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乙脑检查诊断
小儿乙脑检查诊断
一、血象 白细胞总数增高,一般在(10~20)×109/L左右,个别可达40×109/L,这与大多数病毒感染不同。白细胞分类中可见中性粒细胞高达80%以上,并有核左移,2~5天后淋巴细胞可占优势,部分患者血象始终正常。
二、血清学检查
1、特异性IgM抗体测定
2、血凝抑制试验:血凝抑制抗体于病程第5天出现,第2周达高峰,可维持1年以上,血凝抑制试验的阳性率可达81.1%,高于补体结合试验,但有时出现假阳性,是由于乙脑病毒的血凝素抗原与同属病毒如登革热及黄热病病毒等有弱的交叉反应,故双份血清效价呈4倍以上升高或单份效价达1∶80以上可作诊断依据,此法操作简便,可应用于临床诊断及流行病学检查。
3、补体结合试验: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抗体出现时间较晚,病后2~3周才开始出现,5~6周达高峰,故不能作早期诊断,一般多用于回顾性诊断或流行病学调查。抗体维持时间约1~2年,抗体效价以双份血清4倍以上增高为阳性,单份血清1∶2为可疑,1∶4或以上为阳性。
4、中和试验:中和抗体于发病后第2周出现,持续2~10年,特异性高,但方法很复杂,仅用于人群免疫水平的流行病学调查,不作临床诊断用,近年来,中和试验已为其他测定乙脑病毒抗体的方法所替代,很少采用。
5、其他血清学方法:如特异性白细胞黏附抑制试验(LAIT),蚀斑减少中和试验(PRNT)检查急性患者血清,其阳性率都比较高。
6、乙脑病毒抗原测定:用McAb的反向被动血凝法测急性期血清中乙脑病毒抗原阳性率71.5%,是目前较好的快速诊断方法。
三、脑脊液检查
1、脑脊液常规检查:除压力增高外,外观无色透明,偶呈轻微混浊,白细胞计数多数轻度增加,多在(50~500)×106/L之间(约占80%),少数可达1000×106/L以上,也有极少为正常者。白细胞计数的高低与预后无关,病初2~5天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则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正常或偏高,偶有降低,氯化物正常。约有2%~4%的乙脑患者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查正常。此外,在起病1~2天内脑脊液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常增高,对于判断本病预后、脑组织损害有参考意义。脑脊液有变化者需10~14天才恢复正常,个别病例需1个月。
2、乙脑抗原测定:采用反向间接血凝法(IRHT)测早期脑脊液中的抗原,阳性率为66.7%,本方法灵敏,简便,快速,不需特殊设备。
3、特异性抗体测定:用MAC-ELISA法测定患者脑脊液中乙脑病毒IgM及IgG抗体,并与血清中上述两种抗体出现情况作比较,发现脑脊液中IgM抗体先于血清中出现,病程第2天就可测出,且持续时间较血清中抗体为久,可用于早期诊断。
4、病毒分离: 乙脑病毒主要存在于脑组织中,疾病的初期取血液及脑脊液分离病毒,其阳性率很低,在病初早期死亡者的脑组织中可分离出乙脑病毒。
5、血气分析: 对重症患者可作血气分析,以便及早发现呼吸功能衰竭及酸碱代谢平衡紊乱等病理生理变化。近年来,国内对部分乙脑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测定,发现多以呼吸性酸中毒为主,其次为呼吸性碱中毒。
乙脑的CT、MRI特征性表现为双侧丘脑对称性分布的病变。CT上病灶呈低密度,低密度部位主要见于丘脑、中脑及基底节,还可见到脑水肿、伴有脑室扩大的脑萎缩等。部分患者急性早期CT可表现正常。颅脑MRI显示全部病例均有双侧丘脑损害存在,T1加权像病灶多呈混合信号或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或混合信号,最常见为不同宽度的低信号围绕着高信号中心。质子密度加权像多呈高信号。除双侧丘脑受损外,大脑皮质、小脑、中脑、脑桥中央、双侧基底节、脑室周围白质及颈髓至少还有一个部位有异常信号。
小儿癫痫的检查诊断
1、病史资料
完整而详细的发作史,对区分是否为癫痫发作、癫痫发作的类型、癫痫及癫痫综合征的诊断,都有很大帮助。由于癫痫是一种发作性疾病,发作时间短暂,患者就医时,绝大多数处于发作间期,医生亲眼目睹癫痫患者发作的概率很小,因此须要详细询问,患者本人、其家属或同事等目击者,尽可能获取详细而完整的发作史。
2、体格检查
包括一般内科系统检查、人和神经系统检查体。重点应放在神经系统方面,要注意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智能,注意患者的言语是否正常,在检查眼部时应注意检查眼底,体格检查,对癫痫的病因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3、辅助检查
脑电图是癫痫诊断方法中最常用、最方便、最有参考价值、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因为癫痫患者发作,一般都是事后就医,所以很少有医生看到,癫痫患者发作的表现,而家属、本人也无法正确的,描述出症状表现,动态脑电图等不断出现,对癫痫的诊断更具有准确性。
4、症状检查
晕厥,抽搐,两眼翻白,牙齿紧咬,应该怕光怕水,精力紧张,痉挛,错觉等都是癫痫的体现,癫痫发作还有头痛型、腹痛型、肢痛型、晕厥型或心血管性发生,无清晰病因者为原发性癫痫,继发于颅内瘤子、外伤、感染、寄生虫病、脑血管病、全身代谢病等导致者为继发性癫痫。
如何检查诊断乙肝
1.胃镜:当无法根据化验结果判断是否有乙肝时,可以作胃镜,了解食管黏膜及食管周围静脉曲张和胃底静脉曲张情况。如果静脉曲张情况存在,说明乙肝已发生。
2.肝纤维化指标检查:抽血检查血清Ⅲ型前胶原、层粘连蛋白、透明质酸、Ⅳ型胶原等等,可以初步判断肝纤维化程度。
3.乙肝病毒学指标:包括乙肝病毒“两对半”,乙肝病毒DNA等,了解病毒复制及传染性大小。
4.血糖、尿糖、尿常规等:主要了解是否存在乙肝相关性疾病,如肝源性糖尿病、乙肝病毒相关性肾炎等。
5.肝穿刺检查:当其他手段和检测方法不能明确病情严重程度或存有疑问的情况下,可以进行肝穿刺,取活组织检查,有助于确诊。
6.血象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低,分类计数中性粒细胞可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小儿肺水肿检查诊断
1、血气分析有严重的低氧血症,动脉血氧降低,PCO2由于通气过度可下降,表现为呼吸性碱中毒。动脉血PO2及PCO 2均可降低。
2、X线检查间质肺水肿可见索条阴影;淋巴管扩张和小叶间隔积液各表现为肺门区斜直线条和肺底水平条状的Kerby A和B线影。肺泡水肿则可见小斑片状阴影。病程进展则阴影多融合在肺门附近及肺底部,形成典型的蝴蝶状阴影或双侧弥漫片絮状阴影,致心影模糊不清。可伴叶间及胸腔积液。
小儿癫痫的检查诊断
引发癫痫的病因有很多,还有很多并发性疾病,这些在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都不能忽略,只有诊断确定癫痫的病因,才能从根本上去治疗,方能达到最好的疗效。癫痫的诊断检查方法有:
1、病史资料
完整而详细的发作史,对区分是否为癫痫发作、癫痫发作的类型、癫痫及癫痫综合征的诊断,都有很大帮助。由于癫痫是一种发作性疾病,发作时间短暂,患者就医时,绝大多数处于发作间期,医生亲眼目睹癫痫患者发作的概率很小,因此须要详细询问,患者本人、其家属或同事等目击者,尽可能获取详细而完整的发作史。
2、体格检查
包括一般内科系统检查、人和神经系统检查体。重点应放在神经系统方面,要注意患者的精神状态和智能,注意患者的言语是否正常,在检查眼部时应注意检查眼底,体格检查,对癫痫的病因诊断有一定的帮助。
3、辅助检查
脑电图是癫痫诊断方法中最常用、最方便、最有参考价值、最重要的手段之一,因为癫痫患者发作,一般都是事后就医,所以很少有医生看到,癫痫患者发作的表现,而家属、本人也无法正确的,描述出症状表现,动态脑电图等不断出现,对癫痫的诊断更具有准确性。
4、症状检查
晕厥,抽搐,两眼翻白,牙齿紧咬,应该怕光怕水,精力紧张,痉挛,错觉等都是癫痫的体现,癫痫发作还有头痛型、腹痛型、肢痛型、晕厥型或心血管性发生,无清晰病因者为原发性癫痫,继发于颅内瘤子、外伤、感染、寄生虫病、脑血管病、全身代谢病等导致者为继发性癫痫。
小儿脑瘫检查诊断
一、电诊断:
1、脑电图(EEG):由于脑瘫患儿合并癫痫者较多,故应常规进行脑电图检查以排除该合并症。常见异常包括背景活动减慢、限局性慢波灶或发作性痫样放电等。
2、诱发电位:怀疑有视、听功能异常的患儿可做视觉及听觉诱发电位,以早期发现异常,及时进行干预。
3、脑电地形图(BEAM):检测小儿脑发育与脑波变化。
4、脑磁图检查。
5、肌电图:了解肌肉和神经的功能状态。小儿脑瘫合并肌萎缩者尽可能作此检查。
6、脑阻抗血流图(REG):检查头部血管功能和供血情况。
二、影像诊断: 颅脑CT、MRT检查。
主要用于明确有无器质性病变及病变部位等。可见有脑萎缩、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灶、多发性脑软化灶及多囊性软化,可伴有先天性脑穿孔畸形,透明隔发育不良、囊肿、脑室扩大、白质发育不良等。CT检查帮助探讨脑瘫的病因,如先天性脑发育畸形、宫内感染等。
三、实验室检查: 智商测定。评价智力和社会适应状况,明确患儿是否合并智力低下。
小儿咳嗽检查诊断
一、 需要赶紧就医的咳嗽
1、孩子突然咳得很严重,并且呼吸困难,可能有异物堵住了气管。容易误吞的东西有花生、铅笔套、药丸、纽扣、硬币等,这类情形非常危险,应及时去医院。
2、发高烧、咳嗽、喘鸣并伴有呼吸困难,需立即送医院紧急处理。
3、婴儿很容易患毛细支气管炎,这是肺炎的一种。患儿脸色不好,常发紫,或者呼吸增快、招肩呼吸,加上吸气时胸壁下部凹陷,也应及时送医院救治。
二、 父母可以先观察,不急送医院的咳嗽
1、虽有咳嗽、发烧,但精神好,大多是感冒或扁桃体炎。
2、感冒、发烧和咳嗽后又一直咳嗽。
3、咳嗽、痰多,但不发热,精神好。
4、只发生在清晨的咳嗽。
5、紧张时或运动后的轻微咳嗽。
以上5种咳嗽父母不必过于担心,可以通过食疗的方法缓解症状,治疗咳嗽。
小儿高热检查诊断
一、体检
注意有无前囟隆起、搏动有力、皮肤黄染、皮疹或出血点、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颈项强直及神经系统异常体征,详查心肺及腹部情况,长期发热者还应注意体重、精神状况与出汗情况。
二、检验
血常规,血沉,必要时送血培养、血涂片找异常血细胞或疟原虫。酌情作结核菌素试验,抗“O”,嗜异性凝集试验,肥达反应,和有关血清凝集试验及补体结合试验等。尿、便常规及培养病原菌,咽分泌物培养。疑有脑膜炎者,腰椎穿刺取脑脊液检查。必要时取血、尿、便或局部分泌物作病毒分离。
三、胸部X线检查
必要时作超声检查。
小儿乙脑的预防
什么是乙脑?乙脑发病症状有哪些?乙脑就医指标是什么?又如何预防乙脑措施?给宝宝打乙脑预防针的问题要注意什么?
乙脑
乙脑又称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一般2~6岁的幼儿最容易得病。患病的宝宝常有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呼吸衰竭和脑膜刺激症等特征,患病严重的宝宝会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
乙脑的传染源是病人和受感染的动物(猪和其他家畜),传播途径主要是通过蚊子叮咬传播。
在发病初期宝宝通常起病情较急,发热39℃~40℃以上,汗少、嗜睡、精神萎蘼等;后期体温持续高热,可出现意识障碍,嗜睡甚至昏迷、抽搐。
护理患了乙脑的宝宝,爸爸妈妈首先要保持病室的安静,注意宝宝口腔及皮肤的清洁,防止发生褥疮。
就医指征:
一旦宝宝出现体温居高不下、精神恍惚、呼吸急促或困难、脉搏紊乱、血压过高、瞳孔放大等状态,应立即就医。宝宝高烧时可用30%的酒精给宝宝擦浴,在腹股沟、腋下、颈部放置冰袋,或用降温床或冷褥。
预防措施:
预防乙脑的最好办法是预防接种,让宝宝按时接种乙脑灭活疫苗,北京地区宝宝1岁时首次免疫1针,2岁时接种第二针;6岁时再加强接种1针,除7~9月外,一年其他时间都可以接种。另外需要注意灭蚊。
如果宝宝高热持续不退,可以用酒精掺水擦浴、头枕冰袋,或者额部放冰袋降温。
在宝宝发病期间,应保持宝宝的皮肤和口腔卫生,防止感染。
小提示:平时做好宝宝的护理工作,做好宝宝的体质锻炼及抵抗能力的增强工作。
乙肝如何诊断检查
乙肝诊断最简单快捷的标准就是查看现病史和既往病史,如果以前没有感染过乙肝,现在出现了恶心,呕吐,低热,黄疸,食欲不振等症状,并且接触过乙肝患者,很可能是急性乙肝感染;如果既往感染乙肝,出现以上症状时,可能是病情复发。不过上面的症状没有什么特异性,但也需要引起重视,到医院检查,分析病因。
乙肝诊断就要查看体内是否含有乙肝病毒,因此需要做乙肝两对半检查。根据乙肝两对半检查结果的不同组合来判断是否感染乙肝病毒,如果乙肝两对半检查结果分析第一项为阳性,这说明感染了乙肝病毒,了解病毒在体内具体情况还需结合HBV-DNA检测。
乙肝诊断病毒在体内存在情况需要做HBV-DNA检测,根据HBV-DNA检测结果,不仅可以了解是否感染乙肝病毒,HBV-DNA定量检测还可检测出体内乙肝病毒的数量、复制情况以及传染性强弱等信息。
小儿多囊肾检查诊断
除有轻度蛋白尿及尿比重低外,尿常规检查常无异常发现。当有血尿及感染时,则尿内有红、白细胞,末梢血白细胞增高。肾功能受损时,肌酐增高,出现尿毒症时,电解质紊乱,出现代谢性酸中毒等。 超声、静脉尿路造影及CT检查是主要的确诊手段。肾外形增大,轮廓不规则,肾盂肾盏因被囊肿挤压而变形。
肾盏可延长、弯曲呈蜘蛛腿样或呈新月状,X影像与肾肿瘤相似,但本症病变广泛且为双侧性。上述X线表现罕见于10岁前,但B型超声波检查可较早期检出囊肿。逆行肾盂造影有导致感染的危险,而肾穿刺活体组织检查则有出血的可能。约1/3病例合并肝囊肿,但不引起肝功能障碍。其他器官如膀胱、附睾、肺、卵巢、睾丸、胰、脾、甲状腺及子宫也可有囊肿。6%患者有脑血管意外。
小儿肥胖检查诊断
1、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B大多显著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A1正常。
2、血清胰岛素水平增高,患儿减肥后血胰岛素浓度可恢复正常。
3、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率增加,但外周组织对皮质激素的分解代谢也加快,故血浆总皮质醇浓度大多正常,但尿中的代谢产物增多,尿17羟皮质类固醇往往显著升高。
4、地塞米松抑制筛查试验:患儿皮质醇的分泌可被明显抑制。
预防蚊咬引起小儿乙脑
蚊子叮咬会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从现在起,应及时带孩子到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各个预防接种点接种乙脑疫苗。
据市疾控中心有关专家先容,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经蚊子网传播的人畜共患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网传染病。乙脑患者大多数起病急骤,发热,体温在39℃至40℃,常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嗜睡不醒及精神倦怠等症状。潜伏期一般在10至14天左右,进进发病期后,症状加重。
乙脑通过蚊子叮咬网传播,发病主要在夏秋天节。目前,对于乙型脑炎,国内外还没有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主要以预防为主。
治疗照护
1。饮食与营养
留意给宝宝足够的营养及水分,根据各地条件给予清凉饮料和流质饮食,如西瓜汁、绿豆汤、牛奶、豆浆、菜汤等,昏迷时医务职员会给予鼻饲,家长要留意随时清楚宝宝的呕吐物,防止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
2。对症治疗
到目前为止,临床尚无治疗乙型脑炎的殊效药物,多采用对症治疗,因此该病仍严重地威胁着宝宝的健康和生命。医院多以中西医结合治疗乙脑,同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控制病情的发展。
3。留意补液
宝宝高热、惊厥时易脱水,家长应留意补充液体,尽可能以口服补充为主。宝宝症状严重时需要静脉输进液体,同时调节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静脉补液不宜太多,以防脑水肿加重及脑疝的发生,小儿天天每千克体重50~80 毫升,但需要根据宝宝高热、出汗、呕吐及进食情况的不同而不同,补充的液体以5%~10%的葡萄糖注射液与生理盐水(3∶1~5∶1)为主。
4。做好口腔护理
宝宝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故家长应做好宝宝的口腔清洁,防止继发感染。一般逐日进行口腔护理2次,有口腔炎者可用2%甲紫涂擦或用冰硼散、青黛散。宝宝患有真菌性口腔炎时可用弱碱性的含漱液如3%~5%的碳酸氢钠溶液或2%的硼砂溶液漱口,也可以制霉菌素涂擦。
5。清洁皮肤
宝宝会经常流汗,家长应留意擦洗,随时保持皮肤干燥,对骶尾部及其他骨隆起处可用热毛巾或30%的乙醇涂擦及推拿,以促进局部血循环。经常给宝宝翻身,防止褥疮形成,对症状严重的宝宝应定时定向翻身、拍背,一般每2小时一次,以防发生肺炎。
6。功能锻炼
度过急性发病期后,在后遗症期应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包括针灸、推拿)进行后期治疗,并应加强宝宝的功能练习。对有智力障碍的宝宝,家长要反复启发诱导,从宝宝所熟悉的人或物以及简单的文字或词句开始,一点一点锻炼宝宝的记忆力,从而达到恢复智力的目的。对有吞咽障碍的宝宝,应哺喂流质饮食,从一滴一滴地喂,到一口一口地喂,逐步过渡到半流质饮食,逐渐练习宝宝的吞咽功能。喂食过程中要保持环境的安静和适宜的光线,以防呛着宝宝。
小儿腹泻的检查诊断
一、检查
1、粪便检查
消化不良:粪便有脂肪滴或少量粘液。
结肠性腹泻:粪便量少,含黏液、脓血。
真菌性肠炎:粪便可见真菌抱子及菌丝。
肠炎:粪便含白细胞及偶见红细胞及吞噬细胞。
原虫、寄生虫性腹泻:排除其他原因,粪便中发现原虫、寄生虫或虫卵。
小肠性腹泻或肝、胆、胰腺功能低下性腹泻:粪便性状呈糊状、稀便或水样,量多或具恶臭,粪便中不含黏液、脓血或仅含脂肪。
因感染引起的腹泻,粪便培养可分离出多种致病菌
注意事项:
粪便取材要新鲜,及时送检。此
结果为阴性时,应多次送粪便培养。
2、小肠吸收功能试验
(1)右旋木糖试验:
口服一定量的D-木糖后测定血及尿中D-木糖的浓度。
小肠吸收功能不良者,尿中D-木糖排出量常减少。
(2)放射性核素标记维生素B12吸收试验(Schilling试验):
尿内放射性核素含量显著低于正常。
(3)测定粪便中脂肪球、氮含量、肌纤维和糜蛋白酶含量:
粪便中肌纤维增多,糜蛋白酶含量降低。
粪便中含氮量增加:糖类吸收不良。
苏丹Ⅲ染色,显微镜高倍视野下脂肪球高达100个以上:脂肪吸收不良。
3、结肠镜检查
适用于回肠末端病变、大肠病变及其他溃疡性病变。
4、逆行胰胆管造影检查
适用于胆道及胰腺病变。
小儿乙脑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0~15天,可短至4天,长至21天。感染乙脑病毒后,症状相差悬殊,大多无症状或症状较轻,仅少数患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高热、意识变化、惊厥等。
一、病程 典型的病程可分为下列4期。
1、初期:病初3天即病毒血症期,起病急,一般无明显前驱症状,可有发热、神萎、食欲不振、轻度嗜睡,大儿童可诉有头痛,婴幼儿可出现腹泻,体温在39℃ 左右,持续不退,此时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常不明显而误为上感,少数患者出现神志淡漠,激惹或颈项轻度抵抗感。
2、极期:病程3~10天,此期患者除全身毒血症状加重外,突出表现为脑损害症状明显。
3、恢复期:此时患者体温可在2~5天逐渐下降及恢复正常,意识障碍开始好转,昏迷患者经过短期的精神呆滞或淡漠而渐转清醒,神经系统病理体征逐渐改善而消失。部分患者恢复较慢,需达1~3个月以上。重症患者因脑组织病变重,恢复期症状可表现为持续低热、多汗、失眠、神志呆滞、反应迟钝、精神及行为异常,失语或者特别多话,吞咽困难,肢体强直性瘫痪或不自主运动出现,癫痫样发作等症状,经过积极治疗大多在半年后能恢复。
4、后遗症期:后遗症与乙脑病变轻重有密切关系。后遗症主要有意识障碍、痴呆、失语及肢体瘫痪等,如予积极治疗也可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昏迷后遗症患者长期卧床,可并发肺炎、褥疮、尿道感染。癫痫样发作后遗症有时可持续终身。
二、婴儿乙脑临床特点 发病时可表现为轻泻、流涕、轻咳、喘息、嗜睡、易惊或哭闹,且惊厥发生率高。无脑膜刺激症者比例高,但常有前囟隆起,脑脊液检查正常者较多,并发症少。
三、老年人乙脑临床特点 60岁以上患者,发病急,均有高热,病情严重,重型及极重型占86.1%及91.7%。出现昏迷时间早,且持续时间长,部分伴循环衰竭及脑疝,病死率高达66.6%。多并发肺内感染、尿路感染、消化道出血、心肌损害等。
四、临床分型 临床上根据病情轻重的不同,可分为以下4种类型。
1、轻型:患者神志始终清醒,但有不同程度的嗜睡,一般无惊厥,体温在38~39℃左右,头痛及呕吐不严重,可有轻度脑膜刺激症状。多数在1周左右恢复,一般无后遗症。轻型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不明显者临床上常易漏诊。
2、普通型:体温常在39~40℃之间,有意识障碍如昏睡或昏迷、头痛、呕吐,脑膜刺激症状明显,腹壁反射和提睾反射消失,深反射亢进或消失,可有一次或数次短暂惊厥,伴轻度脑水肿症状,病程约7~14天,无或有轻度恢复期神经精神症状,无后遗症。
3、重型:体温持续在40℃或更高,神志呈浅昏迷或昏迷,烦躁不安,常有反复或持续惊厥,瞳孔缩小,对光反射存在,可有定位症状或体征,如肢体瘫痪等。偶有吞咽反射减弱,可出现重度脑水肿症状。病程常在2周以上,昏迷时间长者脑组织病变恢复慢,部分患者留有不同程度后遗症。
4、极重型:此型患者于初热期开始体温迅速上升,可达40.5~41℃或更高,伴反复发作难以控制的持续惊厥,于1~2天内进展至深昏迷,常有肢体强直性瘫痪,临床上有重度脑水肿的各种表现,进一步发展呈循环衰竭、呼吸衰竭甚至发生脑疝,病死率高,存活者常有严重后遗症。
五、脑部病变定位
1、脑干上位:病变累及大脑及间脑,未侵犯脑干,临床上有昏睡或昏迷,压眼眶时出现假自主运动,或去皮质强直,如颞叶损害可致听觉障碍;若枕叶损害可有视力障碍,视物变形等。眼球运动存在,早期瞳孔偏小或正常,颈皮肤刺激试验时瞳孔可散大,呼吸始终正常。若丘脑下部病变,该部位是自主神经的较高级中枢,又是体温调节中枢,可出现出汗、面红、心悸及心律不齐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还可出现超高热等体温调节障碍。
2、上脑干部位:病变在中脑水平,同时有第3对至第8对脑神经中的部分神经受影响,患者处于深昏迷,肌张力增高,眼球活动迟钝,瞳孔略大。对光反射差或消失,呼吸异常。呈中枢性换气过度,引起呼吸性碱中毒,颈皮肤刺激试验可见瞳孔有反应性扩大现象,但反应迟钝。若中枢双侧受损,致锥体束下行通路受损,可引起四肢瘫痪,称去大脑强直,若单侧中脑受损,则呈对侧偏瘫。
3、下脑干部位:病变相当于脑桥与延脑水平,伴Ⅸ~Ⅻ脑神经受影响,有深昏迷,压眼眶无反应,角膜反射及瞳孔反应消失,颈皮肤刺激试验无反应,瞳孔不扩大,吞咽困难,喉部分泌物积聚,迅速发生中枢性呼吸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