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会变笨全因父母犯三错
孩子会变笨全因父母犯三错
1、永远也赢不了的游戏
如果我们让孩子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难度超出孩子现有的理解能力,但我们又不向他做任何讲解,结果孩子总是不知道该怎么玩,每次尝试都失败,那么孩子的感觉会越来越糟糕,不用别人说,他也会觉得自己很笨。若是在孩子的生活里,他很少得到“赢”的感觉,最终,他可能就会变成一个看起来笨头笨脑又畏手畏脚的孩子。
2、过早的知识传授
一些热衷于所谓“智力开发”的父母,积极地对幼小的孩子进行读写算训练。那些学业知识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孩子虽然也能靠鹦鹉学舌的方式死记硬背下来,但并不理解,所以往往并未能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反而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挫伤了自信。
3、大量的负面暗示
有一个充满寓意的童话故事:有一位美丽的公主,从小就被一位巫婆关在一座高塔上面,每天只能见到巫婆。巫婆每天都对她说:“你的样子丑极了,见到你的人都会感到害怕。”公主相信了巫婆的话,怕被别人嘲笑,不敢逃走。直到有一天,一位王子经过塔下,看到了公主那如仙的美貌,惊为天人,救出了她。这位公主才对着镜子意识到自己原来如此的美丽。
教育的成败取决于亲子教育
不妨问问自己,是否更关心孩子如何变得让自己“有面子”?是不是更希望他能考高分,却很少关注他是否快乐,有没有朋友?这些关怀的缺失,使得父母和孩子之间总是有层隔膜,孩子总是表现叛逆,总是和父母“对着干”。在孩子长大后,和父母之间“没话说”、“聊不来”。
亲子关系,在青少年时期,胜过许多教育,甚至决定孩子教育的成败。据研究,如果孩子在12岁之前没有和父母建立很亲密的亲子依恋,那么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很难建立,尤其是6岁之前,如果父母没有拿出足够的精力陪孩子,亲子之间很难再建立起足够的信任和依赖。
建立融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其前提是,父母必须明白,爱是无条件的,孩子存在本身就是父母给予爱的理由。教育的艺术首先是倾听的艺术。父母必须学会倾听,学会去欣赏、理解孩子的成长。父母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自以为是,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其实不然。如果你的孩子在你眼中满是缺点,那么你可能是一个很失败的父母。
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健康的人格。身为父母,不要太重视孩子外在的成功。孩子的成绩好坏,上的大学好不好,有没有找到好工作,这些外在的标准固然对家庭很重要,但是父母必须意识到,还有比这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爱和幸福的能力。
信息时代动摇了老年人的权威。过去的父母可以很傲慢地跟孩子说:“我过的桥比你走的路还多”、“我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到了今天,反倒是孩子们经常跟父母很不屑地说“你懂什么呀!”青少年对新技术、新观念的得心应手更加映衬得父母很“老土”,是个在网络上笨手笨脚的“菜鸟”。
21世纪是父母和孩子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时代。父母需要从孩子那里学习的,不仅仅是新技术新知识,还有新的思维方式和新的生活理念。学习的前提是互相尊重,尊重孩子的特性,尊重孩子的选择,更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人格。
很多家庭没有意识到亲子关系的重要性,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生活中很多方面,孩子也的确是以父母为参照物的,不由的模仿和学习父母,并受父母影响,所以家长还是应该在生活中做好表率作用的。
孩子学会道歉明辨是非得好开始
幼儿由于年龄的特性所致,往往缺乏是非观念,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经常不能正确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再加上责任意识不足,通常在做错事后不懂得如何道歉。在家庭教育中,让孩子学会道歉是一门不可少的功课。当孩子有错误的行为产生时,父母需要在第一时间教导孩子正确的行为以及勇于认错,让孩子在小的时候就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并让此习惯变成自然。
孩子需要道歉吗?
过去的孩子以“父母”为中心,因此顺从性较高,只要父母叫孩子做的事,孩子大部分会遵从。但是,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比较有自主性,顺从性减低、责任感减弱、好奇感扩大、感恩心衰退,而这些因素也造成孩子常犯一些错误行为,例如:打人、咬人、抢玩具、撕书、乱扔玩具、随便乱涂墙壁、乱画桌子、每样饼干都咬一口就扔掉……等,但是孩子却不知道这些是不好的行为;相反地,他会告诉你一箩筐的原因……
孩子犯了错,伤害了别人,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这么小,哪里会道什么歉,实在要道歉,也是家长代替。”由家长替孩子“认错”,有害无利。其一,家长认为这是疼爱孩子,但实际上,这种疼爱并不是真正的疼爱,而是在袒护孩子的过错,孩子没有从错误中获得应有的教训,也难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任。其二,由于“犯了错误反正又父母担着”,孩子可能会反复犯错误。孩子伤害了别人,就应该自己去道歉,去承担后果,付出代价,这不仅仅是为了得到别人的原谅,也是从小建立责任感,这对增强孩子的自律精神、谨慎言行,以便将来顺利融入社会生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孩子不会道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懂得是非观念,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家长应耐心告诉孩子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需要如何做才正确。当孩子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道歉就显得顺理成章。但孩子有可能因为害怕承担后果而不敢承认错误,家长应鼓励孩子知错就改,给予孩子安全感,避免对认错产生畏惧感。
孩子不愿意道歉的原因:
五六岁之前,很少有孩子能够考虑其他人的感受。同情心是诚恳道歉的基础,但它是一项需要很多年才能慢慢发展完全的社会技能。成长到七八岁的时候,大多数孩子才能够把自己放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理解自己的伤害性行为带给他人的影响。
说“对不起”意味着承认自己做了坏事,在3岁左右的孩子的意识中,做坏事就意味着自己是一个坏小孩。
儿童的“骄傲”和“自尊”。儿童的小小骄傲与自尊比同情心发育地相对要早,这也让他不愿意说“对不起”,既使他真地觉得抱歉。在他看来这是保留自己面子的一种方式。
父母的暴怒也可能使情况变得糟糕,彼此僵持。你的愤怒可能在他心里激起同样的愤怒反应。你越是大吼大叫发脾气,他就越不愿意说“对不起”。甚至,他还会采取很暴力的手段反抗你——气急败坏地踢人。或者完全被你的暴怒吓坏,简直不能够道歉。
教孩子学会道歉
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向孩子传达这样一种观念:能够面对错误,能够向别人道歉是一种勇气。在儿童还没有勇气面对问题时,等待他,用爱的能量去呼唤他,陪伴他一同去面对。那么,我们就帮助儿童明白了什么是勇气,并一起蓄积了勇气的能量。
1、让孩子学会认错
孩子没有学会道歉,可能是因为不懂得是非概念,不知道生活中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为什么是错的,更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改正错误。因此,父母切不可对孩子动辄责备,应耐心地告诉孩子为什么错了,错在哪里。
认错需要一定的勇气。孩子不敢认错,可能是害怕承担后果,父母应给孩子一种安全感,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只要改了就是好孩子,避免孩子产生畏惧感。
2、孩子犯错要及时纠正
当孩子做错事时,父母应及时地给予教育并纠正,让孩子知道错误不是不可挽救的,只要改好了,就可以得到原谅。父母千万不要在孩子做错事后,一味地批评、指责孩子,这样易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以后犯错时就会总想找借口推托。
对懂得道歉但又频繁犯错的孩子,父母不仅要注意孩子的言语道歉,更要关注孩子改正错误的行为。
因此,如何处理孩子所犯错误的方法,比孩子犯的错误更值得父母思考。
3、父母应学会向孩子认错
传统的家庭观念认为父母向孩子道歉,会丧失自己的威严,所以,不少父母为了维护作为大人的面子,仍然坚持即使做错了也不向孩子认错。
研究显示,父母向孩子认错,不仅可以融洽家庭关系,并且可以用现身说法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会有错的时候,认错不是一件丢脸的事情。父母向宝宝认错,不仅不会因为认错而丧失尊严,反而会让孩子更加尊敬。
万事包办只会让孩子一事无成
父母都是关心爱护孩子的,但是有的父母没有把握好关心孩子的度,过度关爱和干涉孩子,这其实对他的心理发展非常不利。你也许每个星期都会带孩子去公园玩,每天都给他读书,去参加学校组织的每一次活动等等。其实对孩子过的的关爱反而变成了干涉孩子的自由和发展。看看以下几点,你是否对孩子过度关爱了呢?
1.替孩子承担责任
很多家长都觉得孩子太小,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就替孩子承担所有属于他们自己的责任。比如,吃完饭后家长都会帮孩子收拾碗筷,打扫桌子上掉的饭菜,这些其实都是孩子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学校的老师也经常教育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可是家长因 为太关心孩子,不舍得让孩子做家务事,就帮孩子把所有事情走做了。再比如孩子跟小朋友吵架或者打架了,或者孩子做了什么错事,父母会直接替孩子像别人道歉,但是这本来是孩子自己的责任,父母应该教育孩子自己承担责任,面对错误和困难,而不是替他们解决。
2.经常重复自己的话
有的父母跟孩子说话,或者是教育叮嘱孩子的时候,总是不自觉地重复很多遍,父母的这种唠叨是对孩子的过分担心和关心,孩子上学前,父母会重复很多遍让他们在学校要听话,孩子出去玩的时候,家长会不停地祝福注意安全,当然父母对孩子的关心是好的,但是不停地唠叨也可能会让孩子觉得父母很烦,产生逆反心理。对孩子的这种过分的担心会让孩子永远也长不大。
3.主动帮忙
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许多父母会忍不住帮助孩子,就算孩子没有向父母提出帮忙的请求。父母会觉得帮助孩子解决困难时自己的责任,但是孩子也许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己克服困难,家长主动帮忙就让孩子失去了这个就会。当孩子遇到难题的时候,先让他们自己学会思考,锻炼他们独立解决困难的能力,如果孩子真的克服不了,家长再跟孩子一起面对困难,不要每次都主动帮助孩子。
4.避免所有错误
小孩子都会犯错误,犯了错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告诉孩子为什么做错了,要怎么改正,孩子有了这次的经验,下次就不会再犯 了。有的家长怕孩子犯错误,就提前告诉孩子该怎么做,给孩子把每条成长道路都铺平。但是这种关心真的好吗?避免孩子发任何错误是家长对孩子的过度关心,对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小时候没有经历过挫折的孩子,长大后可能会更加受不了外界的打击,更容易向困难低头。
孩子犯错误怎么教育
父母可以简单示范和说明该怎么做,这样孩子就会一遍遍模仿,直到学会正确的行为。父母能做的就是这些,剩下的就要靠孩子自己了,他会按时完成。在孩子学会交流之前,父母会包容孩子所犯的错误。而当孩子学会交流之后,父母会错误地认为孩子能够听懂他们所提出的要求。
希望孩子不要在墙上画画,因为擦不干净,这对孩子的逻辑思考能力要求太高,他很难做到;希望孩子马上上床睡觉,这样第二天他才会感觉更舒服,这也有些太过复杂。孩子不断犯错或者总是忘了你交代的事情,经常是因为他们缺少活动安排、生活规律或者监督。
从这个角度来看,父母总是对孩子的过错负有责任。让孩子觉得自己有责任实际上是不正确的。父母们会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认为孩子在9岁之前能够有逻辑地反思自己的错误。父母们试图教孩子从错误中学习,而不是把注意力放在教他们怎样合作和指导他们的行为上。当孩子犯了很多错误时,他们还会继续错下去,这一点儿都不奇怪。
父母犯三错 导致孩子变笨
1、永远也赢不了的游戏
如果我们让孩子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难度超出孩子现有的理解能力,但我们又不向他做任何讲解,结果孩子总是不知道该怎么玩,每次尝试都失败,那么孩子的感觉会越来越糟糕,不用别人说,他也会觉得自己很笨。
若是在孩子的生活里,他很少得到“赢”的感觉,最终,他可能就会变成一个看起来笨头笨脑又畏手畏脚的孩子。
2、过早的知识传授
一些热衷于所谓“智力开发”的父母,积极地对幼小的孩子进行读写算训练。那些学业知识不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孩子虽然也能靠鹦鹉学舌的方式死记硬背下来,但并不理解,所以往往并未能促进他们的智力发展,反而给孩子带来很大的学习压力,降低了对学习的兴趣,挫伤了自信。
3、大量的负面暗示
说孩子“真笨”是一些父母的口头禅,说起时甚至带着爱意。可是,孩子接受到的就是“笨”的信息;当孩子因为上述种种原因,深信自己的脑子很笨、学习能力很差的时候,他就会产生严重的自卑感和自我怀疑,结果就真的成了“学什么都学不会”的笨孩子。
生气时想打孩子怎么办
1、当孩子淘气的时候,我们不能打孩子,要好好说,让他明白怎样是对的。
2、孩子犯错误是因为父母事先没有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或者没有把话说清楚。孩子所犯的错误父母也常常在犯,父母应以身作则,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打孩子。当孩子做错事的时候,我们要告诉他改正错误,要吸取教训,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3、当孩子说谎的时候要告诉他那是不对的,要是在打仗的时期,你要把信息说错了,严重的全军覆没,要做诚实守信的人大家才会喜欢。
4、当孩子迷恋上网时,要对学习有帮助的话可以玩一会,在作业复习完时可以看一会动画,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
爸妈故意犯错更有利孩子成长
父母“犯错”促成长
教育孩子可以不用一本正经,融入一些另类的方式,故意犯一些无伤大雅的错,让孩子自动“找茬”,寓教于乐。家长故意犯错时,宝宝会对大人的“错误行为”加以关注,当出现与以往认知有偏差时,基于人类的的通性,他会指出错误,帮忙爸妈修正行为,这样通过侧面的教育,一来强化了正面的行为模式,二来间接锻炼了宝宝的观察、分析等能力,也让宝宝无形中增强了自信心,变得更加独立。
我们会发现,宝宝会因为大人无意中犯的一些小错误而被逗得哈哈大笑,并在发现错误中获得成长。适合我们犯的小错误,通常有以下几类:
违反常规
打破以往正常的秩序,反其道而行之,让宝宝自己发现其中的错误并更正。
例子:平时给宝宝穿衣服都是由内到外,突然有一天一反常规,先长裤再短裤,先鞋子后袜子。当宝宝意识到这种颠顺序,一边会享受这种特殊幽默,一定会急于指出,进入“找茬”模式,从更正错误的过程中,宝宝除了了解穿衣方面的逻辑关系,他的生活自理能力自然而然也得到了提高。
故意装傻
偶尔装傻,故意很笨拙地去做一些事情。
例子:故意掉手机或其他东西在地上,假装到处找不到,一脸心急如焚却又无奈的样子。宝宝乐于表现,会屁颠屁颠过来主动帮忙。当宝宝找到东西以后,会觉得大人也这么笨,和小孩一样,也会有做不好的时候,通过这些行为让宝宝锻炼了观察力,也增强了自信心,更激发他的协作精神和乐于助人的品德。
颠倒黑白
不管是做家务,还是跟宝宝玩游戏,我们都可以利用宝宝已经掌握的一些概念来颠倒黑白,给他一个指出爸爸妈妈错误的机会。
例子:妈妈在茶几上挑苹果,并自言自语要挑一个最大的给奶奶,用夸张的行为和语言吸引宝宝参与,故意把最小的说成最大的,让宝宝“无意中”发现还有更大的,进而锻炼了宝宝的观察力。
父母可以故意的犯一些早教小错误,让宝宝指出来,可以间接有效的促进宝宝成长。以上只是一些例子,家长们可以加以发挥,用更多好玩的方式让宝宝全面成长。
学会合理释放别把压力转给孩子
没有人是完美的,孩子会犯错,父母也会犯错。犯错其实并不可怕,我们可以从错误中获取经验,学到更多育儿的知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也是跟孩子一起成长的。生活中一些家长因为压力太大,而在教育过程中犯一些错误。
1.父母有压力很正常
其实父母有压力是很正常的,因为对于有工作的家长来说,既要照顾孩子,又要兼顾繁忙的工作,压力是每个父母必须要面对的 。但是父母要切忌不要把压力发泄到孩子身上,当父母在工作中压力太大的时候,有时候会把气撒到孩子身上,也许当时你毫无意识。比如因为孩子不小心把果汁撒到地上,你就会对孩子大吼大叫,在你压力很大的时候,你已经忘记了他只是一个孩子 ,他犯的错误对于小孩来说是很正常的,尝试静下心来让自己能够正常思考,在对孩子的错误做出正确的处理方式。
2.不要大声责骂孩子
压力会把一个人的情绪放大,所以孩子的一些小错误在你的眼里,就会变成不可饶恕的大错,会让你更加生气。不要再责骂过孩子以后才意识到自己的不对,要在状况发生的时候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学会缓解自己的压力,但是不能把孩子当做你发泄压力的对象。要记住,孩子还太小,他们没有足够的生活经验来判断什么是正确的做事方式,他们只能从不断的错误中不断学习。当他们犯错误的时候,你对他大喊大叫根本不能让他知道自己的错误,所以父母大声责骂孩子是没有意义的,只能给孩子的心灵带来创伤。
3.父母怎样缓解压力
当父母感觉自己有压力的时候,一定不要压抑自己的情绪,要寻找合适的机会和方式来抒发自己的压力。跟孩子说话时放慢语速 ,做事情时放慢速度,尽量让自己的生活节奏变慢。将自己的压力写在日记上,或者跟朋友倾诉你的焦虑和担心,都可以改善自己的情绪。不管你工作有多紧张忙碌,每天一定要抽出时间来运动,因为研究证明运动是缓解压力最好的方式。另外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听一首安静舒缓的音乐,做任何自己喜欢的事情都可以避免父母把压力发泄到孩子身上。
育儿父母最容易忽视的几点
一、说他们是坏孩子
当孩子不小心将牛奶打翻在地时,父母往往会说:“你真是个坏孩子,这已经是这星期第四次了。 ”孩子们会因此产生这样的想法:当我笨手笨脚的时候,我就是个坏孩子。
二、无休止地提及孩子做过的错事
这样的父母总是寻找孩子的错误,然后不断提醒他们。这对孩子建立自信心没有半点好处。
三、给孩子起外号
叫孩子“小矮子”、“大耳朵”或者“小胖子”,这样不但会削弱孩子的自尊心,且不利于树立家长的正面形象。
四、认为他们永远是孩子
“有一天,你会如何如何”或者“你还小,照我说的做肯定没错”是这样的父母经常说的话。这种语言会让孩子们无法全面地看待自己。
五、一味地批评孩子
孩子们听到的批评越多,他们避免去尝试做其他事情的可能性就越大。“你在运动方面根本就不行”,“这是你第三次犯这种错误了,我怀疑你永远不会有责任心”,这样的话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
六、为孩子代言,而不是让孩子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
这只会让他们对自己产生怀疑,失去自信。父母替孩子表达,等于向他们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我可以比你说得准确,因为你还太小,不知道如何表达。
七、当着孩子的面随便议论他们
孩子们会想:“天哪,他们竟然当着我的面随便跟别人议论我,好像我不在这里,什么都不是。”如果父母觉得孩子无关紧要,他们自己也会越来越这样认为。
以上这些行为都是父母无意为之的,却伤害了孩子的自信心,不过,一旦父母改变了对待孩子的态度,他们的自信心就会很快恢复。
六种教育孩子的错误态度
(一) 表扬过多
太多的表扬会给孩子造成许多束缚与负担,当达不到父母的期望时,孩子很容易产生挫折、内疚感。如父母总夸孩子“太聪明了”,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孩子就会产生深深的自责与沮丧,自尊心与自信心受到沉重的打击。
因此,父母最好就某件具体的事情表扬孩子,如“你今天的作业写得很好!”
(二) 提问过多
由于迫切地希望更多地了解孩子,许多父母往往一等孩子放学就问个不停,“今天老师有没有提问你?”“数学考得怎么样?”“都和谁一起玩儿了?”……太多的问题只能引起孩子的反感与抵触,落个“讨厌鬼”的名声。
有效的做法是进入孩子的世界,更多地和他们一起游戏、聊天,在不经意中,你就会发现孩子的许多秘密。
(三) 命令过多
“写作业去!”“把电视关了!”……过于频繁的命令容易使孩子“充耳不闻”,当孩子经常对这样的命令无动于衷时,父母就应该考虑一下自己在孩子眼里的信誉了。
(四) 否认感觉
这是许多父母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当孩子说“妈妈,我怕,打针很疼”时,父母经常会安慰说:“宝贝,没关系,不疼的。”这样只会使孩子感到委屈与恐惧。较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宝贝,妈妈知道,打针是疼,可是打完针后病才能好。”意识到自己得到理解后,孩子的感觉会好些。
(五) 呵斥和嘲笑
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某些家长会大声呵斥,“笨蛋!木脑瓜!”这种做法会对孩子的自尊心造成严重的伤害。正确的做法是就事而不就人提出批评。
(六) 不以身作则
当孩子在外边和人打架时,父母又打又骂的态度会使孩子在内心产生强烈的不满,“不让我打架,你们怎么还打人?”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已威信扫地。教育应该是一个双向的过程。
孩子发烧时父母常犯的错误
错误的体温测量时间
孩子的平均正常体温是37℃,但一天中会有上下变化。有的孩子在短短的数小时内体温会上下相差近2摄氏度。通常清晨体温最低,下午或傍晚达到最高。有时体育锻炼、情绪兴奋激动、进食和周围环境等因素也会导致体温升高。父母应该在孩子完全平静下来,或是在吃完一顿热菜热饭30分钟之后才测量体温。另外,向医生叙述孩子病情时,应告诉医生你是在一天中的哪段时间给孩子量体温的。
错误的体温测量方法
为不满5岁的儿童测量体温的最精确的方法是采用直肠测量法。可以在带孩子上医院看病时,请医生为你作示范操作。耳朵温度计对3岁以下的幼童不太适合。在孩子大约5岁左右时,基本上可以用口腔温度计为他量体温。当孩子腹泻、恶心、呕吐、充血或熟睡时,也可以采用腋下体温测量法。就医时应该告诉医生你是用什么方法为孩子量体温的。
只关注发烧症状
体温本身并不是观察儿童疾病的真正的最关键的方法。对成人来说,体温的高低通常反映出疾病的轻重程度。孩子并非如此,因为他们的身体对温度的控制还不完善。有的孩子在感染轻微疾病时,发烧也达40℃,然而在得更严重的疾病时只有38.3℃。孩子发烧时,家长更应观察他的脸色、神态和行动。一个体温为38.3℃却脸色灰白安静得有点反常的孩子,也许比一个体温为39.4℃但仍能满屋子乱窜乱闹的孩子病得重。如果发烧的孩子出现以下症状,不管体温如何,都应请医生诊断。
家长的三种错误会让孩子越来越笨
1、对孩子说一些负面的言语
有些父母对孩子,无论是平时的教育,还是从日常的生活中,都有自己的口头禅,例如,经常会对孩子说“你真笨”、“你看看人家小明啊”、“你说你怎么就是学不会呢”等等,这样的言语是负面的,孩子听了,会打击他学习和做事的积极性。试想一下,整日听着这些负面的暗示语言,孩子的内心该是多么受伤,孩子的自信心和能力也会受到压制,他们甚至会怀疑自己,觉得自己真的就什么都不会。
2、过早给孩子传授知识
有些家长急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会在宝宝还非常小的时候,就积极地传授给宝宝一些知识,要知道,孩子若太小还不能理解,而又面对父母们的强迫,他们只能是鹦鹉学舌式的死记硬背,往往不甚解,这会影响他们的智力发育,甚至还会给孩子日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压力。
3、跟孩子玩游戏自己总是赢家
有些父母自己爱玩游戏,还会与宝宝一起比赛玩游戏,然而,若父母们始终是赢家,宝宝却一次也赢不了游戏,这会让孩子感觉自己很糟糕,甚至会觉得自己很笨,这怎能不挫伤孩子呢?所以,家长们别犯这样的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