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胃病艾灸灸哪里最好 中脘穴

胃病艾灸灸哪里最好 中脘穴

中脘穴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从肚脐向上量4寸处。

功效:艾灸该穴位可以通调腑气,和胃止痛。主治呕吐,反胃,腹胀,胃炎,胃溃疡,泛酸,胃出血,胃下垂等症。

中医按摩调理脾胃最有效

穴位按摩法:点按中脘穴

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穴位按摩法:揉按心窝

心窝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体表的对应区,用手掌以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温暖、舒畅,有调节中焦气机,使胃气通畅的作用。如果消化不良,胃胀症状明显,可由心窝处开始重复由上至下推按的手法,注意不要由下至上推按。

穴位按摩法:推按两肋

用两个手掌放在身体两侧,然后从乳房的下缘向下推按到侧腰部,一直到局部发热为止,这样可以起到疏通肝胆经,调畅气机的作用。

经常练习这些手法可以有效调节胃功能,达到养胃、暖胃,调畅中焦气机、预防胃疾病的疗效。

穴位艾灸法:艾灸中脘穴

用艾条灸中脘穴10-15分钟,或用艾罐灸20-30分钟。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的宽度。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灸疗可改善胃疾。

穴位艾灸法:艾灸足三里穴

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月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20-30分钟。经常用此法施灸,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祛邪防病之功效。

呕吐艾灸哪里可以缓解

呕吐应该辩证分型来取穴进行艾灸,具体分型如下:

外邪犯胃型呕吐艾灸

主要症状:突然呕吐,兼有发热恶寒,头疼身痛,胸腹满闷,苔白。

艾灸疗法:灸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中府,大椎,风门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膝,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穴,于仰卧位加灸中府,于俯卧位加灸大椎,风门穴。

艾灸手法:用艾条温和灸,将艾条点着,一手中,食指放于所取穴位两边,另一手持艾卷垂直悬起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离皮肤3-4厘米,以患者觉得温热至有灼痛感觉为度,如果觉得太热时可回旋移动,使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10分钟,然后俯卧,去2双胃俞穴温和灸5-10分钟,灸法同上。

艾灸功效:解表化浊。

饮食停积型呕吐

主要症状: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吐后则舒,苔厚腻。

艾灸疗法:灸中脘,内关,足三里,建里,神阙,阴陵泉,脾俞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膝,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穴,于仰卧位加灸建里,神阙,阴陵泉,与俯卧位加灸脾俞穴。

艾灸手法:各穴艾炷隔姜灸,取新鲜老姜,据穴区部位切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新鲜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火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用火点燃艾炷进行施灸,待患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时,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灸3-5壮。

艾灸功效: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肝气犯胃型呕吐

主要症状:呕吐吞酸,嗳气频作,胸胁满闷,胀痛不舒,苔薄。

艾灸疗法:灸膻中,中脘,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膝,取膻中,中脘,足三里,阳陵泉,太冲穴。

艾灸手法:用一手中指食指放于所取穴位两边,一手持点燃的艾条垂直悬灸所选穴位的皮肤,离皮肤3-4厘米,以感觉温热至微有灼痛感为度,如果觉得太热可以回旋移动,使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10分钟。

脾胃虚弱型呕吐

主要症状:饮食稍有不慎即吐,或稍觉劳倦,即困惫乏力,眩晕呕吐,喜暖恶寒,面白肢冷,便溏,舌淡。

艾灸疗法:灸中脘,内关,足三里,胃俞,神阙,关元,脾俞,肾俞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膝,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穴,于仰卧位加灸神阙,关元,于俯卧位加就脾俞,肾俞穴。

艾灸手法:同上述艾灸手法一致。

艾灸功效:温中健脾,和胃降逆。

脚趾按摩养生方法

中脘穴

用艾条灸中脘穴10-15分钟,或用艾罐灸20-30分钟。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的宽度。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灸疗可改善胃疾。

足三里穴

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月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20-30分钟。经常用此法施灸,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祛邪防病之功效。

冬季艾灸禁忌 冬季艾灸养生灸哪里

每个人体质不同、问题不同,最好是根据自身情况在专业的中医指导下进行艾灸调理、保健身体,如自身无病症的话,建议冬季艾灸养生灸以下部位为宜:

1、冬季寒冷,艾灸一下具有“补阳气、驱寒气”作用的穴位,比如气海穴、肾俞穴、足三里穴、涌泉穴等。

2、冬季食用滋补食物较多,容易影响脾胃功能,最好艾灸中脘穴、天枢穴、足三里穴等穴,以调理脾胃,增强抵抗力。

艾灸来治疗秋季腹泻

灸法1

取穴:腹泻特效穴(定位: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赤白肉际之处)。

灸法:采用艾卷温和灸法,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2~3次,治愈为止。

灸法2

取穴:申脉穴。

灸法:采用艾条雀啄灸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点燃艾条对穴位处施行雀啄灸,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次10分钟,每日1次。

灸法3

取穴:中脘、神阙、天枢、足三里穴。

配穴:久泄者加脾俞、胃俞、大肠俞穴;五更泄者加关元、气海、命门穴。

灸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5分钟;也可用艾炷灸,每穴灸3~5壮。

灸法4

取穴:天枢、中脘、气海、上巨虚穴。

配穴:寒重者加神阙、关元穴;湿重者加阴陵泉穴;呕恶者加内关穴;里急后重甚者加中膂俞穴。

灸法:神阙穴采用隔盐灸或隔姜灸法,每次灸5~8壮,其他穴位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每次每穴灸5分钟,每日1次。此法多用于寒湿型腹泻。

灸法5

取穴:足三里、隐白、天枢、中脘、神阙穴。

灸法:神阙穴采用隔盐灸法,每次灸5~7壮;其他穴位采用艾炷无瘢痕直接灸法,先将穴位处涂上少量凡士林膏,再放上麦粒大小的艾炷,点燃施灸,当病人感到热痛不可耐受时,更换艾炷,每穴灸5~7壮,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灸法6

取穴:天枢、中脘、足三里、阳陵泉穴。

配穴:里急后重者加上巨虚、下巨虚穴;食积者加梁门穴;胃脘胀者加内关穴;发热者加大椎穴。

灸法:采用灯火灸法,每穴灸1壮,每日1次,3~5日为1个疗程。本法用于急性腹泻。

脾胃虚寒按摩哪些穴位

穴位按摩法:点按中脘穴

中脘穴在人体前正中线任脉上,肚脐上4寸,是足阳明胃经的募穴,是胃经经气结聚之处,点按中脘穴能够促进经气运行,调节胃的功能。用手指点按或揉按中脘穴,每次2~3分钟,至局部产生发热感。

穴位按摩法:揉按心窝

心窝指中脘穴以上,胸骨以下的部位,是胃在体表的对应区,用手掌以顺时针及逆时针方向各揉36圈以上,使局部感到温暖、舒畅,有调节中焦气机,使胃气通畅的作用。如果消化不良,胃胀症状明显,可由心窝处开始重复由上至下推按的手法,注意不要由下至上推按。

穴位按摩法:推按两肋

两手掌在身体两侧由乳房下缘向下推按至侧腰部,使局部发热,能够疏通肝胆经,调畅气机。

经常练习这些手法可以有效调节胃功能,达到养胃、暖胃,调畅中焦气机、预防胃疾病的疗效。

穴位艾灸法:艾灸中脘穴

用艾条灸中脘穴10-15分钟,或用艾罐灸20-30分钟。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处,相当于五指的宽度。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灸疗可改善胃疾。

穴位艾灸法:艾灸足三里穴

外膝下3寸,胫骨外侧月一横指处,用艾条灸10-15分钟或艾罐20-30分钟。经常用此法施灸,具有补益脾胃、扶正培元、调和气血、祛邪防病之功效。

女人秋天要暖养艾灸扶阳效果佳

1、暖子宫,艾灸腰腹

腰腹部是女人非常重要的部位,也是最怕冷的部位。腰腹部积聚了女性的生殖器官子宫和盆腔,所以首当其冲就是暖子宫。在艾灸中,背部的命门穴是艾灸的主要穴位,这个穴位中藏有命门之火,是人的先天之火,只有命门之火旺盛,肾脏温养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暖子宫穴位:命门、八髎、关元和归来。

艾灸方法:找到上述这四个穴位,肢体穴位艾灸15到20分钟;躯干穴位艾灸30到40分钟。每隔一天艾灸一次。

2、暖肠胃,艾灸胃脘

在中医学中,脾胃被称为仓廪之宫,是人体后天之本。可见其在身体中的重要作用了。在所有的穴位中,中脘穴是温胃的常用穴,它的效果最好,是去胃寒的首选。

暖肠胃穴位:胃俞、中脘、神阙和足三里。

艾灸方法:找到上述四个穴位,每个穴位艾灸15到20分钟,其中主要艾灸中脘穴。每隔一天艾灸一次。

以上就是艾灸“暖养”的关键穴位介绍,如果你也时常感觉体虚,不妨试试艾灸一下,对身体很有帮助的。

除了艾灸之外,还可以借助几个方法进行“暖养”,来看看下面的小贴士吧。

暖全身,要泡脚

俗话说的好:“寒从足下生”。要想彻底摆脱体内寒气,还得从足部下手。除了做好足部保暖工作以外,泡脚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据说,我们的足部,仅脚踝以下就有33个穴位,占全身穴位的10%。所以,睡前泡泡脚,是温补阳气的最佳选择。

腹泻艾灸穴位是哪个

灸法1

取穴:腹泻特效穴(定位: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赤白肉际之处)。

灸法:采用艾卷温和灸法,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2~3次,治愈为止。

灸法2

取穴:中脘、神阙、天枢、足三里穴。

配穴:久泄者加脾俞、胃俞、大肠俞穴;五更泄者加关元、气海、命门穴。

灸法: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每穴灸5分钟;也可用艾炷灸,每穴灸3~5壮。

灸法3

取穴:天枢、中脘、气海、上巨虚穴。

配穴:寒重者加神阙、关元穴;湿重者加阴陵泉穴;呕恶者加内关穴;里急后重甚者加中膂俞穴。

灸法:神阙穴采用隔盐灸或隔姜灸法,每次灸5~8壮,其他穴位采用艾条温和灸法,每次每穴灸5分钟,每日1次。此法多用于寒湿型腹泻。

灸法4

取穴:天枢、中脘、足三里、阳陵泉穴。

配穴:里急后重者加上巨虚、下巨虚穴;食积者加梁门穴;胃脘胀者加内关穴;发热者加大椎穴。

灸法:采用灯火灸法,每穴灸1壮,每日1次,3~5日为1个疗程。本法用于急性腹泻。

灸法5

取穴:申脉穴。

灸法:采用艾条雀啄灸法,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点燃艾条对穴位处施行雀啄灸,使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为宜,每次10分钟,每日1次。

灸法6

取穴:足三里、隐白、天枢、中脘、神阙穴。

灸法:神阙穴采用隔盐灸法,每次灸5~7壮;其他穴位采用艾炷无瘢痕直接灸法,先将穴位处涂上少量凡士林膏,再放上麦粒大小的艾炷,点燃施灸,当病人感到热痛不可耐受时,更换艾炷,每穴灸5~7壮,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艾灸这4个穴位能养生

1.中脘穴

中脘穴位于腹部,在肚脐正上方四寸的地方,中医认为,艾灸中脘穴对于治疗腹胀、腹泻、呕吐、便秘以及其他消化系统疾病有不错的功效。当人们出现肠胃不适的时候,就可以通过艾灸中脘穴来调理身体。另外,中脘穴对也能缓解人们精神不济、神经衰弱等病症。

2.命门穴

命门穴位于后腰,有人说艾灸命门穴可以治疗肾虚,起到养肾固肾的功效,其实艾灸命门穴对女性来讲也有不少好处。中医认为,女性出现月经不调、白带异常等妇科病也能灸一灸此穴。

3.关元穴

关元穴是人体的一个养生穴位,经常艾灸关元穴可以很好的帮助人们调理气血,改善气血不足、气血两虚等症状。男性若是出现性能力问题,也可以坚持温灸关元穴,灸一段时间就能得到效果。

4.足三里穴

这个穴位不用小编多介绍,相信很多朋友都了解。那么艾灸足三里穴到底有哪些功效呢?中医表示,足三里穴能调和气血、补益脾胃,艾灸这个穴位不仅能治疗肠胃系统疾病,还可以缓解干咳、久咳,改善长期失眠、头晕的症状。

胃病艾灸疗法

中医学认为,胃痛多由过食生冷,寒邪犯胃,寒积于中,阳气被遏;或饮食不节,中焦失运,内蕴湿热,气机阻滞;或忧思恼怒,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气滞日久,血行瘀阻,瘀血内结,不通则痛,久痛伤胃络等因致气机不畅,从而胃脘疼痛。气机运化失常,“不通则痛”是发病的核心。

1、艾灸治疗胃病穴位: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足三里穴。

2、艾灸治疗胃病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在中脘穴、一侧足三里穴上各悬灸10分钟,以穴位上皮肤潮红色为度。胃痛可立即缓解。使用时要注意力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3、效果: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痉挛趋于弛缓,胃蠕动强者趋于减弱;又能使胃蠕动弱者立即增强,胃不蠕动者开始蠕动。因此,除胃溃疡出血、穿孔等重症,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疗外,其他不论什么原因所致的胃痛,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及胃神经官能症等,若以胃脘疼痛为主者,用本法艾灸,均能立时止痛。

反胃可以艾灸吗

反胃可以艾灸。

反胃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有恶心呕吐的现象,一般表现过程是先恶,然后干呕,最终呕吐,也有光呕不吐的现象,这些现象主要是胃气上逆,胃失和降所致,通过艾灸相关穴位,可以调和肠胃,降逆止呕,从而缓解反胃症状。

反胃艾灸治疗方法

治则:温运脾胃,和胃降逆。

艾灸处方:胃俞,脾俞,中脘,关元,足三里,肾俞。

取穴方义: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健脾化湿,和胃降逆,肾俞,关元益气温肾壮阳。

操作手法

1.艾条温和灸:每次选用2-5个穴位,每穴灸10-30分钟,每日灸1次。

2.隔姜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5-7壮,艾炷如枣核大,每日灸1次。

3.温盒灸:每次取2-4个穴位,每次灸15-20分钟,每日灸1次,5次为1疗程。

艾灸治疗胃痛的方法

艾灸治胃痛穴位:中脘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4寸处)、足三里穴。

艾灸治胃痛方法:选准穴位后,点燃药用艾条,在中脘穴、一侧足三里穴上各悬灸10分钟,以穴位上皮肤潮红色为度。胃痛可立即缓解。使用时要注意力集中,艾火与皮肤的距离,以受灸者能忍受的最大热度为佳。注意不可灼伤皮肤。

艾灸治胃痛说明:艾灸足三里穴能使胃痉挛趋于弛缓,胃蠕动强者趋于减弱;又能使胃蠕动弱者立即增强,胃不蠕动者开始蠕动。因此,除胃溃疡出血、穿孔等 重症,应及时采取措施或外科治疗外,其他不论什么原因所致的胃痛,包括现代医学中的急、慢性胃炎和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及胃神经官能症等,若以胃脘疼痛为主 者,用本法艾灸,均能立时止痛。

相关推荐

呕吐哪里图解 饮食停积型呕吐

主要症状: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吐后则舒,苔厚腻。 疗法:中脘,内关,足三里,建里,神阙,阴陵泉,脾俞穴。 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膝,取中脘,内关,足三里穴,于仰卧位加建里,神阙,阴陵泉,与俯卧位加脾俞穴。 手法:各穴艾炷隔姜,取新鲜老姜,据穴区部位切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时,将新鲜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火中等艾炷放在其上,用火点燃艾炷进行施,待患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时,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每穴3-5壮。 功效: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呃逆哪里 脾胃虚弱型呃逆方法

主证:病人呃声低沉无力,气不得续,泛吐清水,脘腹不舒,喜温喜按,面色苍白,手足不温,食少乏力,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 治则:温补脾胃,和中降逆。 取穴:主穴取脾俞,胃俞,气海,中脘。脾俞配章门健脾益气,中脘配足三里使脾阳得运,运化有权。 方法: 1.温和:将艾条距皮肤3cm进行熏烤,使皮肤产生温热舒适而无灼痛感,至皮肤稍有红晕,每穴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5-7天为1个疗程。 2.隔姜:用2-3mm厚的姜片,中穿数孔,上置艾绒做成花生米大小的艾炷,每次选穴3-5壮,每穴5-7壮,每日

小儿疳积能吗 脾胃不和型疳积

以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与任脉穴为主。 治法:健脾和胃。 处方: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 取穴方义:疳积者,脾气不升,胃气不降,上下不通之痞病也,故本方首选脾俞,以其有健脾化湿,理气和中之功,主治小儿疳积。 中脘居中焦,胃于任脉,为胃经之募穴和六腑会穴,具有健脾益胃,降逆和中,化湿消积之功,为治胃病之主穴。 足三里,为胃经合穴,《针甲乙经》曰: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也。 脾气得升,胃气得降,上下通泰,何积聚只之有?以上四穴相配,为治脾胃不和疳积之要方。 方法: 1.温和

宝宝拉肚子半个月了还不好怎么办 第六步:止泻

是中医一种传统的治病方式,宝宝拉肚子半个月了还不好时,家长可以试一试给宝宝进行。但是注意要在宝宝没有哭闹的情况下进行,为了避免烫伤宝宝,如果是温和最好两人协作进行。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功效:主治胃痛,呕吐,呃逆,反胃,腹痛,腹胀,泄泻,痢疾,疳疾,黄疸,水肿。 方法:可以使用单眼盒或者随身盒,也可以家长手持艾条给孩子熏盒可以固定在宝宝身上,手持则需距离宝宝皮肤3厘米左右,避免烫伤,5-10分钟。 位置:在脐中部,脐中央。 功效:主治泄痢,绕脐腹

身体各个系统的养生方式

【方穴主治】可作为一切亚健康养生保健的基础施方穴,还可治疗气虚血瘀之中风、胃脘痛、腹胀、腹泻、气短、乏力、腰腿无力、浮肿等症。 【施方穴】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渊。 【方穴功用】益气行血、通经活络、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健脾和胃、温中散寒、脾肾双补、化水利湿、调和营卫。 五脏俱补养生方 【方穴主治】为背部膀胱经穴位,可用于强身健体、防治亚健康、体质衰弱。还可治疗心悸气短、腰酸乏力、关注学,中风后遗症及一切虚劳损伤。 【施方穴】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 【方穴功用】

对胃有好处吗?胃不好哪里

有好处。 胃功能一旦失调,就会导致对食物受纳,消化,吸收,转化利用能力下降,造成免疫力下降,引起各种炎症和疾病,有温胃散寒,健脾祛湿,补中益气的功效,对胃部可以起到保养作用。胃不好的人群可以选择五大穴位来养胃。 胃俞穴和胃健脾 取穴:找到第12胸椎,在它的骨性标志直下,旁开1.5寸处,即为胃俞穴。 功效:该穴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为胃之背俞穴,内应胃腑,可增强人体后天之本,胃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故本穴可增强胃的功能,有和胃健脾,理中降逆之功效。对胃炎,胃溃疡,胃下垂,胃痉挛,肠炎,翻胃吐

疗法自我保健三法

疗法能健身、防病、治病,在我国已有数千年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开始广泛使用法,如《庄子》中有“越人熏之以艾”,《孟子》中也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载。历代医学著作中更比比皆是。能激发、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现介绍几种常用的自我保健方法,它见效快,操作方便,相对无药物伤害之忧,读者不妨一试。 一、延年益寿保健 穴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膝眼下3寸,胫骨前嵴外侧一横指处)、气海(位于腹正中线脐下1.5寸处)、关元(位于腹正中线脐下3寸处)。 分组:第一组,关元

可以治疗胃痛吗

可以治疗胃痛吗可以治疗胃痛,中医一般都是属于养生,治疗胃痛是一个长久的事情,而不是像西医那么明显一个疗程立马见效。 胃痛的好处中医认为,胃痛主要与脾,胃有关,病位在胃,而及于脾,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这些原因最终会引起脾胃之气运行不通畅,不通则痛。上述两个个穴位,可以疏通运行不畅的脾胃之气,而中脘穴是胃气于腹部的穴位,这个穴位更增强了疏通的力量,从而达到减轻胃痛的作用。 胃痛取穴脾俞穴 位于背部,在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背部两个肩胛骨的下缘对着第7胸椎棘突

胃寒哪里这些穴位最有效

治疗胃寒: 主要针对上脘,中脘,下脘,神阙,关元,足三里,肝俞,胆俞,脾俞,胃俞。 腹部: 可以使用4~6罐罐或4~6眼盒,基本上在上腹部全覆盖移动。肢体可以使用单眼盒或罐来。 背部俞穴: 也可以使用4~6罐罐或4~6眼盒,基本上在背俞穴全覆盖移动,每天轻者一次,每次40分钟;重症,每天一到两次,每次1个小时左右。时间不要拘泥,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决定施的时间。

中医中脘穴缓解胃痛

现代人说自己没胃病都没人相信,特别是经常熬夜加班的工作族,胃痛时候时常是吃止痛药随便应付,有胃病要细心调理,中医中脘穴缓解胃痛。 胃痛:凡由于脾胃受损,气血不调所引起胃脘部疼痛的病证,又称胃脘痛。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 胃痛往往表现在食欲不振、胃部胀痛、恶心、泛酸等症状也时常出现,尤其是吃些生冷食物或者天气转凉时胃痛就会愈发明显。 中医认为胃痛大致可分为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素体脾虚四种原因,而外邪主要指外感寒热湿三邪,其中寒邪犯胃导致阳气被遏、气机阻滞、不通则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