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中医怎样分类、分型
胆囊息肉中医怎样分类、分型
中医认为胆囊息肉的发病,因于情志失调(压抑、抑郁、易怒)饮食所伤(过量饮食肥甘厚腻、过量饮酒)劳逸过度(劳累、劳神过度、安逸过度)感觉外邪(暑湿、风寒)等所致。肝胆疏泻失职、气机阻滞、血行不畅、胆汁泌排不利、湿热蕴结、瘀血内停、日久形成癥瘕、积聚之症。虚实夹杂。治疗时,宜辩明标本,分清虚实。①肝胆气滞型②肝胆湿热型③血瘀内阻型④肝肾阴虚型。
① 肝胆气滞型
症状:右胁隐痛或胀痛、走窜不定、时轻时重、时作时止、脘腹胀满、性郁抑郁或易怒、口苦、恶心、胸闷、喜叹息、嗳气、舌苔薄白、脉沉弦。
辩析:本症由情志不调引起,肝失通达、肝胆失疏、肝胆郁阻、气结肋下、右肋隐痛、反复发作、气属无形、聚散无常、疼痛游走不定。气郁不舒,则性情抑郁、易怒。胆郁不通,故见口苦。肝胆气郁又犯脾胃、胃失受纳、脾失运化、脾胃升降失常,故见少食、恶心、嗳气、腹胀等。
治则:疏肝利胆、行气解郁、健脾和胃、软坚散结。
② 肝胆湿热型
症状:右上腹或剑突下,胀痛明显,腹满而拒按,口苦、咽干、恶心、呕吐、少食、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胸脘痞闷、发热畏寒、舌质红、苔黄而腻,脉弦滑而数。
辩析:本症由湿热内蕴,肝胆失于疏泄、肝郁气滞,而见右上腹或剑突下疼痛,胆汁不循肠道、胆汁外溢,则可出现身黄、小便黄及口苦,湿热蕴结于脾胃,故脾胃失于运化、胃气上逆,则见恶心、呕吐;水湿不行,则见腹部痛满、胸脘痞闷。热伤津液,阴液亏耗,则见咽干,便秘等。
法则:清热化湿、利胆通腑、活血化瘀、软坚散结。
③ 血瘀内阻型
症状:右胁部刺痛,痛有定处,入夜较甚、面色晦暗,苔薄黄、舌质紫暗瘀斑,脉细而涩。
辩析:因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淤,肝气久滞、血行不畅、血停日久、则成积块、不通则痛、故右胁刺疼,血瘀则脉络不通故苔薄黄、面色晦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血瘀日久而化热、故舌质红、苔薄黄。
胆息肉是什么病症呢
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近些年来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胆囊息肉癌变的报道,尤其在伴有结石时,癌变机率会明显提高。
胆囊息肉在临床上可分三个时期即: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在治疗中,一般都要经过“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的过程,各个时期的特点如下:
活跃增长期 相对稳定期
吸收消散期
胆囊息肉体积 不断增大 不变化 逐渐减小
胆囊息肉数量 不断增多 不变化 逐渐减少
肿瘤分类法
胆囊息肉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或胆囊肿瘤,从胆囊肿瘤的意义上分析胆囊息肉,又可分为真性肿瘤和假性肿瘤两种。所谓真性肿瘤,指胆囊本身的腺体、肌层增生引起的胆囊息肉,这是一种胆囊的真正意义上的肿瘤,此类胆囊息肉特点见下表。所谓假性肿瘤,是指由于肝胆清理功能失调、紊乱引起胆固醇积聚、结晶,胆囊慢性炎症引起炎性增生,胆囊、胆汁异常改变引起的其它增生性病变。
胆囊息肉必须切除了胆囊吗
胆囊息肉不及时治疗是很严重的,胆囊息肉手术治疗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胆囊切除手术和微创保胆取息肉手术。
胆囊息肉分非肿瘤息肉和肿瘤息肉两类,非肿瘤息肉主要是指胆固醇性息肉,在所有胆囊息肉中大约占60%左右,大都因不吃早餐致使胆囊内胆汁不能及时排空结晶而成,也因常吃高胆固醇食物而引起,不过长得不快,也不会恶变,没有多少临床症状,可以不用吃药,大多只需要随诊观察,有的人一段时间后甚至会自行消失。
大多胆囊息肉仅需要动态观察,前期每三个月做一次彩超复查。如果在1~2年的时间内都没有增大,就不用管它。否则,病人有一项或几项适应症时,须做手术防癌变,采用腹腔镜手术切除胆囊。
有适应症的患者包括:常有症状出现的胆囊息肉;息肉大于0.8厘米;息肉位于胆囊颈部;病人年龄大于50岁;伴有胆囊结石、胆囊炎的患者;短期内增长快,比如三个月之内从0.5厘米增长至0.8厘米等。
胆囊息肉分哪些类型
胆囊息肉病理上可以分为:
(1)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和腺癌,其他少见的还有血管瘤、脂肪瘤等;
(2)非肿瘤性息肉,如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肌增生等。
胆囊息肉需要动手术吗 胆囊息肉癌变机率多高
胆囊息肉中非肿瘤性息肉占全部胆囊息肉的65%以上,非肿瘤性息肉不会发生癌变,发生癌变的胆囊息肉主要指胆囊的肿瘤性息肉,尤其是胆囊腺瘤,胆囊腺瘤是公认的胆囊癌的癌前病变。总体上,胆囊息肉癌变的发生率约为1~10%之间。
胆囊息肉的类型及分类
胆囊息肉是一种多发病,分为单发性胆囊息肉和多发性胆囊息肉两种,一般需要手术治疗。对于单发性胆囊息肉来说,如果息肉较小,手术切除后可能仅为胆固醇结晶。但假如确诊为多发性胆囊息肉,或体积较大的息肉,一般应考虑手术切除胆囊。否则,假如息肉恶变,成为胆囊癌,其预后极差,多数病人在发病数月内死亡。对于息肉较小,又不愿意手术者,应当严密随访,定期复查B超,如发生变化应尽早手术,现在胆囊切除可以做腹腔镜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第二天即可下床活动。近几年,随着B超检查的普及,临床发现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同时,因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包含良性、恶性病变共20余种,患者常由于担心癌变而四处求医问药。那么,胆囊息肉到底是什么样的疾病呢?
胆囊息肉的类型及分类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表现形式包含很多病理类型,病理分类为非肿瘤与肿瘤性病变两大类,肿瘤性病变又分为良性和恶性。
1.非肿瘤性病变:其中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多见。国外19 9 5年报告,胆固醇息肉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65%,国内报告的288例患者中胆固醇息肉占62.5%。其次为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及腺肌瘤等。
(1)胆固醇息肉: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胆固醇沉着于胆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细胞内,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罗-阿窦增多及肌层增厚而形成息肉。胆固醇息肉的病理特点为多发性小息肉,曾有胆固醇息肉74例病例报告显示:直径小于10mm者占9 7%,50%为多发性,平均3.09±3.31个(肿瘤性息肉多为单个病变,有临床鉴别意义)。胆固醇息肉质脆带细,易与黏膜分离,不伴有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也不含其他基质成分,即便伴有炎症也很轻微,到目前为止未见有癌变报道。
(2)炎症性息肉: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的广基性结节。其组成成分有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慢性炎症细胞,息肉周围的胆囊壁有明显炎症,至今尚无癌变报道。
(3)腺瘤样增生: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其组成成分为丰富的结缔组织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状细胞,其表面有上皮增生并伴有肠化生。腺样增生因黏膜上皮伸入肌层形成的罗-阿窦明显增多,窦口上常有狭窄,致窦内常有胆汁淤积、炎症或胆石嵌入,有癌变可能。
(4)腺肌瘤:存在黏膜上皮局部变化、肌纤维增生与局限性腺肌增生,故医学上又称为腺肌增生症,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性三种。腺肌瘤也是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也可能癌变。
2.肿瘤性病变:此类病变中以良性的腺瘤为主,恶性主要为胆囊癌。
(1)腺瘤:多为单发的有蒂息肉,外形可呈乳头状或非乳头状,恶变率约30%,癌变机会与腺瘤大小呈正相关。19 9 8年国外学者观察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时发现,其中9 4%直径<10mm,66%的患者年龄<60岁;而恶性胆囊息肉样病变88%直径>10mm,75%的患者年龄>60岁。研究认为,胆囊腺瘤的发病率很低,在1 0年内施行的12 153例胆囊切除中,仅81例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只占0.7%,而其中是腺瘤的仅为9.6%;而同期人群中发现胆囊癌225例,占1.85%,可见本病虽有癌变的可能性,但对人群构成的威胁并不太大。
(2)腺癌:分为乳头型、结节型及浸润型。前两者为隆起性病变,直径约<20mm;而浸润型不属于胆囊息肉样病变,绝大多数直径>20mm。因此表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胆囊癌往往为早期,其中乳头型癌绝大多数限于黏膜和肌肉内,预后良好。
胆囊息肉的早期症状有哪些呢
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
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近些年来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胆囊息肉癌变的报道,尤其在伴有结石时,癌变机率会明显提高。
胆囊息肉在临床上可分三个时期即: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在治疗中,一般都要经过“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的过程,各个时期的特点如下:
活跃增长期 相对稳定期 吸收消散期
胆囊息肉体积 不断增大 不变化 逐渐减小
胆囊息肉数量 不断增多 不变化 逐渐减少
肿瘤分类法
胆囊息肉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或胆囊肿瘤,从胆囊肿瘤的意义上分析胆囊息肉,又可分为真性肿瘤和假性肿瘤两种。
所谓真性肿瘤,指胆囊本身的腺体、肌层增生引起的胆囊息肉,这是一种胆囊的真正意义上的肿瘤,此类胆囊息肉特点见下表。
所谓假性肿瘤,是指由于肝胆清理功能失调、紊乱引起胆固醇积聚、结晶,胆囊慢性炎症引起炎性增生,胆囊、胆汁异常改变引起的其它增生性病变。
以上就是关于胆囊息肉早期症状的一些介绍,平时你要时刻注意好你自己的身体,这样才能够第一时间发现身体的不适,及时的调理对身体是非常有好处的,而且你只有对你的身体表现出百分之百的关爱才能够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胆囊息肉也有良恶好几类
用超声或CT检查发现的胆囊息肉或胆囊息肉样变是影像学检查下的称呼,具体胆囊息肉是好是坏影像学检查可以大致判断,但病理检查才能准确判断。目前评估胆囊息肉按病理分类分为非肿瘤性病变(假性息肉)与肿瘤性病变(真性息肉)两大类,其中真性息肉又有良恶性之分。
第一类:胆固醇性息肉(占50%),又称它为假性息肉。迄今未发现有癌变的报导。它外观呈桑葚状,脆而易碎,蒂细如棉线,极易脱落,多在1cm以内,以多发为主,位于胆囊体部。大多数胆固醇性息肉病人没有症状或者症状轻微,而胆囊功能良好,故可以每3-6月定期B超复查,观察其大小变化。如果有明显症状或者短期内增大明显时才考虑手术治疗。
第二类: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占40%),又称为真性息肉。主要是指:胆囊腺瘤、腺肌瘤、炎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其中腺瘤是公认的癌前病变,癌变率在10%左右,腺肌增生症也有潜在癌变危险。因此,这类病变应该行预防性胆囊切除,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第三类:息肉型早期胆囊癌(约占10%)。目前对于混杂在胆囊息肉中的息肉型早期胆囊癌主要靠B超来侦别。必要时加作增强CT。癌性息肉的B超特征为:大于1cm(88%);单发(82%);多位于胆囊颈部(70%);约有50%伴有胆囊结石;病变回声强度以中低回声为主。这类息肉就是那一小撮很容易癌变的胆囊息肉,一旦怀疑此类病变时,应限期行根治性胆囊切除。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这样简单理解:胆囊息肉有真假之分。假性息肉是不会癌变的,可以观察;而真性息肉有癌变的可能性,建议行预防性将胆囊切除,这样就可以减少胆囊癌的发生。如何判断息肉的真假就尤为重要了。
胆囊炎息肉应该怎么治疗
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近些年来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胆囊息肉癌变的报道,尤其在伴有结石时,癌变机率会明显提高。
胆囊息肉在临床上可分三个时期即: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在治疗中,一般都要经过“活跃增长期-相对稳定期-吸收消散期”的过程,各个时期的特点如下:
活跃增长期 相对稳定期 吸收消散期
胆囊息肉体积 不断增大 不变化 逐渐减小
胆囊息肉数量 不断增多 不变化 逐渐减少
肿瘤分类法
胆囊息肉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或胆囊肿瘤,从胆囊肿瘤的意义上分析胆囊息肉,又可分为真性肿瘤和假性肿瘤两种。所谓真性肿瘤,指胆囊本身的腺体、肌层增生引起的胆囊息肉,这是一种胆囊的真正意义上的肿瘤,此类胆囊息肉特点见下表。所谓假性肿瘤,是指由于肝胆清理功能失调、紊乱引起胆固醇积聚、结晶,胆囊慢性炎症引起炎性增生,胆囊、胆汁异常改变引起的其它增生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