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小儿疳积怎么治疗 第五步:针刺四缝穴

小儿疳积怎么治疗 第五步:针刺四缝穴

位置:四缝穴位于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的中节横纹上。

操作:充分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放血,然后将每个穴位上用力挤出黄色粘液即可。

功效:点刺四缝穴可以清热除烦,通调百脉,治疗小儿疳积有特效。

注意:需进行无菌操作,需专业医生方可进行操作,切勿独自模仿操作。

宝宝一岁三个月不爱吃饭怎么办 小儿推拿健脾胃

如果宝宝的脾胃功能差,就很容易出现胃肠蠕动功能弱的情况,从而导致小儿积食、消化不良等,宝宝肚子里的食物都没有消化,又怎么会想吃饭呢?

这种情况通过小儿推拿的手法能够进行改善,对于一岁三个月的宝宝尤为管用。

位置:位于手背无名指及小指的掌指关节后凹陷中。

操作:拇指指端揉或拇指指甲掐,称揉上马或掐上马。揉约15分钟。

功效:可以大补元气,补肾益精,强筋壮骨。

位置:拇指螺纹面。

操作:旋推或者将拇指屈曲,循行拇指桡侧边缘向指根部直推称为补脾经。推约15分钟。

功效:可以健脾胃、补气血,用于脾胃虚弱和气血不足所引起的食欲不良等症状。

位置:食指末端掌面。

操作:一般用清法,习惯称为平肝。从食指根部起一直推到指端,推约5分钟。

功效:可以平肝开郁除烦,和气生血。

1、小儿长期消化不良者可在前三步的基础上加推大四横纹约10分钟(在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根连接掌面的横纹上来回推按);

2、若小儿有痰者,可在前三步的基础上加运八卦10分钟(以掌中劳宫穴为中心,以掌根凹陷下处即掌边高起之处为之边缘做顺时针推按);

3、若有腹痛明显者可改用揉外劳宫15分钟,补脾15分钟,平肝5分钟。

位置:四缝穴位于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四指的中节横纹上。

操作:充分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放血,然后将每个穴位上用力挤出黄色粘液即可。

功效:点刺四缝穴可以清热除烦,通调百脉,治疗小儿疳积有特效。

注意:需进行无菌操作,需专业医生方可进行操作,切勿独自模仿操作。

五谷虫的注意事项 消疳积

五谷虫还具有消疳积、治疗小儿疳胀的作用。对于小儿食欲不振、善食饥渴、肚腹膨隆甚至青筋暴起、毛发稀疏、夜卧不宁等疳积症状都能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起到健脾消食的效果。

小儿厌食症的推拿方法 针刺治疗

一般使用刺四缝疗法治疗,方法如下:

1.用三棱针在患儿双手四缝穴处经常规消毒后点刺,约1分深。

2.挤出淡黄色液体,然后用消毒棉球擦干,7天刺一次,直到刺后不再有黄白色粘液为止。

3.治疗14天为一个疗程。

小孩疳积如何艾灸 脾虚夹积型疳积艾灸

取穴以足厥阴肝经,足太阳膀胱经及经外奇穴为主。

治法:健脾化积消痞。

艾灸处方:章门,四缝,膏肓。

取穴方义:肝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章门穴在肝经上,又是脾经之募穴和脏之会穴,具有疏肝健脾,化滞利湿之功。

四横为治小儿疳积之要穴,因其病久积甚,故选用膏肓,意在滋肺健脾,益肾培元,扶正化积。

艾灸方法:

1.艾炷灸:取章门,膏肓,用小米粒大艾炷灸之,每穴3-5壮,每日1次,3周为一疗程。隔物灸即可。

注:将三棱针消毒后点刺四横穴,出黄稠粘液为佳。

四缝放血的作用

四缝是治疗疳积的经验特效穴,有健运脾胃,补益气血,通调腑气,理气消疳,祛痰导滞之功,刺激四缝能增强多种消化酶的活性,一旦消化酶的活力上升,消化功能就会提高,食欲胃口也会改变。主要用于治疗小儿疳积,消化不良,小儿腹泻,蛔虫症,百日咳等症。

针刺治疗小儿厌食

厌食是当今独生子女的普遍现象,由于小儿脏腑娇嫩,肠胃脆弱,稍有喂养不当,或暴饮暴食,饮食无节制,寒凉不拘,或片面强调高营养,偏嗜小食品、糖果、饮料等零食。恣意投其所好,养成挑食、偏食的不良习惯,进而伤及脾胃,出现食欲不振,不思饮食,进食减少,甚则拒食,渐致形体消瘦,精神萎靡,面色萎黄等。长期厌食患儿可发生营养不良,体力衰弱,抗病力下降,甚至影响生长发育和智力低下。笔者在临床中采用针刺四缝穴的方法治疗小儿厌食,取得较好的疗效,兹介绍如下:

定位:四缝穴位于第二、三、四、五指掌面,近端指关节横纹中点。

针法:将三棱针用酒精棉球消毒,点刺四缝穴,挤出少许黄白色透明黏液。为防止出血,可让患儿曲指即可。

经临床观察,一般连续针刺二至三次即可起到较好的效果,如能配合中药汤剂,则效果更佳。

小儿疳积怎么治疗才是最有效果

一、中医药治疗

治疗应用消乳消食,导滞和中之法。

方药可用砂仁3g,神曲10g,生麦芽10g,陈皮6g,莱菔子6g,白术6g,茯苓6g等药物治疗。

中成药可用化食丸、消乳丸等。

二、治疗小儿疳积的常用推拿按摩穴位及手法

推八卦2分钟,清胃2分钟,清补脾2分钟,清补大肠2分钟,揉中脘1分钟,捏脊一次,分腹阴阳半分钟,揉巨阙2分钟,揉足三里1分钟。

三、小儿疳积推拿按摩随证配穴

1、伤食

表现:精神烦躁,夜间不能安睡,纳呆,腹胀,腹痛拒按,或呕吐食物残渣,或大便腥臭,小便混浊或伴发热,苔厚腻,脉滑数。

治法:消食导滞,和中健脾。

推拿配穴;揉板门2分钟,清大肠2分钟,推下七节骨1分钟,推下承山1分钟,呕吐者配天柱骨和逆揉巨阙2分钟。

2、积滞伤脾

表现:精神不振,烦躁不安,面色萎黄,乳食不进或食后即饿,毛发干枯结穗,形体消瘦,头大颈细,腹部膨胀(蛤蟆腹),脂肪消失,青筋暴露,苔腻舌质淡,脉濡细。

治法:益气健脾,兼以消积。

推拿配穴:退六腑2分钟,摩腹1分钟,逆揉天枢1分钟,刮四缝1分钟,分腹阴阳1分钟。

3、气血两虚

表现:精神萎靡,睡眠露睛(睡眠时两眼不能闭合),食欲不振,或便秘或便不消化食物,面色鱿白没有光泽,形体干瘦如柴,四肢不温,哭声无力,舌质淡少苔,脉虚无力。

治法:益气养血、健脾和胃。

推拿配穴:补肾2分钟,补脾3分钟,推上三关1分钟,揉三阴交2分钟。

附:捏脊法

医者用两手拇指从大椎穴旁开1.5寸,自上而下按压丙遍。然后以两手食指背面横压长强穴部位,拇指指端与食指合作捏起皮肤,交替向上,捏至大椎穴为一遍,连续捏六遍。到第三、四遍时,在腰椎部和胸椎部用隐力把肌肉拉起向左右上方提,每次捏两下,向上提一下,捏完第六遍后,

另以两拇指从命门分向肾俞穴压按一次。这样连续捏6天为一疗程,一日2次。

针刺四缝穴:用毫针快刺不留针,刺破后用手挤出黄水或淡血水,一日一次。

小儿脾胃不和可以怎么调理

脾胃不和是很多人的烦恼,小儿天生脾胃娇嫩如果护理不当就会引发脾胃失调,严重影响小儿的健康,如食欲不振,厌食、挑食等都是脾胃不和的表现,那么小儿脾胃不和该如何调理呢?

疳积可针灸“四缝穴”

小儿脾胃不好,由很多原因引起,如疳积(即胃肠消化不好)、先天不足、后天护理不当等。对于疳积,可以通过针刺“四缝穴”来调节。“四缝穴”位于除拇指外的4根手指上,靠近手掌的手指关节横纹中央。针刺后,让油脂类的液体流出。每周针刺一次,连续针刺四次既可。一般针刺一次后,小孩气血明显改善,胃口也变好了。

“捏积”也可治疳积

此外,古时常用捏积治疗疳积等肠胃疾病。捏积,是根据病情采用不同手法,刺激身体某些经脉和腧穴,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该法十分符合儿童特点,不会给患儿带来什么痛苦,既能防病又能治病。

捏积前先按摩一下背部,放松肌肉,然后从下往上捏六遍,再使用“捏三提一”的方法。“捏三提一”的具体做法是:双手同时捏起脊背两边的皮肉,从下往上,沿着一个方向捏。每捏三下,就要使劲往上提一下。

按摩足三里穴促消化

对于疳积,可采用以上两种方法。而对于先天不足和后天护理不当的,专家推荐了足三里穴。家长每日给小儿按摩足三里穴10~15分钟,可使小儿消化系统功能旺盛,面黄肌瘦好转。足三里是脾经合穴,也是保健要穴。具体按揉方法是顺时针按揉。还可用相同的方法配合按揉背部的脾腧、胃腧,以加强保健的功效。

食疗也可健脾胃

如果家长没空,或者小孩不敢进行针刺的话,适当改变饮食,也可在日常生活中调理好小儿的脾胃。

喝粥能养胃。如鱼腥草瘦肉粥、薏米粥、淮山粥、红枣粥、大枣粥。如果小孩脾胃不好,厌食、挑食并伴有腹泻等情况,可在粥里加入生姜同煮,然后食用;如果小孩有肚子胀气等现象时,可适当加入陈皮,陈皮有化湿行气的作用。

小孩是纯阳之体,病来得快,去得也快。加之小孩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对外界温度变化调节比较差,很容易造成感冒发烧。因此呼吸道疾病很容易影响到脾胃,因此,家长一定要注意小孩的防寒保暖。

相关推荐

小儿疳积偏方有哪些偏方

1、疳积散外敷治疗小儿疳积 方剂:杏仁、桃仁、山栀子、皮硝各10克,白胡椒7粒,葱白7根(每根寸许)。 制用法:上药研末,加鸭蛋1枚(弃黄取清)、白酒5毫升,调拌,然后用纱布压成两块药饼,外敷神厥,命门两穴,24小时后取下。 功效:治小儿疳积良方。 2、疳积散外敷内关穴治疗小儿疳积 方剂:桃仁、杏仁、生山栀各等份,晒干研末,加冰片、樟脑少许,贮藏备用。 制用法:用法取药末15-20克,用鸡蛋清调拌成糊状,干湿适宜,敷于双侧内关穴,然后用纱布包扎,不宜太紧,24小时后则去之。 疗效:疳症初、中期,一般1次见

胃胀气怎么按摩排气 四缝穴

位置:四缝穴位于第2-第5指掌面,第1、2节横纹中央。 功效:原来是用来治疗小儿消化不良问题,后来证实,成人使用也会有不错的效果,如胃脘痛、腹痛、腹胀、咽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呃逆、中暑等等。 按摩:直接按摩就行,效果很好,或者使用针刺,在穴位上下用绳捆紧,在消毒后,押手扶住手指,快速点刺,刺后可挤出少量血液,没有专业指导不要擅自针刺

下脘的准确位置在哪里

下脘的位置 科学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2寸的位置。 快速取穴法: 1.仰卧位,在上腹部,将神阙与胸剑结合点连线进行4等分,在连线的下1/4与3/4交点处,按压有酸胀感。 2.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从肚脐向上量2寸处,按压有酸胀感。 下脘的作用与好处 下脘为任脉经穴,足太阴脾经与任脉之交会穴,穴正当胃之下口处,故名下脘,本穴具有和肠胃,助运化,行气滞,消食积,化痰的作用,用于治疗胃疼,消化不良,脘腹胀满,呕吐,肠鸣,痢疾,腹痛肠鸣。 下脘应用配伍 1.本穴经配伍,针刺泻法,消食导滞化积,

小儿疳积忌吃什么

① 羊肉 根据清代食医王孟英的经验,小儿疳积者均忌。疳积之人,脾有受损,消化吸收力弱,羊肉性属温热助阳食物,多食易助湿生热,难以消化,故当忌之。 ② 大枣 又称红枣。性温,味甘,其性腻滞碍气,古代医家均认为小儿疳积者忌食之。 ③ 栗子 由于栗子难以消化,故婴幼儿不宜多吃,患有小儿疳积者更应忌食之。 ④ 胡椒 性大热,味辛热。辛走气,热助火,小儿多食久食,尤易耗气伤阴,动火损目,皆不宜食之。 ⑤ 饴糖 性温,味甘,虽能补虚损、健脾胃,但已患有小儿疳积者又当忌食之。 此外,小儿疳积者还应当忌吃糯米饭、糯米糍粑

小儿肺炎该怎么用药

小儿肺炎是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冬春季发作为多见的临床常见病。中医学认为,肺为娇脏,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开窍于鼻。小儿肺脏娇嫩外受风邪由口鼻或皮毛而入,侵犯肺卫致肺气郁闭或由其他疾病传变而来使肺失宣降,闭郁不宣,化热灼津,炼液成痰,阻于气道,肃降无权,从而出现咳嗽、气喘、痰鸣、鼻煽等肺气闭塞的证候;内因素体虚弱,感邪之后由肺而涉及其他脏腑出现心气不足,心阳不能运行敷布全身则致面色苍白,口唇青紫,四肢厥冷;或运血无力则脉微弱而数,出现心阳虚衰之变证;或脾胃升降失司致浊气停聚,大肠之气不得下行,出现腹胀、

小儿疳积能艾灸吗

小儿疳积能艾灸。 小儿疳积时间长,消耗掉身体正气,就会造成气血两虚,而艾灸通过对特定穴位的刺激,有助于补充阳气,通畅经络,补益脾肾,从而对治疗疳积起到一定的作用。

小儿疳积能艾灸吗

小儿疳积能艾灸。 小儿疳积时间长,消耗掉身体正气,就会造成气血两虚,而艾灸通过对特定穴位的刺激,有助于补充阳气,通畅经络,补益脾肾,从而对治疗疳积起到一定的作用。具体艾灸方法如下: 脾胃不和型疳积艾灸 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与任脉穴为主。 治法:健脾和胃。 艾灸处方: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 取穴方义:疳积者,脾气不升,胃气不降,上下不通之痞病也,故本方首选脾俞,以其有健脾化湿,理气和中之功,主治小儿疳积。 中脘居中焦,胃于任脉,为胃经之募穴和六腑会穴,具有健脾益胃,降逆和中,化湿消积之功,为治胃病

按摩的好处 消化不良:按四缝穴

四缝穴是消宿食、化积滞的专属穴。取穴位置在第2、3、4、5掌面第1、2节横纹中央点。 方法:四缝穴原本是用来治疗小儿消化问题的穴位,但成人按摩“四缝”效果也较好。该穴对轻度的消化不良有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最好用大拇指掐按,效果更显著。

针刺脾俞的作用 脾俞常用配伍疗法

1.配胃俞,中脘,天枢,内关,足三里,公孙,针刺补泻兼施,脾俞,中脘可灸,温中健脾,和胃止痛,治疗脾胃虚寒之呕吐,呃逆,吞酸,胃痛,腹痛等。 2.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或补泻兼施,补益脾胃,如配中脘,关元俞,天枢,足三里,太白,治疗脾虚泄泻,完谷不化;配中极,天枢,中脘,治疗脾虚邪留肠胃之痰饮;配足三里,四缝,太白,治疗脾虚食积之小儿疳积。 3.本穴经配伍,针刺补法或补泻兼施,可灸,温补脾肾,如配肾俞,关元,水分,足三里,太溪,治疗脾肾阳虚之水肿,鼓胀;配肾俞,关元,天枢,上巨虚,太溪,治疗脾肾阳虚之泄泻;

小儿鼻根为什么有青筋

从中医角度讲,望诊是儿童诊治疾病的重要手段。家长如果多注意孩子的鼻根,往往能够早期发现疾病。 鼻根部是指人两眼内眦之间的部位,它是鼻子的起点,中医又称为山根。如果儿童山根处青筋显现,则说明其可能患有积滞或惊风之证。 患儿多有食欲不佳、腹胀、大便不调、夜睡不安、手脚心热、出汗、咬牙等症状。因此,如果父母发现自己的宝宝鼻根部有青筋显现,最好服用一些保和丸、王氏保赤丸、化积口服液、消积散等中成药以改善症状,也可由专业医生针刺四缝穴,以达到消积导滞的目的。 温馨提示:如果患儿鼻根处的青筋发紫,最好及时到医院进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