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晕刮痧的部位图解 眩晕证候特征
头晕刮痧的部位图解 眩晕证候特征
眩晕主要症状就是头晕目眩,不同的分型。症状不同,轻重不一,风阳上扰型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且胀,易怒,失眠多梦,或面红耳赤,口苦;痰浊上蒙型可见头重如裹,视物眩转,胸闷作呕,呕吐痰涎;气血亏虚表现为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神疲乏力为主证;肝肾亏虚型以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少寐健忘为特征。刮痧治疗时应分型取穴。
崩漏的刮痧疗法
崩漏发病急骤,暴下如注,大量出血者为“崩”;病势缓,出血量少,淋漓不绝者为“漏”。崩与漏虽出血情况不同,但在发病过程中两者常互相转化,如崩血量渐少,可能转化为漏,漏势发展又可能变为崩,故临床多以崩漏并称。可分为实热、阴虚、气虚3型。
一、实热
(一)症状
临床特点为血量多,色紫红,气味臭秽,血质浓有瘀块,腹痛拒按,口渴欲饮。
(二)治法
(1)选穴三阴交、血海、隐白、曲池。(见图5-l-2、图5-3-3、图5-4-l、图5-4-2)
(2)定位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血海:屈膝,在髌骨底内侧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隐白: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0.1寸。
曲池: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
(3)刮拭顺序先刮前臂曲池,然后刮下肢血海至三阴交,最后重刮足部隐白穴。
(4)刮拭方法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重刮上肢外侧曲池穴,30次.出痧为度。然后刮下肢血海至三阴交穴,遇关节部位不可强力重刮,由上至下.中间不宜停顿,一次刮完,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重刮足部隐白穴,用刮板角部,重刮,30次,出痧。
二、阴虚
(一)症状
临床特点为血色鲜红.兼有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午后潮热。
(二)治法
(1)选穴三阴交、隐白、然谷、太溪、关元。(见图5-3-3、图5-4-1、图5-4-3、图5-3-1)
(2)定位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隐白:足大趾内侧趾甲角旁0.1寸。
然谷:舟骨粗隆下方凹陷处。
太溪: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中点凹陷处。
关元: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
(3)刮拭顺序先刮腹部关元,然后刮下肢内侧三阴交,再刮太溪、隐白、然谷。
(4)刮拭方法补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腹部正中线关元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出痧为度。然后刮下肢三阴交穴,由上至下,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最后重刮足部太溪穴、隐白穴和然谷穴,用刮板角部,各30次,出痧为度。
三、气虚
(一)症状
临床特点为血色鲜红,兼有头晕目眩,心悸失眠,午后潮热。
(二)治法
(1)选穴肾俞、关元、三阴交、脾俞、足三里。
(2)定位肾俞: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关元:仰卧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下3寸。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脾俞:在背部,当第十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三里: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3)刮拭顺序先刮背部脾俞至肾俞,然后刮腹部关元,再刮下肢内侧三阴交,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
(4)刮拭方法补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拭背部脾俞至肾俞穴,宜用刮板角部从上向下刮拭,应一次到位,中间不要停顿,出痧为度。然后刮拭腹部正中线关元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出痧为度。最后刮下肢内侧三阴交穴和外侧足三里穴,由上至下,至皮肤发红、皮下紫色痧斑痧痕形成为止。
刮痧第二天头晕乏力怎么回事
刮痧第二天头晕乏力考虑是晕痧,晕痧一般容易在饥饿、疲劳或低血糖等身体不适状态下发生,有头晕眼黑,甚至昏迷跌倒等症状。也有因刮痧技技术不佳,为求出痧只得用过重手法或不当刮痧器具(如硬币等),都可能造成刺激过重而引发晕痧现象。
晕痧和晕针类似,有时与心理作用有关。因怕痛而过度紧张,从而对刮痧有恐惧感,这也都是由于刮痧技术问题造成的。真正掌握刮痧技术要领的人,可以做到选穴精准、出痧自然,几乎不痛、至多微痛。
只要注意避免上述问题,虽有晕痧经历的人,还是可以再次尝试刮痧的。
气血不足的人刮痧也可能会有第二天头晕乏力的情况发生。
刮痧使用特定材质的刮痧板,在身体的特定穴位,进行反复刮动、摩擦,令身体出痧,而在活血透痧、驱邪排毒的同时,身体局部的毛孔打开,也会消耗身体的正气。如果本身就有气血不足的情况,那么在刮痧的过程中,消耗身体正气后,就会加重症状,短时间内出现头晕、乏力等情况。
另外,如果女性正处于月经期间,此时刮痧更容易出现气血不足的症状。刮痧过度也会导致耗气过度。
刮痧第二天头晕乏力还可能是在刮痧后立即洗澡了。
通常建议在刮痧3小时内不建议碰凉水、洗澡,因为这时候身体毛孔打开,如果洗澡的话很可能造成湿寒入侵,出现头痛、头晕、四肢酸痛乏力、昏昏沉沉的症状。
另外,刮痧是通过刮破毛细血管而出痧的,体表的毛细血管破裂后,再受到热水的温热刺激,可能会导致大脑暂时供血不足,引起头晕等不适的症状。
阴雨天刮痧也可能会导致刮痧第二天头晕乏力。
刮痧是为了通经活络、行气活血、消肿止痛、祛风散寒,再加上刮痧是促使毛孔扩张的,通常会选择在天晴时进行,如果是在阴雨天刮痧,就容易增加湿气,导致肌肉乏力、疼痛等。
刮痧第二天头晕乏力并不一定就是刮痧引起的。
如果本身感冒了,或则会存在低血压、高血压、低血糖、颈椎病、贫血、脑血管疾病、美尼尔氏综合征等,都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
因此如果存在病史或者经过休息后症状没有改善,应当及时就医治疗,以免耽误治疗。
刮痧注意事项
刮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及处理:刮痧疗法和针灸、按摩等方法是一样的,都是对人体的穴位进行刺激,只不过使用的工具不同而已。所以刮痧也和针灸一样,有可能像晕针一样出现晕刮。
(1)晕刮出现的症状为头晕,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四肢发冷,恶心欲吐或神昏扑倒等。
(2)预防措施:空腹、过度疲劳患者忌刮;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轻刮。
(3)急救措施:迅速让患者平卧;让患者饮用1杯温糖开水;迅速用刮板刮拭患者百会穴(重刮)、人中穴(棱角轻刮)、内关穴(重刮)、足三里穴(重刮)、涌泉穴(重刮)。
在刮痧的过程中和刮痧后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1.刮痧治疗时应注意室内保暖,尤其是在冬季应避寒冷与风口。夏季刮痧时,应回避风扇直接吹刮试部位。
2.刮痧出痧后30分钟以内忌洗凉水澡。
3.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进行再次刮试出痧。再次刮痧时间需间隔3-6天,以皮肤上痧退为标准。
4.刮痧出痧后最好饮一杯温开水(最好为淡糖盐水),并休息15-20分钟。
怎样刮痧才对身体好
刮痧是一种传统的民间疗法,是指用特定器具(如玉石、牛角等)在皮肤相关部位刮拭,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淤的目的。中医介绍,刮痧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适用于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各系统疾病,如冬季常见的感冒、咳嗽、气管炎、哮喘、肺炎,消化系统疾病如反胃、呃逆、吐酸、便秘、腹泻、腹痛等;对于防治泌尿系统感染、尿失禁、膀胱炎和眩晕、失眠、头痛、多汗症、神经衰弱、忧郁症、坐骨神经痛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也有一定效果。
此外,刮痧对于“运动伤”腱鞘炎、腕管综合征、网球肘等,还有落枕、肩痛和五官科的咽喉肿痛、急性鼻炎、耳鸣、失音以及妇科的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经期头痛、经前紧张综合征、更年期综合征、产后缺乳等,也有疗效。不过,虽然刮痧适用的疾病范围很广,但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因刮痧可以增强免疫功能,一般来讲,更多地还是推荐用来防病和保健,并不建议其作为治疗疾病的唯一手段。
眩晕的刮痧疗法
一、气血亏虚
(一)症状
以头晕目眩,面色苍白,神疲乏力为主症。
(二)治法
(1)选穴百会、血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气海。
(2)定位百会: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
血海:屈膝,在髌骨底内侧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膈俞:在背部,当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足三里:膝盖下3寸,胫骨外侧一横指处。
三阴交: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气海: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3)刮拭顺序先按揉头顶百会,其次刮背部膈俞,然后刮腹部气海穴,再刮下肢内侧血海至三阴交,最后刮下肢外侧足三里。
(4)刮拭方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按揉头顶百会穴,约3分钟,用力不宜过猛。背部膈俞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以出痧为度。刮拭腹部正中线气海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刮拭下肢内侧部血海至三阴交穴,由上向下刮,在膝关节处可作停顿,或分段刮至三阴交穴,在三阴交穴处重刮,刮30次,出痧为度。最后重刮足三里,各30次,不出痧。
二、痰浊阻滞
(一)症状。
头重如裹,视物眩转,胸闷作呕,呕吐痰涎。
(二)治法
(1)选穴阴陵泉、丰隆、中脘、内关、头维、百会。
(2)定位阴陵泉:在小腿内侧,当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
丰隆: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二横指(中指)处。
中脘: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内关:位于前臂正中,腕横纹上2寸,在桡则腕屈肌腱同掌长肌腱之间取穴。
头维:在头侧部,当额角发际上O.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百会: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叉处。
(3)刮拭顺序先按揉头顶百会穴,再按揉头两侧头维穴,然后刮腹部中脘穴,再刮前臂内关穴,刮下肢内侧阴陵泉,最后刮下肢外侧丰隆穴。
(4)刮拭方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按揉头顶百会穴和头维穴,各约3分钟,用力不宜过猛。刮拭腹部正中线中脘穴,用刮板角部自上而下刮拭。刮拭上肢内侧部内关穴,由上向下刮,用力轻柔,刮30次,出痧为度。最后重刮下肢内侧阴陵泉和外侧丰隆穴,各30次,可不出痧。
三、病例
刘某,男,60岁。头晕、头痛、心悸、视物旋转,睡眠时亦感眩晕,血压95/70mmHg,面色苍白,稍感乏力,纳可,不渴,大便一天二次,成形,小便正常,面黑,舌淡多津,边有齿痕,太渊脉浮洪数。取百会、血海、膈俞、足三里、三阴交、气海,在涂刮痧油之后,各刮至出痧。治疗4次之后,视物旋转、睡眠时亦感眩晕症状消失,头痛、心悸症状缓解,继续治疗4次后,头痛、心悸基本消失。
刮痧后的注意事项
“晕痧”的多是青壮年
现在,刮痧在美容院、养生中心被广泛运用。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刮痧的,有一些基础病的、干功能不全的、有血液病的等都不适合。另外,需要提醒的是,过分饥饿、刚吃过饭、过度疲劳等都不能刮痧,所以,在他们医院,上午11点后、下午4∶30以后,基本上就不刮痧了,此时刮痧容易“晕痧”。
什么是“晕痧”,就是刮着刮着,出现呕吐头晕的症状。在刮痧治疗室,“晕痧”的居然多是青壮年。黄美说,这主要是因为现在小年轻都太疲劳了。夜生活加上高压的工作,到零点才睡觉,早晨六七点就要赶去上班,严重睡眠不足,持续疲劳。
在进行刮痧操作时,若出现头晕、眼花、心慌、恶心或呕吐、脸色苍白,甚至四肢厥冷、出冷汗、脉微弱、血压下降等晕刮症状时,应迅速平卧,头部放低,解开衣扣与裤带,保持通风,同时也可喝热水、糖水或点压人中、内关、涌泉等穴位。
温馨提示:刮出痧30分钟内不要洗凉水澡。至于刮痧的频率,两次刮痧之间要要相隔3~6天,而且前一次刮痧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再次刮痧。
刮痧的误区
刮痧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特色疗法,刮痧后通常会有紫色或者黑色的痧,而且刮痧的部位也会疼痛,但是并不是所有人刮痧后都有痧,都会疼痛,那么没有出现又疼又淤的情况,就是没有效果吗?下面听听中医怎么说!
刮痧疗效毋庸置疑
刮痧本身的疗效是毋庸置疑的。从中医理论体系上,首先,人体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六腑、筋脉肉皮骨都是相通的,相互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当刮痧刺激皮肤时,皮肤出现红痧、甚至紫痧。肺主皮毛,红紫色代表中医的“热”,皮肤上出现这样的征象,势必带走热邪,热邪驱散,表邪解除,肺热由此消散。其次,经络是协调人体脏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及皮肉筋骨的纽带,是联系人体内外环境的通道。而皮肤又与经络联系密切,通过刺激皮肤,起到调理脏腑的作用。
从现代医学的机理研究来讲,刮痧也有三大作用:调节神经,能够阻止疾病的恶性循环;抗炎作用,能够加强局部的新陈代谢;提高身体免疫力,调节内分泌系统。
哪里痛刮哪里
多数人都会在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时肌肉就容易出现紧缩、血液不通,从而出现疼痛。曲崇正表示,此时刮痧可以调节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使组织间压力得到调节,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起到活血、祛瘀生新的作用。
刮痧的方法也很简单,哪里痛就刮哪里,但是使用的力度要注意,一般以自己所能承受的最大痛觉为佳,这样可以提高局部组织的痛阈,就是下次要感觉到这次的疼痛就需要更大的受损才能感觉到不舒服。达到这个效果的时候就可以停止了。
睡眠不好刮痧部位图示 失眠证候特征
本病主要特征是入睡艰难,寐而易醒,醒后不寐,分型不同兼证各不相同,心脾两虚型兼见心悸健忘,困乏无力,头晕目眩,饮食无味;肝郁化火型多出现急躁易怒,目红口苦;肾阴虚型除主证可见心烦不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
面瘫的刮痧疗法
一、刮痧治疗
(一)症状
面瘫起病突然,每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不能蹙额、皱眉、露齿等;口角歪斜,漱口漏水,进餐时食物常常停滞于病侧齿颊之间;病侧额纹、鼻唇沟消失,眼睑闭合不全,迎风流泪。部分患者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状。
(二)治法
(1)选穴翳风、地仓、颊车、合谷、太冲、风池。(见图2-14-3、图2-14-4、图2-15-1)
(2)定位翳风:在耳垂后,当乳突与下颌骨之间凹陷处。
地仓:位于人体的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颊车:在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一横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
合谷:在手背,第一、第二掌骨问,当第二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太冲:第一、第二跖骨结合部之前凹陷处。
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3)刮拭顺序先刮头部两侧翳风至风池,再刮颊车至地仓,然后刮手背合谷穴,最后重刮太冲穴。
(4)刮拭方法泻法。在需刮痧部位涂抹适量刮痧油。先刮颈部翳风穴至风池穴,用力要轻柔,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再刮拭下颌部,经颊车穴至地仓穴,不可用力过重,可用刮板棱角刮拭。然后刮手背合谷穴,重刮,可用刮板角部刮拭。最后重刮足部太冲穴,可不出痧。
二、注意事项
(1)刮痧疗法须暴露皮肤,且刮痧时皮肤汗孔开泄,如遇风寒之邪,邪气可从开泄的毛孔直接人里,影响刮痧疗效,而且易引发新的疾病,故刮痧前要选择一个好的治疗场所,空气宜流通清新,并注意保暖,注意避风,夏季不可在有过堂风的地方刮痧。尽量少暴露皮肤。
(2)刮拭手法要用力均匀,以能忍受为度,出痧为止。
(3)婴幼儿及老年人,刮拭手法用力宜轻。
(4)不可一味追求出痧而用重手法或延长刮痧时间。出痧多少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一般情况下,血瘀之证出痧多;实证、热证、出痧多;虚证、寒证出痧少;服药过多者,特别服用激素类药物不易出痧;肥胖者与肌肉丰满的人不易出痧;阴经较阳经不易出痧;室温低时不易出痧。
(5)刮拭过程中,要经常询问病人感受。遇到晕刮,如精神疲惫、头晕目眩、面色苍白、恶心欲吐,出冷汗、心慌、四肢发凉或血压下降、神志昏迷时应立即停止刮痧。告诉患者勿紧张,帮助其平卧,注意保暖,饮温开水或糖水。如仍不缓解,可用刮板角部点按人中穴,力量宜轻,避免重力点按后局部水肿。对百会穴和涌泉穴施以泻刮法。患者病情好转后,继续刮内关、足三里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