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如何教育总犯错误的孩子

如何教育总犯错误的孩子

1、不要急于批评孩子的错误。

当孩子犯错误的那一刻,其实他们内心是有受惊的,如果父母马上过来批评他,不仅不会让孩子犯错的行为减少,反而会增加发生的机率。父母要做的是蹲下来跟孩子保持同等水平的高度,这样会让孩子从犯错的惊吓中得到安全感,然后关心地询问孩子,再后认真听孩子讲述过程,最后指出孩子做得不对的地方。

2、跟孩子好好地解释。

当孩子犯错后,家长也许也生气地指责孩子,但事后又会后悔。很多家长在意识到自己错了之后又不想在孩子面前道歉,况且本来就是孩子犯了错误,所以也不会因为自己对孩子的惩罚过激而去弥补什么。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家长的想法和观念就错了,我们不一定要给孩子道歉,但至少应该对自己的过于严重的批评向孩子解释。说之所以发那么大火是因为怕她受伤,担心她等一些尽量从为孩子着想的角度去跟她说。然后,要耐心的听孩子讲述犯错的情况,这样也可以帮着给孩子分析,解释,告诉她下次需要小心。

3、重视对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

自控力是一种良好的意志品质,从小培养将有益于终生,要让孩子学会自控,首先从日常生活的小事做起,如晚上收看电视节目,一家人各有所好,不能让孩子独揽收视大权,懂得照顾别人;家长要耐心地给孩子讲道理,指明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孩子在理解行为准则的基础上学会约束自己,进而发展到自觉地遵守社会公德。

4、家庭教育要做到爱中有教,教中有爱。

孩子做了错事,家长不可听之任之,一定要认真处理。必须向孩子严厉指出: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能去做的,并要根据孩子错误情节的严重性给予必要的惩罚,让孩子体验到做错事后所引起的不愉快,从而牢记教训。对孩子故意的破坏性错误不能任其发展下去,要认识到孩子的不良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所以教育也需要一个较长过程,不能性急,帮助孩子逐步明白道理,学会自尊、自律。

5、对孩子进行强化训练。

家长可利用孩子模仿力强的特点,有意识地让孩子重复练习正确的行为,以克服和纠正不良习惯,这样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6、改善亲子关系,多花些时间关注孩子的点滴成长和进步。

不管孩子犯的是什么错,父母都应给予包容,不能把错无限扩大,上纲上线地批评孩子。父母可以指出孩子的错误,但指出错在哪不等于批评。而在孩子一错再错时,可以跟孩子分享一些自己的经验,告诉他爸爸、妈妈遇到类似这样的事情时是怎么处理的。通过这样的言传身教,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正确批评孩子的5个技巧

有分寸的批评不该缺位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可能不犯错误。孩子有错,需要家长的积极引导,有分寸的批评就是一种积极引导,它有助于孩子学会选择、学会放弃。

“批评”这两个字,评是批的前提。所以,批评孩子要掌握的第一个分寸是,当你想批评时,先要弄清楚自己欲“批”孩子的“错误”,是否是真正的错误。我发现,有些父母认为孩子犯了“错”,对他们发怒,是源于自身的认识偏差或是本身的无理,而非孩子犯了错。比如,孩子由于情绪紧张,考试失利,家长便对孩子多方指责;孩子尊老爱幼,在公车上给老人让座,有些家长也会批评孩子……这样,就会让孩子感到不公正,对你的信任度降低;还会使年纪小的孩子是非观模糊。

第二个要注意的分寸就是别只看表面现象,狂批一通了事。而必须询问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耐心地倾听孩子的声音,这样,既可摸清孩子犯错的前因后果,还有利于掂量孩子错误的性质和程度,为下一步的教育展开定向、定位。同时,也表达了你对他的尊重,有助于孩子自尊心的培养。对内向、爱面子、胆子较小或特别害怕父母的孩子,尤其应和气地询问、倾听。当然,询问时要注意孩子的口气、表情,发现一些“话外音”,帮助家长进行分析。

家庭教育是一门艺术,批评孩子特别要讲究方法。

在这方面,我提下列建议:

1、坚持动口不动手。批评的本意,是对事物发表意见,工具自然是嘴和笔。批评时对孩子动手动脚,当属惩罚的范畴而越出了批评的界限。举上周那位署名“果果妈”的教育为例:她对孩子“没跟我说一声,就独自跟一群小朋友跑到楼下玩了”这一“错误”,她“找到儿子后凶了他一顿”是批评;“回家后更是重重地打了他三下屁股”,就是惩罚了。体罚在家庭教育中原则上是禁止的。

2、不必逢事都批评。现在的家长教养心理太过紧张,杞人忧天式的批评相当多见,果果妈也有这种味道。孩子的天性喜欢合群,但独生子女又没有同伴,能自己下楼找人玩,表明这孩子胆大、活泼,事情本身谈不上“错”。硬要说他错,只是没和妈妈说一声,那么只要带回家时提醒一下就行了。更重要的是,提醒后要教给他一些去外面玩要当心的“本领”。

3、多用肯定式的批评法。很多孩子虽犯了错,但错中还有闪光点。如果果果妈找到孩子后,先肯定:“不错啊,会自己找伙伴玩了”,再批评他:“不过,没跟我说一声可不对。以后记住,出去要告诉妈妈一声”,效果会更好。因为肯定式的批评法保护了孩子某些正当想法或做法,情绪不受破坏,更能接纳你的教诲。

4、尽量在孩子犯错时进行一次性纠正。孩子所犯错误,一般具有无意性、浅表性、混合性等特点。家长批评,提倡抓苗头、抓初犯,尽量一次到位,这样改正比较容易。初始纠正不力,以后再纠正难度会增大。

5、绝对不要在自己情绪糟糕时或孩子情绪低落时实施批评,否则批评的用语和声调容易失控。批评过后要有沟通,告诉孩子你为什么要批评他。不少家长咬定孩子是”知错不改“,对之“屡教不改”怀恨不已,批评不断升级。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家长认识到的,孩子不一定认识到。“知耻而后勇”的哲理,对孩子尤其是年幼的孩子,并不适用。家长告诉他们批评的理由,指出错在何处、分析为什么会错,提供改正的具体途径,便于孩子换位思考,真正提高批评实效。家长错批了孩子,要勇于道歉。

我可以“打孩子”吗

打孩子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因为从传统的教育方式来说,打是一种教育手段,在有些时候也是"有效的。但是,教育学家研究这个问题发现,打孩子不好,特别是对小于两三岁的小婴幼儿更不能打。他们的道理是:这种体罚会给孩子心灵上留下阴影;体罚的不良影响会波及到以后,甚至会变得对他人也采取攻击的行为,还会染上殴打、咬人等坏习惯。

对于打孩子的问题,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第一,原则上对两三岁以下的孩子不能打。对于尚未懂得事物好坏的孩子采取体罚教育,只能使孩子心里产生恐惧心理。有时孩子在挨打以后暂时服从了,但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

第二,应该思考孩子怎么会犯严重得要打的错误?在一般情况下家长使用的教育方式,如摇头、说:"不要这样"、把他领开、讲道理(道理的深浅随孩子的年龄而定)、批评、责打,是与孩子犯的错误大小相应的。打,一般是针对比较严重的错误,那么,孩子为什么会犯比较严重的错误呢?很可能是平时疏于管教造成的。要想孩子行为好,就要在平时认真管教,使他不犯比较严重的错误。

第三,如果真有一次打了孩子,那么一定要认真总结这次打孩子的全过程,比如:他做了什么错事?是第一次做还是多次做?对这种错误你过去处理过吗?你怎么萌发打孩子的念头的?用什么东西打孩子(手?棍子?……)?孩子对这次的打有什么反应?你打了孩子以后做了些什么(是否去抱他、向他认错、保证不再打了、还是完全忘记了……)?还想以后再打吗?……总结一下会有好处,很可能不再打孩子了。

第四,有的家长不是为了孩子犯的错误大而打他,而是出于自己当时情绪不好,拿孩子出气,这就更加不对了。孩子成了你情绪不佳的牺牲品,你真是对不起他呀!

第五,要防止第一次打。有了第一次,很可能就有第二次、第三次。特别不应该在孩子发大脾气、乱打乱闹时打他,否则会设立一个坏榜样,妈妈也会打人,打人并不坏。

第六,如果你在激情之下真的动手打了他,事后要向他解释,可以说:"妈妈今天太生气了,我打了你,这不对"。让他知道你是爱他的,不过今天太气了,希望他以后不要再××××××,做个好孩子,妈妈就不气了,也不会打他了。

孩子犯错误怎么教育

父母可以简单示范和说明该怎么做,这样孩子就会一遍遍模仿,直到学会正确的行为。父母能做的就是这些,剩下的就要靠孩子自己了,他会按时完成。在孩子学会交流之前,父母会包容孩子所犯的错误。而当孩子学会交流之后,父母会错误地认为孩子能够听懂他们所提出的要求。

希望孩子不要在墙上画画,因为擦不干净,这对孩子的逻辑思考能力要求太高,他很难做到;希望孩子马上上床睡觉,这样第二天他才会感觉更舒服,这也有些太过复杂。孩子不断犯错或者总是忘了你交代的事情,经常是因为他们缺少活动安排、生活规律或者监督。

从这个角度来看,父母总是对孩子的过错负有责任。让孩子觉得自己有责任实际上是不正确的。父母们会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认为孩子在9岁之前能够有逻辑地反思自己的错误。父母们试图教孩子从错误中学习,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教他们怎样合作和指导他们的行为上。当孩子犯了很多错误时,他们还会继续错下去,这一点儿都不奇怪。

教育误区教育孩子不该犯的七个错

错误1:教幼儿背唐诗

你是否热衷于教你的宝宝背唐诗?并以他小小年纪就能熟练背诵为荣?每每有朋友到家里来玩,还一定要小宝贝背两首来炫耀炫耀?

真相分析:

教育专家说,孩子在上学前就能背唐诗,貌似不错,可是,这种做法违背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是弊大于利的。

唐诗是古代文人墨客的佳作,遣词造句极其精练、含蓄,有时为了行文的需要,颠倒字词正常顺序的事常有,这与现在人们的语言习惯大不相同。幼儿尚处于学习语言的初始阶段,凝练的唐诗,要让幼儿读熟、读懂,并受到教育,谈何容易?

科学做法:建议年轻父母让孩子多吟诵一些儿歌。幼儿感知事物是从表象入手的,他们乐于听取具体形象的话语。儿歌正是以其生动活泼的语言方式,迎合了孩子们的口味,容易切入幼儿的心灵,可发挥出多方面的作用。

错误2:让宝宝过早学电脑

小宝贝的兴趣总是说来就来,比如,看见电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爸爸妈妈都觉得这是好事,不仅经常在电脑上给他看早教光碟,还经常一起和宝贝玩电脑游戏。

真相分析:

婴幼儿用电脑并非明智之举,就是大人用电脑久了,也会感觉头昏眼花,浑身酸疼,何况是容易上瘾、没有自控力的宝宝?加上现在的电脑设备都是根据大人的体型设计的,因为角度和高度都不对,很容易伤害宝宝的视力和骨骼发育。

科学做法:小朋友们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可以玩的东西很多,电脑可以等上小学再学也不迟。

错误3:育儿,爸爸是局外人

真相分析:

新爸爸和新妈妈一样,学习育儿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不要把丈夫排除在外。他能找到自己带孩子的方法,你也许觉得孩子是你自己的事情,从一开始,你给孩子换尿布的速度就很快、给他洗澡时也很有条不紊。你的丈夫也需要找到这些技巧。因为一个人照顾新生儿,工作量实在太大了。

科学做法: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在他帮你的时候,你对他不要推辞、不要责备和不断地命令。有些妈妈希望丈夫帮助他们,又不愿意完全依靠丈夫。只有确定了孩子不会冷、他不会给孩子喂太多,不会在孩子吃过以后和她玩得太激烈、不会呕吐,才能真正信任和依靠丈夫。这完全没有必要,丈夫和你一起学习做父母,你会更轻松,你们也能互相学习,掌握更多的技巧。

错误4:和别人比孩子

真相分析:

你的孩子睡整夜的觉吗?他会笑吗?他能试着坐起来吗?别把注意力都集中在他已经达到什么样的水平上,不要受别的父母这些问话的影响,因为那样你会觉得你的小宝贝好像总有些地方发展得比别人慢。

科学做法:每个孩子的发展是不同的

孩子的发展都有自己的规律,这时你要用一种平常的心态和放松的心情来对待。一个孩子爬得早并不代表他比别人发展得好,只是更多地说明他想追赶父母的脚步。

错误5:忙得牺牲自己的休息

真相分析:

每个新妈妈都说白天孩子睡觉的时候她也想睡。但是经常有那么多事情要做,家里非常凌乱、要洗盘子、洗杯子,根本无法睡觉,直到自己精疲力尽。

调查显示,每个新妈妈的第一年都要丢掉400-750小时的睡眠。

科学做法:尽可能的让自己得到足够的休息。

其实每天白天你都应该尽可能地打个盹,或者至少在周末睡个长觉。没有充足的休息,你很难在那些本应快乐的生命时光里体会快乐。当然,休息的时候你可能要少做很多事情,但是充分的休息比洗盘子、洗杯子更重要。

错误6:为孩子花太多的钱

真相分析:

所有人都会告诉你,孩子会改变你的生活。但是没有人告诉你,孩子会让你的钱袋日渐萎缩,你恨不能为孩子倾其所有,而且无怨无悔。

就像你饿的时候会跑到食品店一样,购物对于新爸爸、新妈妈来讲好像可以不用算计。据估计,孩子第一年的尿布、衣服、食品、学步车等物品会花掉1万5千元左右。所以列一个表格会减少你的超额开支。找有经验的父母和你一起买东西,她也会告诉你什么是真正有用的,你也可以少上当。

科学做法:合理计划适度开支。

别在孩子的衣服上太费心,因为孩子一晃就长大了。玩具也是一样,大多数婴儿更喜欢对同一件东西玩来玩去,甚至就是一个盒子就够她玩一阵子了。你不如把剩下来的钱用来让她上钢琴可或者上大学。

错误7:认为自己会记得孩子成长的所有过程

真相分析:

你觉得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你都不会忘记。但遗憾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记忆会渐渐淡去。很快,孩子的童年就会过去,一个18个月大孩子的母亲看到一个新生儿的时候也会说,她已经忘记了她孩子这个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因为你关注的是她的现在。

不同年龄段儿童教育有何重点

不同年龄段儿童教育的重点是什么?

针对儿童不同年龄段的特点,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教育建议。比如,对学龄前的儿童,家长要着力于培养“会讲话”的、爱动脑筋的、爱观察的、手巧的、识数快和认识时间早的聪明的孩子。对小学生,家长要努力培养爱集体的、爱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旺盛的孩子;要注意提高孩子的“有意注意”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识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现在家庭教育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如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守在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少,您是怎样看待留守儿童教育的?

提出了“隔代教育” 的新理念。由于近年来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城里人也因工作的压力和竞争的剧烈,使得许多做父母的年轻人无暇顾及子女。于是,许多孩子教育的重任落到了祖辈身上(统计显示,有80%的祖辈在担负孙辈的教育)。针对这种情况,我在书中专门讲述了“隔代教育”问题。在分析祖辈教育孙辈的五大优势及容易出现的五种问题基础上,阐述了祖辈如何扬长避短、发挥优势,搞好对孙辈教育的具体措施。

家庭教育中广泛提倡赏识教育,这种方法效果如何?

这是激励原则。过去有些书认为激励原则就是赏识教育,认为这是片面的。书中提出,激励原则包括以表扬奖励为主和正确使用批评惩罚两个方面,应予全面理解。无论是表扬奖励还是批评惩罚,只要使用正确,都具有激励作用。而廉价的、无原则的表扬和一味的“赏识”,不但不能激励孩子,反而会伤害孩子,使孩子的心理变得脆弱。就如有的家长所反映的,“我对孩子已激励赏识了,但还是不起作用。”道理就在于此!

儿童犯错误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对儿童所犯错误的原因、性质,以及家长应如何正确对待儿童的错误,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我认为,儿童犯错误的原因及错误的性质主要有三种:由于认识水平低、分不清是非而犯的认识性错误;由于不良习惯而形成的习惯性错误;由于一定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引起的年龄性错误。我提出了儿童的错误大多数是年龄性错误这一新观点。

必须强调,其中在好新、好奇、好问、好动、好试探,甚至好冒险等心理支配下犯的错误,蕴藏着极为宝贵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家长要十分谨慎对待,千万不要扼杀了孩子的探索精神和创造精神。如爱迪生在做实验时就损坏了很多东西,如果家长动辄上升到是故意捣蛋,是品德问题,就没有伟大发明家爱迪生了!

深入少管所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中研究发现,家庭教育的失误,是导致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最初原因。因此,提出了正确的家庭教育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第一道防线的新观点。

教育孩子找对良策

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只有拥有了惩罚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罚了又赏要不得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及时惩罚莫迟疑

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最忌讳讽刺挖苦

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点到为止莫唠叨

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到“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是因为家长的唠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切记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

就事论事莫牵连

从受罚者的角度来讲,孩子最厌恶家长“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孩子怎样想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事后说理不可无

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将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惩罚孩子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错下去将有什么后果。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要有智慧的去惩罚孩子

治国要讲究策略,治家也有策略,教育孩子也同样有策略。“惩罚”可以让孩子意识到事情的程度,也可以帮助孩子很好的规范自己,下面是心理专家传授你的惩罚孩子的智慧,帮助你做个更好的家长。

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

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良性转化,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大教育家洛克说:“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的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要依照规则进行惩罚

家长应和孩子协商制定一个奖惩规则,让孩子知道犯错后将受到什么惩罚。这样,孩子平日就会有所注意,从而减少犯错误的概率。当孩子犯错后,家长应注意调整自己的情绪,不要因一时冲动而随意惩罚孩子。若是孩子以后犯了同样的错误,也应该按规则进行和以前相同的惩罚,这样家长才能在孩子心中树立威信。只有拥有了惩罚孩子的智慧,才能真正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

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罚了又赏要不得

家长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家长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及时惩罚莫迟疑

惩罚的效果部分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犯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最忌讳讽刺挖苦

家长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因此,家长应该牢记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刺激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点到为止莫唠叨

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

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到“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是因为家长的唠叨太多了,令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必切记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

就事论事莫牵连

从受罚者的角度来讲,孩子最厌恶家长“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拉西扯、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孩子怎样想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事后说理不可无

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将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惩罚孩子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他明白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错下去将有什么后果。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学龄前儿童教育方法

学龄前儿童教育方法1:培养性格

人的一生总会碰到挫折和失败。家长应注意培养孩子坚韧的性格。正确引导孩子对待挫折与失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适当地给孩子鼓励与赞扬,让孩子的心里充满阳光。

学龄前儿童教育方法2:培养兴趣

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注意孩子的爱好。不要以为玩乐就不能学习,落后于其他的孩子。为孩子提供各种兴趣的选择,并给予孩子必要的引导,孩子的业余爱好广泛,接触的东西多了,自然就能够学到很多书上都学不到的东西。

学龄前儿童教育方法3:减轻压力

家长的不要给孩子过大的压力,让孩子的身心承受超负荷的压力,最终导致可能会导致孩子有心理障碍甚至疾病。家长们可以采取适合自己孩子的学习方法,慢慢进行引导,孩子的教育急不来的。

4

学龄前儿童教育方法4:耐心教育

家长们要正视孩子的错误,不要用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这样只会让孩子怕你,而没有真正的认识到自己错误的原因,在孩子犯错时,家长应该悉心教导,引导孩子朝正确的方向去面对错误,改正错误。

如何让孩子学会道歉

父母不该有的态度

当孩子犯了错误,家长往往采取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

认为孩子还小,犯点小错误没什么关系,对孩子的错误不管不问,或者代替孩子向别人道歉。 父母严格对待犯错误的孩子,当孩子犯错,家长就会责骂孩子,用粗暴的方式逼迫孩子道歉。

家长应遵循的原则

当孩子犯了错误,家长应慎用批评的态度,更不要随意打骂孩子,因为很多时候,孩子的行为并不是恶意的。 尊重和理解孩子的行为,关注孩子当时的情绪,保持孩子的自尊心。 对孩子来说,从错误中学到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家长要让孩子明白该怎么做,并指导孩子的行为。

让孩子学会认错

孩子不会道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懂得是非观念,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家长应耐心告诉孩子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需要如何做才正确。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道歉就显得顺理成章。但孩子有可能因为害怕承担后果而不敢承认错误,家长应鼓励孩子知错就改,给予孩子安全感,避免对认错产生畏惧感。 还有的孩子犯了错,总是寻找各种谎言来逃避责任,家长一定要及时纠正这种行为,让孩子明白说谎是一种恶劣的行为,比犯错误更让人不可原谅。

鼓励孩子承担责任

勇于承担责任的孩子是受欢迎的,这是家长在教育过程中要传达给孩子的思想。当孩子做错事后,家长要让孩子明白是由于自己的过失才造成这样的后果。但错误不是不可挽救的,可以让孩子提出一些可行的补救办法,以增强孩子的责任感。一味的指责只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不仅要注意孩子的言语上的道歉,更要让孩子摆脱自我为中心的想法,让孩子有愿意承担责任的勇气。

适度的惩罚与表扬

孩子犯错后,家长不可听之任之,除了让孩子明白错误的原因及补救方法外,还应该根据错误的严重程度给予孩子必要的惩罚。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后必须承受后果,从而牢记教训。家长可以通过目光注视、远离孩子、拿走孩子的玩具等惩罚措施,让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产生内疚,从而减少再次犯错的行为。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主动道歉后,家长也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让孩子明白知错能改的行为是父母所希望的。

相关推荐

父母可不可以惩罚孩子

“哄”不是万能的 近些年来,一种称做“赏识教育”的思潮通过各种大众传媒广泛传播,给家长思想上造成了很大混乱。 孩子不管做了什么,做得怎么样,都要大加赞赏,说“你真行”、“你真棒”,给孩子叫好,为孩子鼓掌。比如说,一个孩子经常无故打人,家长不但不严厉批评,反而要给他鼓掌。为什么?因为昨天打了两个人,今天只打了一个,进步了。孩子又打了人,还给他鼓掌,为什么?因为昨天把人打得流了血,今天没有打伤人,下手不那么狠了。这是典型的“哄”的伎俩。 什么叫赏识?所谓赏识,就是认识到别人的才能或作品的价值而给予重视或赞扬。

打骂孩子是最愚蠢的教育方式

美国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曾说过:“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打骂孩子时,虽然孩子表面上诚惶诚恐,内心深处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根本没有反省,更不会去思考该如何修正自己的错误行为,甚至有些极端的孩子会想办法赶快逃离家庭,逃离父母的管束。 新时代的父母,已经没有了“不打不成器”的观念,大部分父母都努力让自己不打孩子。这应该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支招】 虽然体罚孩子有许多负面的影响,

您对孩子的管教是否过于严格了

事实上,通过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父母就可以判断自己的管教是否过于严格。本文给出孩子的7种行为:1.孩子不敢或极少对你表达自己的需求、想法和情绪;2.孩子对于轻微的批评都会表现得很敏感;3.事无巨细,孩子都要征询你的意见;4.孩子常说你不疼爱他,担心你不要他了;5.不懂为自己辩护,即使受委屈了都不敢说;6.缺乏自信,总觉得自己做不好;7.情绪不稳定,攻击性强,学习父母打骂的方式对同伴或玩具泄愤。如果孩子有以上3项,父母可能就要反思、调整自己的管教方式了。 尊重孩子孩子不敢表达自己,说明他的话很少被重视。不

青舂期的学生常常发脾气是怎么回事

学生进人青春期后,家长会觉得越来越难以管教。动不动就发脾气,“有理不让人,无理搅三分”,稍有不如意就扔东西、大吵大闹……为何孩子们会有如此大的火气呢?如何控制他们的脾气?坏脾气除了有家长长期溺爱的原因外,还源于学生产生的“成人感”,他们在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加速成长,生理迅速成熟,努力在心理上摆脱对父母的依赖性,要以独立人格出现;而他们在知识、经验、能力方面并未成熟,只处于半成熟状态。面对这种矛盾和困惑,他们常常会处在焦虑的情绪中,产生不能自控的情绪波动,而这种情绪波动在父母面前更易发作。对于青春期的孩子

怎么教育孩子才是最正确的

不要采取过激的方式 有的家长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孩子不打骂不容易成才”。所以每当孩子犯错的时候,不是心平气和地讲道理,而是不分青红皂白先骂一通、打一顿再说。这样粗暴的对待孩子,不仅没有办法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很有可能会在心里留下阴影,性格容易变得偏激。 要以身作则 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作为广大的家长朋友,一定要给孩子做好规范作用,这样言传身教,才有利于孩子的厂长教育,看见一些好的行为,要对孩子实行好的教育。这样的方式对孩子也好。

不要只用语言教育教育孩子

1.以身作则 很多时候,语言的教育是空洞无力的,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孩子总是很烦这种语言教育,所以这时候父母就应该以身作则,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孩子的思想和行为。例如当父母教育还做人一定要善良,那么就应该在遇到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伸手去帮助他们。如果教育孩子要具有责任感,那么父母在自己犯错时,要及时承认自己的错误,而且要为自己的错误买单总之父母想要孩子具有的好的品质,那么就必须让你跟孩子看到父母好的一面。 2.借助他人 教育孩子,并不是一定要父母亲自去做,有些情况可以用他人进行教育。父母可以在孩子身边说一

教育孩子的如何才是正确的

那么有哪些教育孩子的好方法呢?用哪种形式来教育孩子在最不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呢?独生子女的教育要注意哪些呢?初次当父母的家长总是害怕自己做的不够好,下面就介绍一些方法。 爱要有方,严要有度。 不要替代孩子选择。 对多元智力的认识。 错误与成功同样重要。 学会夸奖孩子。教孩子欣赏别人,不要以自我为中心。独生子女常常是别人围着他转,他们很少考虑他人,更不懂欣赏别人,自然也就谈不上合作,给人际关系带来麻烦,对未来的事业不利。家长应当教育孩子学会欣赏别人,这样才会正确看待自己,才能与别人合作好。可经常请其他小朋友和自

生气时想打孩子怎么办

玉玉在学校与同学发生口角,责任在玉玉,妈妈知道后非常生气,再加上玉玉学习没有达到她的预期,周末玉玉回家后就对其实施暴打教育,不想酿成惨剧,被亲妈打死。 其实美国反体罚组织“有效管教中心”1998年发起的每年4月30日国际不打小孩日,就通过各种活动,宣导反体罚的儿童人权观念,全世界已有上百个国家其民间组织参与此盛事。目的就是号召家长不要打孩子。 但很多家长都在抱怨:孩子好的时候是天使,气人的时候是恶魔,闹起来时根本听不进道理,还顶嘴,或者直接不理你,看着就想揍!不过揍完就后悔,而且孩子下次还犯,好像越打越不

孩子犯错了试试4种有趣的惩罚方法

惩罚孩子的原则 犯了错误就要惩罚 孩子犯了错误,无论有心还是无意,都要受到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杯子摔碎了,虽然他不是故意的,也应该告诉他,这是他的过错。他虽没有料想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仍要为此道歉。如果他是无意的,并勇于承认错误,家长会相信他,并减轻对他的惩罚。如果他隐瞒事实、逃避责任,他将受到加重的惩罚。这样就可以从小培养孩子诚实、负责的性格。 另外,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就要受到惩罚的道理。即使孩子央求,也不能答应,否则有了取消的先例,以后就很难保证实施的有效性。 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

孩子学会道歉明辨是非得好开始

幼儿由于年龄的特性所致,往往缺乏是非观念,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经常不能正确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再加上责任意识不足,通常在做错事后不懂得如何道歉。在家庭教育中,让孩子学会道歉是一门不可少的功课。当孩子有错误的行为产生时,父母需要在第一时间教导孩子正确的行为以及勇于认错,让孩子在小的时候就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并让此习惯变成自然。 孩子需要道歉吗? 过去的孩子以“父母”为中心,因此顺从性较高,只要父母叫孩子做的事,孩子大部分会遵从。但是,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比较有自主性,顺从性减低、责任感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