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原因有哪些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是由 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感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EBV是一种嗜淋巴细胞的DNA病毒,属疱疹病毒属,主要侵入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表面有 C3a受体,与 EBV受体相同),EBV有5种抗原成分,均能产生各自相应的抗体:

①衣壳抗原(VCA):VCA IgM抗体早期出现,多在 1—2个月后消失,是新近受EBV感染的标志,VCA IgG出现稍迟于前者,但可持续多年或终生,故不能区别新近感染与既往感染;

②早期抗原(EA):可再分弥散成分 D和局限成分R,是EBV进人增殖性周期初期形成的一种抗原,其中EA—D成分只有EBV特异的DNA多聚酶活性,EAIgG抗体是近期感染或EBV活跃增殖的标志,该抗体于病后 3—4周达高峰,持续3—6个月;

③核心抗原(EBNA):EBNAIgG于病后3—4周出现,持续终生,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④淋巴细胞决定的膜抗原(LYDMA):为补体结合抗体,出现和持续时间与 EBNA IgG相同,也是既往感染的标志;

⑤膜抗原(MA):是中和性抗原,可产生相应中和抗体,其出现和持续时间与 EBNA IgG相同。

本病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多呈散发性,也可引起小流行,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晚秋至初春为多,患者和EBV携带者为传染源,病毒大量存在于唾液腺及唾液中,可持续或间断排毒达数周,数月甚至数年之久。

传播途径主要经口密切接触而传播(口一口传播),飞沫传播虽有可能,但并不重要,偶可经输血及粪便传播,关干宫内传播问题尚有争议,本病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性别差异不大,6岁以下儿童多呈隐性或轻型感染,15岁以上感染后多出现典型症状,发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第二次发病罕见。

谷丙转氨酶偏高的原因 其它疾病

其他某些感染性疾病,如肺炎、伤寒、结核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都有谷丙转氨酶偏高的现象。

EB病毒能否彻底治愈 并不是所有EB病毒都会自愈

EB病毒感染并不是说不管什么情况都会自愈,只是说绝大数人群都可以通过自身免疫抵抗EB病毒的恶化。如免疫缺陷的儿童一旦感染EB病毒,病死率可高达60%,对于少数EB病毒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症状较重的患者,如引起发热、神经系统疾病、淋巴结肿大、肝脾大、肝功能异常的患者,也需要通过对症支持治疗来控制并发症的症状。

诊断艾滋病需与哪些疾病鉴别

依据病史及实验室检查,尤其是HIV抗体 阳性,结合细胞免疫缺陷,就可以诊断为艾滋 病。但是在诊断艾滋病时,特别要考虑与某些症 状相似的疾病区别。(1) 其他原因引起的免疫缺陷:除艾滋病 外,还有其他免疫缺陷如原发性免疫缺陷病,继 发性免疫缺陷病如皮质激素、化疗、放疗或原先已经存在的严重的蛋白-热能性营养不良引起的 继发性免疫缺陷病。(2) 血液病:由于艾滋病患者有发热,肝脾 肿大,淋巴结肿大,个别病人白细胞降低,淋巴 细胞减少,因此需要与血液病鉴别。(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艾滋病急性 HIV感染期的表现很像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因此当艾滋病高危人群出现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 症的症状时,应立即进行HIV抗体或病毒抗原 的检测,并进行鉴别。(4)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近来发现艾滋病病 人表现为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比较多,如感染、 痴呆等,应注意与其他原因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 疾病相鉴别。

血液病常见类型

一、造血干细胞病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

(二)骨髓增生性疾病(myeloproliferative diseases)如骨髓纤维化,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如难治性贫血、环形铁粒细胞性难治性贫血、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等。

(四)阵发性睡眠性血戏蛋白尿。

二、红细胞病

(一)贫血如红细胞生成和成熟障碍、DNA合成障碍、血红蛋白合成障碍、红细胞破坏过多、红细胞丢失过多等。

(二)红细胞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三、白细胞疾病

(一)白细胞减少各种原因所致的白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

(二)白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增多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和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三)白细胞质的异常粒细胞功能异常、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及恶性组织细胞病;急性白血病

四、出血性疾病

(一)血管壁异常过敏性紫癜、毛细血管扩张症。

(二)血小板疾病

1.血小板减少原发及继发血小板减少症。

2.血小板增多原发及继发血小板增多症。

3.血小板质的异常遗传性血小板功能缺陷,如血小板无力症、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继发性血小板功能缺陷,如尿毒症。

白细胞的分类计数的临床意义

⑴ 中性粒细胞:增多和减少的临床意义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⑵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变态反应,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创伤等;减少见于伤寒、副伤寒、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

⑶ 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何杰金氏病、癌转移、铅铋中毒等。

⑷ 淋巴细胞:增多见于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麻疹、腮腺炎、结核、传染性肝炎;减少多见于传染急性期、放射病、细胞免疫缺陷等。

⑸ 单核细胞:增多见于结核、伤寒、疟疾、黑热病、急性传染病恢复期,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等;减少无意义。

EB病毒不治疗会自愈吗

EB病毒会自愈。

1.EB原发性感染引起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具有自限性,出现症状后数周内会减轻直至消失,但EB病毒会以潜伏形式存在与体内。

2.EB病毒感染人体后,6岁以下多为不显性感染,或表现为轻症状咽炎或上呼吸道炎,多不需要具体治疗,便会自我痊愈,体内会出现EB病毒抗体,且维持较持久免疫力,再次发病不常见。

并不是所有EB病毒都会自愈

EB病毒感染并不是说不管什么情况都会自愈,只是说绝大数人群都可以通过自身免疫抵抗EB病毒的恶化。如免疫缺陷的儿童一旦感染EB病毒,病死率可高达60%,对于少数EB病毒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症状较重的患者,如引起发热、神经系统疾病、淋巴结肿大、肝脾大、肝功能异常的患者,也需要通过对症支持治疗来控制并发症的症状。

淋巴细胞上升的原因有哪些

淋巴细胞增多主要见于百日咳、结核病、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白血病。找到原因针对性治疗才行的,建议最好去医院进行详细检查,等确诊以后在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比较好。需要检查清楚。如果检查没有其他的问题,仅仅是高一点点不要紧的。一段时间后复查看看。

淋巴细胞增多,新生儿外周血白细胞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以后淋巴细胞逐渐上升,整个婴儿期淋巴细胞较高,可达70%,4~6岁后淋巴与中性接近

(1)病理性增多:绝对增多,某些细菌或病毒所致的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百日咳等;传染病恢复期。急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肝、肾疾病

化脓性扁桃体炎的检查

1、视诊扁桃体。

2、血液学检查

细菌感染时可见白细胞计数总数显著增加,中性粒细胞分类明显增高。病毒感染初期未合并细菌感染时可见白细胞总数增加,淋巴细胞分类增高明显。EB病毒感染引起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表现为急性扁桃体炎症时可见白细胞总数、淋巴细胞分类显著增高,血涂片中可见异型淋巴细胞。血沉可加快。

淋巴癌的分类

1、红细胞疾病

缺铁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性溶血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急性失血性贫血、慢性病贫血、血色病等。

2、白细胞疾病

白细胞减少症、粒细胞缺乏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急性白血病、慢性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恶性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恶性组织细胞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3、出血性疾病

单纯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无力症、血友病、获得性凝血机制障碍性疾等。

4. 骨髓增生性疾病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症等。

风寒感冒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1)白细胞数较低,发热较高时,应首先考虑常见的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同时根据患儿接触史及当地感冒流行情况,排除是否为其他疾病,如小儿流行性感冒、疟疾、伤寒、麻疹、结核病等。

(2)白细胞特别高时,可排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细菌性肺炎、百日咳等。

(3)白细胞持续性增高时,则观察中性粒细胞的数量,若超过75%多为细菌感染。

(4)急性咽炎同时伴有肝脾肿大、有皮疹、全身淋巴结肿者,应检查异常淋巴细胞除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风寒感冒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血常规检查:

(1)白细胞数较低,发热较高时,应首先考虑常见的急性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同时根据患儿接触史及当地感冒流行情况,排除是否为其他疾病,如小儿流行性感冒、疟疾、伤寒、麻疹、结核病等。

(2)白细胞特别高时,可排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细菌性肺炎、百日咳等。

(3)白细胞持续性增高时,则观察中性粒细胞的数量,若超过75%多为细菌感染。

(4)急性咽炎同时伴有肝脾肿大、有皮疹、全身淋巴结肿者,应检查异常淋巴细胞除外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白细胞增高分类

1、嗜中性粒细胞

增高原因:急性化脓性感染(可伴有核左移及中毒颗粒),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白血病,某些恶性肿瘤及广泛组织损伤等。

2、嗜酸性粒细胞

增高原因:寄生虫感染,过敏性疾病,热带性及非热带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某些血液病,器官移植排斥反应等。

3、嗜碱性粒细胞

增高原因: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性及嗜碱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铅,锌中毒等。

4、淋巴细胞

增高原因:某些细胞及病毒感染(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某些慢性感染等。

5、单核细胞

增高原因: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斑疹伤寒,疟疾,重症结核,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网状细胞肉瘤等。

相关推荐

血液常规检查

白细胞计数(WBC): 增加:急性化脓性感染(脓肿、脑膜炎、肺炎、阑尾炎、扁桃体炎等),某些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乙型脑炎),白血病,类白血病反应,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烧伤,急性出血,恶性肿瘤及某些金属(如铅、汞等)中毒。 生理性增高见于新生儿,月经期,分娩,情绪变化及注射肾上腺素后等。 减少:某些传染病(伤寒、副伤寒、黑热病、疟疾、病毒性肝炎、沙门菌属感染等),再障,非白血性或亚白血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恶性组织细胞病,脾功能亢进症,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放射治疗,肿瘤化疗及某些药

胰腺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感染

很多传染病可并发胰腺炎,症状多不明显,原发病愈合后,胰腺炎自行消退,常见的腮腺炎、病毒性肝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伤寒、败血症等。

淋巴结肿大就一定是淋巴瘤吗

淋巴结肿大可以发生在很多情况下,如①感染:由致病微生物引起的急慢性炎症,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引起如急性蜂窝织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牙龈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恙虫病、结核等。②肿瘤:如淋巴瘤、各型急慢性白血病、浆细胞肿瘤、肿瘤转移。③反应性增生:如坏死性增生性淋巴结病、血清病及血清病样反应、变应性亚败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病等。④细胞增生代谢异常。如组织细胞增多症X、脂质沉积病、结节病等。

哪些疾病要和麻疹相鉴别

应与以下疾病鉴别风疹、幼儿急疹、猩红热、肠道病 毒感染、败血症、斑疼伤寒、药物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相鉴别。患者应在家隔离治疗至出疹后5天。并发症患者应住 院隔离治疗,隔离期延长5天。

脾大的危害

脾大是重要的病理体征。在正常情况下腹部一般摸不到脾,如仰卧位或侧卧位能摸到脾边缘即认为脾大。脾体积增大是脾疾病的主要表现。 脾大的程度与疾病关。 (1)轻度脾大 深吸气时脾下缘在肋缘下2~3cm为轻度脾大。可见于某些病毒感染、细菌感染、立克次体感染、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门脉高压症、霍奇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热带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2)中等度脾大 下缘超出肋缘下3cm至平脐为中等度肿大。可见于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症、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溶血性贫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脾

淋巴结肿大的原因 传染病及全身感染

如果患麻疹、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全身慢性感染等,颈部浅表部位往往就会出现肿大的淋巴结。

淋巴细胞计数化验结果临床意义

(1)淋巴细胞增多: ①感染:百日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流行性腮腺炎、风疹、结核病、梅毒、急性感染性疾病恢复期等。 ②血液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重链病等。 ③内分泌腺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等。 ④其他: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营养失调、急性中毒症恢复期等。 (2)淋巴细胞减少: ①感染:淋巴腺结核、粟粒结核、伤寒、肺炎、传染病早期等。 ②肿瘤:嗜酸细胞性淋巴肉芽肿、淋巴肉瘤、网状细胞肉瘤等。 ③药物:应用ACTH、肾上腺皮质激素后等。 ④放射

白细胞增高背后的疾病

白细胞亦称“身体卫士”,应激反应时便增高,这是对身体益的表现。但如果是白血病的白细胞增高,则对身体害。成人正常白细胞总数是(4~10)X10l,婴幼儿高于此数。白细胞增多见于如下疾病: 反应性中性粒细胞增多正常时,血液中性粒细胞占60%~70%,即(2~7)x1029/sugt;/L。超过7.5x109/L便是中性粒细胞增多,以对入侵的细菌等病原体吞噬、杀灭,见于急性外伤、感染、中毒、血清病、风湿病;当出血也会增加,可能与压迫组织坏死或局部炎症关;心肌梗死时也会增高,这与心绞痛可兹鉴别;当癌症迅

异型淋巴细胞的临床意义

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增多可能是因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早期及病毒性肝炎、风疹、麻疹、腮腺炎、乙型脑炎、淋巴细胞白血病等病毒性感染。 异型淋巴细胞数量增多不一定就是淋巴细胞白血病。比如,一种叫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的疾病,就可以出现血液中异型淋巴细胞增多,甚至达20%~30%。(参考值为

脾脏肿大的病因

1、就是由于免疫反应而导致的反应性肿脾大 常见的疾病亚急性心内膜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Felty综合征等。 2、红细胞破坏所致反应性肿脾大 常见的疾病球形红细胞增多症、重型地中海贫血、丙酮酸激酶缺乏、血液透析性脾肿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