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十岁儿童因心理问题引发胃炎
惊!十岁儿童因心理问题引发胃炎
某报刊报道一名10岁的儿童患了胃炎,常常疼得走路都一瘸一拐。医生检查发现,他的胃炎与心理问题密切相关,主要是“心病”。专家指出,儿童的心理情绪对发育和成长有较大影响,家长应注意对孩子的管教方式,注意其心理健康。
10岁的小龙一直住在贵州的外公外婆家,今年才到重庆与妈妈一起生活,结果两个月后就病了。家长带他到医院检查,发现是胃炎,但一直不见好转,而且常常胃疼得腰都直不起来,走路也一瘸一拐。
小龙的家长日前带他到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检查,心理专家梅其霞教授详细了解情况后确定,小龙的胃炎和心理问题密切有关。原来,小龙到重庆生活后,家长不再溺爱他,没收了他的手机,减少了零花钱,并且要求他做一些叠被子之类的家务事,小龙因此形成了强烈的心理反差。
梅其霞教授说,人在情绪不好的时候会分泌过多的胃酸,从而对胃壁造成伤害,小龙因此而患上了胃炎,但他的“严重症状”则是心理原因。
梅教授提醒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最好是由父母承担主要责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只能协助教育,而且长辈对孩子的要求要尽量一致。此外,孩子的生活环境、教育方式不要突然出现大变化,要给他们一个过渡期。比如零花钱可以慢慢减少,生活自理能力可以一步一步地培养。否则,孩子容易出现心理疾患,影响健康发育和成长。
儿童心理病--预防重于治疗
儿童心理问题较为普遍
通常儿童的心理问题分为一般性和严重性两类。一般性的心理问题包括口吃、尿床、逃学、不吃饭、说谎、好动等。而特殊性的儿童心理疾病,则包括自闭症、适应障碍、癫痫、儿童期精神分裂症等。当孩子出现上述病症时,家长就需要多加关心针对儿童患者怎么治疗心理疾病的问题了。
儿童心理问题预防重于治疗
一方面父母要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对他们好奇、喜欢模仿、创新思维的特点应给予理解。经常将孩子的心理特点、行为方式与同龄的孩子对比。另一方面,父母还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科学的家庭教育。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力求一致,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在家庭教育中,对儿童不应有求必应,而应从小培养儿童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
当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家长急切地想知道怎么治疗心理疾病。对此心理专家表示,当发现孩子出现心理问题时,要及时到医院治疗。由心理医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调整,达到治疗目的。对儿童心理问题的治疗,常用的方法有行为治疗、认知治疗、支持性心理治疗、感觉统合治疗等,在治疗过程中,家长的配合必不可少。
由于儿童的心理特点、病因和症状表现与成年人在出现心理问题时的表现截然不同,这给心理医生在考虑怎么治疗心理疾病时增加了难度。而家长对孩子症状表现的描述越细致精确,对孩子的疾病确诊和治疗就越能达到对症治疗的目的
体罚会影响孩子的智商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体罚可能影响孩子智商。为了让子女在管教中有所收获,专家建议家长在教育方式上三思,不要轻易打骂。
智商有差距
美国健康生活新闻网报道,这一发现源自惩戒与家庭暴力专家默里·施特劳斯与同事的跟踪调查。
两人调查美国806名2岁至4岁儿童与704名5岁至9岁儿童的智力测试分数,4年后经两次测试发现,前一个年龄组中未遭体罚过的儿童智商平均得分比经常挨打者高5分;后一组内这一差距为2.8分。“这与家长打孩子次数也有关系。”施特劳斯说,“打得越多,孩子心智发展越慢。哪怕是打得很少也有影响。”
施特劳斯是美国新罕布什尔大学社会学教授兼家庭研究实验室副主任。他于25日在加利福尼亚州圣迭戈举行的暴力、虐待和创伤国际会议上发表这一有关体罚与儿童智商的发现。
施特劳斯的发现得到部分专家支持。纽约市蒙蒂菲奥里儿童医院儿童心理医生拉希勒·布里格斯说,先前研究清楚表明,负面压力能改变儿童大脑构造,损伤神经。
“你如果打孩子,就等于告诉他们这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布里格斯说,“但如果你使用其他管教方法,就能教授孩子更高级的认知技巧、自制力、因果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研究虐待儿童现象的纽约市布鲁克林医学中心儿科门诊主任斯蒂芬·阿吉勒认为,殴打和其他体罚形式意味着大人“已经失控,如果体罚成为家常便饭,就可能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施特劳斯在研究报告中指出,一项对32个国家、超过1.7万名大学生的调查表明,“体罚子女的家长比例越高,那个国家国民平均智商就越低”,反之亦然。专家们建议家长认真考虑管教子女的方式。
婴儿脑膜炎影响其少年期行为
一项新的研究发现,婴儿脑膜炎幸存者在少年期易出现行为问题。
脑膜炎的症状包括严重的头痛、发热、恶心、呕吐和颈部强直,发病者绝大多数为儿童,死亡率达10%。脑膜炎分为无合并症和有合并症两类,有合并症指伴发高热、惊厥或复发感染。
伦敦一家医院的研究人员对1985-1987年间不足1岁患脑膜炎的婴儿进行调查,共739人(现在13岁),以606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他们对情绪问题、行为、多动及类似问题和社会技能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脑膜炎幸存者在疾病愈后一年中出现行为问题的危险是对照组的2倍。46%的婴儿期患有合并症脑膜炎儿童的父母认为他们的孩子有行为问题,对照组仅为21%;而老师对此的评估比例分别为37%和23%。无合并症脑膜炎患儿痊愈后也容易出现行为问题,父母和老师对该组的评估比例分别为38%和33%。该研究表明,脑膜炎对孩子具有远期的影响。研究人员指出,脑膜炎患儿痊愈并不代表一切无忧,应对其进行随访,必要时需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治疗或进行在校帮助。
儿童心理问题的常见症状
1、多动
儿童的心理行为可以表现在儿童的行为上,有些儿童出现“多动症”。主要表现为好动;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受到严重影响等几个方面。
2、焦虑
指突如其来的没有明显身体原因的恐惧状态。具体表现为缺乏自信、过于敏感、食欲低落、无端哭闹。这类儿童陌生环境反应敏感,而担心害怕,甚至恐惶不安,哭闹不停,常常担心被别人嘲笑,对尚未发生的情况,产生过分的关注,并伴有无根据的烦恼。对日常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也显得过分焦虑。
3、攻击
这类孩子整日东奔西跑,经常搞恶作剧,喜欢讽刺挖苦别人。对美好的物品毫不爱惜,摔打成为癖好,表现出攻击性。
4、感到恐怖
恐怖表现在对某些事物或情景产生惧怕和逃离的心情,如怕打雷闪电,极度紧张,抱头乱窜。儿童对于一些没有危险或基本没有危险的东西也感到害怕,而且这种害怕十分突出,儿童由于恐怖而出现回避、退缩行为。
5、失眠
失眠的孩子入睡困难,睡中不时惊醒、大声哭闹,甚至梦游四方,但白天回忆不起来,只觉得精力不足,情绪不稳。
6、恶劣的人际关系
儿童的人际关系主要是指他们与父母、教师以及同伴之间的关系,从这些人际交往中可以反映出儿 童的心理健康状态。心理健康的孩子乐于与人交往,善于和同伴合作与共享,理解与尊敬他人,待人慷慨友善,也容易被别人理解和接受。心理不健康的儿童一般没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往往由于个人心理不健康等原因,与人产生交流障碍。不能与人合作,对人漠不关心,缺乏同情心,有猜疑、嫉妒、退缩现象,不能置身于集体,与人格格不入。
儿童心理问题有哪些
性格上的变化。有些孩子出现问题,我们家长会发现这个孩子平时挺开朗,挺活泼的,爱玩爱闹的,突然怎么变得有点发闷了,不爱动了,内向了,胆怯了。以前这个孩子无忧无虑了,什么事都不操心,变得心事重重的,变得敏感的,多疑了。以前这个孩子挺温和的,变得动不动就发脾气,以前对人挺宽容,挺友爱的,变得爱计较了,甚至嫉妒别人,甚至有些孩子出现有些报复的心理。这是属于性格上的变化。行为上的变化。孩子有些外显行为上的变化,比如说这个孩子开始变得少言寡语了,饮食上也开始出现问题,比如厌食或者食欲不振,或者有的孩子暴饮暴食。最明显的有些问题是不愿意上学,不愿意和家人或者同伴交流,甚至有的孩子连出门都不愿意出了,也有的孩子表现得他比过去显得过分地好动了,有的坐卧不安,以前学习挺好,挺认真的孩子,变得注意力不集中了,学习成绩有明显的下降过程。
儿童的心理问题指的是哪些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改变,健康的含义是不仅要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全的心理状态和适应社会的能力。因此,我们不仅应研究如何保护和促进儿童的身体健康,而且必须研究其心理卫生问题,开展心理卫生服务,以促进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
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有些儿童由于受环境中不良因素的影响,心理发展会受到阻碍,发生了心理卫生问题。心理卫生问题是指儿童的心理发育偏离了该年龄阶段的正常心理发育特征,与同年龄的正常儿相比,在性格、情绪、行为、注意力等方面有一项或几项异常,但还不是精神性疾病。儿童期时最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有情绪障碍,行为问题,以及由于功能发育迟缓而造成的各种心理障碍。
上述心理卫生问题可以阻碍儿童正常心理发育(包括语言、情绪、行为、性格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影响学习与生活,同时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若不及时干预,往往可导致成年时期各种心理问题及精神病。导致儿童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的因素有疾病、不良的社会环境以及不良的家庭环境和教育态度等。如果机体受到体内、外种种致病因素的影响,以及培养教育失误或恶劣环境的作用,使大脑功能发生紊乱,心理活动就不能顺利地进行自我调节,使认识、情感、思维、行为和意志活动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从而导致错误的认识和判断以及不能正确地对待客观事物。这种具有不同程度障碍的心理,就是异常心理。比较轻的如焦虑、抑郁、注意力涣散等;重者如精神病人的各种症状。偏离常态程度轻微者称之为心理障碍;偏离程度稍重者则称之为心理疾病。据报告,在发达国家的3-15岁儿童中,有持久性心理障碍的约5-15%。
我国儿童中的各种行为、情绪问题的发生率也很高,约占儿童的10%左右。这些儿童虽然照常在校、托儿所学习,但常常是成绩不好或品行不佳,或成绩、品行均差的双差生。在这些儿童中以后发展为人格障碍,青少年犯罪的比例较其它儿童高,学业、工作成绩也较其它儿童为低。
婴儿脑膜炎影响其少年期行为
脑膜炎的症状包括严重的头痛、发热、恶心、呕吐和颈部强直,发病者绝大多数为儿童,死亡率达10%。脑膜炎分为无合并症和有合并症两类,有合并症指伴发高热、惊厥或复发感染。
伦敦一家医院的研究人员对1985-1987年间不足1岁患脑膜炎的婴儿进行调查,共739人(现在13岁),以606名健康儿童为对照组。他们对情绪问题、行为、多动及类似问题和社会技能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脑膜炎幸存者在疾病愈后一年中出现行为问题的危险是对照组的2倍。46%的婴儿期患有合并症脑膜炎儿童的父母认为他们的孩子有行为问题,对照组仅为21%;而老师对此的评估比例分别为37%和23%。无合并症脑膜炎患儿痊愈后也容易出现行为问题,父母和老师对该组的评估比例分别为38%和33%。该研究表明,脑膜炎对孩子具有远期的影响。研究人员指出,脑膜炎患儿痊愈并不代表一切无忧,应对其进行随访,必要时需对其进行心理健康治疗或进行在校帮助。
那些心理问题引起的早泄
早泄是泌尿男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有资料表明早泄的患病率为14%~41%,约75%男性一生中会经历过早泄;一项网络调查结果表明早泄患病率为22.7%,其中美国为24.0%,德国为20.3%。
在门诊,早泄病人确实是最常见的患者,这些病人来医院比较关心的问题除了想找到有效的治疗手段之外,往往就是想找早泄的原因,尤其是想通过仪器或抽血检查找到早泄的病因。其中比较常见的问题有,“大夫,我有手淫习惯多年了,现在的早泄是不是与手淫有关?”;“大夫,我现在特别想找到早泄的原因,能不能给我抽个血做相关的检查?”;“大夫,咱们这里能做阴茎背神经敏感试验吗?”等。
虽然早泄是一种生理现象,与生理因素有一定关系,但心理因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可能更重要。
可能会导致早泄的心理因素主要有:长期形成过早射精的习惯、不良情绪、射精控制技巧不够、过度兴奋和早年不良的性经验等。
长期形成过早射精的习惯与早泄有关。包括本文开头提及的患者在内,好多患者都认为手淫可以导致早泄,但实际上,目前手淫引起早泄是没有证据的。部分手淫患者养成过快射精的习惯可能导致早泄,但没有证据证明手淫本身与早泄有关。事实上,还有部分手淫患者为了追求性快感,手淫过程中刺激强度远超过性生活过程甚至还会导致不射精。此外,有些使用性交中断法避孕的男性,由于担心性生活中射精在阴道里而让配偶怀孕,因此心理压力较大,而且也没有充分享受性生活中的快感,所以这些男性中不少人想早点射精以完成任务,因此也把自己训练成了“快枪手”。
不良情绪也可能导致早泄。有些自信心不足的男性,他们总是担心性生活时间不能满足伴侣需要;或者女性伴侣在性生活时间上给男性压力太大,欲速则不达,这些心理压力可能适得其反,反而造成这些男性在性生活过程中更快地射精。与女性相比,男性往往能承当更多的家庭和社会责任,而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男性承受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过度的压力会使部分男性身心疲惫,这些男性对于性生活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可能在性生活过程中采用“速决战”,早早交差了事。此外,伴侣双方关系紧张,甚至经常处于“冷战”状态,这种情况下,对于男性来说,性生活不仅不是一种享受,而且还是一种负担,结果往往是尽快完成任务。
射精控制技巧不够也可能早泄早泄。任何事情要做好都需要一定技术的,性生活也是这样的,我们临床有一种“动动停停”的行为疗法,就是让早泄患者感觉快射精时,停一下,待性兴奋性降低再进行,采用这种方法很多患者就会摆脱早泄困扰的。
过度兴奋也可能导致早泄。新婚或者长期禁欲后,都可能出现早泄现象。
心理因素是造成早泄的重要原因,我们需要重视心理因素;而且,由于涉及到器质性因素的相关检查,如血液学检查和阴茎背神经敏感试验等对于早泄的治疗帮助不大,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心理因素对于早泄的影响。
七八岁儿童心理特点
1、7岁的主旋律是孤独与退却,尽管他也有快乐的、生气勃勃的时刻。他不再像6岁时那样和你顶嘴,却也不那么喜欢与人交往,而更喜欢自己独处。
他往往记性不佳,容易分心,工作起来磨磨蹭蹭。对帮忙做家务不感兴趣。别人要他做什么事时,他往往老半天不回答,也不行动。 他生活在自己的秘密花园里,哪怕他瞪大眼睛看着你说话,他其实都并没有注意到你说的是什么,他可以对外界充耳不闻。
他的生活充满了感伤的基调。他会觉得别人不喜欢他,有意找他麻烦,甚至幻想他不是父母的亲生孩子,所以家里人才会虐待他。父母除了需要表达理解外,不必将7岁娃抱怨家人亏待他看得太重。
2、 具有评价事务的能力。喜欢往外跑,行动敏捷,具有评价事务的能力。也就是说,道德意识的建立,从此开始。能迅速地完成你交代的事情,甚至喜欢飞快地做完,以博得你的称赞。他还能对自己完成的事加以总结和评价,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进行自我批评。
他和妈妈的关系很是亲密。6岁娃会和妈妈顶嘴,7岁娃会埋怨妈妈,8岁娃则喜欢黏着妈妈,察言观色地取悦妈妈,甚至可能做些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来讨好。因此,这时的他深受妈妈的影响。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因为现在农村的生活来源比较少,并且经济都是出于比较落后的水平,为了生计,父母不得不外出比较发达的城市打工,家中的小孩子就留给爷爷奶奶帮忙照料,因此,长期下来孩子们因为缺乏父母亲的教育导致出现很多心理问题。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一、1.家庭教育的缺失。因为家长外出打工,就会把儿童交给年迈的父母,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照管,因为老人们大多不怎么管教孩子,对孩子更是呈溺爱的程度,并且他们也是有心无力,因为年龄比较大,管教孩子也显得有心无力,长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孩子就会产生任性、没有礼貌、自私、缺乏同情心等等的问题;在学校的表现就是学习自觉性较差,缺乏与人沟通交流,没有集体荣誉感等等。
2.学校的不当评价、教师的不当教育,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学校总是以分数的高低来判定学生的好坏,觉得学习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学习成绩坏的就是坏学生,学校的老师把自己的转注力都重点倾向于好学生那里,对于成绩相对薄弱的学生爱理不理,所以很多留守儿童因为想得到老师的关注,就会做一些比较突出的行为,比如:上课故意迟到、上课违纪、不按时完成作业等等。
第二、教师的不当教育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
1.教师的观念不当,使你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因为父母长期外出,孩子在学校与老师相处的时间比较多,很多小孩子就会觉得老师就像自己的爸爸妈妈一样,老师的行为和观念是孩子的模仿对象,是直接影响孩子心理的主导因素。但是很多老师对于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这样会导致留守儿童更加抑郁悲观,往往就会通过极端的行为来吸引老师的注意。
2.教师落后教学观,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老师最为主要的表现有以下几种: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主权,老师认为学生就是一张白纸,自己是彩笔,可以任意的进行涂抹,学生就是要服从老师的安排,觉得老师说的永远是对的,学生只有执行和完成任务即可;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认为“玉不琢不成器”。学生在课堂上就是乖乖的听老师讲课,如果出现半点违背老师的意思就要进行处罚,所以处罚就成了家常便饭,学生就会更加怕老师,更加不愿意与老师进行交流,对学习也会产生抵触的心理;由于教师产生职业倦怠,对于学生也是有点爱理不理,觉得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就可以。
3.社会的不良环境、成人的不良影响,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重大诱因。一些小村小镇会开一些黑网吧,为了赚钱,里面是装满了网络游戏或着淫秽影片吸引学生的光顾,如果留守儿童没有钱去网吧的时候就会通过小偷小摸的行为,勒索比自己小的学生,甚至通过赌博来转去钱财再到网吧进项消费。
真的希望留守儿童的问题能够得到社会的重视,因为儿童本身就是一个弱势群体,小孩子是祖国的花朵,一定高腰给他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让他们更好的成长!
儿童心里疾病有哪些
1、儿童心里疾病有哪些
一般儿童常见的心理疾病有咬指甲、吮吸手指、口吃、拔毛癖、多动症、习惯性尿裤、屎裤(儿童遗便症)、夜尿症、自闭症、精神发育迟滞、口吃、言语技能发育障碍、学习技能发育障碍、儿童抽动症、儿童退缩行为、神经性呕吐、儿童选择性缄默、儿童精神分裂症、儿童恐怖症、儿童情绪障碍等。
儿童心里疾病有哪些
具体的,咬指甲是儿童时期很常见的不良行为,男女儿童均可发生。吮吸手指在婴儿期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到2-3岁以后,这种现象会明显减少。随着年龄增长,会逐渐消失。如不消失,则是一种不良的行为偏差。口吃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语言障碍。约有半数口吃的儿童在5岁前发病。
2、儿童心理健康发育忌讳哪些行为
首先,忌娇惯溺爱开口不离“好”,出门不离抬,吃饭任其要,穿衣任其挑,就会养成儿童任性的性格。父母“爱子-溺子-误子”这是错误的。其次,忌袒护纵容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当众做错了事,家长明知不对,却以种种理由加以庇护和掩盖,其结果必然使孩子不能正确对待缺点和错误。再次,忌哄骗有些家长图一时安宁,不惜编造假话欺骗孩子,这样耳懦目染,容易使孩子效仿父母,养成虚伪不诚实的品格。
最后,父母对孩子“恨铁不成钢”,凡事都要尽善尽美,稍有不顺便大加训斥,使子女无所适从,思想感到压抑和束缚,时间长了孩子有可能走向反面,我行我素。
3、儿童心理问题的疏导
专家建议,由于儿童因为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内心较为敏感,对外界环境的反应较为激烈,同时又因为语言表达能力和词汇量的欠缺,使得孩子在出现心理问题时也无法跟大人有效沟通。所以家长应做到以下两点要求:父母要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对他们好奇、喜欢模仿、创新思维的特点应给予理解。父母还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科学的家庭教育。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力求一致,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在家庭教育中,对儿童不应有求必应,而应从小培养儿童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精神。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多
调查显示,本地的留守儿童中有大部分处于0—14周岁。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基于课题需要和我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们针对留守儿童问题在某些偏僻的农村惊醒了实地的调查和走访。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等方面存在着比较突出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协同合作。
认知偏差内心迷茫
少数留守儿童认为家里穷,爸妈没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由此产生怨恨情绪和偏激想法。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疏远他们,导致情感隔膜。他们难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未来感到茫然。多数儿童进取心不强,纪律涣散,再加上家里无人辅导,学习成绩普遍较差,逐渐逃学、辍学,以致过早地流向了社会。
自我封闭性格孤僻
这些孩子在年幼时便与父母长期分开,家庭环境的不稳定使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带来较强的孤独感。他们由于缺乏感情依靠,性格内向,遇到一些麻烦事会显得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长期的寡言、沉默、焦虑和紧张,极易使这些孩子形成孤僻、自卑、封闭的心理。这样的儿童在人际沟通和自信心方面自然比其他的孩子要弱。
情绪失控容易冲动
留守儿童一般年龄在16周岁以下,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情绪欠稳定,再加上意志薄弱,容易造成情绪失控和冲动。他们还容易对周围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这种敌对心理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攻击行为。有些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斤斤计较,对教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也易于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严重者往往还有暴力倾向。
哪些心理问题引起的早泄
虽然早泄是一种生理现象,与生理因素有一定关系,但心理因素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可能更重要。
可能会导致早泄的心理因素主要有:长期形成过早射精的习惯、不良情绪、射精控制技巧不够、过度兴奋和早年不良的性经验等。
长期形成过早射精的习惯与早泄有关。包括本文开头提及的患者在内,好多患者都认为手淫可以导致早泄,但实际上,目前手淫引起早泄是没有证据的。部分手淫患者养成过快射精的习惯可能导致早泄,但没有证据证明手淫本身与早泄有关。事实上,还有部分手淫患者为了追求性快感,手淫过程中刺激强度远超过性生活过程甚至还会导致不射精。此外,有些使用性交中断法避孕的男性,由于担心性生活中射精在阴道里而让配偶怀孕,因此心理压力较大,而且也没有充分享受性生活中的快感,所以这些男性中不少人想早点射精以完成任务,因此也把自己训练成了“快枪手”。
不良情绪也可能导致早泄。有些自信心不足的男性,他们总是担心性生活时间不能满足伴侣需要;或者女性伴侣在性生活时间上给男性压力太大,欲速则不达,这些心理压力可能适得其反,反而造成这些男性在性生活过程中更快地射精。与女性相比,男性往往能承当更多的家庭和社会责任,而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男性承受的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过度的压力会使部分男性身心疲惫,这些男性对于性生活会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可能在性生活过程中采用“速决战”,早早交差了事。此外,伴侣双方关系紧张,甚至经常处于“冷战”状态,这种情况下,对于男性来说,性生活不仅不是一种享受,而且还是一种负担,结果往往是尽快完成任务。
射精控制技巧不够也可能早泄早泄。任何事情要做好都需要一定技术的,性生活也是这样的,我们临床有一种“动动停停”的行为疗法,就是让早泄患者感觉快射精时,停一下,待性兴奋性降低再进行,采用这种方法很多患者就会摆脱早泄困扰的。
过度兴奋也可能导致早泄。新婚或者长期禁欲后,都可能出现早泄现象。
心理因素是造成早泄的重要原因,我们需要重视心理因素;而且,由于涉及到器质性因素的相关检查,如血液学检查和阴茎背神经敏感试验等对于早泄的治疗帮助不大,因此,我们更应该重视心理因素对于早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