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动脉粥样硬化症状

动脉粥样硬化症状

主要是相关器官受累后出现的病象:

分期和分类:

1.按病程阶段分类:本病发展过程可分为4期,但临床上各期并非严格按序出现,可交替或同时出现。

(1)无症状期或称亚临床期:其过程长短不一,包括从较早的病理变化开始,直到动脉粥样硬化已经形成,但尚无器官或组织受累的临床表现。

(2)缺血期:由于血管狭窄而产生器官缺血的症状。

(3)坏死期:由于血管内急性血栓形成使管腔闭塞而产生器官组织坏死的表现。

(4)纤维化期:长期缺血,器官组织纤维化萎缩而引起症状。

2.按受累动脉部位的不同,本病有: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冠状动脉、颈动脉、脑动脉、肾动脉、肠系膜动脉和四肢动脉粥样硬化等类别。

(一)一般表现

可能出现脑力与体力衰退。

(二)主动脉粥样硬化

大多数无特异性症状。主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的后果是形成主动脉瘤,以发生在肾动脉开口以下的腹主动脉处为最多见,其次在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腹主动脉瘤多在体检时查见腹部有搏动性肿块而发现,腹壁上相应部位可听到杂音,股动脉搏动可减弱。胸主动脉瘤可引起胸痛、气急、吞咽困难、咯血、声带因喉返神经受压而麻痹引起声音嘶哑、气管移位或阻塞、上腔静脉或肺动脉受压等表现。主动脉瘤一旦破裂,可迅速致命。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也可发生动脉夹层分离。

(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或(和)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

(四)颅脑动脉粥样硬化

颅脑动脉粥样硬化最常侵犯颈内动脉、基底动脉和脊动脉,颈内动脉入脑处为特别好发区,病变多集中在血管分叉处。粥样斑块造成血管狭窄、脑供血不足或局部血栓形成或斑块破裂,碎片脱落造成脑栓塞等脑血管意外(缺血性脑卒中);长期慢性脑缺血造成脑萎缩时,可发展为血管性痴呆。

(五)肾动脉粥样硬化

可引起顽固性高血压,年龄在55 岁以上而突然发生高血压者,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如发生肾动脉血栓形成,可引起肾区疼痛、尿闭和发热等。长期肾脏缺血可致肾萎缩并发展为肾衰竭。

(六)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

可能引起消化不良、肠道张力减低、便秘和腹痛等症状。血栓形成时,有剧烈腹痛、腹胀和发热。肠壁坏死时,可引起便血、麻痹性肠梗阻和休克等症状。

(七)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以下肢动脉较多见,由于血供障碍而引起下肢发凉、麻木和典型的间歇性跛行,即行走时发生腓肠肌麻木、疼痛以至痉挛,休息后消失,再走时又出现;严重者可持续性疼痛,下肢动脉尤其是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如动脉管腔完全闭塞时可产生坏疽。

脑动脉硬化形成原因是什么

动脉硬化属于病理学概念,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硬化和老年性动脉硬化3类。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是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最常见最重要的动脉硬化类型,是导致冠心病、脑卒中和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西方作者常把动脉粥样硬化简称为动脉硬化,动脉硬化症即是动脉粥样硬化症之意。 脑动脉硬化症一直是临床常用的诊断,ICD-9和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1986)第三次修订的。脑血管疾病分类草案〃有此诊断。但在WHO卒中及其他脑血管疾病特别工作组报告(1989)和美国国立神经疾病与卒中研究所的脑血管疾病分类(Ⅲ,1990)中该病名被取消,全国。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中也取消这一病名,原因均未详述。 脑动脉硬化症可引起TCIA、脑卒中等急性脑循环障碍以及慢性脑缺血症状,症状体征与TCIA、脑卒中及血管性痴呆等不同,有TCIA或轻症脑卒中既往史但无明显后遗症时,诊断脑动脉硬化症更恰当。因此,脑动脉硬化症的诊断目前仍有保留的必要,有利于提醒病人和医生早期防治脑卒中。

脑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侵犯管径500μm以上的脑部大、中动脉,东方人Willi’s环周围主要脑动脉病变严重,并与高血压密切相关。以往认为,小动脉主要承担和调节血管阻力,高血压主要引起小动脉硬化,近来发现正常时脑主要动脉占整个脑血管阻力20%~30%,慢性高血压时可达50%,长期高血压必然导致脑部主要动脉壁粥样硬化损害。

从病理学上说,60岁以上几乎都有不同程度的动脉硬化,对无临床症状的正常老年人不能轻易诊断脑动脉硬化症。临床应注意与神经症鉴别,还须注意排除慢性颅内病变如脑瘤、慢性感染等,以及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脑部症状,有明显精神障碍须除外老年性痴呆、老年性精神病等。

脑动脉硬化形成原因是极复杂的多变的,主要是到了老年后身体机能下降,血管等也会发生变化,患上脑动脉硬化就会更多。患病的早期少数患者没有症状,病情会随之加重,其症状也会开始出现,患者此时要诊断医治,否则病情会更严重其危害也会加大。病情发展到中晚时期,则有机率死亡,中风的可能则更高。

防动脉粥样硬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当前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的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这种疾病虽然后果严重,却是可防可治而不可怕的。血脂异常(既往称高脂血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十分密切,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及周围血管疾病的元凶。

血脂异常从一定意义上讲是一种生活方式病,其发病机制除了与先天的遗传基因有关外,后天的饮食和生活方式也起了很大的作用。要想改善血脂异常情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限制食物性胆固醇的摄入

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总胆固醇,是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虽然体内的胆固醇不全来自食物,但是限制胆固醇的摄入是降低高胆固醇血症所必需的。

食物中含胆固醇丰富的是鸡蛋黄、蟹黄和各种动物内脏,这些食物应尽量少吃。如一个蛋黄就含胆固醇约200-300mg,这就是每天胆固醇摄入的最高量。

2.限制脂肪的摄入

食用的脂肪包括动物脂肪和植物脂肪,前者主要含饱和脂肪酸,摄入过多可升高胆固醇,应该严格限制,使其不超过每天总热量的7%。后者虽然是不饱和脂肪酸,但因其提供较高的热量,也应该适当限制,以每天不超过20-25g为宜。全部脂肪热量不超过摄入总热量的30%。

提倡科学的烹调方法,菜肴以蒸、煮和凉拌为主,炒菜少放油,尽量不煎、炸食品,少吃人造奶油食物。

3.限制总热量的摄入

除了限制脂肪外,提供热量的碳水化合物也应适当限制,也就是每天的主食要有所控制,做到每餐食无求饱,而且多吃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而热量较低的粗粮(如全麦面粉等)、杂粮(如豆类杂面等)和新鲜绿叶蔬菜。

若血脂异常合并或继发于糖尿病者,其主食控制就更为重要。

4.戒烟限酒

吸烟能抑制脂蛋白脂酶(人体内一种参与脂蛋白代谢的重要的酶)的活性,使甘油三酯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下降,还能破坏内皮细胞的功能,引起动脉痉挛等。所以对于血脂异常和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危害很大,必须戒烟。

而适量饮酒,尤其是葡萄酒,对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可能有益,以每天不超过1oog葡萄酒为宜。

5.选择适当的体育锻炼

对于超重和肥胖者,除了饮食控制外,体育锻炼是有效的减肥措施。以腰围增加为特征的向心性肥胖,内脏脂肪增多,容易出现胰岛素抵抗和代谢综合征,不少血脂异常患者合并有脂肪肝,更应通过体育锻炼达到消耗脂肪,减轻体重的效果。体育锻炼的方式建议采用低、中强度的有节律、重复性的有氧运动,如行走、游泳、骑自行车、打太极拳或体操等,如每天行走30分钟,距离为3000米。

如果切实做到了以上的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大约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0%-30%,疗效还是相当可观的。所以对于心血管综合危险程度属于低、中度的血脂异常者,可在药物治疗前,先采取这些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3-6个月,可能会收到较好的调脂效果。即使是需要服用调脂药物治疗的患者,这种治疗性生活方式改变也是必不可少的基本治疗措施,而且应持之以恒,贯穿始终。

动脉粥样硬化病因

高血压(25%):

临床及尸检资料均表明,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明显增高。此可能由于高血压时,动脉壁承受特殊高的压力,内膜层和内皮细胞层损伤,低密度脂蛋白易于进入动脉壁,并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引发动脉粥样硬化。

高血脂症(25%):

临床资料表明,动脉粥样硬化常见于高胆固醇血症。实验动物给予高胆固醇饲料可以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近年的研究发现低密度脂蛋白与极密度脂蛋白的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的降低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血中甘油三酯的增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新近的研究发现脂蛋白a〔Lp(a)〕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吸烟(15%):

吸烟者血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达10-20%,动脉壁内氧合不足,内膜下层脂肪酸合成增多,前列环素释放减少,血小板易在动脉壁粘附聚集。此外,吸烟还可使血中高密度脂蛋白的原蛋白量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增高,以致易患动脉粥样硬化。此外,吸烟时烟雾中所含尼古丁可直接作用于心脏和冠状动脉引起动脉痉挛和心肌受损。

糖尿病(15%):

糖尿病者多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或高胆固醇血症,如再伴有高血压,则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明显增高。糖尿病者还常有血第Ⅷ因子增高及血小板活动性增强。第Ⅷ因子由动脉壁内的细胞产生,该因子的增高表示内膜的病变,血小板活动增加使其易在动脉壁上集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引起动脉管腔的闭塞。近年来的研究认为胰岛素抵抗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密切关系,Ⅱ型糖尿病病人常有胰岛素抵抗及高胰岛素血症伴发冠心病。

肥胖(10%):

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易患因素。肥胖可导致血浆甘油三酯及胆固醇水平的增高,肥胖者也常伴发高血压或糖尿病,近年研究认为肥胖者常有胰岛素抵抗,因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明显增高。

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有什么区别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最重要的动脉硬化,病变主要发生在大动脉和中等动脉中。主要病变是动脉内膜细胞及细胞外有脂质沉积,纤维及胶原组织增多,形成隆起的斑块。由于斑块内有许多的脂质结晶(主要为胆固醇)及坏死的主治等无一定心态的物质,切开后可流出黄色的像小米粥一样的脂类物质,故而叫做动脉粥样硬化。

脑动脉硬化早期的症状表现

脑动脉硬化常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长期吸烟、饮酒及精神紧张的人多见。 由于脑部长期慢性供血不足,而引起大脑功能减退。

脑动脉粥样硬化未引起血管合并症和脑供血障碍前可无症状,但常见以下表现:

1.神经衰弱综合征如头痛、头晕、疲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思维迟缓、睡眠障碍(失眠或嗜睡)等,病情起伏波动。

2.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微栓子脱落偶可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CIA),如同冠状动脉硬化引起心绞痛、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出现间歇性跛行,脑动脉硬化可在慢性脑功能不全基础上发生一过性脑缺血综合征。国外学者将心绞痛视为冠状动脉硬化的临床症状,将TCIA(心源性除外)视为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症状。

3.眼底动脉硬化可见动脉变细,反光增强,严重者呈银丝状及动静脉交叉压迹。掌颏反射、吸吮反射阳性,有脑卒中史患者可遗留脑神经损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等定位体征。

诊断

根据患者隐袭起病,表现慢性脑功能不全综合征,无局灶性脑功能损害体征,眼底及全身动脉硬化表现明显,常伴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结合彩超检出颈内动脉颅外段粥样硬化斑块,TCD检测脑动脉血流状态,CT和MRI显示多发性腔隙灶、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等;如有过TCIA或脑卒中的患者可确诊为脑动脉硬化症。

动脉粥样硬化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西医治疗

手术治疗

包括对狭窄或闭塞的血管,特别是冠状动脉、肾动脉和四肢动脉施行再通或重建或旁路移植等外科手术,以恢复动脉的供血。用带球囊的导管进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将突入动脉管腔的粥样物质压向动脉壁而使血管畅通;在此基础上发展了经皮腔内血管旋切术、旋磨术、激光成形术等多种介入治疗,将粥样物质切下、磨碎、气化吸出而使血管再通。目前应用最多的还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支架(STent)包括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

药物治疗

1、调整血脂药物血脂异常的患者,经上述饮食调节和注意进行体力活动3 个月后,未达到目标水平者,应选用以他汀类降低TC 和LDL-C 为主的调脂药,其他如贝特类、烟酸类、胆酸隔置剂、不饱和脂肪酸等。

2、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的药物,可防止血栓形成,可能有助于防止血管阻塞性病变病情发展,用于预防冠状动脉和脑动脉血栓栓塞。最常用者为阿司匹林。

3、溶血栓和抗凝药物对动脉内形成血栓导致管腔狭窄或阻塞者,可用溶解血栓制剂,继而用抗凝药。

4、针对缺血症状的相应治疗,如心绞痛时应用血管扩张剂及β受体阻滞剂等。

一般防治措施

1、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配合治疗:树立信心,长期坚持,积极配合治疗。

2、合理膳食:控制膳食总热量,以维持正常体重为度,40岁以上者尤应预防发胖。提倡饮食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C(如新鲜蔬菜、瓜果)和植物蛋白(如豆类及其制品)的食物。尽量以花生油、豆油、菜籽油等植物油为食用油。已确诊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严禁暴饮暴食,以免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合并有高血压或心力衰竭者,应同时限制食盐。

3、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对老年人提倡散步,做保健体操,打太极拳等,不宜勉强作剧烈活动。

4、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生活要有规律、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激动,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分睡眠。

5、提倡不吸烟,不饮烈性酒:虽然少量低浓度酒能提高血HDL,但长期饮用会引起其他问题,因此不宜提倡。

6、积极控制与本病有关的一些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症等。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治疗

中医药治疗本病有着多靶向,整体调节,副作用小等优势,通过调节人 体阴阳气血和脏腑功能,中医药治疗能够延缓病程进展并改善患者的症状体征。不同医家对于本病的病机观点个有侧重,但均认可本病的基本病机在于是脏腑功能亏 损,痰瘀互结,虚实夹杂。治疗时根据病情调整脏腑功能,活血化痰,通常能起到良好的疗效。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一些具有活血和补气功能的药物能够起到保护 血管内膜,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如丹参,黄芪,女贞子,杜仲等。

预后

本病预后随病变部位、程度、血管狭窄发展速度、受累器官受损情况和有无并发症而不同。脑、心、肾的动脉病变而发生脑血管意外、心肌梗塞或肾功能衰竭者,预后不佳。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劳逸结合与精神调节 避免精神紧张、烦恼焦虑,生活要有规律,学会经常用脑,又要避免用脑过度。

②合理饮食 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最主要的饮食原则是限制脂肪摄入量。摄入动物脂肪(主要含饱和脂肪酸)不宜过多,应少食肥肉、猪油、奶油或其他动物油。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系统有不利的影响,可以促进食物中胆固醇的吸收,并使形成的脂蛋白易于附着在血管壁上,有的还能引起“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在血液中堆积,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现代科学研究证实,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可以减低血浆中甘油三酯的含量,并能抑制血小板功能,从而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及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可多吃一些含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的鱼类、植物油、豆制品等。另外,少吃甜食,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证足够的维生素和钾、钙等,有益于营养素及植物纤维的摄入。摄入适量的盐(5克/天),不吸烟、少饮酒或不饮酒等,这些都有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③体力活动 积极地参加力所能及的体育锻炼和体力活动,可帮助改善血液循环,增强体质,并防止肥胖。

④早期采取治疗措施 一级预防的重点有三个:干预血糖、干预血压、干预血脂。力争在早期采取治疗措施

脑动脉硬化是什么意思

脑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硬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急性脑血循环尤其是脑缺血发作的主要发病基础,是各种因素导致的脑动脉管壁变性和硬化的总称。而动脉硬化属于病理学概念,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小动脉硬化和老年性动脉硬化3类。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是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最常见最重要的动脉硬化类型,是导致冠心病、脑卒中和引起死亡的重要原因,西方作者常把动脉粥样硬化简称为动脉硬化,动脉硬化症即是动脉粥样硬化症之意。

动脉粥样硬化病理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变化主要累及体循环系统的大型弹力型动脉(如主动脉)和中型肌弹力型动脉(以冠状动脉和脑动脉罹患最多,肢体各动脉、肾动脉和肠系膜动脉次之,脾动脉亦可受累),而肺循环动脉极少受累。病变分布多为数个组织和器官同时受累,但有时亦可集中在某一器官的动脉,而其他动脉则正常。最早出现病变的部位多在主动脉后壁及肋间动脉开口等血管分支处;这些部位血压较高,管壁承受血流的冲击力较大,因而病变也较明显。

正常动脉壁由内壁、中膜和外膜三层构成。内膜由单层内皮细胞、结缔组织和有孔的内弹力板组成,在内皮细胞和弹力板之间(也称内皮下层),除结缔组织外,尚有平滑肌细胞和基质(包括酸性蛋白多糖、可溶性蛋白、脂质、葡萄糖和电解质等)。儿童时期平滑肌细胞极其少见,随年龄的增长内膜平滑肌细胞及基质成份逐渐积聚。在肌弹力型动脉中,中膜几乎全由斜行的平滑肌细胞构成,并有数量不定的胶原、弹力纤维和糖蛋白等环绕平滑肌细胞,其形态一般不随年龄而改变。外膜包含纤维母细胞,此外尚有胶原、糖蛋白,并夹杂平滑肌细胞。外膜与中膜间还分隔着一层不连续的外弹力板。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时,动脉壁出现脂质条纹、纤维斑块和复合病变三种类型的变化。

脑动脉硬化症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一、高血脂症:临床资料表明,脑动脉硬化症常见于高胆固醇血症。实验动物给予高胆固醇饲料可以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近年的研究发现低密度脂蛋白与极密度脂蛋白的增高和高密度脂蛋白的降低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症有关。血中甘油三酯的增高与脑动脉粥样硬化症的发生也有一定关系。新近的研究发现脂蛋白A〔LPA〕与脑动脉硬化症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二、高血压:临床及尸检资料均表明,高血压患者脑动脉硬化症发病率明显增高。此可能由于高血压时,动脉壁承受特殊高的压力,内膜层和内皮细胞层损伤,低密度脂蛋白易于进入动脉壁,并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症。

三、吸烟:吸烟者血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可达10-20%动脉壁内氧合不足,内膜下层脂肪酸合成增多,前列环素释放减少,血小板易在动脉壁粘附聚集。此外,吸烟还可使血中高密度脂蛋白的原蛋白量降低,血清胆固醇含量增高,以致易患脑动脉硬化症。此外,吸烟时烟雾中所含尼古丁可直接作用于心脏和冠状动脉引起动脉痉挛和心肌受损。

相关推荐

动脉粥样硬化并发症

动脉粥样硬化的慢性经过来看,受累动脉弹性减弱,脆性增加,其管腔逐渐变窄甚至完全闭塞,也可扩张而形成动脉瘤。视受累的动脉和侧支循环建立情况的不同,可引起整个循环系统或个别器官的功能紊乱。 本病根据其发生的部位不同,可引起相应器官的受损和疾病,其中以冠心病,心绞痛和脑栓塞最为严重和常见。

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对已经发生动脉硬化的患者应积极治疗,防止病情发展并使其逆转。已发生并发症的患者应及时治疗,防止其恶化。 一、一般治疗: (一)合理饮食:饮食总热量不应过高防止超重。 (二)坚持适量的体力活动。 (三)合理安排工作及生活。 (四)其他:提倡不吸烟,可饮少量酒。 二、控制易患因素: 如患有糖尿病、应及时控制血糖,包括饮食控制。Ⅱ型糖尿病的降糖药物应以不引起高胰岛素血症为宜如达美康等;如有高血压则应给降压药,使血压降至适当水平,如有血胆固醇增高,则应控制高胆固醇适当给予降脂药物。 三、降血脂药物: 1、消胆胺。

什么是动脉粥样硬化

定义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的、渐进性动脉疾病,发病时动脉中沉积的脂肪部分或全部堵住了血流。当原本光滑、坚实的动脉内膜变粗糙、增厚,并被脂肪、纤维蛋白(一种用于凝血的蛋白质)、钙和细胞碎屑堵住时,就会出现动脉粥样硬化。这是个渐进的过程。脂类(脂肪)是能量储存以及生成某些组织激素所必需的成分。脂类常存在于血液中。然而,当脂肪浓度大大增加,就会沿着动脉壁形成脂肪条纹。这些条纹会导致脂肪和胆固醇沉积,这些沉淀依附在原本平滑的动脉内膜上,从而形成小结。这些小结下面会长出纤维化的瘢痕组织,导致钙沉积。沉积的钙逐渐演变

具体脑动脉硬化症引起的疾病有哪些

1、神经衰弱综合征 如头痛、头晕、疲乏、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情绪不稳、思维迟缓、睡眠障碍(失眠或嗜睡)等,病情起伏波动。 2、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微栓子脱落 偶可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CIA),如同冠状动脉硬化引起心绞痛、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出现间歇性跛行,脑动脉硬化可在慢性脑功能不全基础上发生一过性脑缺血综合征。 国外学者将心绞痛视为冠状动脉硬化的临床症状,将TCIA(心源性除外)视为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症状。 3、眼底动脉硬化 可见动脉变细,反光增强,严重者呈银丝状及动静脉交叉压迹。 掌颏反射、吸吮反

动脉粥样硬化的检查

血液血检查:患者常有血胆固醇、甘油三酯增高,高密度脂蛋白减低,脂蛋白电泳图形异常,多数患者表现为第Ⅲ或第Ⅳ型高脂蛋白血症。 X线检查:可见主动脉伸长、扩张和扭曲,有时可见钙质沉着。 动脉造影:可显示四肢动脉、肾动脉与冠状动脉由于粥样硬化所造成的管腔狭窄、病变部位及范围。 多普勒超声波:检查有助于判断四肢动脉、肾动脉血流通畅情况。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什么 动脉粥样硬化的分期

对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根据其病情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1、无症状期或隐匿期其过程长短不一,包括从较早的病理变化开始,直到动脉粥样硬化已经形成,但尚无器官或组织受累的临床表现。 2、缺血期症状由于血管狭窄、器官缺血而产生。 3、坏死期由于血管内血栓形成或管腔闭塞而产生器官组织坏死的症状。 4、硬化期长期缺血,器官组织硬化(纤维化)和萎缩而引起症状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害

痛风患者内脏脂肪积累是胰岛素抵抗和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危险增加的警告信号。 痛风已经使患者处于胰岛素抵抗危险性较高的状态,内脏脂肪越多,这种危险性就越复杂。 对138例患者的内脏脂肪积累程度和发生率进行了研究,根据尿酸清除率和尿中尿酸排泄量的结果,将患者分为过度排泄型(n=53)和排泄不足型(n=85)。 通过使用动态平衡模型评估(homa)指数,对内脏脂肪积累程度和胰岛素抵抗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 使用内脏脂肪面积/体表面积之比值来表示内脏脂肪积聚的程度,研究人员发现痛风患者的这一比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

动脉粥样硬化属性

它是一种以中等和大动脉斑片状内膜下增厚(动脉粥样化)为特征的病变,可以减少或阻断血流.斑块部位的动脉壁增厚、变硬,斑块内部组织坏死后与沉积的脂质结合,形成粥样物质,称为粥样硬化。 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的内膜有类脂质的沉着,复合糖类的积聚,继而纤维组织增生和钙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病变。本病主要累及大型及中型的肌弹力型动脉,以主动脉、冠状动脉及脑动脉为多见,常导致管腔闭塞或管壁破裂出血等严重后果。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和绝经期后的女性。本病常伴有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或糖尿病等。脑力劳动者较多见,对人民

动脉粥样硬化的预防

一级预防 提倡饮食清淡,多食富含维生素C(如新鲜蔬菜、瓜果)和植物蛋白(如豆类及其制品)的食物;不吸烟,不饮烈性酒;保持乐观的心态和轻松愉快的心情;40岁及以上人群坚持至少每年体检一次;从儿童期开始,即不宜进食高胆固醇、高动物性脂肪的饮食,也应该避免摄食过量,防止发胖。 二级预防 积极治疗与本病有关的疾病,如高血压、肥胖症、高脂血症、痛风、糖尿病、肝病、肾病综合征和有关的内分泌病等。终生使用阿司匹林抗栓,长期使用白藜芦醇、欣能胶囊等调脂保健品,积极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动脉硬化有哪些症状动脉粥样硬化症状表现

动脉粥样硬化在大多数情况下可无明显症状,尽在体检时发现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带有金属音调或有收缩期杂音,收缩期可表现为血压升高,少数严重患者可形成主动脉瘤,其中胸主动脉瘤可引起胸痛、气急、吞咽困难、咯血以及声音嘶哑、气管移位或堵塞等,主动脉瘤一旦破裂可迅速致命。此外动脉粥样硬化也可形成夹层动脉瘤,但一般较为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