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心悸的中医诊断

心悸的中医诊断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搏跳动异常,心慌不安的症状。心悸常分为惊悸、怔忡,因惊而悸谓之惊悸,时作时止,病情较轻。无所触动而悸谓之怔忡,发作无时,病情较重。心系、脑系疾病常见心悸,肺系疾病、虚劳类疾病、瘿气等病中亦常出现心悸。因此在诊断心悸的时候,一定要慎重,以免出现误诊。

心悸的中医诊断:

心虚胆怯: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而易惊醒,食少纳呆,恶闻响声,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心脾两虚: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神疲乏力,纳呆食少,腹胀便溏,少寐多梦,健忘,舌淡红,脉细弱。

阴虚火旺: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状加重,伴有耳鸣,腰酸,头晕目眩,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象细数。

心阳不振: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虚弱,或沉细无力。

水饮凌心:心悸,胸闷痞满,渴不欲饮,小便短少,下肢浮肿,形寒肢冷,伴有眩晕,恶心呕吐,流涎,舌淡苔滑,脉弦滑或沉细而滑。

心血淤阻:心悸,胸闷不适,心痛时作,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暗或有淤斑,脉涩或结或代。

痰火扰心:心悸时发时止,受惊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中医诊断肝癌

中医如何诊断肝癌呢?现在人们越来越信赖用中医治疗和诊断肝癌,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找出肝癌的病因,还能制定出最合适患者的治疗方案。那么,中医事实如何诊断肝癌的呢?下面由专家为大家详细介绍。

望诊为中医诊断肝癌主要方法,是根据脏腑、经络等理论诊察疾病的方法。观察病人形五、面色、舌体、舌苔,根据形色变化确定病位、病性,称为望诊。同时还可反映全身精气的盈亏。精、气、神的变化三要表现在头部和双目,兼反映于全身形态、语言气息、面部色泽乃至脉象、舌象等方面。因此,望诊不仅可诊察内脏病变,还可了解人体精、气、神的动态变化情况。

闻诊是中医运用自己的听觉和嗅觉,通过听觉和嗅觉了解病人发出的语言、呼吸、咳嗽、呃逆、暖气等声响和口气、分泌物和排泄物等的异常气味,来判断正气的的盈亏和邪气性质,以推断疾病的方法。闻诊同望诊、问诊、切诊相结合,才能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对疾病作出正确判断。

切诊是指用手触按病人身体,藉此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切诊包括脉诊和触诊两个部分。

脉诊也叫把脉,是医者用手指按患者腕后挠动脉搏动处,借以体察脉象变化,辨别脏腑功能盛衰,气血津精虚滞的一种方法。医生以自己的手指,触摸病人的头面、皮肤、四肢、胸腹、腰背等处的温度、润涩、积聚、痞块、肿胀和疼痛反应等情况,称为触诊。

以上就是中医诊断肝癌的详细介绍,希望引起患者和家属的重视。专家提醒广大患者,如果您对肝癌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随时咨询我院在线专家,专家会针对患者的病情给予患者最合理的解答。

感冒中医诊断

感冒病的中医诊断标准如下。

(1)两个区域性症状

①全身性症状: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或腰背酸痛,有汗或无汗,脉浮,舌苔薄白等;

②局部性症状:咳嗽,流涕,喷嚏,鼻塞,咽痛,声重,声哑,纳差,恶心等。

(2)五个系列症状

①卫表系列:恶寒发热或暂不发热,头痛,身困,有汗或无汗,脉浮,舌苔薄白;

②肺卫系列:恶寒发热,有汗或无汗,咳嗽,喷嚏,鼻塞,流涕,咽痛,脉浮数,舌苔薄黄;

③太阳经系列:恶寒发热,头痛,项背不适,身痛,无汗,腰背酸痛,脉浮紧,舌苔薄白;

④胃肠系列:恶寒发热,恶心,口苦,呕吐,腹痛,腹泻,脉浮滑,舌苔偏腻,色白或黄;

⑤混合系列: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咳嗽,咽痛,呕吐,腹痛,腹泻,脉浮滑数,舌苔白干。

凡具备①、②、③、④系列中任何一个系列症状者,即可诊断为感冒。局部症状与全身症状均见者,即符合混合系列症状者,可诊为时行感冒。

中医诊断耳鸣

1.肝肾阴虚

证候

耳鸣、耳聋,鸣声尖细。入夜尤甚,听力渐减,房劳则重。伴头晕眼花,腰膝痠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辨析

①辨证:以耳鸣耳聋,鸣声尖细,房劳则重,头晕眼花,腰膝痠软,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②病机:精血亏虚,肝肾不足,耳窍生养,故耳鸣,听力渐减;入夜阴气主事,阴虚则阳旺,病于阴虚,阳气盛上而跃,故鸣声尖细,入夜更著;房劳耗精,故鸣聋加重。全身及舌脉所见为精血不足,肝肾亏虚,髓海不充,虚热内生之象。

2.肾阳亏虚

证候

久病耳鸣、耳聋,鸣声细弱,入夜明显。并见腰痛或腰膝痠软乏力,面色淡白或晄白,畏冷肢凉,阳萎或阴寒,月事不调,小便清长。夜尿频数,或尿有余沥。舌质淡胖,脉沉迟。

辨析

①辨证:以久病耳鸣耳聋,腰膝痠软,畏冷肢凉.小便清长,舌淡胖,脉沉迟为辨证要点。

②病机:阳虚火衰,耳失温养,功能失司,故耳鸣耳聋;腰为肾之府,肾阳衰微,府失温煦,故腰膝痠软;全身及舌脉所见,均为肾阳亏虚、邻门火衰之证。

3.肺脾气虚

证候

耳鸣耳聋反复发作,逐年加重。并见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面色不华,食欲不振,易感冒。舌质淡,脉细缓无力。

辨析

①辨证:耳鸣反复发作,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舌淡,脉细缓无力为辨证要点。

②病机:肺脾气虚,清阳不升,气血难以上输,耳窍失养,故见耳鸣、耳聋;若将息得所,气血和畅,则症状略减而聋鸣有所好转;若病情进展,气血日衰,则聋鸣逐年加重。全身及舌脉所见为肺脾气虚之证。

4.心脾血虚

证候

耳鸣、耳聋,每于蹲位起立时突然加重,或觉头部、耳内空虚发凉感,或于劳后加重。兼见面色萎黄无华,倦怠少力,失眠多梦,心悸不宁,或心神恍惚。舌质淡,脉细或弦细。

辨析

①辨证:耳鸣聋干起立时加重,倦怠少力,心悸不宁,舌淡脉细为辨证要点。

②病机:心脾血虚,耳夫所养,故耳鸣耳聋;蹲位起立时,气血趋下,头部空虚,故耳鸣加重或伴头部、耳内空虚发凉感。全身及舌脉所见,为心脾亏虚之证。

5.瘀血阻络

证候

久病耳鸣、耳聋,聋鸣程度无明显波动,或呈缓慢加重,全身或兼见其他虚证,但按其他证治疗效果至微,舌质黯或有瘀点、瘀斑,脉弦细或涩。

辨析

①辨证:凡久病耳鸣耳聋者均应考虑久病入络,瘀血阻滞而缠绵难愈。

②病机:瘀血痹阻耳窍络脉,则气血不得畅行,故久病耳鸣耳聋;瘀血有形,非易消长。故聋鸣程度较稳定无明显波动;瘀血阻滞,治当化瘀通络,故按他证治疗效果至微。

老年痴呆诊断可采取的措施

一、西医诊断法。

西医诊断老年痴呆疾病一般有以下几个要点:

(1)根据患者的病史以及精神检查为主要临床相为痴呆综合征。

(2)老年痴呆疾病起病缓慢,呈进行性,可有一段时间不恶化,但不可逆。

(3)通过神经系统检查及脑电图、CT检查排除脑动脉硬化及其他原因引起的痴呆。

二、中医诊断法。

患者往往会有表情呆板,行动迟缓,甚至终日寡言不动,傻哭傻笑等症状,老年痴呆患者的日常饮食起居都需要需人照料。患上老年痴呆疾病后,患者还会出现头晕眼花、腰膝酸痛、气短、心悸等症状。

腰疼中医诊断

1.气滞血瘀:患者一般可有明显外伤史。伤后即感腰部不能活动,疼痛难忍,脊柱侧弯。腰4.5或腰5骶1一侧有明显压痛点,并向下肢放射,咳嗽加重;后期可见下肢疼痛麻木,甚至肌肉萎缩,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舌质紫暗,脉涩弦数。此为受伤后,气血瘀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

2.风寒湿:无明显外伤史,病因不明显,逐渐感到腰部伴下肢重着疼痛,转侧不利。渐渐加重,脊柱侧弯,亦有椎旁压痛及放射痛。遇天气变化时,疼痛加重。苔白腻脉沉缓。此属风寒湿之邪所致。

3.肾虚:患者素体禀赋不足,或长期患有慢性疾病,以致肾脏精血亏损,无以滋养经脉,出现腰腿疼痛,酸重无力,缠绵数年,时轻时重。属肾阳虚者,伴有畏寒肢冷,面色浮白,尿后余沥甚则不禁,气喘;属肾阴虚者,多有头晕目眩,耳鸣耳聋,面部潮红,口干咽燥,五心烦热等。

痛经的中医诊断

1.实证:经行不畅,少腹疼痛,如腹痛拒接,经色紫而夹有血块,下血块后痛即缓解,脉沉涩的为血瘀;胀甚于痛,或胀连胸胁,胸闷泛恶,脉弦的为气滞。

痛经的治疗:取任脉,足太阴经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酌量用灸。

处方:中级,次髎,地机,三阴交。

2.虚证:腹痛多在经净后,痛势绵绵不休;少腹柔软喜按,经量减少;每伴腰酸肢倦,纳少,头晕,心悸,脉细弱,舌淡。

痛经的治疗:取任,督脉,足少阴和足阳明经穴,毫针刺用补法,并灸。

处方:命门,肾俞,关元,足三里,大赫。

警惕痛经有可能会掩盖大毛病

痛经的疼痛时间从一两天到持续整个经期,还有的严重的病人在非月经期也会有症状,就是这么痛苦,一些女性仍然选择了忍耐,毅力可谓顽强,因为她们认为痛经不是什么大不了的疾病,有些妇女痛经的症状会逐渐减轻,特别是从月经初潮时便痛经的人,结婚后或生育后症状都有可能减轻,可对于那些疼痛程度越来越重,疼痛时间越来越长的人,及时就诊才是正确选择。

颈椎病的中医诊断

中医诊断颈椎病的手段

望:因颈椎病证候在颈部,故对颈椎病的诊断以望颈部为主,并应兼及整个脊柱和两肩。望诊内容主要为颈部是否居中,左右是否对称,有无凸凹、肿块、淤血和僵直等。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正侧面观是否正常,以及两肩是否平衡对称,是否存在牵强受限等现象。此外,亦望其气色、舌象、行走与持物之态等。

闻:闻其颈部转动时有无筋腱、骨节之声等。

问:主要问患者自觉证候,诸如疼痛性质,窜痛何处,麻木与否,有无外伤、扭伤,以及发病时间等。

切:切诊以辩脉象,判别八纲归属,结合患者证候予于确诊,并正确分型,依型立法施治。

颈椎病的中医辩证诊断

1、气阴两虚夹瘀型:眩晕反复发作,甚者一日数十次,即使卧床亦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身软乏力,行走失稳,或心悸,气短,烦躁易怒,咽干口苦,眠差多梦等。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而干,或舌面光剥无苔,舌下静脉胀大。脉沉细而数,或弦数。治以益气养阴、安神醒脑,调和气血。

2、寒湿阻络型: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治以温经活血,祛寒除湿,通络止痛。

3、脾肾阳虚夹瘀型:四肢不完全瘫(硬瘫或软瘫),大小便失禁,畏寒喜暖,饮食正常或纳差。舌淡红,苔薄白或微腻,脉沉细弦,或沉细弱。治以补肾健脾,温经和阳,强筋健骨。

4、气血两虚夹瘀型: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治以益气养血,醒脑宁神,活血通络。

在确诊之后,颈椎病患者应立即治疗。如果病情突发,患者可以双手托着颈部或者对颈部进行热敷来缓解疼痛!

心悸的诊断

诊断依据

1.自觉心中悸动不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可见数、促、结、代、缓、沉、涩、迟等脉象

2.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4.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病证鉴别

1、惊悸与怔忡的鉴别

心悸可分为惊悸与怔忡。

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实证居多,病势轻浅,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

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等因素亦可发生,常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病来虽渐,病情较重,不发时亦可兼见脏腑虚损症状。

心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

2、心悸与奔豚的鉴别

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本病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

胸闷心悸怎么诊断

1.心悸为突出表现,检查心脏无明显器质性病变发现时,一般可诊为心动悸;心悸而有器质性病损者,应作出原发病的诊断。

2.心脏的所有病变几乎都可有心悸的表现,其常见病种及其诊断,一般为。

(1)青少年即心悸严重者,心痹等病的可能性较大。

(2)中老年感心悸明显,兼胸闷心痛者,多属胸痹;心悸日久,活动劳累尤甚,兼喘咳咳痰者,肺心病、心衰较常见;兼眩晕头痛者,多见于风眩影响及心。

(3)发热、心悸为主症者,常见于心瘅。心悸、心痛并见,多为胸痹、厥心痛、高原胸痹、心郁等病。心痛而检查证实有心包腔积液者,为支饮。

3.脑神经或全身其他疾病,亦可导致心悸。

(1)与情绪、睡眠等关系密切者,常见于神劳、神郁等病。

(2)善饥消瘦,急躁心悸,汗多者,常见于瘿气;嗜睡、畏冷、浮肿、脉迟者,常见于瘿劳、黑疸等。

(3)病久体弱者,或虚劳类、厥脱类疾病,一般都可出现心悸的症状,如虚眩、血劳、血风劳、血脱、液脱、饥厥、肺衰、晚期蛊虫病等。

(4)温热类疾病,在高热的同时也常有心悸的表现,但一般不是主症。

(5)脚气冲心之心悸则有肢麻萎软等脚气原发病症状。梅毒攻心之心悸则有梅毒病史。

心悸的诊断

1.自觉心中悸动不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可见数、促、结、代、缓、沉、涩、迟等脉象

2.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或见晕厥。

4.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心悸气短的介绍

心慌气短是自觉心中跳动不安的一种症状,俗称“心慌”、“心跳”,即心悸。中医又称之为“惊悸”“怔忡”。因惊而悸谓之惊悸,惊悸时作时止,病情较轻;无所触动而悸谓之怔忡,怔忡发作无时,病情较重。心动悸以心悸为主要特征。心系、脑系疾病常见心悸,肺系疾病、虚劳类疾病、瘿气等病中亦常出现心悸。

可见之于冠心病、高血压、风心病、肺心病、心功能不全、各种心律失常、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多种功能性或器质性心脏病以及贫血、甲亢之人。

干咳的中医诊断

1、燥邪犯肺肺失宣降:

此型常见于感染后咳嗽早期,每年多于秋季发病。盖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喜清肃而不耐寒热。秋季燥令,燥邪侵犯肺系,影响肺之宣发、肃降功能并灼伤肺津,遂发是证。临床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伴咽干、喉痒、鼻燥、口渴,舌红少津,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治宜解表清肺,润燥止咳。药如:桑叶、桑白皮、杏仁、南沙参、炙杷叶、大贝母、山栀子、淡豆豉、薄荷、芦根等。若患者鼻塞、恶风、咽痒等症状突出者,可酌加苏叶、蝉衣、白僵蚕等疏风宣肺止咳。

2、阴虚肺燥清肃失司:

此类证候多见于慢性支气管炎、咳嗽变异型哮喘、肺结核或肺癌等病,临床当作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亦可见于长期服用清热解毒或抗生素治疗后的病人,肺阴亏耗,津液不足,阴虚火旺,虚热内生。临床表现为干咳无痰,昼轻夜重,持续不已;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挟血,伴有口干咽燥,手足心热,消瘦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法宜养阴润肺,清燥止咳。药如沙参、玄参、麦冬、玉竹、百合、五味子、炙杷叶、浙贝母、桑叶、桑白皮等。若见手足心热,夜寐盗汗者加知母、地骨皮;口干咽燥,痰中挟血者,酌加芦根、白茅根。

3、肝郁气滞 津聚痰凝:

此类证候多见于喉源性咳嗽,其主要症状以干咳为主,或呛咳少痰,伴有咽痒如蚁行及异物痰黏喉梗之不适感,咽痒即咳,咳声连连,迁延不愈,口干舌燥,胸胁胀满甚或隐隐作痛,情志不畅易诱发或加剧,舌淡红,苔薄白(腻),脉弦。证属肝气郁结,津聚痰凝,气机不利,上逆作咳。治以疏肝解郁,理气降逆。药如柴胡、白芍、枳壳、厚朴、苏子、桑白皮、地骨皮、玉蝴蝶、浙贝母、桔梗等。若见胁肋隐痛明显者,酌加川楝子、元胡;咽干咽痛明显者,酌加黄芩、射干;抑郁不舒,烦躁不安者,酌加知母、丹皮、山栀子。

4、肝胃不和 气机上逆:

此类证候多与胃-食道反流有关,患者食道24小时pH监测阳性。临床表现为干咳少痰,呛咳不已,易于夜间发作,常伴烧心反酸,进食后尤甚,两胁不舒,夜寐不安,舌淡红,苔薄白,脉弦。析其病因病机,乃原发于胃,后传于肺,涉及肝气。证属肝胃不和,气机升降失调,肺气上逆。本病论治,当以肺为标,肝胃为本;止咳为标,降逆为本。故治以疏肝和胃,降逆止咳。药如旋复花、代赭石、清半夏、厚朴、苏子、郁金、炙杷叶、苦杏仁、黄连、吴茱萸、乌贼骨等。

相关推荐

脊柱炎的中医诊断标准

脊柱炎又称竹节风,目前医学界对此症无满意认识。主要多发青年人,初期表现为下腰部疼痛,因脊柱炎首先侵蚀骶髂关节、逐渐向上蔓延、使脊椎各关节韧带钙化,使患者不能久坐,最后形成严重驼背,颈项强直,不能直立等症。中医诊断脊柱炎的标准也需要检查设备的辅助诊断。 脊柱炎的中医诊断标准: 1、以两骶骼关节,腰背部反复疼痛僵硬为主,3个月以上。 2、早、中期患者,腰椎、胸廊扩张活动有不同程度受限,晚期患者脊椎强直驼背固定。 3、化验检查:血沉多增块,类风湿多阴性,HLA-B27多强阳性。 4、X线检查:早期脊椎周围关节突

心悸”了中医如何用药

药物组成及用法:制附子10克(另包),红参 10克,黄芪鲍,克;炙麻黄6克,细辛6克,桂枝10 克,川芎15克,丹参20克,黄精幼克,麦冬15 克,五味子10克,灸甘草10克。水煎2次混匀,分早晚2次温服,每日1剂。30天为了疗程。方中附子先煎1小时。 方解:方中附子温经劝阻,红参大补元气,合而振奋心阳,益气复脉为君;灸麻黄、细辛以助附子温经散寒,宣通寒凝,并用麦冬、五味于,黄精以助红参益气生津,滋阴敛气复脉为臣药;黄芪、桂枝、川芎、丹参益气活血以促血行为佐药;炙甘草制徊药之燥,且调和诸药,缓和药性,以防

结节性红斑晚期怎么检查

(一)中医诊断技巧 本病中医诊断按证候分型有三型,在临床上可结合自身症状,找出相应的证候分型。 1.血热瘀滞 发病初起,双下肢伸侧结节呈梅核大小,其色鲜红,灼热疼痛,伴发热,口渴,关节疼痛,大便秘结,小便溲黄,舌红少苔,脉浮数或滑数。 2.湿热下注 下肢结节,肤色深红,腿脚浮肿,甚则局部漫肿,压之有凹,时有疼痛,关节沉重酸痛,全身困乏无力,小便黄浊。舌红苔腻,脉滑数。 (二)西医诊断技巧 本病西医诊断依据主要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检查确诊。 1.临床表现 多见于女性,发病年龄多在20~30岁,发

感冒的中医诊断鉴别

诊断依据 1.四时均有,多见于冬春,常因气候骤变而发病,一般有感受风寒等因素可询,起病多急。 2.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等为主症,多兼咳嗽,或有周身不适、咽痒咽痛、声嘶,可伴呕吐、腹泻,头痛头晕或高热等症。 3.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单核细胞增加。 鉴别诊断 1.时行感冒:呈流行性,发热恶寒、头痛、周身不适等全身症状较重。 2.肺热病:病情较重,起病急骤,咳喘严重,可有高热,胸部X线检查可见炎性阴影。 3.鼻鼽:以鼻流清涕、鼻塞、喷嚏等为突出表现,无寒热头痛等全身症

慢性胃炎的中医诊断方法

中医诊断慢性胃炎主要凭靠患者的主症:以剑突以下脐以上,上腹部疼痛伴随反酸、恶心、呕吐的患者为胃脘痛;以胃气上逆,喉中呃呃有声的患者为呃逆;胃气上逆导致有声有物的为呕吐。以胃脘部和上腹部痞胀不适、痞塞不通的患者为痞满。中医诊断慢性胃炎时需要和腹痛、心痛和心绞痛鉴别。

舌苔厚黄的中医诊断治疗

1、苔质的厚薄,以见底和不见底为标准。透过苔质能见到舌体,称之薄苔,否则为厚苔。黄色是表明体内有热,中医上以为舌苔是胃气夹食品之气上潮于舌头所成。 2、舌苔厚,有口气,一般说明胃有点小问题。如果目前没有其他不舒适的感觉,可先从饮食起居调养入手。维持生活规律,情志舒爽愉快,吃轻易消化的食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肥腻,油炸食品,最好不饮酒,不吸烟。 3、除了望舌苔外,建议看看自己舌质,可以和嘴唇对比,如果是偏红,就是属热,偏淡多属脾虚,偏暗就有可能是血瘀了。 4、舌苔厚,黄还要看看会不会腻,中医讲的“腻”就比

降甘油三脂胆固醇的方法有哪些呢

高脂血症是现代医学的称谓,中医学无高脂血症这一病名,但是根据其临床表现,如头晕、头痛、胸闷、心悸、肢体麻木、疲倦乏力等,归属于“眩晕”、“头痛”、“胸痹”、“心悸”、“中风”等病症范畴,也属于“痰浊”、“血瘀”、“污血”、“浊脂”范畴。中医常见的治疗高脂血症的方法有:1.健脾化湿浊;2.益气健脾活血法;3.疏肝理气法;4.补肾活血法;5.活血化瘀法;6.化痰祛瘀法;7.通腑降浊法。 根据中医治法,近年来的临床实验和药理研究证实,具有降脂作用的常用中药有下列几十种: 山楂:本品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

输卵管炎的中医诊断

辨 证: 本病的辩证当以腹痛的性质、部位、带下的性状为依据。一般来讲,腹痛剧烈,灼痛拒按,伴发热寒战,带下如脓血,有臭秽味,多为热毒炽盛;腹痛较重、拒按,发热恶寒,带下色黄,多为湿热壅阻;少腹冷痛、隐痛、得温则减,带下量多色白,多为寒湿凝滞或阳虚内寒。本证尚须与其它内、外科疾病所致的腹痛相鉴别。一般内外科疾病所引起的腹痛,多位于脐周或上腹部,且不伴有带下异常。 1.热毒炽盛 主证:于经期或产后,突然两侧小腹剧烈疼痛,灼痛拒按、牵引腰骶,带下量多,脓血样有臭秽味,伴高效、寒战、食欲不振,或尿频、尿急、尿痛、

心悸和心慌的区别

悸,中医病证名。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多因体虚劳倦,情志内伤,外邪侵袭等,导致心神失宁而发病。其病位在心,根据病证的临床表现,应分辨病变有无涉及肝脾肺肾,是涉及一脏,或病及多脏,心悸病机有虚实之分,故治疗上应分虚实,虚证分别治以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则应祛痰、化饮、清火、行瘀。但本病以虚实错杂为多见,且虚实的主次、缓急各有不同,故治当相应兼顾。同时,由于心悸以心神不宁为其病理特点,故应酌情配入镇心安神之法。 心慌是指心里慌张,这个太普遍。

经络穴位诊法有哪些

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通过观察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规律来指导临床治疗,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桥梁。经络穴位诊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基础,运用四诊及现代科技仪器等手段收集经络、腧穴的病理表现来诊断疾病,以指导临床治疗。它具有灵敏、简捷、客观的特点,在针灸临床中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随着针灸学的发展,其作为一个综合学科有着日趋完整的体系,如经络学、脑穴学、刺灸学、实验针灸学等学科,但缺乏经络穴位诊断这门衔接课程,它采用的中医诊断学已不能满足不断发展的针灸临床的需要。中医诊断学是一门综合性中医诊断学科,,不可能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