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的并发症 偏瘫
脑瘫的并发症 偏瘫
脑瘫患儿晚期还会发展到肢体瘫痪,其中痉挛型四肢瘫和偏瘫较多见,重度弱智者发病率高。
什么是偏瘫
偏瘫又叫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急性脑血管病的一个常见症状。轻度偏瘫病人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我们把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现代医学认为,偏瘫多因脑血管病变所致,如脑血管破裂、栓塞、痉挛等造成中枢神经系统病变而发生头晕、头痛、呕吐、肢体麻木、抽搐、瘫痪、意识不清甚至昏迷等症状,有的患者立即死亡。中医认为,偏瘫的原因是由于湿痰内盛,气虚吹盛,以致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而导致机体的气血阴阳失调。并把凡是偏瘫又见昏迷的叫中脏腑;颜面局部或颜面与肢体的偏瘫,但无昏迷的叫中经络。推拿治疗多适用于后者。其临床常见症状是:半身肢体不遂,口眼喁斜,语言障碍,口角流涎,吞咽困难,并伴有颜面、手足麻木,肢体沉重或手指震颤等。
偏瘫的类型
(一)皮质与皮质下性偏瘫 皮质性偏瘫时,上肢瘫痪明显,远端为著。如果出现皮质刺激现象有癫痫发作。顶叶病变时,有皮质性感觉障碍,其特征是浅层感觉即触觉、温痛觉等正常,而实体觉、位置觉、两点辨别觉障碍明显。感觉障碍以远端为明显。右侧皮质性偏瘫时常伴有失语、失用、失认等症状(右利),双侧皮质下偏瘫伴有意识障碍,精神症状。大脑皮质性偏瘫一般无肌萎缩,晚期可有废用性肌萎缩;但顶叶肿瘤所致的偏瘫可有明显的肌萎缩。皮质或皮质下偏瘫腱反射亢进,但其他锥体束征均不明显。皮质与皮质下偏瘫以大脑中动脉病变引起的最常见,其次为外伤、肿瘤、闭塞性血管病、梅毒性血管病或心脏病引起的脑栓塞等。
(二)内囊性偏瘫 锥体束在内囊部受损伤后出现内囊性偏瘫,内囊性偏瘫表现为病灶对侧出现包括下部面肌、舌肌在内的上下肢瘫痪。偏瘫时受双侧皮质支配的肌肉不被累及,即咀嚼肌、咽喉肌以及眼、躯干和上部面肌。但有时上部面肌可以轻度受累,额肌有时可见力弱,表现眉毛较对侧轻度低下,亦可有眼轮匝肌力弱,但这些障碍为时短暂,很快恢复正常。内囊后肢的前2/3损害时,肌张力增高出现较早而且明显,伸展肌给病理反射均易出现,内囊前肢损害时出现肌僵直,病理反射以屈肌组为主。内囊性偏瘫最常见的病因是大脑中动脉分支的豆纹动脉供应区出血或闭塞。
(三)脑干性偏瘫(亦称交叉性偏瘫) 脑干病变引起的偏瘫多表现为交叉性偏瘫,即一侧颅神经麻痹和对侧上下肢瘫痪。其病因以血管性、炎症和肿瘤为多见。
1.中脑性偏瘫:
(1) Weber氏症候群:是中脑性交叉性偏瘫的典型代表,其特点是病变侧动眼神经麻痹,病灶对侧偏瘫。由于动眼神经麻痹,故临床上出现脸下垂,瞳孔散大,眼球处于外下斜视位。有时见到眼球向侧方共同运动麻痹,即出现Foville氏症候群,并可伴有与偏瘫现侧的感觉迟钝,以及小脑性共济失调。其机理是在Weber氏症候群的基础上病变范围更广泛,影响了眼球的脑干侧视中枢及其径路。以及感觉纤维和小脑红核束所致。
(2)Benedikt氏症状群:表现为病灶对侧不全偏瘫,同时偏瘫侧有舞蹈和手足徐动症。
2.脑桥性偏瘫:
(1)Millard-Gubler氏症候群:病灶同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同侧外展神经麻痹,病灶对侧偏瘫,呈交叉性瘫痪。因面神经的核上纤维在脑桥高位交叉,终止于脑桥下部的面神经核,再由顼神经核发出面神经纤维,走向背内侧,绕过外展神经核,再走向腹内侧,于脑桥及延髓交界处出脑。当面神经核上纤维交叉后的脑桥部病变时,即再现病灶同侧周围性面瘫,与外展神经麻痹,对侧上下肢锥体束损害的交叉性瘫痪。
(2)Foville氏症候群:表现为面神经麻痹,外展神经麻痹同时两眼向病灶对侧注视,实际上是Millard—Gubler氏症候群加上两眼侧视运动障碍,故应称Millard—Gubler—Foville氏症候群。如病变侵及同侧三叉神经根丛或三叉神经脊束核可有病变同侧面部感觉迟钝。
3.延髓性偏瘫:
(1)延髓上部症候群:病例对侧上下肢瘫痪,病灶同侧舌肌瘫痪和舌肌萎缩。
(2)延髓旁正中症候群;病灶对侧有深感觉和精细感觉障碍。
(3)延髓背外侧症候群(wallenberg氏症候群):有时伴有轻偏瘫。此外尚有同侧肢体共济失调、眼球震颤、同侧软腭下垂、声带麻痹、面部核性感觉障碍、Horner氏症等。
(4)Babinski—Nageotte氏症候群:病变对侧偏瘫与偏侧分离性感觉障碍,血管运动障碍。病变同侧颜面感觉障碍,小脑共济失调症,Horner氏征,眼震,软腭,咽及喉肌麻痹( Avellis症候群)。
(5)延髓交叉部病变:在交叉前病变可有对侧上下肢瘫痪。
(四)脊髓性偏瘫
1.锥体交叉以下:脊髓半侧病变时,于病变同侧出现上下肢瘫痪,而无颅神经麻痹,病灶侧深部感觉障碍,对侧有温度觉、痛觉障碍,(Brown-S'equard症候群)。
2.颈膨大(颈5~胸2)受损:可出现偏瘫。表现为上肢下运动元瘫痪,下肢上运动神经元瘫痪。各种感觉丧失、尿失禁和有向上肢放散的神经痛。常有Horner氏征。
脑梗塞前兆是什么
1.主要临床症状 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复杂,它与脑损害的部位、脑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的严重程度、发病前有无其他疾病,以及有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等有关,轻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即无症状性脑梗死;也可以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肢体瘫痪或眩晕,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重者不仅可以有肢体瘫痪昏迷、死亡。如病变影响大脑皮质,在脑血管病急性期可表现为出现癫痫发作,以病后1天内发生率最高,而以癫痫为首发的脑血管病则少见。常见的症状有:
(1)主观症状: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
(2)脑神经症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
(3)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2.脑梗死部位临床分类 脑梗死的梗死面积以腔隙性梗死最多,临床表现为:亚急性起病、头昏、头晕、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少数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也可有偏瘫,偏身感觉减退,部分患者没有定位体征。
中等面积梗死以基底核区、侧脑室体旁、丘脑、双侧额叶、颞叶区发病多见,临床表现为:突发性头痛、眩晕、频繁恶心呕吐、神志清楚,偏身瘫痪,或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失语等。
脑梗死的症状有哪些
一、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复杂,它与脑损害的部位、脑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的严重程度、发病前有无其他疾病,以及有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等有关,轻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即无症状性脑梗死。
二、也可以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肢体瘫痪或眩晕,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重者不仅可以有肢体瘫痪昏迷、死亡。如病变影响大脑皮质,在脑血管病急性期可表现为出现癫痫发作,以病后1天内发生率最高,而以癫痫为首发的脑血管病则少见。常见的症状有:
(1)主观症状: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
(2)脑神经症状: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
(3)躯体症状: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脑梗塞症状
1.主要临床症状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复杂,它与脑损害的部位、脑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的严重程度、发病前有无其他疾病以及有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等有关,轻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即无症状性脑梗死;也可以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肢体瘫痪或眩晕,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重者不仅可以有肢体瘫痪,甚至可以急性昏迷,死亡,如病变影响大脑皮质,在脑血管病急性期可表现为癫痫发作,以病后1天内发生率最高,而以癫痫为首发的脑血管病则少见。
常见的症状有:(1)主观症状 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
(2)脑神经症状 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
(3)躯体症状 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2.脑梗死部位临床分类(1)腔隙性梗死 脑梗死的梗死面积小于1.5毫米,表现为:亚急性起病、头昏、头晕、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少数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也可有偏瘫、偏身感觉减退,部分患者没有定位体征。
(2)中等面积梗死 以基底核区侧脑室体旁丘脑、双侧额叶、颞叶区发病多见。表现为:突发性头痛、眩晕、频繁恶心、呕吐、神志清醒,偏身瘫痪或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失语等。
(3)大面积梗死 患者起病急骤,表现危重,可以有偏盲偏瘫、偏身感觉减退甚至四肢瘫、脑疝、昏迷等。
脑瘫会危及孩子生命吗
大家都非常关注脑瘫这种疾病会不会危及孩子的生命这个问题,资料显示:近90%的脑瘫患儿可以活到成年或者老年,但是据估计平均期望寿命在30岁左右,患儿的10%左右,在婴儿期或儿童期发生死亡。所以,对于脑瘫患者来说,能活多少年并不能掉以轻心。
一般认为脑瘫患儿如果没有其他并发症,寿命应该和正常人相仿。但是这是一种错误的概念,脑瘫一些不良症状,不仅影响孩子的正常发育,还给社会及家庭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脑瘫患儿需积极地治疗,坚持锻炼身体,进行康复训练,帮助改善病情,这样脑瘫孩子的生命方可得以延续。
脑瘫一般不会影响患者的生命的,不过随着病情的不断加重,患者可能会因为脑瘫并发证,或者是脑瘫所引起的心理疾病而存在生命危险,为了脑瘫患者的生命安全着想,脑瘫一旦发作患者父母就应使其及时接受治疗才好。
脑瘫的并发症
1.智力低下:约有2/3以上患儿智能落后,约1/4为重度智能落后,痉挛型四肢瘫及强直型脑瘫者智能常更差。手足徐动型患儿智能严重低下者少见。
2.视力障碍:约25%~50%的患儿伴视力障碍,最常见者为眼球内斜视和屈光不正,如近视、弱视、斜视等。少数有眼震,偶为全盲。偏瘫患儿可有同侧偏盲。视觉缺陷可影响眼-手协调功能。
3.听力障碍:约有25%伴有听力减退甚至全聋,以新生儿患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的手足徐动型患儿最为常见。
4.感觉和认知异常:脑瘫患儿常有触觉、位置觉、实体觉、两点辨别觉缺失。患儿多缺乏正确的视觉空间和立 体感觉,其认知功能缺陷较为突出。患儿对复杂的图形辨认力差,分不清物体形状与其所处空间背景的关系,对颜色的辨认力也很差。
5.语言障碍:约1/3至2/3患儿有不同程度语言障碍。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发音困难,构音不清,不能说成句的话,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有的患儿完全失语。手足徐动型和共济失调型患儿常伴语言障碍。痉挛性四肢瘫、双侧瘫患儿也常伴语言障碍。
6.癫痫发作:至少有10%~40%以上的患儿在不同年龄阶段出现癫痫发作,以痉挛型四肢瘫、偏瘫、单肢瘫和伴 有智能低下者更为多见,手足徐动型、共济失调型患儿则很少见。
脑梗塞后遗症的选药
脑梗塞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即“四高一多”的特点,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梗塞幸存者因为有偏瘫、肢体障碍,语言障碍等症状而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即脑梗塞后遗症(脑梗塞偏瘫又名半身不遂,是指一侧上下肢、面肌和舌肌下部的运动障碍,它是脑梗塞的一个常见症状。轻度偏瘫病人虽然尚能活动,但走起路来,往往上肢屈曲,下肢伸直,瘫痪的下肢走一步划半个圈,我们把这种特殊的走路姿势,叫做偏瘫步态。严重者常卧床不起,丧失生活能力。按照偏瘫的程度,可分为轻瘫、不完全性瘫痪和全瘫。轻瘫:表现为肌力减弱,肌力在4—5级,一般不影响日常生活,不完全性瘫较轻瘫重,范围较大,肌力2—4级,全瘫:肌力0—1 级,瘫痪肢体完全不能活动)
脑梗塞患者之所以会出现偏瘫,语言障碍等后遗症,是由于脑组织内部出现血粘度高、血脂高、血压高、血小板聚集等血液病变,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管腔狭窄等血管病变,由于两种病变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脑局部的血流中断和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如果影响到由脑神经控制的运动中枢神经系统,就会出现偏瘫等相应的后遗症(从人的大脑半球分工来讲,右侧大脑半球通过运动中枢管理着左侧肢体运动;左侧大脑半球,通过运动神经管理着右侧肢体运动。任何一侧发生病变,都会导致对侧偏瘫)。
如果影响到脑神经控制的语言中枢神经,就会导致语言障碍甚至失语等相应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要想有效改善脑梗塞偏瘫、语言不利等后遗症的发生、降低病症复发威胁,患者在合理饮食调节和功能康复主动与被动训练的同时,通过可靠的药物治疗,即通过血液及血管病变同时入手,改善受损脑细胞,保护未损细胞,创造一个良好的脑内环境,防止血栓再次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再次堵塞血管的治疗手段,应是脑梗塞后遗症患者康复的关键。
西药治疗脑梗塞后遗症具有起效快、具有治疗针对性的优点,但作用靶点单一,现代中药能够从血液及血管同时治疗的目的,而且多数西药会产生耐药性,而绝大多数西药的副作用明显;而多数中药起效慢,但所以对于脑梗塞后遗症病人,以中成药物为主,辅以具有针对性的西药治疗,才能够达到增效减毒,标本兼治的治疗目的,达到有效改善症状,缩短病程,防止复发的多重治疗效果。
脑出血疾病的4个症状表现
脑出血可能会引起偏瘫:
偏瘫是指一侧上下肢及同侧舌和面部肌肉的运动障碍,也是脑血管病的较常见症状,不论大脑半球任何一侧出现病变,都会导致病变对侧偏瘫,其程度可有轻有重,可为不完全瘫和完全瘫。不完全瘫又叫轻瘫,可以扶杖行走。完全瘫也叫全瘫,病人卧床不起,不能自己活动。
有些病人可能面、舌瘫程度较重,肢体瘫痪程度较轻;也可能上侧肢体瘫较重,下侧肢体瘫较轻;或下肢瘫痪程度较重,上侧肢体瘫较轻。完全瘫变为不完全偏瘫,说明病情好转;反之,不完全瘫发展为完全瘫,则表示病情逐渐加重。
呕吐:
脑出血的症状有哪些?呕吐是脑血管病的常见症状,特别是出血性脑血管病,如蛛网膜下腔出血常为喷射性呕吐,发生率在80%以上;脑出血时颅内压增高,呕吐和头痛均加剧。如果病人呕吐出咖啡色胃内容物,表示有上消化道出血,是病情危重的预兆。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呕吐者较少见,但大面积脑梗塞合并颅内压增高时,也可引起呕吐。
出现明显的意识障碍:
尤以脑出血病人多见,是脑部受到严重而广泛损害的结果。据报道60%~80% 脑出血病人可出现意识障碍。临床特点是除少部分轻型脑出血病人,意识可保持清醒外,脑干出血和小脑出血意识障碍都比较严重;脑室出血病人可迅速出现昏迷;蛛网膜下腔出血意识障碍程度较轻。脑梗塞较少出现意识障碍,而大面积脑梗塞多伴有意识障碍。
头痛:
头痛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突出症状。常为全头部劈裂样疼痛。而脑出血患者,由于血液直接刺激脑膜和脑的疼痛结构,脑出血的症状有哪些?约有80%~90%病人有剧烈头痛。特点是开始时疼痛位于病侧,当颅内压增高或血液流入到蛛网膜下腔时,可出现全头痛。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塞头痛多较轻微,但大面积脑梗塞合并颅内压增高时,也可出现剧烈头痛。
瘫痪做哪些检查
首先根据病史和神经系统检查和发现确诊为真性瘫痪;明确瘫痪的部位和性质及严重程度;进一步进行瘫痪分类诊断,根据肌源性、下运动神经元和上运动神经元瘫疾的特征,进行分型诊断;进一步分析神经受损部位及性质;最后病理及病因学诊断,注意排除功能性(心理性)瘫痪;最后行定位诊断。
一、诊断要点
(1)根据病变部位分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和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2)根据瘫痪的范围和区域可分为单瘫、偏瘫、截瘫、四肢瘫和交叉性瘫痪等。
(3)病因:应根据病史、体检和有关辅助检查(为CT、MRI、DSA等)明确诊断。
二、瘫痪定位诊断标准
1.面神经瘫
周围性面瘫,为偏瘫,面神经三支皆受损,包括额、眼睑肌、面肌、口唇肌皆瘫;上运动神经元瘫(中枢性面瘫),额、眼睑肌不瘫。
2.球肌(延髓肌)瘫痪
是舌咽神经、迷走神经、舌下种经与副神经延髓根部所支配的随意肌瘫痪,称之为下运动神经无延髓麻痹。其特征是:咽、喉、腭、舌的肌肉瘫痪、萎缩;吞咽困难、呛咳、声音嘶哑、咽腭反射消失。上运动神经元性延髓麻痹,称之假性延髓麻痹,其特征是咽反射存在、下颁反射增强、强哭、强笑,发音讲话困难、呛咳不明显。
3.单瘫
上运动神经元单瘫,大脑皮质和白质性单瘫,常并发皮质型感觉障碍和癫痫发作。下运动神经元单瘫,一侧颈5—8至胸l脊髓前角、前根、臂丛病变引起同侧的上肢下运动神经元单瘫。一侧腰1—5至骶1一3脊髓前角、前根或腰丛病变引起同侧下肢的下运动神经元单瘫。神经丛病常有感觉和植物神经障碍特征。
4.偏瘫
常见一侧上下肢瘫。以肌源性、中枢性和周围性偏瘫的诊断标准为准。内囊病变多伴有三偏症(偏盲、偏瘫、偏感觉障碍)。颈膨大以上的高位截瘫,半横侧损害为病侧硬瘫;颈膨大部位半横侧损害,病侧上肢软瘫,下肢硬瘫。
5.交叉性偏瘫
一侧脑干受损,病侧脑神经瘫,对侧偏瘫。
6.截瘫
肌源性、软瘫、硬瘫。软瘫,T12、L1-5、S1-3节段受损,双下肢瘫、硬瘫,脊髓病变、脑部病变所致。
7.四肢瘫
肌源性、硬瘫、软瘫。硬瘫见炎症、畸形出血、变性;软瘫见多种类型的脊髓及神经炎。
8.猝倒综合征(跌落发作)
是指突然跌倒在地上、意识清晰、瞬时恢复的特征。病因许多,总称摔倒综合征。肌张力突然衰退性猝倒、癫痫发作、突发性颅压增高综合征、突发性脑缺血等。
猝倒症的病人,跌倒较缓慢。少有自伤,时间较短。若猝倒之前突然出现睡意,应即躺在任何之处,进入睡眠之中,待醒后起立进行正常活动状态,睡眠态无记忆,无抽搐,脑电图可有异常慢波活动,称之为嗜唾症。
鉴别诊断:
1.单瘫
(1)上运动神经元性单瘫
大脑皮质中央前回或其下白质局灶性病损可
引起单瘫,其特点有:①可为上肢或下肢,瘫痪均以肢体远端较近端重,在急性
期常表现为短暂弛缓性瘫痪,勿误诊为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②常合并皮质型感觉障碍或局限性癫痫,上运动神经元性面瘫、失语。脊髓占位病变早期也可引起单瘫,以硬瘫为多,以后发展为截瘫或四肢瘫。上运动神经元性单瘫多由肿瘤、外伤、炎症和多发性硬化等引起。
(2)下运动神经元单瘫
一例颈5~8至胸1、脊髓前角、前根或臂丛病变可引起同侧上肢的下运动神经元性单瘫。一侧腰1~5至骶l-3脊髓前角、前根或腰骶丛病变时则可引起同侧下肢的下运动神经元性单瘫。
单纯前角细胞损害时引起的单瘫,常不伴感觉障碍,在慢性进行性前角病变(如运动神经元病变)可伴有肌束颤动,急性起病的有急性脊髓灰质炎。
前根病变引起的单瘫,大多为继发性脊髓硬膜或脊椎骨质的病变,因此后根亦多同时受损。故常伴有根性疼痛和节段性感觉障碍。此类单瘫也可见于椎间盘突出症和马尾神经炎,由于神经从是运动和感党的混合神经,神经丛病变引起的单瘫,常伴感觉、自主神经功蘸障碍。周围神经损害引起的单瘫,其分布与它所支配的肌肉相应,因为大多数的周围神经是运动和感觉的混合神经。所以大多伴疼痛和相应分布范围的感觉障碍。
2.偏瘫
(1)大脑运动皮质较广泛病变可引起偏瘫,常伴皮质型感觉障碍或局限性癫痫。运动区皮质下半部为主的病损,引起对侧上肢为主的偏瘫,常伴中枢性面瘫。运动区度质上半部与旁中央小叶为主的病损。则引超以下肢为重的偏瘫,并可有括约肌功能不全。多见于脑血管疾病、脑肿瘤、脑炎、脐脓肿、脱髓鞘性疾病,变性性疾病及包括产伤在内的颅脑外伤、脑性瘫痪等。
(2)内囊病变导致对侧偏瘫伴下半面部瘫痪。急性期可呈弛张性偏瘫,但最终必出现痉挛性偏瘫,如病损累及内囊后部与视放射,则引起瘫侧偏身感觉障碍与偏盲。造成典型三偏症,此类偏瘫多见于脑血管意外,也可发生于肿瘤、炎症等。
(3)一侧脑干病损,损害同侧颅神经核及其神经纤维与未交叉的皮质脊髓束,引起病损侧颅神经瘫与对侧偏瘫,称为交叉性偏瘫。中脑腹内侧病变引起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偏瘫(包括面、舌),称Weber征;桥脑下部腹外侧病变引起同侧面神经、外展神经麻痹和对侧偏瘫(包括舌),称Millard-Gulber征,常见血管、肿瘤、炎症性疾病。
(4)颈膨大以上的高位颈髓半横断损害,引起病侧上运动神经元性偏瘫。颈膨大部位脊髓半横断损害导致病侧上肢下运动冲经元性瘫和该侧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常见于脊髓外伤、脊髓压迫症、炎症与脱髓鞘性疾病等。
3.截瘫
(1)脊髓病变
胸髓横贯性或近乎横贯性或播散性病变累及双侧皮质脊髓束时可引起痉挛性截瘫。脊髓休克期为软瘫,3~4周后出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征象,肌张力痉挛性增高.腱反射亢进,病理症阳性,常见的横贯性病损有外伤、横贯性脊髓炎、脊髓压迫症及脊髓血管性病变等,常见的播散性脊髓病变有播散性脊髓炎及包括视神经脊髓炎在内的多发性硬化等。
(2)脑部病变
矢状窦旁脑膜痛或影响皮层静脉回流的上矢状窦血栓形成,可出现以远端为重的上运动神经元性截瘫,须注意与脊髓型截瘫鉴别。矢状窦旁脑膜瘤可能伴有皮质型而不是脊髓型感觉障碍,可有头痛、癫痫和颅压增高征,头颅CT、MRI有助于明确诊断。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时,亦可出现皮层型感觉障碍、癫痫和颅压增高等症状,头颅DSA或MRV的有助于诊断。
(3)双侧胸12、腰1—5和骶1~3节段下运动神经元损害可引起两下肢截瘫,可见于脊髓灰质炎与马尾神经根病变、肿瘤、严重椎间盘突出等。其瘫痪程度不对称,除脊髓灰质炎外,常伴感觉障碍或括约肌功能不全。
4.四肢瘫
(1)脊髓性四肢瘫
高位颈髓病损可引起上运动神经元性四肢瘫,常见于外伤、炎症、血管性脊髓压迫症。大多伴脊髓型感觉障碍和括约肌功能不全。急性期有脊髓休克表现。
(2)脑干性四肢瘫
类同于双侧交叉性瘫痪,大都伴颅神经症状。
(3)脑性四肢瘫
广泛的脑部病损累及双侧运动区度层或皮质脊髓束时可出现脑性四肢瘫。通常是硬瘫,也可呈软瘫。脑性四肢瘫以先天性脑发育不全、脑炎更为多见。先天性脑发育不全常常产生四肢痉挛性瘫痪,也可见于累及双侧大脑半球的脑血管意外、上矢状窦血栓形成、脑胶质瘤病和脱髓鞘疾病如多发性硬化及弥漫性硬化症等。
(4)下运动神经元性四肢瘫
多发性末梢神经炎可累及四肢远端,表现为远端的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伴手套型、袜子型感觉障碍和自主神经功能不全。
脑瘫会有什么并发症
1、听力障碍:
部分脑瘫患儿听力减退甚至全聋,以新生儿患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的手足徐动型患儿最为常见。多数对高音频的听力丧失,需作脑干听觉诱发电位测定才能被察觉。
2、视力障碍:
约半数以上患儿伴视力障碍,最常见者为眼球内斜视和屈光不正,如近视、弱视等。少数有眼震,偶为全盲。偏瘫患儿可有同侧偏盲,视觉缺陷可影响眼手协调功能。
3、语言障碍:
脑瘫患儿的语言缺陷与出生前后脑受损和受损后继发脑发育迟缓密切相关,也可因听力缺陷等因素引起。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构音不清、发音困难,不能成句说话,不能正确表达,有的患儿完全失语。
4、口面、牙功能障碍:
有些脑瘫患儿吸吮无力,吞咽、咀嚼困难,口唇闭合不佳,经常流涎,有些患龋齿或牙齿发育不全,这些症状以手足徐动型患儿最为多见。
5、情绪、行为障碍:
大多数脑瘫患儿有情绪或行为异常,此与脑功能受损有关。大量实验和临床资料表明,脑的边缘系统受损时,可引起患儿情绪异常。患儿常表现为任性、好哭、固执、孤僻、脾气古怪、情感脆弱、易于激动,有的有明朗感、快活感、情绪不稳定等。这些症状以手足徐动型患儿较为常见。此外,多数脑瘫患儿表现有活动过多,注意力分散,行为散乱等。偶见患儿用手猛击头部、下颌等自身伤害的“强迫”行为。
大面积脑梗塞
1.主要临床症状
脑梗死的临床症状复杂,它与脑损害的部位、脑缺血性血管大小、缺血的严重程度、发病前有无其他疾病以及有无合并其他重要脏器疾病等有关,轻者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即无症状性脑梗死;也可以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肢体瘫痪或眩晕,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重者不仅可以有肢体瘫痪,甚至可以急性昏迷,死亡,如病变影响大脑皮质,在脑血管病急性期可表现为癫痫发作,以病后1天内发生率最高,而以癫痫为首发的脑血管病则少见。常见的症状有:
(1)主观症状 头痛、头昏、头晕、眩晕、恶心、呕吐、运动性和(或)感觉性失语甚至昏迷。
(2)脑神经症状 双眼向病灶侧凝视、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如饮水呛咳和吞咽困难。
(3)躯体症状 肢体偏瘫或轻度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大小便失禁等。
2.脑梗死部位临床分类
(1)脑梗死的梗死面积以腔隙性梗死最多,表现为:亚急性起病、头昏、头晕、步态不稳、肢体无力,少数有饮水呛咳,吞咽困难;也可有偏瘫、偏身感觉减退,部分患者没有定位体征。
(2)中等面积梗死以基底核区侧脑室体旁丘脑、双侧额叶、颞叶区发病多见。表现为:突发性头痛、眩晕、频繁恶心、呕吐、神志清醒,偏身瘫痪或偏身感觉障碍、偏盲、中枢性面瘫及舌瘫、假性延髓性麻痹、失语等。
(3)大面积梗死患者起病急骤,表现危重,可以有偏瘫、偏身感觉减退甚至四肢瘫、脑疝、昏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