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涎石病
什么是涎石病
涎石病是一种以磷酸钙为主要成分的结石,可以发生在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和小涎腺导管和腺体内,通过引起唾液分泌受阻,激发炎症改变,造成一系列病症。涎石病是引起唾液腺炎症主要原因。[1]
涎石可以单发,也可以多发,多的可达十余个,大小不一,小的砂粒大小,大的可达枣核大小。外形不规则,可以是圆形、梭形、圆柱形或不规则外形。颜色多为黄色,也可以是浅黄色或者褐色。
颌下腺结石病例中, 无明显性别差异, 男性可略多于女性。左右两侧均可发病, 双侧同时发病者少见。好发年龄为20~ 60岁, 主要原因与颌下腺的增龄性变化致涎液流速下降有关。60岁以后颌下腺液的黏稠度明显下降, 涎液变得稀薄, 因此结石的发生率有所下降。多数颌下腺结石为单发, 约13%为多发。
涎石的发生率下颌下腺85% 腮腺14%,舌下腺和小涎腺的少见,偶有病例报告。
涎石多呈圆形或卵圆形, 少数为多角形的硬性团快, 表面灰白或为浅褐色, 剖面为同心圆样结构, 一个或多个核心, 核心中有时可见坏死的上皮细胞样和细菌样结构, 有时可见外界异物。颌下腺结石可被认为是磷酸钙的一种不纯形式,基质为唾液蛋白, 核心可以是有机物质或无机物质, 在结石形成过程中钙、磷、氧及少量氟元素以层状方式沉积多表现为过饱和的磷酸盐沉淀析出, 呈现泥沙样结构。无机质的沉淀和有机物的附丽相互促进形成涎石。
多数学者认为颌下腺结石是以脱落的上皮细胞、细菌、异物或细菌分解产物为核心,钙盐沉着而形成; 亦有学者认为, 存在作为核心的固定物质及炎症引起的涎液性质改变和钙盐沉淀是成石的重要条件。
小孩子经常流口水怎么办
幼儿涎液过多属于正常情况,但实际上,它也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因素是因为随着新生儿慢慢长大,唾液也逐渐增多,再加上小孩子口腔浅,也不太会及时吞咽过多唾液,因此便出现流涎的情况,但程度不会太重,所以不必过于担心。如果是病理性的,家长就要及时给孩子诊断治疗了,这就是中医里所说的“流涎症”。
流涎症即流涎不收,又叫做滞颐,是小儿口水过多,经常流出口外的一种症状。它的诊断依据是,常见于3岁以内的小儿,除了涎液不断,浸湿两颐和胸前外,幼儿口腔内和嘴角周围还会出现小米粒大的红疹,或是发生溃疡、糜烂等,同时伴有发热等症状。
脾脏虚冷涎多,就要多给患儿吃一些有温和健脾作用的食物,比如虾、羊肉、韭菜、花生、核桃等。只有把脾的阳气升起来,体内多余的水湿之气经脾阳运化才能除去。我们可以煮点生姜甘草汤给孩子喝。用生姜3片,甘草9 克,加水300毫升,文火煎至150毫升,给幼儿频频饮服。每天1剂,连服5~7天。生姜辛而散、温,益脾胃,善温中降逆,可以止涎唾,在这里起主导作用。将甘草搭配进来,是因为甘草味甘性平,清热生津益气,可以起到辅助作用,使生姜温而不燥。这样,两者就有了一个温润行气,化燥祛涎的功效。
但相对于脾脏虚寒导致的流涎症,有的患儿却是由于脾胃积热造成的。也就是说,流涎不收的根源在脾,但要加以辨证分型才能取得治疗效果。脾胃积热表现出一系列热证的特点,有流涎黏稠,双颊肤色红赤、痛痒,口角红赤糜烂,面赤唇红,啼声响亮,小便发黄,大便秽臭或燥结等。而一直流黏稠的口水,就是由于脾胃湿热之气向上熏蒸造成的。这时要吃一些清热养胃、泻火利脾的食物,像绿豆汤、丝瓜汤、梨汁、西瓜汁就是不错的选择。还可以试试青果石斛茶:新鲜橄榄 7只(打碎),鲜石斛9克,加水400毫升,用文火煮成150毫升,给幼儿频频饮服。每天1剂,连服5~7天。用于脾胃积热,清除壅滞熏蒸于口导致的小儿流涎症。
在治疗的同时,家长还要做好护理措施。比如要及时擦拭幼儿口腔周围浸湿的皮肤,每天要用清水及时清洗,让孩子的脸部和颈部保持干爽,防止患湿疹。如果出现湿疹和糜烂,要及时去医院诊治。最重要的一点还得提醒大家,就是不要总等问题出现了才去心疼孩子,急着找方子、看医生,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管好孩子的脾胃。要知道,幼儿脏腑娇弱,对食物性味的敏感程度更强,吃得过于寒凉或温燥都不好。并且,作为母亲也是有责任的。譬如妈妈饮食过于辛辣或肥腻荤厚,喂奶时乳汁就会把这种温燥之性传给孩子。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家长需要注意很多细节。
腮腺炎的原因
病毒性腮腺炎:常见腮腺炎病毒,还可见单纯疱疹病毒、柯萨奇病毒、甲型流感病毒等。腮腺炎病毒感染引起流行性腮腺炎最常见。
急性细菌性腮腺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链球菌。常见病因为腮腺分泌机能减退者、腮腺导管口堵塞及腮腺淋巴结炎、邻近组织炎症波及。
免疫性:如干燥综合征、米库利奇病等可引起慢性自身免疫性腮腺炎。
堵塞:主要腮腺管及分支堵塞继而引起细菌感染,多见涎腺结石、黏液栓及较少见的肿瘤,多见良性肿瘤。
病因未明:慢性非特异性腮腺炎、复发性儿童腮腺炎、变性型涎腺肿大症等,极少由某些药物引起。
急性颌下腺炎有什么注意事项
急性颌下腺炎回答者:杨艳建议 输液抗炎治疗。戒烟酒,防止受凉感冒,避免辛辣食物。为抗炎治疗。加强口腔卫生,多饮酸性饮料,脓肿局限作切开引流。
如为结石所致,待炎症控制后,去除涎石。如深部涎石不能取出,或临床上反覆发作者,腺体增大已呈纤维组织化,可行口外颌下腺摘除术。
长急性颌下腺炎好几次,严重的时这种情况属于炎症感染导致,治疗以抗生素为主。
另外注意其他相邻的器官是否有病变,是否有扁桃体肿大、咽喉炎、牙龈炎等疾病,治疗应该针对病因进行治疗,采取手术不是良策。
轻粉的功效与作用
杀虫;攻毒;祛腐;止痒;祛痰;逐水;通便。主疮疡溃烂;疥癣痒疹;瘰疬;梅毒;疳疮;酒皶鼻;痤疮;急慢惊风;痰壅喘逆;水肿胀满;二便不利。外用杀虫,攻毒,敛疮;内服祛痰消积,逐水通便。外治用于疥疮,顽癣,臁疮,梅毒,疮疡,湿疹;内服用于痰涎积滞,水肿膨胀,二便不利。
①《本草拾遗》:通大肠,转小儿疳并瘰疬,杀疮疥癣虫及鼻上酒齄,风疮瘙痒。
②《本草衍义》:下涎药并小儿涎潮、瘈疭多用。
③张元素:洁净府,去膀胱中垢腻。
④《医学入门》:消水肿,止血痢,吐风涎。
⑤《纲目》:治痰涎积滞,水肿臌胀,毒疮。
⑥《本草正》:治瘰疬诸毒疮,去腐肉,生新肉。
注意事项:
内服宜慎,体弱及孕妇忌服。本品有毒,不可过量;内服慎用;孕妇禁服。
①《本草拾遗》:畏磁石、石黄。忌一切血。
②《品汇精要》:虚人不宜服。
③《本草经疏》:凡闭结由于血虚不能润泽;小儿疳病,脾胃两虚;小儿慢惊,痰涎壅上;杨梅结毒,发于气虚久病之人,咸不宜服。
引发涎石病的原因
涎石形成的原因还不十分清楚,有多种学说。涎石多发于下颌下腺于下列因素有关;下颌下腺为混合性腺体,分泌的涎液富含黏蛋白,较腮腺分泌也黏滞,钙的含量也高出2倍,钙盐容易沉积; 颌下腺导管自下向上走行,腺体分泌液逆重力方向流动,导管长,在口底后部有一弯曲部,导管全程较曲折,这些解剖结构均使涎液易于淤滞,导致涎石形成。
此外,下颌下腺结石可能与下列因素有一定关联: 全身因素:有研究证明在134个病例当中,下颌下腺结石症的临床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全身其他部位结石症者8例,占6%,这一比例显然高于一般人群结石症的发病率。其中胆结石6例,肾盂或输尿管结石2例,表明患者的体制状态,即全身的钙磷代谢异常可能参与下颌下腺结石症的发病;舌系带过短:3例患者伴有舌系带过短,附着靠前。舌系带过短影响舌体自如运动,不利于口腔清洁,又有可能使涎液流动状态改变,涎液中的矿物质易于沉积而发生结石;134例中有1例患者伴有下颌淋巴结上皮病。下颌下腺分泌能力降低,可导致腺内多量微结石形成,后者沉积扩大,可发展为涎石症。
总之,下颌下腺结石形成的原因很多,不同病例可能有不同的直接原因,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下颌下腺结石。
颌下腺结石的病因及症状
涎石形成有局部和全身因素,与局部有关的因素有:①涎液滞留:引起滞留的原因是导管炎症后管腔缩窄、肿瘤压迫,或异物阻塞等使涎液排出受阻,停滞于导管及腺泡内,逐渐浓缩,其中无机盐含量增加并沉积形成涎石。②细菌、异物:导管或腺体内有细菌感染或异物存在,可形成钙盐沉积的核心,围绕此核心无机盐成层状沉积,逐渐增大形成结石。全身因素如机体无机盐的新陈代谢和涎液的胶体状态对涎石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由于钙磷代谢失调,血清中的钙磷含量增加,涎液的钙磷增多即可导致无机盐沉淀形成结石。
临床表现
1.症状:①阻塞症状:进食时,尤其在进酸性食物,相关腺体肿大和剧烈胀痛;进食后,症状逐渐缓解;②可扪及结石;③常伴慢性炎症,有导管口充血,时有溢脓。
2.诊断:①典型的涎腺导管阻塞症状和病史;②可扪及导管结石;③并发炎症者,腺体肿痛,导管口红肿,有脓性分泌物溢出;④X线检查可显示涎石的形状和部位。
3.并发症:涎石阻塞引起腺体激发感染,并反复发作。
原来颌下腺结石的病因和症状有这么多呢,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发现有以上的症状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去医院做一个全面的检查,这样可以让我们早发现早治疗,只有早发现早治疗我们才可以快速的走出这种疾病的困扰和折磨,才能有健康的身体哦。
宝宝总是流口水该怎么办
人在幼儿时期,都会有口水过多的情况,北方人管这个叫流哈喇子,一般家长都会给自己的孩子戴上特制的围嘴,以免口水弄湿了衣服。虽说幼儿涎液过多属于正常情况,但实际上,它也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种。生理性因素是因为随着新生儿慢慢长大,唾液也逐渐增多,再加上小孩子口腔浅,也不太会及时吞咽过多唾液,因此便出现流涎的情况,但程度不会太重,所以不必过于担心。如果是病理性的,家长就要及时给孩子诊断治疗了,这就是中医里所说的“流涎症”。
流涎症即流涎不收,又叫做滞颐,是小儿口水过多,经常流出口外的一种症状。它的诊断依据是,常见于3岁以内的小儿,除了涎液不断,浸湿两颐和胸前外,幼儿口腔内和嘴角周围还会出现小米粒大的红疹,或是发生溃疡、糜烂等,同时伴有发热等症状。
脾脏虚冷涎多,就要多给患儿吃一些有温和健脾作用的食物,比如虾、羊肉、韭菜、花生、核桃等。只有把脾的阳气升起来,体内多余的水湿之气经脾阳运化才能除去。我们可以煮点生姜甘草汤给孩子喝。用生姜3片,甘草9克,加水300毫升,文火煎至150毫升,给幼儿频频饮服。每天1剂,连服5~7天。生姜辛而散、温,益脾胃,善温中降逆,可以止涎唾,在这里起主导作用。将甘草搭配进来,是因为甘草味甘性平,清热生津益气,可以起到辅助作用,使生姜温而不燥。这样,两者就有了一个温润行气,化燥祛涎的功效。
但相对于脾脏虚寒导致的流涎症,有的患儿却是由于脾胃积热造成的。也就是说,流涎不收的根源在脾,但要加以辨证分型才能取得治疗效果。脾胃积热表现出一系列热证的特点,有流涎黏稠,双颊肤色红赤、痛痒,口角红赤糜烂,面赤唇红,啼声响亮,小便发黄,大便秽臭或燥结等。而一直流黏稠的口水,就是由于脾胃湿热之气向上熏蒸造成的。这时要吃一些清热养胃、泻火利脾的食物,像绿豆汤、丝瓜汤、梨汁、西瓜汁就是不错的选择。还可以试试青果石斛茶:新鲜橄榄7只(打碎),鲜石斛9克,加水400毫升,用文火煮成150毫升,给幼儿频频饮服。每天1剂,连服5~7天。用于脾胃积热,清除壅滞熏蒸于口导致的小儿流涎症。
在治疗的同时,家长还要做好护理措施。比如要及时擦拭幼儿口腔周围浸湿的皮肤,每天要用清水及时清洗,让孩子的脸部和颈部保持干爽,防止患湿疹。如果出现湿疹和糜烂,要及时去医院诊治。最重要的一点还得提醒大家,就是不要总等问题出现了才去心疼孩子,急着找方子、看医生,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管好孩子的脾胃。要知道,幼儿脏腑娇弱,对食物性味的敏感程度更强,吃得过于寒凉或温燥都不好。并且,作为母亲也是有责任的。譬如妈妈饮食过于辛辣或肥腻荤厚,喂奶时乳汁就会把这种温燥之性传给孩子。所以,为了孩子的健康,家长需要注意很多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