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糟鼻诊断方法有什么
酒糟鼻诊断方法有什么
1、酒糟鼻主要发生在鼻部,亦可发生于两颊、前额、下颌等部位,女性多见,但以男性病情较重。
2、出现酒糟鼻三期症状,红斑期、丘疹脓疱期、鼻赘肥大期的症状表现。
3、酒糟鼻患者自觉灼热,胀痛不适或痒痛。
4、尤其应当忌酒,注意避免冷、热刺激,避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尤其在轻度时,要用内服加外用产品同时治疗,一般内服维生素B族如维生素B2、B6、复合维生素B等。不要用手搔抓患处,以防感染,平时经常用温水洗涤同时不要用碱性肥皂洗涮。
5、忌食辛辣、酒类等辛热刺激物。中医认为,酒糟鼻是因饮食不节,肺胃积热上蒸,外感风邪,血瘀凝结所致。饮食上应避免促使面部皮肤发红的食物,如辣椒、芥末、生葱、生蒜、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少吃油腻食物,如动物油、肥肉;油炸食品、糕点等,以减少皮脂的分泌。多吃些富含维生素B6、维生素B2及维生素A类的食物和新鲜水果、蔬菜。
去除酒糟鼻的偏方有哪些
酒糟鼻的出现会给人的面部带来较大的影响,而通过去除酒糟鼻的偏方进行改善是一种非常不错的选择,但是,去除酒糟鼻的偏方有哪些呢?相信很多人都特别想要了解这个问题,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对于去除酒糟鼻的偏方,专家指出,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首先必须要对酒糟鼻有一定的认识,目前,酒糟鼻是一种病因不明确的皮肤病,它可能是由于皮脂溢出引起,也可能是毛囊虫感染而诱发的疾病。总之,引起酒糟鼻的病因并不是只有一种,可能是多种因素促发的。
去除酒糟鼻的偏方有:
1、黄芪30克,肉桂6克,当归15克,川芎9克,熟地12克,赤芍9克,党参30克,白术12克.茯苓9克,甘草9克。
服法:水煎服,每日一剂,酒糟鼻患者需连服半个月。
2、赤芍9克,川芎9克,桃仁12g,大枣15g,老葱3g(切碎),生姜9g。
服法:水煎成210毫升,酒糟鼻患者要分3次服用,每次兑服麝香0.3克。
3、轻粉1.5克.白矾1.5克,硫黄30克。
用法:上述三味药乃一剂量。用时将药研细末,用白酒90克浸泡一周。酒糟鼻患者每天清晨用药液,晚用药渣,涂息部各一次。
4、硫黄、大黄等分末。
用法:将药研为细末、拌匀、量出4.5克放入酒杯中,加凉水适量调成糊状。酒糟鼻患者每晚临睡前用毛笔或毛刷涂鼻部,次晨洗脸时洗去,每晚一次。两周为一疗程,一般需用2-3个疗程。
以上就是有效去除酒糟鼻的偏方,疗效都是非常不错的。另外,酒糟鼻患者需要注意在治疗期间要避免饮酒,不能吃辛辣等刺激食物。如果酒糟鼻是由别的慢性疾病引起的话,要先治疗原病灶,以达到彻底根治酒糟鼻的目的。
现在大家知道去除酒糟鼻的偏方有哪些了,如果您现在被酒糟鼻的不良现象所困扰,那么选择一种合适去除酒糟鼻的偏方进行改善吧!希望这些介绍能够帮助到大家。
酒糟鼻可以治好吗
酒糟鼻它的出现对人的面部影响是非常大的,而且酒糟鼻还是一种很顽固的病症,治疗起来也都有许多的困难,因此,很多人特别想知道酒糟鼻能治好吗?
酒糟鼻发病的主要诱因是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和油腻的东西导致的。目前,一般的医学书籍认为酒糟鼻的发病原因主要是螨虫感染,因此酒糟鼻又称螨虫性皮炎。所以治疗酒糟鼻以单纯地杀灭螨虫为主,多外用硫磺软膏、林丹乳膏、口服甲硝唑等杀螨药。数年临床观察证实,此类疗法对酒糟鼻的疗效非常差。也从侧面说明了酒糟鼻的发病原因绝不仅仅是单纯的螨虫感染。
那么对于酒糟鼻能治好吗以目前医学技术来角度来讲,酒糟鼻是可以完全治愈的,因此,大家不用对酒糟鼻能治好吗的问题太过于担心,但是,为了能够达到好的效果,治疗酒糟鼻前还是要选择一下正规的医院进行。
日常怎么护理酒糟鼻呢
日常生如何护理酒糟鼻?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酒糟鼻的患者是越来越多。那么应如何护理酒糟鼻呢?酒糟鼻的发病人群一般多见于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但男性患者病情较重,治疗酒糟鼻需要慎重选择专业医院接受正规的医学诊疗,从酒糟鼻的产生根本上给予调节,并且注意日常生活细节的护理工作。
酒糟鼻又名玫瑰痤疮,酒糟鼻英文名Rosacea,酒糟鼻中医别名赤鼻、酒齄鼻俗称红鼻子或红鼻头,酒糟鼻是一种发生于面部中央的慢性皮肤炎症。酒糟鼻早期表现为在颜面中部发生弥漫性暗红色斑片,酒糟鼻伴发丘疹、酒糟鼻脓疱和毛细血管扩张,酒糟鼻晚期出现鼻赘,酒糟鼻常并发脂溢性皮炎。那么,应如何护理酒糟鼻呢?
1、注意避免冷、热刺激,避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保持大便通畅。肺与大肠相为表里,大便不通,肺火更旺;增强体质,保持精神愉快,注意锻炼,合理营养,提高肌体免疫力,改善健康状况等也是非常重要的。
2、保持皮肤弹性。在寒冷季节,要经常用润肤剂涂抹皮肤,保持皮肤的弹性和柔软,减少皮肤裂;清洁指甲。指甲要经常修剪,并清除指甲前端下的污物;每次敷葯前,先用温水洗脸,洗后用干毛巾吸干水迹;禁用有刺激性的化妆品。
3、应如何预防护理酒糟鼻呢?不宜在夏季、高温、湿热的环境中长期生活或工作;禁止在鼻子病变区抓、搔、剥及、挤压,以防感染;保持皮肤的清洁卫生。对油性皮肤要经常用肥皂和温水清洗;对干性皮肤则应少用肥皂。同时不要用碱性肥皂洗涮。
4、保护皮肤。即使是皮肤有细小的破损,也要及时处理;对已有感染的皮肤要在注意清洁的基础上注意保护,适当进行隔离,防止接触感染;对瘙痒性皮肤在积极治疗的基础上要防止因抓挠引起继发感染;暑天,痱子是皮肤感染的预兆,因此,防痱、治痱至关重要。
酒糟鼻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
一般酒糟鼻症状的演变过程分为以下几期:
红斑期酒糟鼻的第一期也就是初期为红斑期,红斑期酒糟鼻。早期面部容易潮红、充血,只要有效的治疗,很快就能完全消退。如果治疗不当,引起鼻尖部发红,逐渐扩展到两颊、眉间、前额及颏部;最后成为毛细血管扩张的持久性红斑。初期的酒糟鼻应当及早治疗。
丘疹期酒糟鼻的第二期为丘疹期。丘疹期是酒糟鼻发展相对比较严重的时期,丘疹脓疱期酒糟鼻。在红斑的基础上,出现针尖至绿豆大小的丘疹和脓疱,症状比较明显,到了第二期酒糟鼻患者一般都会引起警觉,往往开始求医治疗,丘疹期患者可使用满康宁喜来治疗。
鼻赘期酒糟鼻的第三期为鼻赘期酒糟鼻,也称肥大期酒糟鼻。在前两期的基础上,鼻的结缔组织增生,皮脂腺增大,使鼻尖肥大,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皮肤表面不平,毛细血管扩张更明显。鼻赘期很少见,一般见于中、老年男性。肥大期酒糟鼻是症状最严重的时期。
如果得了酒糟鼻会传染吗
酒糟鼻是一种好发于面部中央的慢性炎症皮肤病,这种病症还严重的损害了我们的容貌和身体健康,间接的影响了我们的社会交往。那么,酒糟鼻病因就成为了治疗酒糟鼻的关键。一般的医学书籍认为酒糟鼻的发病原因主要是螨虫感染,所以,又称酒糟鼻为螨虫性皮炎,所以,治疗酒糟鼻以单纯地杀灭螨虫为主。数年临床观察证实,此类疗法对酒糟鼻的疗效非常差。也从侧面说明了酒糟鼻的发病原因绝不仅仅是单纯的螨虫感染,也有可能是因为油性皮肤所引起的。所以酒糟鼻不仅仅是螨虫感染。
酒糟鼻具体有以下六种原因:嗜烟,酒及喜食辛辣刺激性食物者;胃肠机能紊乱如消化不良,习惯性便秘等;有心血管疾患及内分泌障碍者;月经不调者;有鼻腔内疾病或体内其他部位有感染病灶者;毛囊蠕行螨致病者。这些原因都有可能引起酒糟鼻。
胃肠功能紊乱与饮食不调,脾胃湿热上蒸。一般来讲酒糟鼻者消化不良,便秘,腹泻和胆囊疾病发病较多,多有胃酸缺乏及胃镜检查显示空肠粘膜萎缩。同时刺激性饮食如酒,浓茶,咖啡,可可,麻辣味等也可刺激胃肠功能紊乱,对酒糟鼻发生和发展有促进作用。
最后一点引发酒糟鼻因素就是不正确的护理,治疗,很多人开始发酒糟鼻很轻,习惯用手往挤,用针往挑,或擦些激素类软膏,这样只会加重酒糟鼻的发展,使毛细血管扩张加快,炎症加重。因痤疮囊肿,感染形成赘肉,凹凸疤痕,易形成小洞,所以不能滥用药物,用药要遵从医生嘱咐。
酒糟鼻的鉴别诊断
酒糟鼻容易与这些疾病混淆:
1.盘状红斑狼疮:为境界清楚的鲜红或淡红斑,中央凹陷萎缩有毛囊,角栓表面常覆有黏着性钉板样鳞屑,皮损呈蝶状分布,多见于青年女性。
2.寻常性痤疮:主要见于青春期,损害为毛囊性丘疹,用手挤压可有皮脂排出倾向。化脓常伴有粉刺。除颜面外胸背部也可发生。
3.面部湿疹:为多形皮损剧烈瘙痒,搔抓后可有渗出浸润。
4.痤疮:主要见于青春期,皮损除侵犯面部以外,胸部背部也常受侵犯,有典型的黑头粉刺,鼻部常不受侵犯。
本病多见于中年人,女性多于男性,但男性患者病情较重,皮损好发于面部中央,对称分布。常见于鼻部,两颊,眉间,颏部。主要症状有鼻子潮红,表面油腻发亮,持续存在伴有瘙痒、灼热和疼痛感。早期鼻部出现红色的小丘疹、丘疱疹和脓疱,鼻部毛细血管充血严重,肉眼可见明显树枝状的毛细血管分支,最终鼻子上出现大小不等的结节和凹凸不平的增生,鼻子肥大不适,严重影响患者的美观。
如何诊断酒糟鼻
发病部位
酒糟鼻症状常发于中年人,好发于颜面中部、鼻尖和鼻翼部,还可延及及两颊、颌部和额部。通常表现为外鼻皮肤发红,但以鼻尖最为显著。这是由于血管明显扩张的结果,有时透过皮肤可看到扩张的小血管呈树枝状。由于局部皮脂腺分泌旺盛,鼻子显得又红又亮;病情进一步发展,皮肤可增厚,甚至长出皮疹或小脓疮,外观粗糙不平,很象酒糟样,故名酒糟鼻。有的人,鼻尖皮肤增厚特别显著,粗糙的鼻尖明显增大犹如长了肿瘤。发病原因尚且不知。
表现形式
①早期为红斑期:表现为暂时性红斑,可消退,反复发作后导致毛细血管扩张,使红斑持久不退,局部常伴皮脂溢出。
②中期为丘疹期:在红斑基础上出现痤疮丘疹、脓疱、甚至结节,毛囊口扩大,毛细血管扩张明显。
③晚期为鼻赘期:鼻部皮肤腺及结缔组织增生,使鼻尖、鼻翼肥大,呈结节状隆起,表面高低不平,毛囊口及毛细血管扩张更加明显,病程慢性,难以消退。
酒糟鼻检查诊断:
组织病理:毛细血管扩张,皮脂腺增生,肥大期真皮结缔组织增生与皮脂腺增大。肉芽肿损害中可见非干酪样上皮细胞样肉芽肿,与结节病、狼疮样酒渣鼻、颜面播散粟粒性狼疮等相似。
1、毛囊蠕形螨检查。
2、组织病理学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