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艾灸恶心为什么 艾灸部位出汗是排湿吗

艾灸恶心为什么 艾灸部位出汗是排湿吗

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艾灸的温热效应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毛细血管扩张,汗毛孔开放导致的,一般认为是排湿气的表现,如果身体没有明显不适感,无需做特殊处理,艾灸结束后多饮温开水,注意保暖,避免受凉即可。

但要是艾灸后出汗较多,并且伴有身体乏力,头晕,恶心等不适,那么可能与体质虚弱,过度劳累或者首次艾灸过度紧张引起的,需要及时停止艾灸。

艾灸能去湿气吗 艾灸后怎么看湿气排出

很多人在艾灸时会出现身体出汗的情况,其实这就是体内的湿气排出的一种表现,并且艾灸之后出汗可能会持续一到两天,属于正常现象,不用担心。

如果在做完艾灸之后,出现肚子咕咕叫的情况,这也说明体内的寒气在排出,主要是因为艾灸能促进胃肠的蠕动,能使肠胃等部位的湿寒病邪通过肠道排出体外。

艾灸能将身体的寒湿激发出来,而艾灸之后有的人会出现发烧的情况,这是由于身体启动了自我保护机制,想要通过高温来杀死体内的病毒,因此如果成人出现这种情况,是可以不用过于担心的。

痰湿体质艾灸什么穴位

1、痰湿体质艾灸什么穴位

痰湿体质的人最重要的是健脾利湿,化痰去浊,艾灸调养以健脾益气、利湿化痰为基础,保存体内阳气。一般施灸艾灸主要是以下三个穴位:

艾灸脾俞,穴脾俞穴的位置:脾俞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左右各有一穴。艾灸方法:此穴艾灸时需两人配合,宜采用回旋灸。艾灸时间:每日灸2~3次,每次灸10~20分钟。功效作用:调理肝脾。

艾灸胃俞穴,胃俞穴的位置:胃俞穴位于背部第12胸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处,左右各有一穴。艾灸方法:此穴艾灸时需两人配合,宜采用温和灸。艾灸时间:每日灸2~3次,每次灸10~20分钟。功效作用:外散胃腑之热。

艾灸足三里穴,足三里在外膝眼下3寸(约4横指宽)、胫骨前肌上,左右腿各有一穴。艾灸方法:宜采用温和灸的方法。艾灸时,艾灸时间: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钟,灸至皮肤产生红晕为止。最好在每晚临睡前灸。功效作用:祛除下肢的寒气,调理脾胃。

2、艾灸排痰湿有关的反应

艾灸的排痰湿反应多以咳吐,痰变多,呕吐,痰涎或腹痛,腹泻,泄水样稀便,胶凉样粘稠大便。头面、四肢浮肿,半侧身体浮肿,乃至全身浮肿,排尿困难或小便频数浑浊刺鼻,局部或全身冷汗、粘汗。灸感可由最初的迟钝型转变成了敏感型,这样体内的痰湿逐渐的被排出体外,身体渐渐恢复正常,靠自身的免疫和防御机制,痰湿也就不容易侵犯人体了。

3、艾灸的取穴定位方法

针灸必然涉及到取穴。然而我们许多人没有中医基础,取穴自然就无从说起了。因此,先教大家学习如何取穴定位。中医取穴有多种方法,这里向大家推荐采用骨度分寸来定位。我们拇指关节宽度为1寸,以中节指横纹处为准;食指和中指并拢为1.5寸,以中指中节指横纹处为准;食指、中指、无名指三指并拢为2寸,以中指中节指横纹处为准;食指、中指、无名指及小指并拢为3寸,还是以中指中节指横纹处为准。

艾灸部位出汗的原因

艾灸部位出汗的原因:

1、太热就容易出汗,这是人的正常生理反应。如果天气很热,再加上我们艾灸,这样就更热了,这种热的出汗,应该是正常的生理反应。

2、人虚会出汗,我们会看到,阴虚的病人会出汗,但是很多人不仅仅是阴虚同时伴有阳虚的症状。所以我们有时会看到上热下寒的,这样的病人具有阴阳俱虚的症候。

3、艾灸患处出汗,出水,应该是在排寒湿。

4、艾灸后,艾灸部位出汗,应该是病邪在找通路,艾灸患处有出汗应该是好消息,有可能是寒湿,在这里找通路。

5、如果艾灸出汗,自我感觉很好,应该是没有问题的,表示邪去症安,是好现象。如果艾灸出汗,自我感觉很累,很乏力,表示正不胜邪,此时应该结合一点食疗,吃一点补气血的食物或药物。

6、还有,如果自身患有结核病,甲亢,免疫力低下等疾病也会有自汗,盗汗症状。

自己分析一下,您属于那种出汗,可以针对性的治疗。

艾灸后出汗的知识拓展:

1.艾灸后皮肤痒是怎么回事?

艾灸后皮肤出现疹子,并且瘙痒难忍、心烦气闷等症状,在中医学角度来说都是由于体内不同内脏部位的湿邪、寒邪、风邪作怪造成。例如荨麻疹是脾虚之后湿邪堆积无力运化,与肝火化风之风邪狼狈为奸,行入血液,发作时不定位成片发作……其他所有西医说各种不同症状的皮疹、斑疹、丘疹、带状疱疹……都是湿邪为主的风邪、寒邪团伙,流窜搞破坏导致各种皮肤病。

艾灸后皮肤出现疹子,并且瘙痒难忍、心烦气闷等症状,在中医学角度来说都是由于体内不同内脏部位的湿邪、寒邪、风邪作怪造成。例如荨麻疹是脾虚之后湿邪堆积无力运化,与肝火化风之风邪狼狈为奸,行入血液,发作时不定位成片发作……其他所有西医说各种不同症状的皮疹、斑疹、丘疹、带状疱疹……都是湿邪为主的风邪、寒邪团伙,流窜搞破坏导致各种皮肤病。

2.艾灸后全身酸痛是怎么回事?

艾灸之后一般都会有针次部位或相应的经络有酸、麻、胀、痛、沉等得气的感觉,这是因为身体元气跟病邪做斗争的表现,病邪必须发出来,发出来会有各种途径,都是身体自己选择的,我们控制不了。但是如果持续时间比较长,建议建议暂停艾灸,多喝白开水,多吃蔬菜水果,可能是水分补充不足引起的,要注意休息,不要熬夜。

3.艾灸后皮肤出现红肿是怎么回事?

当有的人出汗一个阶段后,会开始出皮肤红肿、硬疙瘩,这也是排毒的一种表现;一般继续艾灸,皮肤红肿会慢慢消下去,硬疙瘩,可以边艾灸边按摩,也会慢慢消失,这也是属于皮肤排毒的一种现象。

发红表示你的身体有寒湿呢,有於堵;另一方面也说明你的身体灸感还不错,坚持下去你会看到更好的效果。一开始可以早晚灸两次;好转后每周2-3次即可。灸完后喝些温开水,注意不要受凉,吹凉风和喝冰饮都是不行的,再就是注意选择好的艾条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艾灸后皮肤红肿,就要先暂时停止艾灸,等到皮肤恢复后在进行,这样就能更好的祛除身上的毒素了。

有关艾灸后出现的一些问题的原因,想必通过上面的介绍相信大家都已经了解到了,因此面对这样的情况,大家都不要惊慌,这是把身体中的寒气和毒素给逼出来,因此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后要停止艾灸,注意不要受凉,不要破坏肌肤,多吃清淡的食物,多喝水,这样就能有效的恢复健康了。

艾灸部位有水是汗还是湿气

主要是汗,可以辅助排出湿气。

艾灸是通过燃烧艾条产生的火力对相应穴位及部位产生刺激,从而起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散寒祛湿的效果。

在艾灸的过程中,人体的血液循环会相对加快,产生热量,全身的毛孔都会打开,再加上在艾灸的过程中环境不能通风,所以就会很容易出现出汗的情况,而这些汗水也是人体排出湿气的重要方法之一。

艾灸肚脐出水是为什么

原因一:温热刺激出汗

艾灸是属于温热性,通过热量渗透到皮肤组织经络、穴位来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而艾灸肚脐时,由于艾条散发的热量,会刺激肚脐皮肤的毛孔打开,出汗散热,因此艾灸肚脐时会感觉肚脐出水了。

此时皮肤出水的部位可以适度的用纸巾或是毛巾擦拭一下,另外艾灸的时间不要太长,也不要长时间固定在一个部位。艾灸完后人体往往会有口渴的情况,可以适度的喝些水缓解口渴。

原因二:排湿反应

艾灸肚脐出水了,并且比较多的话,也可能是艾灸的排湿反应,这也说明身体内部有寒湿之气。

建议平时注意腹部保暖勿受寒,饮食注意清淡细软温热易消化,忌生冷的食物,多喝些生姜红糖水和热汤粥。

汗蒸可以去湿气吗多久一次合适 艾灸和汗蒸哪个去湿气

都比较好,但艾灸效果比较好。

一般来说,无论是艾灸还是汗蒸,他们的去湿气效果都是比较好的,但相对于汗蒸来说,艾灸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要知道汗蒸主要是通过高温将身体毛孔打开,促使汗液排出的一种方式,能促进机体循环排出体内的有害物质,达到舒经通络、除湿散寒的效果。

而艾灸主要是利用中药艾草制作成艾条或者艾柱,刺激人体穴位以及特定部位,药效更好的通过皮肤进入穴位,直接激发人体的经络活动来调整紊乱的生理功能,自然去湿效果会更好一些。

艾灸出水是什么原因

艾灸具有除湿驱寒、疏通经络的功效,而在艾灸的时候,需要经过点燃艾叶,经过较长时间的艾灸,身体就可能就会出现出水的情况。

此时可能是因为艾灸开始起作用,体内的湿气在往体外排出的表现,是可以不用太过于担心的,但具体的寒湿性质,则跟出水的颜色有关。

艾灸时出现出水的现象,可能不一定是体内的寒气排出,也有可能是因为艾灸时产生的热力,长时间地刺激身体的穴位,导致人体的血液循环加快,体温升高,这个时候人体就会通过出汗来进行散热。

艾灸盒里的油怎么清洗 为什么用艾灸盒皮肤潮湿

用艾灸盒艾灸,会通过热量渗透到皮肤组织经络、穴位来起到养生保健的作用。而艾灸肚脐时,由于艾条散发的热量,会刺激皮肤的毛孔打开,出汗散热,因此艾灸部位就会皮肤潮湿。

用艾灸盒艾灸时皮肤潮湿并且比较多的话,也可能是艾灸的排湿反应,这也说明身体内部有寒湿之气。

建议平时注意腹部保暖勿受寒,饮食注意清淡细软温热易消化,忌生冷的食物,多喝些生姜红糖水和热汤粥。

艾灸出水了是湿气还是汗

正常情况下来说,艾灸出水是局部皮肤排出的汗液,但如果患者患有内寒邪气,那么艾灸排出的汗液中会带有湿气,也就是在排汗的过程中排出人体寒湿邪气。

因为艾灸主要是通过艾柱燃烧时产生的烟雾热力。刺激人体穴位,从而调整人体经络,促进血液循环的。

艾灸后各种反应

灸时出现酸、胀、麻、热、重、痛、冷等感觉,这是非常好的感觉,这说明艾灸的纯阳之气沿着经络传导了。

我们每个艾灸患者病情不同体质不同,因此艾灸时出 现的反应也有所不同。

对艾灸过程中我们出现的各种反应,可参考对照如下。

艾灸时出汗、发热,提示我们体内有湿热症。

艾灸时四肢出现麻痹、痛、放谢感发凉,提示有瘀滞寒症。

艾灸后头玄脑胀、肝火旺。

艾灸后皮肤微痒,艾灸后出现疲乏无力,提示说明气血两虚,元气亏损严重。

艾灸后出现大汗或晚上盗汗、手脚胀,某部位出现湿疹,属于体内湿重阳虚(属排毒现象)

艾灸后出现腹胀上下通气,说明身体上虚下寒,应及时排出脏腑阴浊之气,七七之后身清气爽。

艾灸时如皮肤无热感,说明患有寒痹,灸后穴位 出现水肿、湿重、水分运化失调。

艾灸后体内阳气启动,自动循经而行,推动气 血,如在足颈上有发酸、麻痹、震颤、发抖此乃将中风之先兆。

艾灸时或后打喷嚏,流鼻涕,浑身肌肉骨节酸痛 等,或从头顶,四肢末梢往外冒凉气,更有甚者全身 或半身发冷,这是排风寒的反应。

艾灸时或后烦躁易怒,伴有打呃逆,肛门排气等 反应。这都郁气的外排反应。特别是性格内向的女性病人多此类反应。

艾灸时或后咳吐,呕吐,痰涎或腹痛,腹泻,泄 水样稀便,粘稠大便。头面肿、乃至全身浮肿,排尿困难或小便频数浑浊刺鼻, 局部或全身冷汗、粘汗等这都是排痰湿表现。

艾灸时或后疮痒,痈肿,发烧,类似湿疹伴奇 痒,或大小便火烫灼热等反应这都是外排火热邪毒的反应。

艾灸时或后有深褐色或酱黑色大便排出,痰中带血丝血块或经血甚至里面有组织包块或烂肉等这都是排淤血有关的反应。

灸后在穴位或经络脏腑出现不同症状的反应,都说明此人脏腑相应部位有病灶。在治疗期间每出现一种排病反应,体内就会减少一种病邪,因此对治疗过程中所出现的不良排病反应,都是你体内的病灶的体现,应及时进入治疗,坚持施灸。

艾灸的禁忌与注意事项

一、艾灸的适宜人群

通常来说,少年、青年、老年,男性、女性、甚至刚出生的婴幼儿都可以艾灸,只要是寒性体质(手脚冰凉、精力不济、易受寒、怕冷、腹泻等)就可以,或者是要治疗因受到湿寒或寒邪而导致的病痛。

具体来讲,可有以下几种人群:

1.压力大、孤独、抑郁、心烦气躁、失眠、头疼、眩晕、脑力早衰、耳目失灵、易疲劳、长期在冷气室工作的亚健康人群,尤其是内分泌紊乱及更年期综合症者。

2.长期施灸可改善气血循环,疏通经络,驱寒祛湿,排除毒素,增强新陈代谢,全面调理肥胖、面色枯黄,皮肤松弛、月经不调、痛经等问题。

3.风湿、类风湿、产后风、宫寒导致不孕及颈肩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肩周炎、等寒症人群。

4.防治心脑血管、高血脂、高血粘度、高血糖、胆囊炎,胆结石等人群。能够让高血脂、高血粘度、高血糖人群症状改善,指标逐步恢复正常。

5.男性:酒精肝、脂肪肝、阳痿、早泄、疝气、不育症前列腺肥大增生、小便不利、前列腺炎等慢性炎症,艾灸具有抗菌及抗病毒、平喘、镇咳及祛痰、止血抗凝血,镇静等作用。

6.女性:阴痒、阴痛、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带下病等妇科炎症及生殖器疱疹;痛经、闭经、症瘕包块、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不孕症。

7.肠胃:胃肠功能紊乱,胃寒胃痛,胃酸过多,胃下垂,胃胀,便秘,泻痢。

8.儿童:易感冒、厌食、多动症、盗汗、吃过多寒凉食物伤寒脾胃的儿童。长灸身柱穴还有益于儿童生长发育,增智长高,长做眼窍灸可预防近视眼。

二、哪些人不适合艾灸

由于艾灸以火熏灸,施灸不注意有可能引起局部皮肤的烫伤,另一方面,施灸的过程中要耗伤一些精血,所以有些部位或有些人是不能施灸的。下面,我们就具体去了解一下:

1.阴虚体质,阴虚体质的阴精不足,人容易火旺,睡眠差,不宜艾灸。

2.热性体质(口腔溃疡、脓包、怕热不怕冷、便秘等)人群。

3.面部或身体上的痤疮、急性湿疹、身发高热、局部皮肤破损的不能使用。

4.女性在怀孕和经期不能使用艾灸。

5.极度疲劳,过饥、过饱、酒醉、大汗淋漓、情绪不稳忌灸。

6.某些传染病、高热、昏迷、抽风期间,或身体极度衰竭,形瘦骨立等忌灸。

7.无自制能力的人如精神病患者等忌灸。

8.皮薄、肌少、筋肉结聚处,男女的乳头、阴部、睾丸等不要施灸。

9.大血管处、心脏部位不要灸,眼球属颜面部,也不要灸。

10.平日容易有皮肤过敏者,宜先少量试用,观察其反应,如有痒、肿、红、痛等现象时应禁用。

11.关节部位不要直接灸。

三、艾灸的注意事项

艾灸前的注意事项

1.艾灸前关小门窗,房间不可痛风。这是因为艾灸时不能吹风,特别注意夏天艾灸时不可开空调。

2.饭后不可马上艾灸,通常饭后一小时后才可艾灸。

3.艾灸前务必确定接受艾灸者是否存在不能接受艾灸的情况,确定其可以接受艾灸后,才可准备施灸,不能盲目艾灸。

艾灸期间的注意事项

1.艾灸时不可过饱或过饥,同时要保持心情平缓,不可大喜大悲大怒。

2.如果艾灸过程中穴位表面出现湿气,不必惊慌,是体内寒气通过穴位排出,说明艾灸起作用了。

3.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以免艾灸位置不准或伤及皮肉。

4.对于养生保健灸,要长期坚持,偶尔灸不能收到预期效果。

5.艾灸时要注意体位自然舒适,穴位准确有效,以保证艾灸的效果。

6.施灸时要注意防止落火,若用艾条灸,可将艾条点燃的一头塞入直径比艾条略大的瓶内,以利于熄灭。

7.因施灸时需要暴露部分体表部位,因此要注意保暖和防暑。

8.施灸不当局部烫伤可能起疮,产生灸疮,一定不要把疮弄破,如果已经破溃感染,要及时使用消炎药。

9.如果灸的穴位多且分散,应按先背部后胸腹,先头身后四肢的顺序进行。

10.有些病证必须注意施灸时间,如失眠症要在临睡前施灸,不要饭前空腹时和在饭后立即施灸。

11.要循序渐进:初次使用灸法要注意掌握好刺激量,先少量、小剂量,如用小艾炷,或灸的时间短一些,壮数少一些。以后再加大剂量。不要一开始就大剂量进行。

12.晕灸虽不多见,但是一旦晕灸则会出现头晕、眼花、恶心、面色苍白、心慌、汗出等,甚至发生晕倒。出现晕灸后,要立即停灸,并躺下静卧,再加灸足三里,温和灸10分钟左右。

13.注意施灸温度的调节: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或小儿,用食指和中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以感知施灸部位的温度,做到既不致烫伤皮肤,又能收到好的效果。

艾灸后的注意事项

1.艾灸后半小时内不要洗澡或用冷水洗手,因为艾灸后全身毛孔打开,易受寒凉。

2.艾灸后要适当多喝温开水,便于排毒,水温可以稍高,同时一定不要喝冷水甚至冰水。

3.艾灸后出现疲劳乏力、精神不济属正常现象,可稍作休息。

四、艾灸治疗常见疾病的方法

1.艾灸治疗感冒

【疾病概述】感冒又称伤风,是风邪侵袭人体所致的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为鼻塞、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

【艾灸穴位】大椎、风池、合谷、膻中。

【艾灸方法】

1.取清艾条一支,在距离皮肤2-3厘米处点燃,温和灸大椎、风池、合谷三穴,每一个穴位约5分钟。

2.取卧位,暴露胸部膻中穴。以上等艾绒,制作成底面直径2厘米、高位锥状艾炷,放在附子饼上,置于膻中穴上点燃,待艾炷燃及一半时点燃另一炷备用,每次灸3炷,以局部皮肤出现红晕为宜。

3.每日艾灸1次,直到痊愈。

2.艾灸治疗咳喘

【疾病概述】咳嗽是肺部疾病的主要症状,哮喘多见于肺炎、支气管哮喘等病。中医认为,肺和肾共同参与人的呼吸活动,“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为气之根”,咳喘的发生主要与肺肾有关。

【艾灸穴位】天突、肺俞、列缺、关元。

【艾灸方法】

1.取俯卧位,灸肺俞,再取仰卧位灸天突、关元、列缺。

2.用艾绒做成底面直径1厘米,高1.5-2厘米的圆锥状艾炷,在肺俞、天突、关元穴行隔姜灸,每穴灸5炷。

3.在列缺穴用艾条行雀啄灸,每次大约10分钟;

4.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3.艾灸治疗慢性咽炎

【疾病概述】慢性咽炎是由于多种病因引起的咽部粘膜、粘膜下及淋巴组织的弥漫性炎症反应,慢性咽炎属中医“喉痹”范畴。

【艾灸穴位】涌泉。

【艾灸方法】

1.取仰卧位,暴露足心涌泉穴。

2.将清艾条点燃,对准穴位施行温和灸,以患者感觉温热舒适不烫为宜,灸30分钟。

3.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至症状消失为止。

4.针灸治疗冠心病

【疾病概述】心悸、心绞痛是冠心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中医认为胸阳不振,心脉痹阻为实;气血阴阳亏虚,心脉失养为虚,其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艾灸穴位】膻中,内关,至阳。

【艾灸方法】

1.取卧位,暴露操作部位。

2.用1克艾绒做成底部直径为2厘米的艾炷,置于穴位上点燃,直接无疤痕灸,至患者感觉灼热而不能忍受时更换新的艾炷。每穴灸5炷,约30分钟。

3.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一般连续灸治2个疗程。

5.艾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疾病概述】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脘腹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困倦乏力,形体瘦弱,饮食无味或食积不下。

【艾灸穴位】中脘,神阙

【艾灸方法】

1.取仰卧位,在中脘和神厥穴各切厚约2分许的生姜1片,在中心处回针穿刺数孔,上置大艾炷点燃,直到局部皮肤潮红,胃脘部无胀闷感为度。

2.每日一次。

相关推荐

艾灸出水什么原因 艾灸部位出水泡说明什么

艾灸时,如果艾灸的燃点距离皮肤较近或者艾热产生的温度过高,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没有及时调整的话,很可能就会导致艾灸部位出现烫伤水泡的情况。 如果在艾灸时突然感到疼痛,再一看皮肤马上起泡,或者艾灰掉落后瞬间起泡,这些基本都烫伤。 艾灸有疏通经络的作用,而在艾灸时会导致艾灸部位的代谢加快,从而出现水泡的现象,此时说明可能身体内的寒湿程度较为严重。

老人夏天艾灸要注意什么

1、因为艾灸时不能吹到风,艾灸前请关小门窗,房间内不可以通风。夏天也,不可通风不可开空调。 2、艾灸时不可以过饱或过饥,饭后不可以马上艾灸,饭后1小时后才可以灸,因为过饱不可以艾灸。 3、心情大悲大喜大怒不可以艾灸,要保持心情平静舒缓。 4、艾灸完半小时内,不可以用冷水洗手洗脸。艾灸完毕,全身毛细孔打开,易受寒凉。艾灸后不可马上洗澡。道理同上。一般情况下,洗好澡后再艾灸。或者艾灸完,隔开几小时后再洗澡。 5、艾灸中必须多喝温开水,便于毒,水温可以稍微高点。不可以喝冷开水,夏天也。 6、艾灸中如果穴位

做完艾灸后老放屁怎么回事

艾灸后放屁属于正常现象。 艾灸艾灸气海、关元等部位可以有效的促进胃肠蠕动,气多的主要原因由于胃肠蠕动加快引起的,属于正常的生理作用,不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平时注意少吃多餐,饭后适当活动即可。 艾灸后人体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病反应,比如出汗、起红疹、腹泻、拉屎臭、咽喉肿痛都很正常的生理现象,也机体毒的一个过程,体内寒气、湿气较重的表现,可以继续进行艾灸,等体内的湿气和寒气完后,放屁增加、拉屎臭等现象就会消失了。

艾灸后怎么看湿气

艾灸过程中人体会出一定量的汗液,这其实就一种毒方式,身体的毒素以及废物,在艾灸的作用下,通过汗液的形式出。 一般要自身腹部湿气比较重,那么进行艾灸之后,胃部肠胃就会蠕动,从而出现腹泻以及便溏等情况发生,这时候说明湿气和毒素正在经过肠道而出体外,不需要太担心。 艾灸会使人体的阳气上升,这时候有利于人体负面情绪的释放,因为湿气重的人,由于身体比较沉重,因袭情绪很不稳定的,很容易出现易怒或者压力大的情况,适当进行艾灸,可以帮助缓解这种情况。 对于少部分人来说,艾灸之后会出现发烧的情况,这时候不需要太

艾灸后不同人群的反应

1、经络窜感就“灸感”,又叫得气,有酥酥的感觉,这好的现象。2、感觉热能窜到会阴,这好的现象,说明对卵巢功能效果显著,这打通任脉、督脉、冲脉的现象。3、做艾灸过程中,下腹中感觉有一股热气在形成,并能随着人的意识而形成气流,在人的经络内来回的流动,上到头顶,下到足底,经过的地方有酸、麻、胀、痛等不同感觉,这非常好的现象。4、做完艾灸后,面色变得红润有光泽,皮肤饱满滋润。色斑快速变淡、痘痘消失。5、做完艾灸后,人的心情变得舒畅很多,心情很放松。非常好的感觉。6、艾灸以全身微微出汗为佳,特别额头、手

艾灸后怎么看湿气

1、出很多汗:一般湿气会随着汗液的出一起出,艾灸过后出大量汗有可能因为在湿气,需要注意的艾灸出汗不可立刻洗澡,因为此时毛孔张开,容易造成寒气入侵,建议4个小时之后或者第二天再洗澡。 2、出现红疹:艾灸后局部出现红疹,说明湿气通过皮肤出体外,观察后如果无大碍的话可以继续艾灸,红疹会随着体内湿气的出而慢慢消失。 3、气增加:艾灸可以健脾胃,能够促进肠胃的蠕动,可能会出现肚子咕咕叫、气增加的情况,而且放屁拉屎都很臭,说明湿气正在出。

艾炙不适合的人群

一、艾灸适宜人群 1、寒性体质(手脚冰凉、精力不济、易受寒、怕冷、腹泻等) 2、少年、青年、老年,男性、女性、甚至刚出生的婴幼儿都可以艾灸,只要寒性体质就可以,或者要治疗因为受到湿寒或寒邪而导致的病痛。 3、艾灸多用于虚症寒症阴症为主的疾病,阴虚阳亢,邪热内盛,热症和实症不适合 二、艾灸不适宜人群 1、热性体质(口腔溃疡、脓包、怕热不怕冷、便秘等)人群。 2、女性例假期间不可艾灸。 3.高热病人,大饥大饱,过度疲劳,身体红肿的人不适宜用艾灸 三、艾灸前、中、后注意事项 艾灸前 1、因为艾灸时不能吹到风

月经干净几天可以艾灸

在月经干净3天后开始艾灸。 经期时艾灸容易使月经过多,而月经过后也不宜立刻艾灸,因为经期过后身体血液流失,抵抗力降低,身体需要一段时间恢复。 经期过早艾灸的影响 容易经期回潮 艾灸本身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在经期艾灸会使月经量增多,而月经结束后立即开始艾灸有可能引起月经回潮。 容易晕灸 经期后体质较虚弱,容易出现“晕灸”:出现头晕眼花、大汗淋漓、恶心欲吐甚至晕厥等症状。 经期后艾灸调理穴位 1.暖宫止痛 穴位方:神阙(肚脐),关元(小腹),脾俞、次髎(背部),足三里、三阴交(足部); 灸法:艾条温灸、隔姜灸

夏天艾灸出水湿气还出汗

夏天艾灸出水既可能出汗,也可能艾灸除湿的表现。 夏天气温高,而为了降温,机体本身就容易出汗,在出汗的时候,就证明机体血液循环加快,血管扩张而汗,其本身就带有轻微的湿作用。而艾灸有祛寒湿、活血的作用,在艾灸的时候也会增加汗液的出,这也出体内湿气的一种表现。

艾灸后发痒正常吗

艾灸的4大养生作用 1.调和气血:气生命之源,血为物质基础,气血充足、气机条达则人的生命活动正常;反之则发病。艾灸可补气养血、疏理气机,且可提升中气以达养生保健的目的。 2.温通经络:经络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及营养物质的输布,若病邪侵及经络导致其闭阻不通则会引发疾病。艾灸借助其温热肌肤的作用,温暖肌肤经脉,活血通络,以达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证之效。 3.调节阴阳: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而阴阳失衡就会发病,艾灸能使失衡的阴阳重新恢复平衡。 4.扶正祛邪:正气存内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