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胆囊结石的癌变几率

胆囊结石的癌变几率

1、胆囊结石一般没有症状,大多数胆囊结石患者都是在例行体检中被检查出患有本病。并且在检查中,3毫米以下的胆囊结石在CT和核磁共振中很难被发现,所以很容易被漏诊。在此建议大家较好每年做快速体检,如果身体出现什么异样以便能尽早进行治疗。

2、大多数胆囊结石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胆囊结石并发胆囊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胆囊结石患者并无症状,只有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一般认为,胆囊结石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近些年来也有许多关于胆囊结石癌变的报道,尤其在伴有结石时,癌变机率会明显提高。

3、胆囊结石隐匿性强,常给人们造成不痛不痒、身无百病的假象。正是由于胆囊结石早期毫无症状的表现,容易使患者忽视它的存在,而延误治疗。当胆囊结石症状并发或性质改变时,往往造成意想不到的痛苦和无可挽回的伤害。

不吃早餐易引发胆囊癌

胆囊癌在胆囊恶性肿瘤中,胆囊癌占首位,其它尚有肉瘤、类癌、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巨细胞腺癌等。原发性胆囊癌临床上较为少见,较长时间内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根据国内教科书报道仅占所有癌总数的1%左右。胆囊癌病人的发病率女性较男性多2~4倍。多见于50~70岁,50岁以上者占90%。

临床中不少胆囊癌患者都同时伴有胆囊结石,而且他们有着共同的饮食习惯———长期不吃早餐。殊不知,经常不吃早餐会导致胆结石等胆道疾病发生,而胆囊癌与胆结石关系密切,并有日渐递增的趋势。所以,不吃早餐易引发胆囊癌。

即便是喝点牛奶、吃几片面包都能把胆囊内潴留的大量胆汁排出体外,避免形成结石。因为,经过长达8小时睡眠后,胆囊内存留很多胆汁,如果再不吃早餐,胆汁会积聚在胆囊中逐渐形成结石,造成胆囊代谢紊乱。

专家指出,如果胆结石直径大于2.5 ~3厘米,其癌变几率较大;石灰胆质的人,也就是大家所说的瓷瓶胆囊也容易发生癌变,该病多见于65岁以上的女性。另外,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患者中,部分息肉属胆固醇结晶,需注意辨别。

需要强调的是并非所有患胆囊结石等病变的人,最后都会发展为胆囊癌,但是规律饮食、吃好早餐对胆囊息肉和结石患者来说极其重要。如果不吃早餐,晚上分泌的胆汁利用不上,存留在胆囊内就会刺激胆囊形成胆囊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大、增多,因此建议早餐最好吃些含植物油的食品。

当然,胆囊结石、息肉的患者,也不要因为怕转为癌症而有意切除胆囊,因为有的胆囊息肉只是很小的胆固醇结晶,没必要为此切除了胆囊。

哪些是引起胆囊癌病因

胆囊癌病因尚不清楚,临床观察胆囊癌常与胆囊良性疾患同时存在,最常见是与胆囊结石共存。多数人认为胆囊结石的慢性刺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Moosa指出“隐性结石”5~20年后,发生胆囊癌者占3.3%~50%。国内大宗资料报告20%~82.6%的胆囊癌合并有胆结石,国外报告则高达54.3%~100%。癌肿的发生与结石的大小关系密切,结石直径小于10mm者癌发生的几率为1.0,结石直径20~22mm者的几率为2.4,结石直径、在30mm以上者的几率可高达10%。还有人提出胆囊癌的发生可能与病人的胆总管下端和主胰管的汇合连接处存在畸形有关,因有此畸形以致胰液进入胆管内,使胆汁内的胰液浓度提高,引起胆囊的慢性炎症,粘膜变化生,最后发生癌变。

胆囊癌患者伴胆石病者占60%~90%,胆石病患者中患胆囊癌者占3%~14%,因此一般认为慢性胆囊炎、胆石病与胆囊癌的发生密切有关。胆汁郁积、胆固醇代谢失常、炎症性肠病、遗传因素、性激素、X线照射、胆汁内的致癌因子、良性肿瘤恶变等也都被假设为胆囊癌的发病因素,但均无可靠的证据。目前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哪些是引起胆囊癌病因?以上做了具体的介绍,肿瘤专家说对于有胆囊炎病史的患者来说,要及时进行治疗,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导致病情的反复发作,那么很容易导致胆囊癌的发生。

不吃早餐会容易得胆结石吗

胆囊结石在早期通常约60%的病人无明显临床表现,于查体或体检时被发现。部分单发或多发的胆囊结石,在胆囊内自由存在,不易发生嵌顿,很少产生症状,被称为无症状胆囊结石。当胆囊内的小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就会引起临床症状,尤其在进食油腻饮食后胆囊收缩,或睡眠时由于体位改变,可以使症状加剧。当胆石嵌于胆囊颈部时,造成急性梗阻,导致胆囊内压力增高,胆汁不能通过胆囊颈和胆囊管排出,从而引起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胆绞痛。如果胆囊结石嵌顿持续不缓解,胆囊会继续增大,甚至会合并感染,从而进展为急性胆囊炎。若小的胆囊结石脱落到胆总管内或者壶腹部,还会引起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等。胆结石反复刺激胆囊壁,反复发作胆囊炎症、感染,久而久之,就会转变成慢性胆囊炎。部分胆囊结石病人,同时合并内科疾患,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若急性发作,可使原有病症加重,增加病死率。胆结石还会引起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伴有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当然更应该让我们警惕的是,胆结石长期反复刺激胆道系统,反复的胆道感染,会显著增加胆道系统癌变风险。

胆囊癌的病因是什么

1、胆囊结石胆囊癌与胆结石有着密切关系,欧美国家胆囊癌病人合并胆囊结石达54.3%~100%,国内为20%~82.6%。从胆结石角度看,胆石症患者中有1.5%~6.3%合并胆囊癌。还有研究显示,胆结石患者比无结石者的胆囊癌发病危险性增加4~5倍,胆结石发作年龄越早胆囊癌发病的危险越大;胆结石直径大于1cm者胆囊发病的危险性要比直径小于1cm者大10倍。

2、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与胆囊癌有一定的关系,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胆囊癌往往合并存在。胆囊黏膜经化生、增生或息肉样变可演变成原位癌。有研究显示,胆囊不典型增生到晚期癌的进展时间大约为15年。

3、胆囊腺瘤胆囊腺瘤分为乳头状腺瘤、管状腺瘤、管状乳头状腺瘤。胆囊腺瘤的特征多为有蒂、单发,目前已被公认为是胆囊癌前病变。一般认为其癌变率在10%左右。若合并胆囊结石则癌变的危险性增加;肿瘤直径10mm以上者,癌变可能性大。

4、胆囊腺肌增生症胆囊腺肌症是一种增生性疾病,主要以胆囊黏膜和肌层增生为特点,形成壁内憩室、囊肿等。过去认为胆囊腺肌增生症无癌变可能,但近年日本、法国等陆续有胆囊腺肌增生症的基础上发生胆囊癌的报道。

5、胆胰汇合部畸形胰-胆管汇合部畸形,即胰胆管合流为先天性消化系统畸形。关于胰管合流异常引起胆囊癌的机制,目前最合理的解释是胰液的返流。胰液引起胆囊癌的机制,可能是由于胆汁中卵磷酯被胰液中的磷酸酯a2水解产生脱脂酸卵磷酯,后者有损害细胞膜的作用,它积聚在胆囊壁内刺激胆囊上皮,使上皮细胞发生变性,非典型增生以致癌变。

6、工业致癌物质动物实验显示氮甲苯、亚硝胺等可致胆囊癌的发生。

7、女性激素美国第3次国家癌肿调查发现,每10万人口中每年胆囊癌的年龄发生率为男性1.1人,女性2.2人;而日本则为男性0.7人,女性1.5人。因此,有人推测这可能与体内的雌激素水平有一定的关系。

8、其他胆囊癌的发生还与年龄有关,原发性胆囊癌多在50~70岁的中老年人中产生;体重超过正常的20%~30%可增加胆囊癌发生的危险性,有研究显示体重指数大于或等于24是胆囊癌的高危因素。

哪两类人易患胆结石

研究结果显示,患胆结石的人年龄通常比较大,活动量也较少,且以女性患者居多。身体质量指数上升,患胆结石症的几率似乎也越高。研究还发现,身体质量指数每上升一个指数,患胆结石风险就会增加7%。“母胖子壮”是许多妇女在妊娠期的追求愿望,于是便大量进食高脂肪、高糖类、高胆固醇食物,造成营养过剩,这是罹患胆石症的基础。有关研究表明,体重超过正常标准15%以上的人,其胆石症发病率比正常人高5倍。

还有,老年患有胆囊结石的比例也比较高。老年胆囊结石的发病率比年轻人高,且并发胆囊炎时,病情进展快,易出现坏疽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胆囊结石分症状性胆囊结石和无症状性胆囊结石(也称静止性胆囊结石)。一般而言,有临床症状的胆囊结石,都主张手术切除。而无症状的胆囊结石,确实让人犹豫,尤其是对老年而言。

小心胆结石

60岁的王先生患胆结石长达4年,平时除了吃点药一直没有到医院检查。4年来,王先生的病情反复发作,多次腹痛,偶尔还出现发烧、黄疸等症状。今年,因为病情加重,王先生下定决心到医院做手术取结石。检查时,医生发现王先生不仅胆囊里有结石,胆总管里也有结石,手术时,医生为王先生切除胆囊和取出胆管里的石头后,通过胆道镜发现左肝管内有乳头状突起,胆管部分梗阻,初步判断为胆管癌,并给他做了切除手术,病理检查结果证实是胆管癌。

专家表示,一些胆囊炎、胆囊结石、胆管炎、胆管结石的患者起初没有重视炎症和结石,直到病情严重或反复发作才就医,殊不知这样增加了患胆管癌的风险。胆囊、胆管的炎症容易引起结石,结石又反过来加重炎症,两者相互作用、恶性循环,反复刺激导致癌变。专家建议,胆结石患者应尽早就医,手术后定期随访,对复发的结石早发现、早处理,以免诱发胆管癌变。

发病:结石可致炎症,诱发肿瘤

胆位于肝脏右叶的下部,主要由胆囊和胆管组成。“胆管结石与胆囊结石的形成原因是不一样的。”解放军第458医院肝胆普通外科主任陈小平介绍说,胆管结石主要是由胆管炎引起,胆管炎患者的胆汁在胆管内流通不畅导致滞留,胆汁滞留是胆管结石形成的必要条件,胆汁中的成分在胆管中滞留沉积,形成结石。

胆囊结石多半是因为胆固醇沉积形成结石。“好比一瓶水,放一勺盐,盐会融化,放一袋盐,融化不了,就会沉积在瓶子里。”一般来说,胆囊结石与胆固醇含量高的饮食有很大关系。“胆囊结石容易引发胆囊炎。”陈小平说,严重的胆囊炎会导致胆囊丧失收缩功能,无法把胆汁排往胆管,胆囊就会变硬,形成感染道。形成感染道后,胆囊不仅对胆囊本身有影响,还会引起胆管炎;而由于胆管与肝脏连在一起,因此胆管炎也会影响肝脏。

慢性胆管炎、胆囊炎有可能发展为胆管癌、胆囊癌,而结石患者则加速这一进程。“这是因为结石部位容易引起炎症,进而胆囊和胆管可能在反复的慢性炎症刺激下发生癌变。因此,胆管炎、胆管结石的早期治疗就显得十分重要

胆囊结石能排出来吗

可以,胆囊结石经过治疗可以排出来,但要根据情况和结石的情况而定。胆囊结石一般多发生在胆囊内的结石,其实在生活当中这种疾病也是常见的,而且很多上了年纪的女性朋友都容易受到这种疾病的威胁,因此我们必须注重积极的接受治疗。

胆囊结石也叫胆石症,是胆道系统中最常见的一种疾病,但是所在的部位不同,他的症状也会有所不同,目前最有效地方法是有手术的方法来治疗。

急性胰腺炎:排入胆管的小结石或胆泥进一步排入十二指肠,有时会嵌顿在胆管和胰管的共同开口或损伤胆总管末端的括约肌,反复如此则造成胆总管末端狭窄、水肿,引起胰液排泄障碍或胆汁返流入胆管继发胆源性胰腺炎。严重时危及生命。

癌变:胆结石是胆囊癌发病的主要诱因,胆囊长期受慢性炎症和胆结石内胆酸、胆盐的刺激,容易使胆囊粘膜发生癌变。胆囊癌恶性程度极高,治疗效果很不理想。

胆结石对身体会有哪些影响

胆囊结石在早期通常约60%的病人无明显临床表现,于查体或体检时被发现。部分单发或多发的胆囊结石,在胆囊内自由存在,不易发生嵌顿,很少产生症状,被称为无症状胆囊结石。

当胆囊内的小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就会引起临床症状,尤其在进食油腻饮食后胆囊收缩,或睡眠时由于体位改变,可以使症状加剧。当胆石嵌于胆囊颈部时,造成急性梗阻,导致胆囊内压力增高,胆汁不能通过胆囊颈和胆囊管排出,从而引起临床症状,通常表现为胆绞痛。如果胆囊结石嵌顿持续不缓解,胆囊会继续增大,甚至会合并感染,从而进展为急性胆囊炎。若小的胆囊结石脱落到胆总管内或者壶腹部,还会引起急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等。胆结石反复刺激胆囊壁,反复发作胆囊炎症、感染,久而久之,就会转变成慢性胆囊炎。

部分胆囊结石病人,同时合并内科疾患,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若急性发作,可使原有病症加重,增加病死率。胆结石还会引起腹胀等消化不良症状,伴有右上腹或上腹部疼痛,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当然更应该让我们警惕的是,胆结石长期反复刺激胆道系统,反复的胆道感染,会显著增加胆道系统癌变风险。

相关推荐

预防胆囊癌从平日饮食上做起

目前很多临床外科资料显示,患胆囊癌病人比从前明显增加。预防胆囊癌,首先要从预防胆囊结石开始,因为已有数据显示:80%的胆囊癌病人伴有1年到20年不等的胆囊结石病史。为何胆囊结石容易转变成癌症呢?因为,胆结石及其致导致的胆汁排泄不畅的刺激,容易引起胆管或胆囊壁细胞的异常增生与恶变。我国又是一个胆结石发病率较高的国家,因此,保护胆囊,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很多人喜欢进食肥甘厚味。这些食物使血、胆囊的胆固醇增高,久而久之,胆汁淤积,其中的胆固醇容易沉淀形成结石,胆结石长期存留,又会不断刺激胆囊与胆管壁,诱发炎症

胆囊息肉怎样治比较好呢

1.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及手术指征 (1)胆囊息肉的大小大部分学者已认为胆囊息肉的大小与其良恶性有关。小的胆囊息肉(直径10mm,又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应及早行胆囊切除。 2.手术治疗 对于息肉直径小于10mm、多个、有蒂的胆囊息肉患者,提示病变为假瘤性息肉可能性大,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为首选。而对于息肉直径>10mm,又具有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患者,提示为肿瘤性息肉,应行常规开腹胆囊切除术。术中常规行冰冻切片,以明确病理类别。

胆囊癌的病因

胆石病(25%): 胆囊癌患者常合并有胆囊结石,其合并率在欧美为70%~80%,日本为58.8%,我国为80%,胆囊癌好发于易被结石撞击的胆囊颈部,并多发于患结石时间10年以上,故认为胆囊结石与胆囊癌关系密切,结石直径大于3cm者,胆囊癌发病的危险性比直径小于1cm者大10倍,有人认为胆石中含有致癌因子,但缺乏确切的证据,且胆石症患者中胆囊癌发生率仅1%~2%,因此,胆石与胆囊癌之间有无明确的因果关系,目前尚不明确。 Strauch从18篇文献中统计胆囊癌与胆石的关系为54.3%~96.9%,Jones报

预防胆囊癌一定要从生活中做起

1、定期检查 40岁以上的人,特别是妇女要定期进行B超检查,若发现有胆囊炎、胆结石或息肉等更应追踪检查,发现病情有变化应及早进行治疗,以免发生癌变。 2、积极治疗癌前病变 对于癌病变前病变者,尽早消除引起癌变的诱因,如积极治疗胆囊炎或胆囊结石。放松心情,不要过分紧张焦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决心。 3、饮食调节 生活着应注意饮食调节,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不要暴饮暴食、吃饭狼吞虎咽,以免引起消化道疾病;早餐一定按时吃,否则可引发胆囊结石,为胆囊癌埋下隐患;消化系统差,特别对脂肪性食物难消化者应多吃易消化吸收

胆囊癌的最新诊疗

由于缺乏特异的症状及体征,胆囊癌常常到晚期才能明确诊断。胆囊癌在开始出现症状后平均生存时间为6个月,明确诊断后1年的死亡率约为88%,5年后还生存的仅为4%,胆囊结石可诱发癌变已为广大学者所承认。我院1962~1994年32年间施行胆囊切除术治疗胆囊结石2120例中,胆囊癌并存率为1.8%,一般认为胆囊结石有1%~3%可发生癌变 〔2〕。胆囊结石所致的胆囊粘膜增生具有很高的癌变潜在可能性,是很常见的癌前病变,胆囊结石所致的粘膜化生也被视为癌前病变。鉴于此,结合我院病例,我们认为,结石最大径>2cm即为胆囊

手术治疗胆囊结石有哪些注意事项

胆囊结石cholelithiasis cholecystolithiasis的症状取决于结石的大小和部位,以及有无阻塞和炎症等。约有50%的胆囊结石病人终身无症状,即所谓隐性结石。较大的胆囊结石可引起中上腹或右上腹闷胀不适,嗳气和厌食油腻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状。较小的结石每于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夜间平卧后结石阻塞胆囊管而引起胆绞痛和急性胆囊炎。由于胆囊的收缩,较小的结石有可能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而发生梗阻性黄疸,然后部分结石又可由胆道排入十二指肠,部分结石则停留在胆管内成为继发性胆管结石。结石亦可长期梗阻

胆结石一定要开刀吗

胆结石一定要开刀吗? 胆囊结石属于胆囊的一种良性病变,病因复杂,可能与年龄、性别、肥胖、生育、种族、感染、饮食、家族及个人体质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患者体内脂类代谢异常、促成核因素增加及胆囊运动功能异常,由于胆汁成分及理化性质发生了改变,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呈过饱和状态,容易沉淀析出并形成胆囊结石。 在疾病的初期,胆囊结石对人体的损害和功能的影响较轻,部分病人可多年或终身无明显症状。 而随着时间的延长,许多患者体内胆囊结石逐渐增大、增多,结石对胆囊壁的长时间刺激将导致胆囊功能逐渐丧失,进而行成急、慢性胆囊炎

不吃早餐警惕胆结石

胆结石在日常生活中时有发生,尤其是随着人们工作压力的加大,不良因素习惯等均可增加患胆结石的几率。 胆结石的病因非常复杂,任何影响胆固醇与胆汁酸浓度比例改变和造成胆汁淤滞的因素都能导致结石形成。如某些地区和种族的居民、女性激素、肥胖、妊娠、高脂肪饮食、长期肠外营养、糖尿病、高脂血症、胃切除或胃肠吻合手术后、回肠末段疾病和回肠切除术后、肝硬化、溶血性贫血等。在我国,西南地区的胆囊结石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与饮食习惯有关。在医学界,目前比较公认的高危险因素主要有三:其一为不吃早饭、不定时吃饭,以致胆囊长时间不收缩

胆结石的癌变机率

专家们普遍认为不典型增生是一种重要的癌前病变。在胆结石或其他胆囊疾病切除的标本中,83%有上皮增生,13.5%是非典型增生,3.5%发生原位癌。因此,以下5类胆结石患者,应视为胆囊癌变的高危人群:①中老年女性胆结石患者;②病程长,胆结石病史在5年以上者;③胆结石患者,b超提示胆囊壁有局限性增厚者;④胆结石直径大于1厘米以及嵌顿部结石者;⑤胆结石患者,近期上腹部胆囊区疼痛变为持续性疼痛,并有明显消瘦者。 胆囊癌重在预防。如果胆结石合并胆囊炎反复发作,胆囊萎缩或胆囊壁明显增厚,已发展成瓷器样胆囊,或以往曾接受

是否患胆囊息肉患者均需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指来源于胆囊壁并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包括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胆囊腺肌增生症和胆囊腺瘤,前三者为非肿瘤性息肉,后者为肿瘤性息肉,可恶变,被认为是癌前病变。 胆囊息肉患者一般没有明显临床症状,小部分患者有右上腹痛,可向右肩背部放射,上腹饱胀,消化不良等消化道症状。绝大部分患者因B超体检发现而诊断本病。 是否患胆囊息肉患者均需手术治疗?目前医学专家一致认为只要具备以下一项者,就有手术指征:1.有右上腹痛、上腹饱胀等消化不良症状。2.息肉大于10mm。3.超声怀疑胆囊恶性肿瘤。4.息肉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