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光眼早期如何正确诊断
青光眼早期如何正确诊断
青光眼早期如何诊断:
1、眼底:早期可正常,一旦眼底改变,说明病情已较重,病程很长,已造成明显的青光眼损害。
2、临床症状:青光眼患者在眼压升高、眼底改变前即有明显的全身表现,开始并不表现在眼睛上,只是出现顽固性失眠、偏头痛、习惯性便秘或劳累,情绪波动变化后暂时性眼胀痛、干涩、疲劳、视物朦胧,休息后即缓解,一年仅出现一、两次、随着病情发展,发作时间愈频繁,每次发作时间却愈长,如此反复发作,随时导致急性大发作。
3、眼压:它是青光眼的重要依据,但却不是唯一依据,临床90%以上的青光眼误诊的患者都是错误的以眼压为标准,眼压高不一定就不是青光眼(参:低血压性青光眼)。眼压高并非都是青光眼。
4、家族史及相关病史:明显家族史,及全身、局部疾病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如近视、外伤、眼部炎症、白内障、高血压、糖尿病史等易于合并,继发青光眼。
5、视野、电生理:对低眼压,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有的患者直到失明无症状,眼压不高,眼底看不出损害,但电生理及视野却已反映出病情变化。
青光眼早期如何诊断?想必各位青光眼患者已经通过上述的介绍对其诊断方法有了相应的了解,希望对您在治疗青光眼时能有所帮助。专家提醒您,如发现自身患有青光眼后,应及时到正规眼科医院接受治疗。
先天性青光眼的症状分型
1. 婴幼儿性青光眼:一般将0-3岁青光眼患儿归为此类,此型是先天性青光眼中最常见者,母体内即患病,出生后立即或缓慢表现出症状,一般是双眼性病变,但却不一定同时起病,也有25-30%患儿单眼发病,临床表现为出生后眼球明显突出,颇似牛的眼睛故称“牛眼”,怕光,流泪,喜揉眼,眼睑痉挛,角膜混浊不清,易激动哭 闹,饮食差或呕吐,汗多等到全身症状,此型的预后关键在于及时正确诊断,因小儿眼球壁正处于发育阶段,查眼压,可能正常,而眼底检查不好配合,所以缺乏青光眼丰富俅簿。
2. 青少年性青光眼:发病隐蔽,危害性极大,近年来此型多发生于近视患者且有发病率不断上升的趋势,90%以上的患者并不表现为典型青光眼症状,而是以“近视,视疲劳,头痛,失眠”,甚至不知不觉失明而来就诊,详细检查才知道是青光眼,有的患者查出来青光眼,但自己错误的认为,我现在又没有什么感觉,视力也可以,不可能象大夫说的那么严重,真正失明了,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只能在黑暗中痛苦的渡过终生。
青光眼防治三原则
一、原发性青光眼
原发性青光眼多是双侧性,但两眼发病可有先后;原发性青光眼可分成闭角和开角两种类型。
1、闭角型青光眼
闭角型青光眼是原发性青光眼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类型。年龄多在45岁以上,30岁以下较少见。由于在发作时,可以出现明显的眼充血现象,故以往称之为充血性青光眼。闭角型青光眼如能在早期得到正确的处理,常可获得满意的疗效,以至治愈。
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过程分四个阶段:1、发作期;2、间歇缓解期;3、慢性进展期;4、临床前期。
闭角型青光眼的发作常可有些诱因,如情绪波动、脑力或体力过度疲劳、阅读过久或看电视电影等。发作开始时,患者感到有些轻微的眼胀和头痛或者恶心感,白天视物呈蒙雾状(雾视),夜晚看灯光则有虹视(有彩虹围绕灯光)。病人常常在这种现象频繁出现或症状严重而不能再缓解时,方来就医。此时,眼压急剧上升,视力高度减退,以致仅存光感(患眼看不见东西,只有一些光亮)。此时,需要刻不容缓地积极进行抢救治疗,迅速控制眼压使之下降,视力可以逐渐恢复。如果没有经过正确的治疗,因为青光眼对视力的损害是不可逆的,所以经过多次发作后,视力就会越来越差,最后的结果是失明。
青光眼发作时,一些病例往往误诊为眼科的虹膜睫状体炎,或内科的胃肠炎、偏头痛等而通过相反的治疗而使病情恶化。
闭角型青光眼如果能早期发现,通过手术治疗可以痊愈而获得满意的疗效,但是如果错过了手术时机,则即使进行手术,效果也大打折扣。
2、开角型青光眼
开角型青光眼又称单纯性青光眼。开角型青光眼病情进展甚为缓慢,而且没有明显症状,因此不易早期发现,个别病人甚至一只眼已经失明,尚不知何时起病。这种在没有症状下逐渐导致失明的眼病,就具有更大的危险性。患者年龄分布于20~60岁之间。
症状:开角型青光眼在早期几乎没有症状,只有在病变进行到一定程度时,病人方有视力模糊、眼胀和头痛等感觉,有时也可有虹视和雾视现象。到了晚期双眼视野(眼睛看得到的范围)都缩小时,则可有夜盲和行动不便等现象出现。
如果患者经常有上述症状,就需要找眼科专科医生进行系统的详细的检查,以明确诊断。如果确诊是青光眼,就须要进行正确的治疗,以便阻止视力的损害。治疗一般是先采用药物治疗,无效时再考虑手术治疗。
二、继发性青光眼
继发性青光眼有很多种:
1、角膜前粘性白瘢引起的继发青光眼;
2、虹膜睫状体炎引起的继发性青光眼;
3、眼外伤引起的继发性青光眼;
4、眼底血管病变与继发性青光眼;
5、眼内肿瘤与继发性青光眼;
6、颜面血管痣与继发性青光眼;
7、激素与继发性青光眼;(全身或局部使用激素,如果持续时间较长,可以产生高眼压)。
8、睫状体炎青光眼综合征;
9、囊膜性青光眼;(因白内障所致)。
三、先天性青光眼
先天性青光眼是由胎儿时期前房角组织发育异常所引起,大多于出生时已存在。由于婴幼儿眼球壁易受压力的作用而扩张,使整个眼球不断增大,故有“水眼”之称。
治疗:先天性青光眼一经确诊,原则上要及早施行减压手术,以挽救视觉功能。
※青光眼成为严重致盲眼病
专家建议40岁以上者应定期检测眼压
眼科专家赵家良教授指出,青光眼已成为我国严重的致盲眼病之一,而且患者一旦失明就不可能复明。他呼吁,要通过多种途径大力普及青光眼防治知识;40岁以上的人应定期测量眼压,以便早期发现,合理治疗。
青光眼是由于眼压升高所导致的视神经萎缩和视野缺损的一类眼病。我国各地对青光眼的发病情况做过多次调查。一般认为,其患病率为0.21%-1.64%。1996年在北京市顺义区进行的青光眼流行病学调查发现,50-60岁人群青光眼患病率为0.87%,60-70人 群为2.09%,70岁以上人群为4.42%。据以上资料推算,我国至少有青光眼患者500万人。调查还发现,青光眼患者中双盲患者的比例为15.8%,单盲为16.9%,双眼低视力患者为22.8%,单眼低视力患者为7.9%。以此推算,我国青光眼患者中双眼失明的人数达79万人。
青光眼有哪些诊断指标呢
临床上30左右的患者不是因病情直接破坏引起严重视力受损,而是因缺乏青光眼正确诊断标准使患者丧失最佳治疗时机,酿成不可逆转后果时才确诊为青光眼。所以科学的青光眼诊断标准对青光眼的预防起着关键作用。
我们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中西互参,病症结合,总结出一个完善的青光眼诊断标准,是无数患者在萌芽状态时已彻底治愈,避免了患者遭受青光眼的病痛折磨。现简述如下:
1、临床症状:青光眼患者在眼压升高、眼底改变前即有明显的全身表现,开始并不表现在眼睛上,只是出现顽固性失眠、偏头痛、习惯性便秘或劳累,情绪波动变化后暂时性眼胀痛、干涩、疲劳、视物朦胧,休息后即缓解,一年仅出现一、两次、随着病情发展,发作时间愈频繁,每次发作时间却愈长,如此反复发作,随时导致急性大发作。
2、眼压:它是青光眼的重要依据,但却不是唯一依据,临床90以上的青光眼误诊的患者都是错误的以眼压为标准,眼压高不一定就不是青光眼(参:低血压性青光眼)。眼压高并非都是青光眼(参:高血压症)。
3、眼底:早期可正常,一旦眼底改变,说明病情已较重,病程很长,已造成明显的青光眼损害。
4、视野、电生理:对低眼压,症状不明显的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有的患者直到失明无症状,眼压不高,眼底看不出损害,但电生理及视野却已反映出病情变化。
5、家族史及相关病史:明显家族史,及全身、局部疾病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如近视、外伤、眼部炎症、白内障、高血压、糖尿病史等易于合并,继发青光眼。因此对于青光眼的诊断,必须具有高度责任心、丰富的临床经验,不能轻易排除每一个青光眼征象者,以免给患者造成严重的、不可挽回的后果。
以上是对青光眼的诊断标准的介绍,如果您对于青光眼的诊断标准还有什么疑问,可以咨询我们哦,我们会为您详细的解答的。
青光眼的种类
1. 婴幼儿性青光眼:一般将0-3岁青光眼患儿归为此类。此型是先天性青光眼中最常见者。母体内即患病,出生后立即或缓慢表现出症状。一般是双眼性病变,但却不一定同时起病,也有25-30%患儿单眼发病。临床表现为出生后眼球明显突出,颇似牛的眼睛故称“牛眼”,怕光、流泪、喜揉眼、眼睑痉挛,角膜混浊不清、易激动哭 闹、饮食差或呕吐、汗多等到全身症状。此型的预后关键在于及时正确诊断,因小儿眼球壁正处于发育阶段,查眼压,可能正常,而眼底检查不好配合,所以缺乏青光眼丰富俅簿。
2. 青少年性青光眼:发病年龄3-30岁之间。此型临床表现与开角型青光眼相似,发病隐蔽,危害性极大。近年来此型多发生于近视患者且有发病率不断上升的趋势。90%以上的患者并不表现为典型青光眼症状,而是以“近视、视疲劳、头痛、失眠”,甚至不知不觉失明而来就诊,详细检查才知道是青光眼。有的患者查出来青光眼,但自己错误的认为,我现在又没有什么感觉,视力也可以,不可能象大夫说的那么严重,真正失明了,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只能在黑暗中痛苦的渡过终生。
青光眼什么时候手术合适
总的来说,青光眼在明确诊断后,通过药物、激光等治疗,眼压仍得不到控制、视神经损伤加重以及视野缺损继续进展,此时就需要采取手术治疗。最常用的手术方式是青光眼滤过性手术,包括小梁切除术等。但对于不同类型的青光眼,手术时机的选择还要考虑不同因素。
对于闭角型青光眼,主要需要考虑眼压水平、前房角关闭程度及晶体混浊情况。闭角型青光眼在反复应用降眼压药物并行激光周边虹膜切除术后前房角仍没有明显加深且眼压不能降至正常者,应考虑早期手术治疗。晶状体混浊同样是青光眼前房角关闭因素之一,故对于此类患者即使视力略高于白内障手术标准,仍应考虑青光眼白内障摘除的联合手术。
对于开角型青光眼手术时机的选择,多数医生主张一旦药物治疗或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无法控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达到目标眼压水平、视神经损伤及视野缺损持续进展,就应尽早性小梁切除术。除此之外,还需考虑年龄因素,通常年龄越小,伤口愈合越快,瘢痕增生越多,术后滤过泡条件越差,手术成功率越低。
先天性青光眼的患儿在明确诊断后,应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对于已行房角切开术或小梁切开术后眼压仍失控的患儿,也是滤过手术的适应症。一般不考虑药物治疗,原因是药物对先天性青光眼治疗效果差,患儿不能很好配合,长期使用药物治疗对小儿副作用较大。
对于某些继发性青光眼,如葡萄膜炎性青光眼、外伤后房角后退性青光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以治疗继发因素为主。当继发因素控制后眼压仍不能恢复正常者,此时就需要手术干预。
青光眼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青光眼的种类主要有四种:先天性青光眼、原发性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混合型青光眼。各种类型的青光眼的临床表现及特点各不相同。特在这里借百度·百科,向大家阐述一下各种青光眼的临床症状。希望大家都能对青光眼有更深入地认识,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一、先天性青光眼:根据发病年龄又可为婴幼儿性青光眼及青少年性青光眼。30岁以下的青光眼均属此类范畴。先天性青光眼形成的原因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眼前房角发育异常,致使房水排出受阻,引起眼压升高。25-80%的病人半年内显示出来,90%的患儿到一岁时可确诊。10%的病人在1-6岁时出现症状。
1. 婴幼儿性青光眼:一般将0-3岁青光眼患儿归为此类。此型是先天性青光眼中最常见者。母体内即患病,出生后立即或缓慢表现出症状。一般是双眼性病变,但却不一定同时起病,也有25-30%患儿单眼发病。临床表现为出生后眼球明显突出,颇似牛的眼睛故称“牛眼”,怕光、流泪、喜揉眼、眼睑痉挛,角膜混浊不清、易激动哭 闹、饮食差或呕吐、汗多等到全身症状。此型的预后关键在于及时正确诊断,因小儿眼球壁正处于发育阶段,查眼压,可能正常,而眼底检查不好配合,所以缺乏青光眼丰富俅簿。
2. 青少年性青光眼:发病年龄3-30岁之间。此型临床表现与开角型青光眼相似,发病隐蔽,危害性极大。近年来此型多发生于近视患者且有发病率不断上升的趋势。90%以上的患者并不表现为典型青光眼症状,而是以“近视、视疲劳、头痛、失眠”,甚至不知不觉失明而来就诊,详细检查才知道是青光眼。有的患者查出来青光眼,但自己错误的认为,我现在又没有什么感觉,视力也可以,不可能象大夫说的那么严重,真正失明了,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只能在黑暗中痛苦的渡过终生。
二、原发性青光眼:根据前房前角的形态及发病缓急,又分为急、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开角型青光眼等:
1.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生,是由于眼内房角突然狭窄或关闭,房水不能及时排出,引起房水涨满、眼压急剧升高而造成的。多发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上占90%。女性发病率较高,男女比例为1:4。来势凶猛,症状轻剧,发病时前房狭窄或完全关闭,表现突然发作的剧烈眼胀头痛、视力锐减、眼球坚硬如石,结膜充血、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血压升高,此时全身症状较重易被误诊为胃肠炎、脑炎、神经性头痛等病变。如得不到及时诊治24-48小时即可完全失明无光感,此时称“暴发型青光眼”,但临床上有部分患者对疼痛忍受性轻强,仅表现为眼眶及眼部不适,甚则眼部无 任何症状,而转移至前额、耳部、上颌窦、牙齿等部疼痛。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实则是因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反复迁延而来。
2. 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此型占原发性青光眼患者50%以上,发病年龄30岁以上,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脑力劳动者有急剧升高的趋势,此型发作一般者有明显的诱因,如情绪激动、视疲劳,用眼用脑过度,长期失眠,习惯性便秘、妇女在经期,或局部、全身用药不当、均可诱发,表现为眼部干涩,疲劳不适,胀痛、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虹视,头昏痛,失眠、血压升高。休息后可缓解,有的患者无任何症状即失明,检查时,眼压可正常或波动,或不太高20-30mmhg左右,眼底早期可正常,此型最易被误诊。如此反复发作前房角一旦粘连关闭即可形成暴发型青光眼(参: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早期症状有四种:
一,经常觉得眼睛疲劳不适;
二,眼睛常常酸胀,休息之后就会有所缓解;
三,视力模糊,近视眼或老花眼突然加深;
四,眼睛经常觉得干涩。
3. 原发开角型青光眼:多发生于40以上的人。25%的患者有家族史。绝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有的直至地失明也无不适感。发作时前房角开放。此型的诊断最为关键,目前一旦西医确诊都已经有明显的眼底改变,因此必须全面、认真排除每一个有青光眼苗头的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不要非等到确诊为青光眼才去治疗,那时已丧失最佳治疗时机。
三、继发性青光眼:由眼部及全身疾病引起的青光眼均属此类,病因颇复杂,种类繁多,现仅简述最常见的几种继发性青光眼:
1. 屈光不正(即近视、远视)继发青光眼:由于屈光系统调节失常,睫状肌功能紊乱,房水分泌失恒,加之虹膜根部压迫前房角,房水排出受阻,所以引起眼压升高,此类患者的临床特点是自觉视疲劳症状或无明显不适,戴眼镜无法矫正视力,易误诊,故有屈光不正病史的患者一旦出现无法解释的眼部异常时应及时找有青光眼丰富临床经验的大夫 ,详细检查。
2. 角、结膜、葡萄膜炎继发青光眼:眼内炎症引起房水混浊、睫状肌、虹膜、角膜水肿、房角变浅,或瞳孔粘连,小梁网阻塞,房水无法正常排出引起眼压升高。目前西医对此病一般用抗生素、激素对症治疗,人为干扰了自身免疫功能,使病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3. 白内障继发青光眼:晶体混浊在发展过程中,水肿膨大,或易位导致前房相对狭窄,房水排出受阻,引起眼压升高,一旦白内障术后,很快视神经萎缩而失明。
4. 外伤性青光眼:房角撕裂、虹膜根部断离、或前房积血、玻璃体积血、视网膜震荡,使房水分泌、排出途径受阻继发青光眼视神经萎缩,如能积极中药治疗预后良好,手术只能修复受损伤的眼内组织,但其引起的眼底损伤无法纠正,所以此型病人一般在当时经西医处理后,认为就好了,不再治疗,一旦发现已视神经萎缩,造成严重的视力损害。
四、混合型青光眼:两种以上原发性青光眼同时存在,临床症状同各型合并型。
发现与治疗
慢性单纯性青光眼如能早期诊断,对保护视功能极为重要。以下几点对早发现、早诊断很有帮助:
家族史:家庭成员有青光眼病史,并自觉头痛、眼涨、视力疲劳,特别是老花眼出现较早者,或频换老花眼镜的老年人,应及时到眼科检查并定期复查。
查眼压:在青光眼早期眼压常不稳定,一天之内仅有数小时眼压升高。因此,测量24小时眼压曲线有助于诊断。
眼底改变:视盘凹陷增大是青光眼常见的体征之一。早期视盘可无明显变化,随着病情的发展,视盘的生理凹陷逐渐扩大加深,最后可直达边缘,形成典型的青光眼杯状凹陷。视盘邻近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损害是视野缺损的基础,它出现在视盘或视野改变之前。因此,可作为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查视野:视野是诊断开角型青光眼的一项重要检查。开角型青光眼在视盘出现病理性改变时,就会出现视野缺损。
对青光眼最好先用药物治疗,若在最大药量下仍不能控制眼压,可考虑手术治疗。应先用低浓度的药液,后用高浓度的药液滴眼,并根据不同药物的有效降压作用时间,决定每天点药的次数,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在24小时内能维持有效药量,睡前可用眼膏涂眼。
开角型青光眼治疗后的随访也很重要,即使眼压已经控制,仍应每4~6周复查一次,包括眼压、眼底和视力,每年应检查一次视野,以保证治疗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如何才能正确诊断青光眼疾病
对可疑患者,首先应测量眼压。眼压大于3.20kPa(24mmHg)为病理性高眼压,但一次眼压偏高不能诊断青光眼,而一次眼压正常也不能排除青光眼。因为眼压在一日内呈周期性波动。日眼压波动大于1.07kPa(8mmHg)为病理性眼压。正常人双眼眼压接近,如双眼压差大于0.67kPa(5mmHg)也为病理性眼压。
其次应检查眼底,观察视盘改变,青光眼的视盘改变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常表现为病理性陷凹,目前普遍采用陷凹与视盘直径的比值(C/D)表示陷凹大小。
视野检查对青光眼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因为它代表了视神经的损伤。临床常见视野缺损类型有:视阈值普遍降低、弓形缺损、鼻侧阶梯、垂直阶梯、颞侧扇形缺损、中心及颞侧岛状视野。
通过上述检查,我们可以诊断青光眼,但在开始治疗前还应确定青光眼的类型。首先检查前房角,房角开放者为开角型青光眼,反之则为闭角型青光眼。通过房角检查,青光眼分类诊断仍有困难时,可查房水流畅系数(C值)。C值小于0.1为病理性,压畅比(Po/C)大于150为病理性,主要见于开角型青光眼。但需注意,闭角型青光眼反复发作后C值及压畅比也可异常。另外我们对一些疑似青光眼可选一些激发试验,以辅助诊断。
青光眼有哪些症状
一、青光眼常见症状
高眼压、眼压突然迅速升高、眼胀、眼痛、视力障碍
二、青光眼症状:
1.先天性青光眼:根据发病年龄又可为婴幼儿性青光眼及青少年性青光眼。30岁以下的青光眼均属此类范畴。先天性青光眼形成的原因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眼前房角发育异常,致使房水排出受阻,引起眼压升高。25-80%的病人半年内显示出来,90%的患儿到一岁时可确诊。10%的病人在1-6岁时出现症状。
1) 婴幼儿型青光眼:一般将0-3岁青光眼患儿归为此类。此型是先天性青光眼中最常见者。母体内即患病,出生后立即或缓慢表现出症状。一般是双眼性病变,但却不一定同时起病,也有25-30%患儿单眼发病。临床表现为出生后眼球明显突出,颇似牛的眼睛故称“牛眼”,怕光、流泪、喜揉眼、眼睑痉挛,角膜混浊不清、易激动哭 闹、饮食差或呕吐、汗多等到全身症状。此型的预后关键在于及时正确诊断,因小儿眼球壁正处于发育阶段,查眼压,可能正常,而眼底检查不好配合,所以缺乏青光眼丰富俅簿。
2)青少年型青光眼:发病年龄3-30岁之间。此型临床表现与开角型青光眼相似,发病隐蔽,危害性极大。近年来此型多发生于近视患者且有发病率不断上升的趋势。90%以上的患者并不表现为典型青光眼症状,而是以“近视、视疲劳、头痛、失眠”,甚至不知不觉失明而来就诊,详细检查才知道是青光眼。有的患者查出来青光眼,但自己错误的认为,我现在又没有什么感觉,视力也可以,不可能象大夫说的那么严重,真正失明了,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只能在黑暗中痛苦的渡过终生。
2.原发性青光眼:
1)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生,是由于眼内房角突然狭窄或关闭,房水不能及时排出,引起房水涨满、眼压急剧升高而造成的。多发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上占90%。女性发病率较高,男女比例为1:4。来势凶猛,症状较剧,发病时前房狭窄或完全关闭,表现突然发作的剧烈眼胀头痛、视力锐减、眼球坚硬如石,结膜充血、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血压升高,此时全身症状较重易被误诊为胃肠炎、脑炎、神经性头痛等病变。如得不到及时诊治24-48小时即可完全失明无光感,此时称“暴发型青光眼”,但临床上有部分患者对疼痛忍受性较强,仅表现为眼眶及眼部不适,甚则眼部无 任何症状,而转移至前额、耳部、上颌窦、牙齿等部疼痛。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实则是因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反复迁延而来。
2)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此型占原发性青光眼患者50%以上,发病年龄30岁以上,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脑力劳动者有急剧升高的趋势,此型发作一般者有明显的诱因,如情绪激动、视疲劳,用眼用脑过度,长期失眠,习惯性便秘、妇女在经期,或局部、全身用药不当、均可诱发,表现为眼部干涩,疲劳不适,胀痛、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虹视,头昏痛,失眠、血压升高。休息后可缓解,有的患者无任何症状即失明,检查时,眼压可正常或波动,或不太高20-30mmhg左右,眼底早期可正常,此型最易被误诊。如此反复发作前房角一旦粘连关闭即可形成暴发型青光眼。
3)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多发生于40以上的人。25%的患者有家族史。绝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有的直至地失明也无不适感。发作时前房角开放。此型的诊断最为关键,目前一旦西医确诊都已经有明显的眼底改变,因此必须全面、认真排除每一个有青光眼苗头的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不要非等到确诊为青光眼才去治疗,那时已丧失最佳治疗时机。
3.继发性青光眼:由眼部及全身疾病引起的青光眼均属此类,病因颇复杂,种类繁多,现仅简述最常见的几种继发性青光眼:
1)屈光不正(即近视、远视)继发青光眼:由于屈光系统调节失常,睫状肌功能紊乱,房水分泌失恒,加之虹膜根部压迫前房角,房水排出受阻,所以引起眼压升高,此类患者的临床特点是自觉视疲劳症状或无明显不适,戴眼镜无法矫正视力,易误诊,故有屈光不正病史的患者一旦出现无法解释的眼部异常时应及时找有青光眼丰富临床经验的大夫 ,详细检查。
2) 炎症相关性青光眼:眼内炎症引起房水混浊、睫状肌、虹膜、角膜水肿、房角变浅,或瞳孔粘连,小梁网阻塞,房水无法正常排出引起眼压升高。目前西医对此病一般用抗生素、激素对症治疗,人为干扰了自身免疫功能,使病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3)白内障所致青光眼:
①晶状体膨胀所致青光眼:即肿胀期白内障所致青光眼是指老年性白内障的膨胀期或晶状体外伤后混浊肿胀时发生的青光眼。
②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出现在成熟期或过熟期白内障时,因经晶状体囊膜漏出的晶状体蛋白质引起的炎性青光眼
③晶状体蛋白过敏性青光眼:临床上较为少见,是在白内障手术或晶状体损伤后,由晶状体蛋白引起的过敏反应所致。
4)外伤相关性青光眼:房角撕裂、虹膜根部断离、或前房积血、玻璃体积血、视网膜震荡,使房水分泌、排出途径受阻继发青光眼视神经萎缩,如能积极中药治疗预后良好,手术只能修复受损伤的眼内组织,但其引起的眼底损伤无法纠正,所以此型病人一般在当时经西医处理后,认为就好了,不再治疗,一旦发现已视神经萎缩,造成严重的视力损害。
5)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①色素性青光眼:因眼前节段色素播散引起的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播散于前、后节的色素,虹膜形状和透照缺损等。
②药物相关性青光眼:皮质类固醇引起青光眼系开角型青光眼,发生在眼部或全身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后,包括眼部点用眼液或眼膏、眼周注射、外用于皮肤、全身吸入及口服或注射,经较长时间使用后眼压升高。
③分泌过多性青光眼: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的开角型青光眼,其特点是眼压升高,但房水流畅系数正常。
6)其他继续性青光眼
①晶状体脱位所致青光眼:因晶状体脱位引起眼压升高所导致的青光眼。
②前房积血与青光眼:出血相关性青光眼包括前房积血、 血影细胞性青光眼、溶血性青光眼及血铁性青光眼,其中以前房积血为最常见。
③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共同表现有眼痛,畏光,视力常为眼前指数~手动,眼压可达60mmHg以上,中到重度充血,常伴角膜水肿,虹膜新生血管,瞳孔缘色素外翻,房角内有不同程度的周边前粘连。
④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是一种少见而严重的特殊类型闭角青光眼,它可造成一眼或双眼失明。
4.混合型青光眼:两种以上原发性青光眼同时存在,临床症状同各型合并型。
5.眼压相关性青光眼: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是指具有与其他青光眼相似的视盘损害、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及相应的视野损害,未用任何降眼压药物的情况下,24小时眼压均不超过21mmHg,房角结构正常并完全开放,且无其他可能引起上述病变的眼部及全身疾患的青光眼。
低眼压性青光眼:对于这类找不到确切原因,眼压在正常范围内,又具有青光眼性视神经乳头萎缩凹陷和视野损害的眼症就归类于低眼压性青光眼。
恶性青光眼:是一类诊断困难,眼压不易控制的顽固性青光眼。一般认为是抗青光眼术后一种严重并发症,其特点是术后眼压升高,晶体虹膜隔向前移,使全部前房明显变浅,甚或消失。
三、青光眼诊断标准:
开角型青光眼如能早期诊断,对保护视功能极为重要。以下几点对早发现、早诊断很有帮助:
家族史:家庭成员有青光眼病史,并自觉头痛、眼涨、视力疲劳,特别是老花眼出现较早者,或频换老花眼镜的老年人,应及时到眼科检查并定期复查。
查眼压:在青光眼早期眼压常不稳定,一天之内仅有数小时眼压升高。因此,测量24小时眼压曲线有助于诊断。
眼底改变:视盘凹陷增大是青光眼常见的体征之一。早期视盘可无明显变化,随着病情的发展,视盘的生理凹陷逐渐扩大加深,最后可直达边缘,形成典型的青光眼杯状凹陷。视盘邻近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损害是视野缺损的基础,它出现在视盘或视野改变之前。因此,可作为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查视野:视野是诊断开角型青光眼的一项重要检查。开角型青光眼在视盘出现病理性改变时,就会出现视野缺损。
四、青光眼其他:
对青光眼最好先用药物治疗,若在最大药量下仍不能控制眼压,可考虑手术治疗。应先用低浓度的药液,后用高浓度的药液滴眼,并根据不同药物的有效降压作用时间,决定每天点药的次数,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在24小时内能维持有效药量,睡前可用眼膏涂眼。
开角型青光眼治疗后的随访也很重要,即使眼压已经控制,仍应每4~6周复查一次,包括眼压、眼底和视力,每年应检查一次视野,以保证治疗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青光眼有哪些症状
1.先天性青光眼
根据发病年龄又可为婴幼儿性青光眼及青少年性青光眼。30岁以下的青光眼均属此类范畴。先天性青光眼形成的原因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眼前房角发育异常,致使房水排出受阻,引起眼压升高。25-80%的病人半年内显示出来,90%的患儿到一岁时可确诊。10%的病人在1-6岁时出现症状。
1)婴幼儿型青光眼:
一般将0-3岁青光眼患儿归为此类。此型是先天性青光眼中最常见者。母体内即患病,出生后立即或缓慢表现出症状。一般是双眼性病变,但却不一定同时起病,也有25-30%患儿单眼发病。临床表现为出生后眼球明显突出,颇似牛的眼睛故称“牛眼”,怕光、流泪、喜揉眼、眼睑痉挛,角膜混浊不清、易激动哭 闹、饮食差或呕吐、汗多等到全身症状。此型的预后关键在于及时正确诊断,因小儿眼球壁正处于发育阶段,查眼压,可能正常,而眼底检查不好配合,所以缺乏青光眼丰富俅簿。
2)青少年型青光眼:
发病年龄3-30岁之间。此型临床表现与开角型青光眼相似,发病隐蔽,危害性极大。近年来此型多发生于近视患者且有发病率不断上升的趋势。90%以上的患者并不表现为典型青光眼症状,而是以“近视、视疲劳、头痛、失眠”,甚至不知不觉失明而来就诊,详细检查才知道是青光眼。有的患者查出来青光眼,但自己错误的认为,我现在又没有什么感觉,视力也可以,不可能象大夫说的那么严重,真正失明了,那时后悔也来不及了,只能在黑暗中痛苦的渡过终生。
2.原发性青光眼
1)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
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生,是由于眼内房角突然狭窄或关闭,房水不能及时排出,引起房水涨满、眼压急剧升高而造成的。多发于中老年人,40岁以上占90%。女性发病率较高,男女比例为1:4。来势凶猛,症状较剧,发病时前房狭窄或完全关闭,表现突然发作的剧烈眼胀头痛、视力锐减、眼球坚硬如石,结膜充血、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血压升高,此时全身症状较重易被误诊为胃肠炎、脑炎、神经性头痛等病变。如得不到及时诊治24-48小时即可完全失明无光感,此时称“暴发型青光眼”,但临床上有部分患者对疼痛忍受性较强,仅表现为眼眶及眼部不适,甚则眼部无 任何症状,而转移至前额、耳部、上颌窦、牙齿等部疼痛。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实则是因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反复迁延而来。
2) 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
此型占原发性青光眼患者50%以上,发病年龄30岁以上,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社会竞争日趋激烈,脑力劳动者有急剧升高的趋势,此型发作一般者有明显的诱因,如情绪激动、视疲劳,用眼用脑过度,长期失眠,习惯性便秘、妇女在经期,或局部、全身用药不当、均可诱发,表现为眼部干涩,疲劳不适,胀痛、视物模糊或视力下降、虹视,头昏痛,失眠、血压升高。休息后可缓解,有的患者无任何症状即失明,检查时,眼压可正常或波动,或不太高20-30mmhg左右,眼底早期可正常,此型最易被误诊。如此反复发作前房角一旦粘连关闭即可形成暴发型青光眼。
3)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多发生于40以上的人。25%的患者有家族史。绝大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有的直至地失明也无不适感。发作时前房角开放。此型的诊断最为关键,目前一旦西医确诊都已经有明显的眼底改变,因此必须全面、认真排除每一个有青光眼苗头的患者,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不要非等到确诊为青光眼才去治疗,那时已丧失最佳治疗时机。
3.继发性青光眼
由眼部及全身疾病引起的青光眼均属此类,病因颇复杂,种类繁多,现仅简述最常见的几种继发性青光眼:
1)屈光不正(即近视、远视)继发青光眼:
由于屈光系统调节失常,睫状肌功能紊乱,房水分泌失恒,加之虹膜根部压迫前房角,房水排出受阻,所以引起眼压升高,此类患者的临床特点是自觉视疲劳症状或无明显不适,戴眼镜无法矫正视力,易误诊,故有屈光不正病史的患者一旦出现无法解释的眼部异常时应及时找有青光眼丰富临床经验的大夫 ,详细检查。
2) 炎症相关性青光眼:
眼内炎症引起房水混浊、睫状肌、虹膜、角膜水肿、房角变浅,或瞳孔粘连,小梁网阻塞,房水无法正常排出引起眼压升高。目前西医对此病一般用抗生素、激素对症治疗,人为干扰了自身免疫功能,使病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3)白内障所致青光眼:
①晶状体膨胀所致青光眼:即肿胀期白内障所致青光眼是指老年性白内障的膨胀期或晶状体外伤后混浊肿胀时发生的青光眼。
②晶状体溶解性青光眼:出现在成熟期或过熟期白内障时,因经晶状体囊膜漏出的晶状体蛋白质引起的炎性青光眼
③晶状体蛋白过敏性青光眼:临床上较为少见,是在白内障手术或晶状体损伤后,由晶状体蛋白引起的过敏反应所致。
4)外伤相关性青光眼:
房角撕裂、虹膜根部断离、或前房积血、玻璃体积血、视网膜震荡,使房水分泌、排出途径受阻继发青光眼视神经萎缩,如能积极中药治疗预后良好,手术只能修复受损伤的眼内组织,但其引起的眼底损伤无法纠正,所以此型病人一般在当时经西医处理后,认为就好了,不再治疗,一旦发现已视神经萎缩,造成严重的视力损害。
5)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①色素性青光眼:因眼前节段色素播散引起的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播散于前、后节的色素,虹膜形状和透照缺损等。
②药物相关性青光眼:皮质类固醇引起青光眼系开角型青光眼,发生在眼部或全身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后,包括眼部点用眼液或眼膏、眼周注射、外用于皮肤、全身吸入及口服或注射,经较长时间使用后眼压升高。
③分泌过多性青光眼: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的开角型青光眼,其特点是眼压升高,但房水流畅系数正常。
6)其他继续性青光眼
①晶状体脱位所致青光眼:因晶状体脱位引起眼压升高所导致的青光眼。
②前房积血与青光眼:出血相关性青光眼包括前房积血、 血影细胞性青光眼、溶血性青光眼及血铁性青光眼,其中以前房积血为最常见。
③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共同表现有眼痛,畏光,视力常为眼前指数~手动,眼压可达60mmHg以上,中到重度充血,常伴角膜水肿,虹膜新生血管,瞳孔缘色素外翻,房角内有不同程度的周边前粘连。
④睫状环阻滞性青光眼:是一种少见而严重的特殊类型闭角青光眼,它可造成一眼或双眼失明。
4.混合型青光眼
两种以上原发性青光眼同时存在,临床症状同各型合并型。
5.眼压相关性青光眼
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是指具有与其他青光眼相似的视盘损害、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及相应的视野损害,未用任何降眼压药物的情况下,24小时眼压均不超过21mmHg,房角结构正常并完全开放,且无其他可能引起上述病变的眼部及全身疾患的青光眼。
低眼压性青光眼:对于这类找不到确切原因,眼压在正常范围内,又具有青光眼性视神经乳头萎缩凹陷和视野损害的眼症就归类于低眼压性青光眼。
恶性青光眼:是一类诊断困难,眼压不易控制的顽固性青光眼。一般认为是抗青光眼术后一种严重并发症,其特点是术后眼压升高,晶体虹膜隔向前移,使全部前房明显变浅,甚或消失。
二、诊断标准
开角型青光眼如能早期诊断,对保护视功能极为重要。以下几点对早发现、早诊断很有帮助:
家族史:家庭成员有青光眼病史,并自觉头痛、眼涨、视力疲劳,特别是老花眼出现较早者,或频换老花眼镜的老年人,应及时到眼科检查并定期复查。
查眼压:在青光眼早期眼压常不稳定,一天之内仅有数小时眼压升高。因此,测量24小时眼压曲线有助于诊断。
眼底改变:视盘凹陷增大是青光眼常见的体征之一。早期视盘可无明显变化,随着病情的发展,视盘的生理凹陷逐渐扩大加深,最后可直达边缘,形成典型的青光眼杯状凹陷。视盘邻近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损害是视野缺损的基础,它出现在视盘或视野改变之前。因此,可作为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查视野:视野是诊断开角型青光眼的一项重要检查。开角型青光眼在视盘出现病理性改变时,就会出现视野缺损。
三、其他
对青光眼最好先用药物治疗,若在最大药量下仍不能控制眼压,可考虑手术治疗。应先用低浓度的药液,后用高浓度的药液滴眼,并根据不同药物的有效降压作用时间,决定每天点药的次数,最重要的是要保证在24小时内能维持有效药量,睡前可用眼膏涂眼。
开角型青光眼治疗后的随访也很重要,即使眼压已经控制,仍应每4~6周复查一次,包括眼压、眼底和视力,每年应检查一次视野,以保证治疗的持续性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