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性溃疡的刮痧疗法
消化性溃疡的刮痧疗法
技术一
取穴:脾俞、胃俞、肝俞、大肠俞、中脘、天枢、内关、合谷、足三里。
操作规程:先刮背部的脾俞、胃俞、肝俞、大肠俞,再刮腹部的中脘、天枢,然后刮上肢部的内关、合谷,最后刮下肢部的足三里穴。用平补平泻法或补法,刮至微见痧痕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技术二
取穴:肩胛环、培元刮、三脘刮、内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公孙、太冲。
操作规程:肩胛环一般取纵五带,以膀胱经背部第一侧线为首选;培元刮重点刮膀胱经第一侧线肝俞至大肠俞。
消化性溃疡注意事项
消化性溃疡除治疗外,一般应注意适当休息,合理饮食,戒除不良习惯。
1.适当休息,应包括身心两个方面
是指患者有明显的胃部不适、黑便、呕血时应住院卧床休息。对于精神紧张,顾虑较多,精神不良者,应适当给予镇静剂,并向患者解释病情,解除精神负担,不能熬夜,保持充足的睡眠。
2.合理饮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饮食应有规律,规律性的饮食有利于溃疡的愈合。目前认为一日三餐即可,最多一日四餐,而不主张多餐,因为每餐之后都伴有高胃酸分泌,少量多餐并不有利于溃疡病的愈合。
(2)饮食要营养丰富,热量充足,饮食中应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碳水化合物不影响胃酸的分泌,不必限制,脂肪能延缓胃的排空时间,但脂肪能抑制胃酸的分泌,目前的观点不必严格限制,但提倡不吃或少吃油炸、煎炸、烟熏及腌渍食品,忌暴饮暴食,避免过热、过硬和酸性太强的食物。
(3)根据病情指导饮食,对于活动期的溃疡或伴有出血的溃疡,应当少酸、少刺激的饮食为主,如豆浆、米粥类流质饮食,对于大出血的病人应禁食。待出血停止后方可进流食。对于不全幽门梗阻的病人应时流质,对于完全梗阻的病人应禁食,胃肠减压,必要是手术治疗。
3.戒除不良习惯
戒除烟酒,不饮浓茶、咖啡,不服非甾体消炎药物,如阿斯匹林、吲哚美辛、保泰松等,影响溃疡病的愈合,易引起溃疡病的复发,必须服用此类药物的病人,应与粘膜保护剂同时服用,以减少对溃疡病的治疗。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
胃酸分泌过多(30%):
盐酸是胃液的主要成分,由壁细胞分泌,受神经、体液调节。已知壁细胞内含有3种受体,即组胺受体(hirstamine receptors)、胆碱能受体(cholinergic receptors)和胃泌素受体(gastrin receptors),分别接受组胺、乙酰胆碱和胃泌素的激活。当壁细胞表面受体一旦被相应物质结合后,细胞内第二信使便激活,进而影响胃酸分泌。
在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机理中,胃酸分泌过多起重要作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胃酸基础分泌量(BAO)和最大分泌量(MAO)均明显高于常人,十二指肠溃疡绝不发生于无胃酸分泌或分泌很少的人。
食糜自胃进入十二指肠后,在胃酸和食糜的刺激兴奋下,胰腺大量分泌胰液泌素、胰酶泌素、促胆囊收缩素,肠粘膜除分泌粘液外,也释放激素如肠高血糖素、肠抑胃肽(GIP)、血管活性肠肽(VIP),这类激素具有抑制胃酸分泌和刺激胃泌素分泌的作用,故当十二指肠粘膜释放这些激素的功能减退时,则可引起胃泌素、胃酸分泌增高,促成十二指肠溃疡的形成。
胃溃疡在病程的长期性、反复性,并发症的性质,以及在胃酸减少的条件下溃疡趋向愈合等方面,均提示其发病机理与十二指肠溃疡有相似之处。但是,胃溃疡病人的BAO和MAO均与正常人相似,甚至低于正常,一些胃粘膜保护药物(非抗酸药)虽无减少胃酸的作用,却可以促进溃疡的愈合,一些损伤胃粘膜的药物如阿司匹林可引起胃溃疡,以及在实验动物不断从胃腔吸去粘液可导致胃溃疡等事实,均提示胃溃疡的发生起因于胃粘膜的局部。由于胃粘膜保护屏障的破坏,不能有效地对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和消化作用,而致溃疡发生。
幽门螺杆菌感染(10%):
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是引起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在HP粘附的上皮细胞可见微绒毛减少,细胞间连接丧失,细胞肿胀、表面不规则,细胞内粘液颗粒耗竭,空泡样变,细菌与细胞间形成粘着蒂和浅杯样结构。
胃粘膜保护作用(20%):
正常情况下,各种食物的理化因素和酸性胃液的消化作用均不能损伤胃粘膜而导致溃疡形成,乃是由于正常胃粘膜具有保护功能,包括粘液分泌、胃粘膜屏障完整性、丰富的粘膜血流和上皮细胞的再生等。
胃排空延缓和胆汁反流(10%):
胃溃疡病时胃窦和幽门区域的这种退行性变可使胃窦收缩失效,从而影响食糜的向前推进。胃排空延缓可能是胃溃疡病发病机理中的一个因素。
十二指肠内容物中某些成分,如胆汁酸和溶血卵磷脂可以损伤胃上皮。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胃可以引起胃粘膜的慢性炎症。受损的胃粘膜更易遭受酸和胃蛋白酶的破坏。胃溃疡病时空腹胃液中胆汁酸结合物较正常对照者的浓度显著增高,从而推想胆汁反流入胃可能在胃溃疡病的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
胃肠肽的作用(5%):
已知许多胃肠肽可以影响胃酸分泌,但只有胃泌素与消化性溃疡关系的研究较多。关于胃泌素在寻常的消化性溃疡发病机理中所起的作用,尚不清楚。
遗传因素(5%):
现已一致认为消化性溃疡的发生具有遗传素质,而且证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病系单独遗传,互不相干。胃溃疡患者的家族中,胃溃疡的发病率较正常人高3倍,而在十二指肠溃疡患者的家族中,较多发生的是十二指肠溃疡而非胃溃疡。
药物因素
某些解热镇痛药、抗癌药等,如消炎痛、保泰松、阿司匹林、肾上腺皮质激素,氟尿嘧啶、氨甲喋呤等曾被列为致溃疡因素。在上述药物中,对阿司匹林的研究比较多,结果表明规律性应用阿司匹林的人容易发生胃溃疡病。有人指出,规律性应用阿司匹林者较之不用阿司匹林者胃溃疡病的患病率约高3倍。
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很可能与溃疡的生成和再活动有关。一组5331例研究结果表明,皮质类固醇治疗超过30天或强的松总量超过1000mg时可引起溃疡。在既往有溃疡病史的病人,可使疾病加重。
非类固醇抗炎药,如消炎痛、保泰松、布洛芬、萘普生等,也可在不同程度上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在理论上可以产生类似阿司匹林的临床效应。利血平等药具有组胺样作用,可增加胃酸分泌,故有潜在致溃疡作用。
环境因素
吸烟可刺激胃酸分泌增加,一般比不吸烟者可增加91.5%,吸烟可引起血管收缩,并抑制胰液和胆汁的分泌而减弱其在十二指肠内中和胃酸的能力,导致十二指肠持续酸化,烟草中烟碱可使幽门括约肌张力减低,影响其关闭功能而导致胆汁反流,破坏胃粘膜屏障。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在吸烟者显著高于对照组。在相同的有效药物治疗条件下,溃疡的愈合率前者亦显著低于后者。因此,长期大量吸烟不利于溃疡的愈合,亦可致复发。
食物对胃粘膜可引起理化性质损害作用。暴饮暴食或不规则进食可能破坏胃分泌的节律性。据临床观察,咖啡、浓茶、烈酒、辛辣调料、泡菜等食品,以及偏食、饮食过快、太烫、太冷、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均可能是本病发生的有关因素。
精神因素
根据现代的心理-社会-生物医学模式观点,消化性溃疡属于典型的心身疾病范畴之一。心理因素可影响胃液分泌。
消化性溃疡怎样治
首先,要按系统、全程、联合用药的原则,一丝不苟地治疗。
消化性溃疡在正确的治疗下,一般2-8周就可愈合。我们主张,治疗的疗程不得少于4周,最好是6-8周。但很多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因为服药数日,症状就完全消失,于是不顾医嘱,自作主张,停止服药了。此时虽然没有症状,但溃疡并未愈合,停药后,很容易复发。
联合用药,就是数种药物同时服用,可以加速溃疡愈合,提高愈合质量。除了制酸、抑酸、保护胃粘膜、恢复胃动力等药联合使用外,根除幽门螺杆菌的药物更是不能少。另外,中药也有非常好的加速溃疡愈合,提高愈合质量,增强胃粘膜的屏障防护作用,可使溃疡复发率明显下降,这一点,在我和我的同事们的实践当中都得到了证实。
其次,治疗一个疗程后,要做胃镜复查,确实溃疡愈合了,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维持治疗。
第三,疗程结束,胃镜检查确诊溃疡愈合,幽门螺杆菌根除后,还要进行维持治疗。维持治疗,即溃疡愈合后,每日半量服药,通常维持服药半至一年。每日用药剂量以下药物任选一种:西米替丁0.4g;雷尼替丁0.15g;法莫替丁20mg;如果用奥美拉唑,则每晚10mg或每周的最后三天每晚20mg。长期维持治疗,可使60%-90%的患者溃疡不复发。
最后,要杜绝一切可以引起溃疡复发的诱因。戒烟忌酒;保持情绪稳定,心情开朗;避免服用刺激胃粘膜的药物;规律生活起居和饮食,避免刺激性食物、生冷不洁食物和不易消化的食物等。
消化性溃疡的饮食
1、溃疡患者不宜吃得过饱,以免引起胃内食物淤积,促进胃酸分泌而加重病情。平时可适当吃点含糖较少的饼干或馒头干,因为馒头干香酥可口,易于消化,进入胃内可中和胃酸,从而减轻胃酸对溃疡面的刺激和腐蚀作用,有利于减轻疼痛和溃疡面的修复。要注意进食一些可以保护胃粘膜的食物,如牛奶和鸡蛋等,但要注意少吃多餐。鱼虾中不仅含有丰富的易于消化的优质蛋白质,而且富含有利于溃疡粘膜修复的微量元素锌。常食土豆可有效防治胃和十二指肠溃疡,一般连吃6个星期以上的热土豆,可使溃疡面逐渐缩小、愈合。
2、另外,要少吃生、冷和性寒的食物,如梨、西瓜、黄瓜、兔肉、鳗鱼和田螺等。也要少吃过热的食物,以免引起胃内血管扩张、充血,而诱发溃疡出血。辣椒、大蒜和酒类等均可刺激溃疡病变而加重病情,故需少吃或不吃。红薯、南瓜等产气多的食物以及易产酸的糖类和甜味食品,如月饼等,也应尽量少吃或不吃。
消化性溃疡的危害
1、出血:消化道溃疡常见的并发症。出血是由于血管受到溃疡的侵蚀、破裂所致。毛细血管受损时,仅在大便检查时,发现隐血;较大血管受损时,出现黑便、呕血。一般出血前症状加重,出血后上腹部疼痛减轻或消失。
2、穿孔:溃疡深达浆膜层时可发生急性胃穿孔,内容物溢入腹腔,导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表现为突然上腹部剧痛、恶心、呕吐、腹部呈板样,有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肝浊音界及肠鸣音消失,腹部透视见膈下游离气体,部分患者呈休克状态。
3、幽门梗阻:幽门溃疡可致幽门括约肌痉挛,溃疡周围组织充血水肿,妨碍幽门过道的通畅,造成暂时幽门梗阻。在溃疡愈合后,因瘢痕形成或周围组织粘连引起持久性的器质性幽门狭窄。表现为胃排空时间延长,上腹疼痛,胀满不适,餐后加重,常伴有胃蠕动波、蠕动音、震水音;后期无蠕动波但可见扩大的胃型轮廓,往往大量呕吐,吐后上述症状减轻或缓解,呕吐物常为隔宿食物,味酸臭。
4、恶变:幽门螺杆菌与胃体和胃窦部的肠型腺癌有关,而与胃贲门部的癌肿无关,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发生胃癌的可能性为非感染者的3-6倍,胃淋巴瘤、胃粘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也与该感染有关。
5、复发:经传统抗溃疡治疗停止后,胃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一年复发率>60%,长期应用H2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可减少溃疡病复发的危险性,这与所用抑酸剂的剂量相关。经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后,溃疡病的复发率明显减低(<10%)。消化性溃疡复发最常见的原因是未根除幽门螺杆菌,对复发的患者,应查明可能存在的持续感染,若感染存在,应再一次行抗幽门螺杆菌治疗。
消化性溃疡
1.消化性溃疡疼痛特点
(1)长期性由于溃疡发生后可自行愈合,但每于愈合后又好复发,故常有上腹疼痛长期反复发作的特点。整个病程平均6~7年,有的可长达一、二十年,甚至更长。
(2)周期性上腹疼痛呈反复周期性发作,乃为此种溃疡的特征之一,尤以十二指肠溃疡更为突出。中上腹疼痛发作可持续几天、几周或更长,继以较长时间的缓解。全年都可发作,但以春、秋季节发作者多见。
(3)节律性溃疡疼痛与饮食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和节律性。在一天中,装晨3点至早餐的一段时间,胃酸分泌最低,故在此时间内很少发生疼痛。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好在二餐之间发生,持续不减直至下餐进食或服制酸药物后缓解。一部分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由于夜间的胃酸较高,尤其在睡前曾进餐者,可发生半夜疼痛。胃溃疡疼痛的发生较不规则,常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餐进食后再复出现上述节律。
(4)疼痛部位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多出现于中上腹部,或在脐上方,或在脐上方偏右处;胃溃疡疼痛的位置也多在中上腹,但稍偏高处,或在剑突下和剑突下偏左处。疼痛范围约数厘米直径大小。因为空腔内脏的疼痛在体表上的定位一般不十分确切,所以,疼痛的部位也不一定准确反映溃疡所在解剖位置。
(5)疼痛性质多呈钝痛、灼痛或饥饿样痛,一般较轻而能耐受,持续性剧痛提示溃疡穿透或穿孔。
(6)影响因素疼痛常因精神刺激、过度疲劳、饮食不慎、药物影响、气候变化等因素诱发或加重;可因休息、进食、服制酸药、以手按压疼痛部位、呕吐等方法而减轻或缓解。
2.消化性溃疡其他症状与体征
(1)其他症状本病除中上腹疼痛外,尚可有唾液分泌增多、烧心、反胃、嗳酸、嗳气、恶心、呕吐等其他胃肠道症状。食欲多保持正常,但偶可因食后疼痛发作而惧食,以致体重减轻。全身症状可有失眠等神经官能症的表现,或有缓脉、多汗等植物神经系统不平衡的症状。
(2)体征溃疡发作期,中上腹部可有局限性压痛,程度不重,其压痛部位多与溃疡的位置基本相符。
消化性溃疡的检查
(一)内镜检查
不论选用纤维胃镜或电子胃镜,均作为确诊消化性溃疡的主要方法,在内镜直视下,消化性溃疡通常呈圆形,椭圆形或线形,边缘锐利,基本光滑,为灰白色或灰黄色苔膜所覆盖,周围粘膜充血,水肿,略隆起。
日本学者将消化性溃疡的生命周期的胃镜表现分为三期:
活动期(A期),又分为A1及A2两期。
A1:圆形或椭圆形,中心覆盖白苔,常有小出血,周围潮红,有炎症性水肿。
A2:溃疡面覆黄或白色苔,无出血,周围炎症水肿减轻。
治愈期(H期),又分为H1及H2两期。
H1:溃疡周边肿胀消失,粘膜呈红色,伴有新生毛细血管。
H2:溃疡变浅,变小,周围粘膜发生皱褶。
瘢痕期(S期),也分为S1及S2两期。
S1:溃疡白苔消失,新生红色粘膜出现(红色瘢痕期)。
S2:红色渐变为白色(白色瘢痕期)。
(二)X线钡餐检查
消化性溃疡的主要X线下象是壁龛或龛影,指钡悬液填充溃疡的凹陷部分所造成,在正面观,龛影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整齐,因溃疡周围的炎性水肿而形成环形透亮区。
胃溃疡的龛影多见于胃小弯,且常在溃疡对侧见到痉挛性胃切迹,十二指肠溃疡的龛影常见于球部,通常比胃的龛影小,龛影是溃疡存在的直接征象,由于溃疡周围组织的炎症和局部痉挛等,X线钡餐检查时可发现局部压痛与激惹现象,溃疡愈合和瘢痕收缩,可使局部发生变形,尤多见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后者可呈三叶草形,花瓣样等变形。
(三)HP感染的检测
HP感染的检测方法大致分为四类:
1、直接从胃粘膜组织中检查HP,包括细菌培养,组织涂片或切片染色镜检细菌。
2、用尿素酶试验,呼吸试验,胃液尿素氮检测等方法测定胃内尿素酶的活性。
3、血清学检查抗HP抗体。
4、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测定HP-DNA,细菌培养是诊断HP感染最可靠的方法。
(四)胃液分析
正常男性和女性的基础酸排出量(BAO)平均分别为2.5和1.3mmol/h,(0~6mmol/h),男性和女性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的BAO平均分别为5.0和3.0mmol/h,当BAO>10mmol/h,常提示胃泌素瘤的可能,五肽胃泌素按6μg/kg注射后,最大酸排出量(MAO),十二指肠溃疡者常超过40mmol/h,由于各种胃病的胃液分析结果,胃酸幅度与正常人有重叠,对溃疡病的诊断仅作参考。
消化性溃疡的症状
1.长期性由于溃疡发生后可自行愈合,但每于愈合后又好复发,故常有上腹疼痛长期反复发作的特点。整个病程平均6~7年,有的可长达一、二十年,甚至更长。 2.周期性上腹疼痛呈反复周期性发作,乃为此种溃疡的特征之一,尤以十二指肠溃疡更为突出。中上腹疼痛发作可持续几天、几周或更长,继以较长时间的缓解。全年都可发作,但以春、秋季节发作者多见。 3.节律性溃疡疼痛与饮食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和节律性。在一天中,装晨3点至早餐的一段时间,胃酸分泌最低,故在此时间内很少发生疼痛。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好在二餐之间发生,持续不减直至下餐进食或服制酸药物后缓解。一部分十二指肠溃疡病人,由于夜间的胃酸较高,尤其在睡前曾进餐者,可发生半夜疼痛。胃溃疡疼痛的发生较不规则,常在餐后1小时内发生,经1~2小时后逐渐缓解,直至下餐进食后再复出现上述节律。 4.疼痛部位十二指肠溃疡的疼痛多出现于中上腹部,或在脐上方,或在脐上方偏右处;胃溃疡疼痛的位置也多在中上腹,但稍偏高处,或在剑突下和剑突下偏左处。疼痛范围约数厘米直径大小。因为空腔内脏的疼痛在体表上的定位一般不十分确切,所以,疼痛的部位也不一定准确反映溃疡所在解剖位置。 5.疼痛性质多呈钝痛、灼痛或饥饿样痛,一般较轻而能耐受,持续性剧痛提示溃疡穿透或穿孔。 6.影响因素疼痛常因精神刺激、过度疲劳、饮食不慎、药物影响、气候变化等因素诱发或加重;可因休息、进食、服制酸药、以手按压疼痛部位、呕吐等方法而减轻或缓解。
【标准定位】仰卧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主治疾病】胃痛,腹痛,腹胀,呕逆,反胃,食不化;肠鸣,泄泻,便秘,便血,胁下坚痛;喘息不止,失眠,脏躁,癫痫,尸厥。胃炎,胃溃疡,胃扩张,子宫脱垂,荨麻疹,食物中毒。
【标准定位】梁门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当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
【主治疾病】主治胃痛、呕吐、纳呆、泄泻、便溏,及消化性溃疡病,急、慢性胃炎,胃下垂等。
【标准定位】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
【主治疾病】足三里穴能治疗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如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胃炎、胃下垂等,解除急性胃痛的效果尤其明显,对于呕吐、呃逆、嗳气、肠炎、痢疾、便秘、肝炎、胆囊炎、胆结石、肾结石绞痛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也有辅助治疗作用。
【标准定位】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胃溃疡,胃扩张,胃下垂,胃痉挛,肝炎,腮腺炎,肠炎,痢疾;
三联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
消化性溃疡的病因过去一直被认为是胃酸分泌过多,所以有“无酸无溃疡”的说法。但令人不解的是,本病经制酸剂或抑酸剂的治疗虽可使溃疡愈合,但复发率极高(一年内达70%—100%),很难彻底治愈。近10多年来,经国内外专家们潜心研究,发现在胃和十二指肠内存在有一种叫做“幽门螺杆菌”(简称HP)的细菌,证实此菌与消化性溃疡的发病关系极为密切。因此,对消化性溃疡的治疗,既应重视抗酸,也应重视抗菌,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疗效。目前,学者们推崇三联疗法,即三种抗酸、抗HP药物相互搭配同时服用。最常用的三联疗法如下:
药物组合:
(1)洛赛克20毫克(1粒)+阿莫西林750毫克(3粒,每粒含250毫克)+甲硝唑400毫克(2片,每片含200毫克)。
(2)洛赛克20毫克+红霉素500毫克(4片,每片含125毫克)+甲硝唑400毫克。
(3)洛赛克20毫克+阿莫西林750毫克+红霉素500毫克。
用法:
任选上述一组药物服用,每种药物按以上剂量一日服2次(上下午各1次),7—14日为一疗程。一疗程结束后,要再继续单独服用洛赛克2周,剂量和服法同前。
进行三联疗法时,应注意药物(特别是抗HP药物)的毒副反应,如甲硝唑可发生恶心和毛刺舌;阿莫西林、红霉素可出现腹泻、恶心、舌炎、过敏性荨麻疹、皮疹和药物热等,故应在医生指导和监视下用药。
消化性溃疡的运动量是怎样的
1.全身一般情况尚可的消化性溃疡患者。
2.消化性溃疡并发出血、幽门梗阻的患者,经保守治疗后症状已缓解,处于恢复期。
3.消化性溃疡出现严重并发症,经手术治疗后身体一般情况恢复较好者。
以下类型的消化性溃疡患者应慎用或忌用运动疗法:
1.消化性溃疡患者有穿孔、出血或癌变可能时,不宜应用运动疗法。
2.消化性溃疡患者有明显幽门梗阻时,也不宜应用运动疗法。
3.消化性溃疡处于活动期的患者,要避免或减少腹部运动,以免增加出血或穿孔的可能。
4.消化性溃疡患者伴有严重器官功能衰竭时,不宜应用运动疗法。
刮痧的坏处
刮痧,是用刮痧板蘸刮痧油反复刮动,摩擦患者某处皮肤,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刮痧,就是利用刮痧器具,刮试经络穴位,通过良性刺激,充分发挥营卫之气的作用,使经络穴位处充血,改善局部微循环,起到祛除邪气,疏通经络的作用。但是,刮痧也不是十全十美。那么,刮痧不当有什么危害?
刮痧部位通常只在病人背部或颈部两侧。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颈前喉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内侧等处刮痧。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选择适合的部位刮痧。只是有些情况不宜刮痧,如下例人群:
1、身体过瘦,皮肤失去弹力者。
2、心脏病患者。
3、水肿病人。
4、血友病或有出血倾向者。
5、小儿及老年体弱者。
刮痧疗法对皮肤有一定的损伤,所以一次刮完后要等过一段时间,一般为五至七天左右.
刮痧的禁忌:
1、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肝肾功能不全、全身浮肿者。因为中医刮痧疗法会使人皮下充血,促进血液循环,这会增加心、肺、肝、肾的负担,加重病情。此外,孕妇及月经来潮期间勿施行中医刮痧疗法。
2、凡体表有疖肿、破溃、疮痈、斑疹和不明原因包块处禁止中医刮痧疗法,否则会导致创口感染和扩散。急性扭伤、创伤的疼痛部位或骨折部位禁止中医刮痧疗法,因为中医刮痧疗法会加重伤口处的出血。
3、接触性皮肤病传染者忌用中医刮痧疗法,这可能会将疾病传染给他人。
4、有出血倾向者,如糖尿病晚期、严重贫血、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和血小板减少患者不要中医刮痧疗法。
5、过度饥饱、过度疲劳、醉酒者不可接受重力、大面积中医刮痧疗法,否则会引起虚脱。
6、眼睛、口唇、舌体、耳孔、鼻孔、乳头、肚脐等部位禁止中医刮痧疗法,因为中医刮痧疗法会使这些黏膜部位充血,而且不能康复。
7、精神病患者禁用中医刮痧疗法法,因为中医刮痧疗法会刺激这类患者发病。
8、病人身体瘦弱,皮肤失去弹力,或背部脊骨凸起者,最好不要中医刮痧疗法。
中医刮痧疗法时冬季应注意保暖,夏季应回避风扇直吹中医刮痧疗法部位;小儿或体瘦者,因为皮肤柔嫩需特别注意轻刮;前一次中医刮痧疗法部位的痧斑未退之前,不宜在原处再次进行;中医刮痧疗法后30分钟内忌洗凉水澡;保持情绪平静,不宜发怒、烦躁或忧思焦虑;忌食生冷瓜果和油腻食品;一旦出现头 晕、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四肢发冷、恶心欲吐或神昏扑倒症状,则属于“晕刮”现象,此时应迅速平卧,饮用1杯温糖开水,并用中医刮痧疗法板刮拭百会穴、人中穴、涌泉穴等穴位,必要时送往医院采取急救措施。