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骨折的分类
开放性骨折的分类
国内外学者对开放性骨折的分类都十分重视,它关系着治疗方法的选择和评估预后。
anderson依据软组织损伤的程度将开放性骨折分为" 3型。
Ⅰ型
这类型的伤口不超过1cm,并且伤缘清洁。
Ⅱ型
撕裂伤长度超过1cm,但无广泛软组织损伤或皮扶撕脱。
Ⅲ型
有广泛软组织损伤包括皮肤或皮瓣的撕裂伤,多段骨折,创伤性截肢以及任何需要修复血管的损伤。
〔1〕1984年,gustilo在临床应用中发现此种分类的不足,又将Ⅲ型分为3个" 亚型;即ⅢA:骨折处仍有充分的软组织覆盖,骨折为多段或为粉碎性,ⅢB:软组织广泛缺损,骨膜剥脱,骨折严重粉碎,广泛感染;ⅢC:包括并发的动脉损伤或关节开放脱位。
〔2〕目前为止,anderson-Gustilo的分类法是国际上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开放性骨折症状
全身表现
(1)发热症状
骨折后一般体温正常,出血量较大的骨折,血肿吸收时,体温略有升高,但一般不超过38℃,开放性骨折体温升高时,应考虑感染的可能。
(2)产生休克症状
骨折所致的休克主要原因是出血,特别是骨盆骨折、股骨骨折和多发性骨折,其出血量大者可达2000ml以上。严重的开放性骨折或并发重要内脏器官损伤时亦可导致休克。
骨折分为哪些类型
骨折分为哪些类型
依据骨折是否和外界相通
骨折类型
1.开放性骨折骨折附近的皮肤和粘膜破裂,骨折处与外界相通耻骨骨折引起的膀胱或尿道破裂,尾骨骨折引起的直肠破裂,均为开放性骨折。因与外界相通,此类骨折伤口及骨折断端受到污染。
2.闭合性骨折 骨折处皮肤或粘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此类骨折没有污染。
依据骨折的程度
1.完全性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全部中断,管状骨骨折后形成远、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骨折段。横形骨折、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崁插骨折、压缩性骨折、凹陷性骨折及骨骺分离均属完全性骨折。
2.不完全性骨折 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仅有部分中断,如颅骨、肩胛骨及长骨的裂缝骨折,儿童的青枝骨折等均属不完全性骨折。
依据骨折的形态
1.横形、斜形及螺旋形骨折 多发生在骨干部。
2.粉碎性骨折 骨碎裂成两块以上,称粉碎性骨折。骨折线呈“t”形或“y”形时,又称“t”形骨折或“y”形骨折。
3.压缩骨折 松质骨因压缩而变形,如椎体和跟骨。
4.星状骨折 多因暴力直接着力于骨面所致,如颅骨及髌骨可发生星状骨折。
5.凹陷骨折 如颅骨因外力使之发生部分凹陷。
6.嵌入骨折 发生在长管骨干骺端皮质骨和松质骨交界处。骨折后,皮质骨嵌插入松质骨内,可发生在股骨颈和肱骨外科颈等处。
7.裂纹骨折 如长骨干或颅骨伤后可有骨折线,但未通过全部骨质。
8.青枝骨折 多发生在小儿,骨质部分断裂,骨膜及部分骨质未断。
9.骨骺分离 通过骨骺的骨折,骨骺的断面可带有数量不等的骨组织,是骨折的一种。
骨折的传统分类方法
闭合性骨折
闭合性骨折指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
开放性骨折
开放性骨折指骨折附近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处于外界相通,如胫骨骨折的骨折端刺破皮肤,骨盆骨折引起的膀胱、尿道或直肠破裂均属开放性骨折。
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骨折又可分为不完全骨折和完全骨折。
不完全骨折
不完全骨折指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仅有部分破坏或中断。像瓷器上的裂纹一样,多发于颅骨、髂骨等处无移位的裂纹骨折和多发于儿童的青枝骨折均属此类。
完全骨折
完全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全部破坏或中断,管状骨多见。根据不同的X线下表现又可分为横行骨折、斜行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压缩骨折和骨骺分离等类型。
根据骨折复位后的稳定程度可将骨折分为稳定性骨折和不稳定性骨折。
稳定性骨折
稳定性骨折指骨折端不移位或复位后经适当外固定不易发生再移位者。
不稳定性骨折
不稳定性骨折指骨折端易发生移位或复位后经适当外固定仍易发生再移位者。
骨折有哪些分型
骨折的分类方法很多,传统的分类方法中依据骨折处是否与外界相通可分为闭合性骨折和开放性骨折。
闭合性骨折
闭合性骨折指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
开放性骨折
开放性骨折指骨折附近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处于外界相通,如胫骨骨折的骨折端刺破皮肤,骨盆骨折引起的膀胱、尿道或直肠破裂均属开放性骨折。
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骨折又可分为不完全骨折和完全骨折。
不完全骨折
不完全骨折指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仅有部分破坏或中断。像瓷器上的裂纹一样,多发于颅骨、髂骨等处无移位的裂纹骨折和多发于儿童的青枝骨折均属此类。
完全骨折
完全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全部破坏或中断,管状骨多见。根据不同的X线下表现又可分为横行骨折、斜行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压缩骨折和骨骺分离等类型。
根据骨折复位后的稳定程度可将骨折分为稳定性骨折和不稳定性骨折。
稳定性骨折
稳定性骨折指骨折端不移位或复位后经适当外固定不易发生再移位者。
不稳定性骨折
不稳定性骨折指骨折端易发生移位或复位后经适当外固定仍易发生再移位者。
骨折的临床分类
1.根据骨折处皮肤、黏膜的完整性分类
依据骨折是否和外界相通可分为:
(1)开放性骨折(open fracture):骨折附近的皮肤和黏膜破裂.骨折处与外界相通,耻骨骨折引起的膀胱或尿道破裂,尾骨骨折引起的直肠破裂,均为开放性骨折。因与外界相通,此类骨折易受到感染。
(2)闭合性骨折(closed fracture):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此类骨折没有感染。
2.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分类
(1)依据骨折的程度分类
1)完全性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全部中断,管状骨骨折后形成远、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骨折段。横行、斜行、蝶旋形及粉碎性骨折均属完全性骨折。
2)不完全性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仅有部分中断,如颅骨、肩胛骨及长骨的裂缝骨折,儿童的青枝骨折等均属不完全性骨折。
(2)依据骨折的形态分类
1)横行、斜行及螺旋形骨折:多发生在骨干部。
2)粉碎性骨折:骨碎裂成两块以上,称粉碎性骨折。骨折线呈“T”形或“Y”形时,又称“T”形骨折或“Y”形骨折。
3)压缩骨折:松质骨因压缩而变形,如椎体和跟骨。
4)呈状骨折:多因暴力直接着力于骨面所致,如颅骨及髌骨可发生星状骨折。
5)凹陷骨折:如颅骨因外力使其发生部分凹陷。
6)嵌入骨折:发生在长管骨干骺端皮质骨和松质骨交界处。骨折后,皮质骨嵌插入松质骨内,可发生在股骨颈和肱骨外科颈等处。
7)裂纹骨折:如长骨干或颅骨伤后可有骨折线,但未通过全部骨质。
8)青枝骨折:多发生在小儿,骨质部分断裂,骨膜及部分骨质末断。
9)骨骺分离:通过骨骺的骨折,骨骺的断面可带有数量不等的骨组织,是骨折的一种。
3.依据解剖部位来分类
如脊柱的椎体骨折、附件骨折、长骨的骨干骨折、骨骺分离、干骺端骨折、关节内骨折等。
骨盆骨折的治疗
(1)手术时机最好在伤后7天以内进行,最晚不超过14天,否则复位难度将大大增加,畸形愈合及不愈合的发生率也明显增高
(2)根据骨折分类选择治疗方式AO分类中的A型骨盆骨折属于稳定性骨折,一般予以保守治疗,卧床休息4~6周,早期下地行走锻炼;B型骨折为前环损伤,仅须行前方固定;C型骨折为后环或前后联合损伤,需要行骨盆环前后联合固定。
(3)手术指征①闭合复位失败;②外固定术后残存移位;③耻骨联合分离大于2.5cm或耻骨联合交锁;④垂直不稳定骨折;⑤合并髋臼骨折;⑥骨盆严重旋转畸形导致下肢旋转功能障碍;⑦骨盆后环结构损伤移位>1cm,或耻骨移位合并骨盆后方不稳,患肢短缩>1.5cm;⑧无会阴污染的开放性后方损伤。⑨耻骨支骨折合并股神经、血管损伤,⑩开放骨折。
骨折的症状
临床分类:
1.根据骨折处皮肤、黏膜的完整性分类
依据骨折是否和外界相通可分为:
(1)开放性骨折(open fracture):骨折附近的皮肤和黏膜破裂.骨折处与外界相通,耻骨骨折引起的膀胱或尿道破裂,尾骨骨折引起的直肠破裂,均为开放性骨折。因与外界相通,此类骨折易受到感染。
(2)闭合性骨折(closed fracture):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此类骨折没有感染。
2.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分类
(1)依据骨折的程度分类
1)完全性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全部中断,管状骨骨折后形成远、近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骨折段。横行、斜行、蝶旋形及粉碎性骨折均属完全性骨折。
2)不完全性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仅有部分中断,如颅骨、肩胛骨及长骨的裂缝骨折,儿童的青枝骨折等均属不完全性骨折。
(2)依据骨折的形态分类
1)横行、斜行及螺旋形骨折:多发生在骨干部。
2)粉碎性骨折:骨碎裂成两块以上,称粉碎性骨折。骨折线呈“T”形或“Y”形时,又称“T”形骨折或“Y”形骨折。
3)压缩骨折:松质骨因压缩而变形,如椎体和跟骨。
4)呈状骨折:多因暴力直接着力于骨面所致,如颅骨及髌骨可发生星状骨折。
5)凹陷骨折:如颅骨因外力使其发生部分凹陷。
6)嵌入骨折:发生在长管骨干骺端皮质骨和松质骨交界处。骨折后,皮质骨嵌插入松质骨内,可发生在股骨颈和肱骨外科颈等处。
7)裂纹骨折:如长骨干或颅骨伤后可有骨折线,但未通过全部骨质。
8)青枝骨折:多发生在小儿,骨质部分断裂,骨膜及部分骨质末断。
9)骨骺分离:通过骨骺的骨折,骨骺的断面可带有数量不等的骨组织,是骨折的一种。
骨折类型标准不同类型也各不相同
1.根据骨折端是否与外界相通分类
(1)闭合性骨折:骨折外皮肤或粘膜完整,骨折断端与外界不相通。
(2)开放性骨折:骨折附近的皮肤或粘膜破裂,骨折断端直接或间接与外界相通。
2.根据骨折断裂的程度分类
(1)不完全性骨折:骨的连续性术完全服外,或骨小梁仅一部分发生连续性中断,也称微骨折。
(2)完全骨折: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全部破坏,包括骨外膜完全破裂者。
3.根据手法复位外固定后骨折的稳定程度分类
(1)稳定骨折:复位固定后不易再移位的骨折,如横断骨折、有锯齿状的短斜骨折。
(2)不稳定骨折:复位固定后骨折断端仍然容易移位。如骨折断面呈螺旋形、长斜形、粉碎性或一骨多折及周围肌肉丰厚的股骨干骨折都属此种类型。
粉碎性骨折与其它骨折有何区别
粉碎性骨折与其它骨折有何区别?在生活中由于骨折是很高的一种疾病,因此很多人都认为所有的骨折都是一样的,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骨折有很多种分类,那么,粉碎性骨折与其它骨折有何区别呢?以下就是专家的详细介绍。
粉碎性骨折与开放性骨折和闭合性骨折区别:
1.开放性骨折 骨折附近的皮肤和粘膜破裂,骨折处与外界相通耻骨骨折引起的膀胱或尿道破裂,尾骨骨折引起的直肠破裂,均为开放性骨折。因与外界相通,此类骨折处受到污染。
2.闭合性骨折 骨折处皮肤或粘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此类骨折没有污染。
粉碎性骨折与其它骨折有何区别?您现在是不是对这三种骨折的区分有一定的了解,希望我们为您讲述的对您有所帮助。
骨折的传统分类方法
骨折。
闭合性骨折
闭合性骨折指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不与外界相通。
开放性骨折
开放性骨折指骨折附近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处于外界相通,如胫骨骨折的骨折端刺破皮肤,骨盆骨折引起的膀胱、尿道或直肠破裂均属开放性骨折。
根据骨折的程度和形态骨折又可分为不完全骨折和完全骨折。
不完全骨折
不完全骨折指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仅有部分破坏或中断。像瓷器上的裂纹一样,多发于颅骨、髂骨等处无移位的裂纹骨折和多发于儿童的青枝骨折均属此类。
完全骨折
完全骨折是指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全部破坏或中断,管状骨多见。根据不同的X线下表现又可分为横行骨折、斜行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压缩骨折和骨骺分离等类型。
根据骨折复位后的稳定程度可将骨折分为稳定性骨折和不稳定性骨折。
稳定性骨折
稳定性骨折指骨折端不移位或复位后经适当外固定不易发生再移位者。
不稳定性骨折
不稳定性骨折指骨折端易发生移位或复位后经适当外固定仍易发生再移位者。
骨盆骨折神经损伤
1、手术时机:最好在伤后7天以内进行,最晚不超过14天,否则复位难度将大大增加,畸形愈合及不愈合的发生率也明显增高
2、根据骨折分类选择治疗方式:AO分类中的A型骨盆骨折属于稳定性骨折,一般予以保守治疗,卧床休息4-6周,早期下地行走锻炼;B型骨折为前环损伤,仅须行前方固定;C型骨折为后环或前后联合损伤,需要行骨盆环前后联合固定。
3、手术指征:(1) 闭合复位失败;(2) 外固定术后残存移位;(3)耻骨联合分离大于2.5cm或耻骨联合交锁(4) 垂直不稳定骨折;(5)
合并髋臼骨折;(6)骨盆严重旋转畸形导致下肢旋转功能障碍;(7)骨盆后环结构损伤移位>1cm,或耻骨移位合并骨盆后方不稳,患肢短缩>1.5cm;(8)无会阴污染的开放性后方损伤。(9)耻骨支骨折合并股神经、血管损伤,(10)开放骨折
4、手术方式:
(1)、前方固定: 用于固定前环不稳定,常用于耻骨联合分离及耻骨支骨折,手术指征为:a、耻骨联合分离大于2.5cm b、耻骨联合交锁 c、耻骨支骨折合并股神经、血管损伤 d、开放耻骨支骨折 e、合并骨盆后方不稳
主要固定方式为外固定架、耻骨重建钢板、空心拉力螺钉
(2)、后方固定:用于固定后环不稳定,常用于骶髂关节分离、骶骨骨折等。手术指征为:a.垂直不稳定骨折,b.骨盆后环结构损伤移位>1cm,c.无会阴污染的开放性后方损伤
d.合并髋臼骨折。
主要固定方式为:C形钳(C-clamp),骶前钢板固定;骶后骶骨螺栓、骶骨钢板、骶骨拉力螺钉固定
5、手术入路及固定方式:
(1)、外固定架:前方固定
外固定架多数情况下是用于不稳定骨盆骨折的临时固定,或与其它固定方式联合应用固定严重不稳定骨盆骨折,不作为常规的最终固定选择。常用的固定方法是双钉法,即在两侧髂脊各打入两枚螺纹钉;当病情危急时也可各打入一枚螺纹钉,如考虑长期固定可选择在髂前下棘上方(髋臼上缘)打入螺纹钉。置钉前可先用床单等类似物兜紧骨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