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可增加胃癌患病率
幽门螺杆菌可增加胃癌患病率
但对于以下人群,是有必要接受清除治疗的:其中包括有胃癌家族史人群;有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症状者;慢性胃炎胃黏膜萎缩或糜烂者;病理检查中发现有不典型增生者;计划长期服用包括阿司匹林在内的非甾体抗炎药的人群(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可降低这些药物引起十二指肠溃疡的风险)。另外,胃食管反流、不明原因缺铁性贫血、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紫癜患者也建议根治幽门螺旋杆菌。
针对幽门螺旋杆菌清除有三联、四联方案。由于药物的耐药性等原因,三联的清除率已远低于80%,以强效抑酸PPI为基础的四联用药方案更受医生们欢迎。陈烨建议,接受清除治疗4周至6周后再进行一次复查,判断幽门螺旋杆菌是否已彻底清除。
怎样可以得胃癌
1、合餐制
合餐制是中国重视亲属血缘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上的体现,10双筷子伸到一个盘子里是团结友好、不分彼此的表现。但是,“10双筷子伸到一个盘子里”可能带来幽门螺杆菌感染,而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研究证实,我国胃癌高发区成人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在60%以上。幽门螺杆菌能促使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及亚硝胺而致癌;Hp感染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加上环境致病因素,可加速黏膜上皮细胞的过度增殖,导致畸变致癌;幽门螺杆菌的毒性产物CagA、VacA可能具有促癌作用,胃癌病人中抗CagA抗体检出率较一般人群明显为高。
对策:分餐制可以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尤其是家中有人患胃溃疡时,分餐制非常必要。已经感染幽门螺杆菌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接受正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如果家庭中有多位感染幽门螺杆菌者,应该安排同时治疗。
2、长期食用熏烤、盐腌食品
研究证实,长期食用熏烤、盐腌食品的人群中,胃癌发病率高,这与食品中亚硝酸盐、真菌毒素、多环芳烃化合物等致癌物含量高有关。根据日本经验,胃癌发病与家庭电冰箱占有率有关,当家用电冰箱普及时,胃癌发病率下降。如今,我国冰箱使用率较高,新鲜蔬菜得到保障,胃癌总体发病有下降趋势。但是,在我国北方地区,人群摄入腌制、烟熏、高盐食品并不少,胃癌发病率仍然较高。
对策:喜欢食用熏烤、盐腌食品的人,要减少食用量和频率。注意,熏烤食物尤其不宜与火直接接触,熏烤时间不要过长,烤焦部分不要吃。平时,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果,以起到对抗致癌物的作用。
3、吸烟者
吸烟与胃癌也有一定关系。烟雾中含有苯并芘、多环芳香烃、二苯并卡唑等多种致癌物,是食管癌和胃癌的病因之一。有人认为,尼古丁只会进入肺,不会伤胃。殊不知,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也会随着唾液进入胃,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黏膜下血管收缩、痉挛,胃黏膜出现缺血、缺氧症状,长此以往,很容易形成胃部溃疡甚至胃癌。研究证实,吸烟者的胃癌发病危险较不吸烟者高50%。
对策:研究证实,吸烟人群戒烟后需要经过20年,其胃癌患病危险才能降至正常人群的水平。因此,吸烟者应该及早戒烟,且越早越好。此外,不吸烟的人还要防止二手烟的伤害。
4、酗酒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人群中酒的摄入量明显增加,这抵消了使用冰箱后新鲜蔬菜摄入增加带来的好处。研究表明,酒精本身虽不是致癌物,但长期饮用酒精浓度较高的烈性酒不仅可以改变胃内环境,还可以刺激消化系统胃黏膜,损伤黏膜组织,加快致癌物的吸收,参与胃癌发病过程。如果饮酒同时吸烟,危害性更大。因为酒精可增强细胞膜的通透性,加强对烟雾中致癌物的吸收。
对策:平时,大家可以适量饮用米酒、葡萄酒等低度酒,而应该避免大量饮用白酒,不要喝劣质酒。喝酒前最好要适量进食淀粉类食物,以减少酒精对胃肠道的直接刺激。
5、夜宵
许多年轻人吃完夜宵后,回到家躺下就睡。由于进食到睡眠间隔时间太短,常会增加胃食管反流发生风险。而胃酸反流不仅会带来“烧心”的不适感觉,还会损伤胃和食管结合部位处的黏膜,再加上,夜宵常吃一些油炸、烧烤、腌腊食品,里面的致癌物会进一步伤害胃部,久之就可能产生“不典型增生”,进而增加罹患食管胃结合部肿瘤风险。临床上,欧美国家30%的胃癌发生在这个部位。
对策:虽然还不能肯定地说,吃夜宵与胃癌有明确的关系,不过,经常吃夜宵或晚饭吃得太晚,的确会增加胃的负担。因此,要避免吃完夜宵马上睡觉,或者在餐后散散步也可以降低这一风险。
幽门螺杆菌会传染吗 哪些人要筛查幽门螺杆菌
有胃癌家族史的人建议筛查幽门螺杆菌。有胃癌家族史的人属于胃癌发病的高危人群,他们去筛查幽门螺杆菌是非常有意义,若查出是阳性应尽快根治,可以降低胃癌的发病率。
对于经常上腹胀、痛,有胃炎病史的人群,首选的检查并不是幽门螺杆菌,而应该是胃镜,胃镜检查可以避免胃癌、贲门癌等消化道恶性疾病的漏诊。医生在做内镜检查的同时,可以在镜下取胃黏膜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查。
幽门螺杆菌会传染吗 4类人群应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根治
关于幽门螺杆菌是否需要彻底根治在医疗界也有一定争议,治疗应分情况对待。国际共识推荐幽门螺杆菌感染者需进行根除治疗,除非有抗衡因素如高龄、合并重大疾病、社区再感染率高等方面的考虑。
基于我国感染者人口众多、医疗水平和药物使用的地域差异明显,专家建议以下4类人群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根治:
患有消化性溃疡的人群;
慢性胃炎有胃癌家族史的人群;
胃癌术后的人群及其一级家属;
患有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患者。
此外,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有效预防胃癌,有着来自我国科学、严谨、客观的临床研究数据支持。有相关研究结果表明根除幽门螺杆菌(尤其是在萎缩和肠化发生之前来根除)可以明显降低胃癌发生率。在台湾马祖地区,一项随访15年之久的根除幽门螺杆菌在预防胃癌中的作用相关研究发现,根除幽门螺杆菌后胃癌的发生率下降了25%,胃粘膜萎缩的发病率下降超过70%。
我们的邻国日本也是胃癌高发国家,日本于2013年起开始实施消灭胃癌计划,推荐对12~20岁人群进行幽门螺杆菌筛查,实施该策略后,预期至2020年日本胃癌病死率可下降约40%。现有的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据支持幽门螺杆菌感染者行根除治疗。
幽门螺杆菌传染吗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造成多种胃病的重要原因,如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常见胃部疾病,而且这种细菌可以经由口传播。目前全球自然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率超过50%。我国儿童感染率平均40%,而且一旦感染很难自然消除。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细菌。它们寄生在胃黏膜组织中,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有专家认为,幽门螺杆菌感染使胃癌的患病危险增加了2.7~12倍;假如没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至少有35%~89%的胃癌不会发生。
幽门螺杆菌具有极强的传染性,通过被感染的食物和水进入人体,一般通过三个途径传染:一是碗筷,每天将碗筷煮沸10—15分钟,可杀死多数幽门螺杆菌;二是床铺,带有幽门螺杆菌的人,可通过唾液和呼吸污染被褥、枕头,造成家人之间的传染,应经常消毒换洗被褥、枕头;三是猫狗等宠物容易携带幽门螺杆菌,应避免与宠物亲密接触。
一般老胃病长期治疗效果不好,就要考虑到是不是感染了幽门螺杆菌。但需要提醒的是,不是所有的胃病都会传染,如功能性消化不良、胆汁返流性胃炎、药物酒精损伤性胃炎、应激性胃炎等,都是非传染性的。而由幽门螺杆菌导致的胃部疾患,则有传染可能。
因此,要预防防幽门螺杆菌感染,切断幽门螺杆菌的传播途径,是防止胃病发生的重要一环。
幽门螺杆菌首次根治很重要
随着胃癌成为中国第二大常见癌症,正确防治胃癌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幽门螺杆菌感染使胃癌的患病危险增加了2.7-12倍,同时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与溃疡学组组长、南昌大学附一医院消化内科吕农华教授指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世界性的问题,在中国,每两个人中就可能有一人感染幽门螺杆菌。目前,由于不规范的治疗,导致幽门螺杆菌对抗生素耐药,三联疗法的根除率日趋下降,所以正确认识幽门螺杆菌感染、规范幽门螺杆菌检测和治疗尤为重要。”
70岁以上感染率高达78.9%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简称Hp。1982年,澳大利亚学者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发现了幽门螺杆菌,并证明该细菌感染胃部会导致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和胃淋巴瘤甚至胃癌。幽门螺杆菌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最高警示级别的I类致癌物,与胃癌及胃MALT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此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幽门螺杆菌也是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因素。
我国20-40岁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几率为45.4%-63.6%,70岁以上高达78.9%,然而其感染潜伏期长、难以察觉,20%感染者没有明显症状。目前幽门螺杆菌最常用的检测方法为快速尿素酶检测和呼气试验,快速尿素酶检测对做胃镜的患者是快捷、便利的,当然也是有创的;呼气试验的特点是无创、准确率高。吕农华建议市民应该到具有检测资格的医院及检测中心进行幽门螺杆菌的检测。
胃癌高危人群需根除
检测出幽门螺杆菌后,医生对于是否需要立刻着手进行根治却有不同见解。对此,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科主任房静远教授指出,目前全球已有超过40%的胃癌患者来自中国,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已被证实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临床研究显示: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降低胃癌发生风险约39%。根据我国第四次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如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又同时伴有消化性溃疡(不论是否活动和有无并发症史)、胃MALT淋巴瘤、慢性胃炎伴消化不良、慢性胃炎伴胃黏膜萎缩、糜烂、早期胃肿瘤已行内镜下切除或手术胃次全切除、胃癌家族史等,应尽早进行根除治疗。“我们呼吁这部分高危人群尽早确诊,尽早根治,对自己的身体负责。”
首次治疗应选最有效方案
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幽门螺杆菌治疗方案为三联或四联疗法。三联疗法是:质子泵抑制剂(PPI)+两种抗生素;四联疗法是:质子泵抑制剂(PPI)+两种抗生素+铋剂。吕农华介绍,治疗上过去多采用三联疗法,但临床治愈率低于80%,且成功率还在日趋下降。她分析说,导致Hp根除失败的原因主要包括:不合理的治疗方案、患者依从性差、胃内细菌负荷量大、CYP2C19基因多态性以及对抗生素产生耐药等,其中抗生素耐药是根除率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导致Hp产生耐药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抗生素的滥用,很多不该使用抗生素的场合违规使用了抗生素,还有就是动物饲料中大量添加抗生素;二是治疗方案不规范,包括不合理联合用药以及不按疗程全程用药。服用抗HP药物,必须严格按照医嘱完成疗程,至少10-14天坚持服药;三是根除适应证掌握不严。此外,患者不定时服药、私自减少药量等均可导致根除治疗失败。
“所以,目前国际上推荐仅在克拉霉素低耐药(耐药率15%-20%)地区,首先推荐铋剂四联疗法。我们国家克拉霉素耐药率普遍已超过20%,所以三联疗法不再适合中国,应首选铋剂四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根除率可以达到95%以上。”吕农华介绍,首次成功根除幽门螺杆菌尤为重要,研究发现,如首次根除不成功,由于抗生素耐药的原因,再次根除的成功率将大大降低。所以,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治疗目标就是尽可能确保首次根除成功率,选择最有效的根除方案。
胃癌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一、环境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世界范围内很高,大约半数以上人群感染幽门螺杆菌。中国大约60%的人群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每年胃癌的发病人数估计约为40万人。感染幽门螺杆菌的人容易患胃癌,当然大多数感染的人并没有发展成胃癌。研究人员认为个人的遗传因素也导致一些人更易患胃癌。感染幽门螺杆菌以及某种基因突变造成胃酸减少这两个因素同时存在时胃癌的风险大大增加了。
幽门螺杆菌存在于胃粘膜的深层,可通过口腔或者饮用被污染的水等途径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比如一同用餐、接吻、父母嚼碎食物再喂给孩子等都能传染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一般在儿童时期就发生了,如果不治疗的话可能持续终生。它是导致胃溃疡的首要原因。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每年新发现的胃癌有近一半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长期的感染可导致胃部的炎症,可能导致胃粘膜发生癌前病变,其中有一种就是萎缩性胃炎,这种情况下胃部产生胃酸的腺体被慢慢破坏了。胃酸能保持胃的酸性环境,可分解或排出导致癌症产生的毒素。中国、哥伦比亚等国家儿童大部分都感染幽门螺杆菌,这些国家相应的胃癌的发病率就很高。
(二)饮食因素
冰箱普及之前,人们经常使用加盐腌制蔬菜或烟熏肉和鱼的办法保存食物,而这样的食物中含有大量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在胃中可转化为强烈致癌的N-亚硝基化合物。经常食用这样的食物增加了胃癌的风险。喜欢吃咸鱼、熏肉和腌菜的国家,比如日本、中国、韩国等,胃癌的发病率就明显高于其他地方。同时,吃大量的红肉,特别烧烤的红肉,同样增加风险。另一方面,每天多吃蔬菜和水果,特别是红色和深黄色的蔬菜水果,例如西红柿、胡萝卜和红薯,可帮助预防胃癌的发生。
(三)吸烟
吸烟是胃癌的一个风险因素。2004年美国外科协会发布了一个报告,声明吸烟与一系列疾病有关,其中就包括胃癌。吸烟的男性死于胃癌的人数是不吸烟男性的2倍,吸烟时间越长或患有胃溃疡、烧心病史的人,患胃癌的可能性更大。女性吸烟同样增加了胃癌风险。
(四)环境因素
长期工作在含有大量烟尘、石棉和镍环境的人,胃癌的风险增加了。
(五)生活的地区
胃癌在全世界的一些地区更常见,尤以日本、中国、韩国、拉美和东欧的部分地区常见。这与饮食结构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胃癌在那些大量食用肉类或者烟熏、腌制和过咸食品的地区发病率更高。
(六)经济状况
在经济较差的地区,胃癌的发病率较高。比如在我国,农村的胃癌发病率已高于城市,在城市胃癌发病率下降的情况下,农村胃癌的发病率反而在增加。这可能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卫生习惯较差,幽门螺杆菌更容易传染,而且冰箱还没有普及,经常食用腌制、熏制的食品有关。
二、机体内在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遗传因素。1953年Aird观察研究发现,A型血者更易患胃癌,O型血者较少见。
(二)免疫因素。免疫功能低下的人胃癌发病率较高。
(三)高危人群。男性胃癌发病率高于女性,男性患胃癌的人数是女性的2倍。随着年龄的增加,胃癌的发病率增高。大多数胃癌患者的年龄在50岁到80岁之间, 40岁以下的人患胃癌的可能性相对较小,但目前我国年轻患者在增加。
三、其他因素
(一)接受过胃手术者
胃切除手术者患胃癌的可能性更大,他们往往是由于消化道溃疡而接受手术的。手术后胆汁和部分胰液可能反流到胃中,引起了胃粘膜的刺激和炎症,导致了胃炎。此外,保护胃部的胃酸因为手术减少了,而引起产生亚硝酸盐的细菌增加了。这些因素可引起一些人患上胃癌。总的说来,胃部第一次手术后大约20年是胃癌的最高风险期。
(二)胃息肉
息肉是胃粘膜上生长的小肿块,大多是良性的,但是腺瘤性息肉,特别是直径大约1厘米的,常常是一种癌前病变。
(三)家族肿瘤性疾病
包括遗传性非息肉性肠癌、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等遗传性疾病可增加胃癌的风险。以前认为BRCA基因突变只与乳腺癌和卵巢癌有关,而现在发现与胃癌也有一定的关系。
(四)家族胃癌史
如果父母或者兄弟姐妹患了胃癌,患胃癌的可能性非常大。例如,遗传性弥漫型胃癌是一种与CDH1基因突变有关的很少见的胃癌,父母一方如果有基因突变,遗传给每一个子女的可能性就有50%。因为将近四分之三的CDH1基因突变的人最终都会患胃癌,以前医生会建议其父母所有的子女都接受胃全切手术以预防胃癌的发生。但是,目前的DNA检测技术能够检测出哪个子女确实具有这种风险,因此,如果有弥漫型胃癌的家族史,应该高度警惕,早期检查。胃癌基因改变主要认为是抑癌基因的杂合缺失。研究较多的抑癌基因p53,p53突变在胃癌肠化不典型增生中均存在,在胃癌中相当常见。
(五)恶性贫血
恶性贫血往往与萎缩性胃炎联系在一期,当你的胃不能制造一种帮助维生素B12吸收的内源性因子的蛋白质的时候,就可能导致恶性贫血。尽管恶性贫血通过注射维生素B12就能轻易治好,但这种疾病也增加了胃癌的风险。
(六)肥胖
超过正常体重20~25公斤的男性的胃癌风险更高。
胃癌怎么预防
避免环境因素
胃癌的地理分布特点是:在北半球,胃癌高发区位于纬度较高的地区,在南半球则趋向海拔较高的地区。我们地区属于胃癌高发区。高发区胃癌的发生可能与地区、土壤及水源中盐类和微量元素的含量有关,例如高发区水土中硒、镍、钴的含量和硫酸盐的含量常高于低发区。
注意饮食
胃癌高发区居民喜食盐腌食品,其中除有高盐外,还有大量化合物。食物中盐分过高可增加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可使动物模型胃癌的发生率增加,还可使动物模型中致变率增加,高盐饮食人群的胃癌发生率较一般人群高50%~80%。化合物是胃癌的致癌物质已有诸多证据,其中在高盐作用下还原为更为重要。另外,我们地区胃癌高发区中新鲜水果和蔬菜摄入量不足,所以多食水果蔬菜好重要。
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于胃癌的发生,存在显著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的地区和人群,其胃病发生率也增高。根据调查研究显示,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发生胃癌的几率较对照组高3~8倍。幽门螺杆菌导致胃癌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炎症产,物引起胃黏膜上皮损伤和细菌代谢物直接转化胃黏膜上皮有关。故得了幽门螺杆菌应尽快治疗,清除它。
五种不良生活方式易惹胃癌
1.合餐制
合餐制是中国重视亲属血缘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上的体现,10双筷子伸到一个盘子里是团结友好、不分彼此的表现。但是,“10双筷子伸到一个盘子里”可能带来幽门螺杆菌感染,而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研究证实,我国胃癌高发区成人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率在60%以上。幽门螺杆菌能促使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及亚硝胺而致癌;Hp感染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加上环境致病因素,可加速黏膜上皮细胞的 过度增殖,导致畸变致癌;幽门螺杆菌的毒性产物CagA、VacA可能具有促癌作用,胃癌病人中抗CagA抗体检出率较一般人群明显为高。
对策:分餐制可以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尤其是家中有人患胃溃疡时,分餐制非常必要。已经感染幽门螺杆菌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接受正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如果家庭中有多位感染幽门螺杆菌者,应该安排同时治疗。
2.长期食用熏烤、盐腌食品
研究证实,长期食用熏烤、盐腌食品的人群中,胃癌发病率高,这与食品中亚硝酸盐、真菌毒素、多环芳烃化合物等致癌物含量高有关。根据日本经验, 胃癌发病与家庭电冰箱占有率有关,当家用电冰箱普及时,胃癌发病率下降。如今,我国冰箱使用率较高,新鲜蔬菜得到保障,胃癌总体发病有下降趋势。但是,在 我国北方地区,人群摄入腌制、烟熏、高盐食品并不少,胃癌发病率仍然较高。
对策:喜欢食用熏烤、盐腌食品的人,要减少食用量和频率。注意,熏烤食物尤其不宜与火直接接触,熏烤时间不要过长,烤焦部分不要吃。平时,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果,以起到对抗致癌物的作用。
3.吸烟者
吸烟与胃癌也有一定关系。烟雾中含有苯并芘、多环芳香烃、二苯并卡唑等多种致癌物,是食管癌和胃癌的病因之一。有人认为,尼古丁只会进入肺,不 会伤胃。殊不知,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也会随着唾液进入胃,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黏膜下血管收缩、痉挛,胃黏膜出现缺血、缺氧症状,长此以往,很容易形成胃部 溃疡甚至胃癌。研究证实,吸烟者的胃癌发病危险较不吸烟者高50%。
对策:研究证实,吸烟人群戒烟后需要经过20年,其胃癌患病危险才能降至正常人群的水平。因此,吸烟者应该及早戒烟,且越早越好。此外,不吸烟的人还要防止二手烟的伤害。
4.酗酒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人群中酒的摄入量明显增加,这抵消了使用冰箱后新鲜蔬菜摄入增加带来的好处。研究表明,酒精本身虽不是致癌物,但长期 饮用酒精浓度较高的烈性酒不仅可以改变胃内环境,还可以刺激消化系统胃黏膜,损伤黏膜组织,加快致癌物的吸收,参与胃癌发病过程。如果饮酒同时吸烟,危害 性更大。因为酒精可增强细胞膜的通透性,加强对烟雾中致癌物的吸收。
对策:平时,大家可以适量饮用米酒、葡萄酒等低度酒,而应该避免大量饮用白酒,不要喝劣质酒。喝酒前最好要适量进食淀粉类食物,以减少酒精对胃肠道的直接刺激。
5.夜宵
许多年轻人吃完夜宵后,回到家躺下就睡。由于进食到睡眠间隔时间太短,常会增加胃食管反流发生风险。而胃酸反流不仅会带来“烧心”的不适感觉, 还会损伤胃和食管结合部位处的黏膜,再加上,夜宵常吃一些油炸、烧烤、腌腊食品,里面的致癌物会进一步伤害胃部,久之就可能产生“不典型增生”,进而增加 罹患食管胃结合部肿瘤风险。临床上,欧美国家30%的胃癌发生在这个部位。
对策:虽然还不能肯定地说,吃夜宵与胃癌有明确的关系,不过,经常吃夜宵或晚饭吃得太晚,的确会增加胃的负担。因此,要避免吃完夜宵马上睡觉,或者在餐后散散步也可以降低这一风险。
除上述五大因素之外,胃癌的发生还与遗传有一定关系,但遗传不是主要的,临床上仅仅1%~3%属于遗传性胃癌。
总之,胃癌发生的机制十分复杂,是遗传因素和各种致癌因素相互作用下而发生的,缺一不可。但是,胃癌确实与饮食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预防胃癌, 还得从“吃”入手。建议人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实行分餐制,少吃或不吃腌菜,不吃或少吃烟熏和油煎食物,不吃霉变食物,不吸烟、少饮酒,多吃新鲜蔬果, 保证饮水卫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
幽门螺旋杆菌的症状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单极、多鞭毛、末端钝圆、螺旋形弯曲的细菌。长2.5~4.0μm,宽0.5~1.0μm。在胃粘膜上皮细胞表面常呈典型的螺旋状或弧形。幽门螺杆菌是人类至今唯一一种已知的胃部细菌,其他种的螺杆菌也于部分哺乳动物及雀鸟体内找到。长期的溃疡,会导致癌症,因此WHO宣布胃幽门杆菌为微生物型的致癌物质,也是第一个可致癌的原核生物。
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的症状:
1、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症状主要是反酸、
烧心以及胃痛、口臭。这主要是由于幽门螺杆菌诱发胃泌素疯狂分泌,而发生发酸烧心,而具有胃溃疡疾病的患者,幽门螺杆菌更是引起了主要症状胃痛的发生,口臭最直接的病菌之一就是幽门螺杆菌了。
2、幽门螺旋杆菌能够引起慢性胃炎。所发生的主要临床表现有:上腹部不适、隐痛,有时发生嗳气、反酸、恶心、呕吐的症状,病程较为缓慢,但是容易反复发作。
3、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后产生多种致病因子,从而引起胃黏膜损害,临床疾病的发生呈现多样性,而且患者多会出现反酸、嗳气、饱胀感等等,均是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比没有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多数倍。
4、幽门螺杆菌感染有时也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这时一般是通过检查来判断有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幽门螺杆菌这种致病菌,很容易诱发胃肠疾病的发生。
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可能导致口气重,即口腔有异味,严重者往往还有一种特殊口腔异味,无论如何清洁,都无法去除。
此外,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可能使患胃癌的危险增加2.7至12倍。如果没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至少有相当部分患者的胃癌不会发生。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所将幽门螺旋杆菌定为人类I类致癌原。而我国是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高发国家之一,作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和胃癌等主要病因,治疗消化性溃疡、预防胃癌的一个可行措施就是预防并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由于早期胃癌患者大约80%没有症状,少数患者即使有一些症状也是些非特异性表现,比如:食欲不振、早饱、腹部不适等,极易被当作消化性溃疡或其他胃肠道疾病而忽视。
由于幽门螺杆菌大都情况下能引起胃部疾病,所以目前所有的检测方法都只针对胃内的幽门螺杆菌进行诊断和治疗,而忽视了幽门螺杆菌的另外一个聚居点——口腔。当胃内的幽门螺杆菌被杀灭后,口腔中的幽门螺杆菌可以源源不断流入胃内,引起胃幽门螺杆菌的反复发作,这就是目前胃病反复发作,久治不愈的原因。所以对于幽门螺杆菌,在根治胃的同时,也需要对口腔进行诊断和治疗。
目前市场上有一种是用唾液作为检测样本的,诊断口腔幽门螺旋杆菌的方法,取样方便,没有副作用,适合各年龄段人群检查,为幽门螺杆菌的全面诊断和治疗提供检测平平台。
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 幽门螺杆菌阳是胃癌发生的高危因素
1.幽门螺杆菌可能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此病癌变率可达10%。
2.幽门螺杆菌可能引起慢胃溃疡,此病癌变率低于3%。
3.研究报道约50%的胃癌都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
食盐摄入过多易得胃癌
一、环境和饮食的因素
不同国家与地区发病率的明显差别说明与环境因素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是饮食因素。摄入过多的食盐、高盐的盐渍食品、熏制鱼类、亚硝胺类化合物的食物是诱发胃癌的相关因素,另外还有发霉的食物含有较多的真菌毒素,大米加工后外面覆有滑石粉。此外也有研究表明胃癌与营养素失去平衡有关。经常食用霉变食物、咸菜。腌制烟熏食品,以及过多食用食盐,可增加危险性。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使用冰箱及正确储藏食物,可降低胃癌的发生。
二、遗传因素
某些家庭中胃癌发病率较高。胃癌患者亲属的胃癌发病率高出于正常人四倍。一些资料表明胃癌发生于A血型的人较O血型者为多。
三、免疫因素
免疫功能低下的人胃癌发病率较高。
四、幽门杆菌感染
幽门螺旋杆菌病是一种螺旋形、微厌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的细菌。198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惟一微生物种类。幽门螺旋杆菌病包括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消化道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幽门螺旋杆菌病的不良预后是胃癌。胃癌可能是幽门杆菌长期感染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幽门杆菌可能起到先导作用。
胃癌诱发重要因素有5种
1、合餐制
合餐制是中国重视亲属血缘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上的体现,10双筷子伸到一个盘子里是团结友好、不分彼此的表现。但是,“10双筷子伸到一个盘子里”可能带来幽门螺杆菌感染,而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研究证实,我国胃癌高发区成人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率在60%以上。幽门螺杆菌能促使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及亚硝胺而致癌;Hp感染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加上环境致病因素,可加速黏膜上皮细胞的过度增殖,导致畸变致癌;幽门螺杆菌的毒性产物CagA、VacA可能具有促癌作用,胃癌病人中抗CagA抗体检出率较一般人群明显为高。
对策:分餐制可以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尤其是家中有人患胃溃疡时,分餐制非常必要。已经感染幽门螺杆菌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接受正规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如果家庭中有多位感染幽门螺杆菌者,应该安排同时治疗。
2、长期食用熏烤、盐腌食品
研究证实,长期食用熏烤、盐腌食品的人群中,胃癌发病率高,这与食品中亚硝酸盐、真菌毒素、多环芳烃化合物等致癌物含量高有关。根据日本经验,胃癌发病与家庭电冰箱占有率有关,当家用电冰箱普及时,胃癌发病率下降。如今,我国冰箱使用率较高,新鲜蔬菜得到保障,胃癌总体发病有下降趋势。但是,在我国北方地区,人群摄入腌制、烟熏、高盐食品并不少,胃癌发病率仍然较高。
对策:喜欢食用熏烤、盐腌食品的人,要减少食用量和频率。注意,熏烤食物尤其不宜与火直接接触,熏烤时间不要过长,烤焦部分不要吃。平时,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果,以起到对抗致癌物的作用。
3、吸烟者
吸烟与胃癌也有一定关系。烟雾中含有苯并芘、多环芳香烃、二苯并卡唑等多种致癌物,是食管癌和胃癌的病因之一。有人认为,尼古丁只会进入肺,不会伤胃。殊不知,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也会随着唾液进入胃,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黏膜下血管收缩、痉挛,胃黏膜出现缺血、缺氧症状,长此以往,很容易形成胃部溃疡甚至胃癌。研究证实,吸烟者的胃癌发病危险较不吸烟者高50%。
对策:研究证实,吸烟人群戒烟后需要经过20年,其胃癌患病危险才能降至正常人群的水平。因此,吸烟者应该及早戒烟,且越早越好。此外,不吸烟的人还要防止二手烟的伤害。
4、酗酒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人群中酒的摄入量明显增加,这抵消了使用冰箱后新鲜蔬菜摄入增加带来的好处。研究表明,酒精本身虽不是致癌物,但长期饮用酒精浓度较高的烈性酒不仅可以改变胃内环境,还可以刺激消化系统胃黏膜,损伤黏膜组织,加快致癌物的吸收,参与胃癌发病过程。如果饮酒同时吸烟,危害性更大。因为酒精可增强细胞膜的通透性,加强对烟雾中致癌物的吸收。
对策:平时,大家可以适量饮用米酒、葡萄酒等低度酒,而应该避免大量饮用白酒,不要喝劣质酒。喝酒前最好要适量进食淀粉类食物,以减少酒精对胃肠道的直接刺激。
5、夜宵
许多年轻人吃完夜宵后,回到家躺下就睡。由于进食到睡眠间隔时间太短,常会增加胃食管反流发生风险。而胃酸反流不仅会带来“烧心”的不适感觉,还会损伤胃和食管结合部位处的黏膜,再加上,夜宵常吃一些油炸、烧烤、腌腊食品,里面的致癌物会进一步伤害胃部,久之就可能产生“不典型增生”,进而增加罹患食管胃结合部肿瘤风险。临床上,欧美国家30%的胃癌发生在这个部位。
对策:虽然还不能肯定地说,吃夜宵与胃癌有明确的关系,不过,经常吃夜宵或晚饭吃得太晚,的确会增加胃的负担。因此,要避免吃完夜宵马上睡觉,或者在餐后散散步也可以降低这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