到了父母的责任,殊不知父母们其实忽视了早教的最佳氛围——家庭。专家认为,6岁之前的早期干预教育都应该以家 庭为核心,即以父母陪伴为主导的家庭亲子教育,绝不是以送到早教培训班为核心的教育方式。而家庭早教则可以适当借助辅助工具进行。
为什么要送到早教班,记者采访到一些家长,大部分家长以忙没有时间为借口,无法在家里开展早教。尤其是4+2+1的家庭组成模式,很多情况基本 是老人带孩子,父母不放心老人的早教干预,觉得早教班较为科学系统,有理念有老师教,比在家做早教要有效果。然而送孩子上了一年早教班的王女士却告诉记者,其实学了这么久,也没见孩子有什么改变。她认为早教班和幼儿园一样,孩子很多,老师无法对每个孩子因材施教
早教专家提醒,早期教育的特性是因材施教,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家做早教才是最有效的早教方式。
在家做早教,科学系统性是父母最头疼的问题。仅仅是亲子互动是远远不够的,如何借助辅助工具全面地教育好孩子,是摆在家长面前的重要课题。据记 者了解,目前早教市场上出现了一款叫小天才的早教机,定位为家庭早教的好帮手。它通过指导家长与孩子进行亲子互动,孩子自身进行益智游戏互动的方式进行早 教。一上市就很受妈妈们欢迎,最让妈妈们推荐的就是小天才早教内容分龄分段,从智力开发到习惯养成,还有现代社会备受重视的情商培养。在小天才售点,记者 看到很多孩子玩的非常投入,除了过来咨询早教机的家长,还有专门过来买新增内容卡片的妈妈,可见妈妈们对家庭早教产品的迫切需要以及对小天才早教机的认可。
2个月宝宝早教的误区
误解之一
教育对象的误解。早期教育不只是对婴幼儿的教育,更是对父母与养育者的教育。父母与养育者不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与心理素质,很容易将早教导向更大的误区。
误解之二
教育目的的误解。我们在调研中发现,70.5%的家长以为早教就是提前学习英语、识字与数学。结果,导致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对小学开始就厌倦上学。调查表明,我国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呈低龄化,厌学率年年增高。北京某小学的调查表明,小学一小年级的厌学率两年内上升了7个百分点。厌学者大都过早接受知识教育,而且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方法。早期教育是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教育,开发智力是应该的,但学知识还不是它的目标。
误解之三
教育内容的误解。目的的失足必须导致学习内容的偏失。有些家长让孩子很早就学写识,读英语,学画画,学钢琴。但你看看周围那些过年学习十八般武艺的孩子,长大了有几个学有所成了?反而不少孩子一看到钢琴就想离开。过于紧张的幼儿早期教育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还会阻碍孩子其他技能的发展。虽然还不能确切知道各种知识信息是怎样进入儿童大脑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儿童心情不愉快时,记忆的大门是不可能打开的。父母花一个小时的时间用提示卡片来教孩子,假如孩子感到焦急不安,那么这一小时里他就什么也没有学到。
误解之四
教育方式的误解。中国人长期习惯了灌输式教育,80后父母们自己是被灌过来的,也无形中接受了这些模式,虽然他们反对灌输,但又做不到不灌输。对话,互动,这才是早教的本质。但我们接触的博士父母也习惯于对孩子进行灌输。并不说不能灌,而是不能都灌。
错误早期教育
对早期教育的无知,让中国的孩子们深受其害,他们没有了幸福的童年。更让人担心的是,错误的早期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们在人格、情感、心志、精神层面缺乏感受力,对美、对爱、对善,缺乏热爱。这才是教育的最大失足。
早教误区
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些父母,在教宝宝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要求他们放下手,要求心里记,觉得掰着手指头数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影响孩子的智力开发。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宝宝数数的方法并不科学。
正确做法:数数时不妨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
正确做法:家长应该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让宝宝自己爬起来,这样才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采取正确科学的早教方法,家长就能让孩子更快更好的成长,避免走一些弯路。
早教等同于学习
目前,不少家长把早期教育视同于早期学科教育,孩子1岁以内学认字,3岁以内学外语。会识字、会背诗只是简单的记忆模仿,并不代表孩子真正的智力和能力。0至3岁的孩子正处于情绪情感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早教的重点是把握好语言、智能、体能、感官等七个幼儿身心发展的顺序和规律,采取鼓励性学习,创造快乐环境,开发其本身已有的潜能。开发体能、想像力、社交能力的娱乐课;帮助记忆、提高语言能力的音乐课;提高想像力和体能的艺术课比单纯的学习和机械记忆更适合这个阶段的孩子。
宝宝识字真的是越早越好吗
观点一:教孩子识字越早越好
社会学家、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认为:“人有非凡的使用象征性符号的能力,这种能力在幼年时就已经显露。”而汉字作为象形文字,具备了便于让幼儿学习的先决条件。同时,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越早开始识字,将来智力水平越高。
持此观点的家长往往在孩子两岁左右,甚至在孩子一岁前就开始对其进行识字教育,包括买幼儿图书在睡前给孩子讲解,将识字卡片贴在家中的物品上随时复习,看电视、逛街时也抓住一切机会教宝宝认广告、招牌上的文字。
因“早起步”而成功的例子有很多,例如在今年高考中取得660分(超清华录取线7分)的15岁广东男孩李诗雨,1岁3个月就会认数字,1岁7个月会认汉字,两岁识字超过2000个。李诗雨的父母认为,早期教育为他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不过,6岁的丁丁却没有这么幸运。丁丁从小就喜欢看天气预报,每当城市的名字出现在屏幕上时,爸爸妈妈就念给他听。没想到他就这样开始识字,而且学会了看地图,普通话也说得特别标准。如今,丁丁已经能读报纸了,而且对自然科学知识也很感兴趣。但是,看书、看电视过多,导致丁丁两眼都有近视,已经戴上了眼镜,并伴随斜视。医生指出,孩子从小长期做精细视觉活动,虽然从中学到不少东西,使脑部潜能得到发挥,却直接损伤了孩子的视力。医生希望家长能够吸取这对父母的教训,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来开发孩子的智力。
此外,专家提醒,有些父母在教孩子识字时采用简单的抄、默等方法,机械地死记硬背,这种方法效果很差,并且损害了孩子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厌学情绪,扼杀了孩子创造力和想像力的发挥。
观点二:识字是上学以后的事
与主张“早起步”的家长不同,也有家长认为,识字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太枯燥、太抽象,在幼儿阶段不应当进行识字教育,识字应是小学教育的任务。教育家卢梭就认为幼儿过早识字毫无意义。
的确,晚识字不见得一定会影响智力的发展。据记载,清朝的戴震9岁时才会说话,10岁时才入私塾读书,而后来他却成为集哲学家、数学家、训诂学家、地理学家和教育家为一身的学者;北京大学副校长陈章良教授在7岁之前也不识字,而他不到30岁就成为博士生导师。这说明,识字早晚和以后的智力水平以及取得的成就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然而,早期教育研究显示:3岁前没有开始识字的幼儿容易患语言“小儿麻痹症”,以致进入小学后阅读困难,适应能力差,影响智力发育,造成终生障碍。0到6岁大脑处于记忆能力最强阶段,是识字的关键期。美国心理学家推孟在“天才发生学”的研究中指出:有44%的天才男童和46%天才女童都有5岁开始阅读的经历。由此看来,学龄前儿童的识字教育还是有必要的。
专家看法:顺应规律结合实际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5岁以前奠定,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90%,在这之后教育还要继续进行,人进一步成长、开花、结果,而精心培育的花朵在5岁以前就已绽蕾。”幼儿能不能识字,取决于幼儿是否具备了学习汉字的心理机制,也取决于成人所采用的方法是否符合幼儿的学习规律。
每个汉字都是音、形、义有机联系的符号刺激物,幼儿学习汉字有利于右脑开发,而右脑的开发对儿童智力的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0到6岁学会2500个字,能提高幼儿自主阅读的能力。同时,3至6岁的幼儿正处于兴趣广泛、精力旺盛的年龄,而阅读可以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
当然,如果将识字早晚作为衡量孩子智力水平的唯一标准是很片面的。3岁以前的儿童思维特点是以直观行动思维为主,思维离不开具体事物和动作,不可能通过抽象概括认识事物的本质。即使能认一些字,也是机械记忆,就是把文字当成一种图形强行记忆,很快就会遗忘,这样会增加大脑的负担。
合理进行学前教育很关键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各种智力的发育有特定的关键期,学前教育对儿童智力的开发和性格的培养具有极重要的意义。也就是说,在某一个年龄期限内学某种知识或技能特别容易,错过这个阶段往往就不容易学习。如“狼孩”回到人间后,虽经多方教育,但收效甚微,就是因为错过了智力发育关键期限。一般来说,听觉的关键期多在2岁以前;学说话的关键期在2~4岁;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在4~5岁。从调查中还发现,从小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的散居儿童,其智力水平往往低于同年龄的托儿所或幼儿园小朋友。这是由于目前托幼机构的教学内容,正是按照儿童智力发育过程中的各个关键期来进行安排的。因此说缺乏学前教育是造成部分孩子智力迟缓的重要原因。
孩子除送托儿所或幼儿园受“集体”锻炼外,家庭的学前教育不容忽视。父母与孩子接触的机会越多,对孩子的智力发育越有利。在孩子的听觉及学说话的关键期,父母要多花一点时间在孩子身上。经常与幼儿说笑、逗乐、讲故事;尽量抽出时间陪同孩子上公园,观察大自然,主动结合所见所闻对孩子进行生动形象的教育,寓教于生活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孩子学说话的关键期,父母千万不要以幼儿的语态和小儿说话,这对孩子以后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不利。父母要用成人的语言来和幼儿说话和交谈。曾有一个女孩在小学三年级时就能滔滔不绝、雄辩地与人交谈和发言。原来他的父亲从小就以成人的语言和她说话,即使还在她听不懂时也是如此。因为孩子当时虽然不理解,但在父亲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头脑里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语言表达从小得到了锻炼。而随年龄增大,知识的增长,不理解的自然就懂了。
4~5岁的孩子,随着生活经验的不断积累,知识面的扩大,使得机体感觉器官的感受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发展最快的要算形状知觉感受性,因此是学习书面语言的适宜年龄。这里所指的书面语言对幼儿阶段的孩子来讲主要是学习认识简单的汉字,能看懂简单的幼儿读物。首先,要培养孩子学习书面知识的兴趣,千万不要采取强制手段。当父母手持小人书给孩子讲生动有趣的故事时,孩子在津津有味地倾听的同时,往往流露出十分羡慕父母有看懂图书本领的神情。此时正是激发孩子学习书面语言兴趣的良好时机。开始,先用语言激发孩子学习的欲望,使他们能够满怀信心地投入书面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去。把孩子熟悉的实物,如家里的各种各样的用具、家用电器等与认识的汉字结合起来,这样利于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4~5岁的孩子,有意注意稳定性差,并且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每次教孩子学习的时间最好不要超过30分钟,以免产生疲倦感而影响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同时家长要用生动的形象、图形、画面及汉字本身具有的象形字的特点,给孩子讲解和辨识汉字。值得父母注意的是:这阶段孩子的记忆特点是记得快,也忘得快。因而家长在教孩子认识了一定数量的汉字后,需要经常及时地对孩子所学的内容进行复习。可用多样化的形式,如猜字谜、抽签等游戏方式帮助孩子复习巩固认识的汉字,来达到良好的复习效果。
学龄前儿童教育方法
学龄前儿童教育方法1:培养性格
人的一生总会碰到挫折和失败。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坚韧的性格。正确引导孩子对待挫折与失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适当地给孩子鼓励与赞扬,让孩子的心里充满阳光。
学龄前儿童教育方法2:培养兴趣
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注意孩子的爱好。不要以为玩乐就不能学习,落后于其他的孩子。为孩子提供各种兴趣的选择,并给予孩子必要的引导,孩子的业余爱好广泛,接触的东西多了,自然就能够学到很多书上都学不到的东西。
学龄前儿童教育方法3:减轻压力
家长的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让孩子的身心承受超负荷的压力,最终导致可能会导致孩子有心理障碍甚至疾病。家长们可以采取适合自己孩子的学习方法,慢慢进行引导,孩子的教育急不来的。
4
学龄前儿童教育方法4:耐心教育
家长们要正视孩子的错误,不要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这样只会让孩子怕你,而没有真正的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原因,在孩子犯错时,家长应该悉心教导,引导孩子朝正确的方向去面对错误,改正错误。
幼儿教育的阶段划分
这里牵涉到人的年龄阶段的划分和教育对象的阶段划分问题。人一生按年龄可分为若干阶段,如婴儿期(0~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等等,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年龄特征、不同的需要。因此,要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人,教育必须分阶段进行。[1]
0~3岁教育
幼儿教育主要指的是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或说早期教育的后半阶
幼儿教育 段,前面与0~3岁的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重要”指的是它是一个人发展的奠基时期,许多重要能力、个性品质在这个时期形成基本特点;“特殊”指的是这个阶段是儿童身心发展从最初的不定型到基本定型,转而可以开始按社会需求来学习并获得发展的过渡时期。宝宝大约在出生1年后,才会开始有意义的口语沟通。在此之前,宝宝倚赖非语言的沟通方式来表达他的情感与想法的。除了以哭做为直接的沟通之外,身体语言如脸部的表情、手臂与脚的摆动都是。在此期间,你越了解他们的身体语言,就越能拉近你与宝宝之间的情感联结,也越能鼓励他使用非语言的方式作为有效的沟通。
活教育思想
活教育思想在我国幼儿教育界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活教育倡导:
一切设施、一切活动以儿童为中心的主体,学校里一切活动差不多都是儿童的活动。
教育的目的在培养做人的态度,养成优良的习惯,发现内在的兴趣,获得求知的方法,训练人生的基本技能。
一切教学,集中在做,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
分组学习,共同研讨
以爱以德来感化儿童。
儿童自订法则来管理自己。
课程是根据儿童的心理和社会的需要来编订的,教材也是根据儿童的心理和社会的需要来选定的,所以课程是有伸缩性,教材是有活动性而可随时更改的。
儿童天真烂漫,活泼可爱,工作时很静很忙,游戏时很起劲很高兴。
师生共同生活,教学相长。
学校是社会的中心,师生集中力量,改造环境,服务社会。
怎样教孩子识字呢
学龄前期是智力开发的最佳期。识字能开发孩子的智力,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孩子通过看字形可以训练注意力、观察力;通过听音、读字可以训练听觉、记忆力;通过对字义的理解,可以发展想像力和思维能力;通过阅读可以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那么,怎样教孩子识字呢?可以通过以下各种方法进行。
1、以物识字:当孩子认识物体时,同时教他认识表示这个物体的字。
2、以动作、表情识字:当孩子出现某种动作或表情时,可教他相应的字。如:走、跑、推、开、看、笑、哭等。
3、以字代字:当孩子学习一个字时,可同时学习与这个字相关的字。如学“上”教“下”,学“冷”教“热”等。
4、给孩子讲故事、念儿歌的过程中教孩子识字。
5、唱歌、散步、看电视的过程中教孩子认字。
6、识字游戏:通过配对游戏等方法让孩子找字、认字。
7、教孩子识字的方法:比如字形记忆,通过字的偏旁部首来记忆;字义记忆,根据字的含义归类记忆。
在教孩子识字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识字兴趣,避免填鸭式教育。
2、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
3、运用看、听、读、动手等多种途径教孩子识字。
4、及时复习学过的字。
5、在教的过程中要尽量用普通话,切忌用方言。
学龄前儿童与性教育
1)“贞洁”是性教育的核心
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对婚姻忠实的品格,必须遵守的准则,并能对婚前性行为进行控制。另外要让孩子懂得,任何不正当的性行为、关系、同性恋、婚外情,不仅是不道德的,还会对自身及他人健康产生危害。
2)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父母首先要自我建立正确的观念,使孩子明白性是自然的,异性之间的吸引力是正常的。纯洁的、正当的性关系是美好的。性是生命之源,是参与创造一个新的生命,只能与爱、与履行责任连在一起,决不能随便。只有不正当的、婚姻以外的性关系才是肮脏的、不道德的。
3)父母的责任
当父母本身未能做到婚前保持贞洁,及由于对婚姻不忠实而尝到的痛苦,可以自身的体验引导孩子,避免他们重蹈覆辙。
在双亲家庭中父母对婚姻忠实,稳定的婚姻与家庭给孩子带来幸福与安全感。可以向孩子讲解如何履行对婚姻的责任,要让孩子明白,父母如同一体不可分。除彼此之外,不需要任何别人介入。
至于单亲家庭,特别是由于婚姻破裂的单亲家庭,可用孩子心理上所受的冲击来做反面教材。此外,在单亲走向再婚的过程中,要为孩子树立与异性交往的典范。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他们无时不在模仿我们。父母不要等着学校去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这是我们的责任,如果能在孩子第一次提问:“我是怎样生出来的?”时,就能正面引入性教育的话,整个性教育的过程,将会是再自然不过了。
学龄前儿童教育的四个方面
学龄前儿童早期教育包括体、智、德、美四个方面。
1、体育:是早期教育中的首要任务。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发展儿童的基本动作,如走、跑、跳、攀、登等。要完成这些任务,只有保健护理、保育营养还不够,还必须开展一定的体育活动,以掌握某些技能,使儿童的骨胳、肌肉和各种脏器得到锻炼,提高适应能力和各种功能。
2、智育:早期进行智力教育重要的是把开发儿童的智力作为重点,即发展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以及口语表达能力。学龄前期的智力教育,是为今后的教育打基础的,错过这个时期,以后再学习就十分困难了,甚至无法补偿,比如口语就是如此。一个人如果在学龄前期没有练习说话的机会,待到成人后即使花费很大的精力,也达不到正常人的口语水平。
家长要从培养儿童智力、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几方面做准备,而不能以识多少字,学了几册算术作为儿童智力高低的标准。
3、德育:是指对儿童的品德教育。学龄前儿童对事物认识水平比较低,许多抽象的道理还不能理解,只能够了解比较直接的、简单的是非标准,并且能够培养一些待人接物的初步行为习惯,如礼貌、善良、诚实等。儿童的模仿性强,会不知不觉地收到社会的影响,如不主动地进行教育,儿童则会有样学样。
品德教育要靠成人细致地将教育内容渗透到儿童的全部生活中去,绝不是仅靠说教、讲大道理所能奏效的。
4、美育:是指对儿童的审美教育。就是要培养他们有意识地体验生活中的美、并教给他们初步的技能技巧,来表现出自己美的感受,甚至进行某些创造。艺术形式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大都用声音、色彩或动作姿态来描绘,这正符合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特点。
我们周围的环境,以及人的行为、语言对培养儿童的美感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幼儿园和家庭环境的美化、成人的举止、行为、服饰都很重要。
有关幼儿记忆力的误解
哪个年龄段的人脑是记忆的黄金期?有关专家指出,3岁-6岁的孩子记东西要比成年人快得多。
3岁-6岁的孩子正处于智力的开发阶段,也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充分开发孩子的潜能,广泛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对孩子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3岁-6岁儿童的记忆力确实要好于青年人和老年人,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适当地多学点东西,但是不能盲目追求数量。他说:“人的大脑一辈子都是处于不断被开发的状态,只不过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开发内容。对于学龄前的儿童就应该开发适合他们这个阶段学的东西,家长们应该多注意孩子的兴趣、爱好,选择孩子感兴趣的来开发他们的潜。”
有关记忆力认识的误解
记忆能力是人的智力结构中最主要的基础能力之一,是其他许多能力发展、成熟的前提条件,人的记忆能力伴随着人的一生,与人的生活、学习、创造息息相关。
人出生几周就具备了最初级的记忆能力,婴儿经过几次哺乳之后就能快速的找到奶头,几个月后的婴儿可以通过回忆母亲的体味,能判断出是不是自己的母亲。三个月大的婴儿能够肘头,努力探寻陌生的世界,于是父母的声音、铃声的刺激、颜色的刺激、抚摸身体对皮肤的刺激都是在刺激着大脑,都是最有益的大脑训练操。随着大脑的发展、经验的增多、语言的发展,人的记忆能力逐渐发展起来。然而人们的记忆能力,尤其是优秀的记忆能力,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科学、系统、及时的训练结果。
误解一:人的记忆力好坏是天生的,与训练无关。
这种误解是因为人们缺乏对记忆知识的了解,夸大了遗传对记忆能力的作用,国内外大量的研究都证明:95%以上的人的遗传因素是差不多的,记忆能力主要是后天教育与训练的结果。在调查中占人口1%-2.5%的遗传因素超过常任的儿童,如果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和训练,优秀的遗传因素也会下降,其记忆能力也会哺乳正常幼儿的水平。经过调查,在一些乡村,发现了一些3-6岁的幼儿遗传因素很好,智力方面尤其是记忆能力都有超人的表现,可是两、三年后在此去调查发现这些儿童各个方面的能力与其他大多数儿童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主要是因为孩子的父母几乎是文盲,无法给孩子后天的教育。相反,一些发展正常的幼儿,在父母的精心教育下,几年后各方面都有了超常的发展,于是培养出了许多“数学神童”、“小作家”、“小艺术家”。
误解二:幼儿的记忆力很好,没有训练的必要。
造成这种误解的原因是,我们只注意到了幼儿的无疑是记忆能记住许多的事情,甚至成人没有记忆得住事情,幼儿也能记下来,这样一来,成人便觉得幼儿的记忆能力比自己强,不需要进行训练。而实际上幼儿期的综合记忆能力还是很差的,3-4岁的幼儿综合记忆能力只有成人的十分之一,5-7岁的幼儿综合记忆能力也只有成人的四至三分之一。
造成“幼儿记忆能力很强,不必专门训练”的误解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们对各种材料的记忆难度不明了。考核记忆能力包括记忆速度、记忆容量、遗忘速度和需要重复次数。当幼儿进入学习生活之后,需要记忆的知识面和量都有了很大的增加,这就要求幼儿能掌握良好的记忆方法,具有较强的记忆能力,才能使学习得心应手。
误解三:任何年龄段训练效果都一样,不要训练的太早。
人的大脑细胞是在胚胎期间最先发育的器官,在出生后5-6年里基本完成,能及时抓住这一阶段进行记忆力教育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不同的年龄段,记忆能力与智力的关系也不同。在幼儿期,记忆能力占了人类智力的主要部分,也可以说,如果一个幼儿的记忆能力发展正常,就可以评定他智力发展正常。记忆力超常的儿童,智力的发展也自然是超常的。
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5-8岁训练结果最为理想,提高比例均在100%以上。15岁以后的训练平均提高水平就明显下降,训练结果如同3-4岁幼儿水平。
让不同年龄组的人回忆幼年时期的经历发现:
8-9岁小学生能力回忆到3岁左右;17岁青少年能回忆到3-4岁左右;成人组一般能回忆到4-5岁左右;60岁左右的老年人能回忆到6-7岁左右;80岁以上的老人最容易回忆起6-7岁左右的事情。
试验证明:3岁-9岁人的大脑经过训练后记忆能力平均提高水平最快,年龄与训练结果有较高的正相关性。智力成长曲线表明:13-14岁以前人的智力绝对分数是直线上升,之后智力发展速度逐渐减慢,约在26岁左右停止增长,26-36岁保持平衡,以后有所下降。也就是说人的整个智力约80%在4-8岁完成,20%在8-17岁左右完成。
这就决定着儿童进行早期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早期教育的重点是完成儿童智力教育,最主要的是完成智力结构中的记忆力训练,年龄越大就越失去了开发的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