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拔罐示意图 哮喘缓解期拔罐示意图
哮喘拔罐示意图 哮喘缓解期拔罐示意图
对于哮喘缓解期除了同样要拔罐大椎穴、肺俞穴、风门学、膻中穴、定喘穴以外,还要拔罐以下穴位:
1.位置:
身柱穴在背部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下凹陷中。
2.取穴方法:
俯伏或俯卧,于后正中线,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3.功效:
补气壮阳。身柱穴有宣肺泻热、清心宁神、宣肺清热、宁神镇咳作用。
1.位置:
中府穴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2.取穴方法:
正坐位,以手叉腰,先取锁骨外端(肩峰端)下方凹陷处的云门,当云门直下约1寸,与第1肋间隙平齐处是穴。
3.功效:
中府穴有止咳平喘,清泻肺热,健脾补气,清宣上焦、疏调肺气的作用。
1.位置: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取穴方法:
仰卧位。关元穴位在人体哪里,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3.功效:
募集小肠经气血,传导任脉水湿。关元穴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清热利湿、培补元气、导赤通淋作用。
1.位置:
肾俞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功效:
外散肾脏之热。肾俞穴有益肾助阳,强腰利水,调肾气、强腰脊、聪耳目的作用。
1.位置:
脾俞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取穴方法:
取穴时应采用俯卧的姿势,脾俞穴位于人体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两指宽)处。
3.功效:
脾俞穴有健脾化湿,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等作用。
1.位置:
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中指)处。
2.取穴方法:
坐位屈膝,取犊鼻穴,自犊鼻穴向下量4横指(即3寸),按压有酸胀感。
3.功效:
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哮喘拔罐示意图 哮喘生活护理
1.避免变态反应原性物质。如果室内的灰尘是变态反应原,尽量避免室内起灰尘。本人和家属都不要吸烟。
2.扫除时或者寒冷时外出,要戴上口罩。
3.老年人冬季不要到人多的地方去,可转移到温暖的地区,注意预防感冒。
哮喘拔罐示意图 哮喘发作期拔罐示意图
1.位置:
风门穴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取穴方法:
患者通常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风门穴位于背部,从朝向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第2胸椎与第3胸椎间)的中心,以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或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处)。
3.功效:
运化膀胱经气血上达头部。风门穴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宣肺解表,益气固表的作用。
1.位置:
肺俞穴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肺的背俞穴。
2.取穴方法:
俯卧位,肺俞穴在第三胸椎棘突下,身柱(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功效:
散发肺脏之热。肺俞穴有解表宣肺,清热理气,调肺和营、补劳清热的作用。
1.位置:
大椎穴位于脊柱区,后正中线上,当第七颈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俯首或俯伏取穴。
2.取穴:
患者在取穴时正坐低头,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线上,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约与两肩峰相平(也可正坐低头,手按颈项部骨突最高点处下缘即是)。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3.功效:
益气壮阳,大椎穴有解表通阳,补虚宁神,清热解表、截虐止痫的作用。
1.位置:
位于两乳头之间,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
2.取穴方法:
正坐或仰卧位,在人体的胸部人体正中线上,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平第4肋间,按压有酸胀感。
3.功效:
募集心包经气血。膻中穴有理气宽胸、清肺化痰、理气止痛、生津增液作用。
1.位置:
尺泽穴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人体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2.取穴方法:
伸臂,微屈肘,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的凹陷处即是。
3.功效:
尺泽穴有清热和胃,通络止痛,清肺泻火,调理肠腑的作用。
1.位置:
定喘穴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2.取穴方法:
患者俯卧位或正坐低头,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定大椎穴,旁开0.5寸处。
3.功效:
可以止咳平喘,通宣理肺。定喘穴有止咳平喘,通宣理肺的作用。
哮喘拔罐示意图 哮喘辩证分型论治
1.寒饮伏肺:遇寒触发,胸膈满闷,呼吸急促,喉中痰鸣,咳痰稀白,初起多兼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流清涕,舌淡,苔白滑,脉浮紧。
2.痰热壅肺:喘急胸闷,喉中哮鸣,声高息涌,痰黄质稠,咳吐不爽,发热口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肺脾气虚:咳喘气短,动则加剧,咳声低怯,痰液清稀,畏风自汗,神疲倦怠,食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濡细。
4.肺肾阴虚:短气而喘,咳嗽痰少,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潮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
5.心肾阳虚:喘促短气,呼多吸少,气不得续,畏寒肢冷,尿少水肿,甚则喘急烦躁,心悸神昧,冷汗淋沥,唇甲青紫,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或微弱而结代。
糖尿病拔罐示意图 糖尿病常见症状
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状有多尿、多食、多饮。
1.糖尿病患者尿意频频,多者一昼夜可20余次,夜间多次起床小便,影响睡眠。不仅尿次多,量也大,一日总尿量常在2升以上,偶可达10余升。多尿失水后便口渴频饮,饮水次数及饮水量均大增。
2.糖尿病患者善饥多食,食欲常亢进,易有饥饿感,一日进食5~6次,主食多达0.5~1千克,菜也比正常人多吃1倍以上,但仍不满足;疲乏、消瘦、虚弱、面容憔悴、精神不振、劳动力减弱、皮肤瘙痒、四肢酸痛、麻木、腰痛、性欲降低、阳痿不育、月经失调、便秘、视力障碍等。
3.糖尿病缓和有时顽固性腹泻,每日大便2~3次或5~6次,呈稀糊状。直立性低血压、大汗淋漓、大小便失禁等。
4.糖尿病晚期常出现严重并发症,如糖尿病酸中毒、昏迷、感染、心血管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眼病变等。
肩周炎拔罐示意图 臂臑
位置:在臂外侧,三角肌止点处,当曲池与肩髃连线上,曲池上7寸(屈肘,紧握拳,上肢用力令其紧张,三角肌下端偏内侧处为取穴部位。
主治:目疾,瘰疬,瘿气,颈项拘急,肩臂疼痛等。
早泄拔罐位置示意图
1.命门穴位置:
命门穴在腰部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下凹陷中。
2.命门穴取穴方法:
采用俯卧的姿势,命门穴位于腰部,第二、三腰椎棘突之间,指压时,有强烈的压痛感。
3.命门穴功效:
接续督脉气血,命门穴有补肾壮阳、培元补肾,强健腰脊作用。
1.肾俞穴位置:
肾俞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肾俞穴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肾俞穴功效:
外散肾脏之热。肾俞穴有益肾助阳,强腰利水,调肾气、强腰脊、聪耳目的作用。
关元穴
1.关元穴位置: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关元穴取穴方法:
仰卧位。关元穴位在人体哪里,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3.关元穴功效:
募集小肠经气血,传导任脉水湿。关元穴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清热利湿、培补元气、导赤通淋作用。
1.中极穴位置:
中极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中极穴取穴方法:
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中极穴位于人体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具体找法如下:将耻骨和肚脐连线五等分,由下向上1/5处)即为中极穴。
3.中极穴功效:
中极穴有益肾兴阳,通经止带,助气化,调胞宫,利湿热作用。
1.足三里穴位置:
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中指)处。
2.足三里穴取穴方法:
坐位屈膝,取犊鼻穴,自犊鼻穴向下量4横指(即3寸),按压有酸胀感。
3.足三里穴功效:
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1.三阴交穴位置:
三阴交穴位于人体的小腿骨上,具体位置是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2.三阴交穴取穴方法:
取穴的时候先从内侧脚踝向上取四指宽的位置,然后对应着踝尖正上方的胫骨边缘凹陷处就是三阴交穴的位置所在。
3.三阴交穴功效:
健脾补肾、调肝益血、安神助眠。
1.太溪穴位置:
太溪穴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原穴。
2.太溪穴取穴方法:
患者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3.太溪穴功效:
清热生气,太溪穴有益肾、清热、安神、健腰、滋阴益肾、壮阳强腰的作用。
糖尿病拔罐示意图
肺俞
1.位置:
肺俞穴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肺的背俞穴。
2.取穴方法:
俯卧位,肺俞穴在第三胸椎棘突下,身柱(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功效:
散发肺脏之热。肺俞穴有解表宣肺,清热理气,调肺和营、补劳清热的作用。
1.位置:
脾俞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取穴方法:
取穴时应采用俯卧的姿势,脾俞穴位于人体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两指宽)处。
3.功效:
脾俞穴有健脾化湿,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等作用。
1.位置:
三焦俞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三焦的背俞穴。
2.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一腰椎棘突下,悬枢(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功效:
外散三焦腑之热。三焦俞有调理三焦,利水强腰的作用。
1.位置:
肾俞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功效:
外散肾脏之热。肾俞穴有益肾助阳,强腰利水,调肾气、强腰脊、聪耳目的作用。
1.位置:
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中指)处。
2.取穴方法:
坐位屈膝,取犊鼻穴,自犊鼻穴向下量4横指(即3寸),按压有酸胀感。
3.功效:
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1.位置:
三阴交穴位于人体的小腿骨上,具体位置是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2.取穴方法:
取穴的时候先从内侧脚踝向上取四指宽的位置,然后对应着踝尖正上方的胫骨边缘凹陷处就是三阴交穴的位置所在。
3.功效:
健脾补肾、调肝益血、安神助眠。
1.位置:
太溪穴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足少阴肾经的输穴,原穴。
2.取穴方法:
患者采用正坐,平放足底或仰卧的姿势,太溪穴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
3.功效:
清热生气,太溪穴有益肾、清热、安神、健腰、滋阴益肾、壮阳强腰的作用。
肩周炎拔罐示意图 天宗
位置:在肩胛部,当冈下窝中央凹陷处,与第4胸椎相平(垂臂,由肩胛冈下缘中点至肩胛下角做连线,上1/3与下2/3交点处为取穴部位,用力按压有明显酸痛感。
主治:肩胛酸痛,肩周炎,肩背软组织损伤,肘臂外后侧痛,上肢不举,颈项颊颔肿痛,乳痈,乳腺炎,胸胁支满,咳嗽气喘,咳逆抢心,乳腺炎。
哮喘发作期拔罐示意图
风门穴
1.位置:
风门穴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取穴方法:
患者通常采用正坐或俯卧姿势,风门穴位于背部,从朝向大椎下的第2个凹洼(第2胸椎与第3胸椎间)的中心,以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或左右各2厘米左右之处)。
3.功效:
运化膀胱经气血上达头部。风门穴有祛风解表,宣肃肺气,宣肺解表,益气固表的作用。
肺俞穴
1.位置:
肺俞穴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肺的背俞穴。
2.取穴方法:
俯卧位,肺俞穴在第三胸椎棘突下,身柱(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功效:
散发肺脏之热。肺俞穴有解表宣肺,清热理气,调肺和营、补劳清热的作用。
大椎穴
1.位置:
大椎穴位于脊柱区,后正中线上,当第七颈椎棘突下间凹陷处。俯首或俯伏取穴。
2.取穴:
患者在取穴时正坐低头,大椎穴位于后正中线上,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约与两肩峰相平(也可正坐低头,手按颈项部骨突最高点处下缘即是)。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3.功效:
益气壮阳,大椎穴有解表通阳,补虚宁神,清热解表、截虐止痫的作用。
膻中穴
1.位置:
位于两乳头之间,胸骨中线上,平第四肋间隙。
2.取穴方法:
正坐或仰卧位,在人体的胸部人体正中线上,两乳头之间连线的中点,平第4肋间,按压有酸胀感。
3.功效:
募集心包经气血。膻中穴有理气宽胸、清肺化痰、理气止痛、生津增液作用。
尺泽穴
1.位置:
尺泽穴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人体手太阴肺经上的重要穴位之一。
2.取穴方法:
伸臂,微屈肘,在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的凹陷处即是。
3.功效:
尺泽穴有清热和胃,通络止痛,清肺泻火,调理肠腑的作用。
定喘穴
1.位置:
定喘穴在背部,当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2.取穴方法:
患者俯卧位或正坐低头,穴位于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定大椎穴,旁开0.5寸处。
3.功效:
可以止咳平喘,通宣理肺。定喘穴有止咳平喘,通宣理肺的作用。
哮喘发作期拔罐方法
在本病的发作期属寒饮者,取风门、肺俞、大椎、膻中,施以单纯火罐法、储药罐法(方药用止嗽散:桔梗、甘草、白前、橘红、百部、紫菀煎煮取汁备用),留罐10分钟,每日1次。属痰热者,先以定喘穴行闪罐5 ~ 6次, 以皮肤发红为度,然后取肺俞、膻中、尺泽穴施行刺络罐法,以三棱针在穴位点刺后,迅速用罐吸拔,留罐10分钟,各穴交替吸拔,每日1次。
哮喘缓解期拔罐示意图
对于哮喘缓解期除了同样要拔罐大椎穴、肺俞穴、风门学、膻中穴、定喘穴以外,还要拔罐以下穴位:
身柱穴
1.位置:
身柱穴在背部脊柱区,当后正中线上,第3胸椎棘下凹陷中。
2.取穴方法:
俯伏或俯卧,于后正中线,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取穴。
3.功效:
补气壮阳。身柱穴有宣肺泻热、清心宁神、宣肺清热、宁神镇咳作用。
中府穴
1.位置:
中府穴在胸前壁的外上方,云门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2.取穴方法:
正坐位,以手叉腰,先取锁骨外端(肩峰端)下方凹陷处的云门,当云门直下约1寸,与第1肋间隙平齐处是穴。
3.功效:
中府穴有止咳平喘,清泻肺热,健脾补气,清宣上焦、疏调肺气的作用。
关元穴
1.位置:
关元穴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任脉上的主要穴位之一。
2.取穴方法:
仰卧位。关元穴位在人体哪里,患者可采用仰卧的姿势,关元穴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从肚脐到耻骨上方画一线,将此线五等分,从肚脐往下五分之三处),即是此穴。
3.功效:
募集小肠经气血,传导任脉水湿。关元穴有培肾固本、补气回阳、清热利湿、培补元气、导赤通淋作用。
肾俞穴
1.位置:
肾俞穴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2.取穴方法:
俯卧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命门(督脉)旁开1.5寸处取穴。
3.功效:
外散肾脏之热。肾俞穴有益肾助阳,强腰利水,调肾气、强腰脊、聪耳目的作用。
脾俞穴
1.位置:
脾俞穴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
2.取穴方法:
取穴时应采用俯卧的姿势,脾俞穴位于人体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两指宽)处。
3.功效:
脾俞穴有健脾化湿,健脾和胃,利湿升清等作用。
足三里
1.位置:
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嵴一横指(中指)处。
2.取穴方法:
坐位屈膝,取犊鼻穴,自犊鼻穴向下量4横指(即3寸),按压有酸胀感。
3.功效:
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拔罐减肥有效吗
背部穴位
以下穴位,用闪火法在穴位上拔罐,留罐10~1 5分钟,每周2~3次。脾俞穴(图示中最上面的一个)功效:发散脾胃之热。三焦俞穴(图示中下面的一个)功效:将全身水湿气通调至膀胱经,再排出体外。
腹部穴位
以下穴位,用闪火法,在穴位留罐20分钟,每周2~3次。中脘穴(位于肚脐上方)功效:聚集及传导水液和脂肪。大横穴(位于肚脐右侧)功效:通腹去脂,调理脾胃。关元穴(肚脐下面)功效:募集小肠经气血、传导任脉水湿的效用。
下肢穴位
以下穴位选择适宜体位,用闪火法将罐吸拔在穴位上留罐l 5分钟。每周2~3次。
血海穴(图示中上面的那个)功效:减肥,清血利湿。足三里穴(图示中下面的那个)功效:通经活络、补中益气。
拔罐作用编辑由于拔罐能行气活血、祛风散寒、消肿止痛,
拔罐减肥的具体方法所以对腰背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拔罐还可以用在人体穴位上,治疗头痛、眩晕、眼肿、咳嗽、气喘、腹痛等毛病,可以多只罐同时施行。与传统拔火罐不同的是,采用真空拔罐疗法。真空是通过真空负压的作用,对人体的吸拔,刺激穴位,排瘀疏松,打通经络、畅通气血,增强细胞活性,改善内循环,使体内堆积的脂肪加速消耗、分解。除了可减去体表脂肪,对深层脂肪也有一定的作用。
拔罐12个位置示意图
位置:在脐中部,脐中央。
功效:培元固本、回阳救脱、和胃理肠。主治泄痢,绕脐腹痛,脱肛,五淋,妇人血冷不受胎,中风脱证等。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取定穴位时,通常采用俯卧姿势,肾俞穴位于人体的腰部,当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二指宽处。
功效:此穴的主治疾病为:腰痛、肾脏病、高血压、低血压、耳鸣、精力减退等。
位置:位于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取定穴位时正坐低头,该穴位于人体的颈部下端,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若突起骨不太明显,让患者活动颈部,不动的骨节为第一胸椎,约与肩平齐。
功效:益气壮阳。主治热病,疟疾,咳嗽,喘逆,骨蒸潮热,项强,肩背痛,腰脊强,角弓反张,小儿惊风,癫狂痫证,五劳虚损,七伤乏力,中暑,霍乱,呕吐,黄疸,风疹。
位置: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或以一手的拇指指骨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
功效:主治发热,头痛,目赤肿痛,鼻衄,血渊,咽喉肿痛,齿痛,耳聋,面肿,口眼斜,中风口噤,热病无汗,多汗,消渴,黄疸,痛经,经闭,滞产等。
位置:在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功效:散热生气。主治肺系病证,大便难,小便不利,奔豚气。
位置:位于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浅层布有腓肠外侧皮神经。
功效:燥化脾湿,生发胃气。主治胃肠病证,下肢痿痹,神志病,外科疾患,虚劳诸证。
位置: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功效: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
位置: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功效:宁心安神、理气止痛。现代常用于治疗心绞痛、心肌炎、心律不齐、胃炎、癔病等。
位置:后发际正中上7寸,当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功效:开窍醒脑、回阳固脱。主治头痛、目眩、鼻塞、耳鸣、中风、失语、脱肛、阴挺、久泻久痢等。
位置: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功效: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等。
位置:其位于脐下三寸处。
功效:有培元固本、补益下焦之功,主要是通过调节内分泌,从而达到治疗生殖系统疾病的目的。
位置: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功效: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麻木,膝膑肿痛,脚气,胁肋痛,口苦,呕吐,黄疸,小儿惊风。
哮喘拔火罐的位置 哮喘拔罐注意事项
1.拔罐时要选择清净卫生的环境,避风寒,保温暖,防止病人受凉。
2.拔罐的工具必须边缘光滑,没有破损。
3.哮喘发作持续24小时以上,或经治疗12小时以上仍未能控制者,易导致严重缺氧,酸碱平衡及破坏电解质紊乱,出现呼吸,循环衰竭,宜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5.在哮喘缓解期间,可艾灸风门,肺俞,膏肓,脾俞,肾俞,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每次选用3-5穴,灸至皮肤潮红为度,每日1次,连续灸治3-6个月,常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3.哮喘病人日常调护应注意:饮食宜清淡,少吃或不吃肥厚甘腻食物及荤腥发物,禁烟酒,适当加强锻炼,认真寻找过敏原,避免接触而诱发。
拔火罐治哮喘
拔火罐虽说是一种物理疗法,但是拔火罐却是物理疗法中最优秀的疗法之一。拔火罐除了增强人体体能和提高人体免疫力以外,还能治疗哮喘。
拔火罐通过物理的刺激和负压,能促进血液循环,激发精气,调理气血,达到提高和调节人体免疫力的作用。
当然拔火罐不像针灸那样对穴位定位要求十分准确,主要是点、线、面结合的问题,通过中医的寒、热、虚、实辨证,选择一些经络所过或经气聚集的部位。
防治哮喘病特定的穴位主要是大椎。大椎是人体阳气汇注之处,通过刺激大椎可以激发阳气,宣肺益气,化痰止咳平喘。治疗持续15分钟,拔去火罐,有些病人局部会出现紫红色、青灰色、淡兰色的斑印,过3-5天就可恢复正常。拔罐结束后,通过一定的保健推摩手法帮助病人疏理经络,这样就不会产生不舒适的感觉。我们推荐哮喘患者接受拔火罐每周1-2次,坚持6-12个月,或于下一个发作季节前一个月开始预防治疗。即使在发作期,也可用拔火罐配合药物以提高疗效,促进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