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患者需警惕5个习惯
心脏病患者需警惕5个习惯
1、闹市骑车
无论是病毒性心肌炎、扩张型心肌病,还是冠心病、风心病,都与病毒感染有关,即便是心力衰竭也常常由于上呼吸道感染而引起急性加重。因此要注意避免到人员拥挤的地方去,尤其是在感冒流行季节,以免受到感染。
比利时哈塞尔特大学研究人员发现,无论开车、骑车或步行上班,只要经过车辆密集的路段,都会增加心脏病发作危险,主要原因是空气污染。
2、大力解便
解干大便、搬桶装水这些突发动作,让人从静态中突然发力,瞬间内血压迅速升高,心脏承受的压力也会随之剧增。此外,血压不稳时,血管斑块的活动性就会增加,容易脱落。
3、吸食毒品
吸食可卡因的人,患心脏病的风险是常人的23倍。
4、心情抑郁
坏情绪是心脏大敌,而抑郁首当其冲。因为抑郁通常和焦虑相伴,晚上的睡眠质量会很差,而心脏得不到休息,使得血压、心率都会升高,对心脏健康非常不好。建议有了困难多和家人朋友沟通,避免发怒、大悲大喜,控制好情绪。
5、暴饮暴食
人在过量进餐后,胃肠道需要大量的血液消化食物,而流入心脑血管的血液大大减少,对于血管本来就有供血不足的人,一顿饱餐很容易就诱发了心梗、脑梗。
夏季控油需警惕5个误区
误区1 过度去除皮脂
即使皮脂过剩,也不能粗暴地胡乱去除皮脂。正确对待皮脂的态度应该是保留住适当的量、而抑制过剩的部分,锁住皮肤内部的润泽同时保护皮肤表面的清爽感觉。
对策:不要过多使用控油产品
误区2 一味控油却不补水
很多油性皮肤的人因为怕粘腻,所以常常在清洁后不抹乳液。建议你在控油的时候,别忘了补水。
对策:减油加水+保湿面膜
误区3 频繁洗脸
我们的皮肤自身就具有把握“水油平衡”的功能,太过频繁的洗脸,只会使肌肤表面更缺少水分。
对策:洗脸重质不重量,去油只针对T字部位
误区4 油性彩妆
如果只是在基础保养上加强控油,化妆时却使用一些油腻腻的彩妆品,皮肤依然会泛油光。因此要把在冬天使用的那些霜状、膏状、油状的彩妆品先收藏起来,给自己添置些清爽型的产品。防水型的彩妆品,质地油腻,尤其不适合油性肌肤。
对策:选对彩妆品,画一个清爽彩妆
误区5 不正常生活习惯
皮肤的状态最敏感,当压力过大、身体疲惫、生活品质变差,体内荷尔蒙分泌会呈现暂时性的失调,肌肤就会出现失衡的状态,对于T字部位,出油的现象就会变得更为明显。而那些辛辣、油炸的食物,虽然美味,却易使皮肤燥热,所以还是少吃为妙。
对策:保证优质睡眠,远离不健康食物
很多人面对油性皮肤大都选择洗来祛除油脂,只有正确的去控油才能让我们的皮肤水油达到平衡。有时间一味的去过度去油,很可能会损害到我们的皮肤,反而让我们越来越油。所以我们要科学的去控油,才能让我们的皮肤变得尽善尽美。
糖尿病患者需警惕眼睑浮肿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早上醒来,发现自己眼睑浮肿,你没有在意它,不知不觉中,浮肿就自然消退了。但是,糖尿病患者需警惕眼睑浮肿。据专家介绍,眼睑浮肿可能是糖尿病肾病的危险信号。
糖尿病人出现眼睑或下肢浮肿,首先要考虑糖尿病肾病的可能。无论是哪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都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增加,病程超过25年,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将达到50%左右。糖尿病肾病引起的浮肿首先是双下肢肿,其次是眼睑和面部浮肿,最后发展到全身浮肿。
由于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人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早期肾病的定期筛查非常必要。即使在肾功能正常、没有临床表现时,每年至少也要进行一次尿微量白蛋白测定、尿常规和肾功能检查,如果出现眼睑或下肢的浮肿,就更应引起注意,立刻去医院进行详细检查。
通过上述介绍所以糖尿病患者需警惕眼睑浮肿,虽然目前的医疗水平,还无法根除糖尿病肾病,但是通过眼睑浮肿及早的发现及早的控制也是不过办法,如果没有及时的发现那就有可能危及我们的生命了。
警惕这些不利于心脏健康的习惯
1、饥饿减肥
饥饿减肥会导致体重过快下降,大量蛋白质因此被消耗,肌肉组织不断减少,造成心肌组织的衰退,诱发心力衰竭。
2、吸烟酗酒
烟中的尼古丁不仅会导致癌症的发生,还是导致血管硬化的罪魁祸首之一。酒可以适量喝一些。每天饮一两杯红葡萄酒,可以软化血管,对心脏有一定的好处。如果过量会使心肌梗塞的危险率大大增加。
3、拒绝脂肪
有资料显示,心脏病人如果拒绝摄入脂肪,死亡率比部分限制脂肪摄入者高30%左右。所以,脂肪是生命不可或缺的营养成分,拒绝脂肪只导致身体正常的需要受到损害。
4、过饱饮食
进食过饱,胃壁扩张,会使肺内压力升高,导致心脏代谢增加,容易诱发心肌梗塞。所以每餐不宜吃的太多,大约有七八成饱就可以了。
5、过度劳累
避免过度疲劳、紧张和激动生活节奏应以轻松、自然为主,防止任何导致精神过于紧张、兴奋的情况发生。尤其是从事脑力劳动的冠心病患者,在一天紧张工作之余,松弛一下尤为必要。
6、过量饮水
一次喝太多的开水,给心脏带来负担。茶、汤、粥、汽水等饮料,会迅速增加肠容量,使胃肠胀满,隔肌上升,胸腔容积缩小,影响心脏跳动。
心脏病患者需远离生活禁忌
一、急剧性的减肥:急剧性的减肥是最常见的心脏病患者的禁忌之一。闪电式的饥饿减肥法,会引起体重下降速度过快,导致消耗大量蛋白质、肌肉组织减少,造成心肌组织衰退,诱发心力衰竭,心脏病患者在平时就要防止身体过于肥胖!
二、饮食过饱:饱食是一种较容易被忽视的心脏病患者的禁忌。如果三餐进食过饱,引起心脏代谢增加,诱发致命性的心肌梗塞,心脏病患者在饮食上要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这对身体是有利的!
三、频繁起夜:心脏患者半夜起夜有一定的危险性,也是心脏病患者的一个严重禁忌,心脏病患者在患病后尽量养成不要在夜间起夜的习惯,防止诱因心脏病突发!
四、摄入过量食用盐:心脏病的患发和患者生活中食用盐的摄入量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患者在饮食中一定要注意盐量的摄入,慢慢的习惯少盐的饮食,对疾病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警惕恶习突发心脏病
喝酒引发心脏病
专家认为,每天喝白酒150ml,持续5年以上,就可能引起酒精性心肌病。常在不知不觉中发病,多见于30~55岁的男性。多有5~10年以上的嗜酒史。症状多种多样,如疲乏无力,活动后咳嗽,夜尿增多,甚至心慌、气短、胸闷、心前区不适。
空腹吃香蕉可增加心脏负荷
空腹时,胃肠内几乎没有可供消化的食物,若此时吃香蕉,将会加快肠胃的运动,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心脏负荷,易导致心肌梗死。专家提醒,不要空腹时吃香蕉,一般应选择在饭后或不是饥饿状态时吃香蕉。
日摄油量超过25克易诱发心脏病
专家建议成年人每人每天摄取的油脂别超过25克。食用油选择不当或进食过量都会增加心脏病发病风险。油中对人体有益的不饱和脂肪酸偏少,另外,烹炸时油的温度过高,油温越高,油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氧化越快,有些脂溶性维生素被破坏,营养成分流失也就越多。
专业人士建议市民,把大油壶换成小油壶,或者使用有刻度的油壶,提醒自己注意食用油的摄入量。
突然的高强度运动让心脏不堪重负
运动讲究循序渐进和适量,过量运动会给心脏照成巨大压力,容易发生意外,尤其是本身心脏就有这样那样问题的人群,更应提高警惕。却不可盲目运动以免给自己带来危险!
缺乏运动让心脏更脆弱
运动无论对于心血管病的高危人群还是心血管病病人都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可以减轻体重,另一方面可以改善血管内皮的功能,具有一定的抗动脉硬化的作用。要求每天运动40分钟到1小时,每周至少五次中等强度的活动,要达到轻微出汗。老年人或者已经有病的患者活动量可能需要医生的指导。
减肥药可使心脏受损
专家告诫,减肥药不是减肥的灵丹妙药,一些质量不过关的减肥产品会危害人体健康,其实,控制体重最好的良“药”是从现在开始养成合理膳食、勤于运动的习惯,尤其是膳食结构要合理,避免摄入高热量、高盐类的食物。
老年朋友有10个动作要注意
1、用力排便要避免。“我见过不少脑出血、急性心梗患者,都是在厕所里发病,其诱发因素就是用力排便。”北京老年医院中医科主任刘德泉说,老人用力排便时,会导致腹内压、血压升高,增加脑出血的风险,此时心脏的负担也会加大,容易诱发心梗。如果有便秘症状,应多吃富含纤维的果蔬,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或借助药物排便,切忌过度用力。警惕人群:冠心病、高血压患者。
2、看报打牌不宜久坐。久坐不动会影响到消化功能,使胃肠蠕动缓慢,日久容易诱发消化不良、便秘甚至痔疮的发生。有些老人习惯在室外打牌、下棋,如果气温低再加上久坐不起,会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良,诱发或加重膝关节的退行性病变。因此,老人打牌、看书、看电视,应每隔四五十分钟就站起来走动一会,活动一下膝关节和腰腹部。警惕人群:消化不良、关节炎患者。
3、起床太猛伤血管。老人起床过猛可能造成血压升高,发生暂时性晕厥甚至脑出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白玉龙指出,老人起床一定要遵从“宁慢三分、不抢一秒”的原则,醒后可静卧3分钟,慢起身在床上坐3分钟,放下双脚在床边坐3分钟,然后再下床慢慢活动。警惕人群:高血压、有脑出血病史者。
4、狼吞虎咽伤心伤胃。“不少老人自年轻时就养成了吃饭快的习惯,三口两口一碗饭就‘扒拉’完了。但是年纪大了,吃饭的速度可得降下来。”刘德泉说,老人的消化功能和吞咽功能不如年轻人,吃饭过快一来不利消化,还容易噎着,对食管造成损伤。二是容易给心脏带来过大负担。警惕人群:消化系统、心脏病患者。
5、血压跟着嗓门一块升。“老人说话声音每提高一次,就是对身体的一次刺激,此时会伴随着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如果是在和他人发生争执、抬杠的场合,血压波动就会更大。”刘德泉建议,老人平时尽量轻声细语的说话,少与人争执。如果是朗读诗词、唱歌,声音大一点没关系。警惕人群:高血压患者。
6、站着穿裤子最易摔倒。老人平衡能力差,站着穿裤子很容易发生意外,造成骨折。所以,老人穿裤子时最好坐在床上或倚靠在固定处。除此之外,老人起床、如厕、洗澡,都是容易发生跌倒的“高危时段”,一定要手扶固定物,慢慢行动。警惕人群:所有老人。
7、上楼梯宁慢勿快。人上了年纪,不仅肌肉骨骼衰老,神经系统也退化。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院运动医学研究室教授陆一帆表示,比如上一个20厘米的台阶,老人的脚很可能并没抬那么高,但负责指挥运动的神经系统会出现“滞后”,这时就很容易发生摔伤了。陆一帆建议,老人走楼梯,最好侧着身子、扶着扶手,宁慢勿快,等一个脚掌完全着地后再迈另一只脚。警惕人群:骨质疏松、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8、弯腰不能逞能。美国梅奥诊所提醒,所有过度弯屈的动作都不适合老人。“老人的平衡能力差,关节较硬,肌肉萎缩对关节的保护变少,大幅度弯腰易造成牵拉伤和关节错位。”陆一帆说,如果弯腰过快过猛,会导致脑部血压剧烈变化,诱发脑出血。“在弯腰捡东西时,也应尽量放缓动作,扶住椅子或其他固定物,直腰蹲下再捡。”警惕人群:高血压、低血压、脑血管病、关节炎患者。
9、提重物量力而行。老人的肌肉和骨骼功能都会减弱,因此在负重的情况下很容易损伤肌肉或造成骨折。所以,不但要在生活中减少负重,比如提重物、搬家具,在锻炼时也要量力而行,用哑铃、拉力器等选择合适的强度。尤其是骨质疏松患者,扛重物或举过重的哑铃,容易导致骨折。警惕人群:骨质疏松患者。
10、忽然回头警惕晕倒。老人颈动脉血管会变窄、管壁变脆,突然转脖子会压迫颈动脉,影响脑供血,导致昏厥。转脖子的时候如果把握不好平衡,也非常容易跌倒。陆一帆提醒,老人运动颈部,可以将头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摆动,但幅度不宜太大。“老人平时还忌讳猛回头,比如走在路上,听到有人在后面叫自己时,一定要慢慢回头。”白玉龙说。警惕人群:脑血管疾病患者,平衡能力较差者。
生活中腹泻只是单纯的腹泻吗
专家指出,腹泻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很多疾病的一个共同表现。它同时可伴有呕吐、发热、腹痛、腹胀、黏液便、血便等症状。伴有发热、腹痛、呕吐等常提示急性感染;伴大便带血、贫血、消瘦等需警惕肠癌;伴腹胀、食欲差等需警惕肝癌;伴水样便则需警惕霍乱弧菌感染。此外,腹泻还可引起脱水、营养不良,表现为皮肤干燥、眼球下陷、舌干燥、皮肤皱褶。
另外腹泻还常见于三种严重疾病的表现之一,它们分别是肠炎、肠息肉和直肠癌。
1、肠炎:腹泻为肠炎最主要的症状,也是常见的症状,常常反复发作或持续不愈,轻者每天2-5次,重者20-30次,粪便性质个体差异极大,软便,稀糊状、水样、粘液便不一,但大便以粘液脓血便多见,有的表现为痢疾样脓血便。早上起床后腹泻及餐后腹泻最常见。个别病人还会出现便秘、腹泻交替进行的现象。
2、肠息肉:肠息肉会导致大便习惯改变,包括大便时间、次数的改变,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特别是便秘与腹泻反复交替出现,更要引起警惕。
3、直肠癌:直肠癌作为一种危害严重的肠道恶变,会出现不明原因大便习惯改变或粪便异常。大便习惯改变:如大便次数增多,便秘腹泻交替、排便后仍有便意,里急后重等。粪便异常:如血便、粘液便(大便带鼻涕状物)、脓血便等
温馨提醒:所以,腹泻患者应该重视起来,不要自己在家盲目用yao,以免掩盖病情,应及时到医院检查原因并及时治疗。
老人最忌讳的10个动作
起居:起床、如厕是危险时段
1.用力排便
“我见过不少脑出血、急性心梗患者,都是在厕所里发病,其诱发因素就是用力排便。”北京老年医院中医科主任刘德泉说,老人用力排便时,会导致腹内压、血压升高,增加脑出血的风险,此时心脏的负担也会加大,容易诱发心梗。如果有便秘症状,应多吃富含纤维的果蔬,养成按时排便的习惯,或借助药物排便,切忌过度用力。
警惕人群:冠心病、高血压患者。
2.久坐不动
久坐不动会影响到消化功能,使胃肠蠕动缓慢,日久容易诱发消化不良、便秘甚至痔疮的发生。有些老人习惯在室外打牌、下棋,如果气温低再加上久坐不起,会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良,诱发或加重膝关节的退行性病变。因此,老人打牌、看书、看电视,应每隔四五十分钟就站起来走动一会,活动一下膝关节和腰腹部。
警惕人群:消化不良、关节炎患者。
3.起床太猛
老人起床过猛可能造成血压升高,发生暂时性晕厥甚至脑出血。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白玉龙指出,老人起床一定要遵从“宁慢三分、不抢一秒”的原则,醒后可静卧3分钟,慢起身在床上坐3分钟,放下双脚在床边坐3分钟,然后再下床慢慢活动。
警惕人群:高血压、有脑出血病史者。
生活:吃得快、嗓门大都危险
4.狼吞虎咽
“不少老人自年轻时就养成了吃饭快的习惯,三口两口一碗饭就‘扒拉’完了。但是年纪大了,吃饭的速度可得降下来。”刘德泉说,老人的消化功能和吞咽功能不如年轻人,吃饭过快一来不利消化,还容易噎着,对食管造成损伤。二是容易给心脏带来过大负担。
警惕人群:消化系统、心脏病患者。
5.嗓门过大
“老人说话声音每提高一次,就是对身体的一次刺激,此时会伴随着心跳加快、血压升高。如果是在和他人发生争执、抬杠的场合,血压波动就会更大。”刘德泉建议,老人平时尽量轻声细语的说话,少与人争执。如果是朗读诗词、唱歌,声音大一点没关系。
警惕人群:高血压患者。
6.站着穿裤子
老人平衡能力差,站着穿裤子很容易发生意外,造成骨折。所以,老人穿裤子时好坐在床上或倚靠在固定处。除此之外,老人起床、如厕、洗澡,都是容易发生跌倒的“高危时段”,一定要手扶固定物,慢慢行动。
警惕人群:所有老人。
运动:上楼、弯腰该留神
7.上楼梯过快
人上了年纪,不仅肌肉骨骼衰老,神经系统也退化。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院运动医学研究室教授陆一帆表示,比如上一个20厘米的台阶,老人的脚很可能并没抬那么高,但负责指挥运动的神经系统会出现“滞后”,这时就很容易发生摔伤了。陆一帆建议,老人走楼梯,好侧着身子、扶着扶手,宁慢勿快,等一个脚掌完全着地后再迈另一只脚。
警惕人群:骨质疏松、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8.强行弯腰
美国梅奥诊所提醒,所有过度弯屈的动作都不适合老人。“老人的平衡能力差,关节较硬,肌肉萎缩对关节的保护变少,大幅度弯腰易造成牵拉伤和关节错位。”陆一帆说,如果弯腰过快过猛,会导致脑部血压剧烈变化,诱发脑出血。“在弯腰捡东西时,也应尽量放缓动作,扶住椅子或其他固定物,直腰蹲下再捡。”
警惕人群:高血压、低血压、脑血管病、关节炎患者。
9.提重过重
老人的肌肉和骨骼功能都会减弱,因此在负重的情况下很容易损伤肌肉或造成骨折。所以,不但要在生活中减少负重,比如提重物、搬家具,在锻炼时也要量力而行,用哑铃、拉力器等选择合适的强度。尤其是骨质疏松患者,扛重物或举过重的哑铃,容易导致骨折。
警惕人群:骨质疏松患者。
10.忽然回头
老人颈动脉血管会变窄、管壁变脆,突然转脖子会压迫颈动脉,影响脑供血,导致昏厥。转脖子的时候如果把握不好平衡,也非常容易跌倒。陆一帆提醒,老人运动颈部,可以将头向前后左右四个方向摆动,但幅度不宜太大。“老人平时还忌讳猛回头,比如走在路上,听到有人在后面叫自己时,一定要慢慢回头。”白玉龙说。
警惕人群:脑血管疾病患者,平衡能力较差者。
糖尿病患者需警惕血压低
一、糖尿病患者的血压不是越低越好:
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最好保持在130~139 / 80~85mmHg之间。
来自英国的研究发现,严格控制血压并不能使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受益,血压水平过低甚至可能增加其死亡风险。研究人员表示,虽然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可以暗示这些联系,但本次研究的结果表明,“越低越好”的方法可能并不适用于血压控制超过临界水平的高风险患者。
研究表示,由于目前没有强有力的证据可证明糖尿病患者血压降低至130 / 80mmHg能够产生的效益,所以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最好保持在130~139 / 80~85mmHg之间,并辅以其他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转归。
事实上,相对于常规的血压控制水平,降低收缩压和舒张压水平实际上增加了各种原因死亡率风险。对伴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相对于常规的血压控制水平,当收缩压低于110mmHg时,患者各种原因死亡率的危险比为2.79,舒张压为70~74mmHg时危险比为1.32,舒张压低于70mmHg时危险比为1.89。而对于无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当收缩压为110~119mmHg时,患者各种原因死亡率的危险比为1.58,收缩压低于110mmHg时危险比为2.42,舒张压为70-74mmHg时危险比为1.17,舒张压低于70mmHg时危险比为1.54 。
二、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压的症状与原因:
并不是每个糖尿病低血压患者都有症状,只有当立位的收缩血压比卧位时低50mmHg时,才会出现站立后的头昏、眼前发黑或晕厥,因此很难被发现。这种低血压叫体位性低血压,由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植物神经病变,导致内脏血管收缩的障碍,它的发生在糖尿病患者中比较普遍。
直立性低血压糖尿病所致低血压多为直立性低血压,是糖尿病性自主神经病变中出现得比较迟的一个征象,往往发现很偶然,不一定伴有低血压的临床症状,如头昏、无力、眼前发黑或晕厥等,一般在站立后收缩期血压比平卧时降低50mmHg以上时才出现。
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交感神经介导的一些血管运动反射功能丧失,导致内脏血管收缩的障碍,四肢血管收缩的削弱以及直立所引起的心率与心脏输出反应的降低起着次要的作用。许多药物如降压药、利尿药、血管扩张剂、硝酸酯类药物等都有可能加重直立性低血压的症状;而心脏与肾脏功能障碍引起的液体潴留则可能掩盖直立性低血压的症状。
警惕脑梗塞患者的饮食习惯
1、限制脂肪摄入量。每日膳食中要减少总的脂肪量,减少动物 脂肪,烹调时不用动物油,而用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要限制饮食中的胆固醇,每日应在300毫克以内,相当于每周可吃3个蛋黄。
2、控制总热量。如果膳食中控制了总脂肪的摄入,血脂是会下降的。
3、适量增加蛋白质。由于膳食中的脂肪量下降,就要适当增加蛋白质。可由瘦肉,去皮禽类提供,可多食鱼类,特别是海鱼,每日要吃一定量的豆制品,如豆腐,豆干,对降低 血液胆固醇及血液粘滞有利。
4、限制精制糖和含糖类的甜食,包括点心、糖果和饮料的摄入。
5、脑梗塞的病人有食盐的用量要小,要采用低盐饮食,每日食盐3克 ,可在烹调后再加入盐拌匀即可。
6、注意烹调用料。为了增加食欲,可以在炒菜时加一些醋、番茄酱、芝麻酱。食醋可以调味外,还可加速脂肪的溶解 ,促进消化和吸收,芝麻酱含钙量高,经常食用可补充钙,对防止脑出血有一定好处。
7、脑梗塞的病人要经常饮水,尤其在清晨和晚间。这样可以稀释血液,防止血栓的形成。
最伤害心脏的5个习惯
第一位:在闹市骑车。
比利时哈塞尔特大学研究人员发现,无论开车、骑车或步行上班,只要经过车辆密集的路段,都会增加心脏病发作危险,主要原因是空气污染。
其中骑车上班者危险最大,因为这些人吸入的尾气最多、“受污染”最严重,他们同时还要耗费一定体力踩踏自行车,容易引发供血不足。这两方面都是诱发心脏病发作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姚崇华分析说,拥堵的交通很容易让人紧张、焦虑,引发血压升高。
因此,不建议心血管高危人群在交通拥挤的高峰期骑车上下班。虽然骑车是一项很好的运动,但穿行在污染严重的马路上,弊大于利。老年人,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的老人,最好能避开交通高峰出行。
第二位:用力解大便。
解干大便、搬桶装水这些突发动作,让人从静态中突然发力,瞬间内血压迅速升高,心脏承受的压力也会随之剧增。此外,血压不稳时,血管斑块的活动性就会增加,容易脱落。
老年人、习惯久坐者、高血压患者以及有心脏病史的人,都应该避免突然发力。如果必须进行,要提前做热身运动。平时多吃蔬菜,避免大便干结,必要时用点开塞露等辅助药物。
第三位:大量喝酒或咖啡。
国内外很多研究证实,适量的酒精和咖啡能产生抗氧化物质,保护心脏。但过量饮用弊大于利。因为酒精和咖啡能让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扣动心脏病发作的扳机。如果是长期酗酒的人,会破坏心肌,久而久之导致心脏衰竭。
因此不论是喝咖啡还是饮酒,都要有节有度。正常成年男性每天喝啤酒不宜超过750毫升,换算成葡萄酒、低度白酒、高度白酒分别为250毫升、75毫升和50毫升;成年女性每天喝啤酒不宜超过450毫升,换算成葡萄酒、低度白酒分别为150毫升、50毫升。
心脏不好的人尽量少饮酒和咖啡,以不引起心脏不舒服为宜。此外,酗酒者如果能戒掉酒瘾,其心脏功能通常有显著改善。
第四位:心情抑郁。
坏情绪是心脏大敌,而抑郁首当其冲。
因为抑郁通常和焦虑相伴,晚上的睡眠质量会很差,而心脏得不到休息,使得血压、心率都会升高,对心脏健康非常不好。
建议有了困难多和家人朋友沟通,避免发怒、大悲大喜,控制好情绪。
五位:暴饮暴食。
人在过量进餐后,胃肠道需要大量的血液消化食物,而流入心脑血管的血液大大减少,对于血管本来就有供血不足的人,一顿饱餐很容易就诱发了心梗、脑梗。
因此,不要轻易放纵自己的食欲,因为一顿饱餐就可能会夺走一条生命。
长期饱食的人容易肥胖,如果运动不够,脂肪会越积越多,血管里容易形成脂质斑块,如果发生在心脑血管上,就会引起冠心病、脑中风。养成好的进餐习惯非常重要,平时吃饭最好吃七八成饱或是少食多餐,并且营养要均衡。
心脏病患者需远离生活禁忌
心脏病的危害很大,在生活中也很容易发作,心脏病患者要提高警惕,远离一些生活禁忌。
一、急剧性的减肥:急剧性的减肥是最常见的心脏病患者的禁忌之一。闪电式的饥饿减肥法,会引起体重下降速度过快,导致消耗大量蛋白质、肌肉组织减少,造成心肌组织衰退,诱发心力衰竭,心脏病患者在平时就要防止身体过于肥胖!
二、饮食过饱:饱食是一种较容易被忽视的心脏病患者的禁忌。如果三餐进食过饱,引起心脏代谢增加,诱发致命性的心肌梗塞,心脏病患者在饮食上要采取少食多餐的方式,这对身体是有利的!
三、频繁起夜:心脏患者半夜起夜有一定的危险性,也是心脏病患者的一个严重禁忌,心脏病患者在患病后尽量养成不要在夜间起夜的习惯,防止诱因心脏病突发!
四、摄入过量食用盐:心脏病的患发和患者生活中食用盐的摄入量是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患者在饮食中一定要注意盐量的摄入,慢慢的习惯少盐的饮食,对疾病还是有很大的帮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