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吵闹一招就能让他乖乖听话
孩子吵闹一招就能让他乖乖听话
孩子4岁时,控制情绪的能力发达了,所以在能忍耐与努力的同时,自我主张也会变强。自我意识强烈的孩子,会用“不要”、“我讨厌妈妈”等否定字眼来表达情绪,而打人、丢东西、特别会哭闹,强烈反抗等行为,也大多出现在这个时期。
去超级市场会一直闹着要买糖果的,也多是这个阶段的孩子。如果对孩子说“今天不买喔”,孩子会用更大的声音说“不管!买给我!”再加上肢体动作来强调他的主张。受到孩子反应的影响,爸妈的情绪也会变得激动,甚至可能掉头就走不理他;但被留下的孩子只会哭闹得更大声,这时,许多爸妈因为在意周遭的眼光,只好买孩子想要的东西给他。
本来还在哭的孩子,马上就停止哭泣,一脸满足地拿着爸妈买给他的糖果;另一方面,大人则生着闷气,心里想着再也不要带孩子来了!更糟糕的是,这种作法会让孩子学到“只要我这样哭,爸妈就会买给我”,而养成不好的习惯。
说“买给我”时,请先跟他说“好啊”,再补上一句“等东西都买完以后再买给你!”因为孩子最重视的是当下的要求能得到满足,所以会接受这个条件;等买完东西后,跟孩子说“谢谢你等我”,然后买他想要的东西给他。这样的作法要持续二个星期。
两个星期后,当孩子要求买糖果时,请试着跟他说“好啊,明天买给你”;令人意外的是,孩子会回答“好”。你可能怀疑孩子愿意接受这样的条件吗?其实大多数孩子都会接受!因为过去的二个星期,爸妈都有遵守跟他的约定,所以他相信爸妈这次也会遵守约定!
孩子只要知道自己的愿望会实现,就可以忍耐下去,所以,要循序渐进地教孩子学会忍耐。重点在于一点一滴、逐渐拉长让孩子忍耐的时间。
宝宝洗脸注意事项 洗脸注意避开宝宝口鼻耳朵
小宝宝有的不配合洗脸,经常调皮,洗脸随便说话、转头等,容易让水进入孩子口鼻,所以在洗脸时应该和孩子沟通好,让他乖乖的听话。在洗耳朵旁时,要把耳朵挡好,以防水进入耳朵。
孩子教育不能乱来
凉风习习,阳光却很好,很灿烂。我和儿子在绿莹莹的草地边走着。促摸着从泥土中探出头来的尖尖小草,数着各种各样叫得出名字和叫不出名字的花。享受着一个做母亲的幸福。
这时,我们看见一个衣观楚楚的小男生,和他的父母正在草地上嬉戏,想必也是趁这个五一节出来玩的。儿子看见了这一幕,满是奇怪地问:“他们怎么走在里面呢?”“是啊,他们不乖!”(“不乖”是儿子的口头禅)我随声附和着,儿子好生气:“他不乖,我去告诉他。”径直朝那个人走 去。儿子走到那个人身边,大声说:“你不乖,不要踩小草,小草要疼的。”可能是因为儿子说话还是奶声奶气的,外人一般不太能听明白,所以,那个男孩没有理 他。儿子愕然了,用不解的眼神望着我。我不想扫了儿子的幸,也不想就此泯灭了他的正义感。我跟儿子说:“听听,社会上有些人是不乖的,你已经去劝他了,也 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了。只要我们乖乖的,不去踩小草,那就行了!好了,我们走吧!”“哦!”
如此雷同的情景在一天里再次上演。过马路了,儿子看见红灯,就叫我们两个停下来(当时没有车子开过)。儿子看见有几个年轻人急急地过了马路,当然也有几个人和我们一样等在那里。儿子又不懂了。我于是按着自己的理解“之所以是因为”地跟他解释起来。
也不知道儿子听不听得懂,毕竟儿子还小,才刚刚走过他的第三个生日。
想想也是,社会上存在着许多不好的现象,甚至违法乱纪的事情。带孩子接触社会的时候,难免会让他见识到许多社会的阴暗面。那我们作为家长,又该如何去跟孩子解释和沟通呢?
学会6招让你的宝宝不再粘人
1、让宝宝学习自己玩
不是丢下宝宝让他真正的“独处”,而是让宝宝跟妈妈共处在同一个空间中,让他自己一个人玩。可以帮宝宝准备一些玩具,只要他能专注于自己的活动,父母都不要去打扰他。千万要避免看到自己乖乖玩的宝宝,就会忍不住过去抱他喔!
2、让宝宝学习等待
宝宝哭了不要马上过去抱孩子,会养成宝宝用哭当成呼唤父母的方式。父母一定要压抑怜惜的心与罪恶感,最好先悄悄观察确定孩子没有发生危险或是尿布湿了,站在原地上,用和缓的声音安慰宝宝:“宝宝乖,妈妈好爱你喔,但是现在妈妈有其它事情在处理,等我一下,我马上过来喔,先不要哭。”
尽快将手中的事情告一个段落,再过去马上抱他:“宝宝好乖喔,知道妈妈在忙,虽然你看不见妈妈,但是妈妈一直都在这附近陪着你啊,不要哭了啊。”帮宝宝建立起“妈妈没有消失”的概念,渐渐地让他跨越这道认知的鸿沟,走出分离焦虑的恐惧。
3、父母要说话算话建立信赖感
“宝宝乖,下班就来接你”、“要乖乖,等我忙完就来抱你喔!”不要以为宝宝听不懂大人的话喔!一下班就要马上去接孩子,一忙完就要马上陪宝宝,可以让孩子对“等待”深具信心,也更愿意等待,能建立他对人的信任与正面观感,性格也会更独立。
4、不要威胁宝宝
宝宝哭闹不休时,父母尽量克制马上过去抱他的冲动外,也要克制不耐烦的情绪,不要骗宝宝说:“你再哭的话,会有怪物来咬你喔。”“你再哭的话,我就把你关在这里不管你了。”或是父母动怒了:“你再哭的话,我就打你。”这种方式反而会加深宝宝的忧虑,形成恶性循环。
5、不要强迫离开宝宝或趁宝宝睡着时离开
有些父母会偷偷趁宝宝不注意时离开去办事情,或是不理会宝宝的哭闹,就径自离开。父母的突然离开或有离开的可能性最容易导致宝宝焦虑情绪产生。这样的方法有可能导致宝宝更担心你突然消失不见,更加随时紧跟着你。
避免这种情形发生,应该要有耐性,在离开之前先将宝宝托给宝宝信任的人来照顾,然后用稳定的口吻告诉宝宝:“我只是要暂时离开,等一下就会回来,不会消失不见的。”只要父母要暂时离开处理别的事情,都要将宝宝交给宝宝熟悉的人来照顾。
6、不要露出忧郁的表情
“宝宝还这么小,让他一个人玩好孤单。”“把宝宝交给别人照顾,没有我在旁边看着宝宝,我实在不能放心。”“把孩子带出去很容易被传染疾病。”父母常在宝宝面前露出过度忧虑的表情,也会让宝宝感染到忧虑的气氛。父母应学习放松与放手,让孩子适应陌生的环境,也可以培养独立自主的个性。
7、帮宝宝找到模仿的对象
看到其它年龄相仿的宝宝没有父母陪同也能自在玩耍时,趁此鼓励宝宝:“你看,他好棒耶,他能一个人自己玩,你看一个人也很好玩。”让宝宝知道暂时一个人玩并不可怕。
8、在与宝宝分离的时间内,要有其它人也很关心和照顾宝宝
这时照顾宝宝的人,最好能够对宝宝说有关爸爸妈妈的话,例如:“妈妈是去买好吃的东西给宝宝!”“爸爸去上班了,要赚钱给宝宝买新衣服啊!”让宝宝心中充满安全感。
面对孩子的种种不良行为,最忌讳的就是爸妈放任其自由发展,总是认为孩子长大点就好了。然而,小孩子不是万能的,他不知道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因此爸妈一定要对他好好引导,这样才能让他在正确的道路上发展。
1分钟让逆反宝宝合作
1、当宝宝做事磨蹭的时候,怎样才能让宝宝成为“行动派”呢?
表格督促法。要宝宝按时完成一件事情时,你可以尝试用表格督促法。将孩子容易拖拉的几件事列入表格,比如上床睡觉、收拾玩具、叠好衣服等,和他约定好表格的具体内容后,给孩子的表现一一打分。当孩子表现出色并且累计到一定分数时,可以给予奖励,这让宝宝更有动力去完成父母交代的事情。把每天需要做的事情画下来,贴在他容易看得到的地方,对于宝宝来说还有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呢!
跟他比赛。你也可以跟他比赛谁的速度快,偶尔玩玩这个游戏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新鲜的刺激。
2、当宝宝在就餐时间不愿意乖乖吃饭的时候,该怎么办?
营造餐厅气氛。宝宝坐不住有可能是因为周围刺激物太多了,使得他容易分心,而且每天在家里一成不变的气氛下吃饭,难免让孩子感觉枯燥。妈妈可以主动让孩子“点菜”,或者制作自己的菜谱,在餐桌上摆好一次性的纸碟子和餐巾纸,营造一点餐厅新鲜的氛围。关上电视,远离玩具,来一点轻柔的背景音乐,在这种环境中,宝宝也容易安静下来。
把孩子不爱吃的菜变有趣。胡萝卜和西兰花是最有营养却最让孩子讨厌的蔬菜,不妨试试这样的小伎俩:“你看胡萝卜的颜色多漂亮啊!”或者“帮西兰花的绿头发理个发吧?”妈妈也可以花点小心思,将饭菜摆盘得可爱一点,小熊头像,或者色彩更丰富些,宝宝会开始期待每天的饭菜哦!
3、讨当宝宝价还价“执拗”的时候,该怎么办?
情绪上,理解;行动上,不让步。让孩子知道你理解他难受的感觉,但这并不表示你要对他的行为让步、妥协。比如你对他说:“我知道你很想现在吃饼干。我也很喜欢吃饼干。但是我们只能在饭后把它当点心吃。”坚定你的立场,不论他怎么哭闹耍赖都坚决sayno,孩子便知道这个方法是行不通的!
用行动做表率。如果你坚持孩子不收拾好玩具就不许看电视,那么重复无数遍这个要求肯定不如直接关掉电视来得有效。当然,收拾好后再让他看电视会强化这个效果。让孩子知道你是一个守承诺的人,那么他也会逐渐按你的要求做。
4、宝宝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怎么处理?
撤离现场。孩子不耐烦了,未避免影响到其他客人,最好还是抱着他撤离现场。但这种方法治标不治本,培养孩子耐心还需要从生活中循序渐进呢。
循序渐进培养他的耐心。小朋友很难在长时间内保持安静,或者乖乖陪你逛街一个下午,所以你可以慢慢锻炼他的忍耐力,第一次要求安静15分钟,第二次就可以要求20分钟,时间慢慢延长。
开门见山。宝宝吵闹,你可以直接告诉他你希望他怎么做:“在图书馆咱们说话时得小点声。你是个大孩子了,我知道你肯定做得到。
5、旅途车程比较远,孩子坐不住,大声吵闹影响周围的人怎么办?
玩“看谁说话声音能最小”的游戏。当孩子大声吵闹时,你们可以玩一个“看谁说话声音能最小”的游戏。一些小游戏能够很好地转移宝宝的注意力,你还可以让孩子数他看见的红色车子。对大些的孩子来说,让他认路标上的字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零食引诱。准备一些孩子喜欢,并且比较适合外带的健康小零食,这样可以防止孩子因为肚子饿而感觉不耐烦,而且好吃的东西能很好地“塞住”宝宝吵闹的嘴巴。
孕妈心情与宝宝性格
天生“气质”影响宝宝乖不乖
有些宝宝一出生就很乖巧,不哭不闹,家长带了就很省心;有的宝宝生下来后夜夜啼哭,或者一到陌生的环境就反应特别强烈,安搅半天还哭个不停,那么这样“矫”的孩子免不了让做家长的头疼。
差别为什么这么大?对此,研究的主要负责人胡幼芳医生解释,这是由婴儿的先天气质决定的,气质是一个与遗传有关、属于先天的、新生儿自出生的瞬间即表现出不同的气质,而且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具体来说,平易型的孩子,生活有规律,对新刺激的反应温和,看到生人爱笑,容易接受新事物,一句话:很好养。而麻烦型的孩子,生活无规律,环境改变后很难适应,还经常容易哭闹,发脾气,难养,让父母烦心。
妈妈焦虑易出“麻烦宝宝”
研究的对象就是医院里的133位年龄在35岁以下、无家族病史的健康孕妇、她们的丈夫及她们所生的健康婴儿。调查过程很漫长,从怀孕32周起,一直追踪到婴儿出生4个月后。在此过程中,母亲们要详细填写自己孕期的心情,对分娩疼痛的惧怕程度,工作环境,工作的紧张程度,家庭经济条件和自己是否曾经遭受精神创伤等等。此外,还要填写一份“艾森克个性问卷”,回答其中的近百个问题,然后由专门的软件分析出准妈妈的性格。当孩子出生后,再给孩子们做个气质测评,分别与母亲的个性问卷相对比,医生们发现:有62.5%的“麻烦宝宝”,妈妈在怀孕时都处于焦虑的情绪中。也就是说,如果在怀孕时的情绪不好,宝宝生下来的时候,脾气也不会好。此外,准妈妈如果对分娩的疼痛过于畏惧,也容易生下“麻烦宝宝”,这个比例是62.5%;43.74%的“麻烦宝宝”,他们的妈妈工作环境很吵闹,比例最高
什么是好孩子什么是坏孩子
1.表面上的乖孩子
有些孩子在表面上看起来,他们真的很乖、很听话,他们对人很有礼貌,可是他们却总是在人后做这一些令人反感的事情,比如在没有其他人的时候欺负同学。在老师眼里他是那么的听话,表现得很乖,可是老师一旦走开,他们马上就变了一个样子。这样的孩子在小时候就学会了察言观色,他们能够依据打人的神色和心情判断他们的想法,从而去做一些讨好大人的事情,这样的孩子从小就学会了人情世故,这对孩子的成长是危险的。这些会直接让孩子与一个好孩子的标准越走越远,甚至因此而变成一个坏孩子。一个表面上乖的孩子,会比一个表面上坏的孩子还要可怕。而作爸爸妈妈的不要被孩子的表面所迷惑了双眼。
2.有问题的乖孩子
父母都觉得孩子什么都挺大人的话,让孩子按照大人的理想的方式而生活,大人认为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孩子很听话,也从不跟大人提要求,也从不调皮捣蛋,遇到这样的孩子。父母先不要过于高兴,而是先要担心,怀疑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在至少能跟上有问题,从而到医院检查,因为一个正常的孩子,它并不是一条小狗,她有着自己的思维,不什么都听大人的安排,他们也会调皮,他们有着自己的想法,除非他们有问题。父母一定要知道该如何去判断孩子是不是有一场,而不要一味的当做那是因为孩子很乖巧。
3.乖孩子标贴不好
当一个孩子被认为很乖的时候,那么他就被贴上乖孩子的标签,也就意味着他们在做错事情的时候大人会对他们另眼相待,就像一个习惯以好人形象出现在公众视线中的人,突然做了一件令人不满意的事情一样,他们马上会变成坏人。而经常做坏事的人,那也就很正常,也不会对他造成什么负面的影响。家长随便给孩子贴上乖孩子的标签之后,回影响孩子的成长,和思维的发育,那样会将它们禁锢在一个小小的空间中,这毒孩子的健康成长并没什么好处。
4.关键在父母怎么看待
什么是好孩子,而什么是坏孩子?鬼孩子如何,而不乖的孩子又会如何?这个问题主要是在于父母是怎样看待,坏孩子只要他们聪明可爱、机灵可爱,那就已经很好了,调皮又呢过怎么样呢,做错事又怎么啦,只要他们能够承认自己做错了,并且还会改正这个错误,那么他就是一个好孩子。定义好孩子和坏孩子,乖孩子这没有什么实在性的意义,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关键是看父母怎么教育和引导,如果父母正确的引导孩子,那么,所有的孩子都是好孩子。
中国父母家教的3大悲哀
悲哀一:为何教孩子学“乖”
目前,我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教孩子学“乖”。评价孩子时,动不动就说“你真乖”或者“你不乖”,将“乖”当成了教育标杆,具体就是听话,按师长和家长要求做事。但值得一提的是,“乖”在英语当中并没有相应的词语。而在塑造这样一批批“好孩子”的过程中,往往也剥夺了孩子建立自信和良好自我形象的独立空间,甚至无形中扼杀了他们的创新能力,这是一种片面强调孩子社会性的教育理念。现在的学校评选三好学生,为什么十之七八是女孩?在所谓的“优秀生”里,为何永远没有调皮孩子的身影?这其实很好理解,因为比起男孩子的好动,女孩子更容易静下心来好好学习,不吵不闹、不惹是非,完全符合我们这个社会认可的“乖”孩子标准。这样的三好学生固然值得肯定,但我认为,那些不听话的调皮孩子也有可取之处。比如那些上课爱做小动作的学生,虽然常会被老师教训,但每次挨批后,都能立刻抖擞精神继续调皮。
所以说,他们的抗“击打”能力比起那些“好学生”要好得多,而自我调节心态的承受挫折也是一种能力,能使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今后的人生,这对他们日后步入社会是大有益处的。专家视点:“不听话”并非绝对坏事情其实,孩子有时不按父母的要求去做,不听从父母的指令,这正是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某些心理学家认为,3岁幼儿不反抗,就不是正常儿童。即使五六岁的幼儿反抗行为也是很明显的。何况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丰富的社会,每天都可以吸收到许多信息,对人对事都会有自己的想法。
如果父母过早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是不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而且容易扼杀儿童的天性,使孩子从小失去儿童最珍贵的创造性人格,这会给父母留下难以弥补的悔恨。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海查曾做过如下的实验:他对2至5岁时有强烈反抗倾向的100名儿童与没有这种倾向的100名儿童追踪观察到青年期。结果发现前者有84%的人意志坚强,有主见,有独立分析、判断事物和作出决定的能力。而后者仅有26%的人意志坚强,其余的人遇事不能做决定,不能独立承担责任。这一研究说明,反抗行为强的孩子,长大易有坚强的独立意志,而这一点正是21世纪的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悲哀二:为何孩子心胸狭小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今天的家庭教育已不是传统“围墙式”的家庭教育,校园也不是传统物理意义上的校园,孩子们拥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好的师资以及硬件设备。但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为什么孩子的心胸却变得狭小了?只会关心自己身边的事,过去那种“煮酒论英雄”式的气魄,为国家前途、为人类理想奋斗的抱负,在今天的年轻一代身上已难觅踪迹。因为我们的家庭教育将过多的精力集中在知识的增长上,已经无暇将英雄式的理想灌输给孩子。在国际上,中国家庭对学校教育的高度支持是得到公认的,可这种对知识的高度注意,也是孩子的心胸变得狭小的一个重要原因。
悲哀三:为何孩子不愿回家
大部分父母的言谈间还是把“儿童”的概念缩小为“学生”。孩子的生命就是这样被压缩到一个方面,以此来换取成功,代价未免太大。我们应该牢记:“儿童”的概念内涵远大于“学生”,儿童除了在学校要当好一个学生外,在家里、在社会中还有更多形形色色的角色需要“扮演”。因此,家庭不止是给孩子创设的“学习家园”,还应该是他们的“精神家园”。为什么现在那么多大学生放假不愿意回家?就是因为在他眼里,家里是一所“文明监狱”,父母成天只知道督促他学习。现在有的家长总爱陪着孩子做作业,我觉得这种做法值得商榷。。总之,孩子要适合家庭教育,也要让家庭教育适合孩子,这是一个相互作用的过程。可需要指出的是,当前大多数家长使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关系变为单向,只知道家庭教育围着学校转,结果却牺牲掉很多培养孩子品质的机会。其实学校也可以协助家庭教育,优秀的家长应该把握随机的教育机会。不要用太多规矩限制孩子的自由。要让自己的孩子去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让自己有一片发挥的天地。如果你有顾虑,用“共同决定”的方法诱导他:例如孩子喜欢玩电脑,不要说“不准玩”,告诉他,如果你的成绩够好了,或是功课做完了就可以玩,但是一周至能玩两个小时。把每一个“否定”变成“机会”,把自主权从你身上转移到孩子身上。这样不但能培养独立能力,而且孩子还会为了自己的兴趣更努力做那些“必须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