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引流要注意
体位引流要注意
不合宜人群:
(1) 年迈及一般情况极度虚弱、无法耐受所需的体位、无力排除分泌物(在这种情况下,体位引流将导致低氧血症)
(2) 抗凝治疗
(3) 胸廓或脊柱骨折、近期大咯血和严重骨质疏松。有上述症状者。
检查前禁忌:
(1) 引流应在饭前进行,一般在早晚进行,因饭后易致呕吐。
(2) 说服病人配合引流治疗,引流时鼓励病人适当咳嗽。
(3) 引流过程中注意观察病人,有无咯血、发绀、头晕、出汗、疲劳等情况,如有上述症状应随时终止体位引流。
(4) 引流体位不宜刻板执行,必须采用病人即能接受,又易于排痰的体位。
检查时要求:积极配合医生
支气管扩张的治疗方法
1、祛痰剂
可服氯化铵,溴已新。亦可用溴已新8mg溶液雾化吸入,或生理盐水超声雾化吸入使痰液变稀,必要时可加用支气管舒张剂喷雾吸入,以缓解支气管痉挛,再作体位引流,以提高其疗效。
2、体位引流
因为患病部位的同,所以需要采取不同体位引流。并且在引流的时候,让患者间歇做深呼吸后用力咳,并且用手拍打患部,这样可以提高引流的效果哦。
3、纤维支气管镜引流排痰
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措施,尤其对那些经体位引流,但痰液仍不能排出的患者。操作时可予以支气管内滴入1%肾上腺素消除黏膜水肿,减轻阻塞,利于痰液排出。
支气管扩张治疗法有哪些
支气管扩张首先该进行的就是清除痰液。体位引流的作用有时较抗菌治疗更为重要,可保持呼吸道通畅,减少继发感染及减轻全身中毒症状。使病肺处于高位,其引流支气管开口向下可促使痰液顺体位引流至气管而咳出。根据病变部位可采取不同体位引流,痰液粘稠不易引流时,可先用生理盐水超声雾化吸入,或蒸气吸入使痰液变稀;支气管舒张剂可缓解小支气管痉挛,均有利于痰液引流。
体位引流时,间歇作深呼吸后用力咯痰,同时用手轻拍患部,可提高引流效果。在引流痰量较多的病例,应注意痰液逐渐咳出,以防发生痰量过多涌出而窒息。支气管扩张还需要特别关注控制感染。可根据痰菌药物敏感试验选用药物。全身用药配合局部用药,可提高抗菌效果,有咯血时应嘱病人安静休息,消除紧张情绪。
在临床治疗上中医治疗支气管扩张也是有很好的效果的,不过中医讲究辨证施治的疗法,主要采取的药物都是一些可以清热降燥,润肺清痰的药物。因为中医讲究的是内部调理,所以治疗起来可能疗程会比较长,很多患者对于中药的苦涩也不认同,所以在临床上治疗这种疾病还是以西药为主的。
支气管扩张症治疗
支气管扩张的治疗:主要是防治呼吸道的反复感染,其关键在于呼吸道保持引流通畅和有效的抗菌药物的治疗。
一、保持呼吸道通畅:通过祛痰剂稀释脓痰,再经体位引流清除痰液,以减少继发感染和减轻全身中毒症状。
(一)祛痰剂:可服氯化铵,溴已新。亦可用溴已新8mg溶液雾化吸入,或生理盐水超声雾化吸入使痰液变稀,必要时可加用支气管舒张剂喷雾吸入,以缓解支气管痉挛,再作体位引流,以提高其疗效。
(二)体位引流根据病变部位采取不同体位引流,每日2-4次,每次15-30min。体位引流时,间歇作深呼吸后用力咳, 同时用手轻拍患部,可提高引流效果。
二、控制感染:支气管扩张急性感染时,常选用阿莫西林0.5g,每日4次,环丙沙星0.5g,一日2次;或口服头孢类抗生素。一、二代头孢菌素加丁胺卡那霉素静脉滴注。另全身用药配合局部给药,可提高抗菌效果。可用青霉素10-20万u或庆大霉素4万u,于体位引流后雾化吸入,每日2-3次。
三、手术治疗:以局部性病变反复大咯血,经药物治疗不易控制,年龄40岁以下,全身情况良好,可根据病变范围作肺段或肺叶切除术。
四、咯血的处理。
体位引流每日几次
一、概述
体位引流(postural drainage)是指对分泌物的重力引流,应配合使用一些胸部手法治疗。如拍背、振颤等,多能获得明显的临床效果。治疗者可参照X线胸片跟踪肺内分泌物的方法,并通过血气分析监测肺内分泌物清除效果,提供氧合的客观数据。
二、目的
主要促进脓痰的排出,使病肺处于高位,其引流支气管的开口向下,促使痰液借重力作用,顺体位引流气管咳出,有助于痰液的引流。
三、操作方法及步骤
1、根据病变部位采取不同姿势作体位引流。如病变在下叶、舌叶、或中叶者、取头低足高略向健侧卧位;如位上叶,则采取坐位或其它适当姿势,以利引流。
2、引流时,瞩病人间歇作深呼吸后用力咳嗽,护理人员用手(手心屈曲呈凹状)轻拍患者胸或背部,自背下部向上进行,直到痰液排尽,或使用机械震动器,将聚积的分泌物松动,并使其移动,易于咳出或引流。每日3-4 次,每次15-30 分钟。适应症;
如何护理支气管扩张咯血
主要护理问题
1、潜在并发症
窒息,与大咯血气道阻塞有关。
2、焦虑|恐惧
与大咯血有关。
3、躯体移动障碍
与医嘱制动有关。
4、活动无耐力
与疾病体力下降有关。
5、知识缺乏
与缺乏支气管扩张咯血的预防保健知识有关。
体位引流
支扩多发生在肺下垂部位,引流不畅。正常人排痰靠咳嗽,支扩患者支气管壁软骨及粘液清除机制已破坏,咳嗽并不能把痰全咳出,因此最好利用重力行体位引流,使周围的痰流至肺门处较大支气管再咳出。引流前首先应给予祛痰剂,使痰液变稀薄容易咳出,指导病人根据病变的部位使患侧向上,开口向下,作深呼吸、咳嗽,并辅助拍背,使分泌物在气管内振荡,借助重力作用排出体外,必要时还可以进行雾化吸入,效果更好。
患者作体位引流应在空腹时,每日可作2~4次,每次15~20分钟。作引流时要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等变化,如有呼吸困难、心慌、出冷汗等症状时应停止引流,给予半卧位或平卧位吸氧。引流完毕应协助患者清洁口腔分泌物。
鼻炎鼻窦炎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
1.家庭用药
(1)急性鼻窦炎可用扑尔敏,复方新诺明,红霉素,呋麻合剂等。
(2)慢性鼻窦炎可用1%麻黄素生理盐水,5-10%弱蛋白银,扑尔敏等。
2.体位引流法
先给病人用l%麻黄素生理盐水点鼻。如病人是上颌窦积脓,取侧卧低头位,健侧向下,若双侧均积脓,于15或30分钟后再做另一侧;如病人是额窦或筛窦积脓,取正坐位低头引流法。
另外,捏鼻闭口吸气动作、使鼻腔成负压,有助于体位引流,便于窦内脓液较快地排入鼻腔。
支气管扩张如何保养
一、保持呼吸道通畅
通过祛痰剂稀释脓痰,再经体位引流清除痰液,以减少继发感染和减轻全身中毒症状。
(一)祛痰剂可服氯化铵0.3-0.6g,溴已新8-16mg。亦可用溴已新8mg溶液雾化吸入,或生理盐水超声雾化吸入使痰液变稀,必要时可加用支气管舒张剂喷雾吸入,以缓解支气管痉挛,再作体位引流,以提高其疗效。
(二)体位引流 体位引流的作用有时较抗生素治疗尤为重要,使病肺处于高位,其引流支气管开口向下可使痰液顺体位引流至气管而咳出。根据病变部位采取不同体位引流,每日2-4次,每次15-30min。体位引流时,间歇作深呼吸后用力咳,同时用手轻拍患部,可提高引流效果。在引流痰量较多的病例,应注意将痰液逐渐咳出,以防发生痰量过多涌出发生窒息,亦应注意避免过分增加患者呼吸和循环生理负担而发生意外。
二、控制感染支气管扩张急性感染时,常选用阿莫西林(amoxicillin)0.5g,每日4次,环丙沙星0.5g,一日2次;或口服头孢类抗生素。或用青霉素80万u和庆大霉素8万u肌肉注射,一日2次;严重感染时可用氨苄青霉素4-6g,或一、二代头孢菌素加丁胺卡那霉素静脉滴注。对平日无症状的轻症患者,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后,可服SMZ-TMP2片,每日2次,或红霉素、麦迪霉素0.3g,一日3-4次。另全身用药配合局部给药,可提高抗菌效果。可用青霉素10-20万u或庆大霉素4万u,于体位引流后雾化吸入,每日2-3次。有时可考虑环甲膜穿刺,注入抗生素及湿化液,加强抗菌和排痰作用。经纤支镜局部灌洗后,注入抗生素也有显著疗效。
三、手术治疗
反复呼吸道急性感染或(和)大咯血患者,其病变范围不超过二叶肺,尤以局部性病变反复大咯血,经药物治疗不易控制,年龄40岁以下,全身情况良好,可根据病变范围作肺段或肺叶切除术。若病变很少,且症状不明显,或病变较广泛累及两侧肺,又伴呼吸功能严重损害的患者,则不宜作手术治疗。四、咯血发生要及时到医院积极处理
支气管扩张咯血怎么预防
一、保持呼吸道通畅:通过祛痰剂稀释脓痰,再经体位引流清除痰液,以减少继发感染和减轻全身中毒症状。
(一)祛痰剂:可服氯化铵,溴已新。亦可用溴已新8mg溶液雾化吸入,或生理盐水超声雾化吸入使痰液变稀,必要时可加用支气管舒张剂喷雾吸入,以缓解支气管痉挛,再作体位引流,以提高其疗效。
(二)体位引流根据病变部位采取不同体位引流,每日2-4次,每次15-30min。体位引流时,间歇作深呼吸后用力咳, 同时用手轻拍患部,可提高引流效果。
二、控制感染:支气管扩张急性感染时,常选用阿莫西林0.5g,每日4次,环丙沙星0.5g,一日2次;或口服头孢类抗生素。一、二代头孢菌素加丁胺卡那霉素静脉滴注。另全身用药配合局部给药,可提高抗菌效果。可用青霉素10-20万u或庆大霉素4万u,于体位引流后雾化吸入,每日2-3次。
三、手术治疗:以局部性病变反复大咯血,经药物治疗不易控制,年龄40岁以下,全身情况良好,可根据病变范围作肺段或肺叶切除术。
要保持空气的畅通避免感冒。支气管扩张是现在很常见的呼吸道疾病,患者也为此疾病大受困扰,了解了如何预防咯血,家属和患者都可以很好的防止这种事情的发生。患者如果发生咯血的症状要在第一时间送往医院,患者如果可以承受手术可以选择手术切除彻底根治。
支气管扩张病人的护理
护理支气管扩张病人要注意下述几个方面:
一旦发病应卧床休息;大量咯血者应绝对卧床。
居室内保持一定的温、湿度,亲属及他人不在其卧室内吸烟,定时通风,以保持居住环境的空气新鲜。
让病人多进含铁饮食,以利于纠正贫血;服用维生素a、c、e等,提高支气管粘膜的抗病能力。
选用适当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及时给予雾化吸入,利于排痰和控制炎症。
严密观察痰液的性状、色泽、气味和量,并详细记录,供复诊时医生参考。
正确使用体位引流,使痰液借重力顺体位引流由支气管咳出。体位引流每日二到三次,每次十五到二十分钟。
出现咯血时,护理者应保持镇定,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保持呼吸道畅通,防止窒息和意外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